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微波法合成碳点及其荧光性质研究
碳量子点的一步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的研究

福建分析测试
F u j i a n A n a l y s i s &T e s t i n g
碳 量 子 点 的 一步 合 成 及 其 发 光 性 质 的研 究
陈清爱 , 薛海波 。 , 庞
( 1 . 福建 商业 高等 专科学 校旅 游 系 , 福建
( 2 . 福 建农 林大 学 食 品科 学学 院 , 福建
小为 3 ~5 n m, 在3 6 0 n m处 有一个很强的紫外吸收峰 , 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 分别 为 3 6 5 n m和 4 6 0 n m, 其光学稳 定性 良好 , 在p H5 . 0 ~ 7 . 0 范围内 , 碳 量子点的荧光 强度 随p H的变化 比较 敏感 。
Ke y wo r d s : c i t r i c a c i d ; c  ̄b o n q u a n t u m d o t s ; l f u o r e s c e n c e
关键 词 : 柠檬酸 ; 碳量子点 ; 荧光
中图分类号 : 0 6 5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8 1 4 3 ( 2 0 1 4 ) 0 5 — 0 0 0 6 — 0 4
0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 8 1 4 3 . 2 0 1 4 . 0 5 . 0 2
杰
福 州 3 5 0 0 1 2 )
福州 3 5 0 0 0 2)
摘
要: 本文采用油浴加热柠檬酸一步法合 成碳 量子点 , 用 HR T E M透射 电镜 和F T I R红外光谱对其形貌 和结构进行
表征 。研究该碳量子点 的荧光性质 , 初 步探讨 了其发光 的可能机理 。实验结果表 明, 该方法合成的碳量 子点粒径 大
微波合成碳纳米粒子的荧光特性和电化学发光特性

微波合成的碳纳米粒子的荧光特性和电化学特性朱慧王晓蕾李雅丽王中军杨帆和杨荣秀2009年4月20日收到(英国剑桥大学),2009年6月22日被录用,与2009年7月被第一次作为先见性的文章发布在网上。
DOI: 10.1039/b907612c我们报告的是一个温和而又经济的通过微波热解的途径合成具有电化学发光特性的荧光碳纳米粒子。
荧光纳米半导体(例如硒化镉,碲化镉和碲化铅等等)由于它们唯一的光学和生物化学特征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然而,在传统的半导体中重金属是基本元素,而使用重金属就要担心它们的毒性、稳定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探索发现良性的具有类似的光学特性的纳米晶体变成一个紧迫的任务。
近来,一种新型的而且又是唯一的明显替代品碳被大家所提倡。
这种环境友好型的碳纳米晶体用激光消融石墨、电解氧化石墨或多壁纳米管、化学氧化弧光放电的单壁碳纳米管或蜡烛烟灰、和质子光放射纳米晶的方法来制备。
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类为自顶向下的途径来制备碳纳米粒子。
同时它们也是时下最先进的水平,这些方法通常用着很复杂的过程,和或者需要很昂贵的材料和非常严格的合成条件,使得它不可能被广泛的应用到将来。
作为一种选择,自底向上的化学合成荧光碳纳米粒子的的方法更让我们期待。
一篇发布的非常重要的化学文献涉及到化学合成碳纳米粒子。
不幸的是,这些碳纳米粒子的尺寸太大而不表现出有效的发射。
最近,发现了一种一步热解方法。
它是一种有效的合成高品质碳纳米粒子的途径,但是问题仍然存在,是否这种强有效地方法能不能被实现在更广大的验证上面。
此外,在在这种途径中氮分子前体是不可缺少的。
于此我们报告一种在几分钟内用温和的微波热解合成荧光碳纳米粒子的途径。
如我们图表一中所示,首先,将不同量的聚乙烯醇(聚乙烯醇—200)和糖(葡萄糖,果糖等等)一起放入烧杯中用蒸馏水溶解成透明溶液。
然后溶液用500W微波微波2—10分钟。
由于时间不同,溶液颜色从浅黄色(样品A)和到最后的深棕色(样品B),意味着形成了不同的碳纳米粒子。
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反应机制与发光机理

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反应机制与发光机理刘金龙;林亮珍;胡锦凤;白明洁;陈良贤;魏俊俊;黑立富;李成明【摘要】为探讨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发光性质的影响规律与本质,采用微波加热法通过控制微波功率、反应时间以及pH值合成了一系列纳米碳点,并利用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测试对纳米碳点的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合紫外吸收光谱与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反应产物官能团变化分析,最终揭示了微波加热过程中葡萄糖向纳米碳点转变的机制与发光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当微波功率为560 W,反应时间为2.5 min时,获得纳米碳点发光性能最佳.当采用波长370 nm紫外光激发时,对应451 nm的蓝光发射强度最高.伴随纳米碳点溶液pH值从酸性变为碱性,纳米碳点最强发光峰的激发光波长由350 nm显著向高波长方向移动,且发光峰强度显著升高.