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教授听了两节课后,现场做了50分钟精彩点评
2020年北京北方交大附属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北京北方交大附属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13分)故乡永在凸凹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
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
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
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
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劳作,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
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
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迸,也是心甘情愿的。
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至有“家园”不在之感。
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
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因为母亲就像一把离乡之土,即便是离开了母体,也带着故乡的腥味——她虽然身在城市,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
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你父亲葬在一起。
”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
于是,母子的语境便总是过去的时态,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
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打破界限 立体训练 第二章 打通训练二 Word版含答案

通训练二曹文轩·经典人物读一读:曹文轩:建造优美的“草房子”崔庆蕾一、油麻地与苦难童年1954年1月,曹文轩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贫瘠的小村庄,曹文轩的父亲并没有接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只读了三次“寒学”。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只读过几次“寒学”的人却成了当地有名的“小说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擅长讲故事,普普通通的故事经他的加工润色就成了精彩的故事;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为了当地的名师、校长,油麻地小学成为了当地的模范。
多年以后,留在曹文轩脑海中的深刻印象之一是家乡的饥饿和贫穷,为了填饱肚子,他曾经吃过糠和青草。
读中学时,他还经常穿着带有破洞、露着棉絮的衣裤。
然而苦难的时光并非全是苦涩,他有另外的收获,苦难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想象力,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曹文轩的作文写得好与勤于阅读是分不开的。
他经常去父亲所在学校的“图书馆”看书。
“那些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由我独自一人享用的。
当其他孩子在玩耍时,我却一人津津有味地看着书。
这样,我自然比其他孩子多知道了许多东西。
”十岁时,他生了一场大病,脖子上长出硬硬的肿块,医生束手无策,就在大家几近绝望的时候,一位民间医师开了药方,曹文轩的病情日渐好转,最终竟痊愈了。
二、象牙塔与残酷青春曹文轩能离开农村仍然得益于他的写作,有一天,正在田间劳动时,有人通知他去参加公社的业余创作组,他和几个知青被安排到大队部一间空房子里,尽管环境简陋,但是对比繁重的劳动,已然轻松了许多,所以大家都很珍惜,努力地进行创作。
1974年,北大去盐城招生时,负责招生的王德意老师一眼看中了曹文轩,曹文轩由此打开了一扇“天堂之门”,开启了此后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旅。
9月,曹文轩来到北大图书馆系就读,不久,被转到了中文系。
他先是参加了一周的体力劳动,在图书馆前的空地上挖防空洞。
后来,到了偏僻的大兴基地做拓荒者——开荒种地盖房子,偶尔也上几堂课。
再后来,他被抽调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参加创作小组,写起了小说。
“人教”2024年小学下册C卷语文第2单元暑期作业(含答案)

“人教”2024年小学下册语文第2单元暑期作业(含答案)考试时间:80分钟(总分:120)B卷一、综合题(共计100题)1. 听力填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里满是_______。
2. 我喜欢画画,特别是画____。
答案:风景3.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多少?A. 100-400纳米B. 400-700纳米C. 700-1000纳米D. 1000-1500纳米4. 阅读理解填空题:小鸭子学会了游泳,它在水里_______,变得越来越_______。
5. 今天的天气非常____。
答案:晴朗6. 造句: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_____情感,__________思想都很深刻。
7. 妈妈给我讲了一个____故事。
答案:有趣的8. 月球的表面为什么有很多陨石坑?A. 因为没有大气层保护B. 它很小C. 它的引力强D. 有人居住过9. 请填写反义词:明亮—(_________)10. 春天来了,花儿____了。
答案:开放11. 桃花流水窅然去,_______闲云野鹤。
