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合集下载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一、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问题:中国的生态环境存在多个问题,包括严重的水、土壤和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农业农药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引起的;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使用化肥、农药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燃煤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引起的。

此外,违法建设、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工业生产方式也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导致土地退化、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2.影响: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

水污染导致农作物和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下降;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加。

此外,生态环境问题还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对策1.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加大对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和个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力量和执法能力。

2.推动绿色经济:鼓励和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

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

3.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力度,推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取可持续的农业经营方式,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保护和恢复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

4.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公众和学生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养成。

组织并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理解。

强调个人责任与行动,每个人都能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5.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谈判,推动国际环境法律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清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生态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生态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生态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人类的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态保护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紧迫。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生态保护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本文将探讨中国生态保护现状及其解决方案。

一、中国生态保护现状1.水资源短缺中国的南方和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却非常短缺。

长年的干旱,加上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污染,使得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南方地区湿地的消失、水库建设、河流改道等行为也对水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土壤污染中国的土地面积虽然很大,但是其土壤质量却很差,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土壤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及人民的健康,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保护。

3.空气污染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冬季更是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空气质量差不仅扰民,也对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4.生物多样性丧失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开发速度的提升,中国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森林、湖泊和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珍稀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成为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点。

二、解决方案1.推动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实现中国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应该致力于制定有效的制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格的处罚。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落实。

2.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中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和重视。

3.建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机构政府应该成立多个专业的自然保护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保护和维护物种多样性。

自然保护机构可以起到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和监测、开展科普教育等作用。

4.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污染防治,对一些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碳氧化物等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提高行业内的环保意识,建立高效的治理体系。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建议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这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而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已经被认为是当前全球的重大课题之一。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国政府也已经将保护环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本文将从现状和建议两方面来分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飞快,然而城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繁荣,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尽管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面临许多严重问题,比如:第一,水污染和短缺成为了严重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面上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

第二,空气污染很严重。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让空气污染水平显著上升。

例子如北京和天津市,每年的雾霾天数愈演愈烈。

第三,生态破坏和环境威胁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面临很大的威胁,如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这导致土地稳定性降低,更极端的情况下,地面塌陷、洪水、滑坡等。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建议(1)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制定更为科学和有力度的环境保护法、土地利用法和恢复耕地法,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让不合法的行为受到严惩。

(2)推进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环保技术研发,推广环保技术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取代高污染的生产工艺和产品。

(3)增加教育和宣传。

加强宣传推广环保知识,让公众意识到环保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

还应加强教育,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实行量化管理方式。

采用一系列量化管理措施,如推广生产者负责原则、污染排放权交易、环保保险等,鼓励企业和机构减少污染和废弃物。

(5)完善城市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建立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并接受更多的公共意见参与城市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6)财政补助和奖励机制。

中国生态环境之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之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之现状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压力。

本文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土地退化问题中国土地资源极为宝贵,但受到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和大规模农业活动的不当利用,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导致了大量耕地的消失,旱地和草地的过度开垦也让土地受到了严重破坏。

此外,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也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威胁。

二、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短缺是中国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的水资源管理严重不足。

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水污染问题严重。

尤其是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已经被过度抽取导致水位下降。

此外,水土保持意识不强,给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空气污染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和工业区,大气污染问题极为严峻。

尾气排放、大量工厂排放和燃煤取暖等因素导致高浓度有害气体的产生。

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还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过度捕捞和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等活动导致了大量珍稀物种的灭绝和栖息地的丧失。

此外,生境破碎化和环境污染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成为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

五、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也面临着由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本文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1.环境污染严重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生活垃圾等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基地和城市,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一些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

湿地的减少、森林的砍伐、草原的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一些特有的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自然资源的枯竭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3.资源浪费严重中国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尤为突出。

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能源消耗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频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使用导致了资源的日益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和成效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新时代的环保目标。

1.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设环境监测体系和治理设施,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大力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严惩环境污染行为。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2.推动绿色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经济,提倡绿色产业,支持环保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加快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

同时,加大对环保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惩,促使企业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其次,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我国应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加大对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限制其发展,鼓励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此外,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环保型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污染排放。