紫外吸收光谱与傅立叶红外光谱显示反应过程中形成了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表明微波加热过程中是葡萄糖单糖向多糖聚合并最终发生碳化的过程.不同pH值下纳米碳点发光性质的差异,源于对纳米碳点中C=C键与C=O键比例的调整,从而实现对纳米碳点的光学带隙宽度及激子束缚能等的综合调控.%In order to explore their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a series of carbon nanodots were prepared by microwave heating by controlling the microwave power, reaction time, and pH value.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do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emission spectrum. We present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glucose into carbon nanodots during the microwave heating proce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uminescence mechanism together with the analysis of functional group changes during the reaction as monitored with ultraviolet (UV) absorption and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dots were obtained when the glucose was heated under a microwave heating power of 560 W for 2.5 min. When the carbon nanodots were excited with UV radiation with a wavelength of 370 nm, the strongest luminescence appeared at 451 nm. The wavelength of the strongest luminescence peak moved from 350 nm to higher wavelengths significantly, when the pH value was modified from acidic to alkaline, and was accompanied with a significant rise in luminescence peak intensity. We show that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orm in the reaction process,as evidenced by UV absorption and FTIR monitoring, indicating that microwave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dots proceeds via polymerization and final carbonization of glucose. Carbon nanodots formed under different pH values exhibit a change in the ratio of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to carbon-to- oxygen double bonds. The optical bandgap and exciton binding energy of the carbon nanodot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co mprehensively.【期刊名称】《物理化学学报》【年(卷),期】2018(034)001【总页数】7页(P92-98)【关键词】纳米碳点;荧光发光;葡萄糖;微波合成;碳化反应;光学带隙【作者】刘金龙;林亮珍;胡锦凤;白明洁;陈良贤;魏俊俊;黑立富;李成明【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41 引言纳米碳点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一种新型荧光碳纳米粒子。
微波法制备碳量子点及其应用与荧光机理探究

技术与信息58 | 2019年1月微波法制备碳量子点及其应用与荧光机理探究白恒轩 黄慧姿 杨依依 孙泽毅 夏振坤 纪晓婧*(河北农业大学理工学院,河北 黄骅 061100)摘要:碳量子点作为新兴的碳纳米材料,是一种尺寸为1-10nm 的零维结构碳颗粒。
结构决定性质,因其具有特殊的结构而拥有独特的性质,如光致发光特性和上转换发光等性质。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特性、低毒性和生物相容性并且应用广泛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文章主要阐述了碳量子点的微波制法。
大致介绍了其在检测离子方面的应用,并简要阐述了荧光碳量子点的荧光机理。
关键词:碳量子点;微波法;应用;荧光机理中图分类号:X830.2 文献识别码:A0 引言碳量子点系一种大小在1-10nm具有荧光性质的碳粒,又称为碳点,2004年被首次发现。
碳量子点比其它半导体量子点拥有更多的优点,具有价格低廉、尺寸小、耐光漂白、毒性低等优点。