答案:白12. 为什么月亮看起来会有不同的形状?A. 月亮在转动B. 太阳照射角度不同C. 月亮距离地球变化D. 地球在移动13. 下列哪个国家的首都在河流旁边?A. 北京B. 新德里C. 堪培拉D. 以上都是14. 每当我看到这个地方,就会_______起往昔的回忆。
(答案:想起)15. 诗词填字: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轻舟已过万重山。
16. 我们要保持____的态度。
答案:积极17. 阅读理解填空题:有一天,小狐狸遇到了一只________。
它们成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耍。
小狐狸说:“我们一起去寻找_______吧!”小动物们一起出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冒险,最终找到了_______。
18. 妈妈给我买了一个____的玩具。
答案:新19. 下列哪个不是行星?A. 土星B. 火星C. 冥王星D. 太阳20. 白云千载_______,苍狗七十年。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龙脍炙人口(kuài)B. 踌躇满志(chóu)C. 潜移默化(qián)D. 情不自禁(jīn)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精益求精,从不敷衍了事。
B. 这部电影情节曲折,让人叹为观止。
C. 老师的话语重心长,让我们深受启发。
D. 在比赛中,他发挥失常,让人大跌眼镜。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 春天的校园里,鸟语花香,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C.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他每天晚上都坚持阅读课外书籍。
D. 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保持安静,认真听讲。
4. 下列诗句中,出自《诗经》的是()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B. 《范进中举》是鲁迅的小说作品。
C.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散文。
D. 《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的。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逑:配偶)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索:寻求)C.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独:唯独)D.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安知:怎么知道)7.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小草探出头来,仿佛在向我们报告春天的到来。
B. 那片枫叶像火焰一样燃烧,照亮了整个山谷。
C. 他的心情如同暴风雨中的大海,汹涌澎湃。
D. 这个问题很难,我们要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解决。
8.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你今天怎么迟到了?”老师问。
只做给自己看——观《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后的思考

黑 龙江 的赵 昭老 师在执 教 《 匆匆 》一课 时 ,穿着 是那
很 不容 易 ,本 次 比赛 的 1 6 节课 中,让 我看 到 _ r : 在理解
么朴 素 ,语 言是 那么朴 实 ,过程 是那 么真 实 ,他 关 注的不 内容 主 旨的过 程 中 ,不忘 写字 ,不忘 学法 指导 迁移 ,不 忘
只做给自己看
— —
观 《 全 国第九届 青年教师 阅读 大赛 》后 的思考
◎ 窦晓娟
满 怀激 动 和 希 望 ,在 2 0 1 2 年 的严 冬 ,我 有 幸 和市 里 问 : 什么是 “ 蒸 融 ”?学 牛 回答 后指 出这 是拆 开解 释词 语
的几 位 教研员 一起 ,奔 赴厦 门 ,参 加 了 “ 全 国第 九届 青年 的方法 。观察 “ 蒸”并 书写 , 提醒 同学要 注意哪一 笔? ( 夯
我 印 象 极深 ,他 们 的课 呈 现 的真 实 ,表 演 成 分 较少 ,尤 习 , 导学 、 品情 、 悟理, 南学 生的牛 成进 而牛成 灵动 的课 堂 , 其 凸 显 了崔 峦 老 师 提 出 的 四个 目标 : 即1 . 准 确 把握 年 段 让 人称 赞 。这样 的课 、这样 的精 彩 ,如何得 来 ?这是 我 十 目标 ; 2 . 夯 实识 字 写字 教学 ; 3 . 加强 语 言文 字运 用 ; 4 . 呈 几天来 一直 思考 的 问题 。结 合本 次观 摩和 自己的教学 丁作
话 和课 后曹 文轩 教授 的精 彩点评 ,更 重要 的是我 意识 到 了 悟 出你 的感 受 ,在 书 中批 注 ; 与 同学 交 流 2 . 学 生 自读 , 老 师巡 视 时提 出 : 真 读 、真想 、真思 考 、不 装样 子 ; 提笔
自己在语 文教 学 中的不足 ,感触 良多 。
北海“人教”2024年小学5年级下册第十四次语文第2单元真题(含答案)

北海“人教”2024年小学5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真题(含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20)B卷考试人: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综合题(共计100题)1、小鸟在树上____。
答案:歌唱2、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潮生潮落更无情。
答案:潮3、小鸭子在水中____游泳。
答案:快乐地4、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发生在多少年前?A. 20亿年前B. 40亿年前C. 60亿年前D. 80亿年前5、我爱吃____(fàn),特别是米饭和面条。
答案:饭6、我们要爱护每一____动物。
答案:只7、每年的春节,我们一家人都会____(huì)聚在一起过年。