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

我国应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划定禁猎区和保护区。

同时,进行生态恢复工作,重建森林、湿地和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保障生态环境的关键。

我国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利用和水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第五,加强教育和宣传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教育的投入,推进环境教育法制化。

同时,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加大对环境问题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公众对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生态系统的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现状分析1.1 水资源水资源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6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严重超标的湖泊和河流数量居高不下。

1.2 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排放大量污染物已经对我国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国的大城市常年笼罩在烟尘和雾霾中,大气质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早逝人数高达百万。

1.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生态平衡的体现。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害。

二、保护措施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2.1 水资源保护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政府加大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在立法上,我国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鼓励节水措施的普及和推广,并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

2.2 大气污染治理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了工业和车辆尾气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空气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醒公众关注空气质量。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政府加强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限制捕捞和砍伐等破坏性行为。

此外,政府还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和力度。

本文将从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认识和关注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中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是水资源问题。

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地区相对丰富,西部地区则十分匮乏。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导致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危机。

其次是土壤污染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问题日益凸显,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

再次是空气污染问题。

中国的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城市大气雾霾频发,影响人民的健康。

最后是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濒临灭绝的物种不断增加。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解决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将生态文明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中国实施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生态补偿实施,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系统。

其次是推动能源革命和环保产业发展。

中国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再次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最后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中国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建立健全了环境监测评估和环境应急预案,提高了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循证治疗姓名钱洁学号00 [病例]患者,女性,26岁.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虽然业务工作表现尚可,但几乎从不参加聚会,吃饭和集体外出,每次皆找借口而回避.患者自中学时代便有不和群,不善交际,过度内向,怕见陌生人和害怕被注目.经常会脸红,曾被同学戏称为”害羞女生”.近三个月来症状明显加重,因为被提升为经理秘书经常要参加会议,文字准备工作较多,但患者发现在做记录写字或电脑打字时都会手抖,怕被人注意,经常要找借口请假不参加会议.为此,患者痛苦不堪.[评估患者情况并提出问题]该患者在社交场合显著持久的怕被人审视,在该情景中会焦虑,有明确的回避行为,这种症状自中学时代就有,近三个月来加重,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为典型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目前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主要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药物治疗有抗焦虑药,单氨氧化酶抑制剂,SSRI..以及两个相结合治疗.针对该患者的情况,提出以下问题:1).该种患者应该首选何种治疗方式?哪种效果更优? 2)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比较在长期有效性与复发的问题上,何者更优.[文献证据检索]文献检索资源:数据库: Pubmed; 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主题词: Phobic Disorders, social phobia, social anxiety disorder[检索结果]Pubmed中主题词检索Phobic Disorders,选中副主题词therapy和drug therapy.检索式为: (social phobia and drug therapy) AND systematic[sb]共检出31篇,以下4篇紧密相关.1. Psych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of social phobia: a meta-analysis.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1 Jun;21(3):311-24. , .PMID: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2. Pharmacotherapy for social phobia.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4 Oct 18;(4):CD001206. Review.PMID: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 , .3. The evidence-base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03 Dec;6(4):427-42. Review. , , , .PMID: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4.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 meta-analysis.Depress Anxiety. 2003;18(1):29-40. , , , , , , .PMID: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Cochrane Library简单检索:social phobia共检出5篇,其中一篇相关.1. Psych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of social phobia: a meta-analysis.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1 Jun;21(3):311-24.PMID: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为Pubmed中的第一篇.[评价证据]1.2001年, .的”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Meta分析中,对十一种治疗方法做了比较:完全对照组,药物安慰剂对照组,苯二氮卓治疗组,SSRI治疗组,单氨氧化酶抑制剂,注意力安慰剂组,暴露疗法组,认知治疗组,暴露加认知治疗组,社交技巧训练组,放松治疗组.得出的结论是:治疗社交恐怖症始终有效的是药物治疗,SSRI与苯二氮卓同样有效,且受试者退出率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别,耐药性由于没有足够的随访数据的药物研究而无法评估,而心理治疗组虽然效果中等,但是随访长期效果好,疗效在治疗结束后仍然起作用.