因其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可以将其用作荧光探针来检测重金属的含量。
目前碳点的制法分为Top-down法和Bottom-up法,前者是以含碳大颗粒为前体,后者则以小分子含碳有机物为前体。
由于碳量子点结构的特殊性因而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在医学检查、传感器、生物成像和离子检测等领域都有着比较普遍的应用。
本文简要综述了微波法制备碳量子点及其在重金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和荧光机理探究。
1 利用微波法制备碳量子点微波法属于由下至上的合成碳量子点的方法。
即在外加超声波的作用下,产生一种短暂的高能环境,使得反应物在高能环境下发生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从而生成碳量子点。
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一步实现碳量子点的制备以及碳量子点的表面钝化,并且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增加了其制备速率。
由于是一步反应,直接微波加热即可制得,不需添加其他溶剂或者催化剂,因此过程简单,并且反应制得的碳量子点无需后续处理即可应用,可以用于大规模生产。
Kang[1]等使用葡萄糖为碳源,首先将其溶解在高纯水中制得浓度为1mol/L的葡萄糖溶液50mL,之后加入等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其混合液在微波中超声反应4小时制得碳量子点;另外,Lee[2]等使在活性炭中加入H2O2,经过超声处理在纯化后得到了粒径为5-10nm的碳量子点;随后我国研究学者杨婕等人以甘氨酸为绿色碳源制得的粒径为2.0-4.0nm 的碳量子点,但其量子产率并不高,只有3.35%;经张静等人改进后,制得了均一性良好的碳点,同时使其的产率达到了6.2%。
碳量子点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中图分类号O613.7学科分类号150论文编号1001020131068密级公开学位授予单位代码10010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北京化工大学作者姓名王珊珊学号2010001068获学位专业名称化学获学位专业代码0703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方向纳米材料论文题目碳量子点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关键词碳量子点、荧光材料、微波法、超声法、回流-水热法论文答辩日期2013.5.24*论文类型基础研究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委员会情况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学科专长指导教师朱红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新能源化学评阅人1王涛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评阅人2于书平副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应用电化学答辩委员会主席杨屹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分析化学答辩委员1冯拥军副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无机化学答辩委员2雷鸣副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化学答辩委员3韩克飞副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答辩委员4张普敦副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分析化学注:一.论文类型:1.基础研究 2.应用研究 3.开发研究 4.其它二中图分类号在《中国图书分类法》查询三学科分类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查询四.论文编号由单位代码和年份及学号的后四位组成。
摘要碳量子点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摘要碳量子点是荧光碳纳米材料中最重要的一种,也称为碳点、碳纳米点、碳纳米晶,是尺寸大小在10nm以下的,单分散的,几何形状近乎准球型的一种新兴的碳纳米功能材料。
相对于传统的半导体量子点和有机染料(制备方法繁琐,价格昂贵,环境不友好,易发生光漂白等),荧光碳量子点粒径小,水溶性好,化学惰性高,易于功能化,耐光漂白,低毒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荧光碳量子点的诸多领域的应用,集结了众多研究者对其制备方法、性能优化、应用拓展方面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的步伐。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利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原料制备了结构、组成相似或有差异的一系列的碳量子点,并且有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修饰例如:结合金属粒子、金属化合物、有机聚合物、元素沉积和包覆等,丰富了碳量子点在生物科学、化学科学和物理科学方向的新应用。