答案:会8、我们要保护____,让地球更美丽。
答案:环境9、诗词填字: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妈妈给我买了一个____的玩具。
答案:新11、听力填字:小兔子在森林中跳跃,真是_______。
12、哪个国家被称为“多岛国家”?A. 加拿大B. 日本C. 印度D. 菲律宾13、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哪个?A. 撒哈拉沙漠B. 阿拉伯沙漠C. 戈壁沙漠D. 大沙漠14、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直15、哪个星球以其著名的光环而闻名?A. 火星B. 金星C. 木星D. 土星16、哪个城市因其古老的历史遗迹而受到欢迎?A. 纽约B. 开罗C. 迪拜D. 西雅图17、什么是“暗物质”?A. 我们看不见的物质B. 明亮的星星C. 行星的另一种形式D. 只有气体18、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___相映成趣。
答案:情19、小朋友们一起在草地上____(wán)耍,享受阳光和微风。
答案:玩20、大家一起努力,_______这个项目顺利完成。
(答案:确保)21、阅读理解填空题:春天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给大地增添了_______。
22、阅读理解填空题:小鸭子在水里游泳,它的身后留下了一串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布》课时作业 试题试卷 含答案解析(2)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布》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网上“晒旅游”本身是积极向上的,但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
B.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
C.今年春季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多,抗旱保苗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D.据调查,有高达78%的用户在“阿里腾讯要开银行,你会不会去存钱”的问题上给予了明确的答案,这表明试点民营银行有着广泛的认可度。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
《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B.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C.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B.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C.《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表达了作者对获奖者的羡慕之情。
D.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4.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A.你是酷暑的浓阴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江西省赣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知识梳理)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赣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知识梳理)试卷(含答案)姓名____ 班级____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1、书写(每题2.5分共2题)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这件事老师处理得当,解决了同学之间的。
(2)我军已经设下了阱,就等着敌人自投罗网了。
(3)他为人心胸开阔,从来不追求个人的和地位。
(4)热情好客的维尔族同胞,拿出最香甜的水果招待我们。
2).根据语境,写字词。
(1)是金的,是绿的。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蚕宝宝吃叶时慢条斯理的,像是在,而且它们只吃叶肉,留下的全是叶筋。
(3)王亚平与队友之所以能够太空,不是靠上天的,而是靠努力。
2、填空题(每题2分共5题)1).我是组词小能手。
2).辨字组词。
傍() 带() 绍() 坏()旁() 常() 经() 怀()3).我能根据诗意写诗句。
(1)小孩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_____________(2)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有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_____________4).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小蝌蚪长着__________ 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__________ 的尾巴,__________ 地游来游去。
(2)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__ 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__ 腿;又过了几天,__________ 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__________ 不见了,变成了能捉害虫的__________ 。
5).看图填量词。
一() 井一() 石碑一() 鸟一() 房子3、选择题(每题2分共3题)1).下列故事中选自《格林童话》的是()A.《海的女儿》B.《白雪公主》C.《拇指姑娘》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4月11日下午,“浙派名师与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曹文轩教授听了两节课后,现场做了50分钟精彩点评。