相比较之下, SSRI与苯二氮卓对与治疗社会恐怖症是有效的,至少在短期疗效显著.2.2004年等的一篇题为”社会恐怖症的药物治疗”的综述,主要以评估社会恐怖症药物治疗是否比其他治疗方法更加有效为目的做了分析.得出结论:分析后证据指出,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较,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是肯定的,尤其是SSRI的疗效非常显著.并且,数据肯定了对药物治疗有效的受试者的长期效果.3.2003年, 等的一篇综述题为:社交焦虑障碍的询证基础上的药物治疗对发表的安慰剂对照研究和Meta分析做了研究.提出了三个问题:社交焦虑障碍的第一线药物是什么?治疗疗程应为多久?当有抗药性的情况出现应当如何处理?分析指出:SSRIs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应为第一线药物,而对于治疗的最适疗程没有足够的可用信息.然而数据倾向于12-20周后停药的病人比继续接受治疗的更加容易复发.无足够实验室证据指出抗药性的病例的处理办法.临床经验显示SSRI无效的患者可能对大剂量的地西泮或者加巴喷丁有效,或者转用MAOIs, RIMAs, 地西泮或者加巴喷丁.另外,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是有帮助的.4.2003年, ,等的一项题为:社交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的Meta分析中,重点研究了药物治疗中各个药物间的疗效差异,得出结论,药物治疗有效依次为苯乙肼, 氯硝安定, 加巴喷丁, 溴法罗明,SSRI.这些药物间的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正规的方法分析有明显的证据支持SSRI和溴法罗明有明显的优势疗效.另外,在稳定性,安全性疗效和耐药性等多方面都显示支持SSRI作为第一线药物.[回答问题]问题1) 该患者应首选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第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 :治疗社交恐怖症始终有效的是药物治疗,并且与心理治疗做了对照研究.综合以上四篇文献分析,各项证据都指向于首选SSRI类药物作为第一线药物,对这类药物的疗效耐药性安全性都有一定的肯定.并且有对照研究表明,药物的疗效要优于心理治疗疗效.故对该病人而言,可以首选SSRI类药物.问题2)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比较在长期有效性与复发的问题上,何者更优.?第一篇文章中指出: 心理治疗组虽然效果中等,但是随访长期效果好,疗效在治疗结束后仍然起作用.但纵观以上文献摘要,药物治疗的长期有效性及复发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结论,与心理治疗相比较没有数据明确支持何者更优.但是心理治疗的效果与安慰剂组相比也是有效的. [制定用于患者的方案]首选SSRI类药物治疗,可以以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效果评价][摘要]摘要1. A meta-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social phobia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various treatments differ in their efficacy for treating social phobia, whether they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wait-list and placebo controls, whether rates of attrition differ, and whether treatment gains are maintained at follow-up. A total of 108 treatment-outcome trials for social phobia met inclusion/exclusion criteria for the meta-analysis. Eleven treatment conditions were compared: wait-list control, pill placebo, benzodiazepines (BDZs),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 attention placebo, exposure (EXP),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CR), EXP plus CR, social skills training, andapplied relaxation. The most consistently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social phobia were pharmacotherapies. BDZs and SSRIs were equally effective and more effective than control conditions. Dropout rates were similar among all the active treatment conditions. Assessment of the durability of treatment gains for pharmacotherapies was not possible because an insufficient number of drug studies included follow-up data. The treatment gains of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although moderate, continu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BDZs and SSRIs seem to be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social phobia, at least in the short term.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assessing the long-term outcome for pharmacotherapies and evaluating the inclusion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during the drug tapering period.摘要: Social phobia (SP), 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is a prevalent and disabling disorder.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SP is mediated by specific neurobiological factors, and increased interest in the use of medication in its treatment.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pharmacotherapy for Social Phobia,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particular classes of medication are more effective and/or acceptable than others in its treatment. SEARCH STRATEGY: Studies of the pharmacotherapy of SP were identified using literature searches of the Cochrane Depression, Anxiety & Neurosis Group (CCDAN) specialised register,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The Cochrane Library issue 1, 2004), MEDLINE (1966 to 2003) and PsycLit (1966 to 2003). In addition,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RCTs were requested from SP researcher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additional studies of any language were sought in reference lists of retrieved articles. SELECTION CRITERIA: All RCTs of the pharmacotherapy of SP were considered for the review.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quality of selected RCTs was independently assessed by 2 raters on the CCDAN Quality Rating Scale, with the same raters collating data on treatment response and SP symptom ratings. Investigators were contacted to obtain missing data. Summary statistics were stratified by medication class (SSRIs -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MAOIs -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 RIMAs - reversible inhibitors of monoamine oxidase A), from which dichotomous and continuous measures were calculated, heterogeneity was assessed, and subgroup/sensitivity analyses undertaken. MAIN RESULTS: 36 RCTs of a range of medication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4268 participants), of which 26 were short-term (14 weeks or less). A funnel plot provided evidence of publication