一种微波合成绿色荧光生物质碳点的方法及应用

一种微波合成绿色荧光生物质碳点的方法及应用
1.微波合成绿色荧光生物质碳点的方法:
(1)将生物质碳点的原料(如木质素、纤维素、糖、蛋白质等)放入容器中,加入足够的水,搅拌均匀;
(2)将混合物加入微波炉中,调整微波功率和加热时间,使得混合物受到微波照射;
(3)在微波照射过程中,混合物会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形成绿色荧光生物质碳点;
(4)将生物质碳点取出,经过洗涤、干燥、筛选等处理,得到绿色荧光生物质碳点。
2.微波合成绿色荧光生物质碳点的应用:
(1)生物质碳点可以用作抗氧化剂,可以抑制食物中的脂质氧化,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2)生物质碳点可以用作抗菌剂,可以抑制食品中的细菌滋生,降低食品中的病原体含量;
(3)生物质碳点可以用作抗氧化剂,可以抑制食物中的脂质氧化,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4)生物质碳点可以用作缓冲剂,可以维持食物的pH值,
改善食物的口感;
(5)生物质碳点可以用作抗氧化剂,可以抑制食物中的脂质氧化,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6)生物质碳点还可以用作绿色荧光探针,可以用于生物检测和医学诊断等。
微波法一步合成柠檬酸碳量子点及其分析应用

武 仪 张 海 容
(山西省 忻州 师范 学 院化 学系 ,山西 忻 州 034000; 忻 ' }1'1 ̄ili范学 院生 化分 析技术 研 究所 ,山西 忻州 034000)
摘 要 以常见 的柠檬 酸作 为碳 源物质 ,采用微 波法 一步合成碳量子点 。应 用荧光 法探索 了微 波合成荧光 碳量子点 条件 ,氢氧化钠 的用 量为 0.4 moL/L、合成碳量子 点的功率 为 455 W、微 波时间为 2 min,最终制得 的碳量子点颜色呈棕 黄色 。荧光激发在 371 nm、发射波长在 456 am,并且用傅立 叶变换红外 光谱对其结 构进行表征 。槲 皮素对荧 光碳点 表现出选择性猝灭效果 ,基于荧光猝灭现象用于检测 槲皮 素 ,该 方法对槲 皮 素测定 的线性范 围为 6—100 moL/L,检 出 限 为 0.1 moL/L。 关键 词 碳 量 子 点 柠 檬 酸 微 波法 槲 皮 素
景 。但 是从 毒 性 和 环保 等 方 面 来 研 究 荧 光 量 子 点 ,会发 现有 重金 属元 素或 毒性 元素参 与合 成 的量子 点 ,会对 生物 体不 利 ,同 时会 带 来一些 环境 问题 ,所 以 限 制 了量 子 点 的进 一 步研究 和 发展 。
收 稿 日期 :2017—09—04 基 金项 目:忻 州师范学 院大学 生创新创业项 目(2017)、山西省科 技厅软 科学研 究计划 (2017041015—2)、山西省 自然科学基 金 (201601D102024、
Abstract The citric acid was used as the common carb0n source materia1.and the carb0n quantum dots were synthesized by one— step microwave method. The conditions of microwave 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carbon quantum dots were investigated by fluorescence m ethod. The am ount of sodium hydroxide was 0.4molfL ,the m icrowave power of synthetic carbon quantum dots was 455 W ,microwave time was 2 min,the final color of carbon quantum dot was brown.The fluorescence was excited at 37 1 nm and the emission wavelength was 456 nm ,and its structure was char—
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反应机制与发光机理

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反应机制与发光机理
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方法,通常使用有机分子作为碳源,在微波辐射的作用下,碳源分子会发生热解、聚合和裂解等反应,生成纳米碳点。
微波辐射能提供高能量的电磁场,使得反应物中的分子产生激励态,加速反应速率。
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的过程大致可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碳源分子的热解:碳源分子在微波辐射下发生热解反应,产生碳离子、自由基或热分解产物。
2. 碳源分子的聚合:碳离子、自由基或热分解产物在高温条件下聚合,形成碳团簇。
3. 碳团簇的裂解:碳团簇在高温下进一步裂解,生成更小的碳簇或纳米碳点。
发光机理方面,纳米碳点的发光行为较为复杂,具体机理尚未完全理解。
然而,有几个常见的发光机理被广泛研究和接受:
1. 峰值位置受限机理:纳米碳点的发光光谱在可见光范围内呈现连续的发射峰。
峰值位置与纳米碳点的尺寸密切相关,小尺寸的纳米碳点发射蓝光,大尺寸发射红光。
2. 氮杂化机理:氮原子的引入可以改变纳米碳点的表面结构和能带结构,调节纳米碳点的发光性质。
例如,引入氮原子可以
使纳米碳点发射可见光甚至近红外光。
3. 氧化度调控机理:通过调节纳米碳点的氧化度,可以实现发光颜色的调控,例如,不同氧化度的纳米碳点可以分别发射蓝、绿和红光。