】【开场白】去年的十一月,在厦门的一个五、六千人参加的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我听了17节课。
那次会议,我发表了一种荒诞的言论。
我说,任何的成功活动,都会邀请外行的人来点评。
那一次,我正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学的外行人,参加点评的。
没想到,我的评课记录稿,广泛流传。
不知道是谁,推荐给《光明日报》,整整两个版面做了刊登,真是始料未及。
今天,我也是以外行人的身份来谈一些观点和想法。
听了王雷英老师和张祖庆老师的课,我的总的一个感觉是,如果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长期享受到如此高水平的语文课,我们这个民族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将会怎么样?也许会多一些像莫言那样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下面,结合这两节课,我谈如下几点想法:一、一堂语文课是一个作品,也是一个文本两位老师的课上得都很精彩,总体来说,王老师的课富有美感;张老师的课富有智慧。
我一直认为,一堂语文课,也是一个作品,也是一个文本。
语文教学中,有两个文本,老师教与学的文本和被解读的文本,它们具有互文性。
也就是说,老师在这节课上的文本,和被讲解的文本具有互相照应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课就是一个作品。
这个作品有引入,有前奏。
引入和前奏,起的作用,主要是消除陌生感。
因为在公开课的语境下,执教者和听课者,是没有见过面的,我把它戏称为拉郎配。
因此,老师要通过谈话,迅速将师生的生疏感、陌生感消除掉。
我关注到,王雷英老师在课堂伊始,就很注重师生的融合。
她今天穿的是一件粉红色衣服。
这种粉红的颜色产生和谐的、柔和的感觉,很快地消除了师生的陌生感,一下子让孩子们以为和这个老师是朝夕相处的。
王老师的引入还教会了孩子们与陌生人相处的技巧。
这都很好。
张老师也很注重导入,他一开始把莫言照片放上去,让孩子们观察莫言。
当时我心里想,好戏开始了!我想,经常听听小学语文老师的课,作为北大教授的我,将会提高讲课的艺术,我的课将会更受欢迎。
因为我们从小学老师那里,能学到很多课堂技巧与艺术。
二、朗读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王雷英老师的课,是通过朗读开始的。
整节课,贯穿着朗读,体现了一种朗读之美。
王老师自身的朗读素养非常高,当她在音乐声中美美地诵读文本时,整个会场安静下来了,非常地美。
我当时在想,底下应该会有掌声响起。
正在这样想的时候,台下果然响起了掌声。
这样的课,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里,我想借此谈谈朗读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2011版新课标里,对朗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其实,朗读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前不久,我到柏林参加一个文学活动。
在柏林的10天里,会议方把我带到图书馆,就让我用中文读翻译成德文的我的作品。
几天时间,我基本上就是在这样的朗读中度过的。
朗读在这些国家,是非常日常的行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德文小说《朗读者》,据说发行量比较大。
这和序言有关,这个序是我写的。
(介绍《朗读者》一书的梗概,略)可以说,朗读超越了喧嚣,超越了生死。
朗读还有一个大的好处,帮助孩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朗读一个文本,他一定会把重音押在一些词语上。
中国的汉语,是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的,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这个民族语言的音乐感。
我在德国,用汉语朗读。
我的普通话水平是不怎么样的,我的朗读当然谁也听不懂,但是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说这是一首歌。
因为,中国汉语,是抑扬顿挫的,有音韵之美。
所以我说,语文课,要通过朗读,让孩子们去体会汉语的语言美。
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朗读者。
合格,与普通话无关。
我曾经在江苏的一次会议上,朗读了一篇自己的东西,得到了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
因为,我读得动情,读得投入。
此外,我还认为,朗读是一种仪式。
人在朗读的时候,这个世界是神圣的。
中国是这个世界上仪式感很差的国度,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规范的仪式。
比如我们的追悼会,是没有仪式感的。
人们参加葬礼,乱穿衣服,有人穿得花花绿绿,甚至穿裙子,这是对死者的不敬。
在这样一个缺乏仪式的国度,我们能否试着用朗读来培养孩子们初步的仪式感。
其实,朗读还有一层作用,可以提升口语的品质。
我们通过朗读经典规范的语言,让这些语言去改造、提升孩子们的口语品格。
最后想说,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读,可以把末流的作品,拒绝在大门之外。
三流的作品,我们通过朗读,就可以读出来。
我们要读第一流的作品。
像今天王雷英老师和张祖庆老师所教的课文,就是第一流的作品。
三、疏与密怎么去讲解一篇课文?一篇课文,需要讲解的地方很多。
今天,我发现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对语词的教学,老师们对字词的细微之处的开掘,非常精彩。
比如王雷英老师的“看惯了,就习焉不察”的分析,很是精到。
比如,张祖庆老师在《穷人》一课书中,一个词语,一个小细节的琢磨,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且是传递一种学习习惯。