statistics for responder status (assessed using the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 scale change item (CGI-C)) from 25 short-term comparisons demonstrated superiority of various medication agents over placebo (relative risk of non-response (RR) = ; 95% CI = , ; random effects model). Response to treatment by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N = 11; RR = ; 95% CI = , , MAOIs (N = 3; RR = ; 95% CI = , and RIMAs (N = 6; RR = ; 95% CI = , supported the value of these agents. However, the SSRI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RIMAs (Deeks' stratified test of heterogeneity (Deeks 2001): Qb = ; p < .Summary statistics for SP symptoms from 16 comparisons using the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 (LSAS)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edication and placebo (weighed mean difference = , 95%CI = , , with this effect once again most evident for the SSRIs. Medication was also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placebo in reducing SP symptom clusters, comorbi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The value of long-term medication treatment in treatment responders was supported by 3 comparisons from maintenance studies (relative risk of non-response = ; 95% CI = , and 5 comparisons from relapse prevention studies (relative risk of relapse = ; 95% CI = , .REVIEWERS' CONCLUSIONS: This review provides evidence that medication can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SP over the short term, with the strongest evidence of treatment efficacy observed amongst the SSRIs. Furthermore, the data support continued pharmacotherapy in medication responders over the longer-term. Nevertheless, the possibility of publication has to be acknowledged. Additional issue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the use of medic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P, and in SP with comorbid psychiatric disorders.摘要3.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is a highly prevalent and often disabling disorde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SAD based on publish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ies and published meta-analyses. It addresses three specific questions: What i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SAD? How long should treatment last? What should be the management of treatment-resistant cases? Based on their efficacy for SAD and common comorbid disorders, tolerability, and safety, SSRI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most patients. Less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optimal length of treatment, although individuals who discontinue treatment after 12-20 wk appear more likely to relapse than those who continue on medication. Even less empirical evidence is available to support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resistant cases. Clinical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SSRI non-responders may benefit from augmentation with benzodiazepines or gabapentin, or from switching to MAOIs, RIMAs, benzodiazepines or gabapentin.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may also be a helpful adjunct or alternative.摘要4.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have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several med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bu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ir relative efficacy is lacking. We 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medication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using meta-analytic techniques. The methodology included a database search of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1980 and June 2001 and manual searches of bibliographies in published manuscripts. Trials were included if they reported outcome data on the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 (LSAS) or a categorical measure of responder status. Data were extracted independently by two authors. The Q statistic was used to assess homogeneity across trials. Al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using intent-to-treat data. There was substantial heterogeneity across trials. The medications with largest effect sizes were phenelzine [effect size, ;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clonazepam (effect size, ; 95% CI, gabapentin (effect size, ; 95% CI, brofaromine (effect size, ; 95% CI, and the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effect size, ; 95% CI,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edications or medication groups. However, formal methods of interim monitoring adapted for meta-analyses suggested strongest evidence of efficacy for SSRIs and brofaromine. Several medications are efficacious for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The stability of the SSRI effect size estimate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evidence for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and their ability to treat comorbid conditions supports the use of SSRIs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Direct comparisons of SSRIs vs. other promising medications deserve consideration. Copyright 2003 Wiley-Liss, In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