需要注意的是,纳米碳点的发光机理还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不同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发光机理方面的研究仍需深入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可能是由于碳点表面发射位点的不同或者缺陷造成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果相似。
3 结 论
以抗坏血酸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制备了一种荧光碳纳米粒 子,原料简单易得,制备方法简便,快捷。随着微波时间的 延长,粒径有所增大;所合成的碳点近似球形,表面有羟基, 犉 犻 6 犎 犱 犲 犲 狀 犱 犲 狀 狋 犳 犾 狌 狅 狉 犲 狊 犮 犲 狀 犮 犲 狊 犲 犮 狋 狉 犪犪 狊 狋 犺 犲狆 犎狏 犪 犾 狌 犲 狆 犵 狆 狆 犮 犺 犪 狀 犲 狊 犳 狉 狅 犿3 狋 狅 1 1, 犲 狓 犮 犻 狋 犲 犱犪 狋 3 6 0狀 犿 犵 羧基等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并且在很宽的 H 范围内具有很强的荧光性能。 p
第1 0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 7 1 1
n m。由此说明碳点粒径与微波时间有关,微波时间延长,碳 点粒径增大。 2 4 光学性质研究 图4为样品的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图, 从图4中可以看出 碳点溶液从2 5 0 3 0 0n m 之间有一个宽吸收带,并且在 3 0 0 ~ n m 处有一个陡峭的吸收边,说明制备的碳点粒径均匀;在 如 3 6 5n m紫外灯下可以看出碳点溶液呈现明亮的蓝绿色 (
] ] 1 0 1 1 自上而下的方法主要有弧光放电法[ ,激光消蚀法[ ,电 , ] ] 1 2 1 3 7 。自下而上的方法主要有热回流法[ 、场辅 化学合成法[ ] ] ] 1 4 1 6 1 7 1 8 助法( 微波辅助[ ,超声辅助[ ,微波 水热辅助[ ) 。
本文以抗坏血酸为原料经过一步微波反应制备了粒径分 布范围窄,荧光性能好的荧光碳点。
( ) : ;( ) : a S a m l e 1 b S a m l e 2 p p
2 7 1 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3 2卷 荧光强度的降低在科学界仍然是一个迷。 犎 值对碳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2 5 狆 将微波时间1 5 0 s时的碳点取 4 0μ L 稀释 2 0 倍,配置不 激发波长为 同p H 的碳点溶液,然后进行荧光强度的测定 ( ) , H 在3 H 的增加, 3 6 0n m,如图6 1 1 的范围内,随着 p ~ p 荧光强度逐渐降低。碳点表面富含羟基,羧基等基团,当 p H 增加时碳点表面的羧酸脱掉 H+ ,碳点表面带上了负电荷,
[ ] 0 振动, , 16 3 3c m-1 是 C 11 2 6 和12 6 0 O 的伸缩振动 2 - 1分别属于 C—O—C 的对称伸缩 振 动 和 不 对 称 伸 缩 振 c m ] 2 1 。由此可以看出碳点表面富含羟基和羧基。 动[
犉 犻 2 犜 犐 犚狊 犲 犮 狋 狉 犪狅 犳 犮 犪 狉 犫 狅 狀犱 狅 狋 狊 犉 犵 狆 犉 犻 4 犞 犞 犻 狊 犪 犫 狊 狅 狉 狋 犻 狅 狀 狊 犲 犮 狋 狉 犪犪 狀 犱犘 犔狊 犲 犮 狋 狉 犪狅 犳犆 犱 狅 狋 狊 犝 犵 狆 狆 狆 2 3 犈 犕 分析 犜 图3为样品透射电镜图。由图3可以看出制备的碳点近 似球形,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无团聚现象,说明 P E G作 为表面修饰剂能有效防止碳点团聚;微波时间9 0s时碳点粒 径大小为4 6n m,微波时间1 5 0s时碳点粒径大小为5 8 ~ ~
] ] ] ] 2 3 4 5 ,成像[ ,太阳能[ ,光电器件[ 殊的光学性质,在传感[
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相对于传统的量子点和有机染料, 碳点 低毒,稳定,并且可以进行化学修饰 的生物相容性
[ ] 9 [ ] 6 8
。荧光碳点近似球
形,粒径小 ( 一般小于 1 ,激发波长可调并且具有优良 0n m) 。根据是否溶于水可以分为油溶性碳点和水 溶性碳点,其中水溶性碳点因其表面具有大量的羧基,羟基 等水溶性基团,并且可以和多种有机,无机,生物分子相容 而引起广泛关注。 碳点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犚 犲 犳 犲 狉 犲 狀 犮 犲 狊
[ ,M , , ( ) : 1] i n e s hJ a a d e e s a n u t h u s a m s w a r a m o o t h . C h e m. A s i a nJ . 