比如课文第二段有一处“菜只有鱼”,张老师就追问“为何每天有鱼吃,还叫‘穷’”?引导孩子们理解,因为渔夫是打渔的,每天吃只能吃鱼,这才是真正的穷啊!是的,语词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老师要成为咬文嚼字的高手。
今天,两位老师对于词语的处理的能力,我是非常惊讶的。
由此,我联想到现代哲学。
在19世纪,各种哲学一直在打架。
但是到了20世纪,各种哲学忽然不打架了。
大家回到了词语上,不把语言的问题解决了,哲学就解释不清楚。
捷克有位流亡作家,叫米兰.昆德拉,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在一直琢磨一个词语。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在琢磨“轻”这个词语;《不朽》就在琢磨“不朽”这个词语。
在这两节课上,老师咬文嚼字咬得很厉害。
但有些地方,老师却一笔就过去了。
两位老师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该疏朗的疏朗,该紧密的紧密。
就像王雷英老师在课堂上说的“放弃掉了,又得到了很多”。
确实,多和少的是一种辩证关系。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
有些东西,要轻轻地忽略过去;有些东西,则要紧紧地抓住不放。
四、众说与独语在厦门的会议上,我曾经非常严肃地指出:这些年我听了很多语文课,我发现你们的语文教学从原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老师“满堂不作为”。
语文老师变成了递话筒的人,整个人就行走于学生之间,很少听到老师的讲解。
这些老师往往给出这样的解释“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并不是不要老师职责啊!老师,您应该知道,您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您不要仅仅是给学生递话筒——递话筒谁都会。
要知道,讲台是属于您的。
一节课,老师在课堂上,要有那么一段精魂之声,智慧之声。
我想,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是有一份教案设计,还应该有一段精彩的讲稿。
一堂课,没有相当精彩的语段,这样的课,是不够的。
今天,张祖庆老师的课在结尾处,有一段很精彩的讲解,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这段讲解,关系到经典文本如何阅读以及对于经典的姿态。
值得细细回味。
一节课,就应该有这样的精彩讲解。
课堂,应该有学生的众说纷纭,也应该有教师的精彩独语。
教师,要对得起神圣的讲坛。
五、欣赏与解读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小学语文课,讲一篇作品,与大学语文课区别在哪里?我的基本观点,小学的作品,是欣赏;大学的作品,是解读。
今天,两位老师都是以欣赏为主,带着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美妙。
欣赏,是培养学生的感性。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感性的保持,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在大学里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知道怎样欣赏一篇作品,一上来就解读。
而今天两位老师,是围绕着两篇艺术品,带着孩子们去欣赏。
相比于解读,我更喜欢看到一个语文老师的姿态,是欣赏的姿态。
小学语文课,应该先欣赏,后解读。
不然,一味解读,文学就成为了被福尔马林浸泡过的尸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位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的文本。
欣赏,让文本复活了。
六、阅读与写作关于阅读和写作,我特别要说一说张祖庆老师的这节课。
张老师的这节课,始终把写作与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在厦门听了17节课,批评17节课没有一节课是站在表达的角度来教的。
我想,要是当初有像张老师这样的一节课,我就不会这样批评了。
当时这些老师,确实没有给孩子们讲文章之道,文章之法。
张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称托尔斯泰是一个写作高手。
我想说,张老师也是个教写作的高手。
这节课,他始终把阅读和写作联系在一起。
语文教学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到了,张老师让学生关注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短句子——“睡觉还早”。
老师和学生紧紧抓住了这句话,充分地体会了这句话这篇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就是指向于写作,指向于表达。
给我的惊喜还有,最后一个板块中呈现出来的一张对比的表。
右边一列,是灰底色呈现关于屋外环境描写的词语,左边一列是红底色的关于室内“温暖舒适”的环境描写的词语,屋内的温馨温暖与屋外的又黑又冷,形成鲜明的对比。
老师引导孩子们理解,这样的对比,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多的是呈现人性的温暖。
穷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
穷人虽然穷,但是因为有着这么一个贤惠的女主人,出海打渔的丈夫,才会有着对家的眷恋,家能让他享受大海上享受不到的温暖。
张老师的《穷人》一课,由始至终,把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难能可贵。
七、漫游与回归语文课是一种对话,对话应该有话题。
话题是对话的触手。
有时候,话题相对集中,有时候会发散开来。
我想打这样一个比方:课文,是一棵树;老师是一只大鸟;孩子们是一群小鸟,阅读,就是这些鸟一起栖息于文本这棵树上。
但这些鸟,不能总是呆在一棵树上,要允许它们飞出去,最后又要飞回来。
语文课堂上的话题,要集中和发散相结合的。
语文课应该给小孩子一个开阔的视野。
张祖庆老师在上《穷人》一课,随机提到了莫言、张艺谋、雨果、草婴、海明威,给孩子们的信息量非常大。
但最终,又落到了对文本的欣赏与发现上来。
这就好比,鸟在天空自由翱翔之后,又落到这课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