2 0 1 0 5 2 2 3 2 . g yE y D [ , , , , ,( ) : 2] L i nF H eW N G u oXQ e t a l . A d v a n c e dM a t e r i a l sR e s e a r c h 2 0 1 2 4 1 5 - 4 1 7 1 3 1 9 . [ , , , , ( ) : 3] m i t J a i s w a l S i d d h a r t h aS a n k a rG h o s h A r u nC h a t t o a d h a . C h e m i c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2 0 1 2 4 8 2 4 0 7 . p y y A [ ] , , , , , ( ) : 4 L iH T H eXD K a n t a l . A n e w a n d t eC h e m i e2 0 1 01 2 22 6 4 5 3 2 . gZH e g [ , , ( ) : 5] a n C a oL, L uFS e t a l . C h e m i c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2 0 0 9 2 5 3 7 7 4 . gX, W [ , , , ( ) : 6] i a oZA,W a n G a oY, e t a l . C h e m i c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2 0 1 0 4 6 4 6 8 8 1 2 . gYF Q [ , , , ( ) : 7] w o nW o o s u n R h e eSW. C h e m i c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2 0 1 2 4 8 4 3 5 2 5 6 . K g [ , , , , ( ) : 8] a n X i eZ Z h a n e t a l . A d v a n c e dF u n c t i o n a lM a t e r i a l s 2 0 1 1 2 1 6 1 0 2 7 . W gF gH, [ , , ( ) : 9] a k e rSN. B a k e rG A. A n e w a n d t eC h e m i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d i t i o n 2 0 1 0 4 9 3 8 6 7 2 6 . B g [ ] , , , ( ) : 1 0 uX, R o b e r tR, G uYL e t a l . J o u r n a l o fA m e r i c a n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2 0 0 4 1 2 6 4 0 1 2 7 3 6 . X y [ ] , , , , ( ) : 1 1 u nYP Z h o uB L i nY. J o u r n a l o fA m e r i c a n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2 0 0 6 1 2 8 2 4 7 7 5 6 . y S [ ] , , , , , : 1 2 Z h a oQL Z h a n H u a n e t a l . C h e m i c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2 0 0 8 4 4 5 1 1 6 . gZL gBH [ ] , , ( ) : 1 3 iH T, H eXD, K a n A n e w a n d t eC h e m i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d i t i o n 2 0 1 0 4 9 2 6 4 4 3 0 . gZH. g L [ ] , , , , , ( ) : 1 4 W a n uKG X uBL e t a l . J o u r n a l o fM a t e r i a l sC h e m i s t r 0 1 12 18 2 4 4 5 . gX H Q y2 [ ] , , , : 1 5 h uH,W a n L iYL, e t a l . C h e m i c a l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2 0 0 9 4 5 5 1 1 8 . Z gXL [ ] , , , , , ( ) : 1 6 o u r o vC h a n d r a P r a d i a s S o u r a vB a e t a l . N a n o s c a l e 2 0 1 1 3 4 1 5 3 3 . S pD g [ ] , , ( ) : 1 7 iH T, H eXD, L i uY, e t a l . C a r b o n 2 0 1 1 4 9 2 6 0 5 . L [ ] , , , , ( ) : 1 8 a n Z h e n L o n e t a l . C a r b o n 2 0 1 1 4 9 9 3 1 3 4 . W gQL, gHZ gYJ [ ] , , ( ) : 1 9 e n J a d r a n k aT r a v a s S e d i c . C h e m i s t r a t e r i a l s 2 0 0 9 2 1 2 3 5 5 6 3 . P gH, j yM [ ] , , , ( ) : 2 0 i a nL, D e b r a h o s h C h e nW, e t a l . C h e m i s t r a t e r i a l s 2 0 0 9 2 1 1 3 2 8 0 3 . T jG yM [ ] , , ( ) : 2 1 s uPC, C h a n C h e m i c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2 0 1 2 4 8 3 3 3 9 8 4 . H gH T. [ ] , , , , , ( ) : 2 2 Z h a n h e nW Q P a nDY e t a l . N e wJ o u r n a l o fC h e m i s t r 0 1 0 3 4 4 5 9 1 . gJC S 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