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防治中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的应用

合集下载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和采用。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是指在保证农作物高产的情况下,合理施用农药,尽量减少药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同时保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一直备受关注。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

1.合理施用化学农药由于水稻生长期较长,病虫害防治周期较长,农民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往往会受到经济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次性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严重,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是减量增产技术的核心。

具体措施如下:(1)科学选择农药品种。

针对不同病虫害,科学选择不同种类的农药,尽量选用低毒、高效、环保的化学农药。

(2)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农药的用量,一般每公顷用量不超过2-3升。

(3)分散施用化学农药。

将农药分多次施用,每次施用间隔时间不小于7天。

(4)严格遵守使用规程。

按照产品说明书和农药使用规程进行使用,保证使用安全有效。

2.使用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是指借助其他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相比化学农药,生物防治技术绿色环保、安全健康,对人体和环境没有污染。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1)施用有益微生物。

利用有益微生物,如青霉素、大肠杆菌、芽孢杆菌等,产生抗病菌和致死菌素,用于农作物的治疗和预防。

(2)引进和利用天敌。

通过引进合适的天敌对有害昆虫进行控制。

例如,利用寄生性蜂对水稻瘟病进行有效的控制。

(3)利用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杀菌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这些提取物通常来源于草本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如石蒜、菊花、石斛等。

3.合理使用增产剂合理使用增产剂,配合合理施肥,可以有效地增加水稻产量。

增产剂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有机肥料。

(1)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由于农民病虫害防治知识薄弱,加上农药经销商为追求经济利益诱导农民买更多农药,造成了田间的农药残留加大,污染严重,因此,如何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合理、适期选择农药是当前植保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标签:农药减量技术;水稻;病虫防治很多农户为了能够让水稻有一个更好的收成,在水稻种植期间加大农药的投入数量,部分地区还出现农药使用严重超标的现象。

通过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分析,了解了水稻种植期间农药用量的不合理之处,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使水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农业事业。

本文通过对水稻种植期间农药应用过量不合理之处进行分析,寻找科学的应对策略,使水稻的整体产量得以更好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产业建设。

1 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农药使用量存在的问题1.1农药的使用过量,浪费较大农民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为了增加产量,从水稻种植一开始到成熟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比较频发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农药。

例如,笔者通过对东催村面积约为6000m2的水稻田进行调查发现,一年使用的农药竟然达到了80公斤,但是这些农药真正的应用在水稻田的使用量还达不到80%,使将近30%的农药造成了浪费,因此不仅大大的增加了水稻种植的成本,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1.2水稻种植中农药的使用比较随意,防治的效果不好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一些农民是没有相关种植的知识,尤其是对病虫害防治的方面知识,因此在对水稻病虫害防止的时仅仅是关注农药本身对病虫害防止的效果,并且农药的使用量以及相关的使用规范是缺乏了解和认识的,尤其是对农药过量使用产生的不好后果也缺乏了解,因此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仅仅是按照相关的使用经验进行用量,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并不好。

而且还有一些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己往年的经验,往年在这一时期用什么农药进行喷洒,今年也继续使用,虽然刚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虫对于农药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抗药性,使得农药的效果大打折扣,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好,影响水稻产量,而且也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农药减量技术是指通过改变农药施用质量和方法,使农药使用量减少但病虫防治效果不降低的一种技术。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提高病虫防治效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

在水稻病虫防治上,常用的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

常见的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心螟、稻瘟病、稻疮痂病等。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施药时间。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施药对病虫害的影响,合理选择施药时间,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例如在水稻螟虫防治上,稻田昼夜温差大、湿度高的条件下,选择在晚上施药,可以提高杀虫剂的效果,减少施药量。

第二,优化施药方法。

改变传统的农药喷雾方式,采用冷雾喷雾、滚瓜喷雾、喷淋喷洒等施药方法,可以提高杀虫剂的粘附性和侵入力,减少施药量。

例如在水稻稻田中采用冷雾喷雾施药,可以使农药更好地附着在水稻叶片上,提高杀虫剂的效果。

选用低毒、高效农药。

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可以减少施药量。

例如选择绿色防控产品、微生物农药等,可以达到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目的。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混剂、调整农药配方比例,可以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施用量。

第四,配合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制剂、有益昆虫等自然因子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的一种方法。

在水稻病虫防治上,可以通过增加益虫数量,鼓励益虫活动,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发展。

例如在水稻田中,可通过增加蜜蜂、食蚁鸟等食草害虫的天敌,减少农药使用量。

第五,合理施用斜率农药。

斜率农药是指将农药添加到水田的水中,随着水流带动农药均匀分布到水稻的根系末端。

合理施用斜率农药可以有效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并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运用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运用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运用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作物之一,因此对水稻的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这项技术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药减少与产量增加的良好效果。

下面将从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实施策略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技术的应用效果1. 减少环境污染:传统的农药施用模式存在着农药残留和土壤污染等问题,而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农药对土壤和水体的危害,保护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 提高农产品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价值,更符合现代社会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3. 降低生产成本:农药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支出,然而过量施用农药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增加生产成本。

而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4. 增加产量:通过科学的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

合理的施药量和施药时机能够更好地保护水稻作物,减少病虫害的损失,从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农药减量与产量增加的良好效果。

二、技术的实施策略1. 科学施药:科学施药是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关键。

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制定合理的施药方案和施药量,避免过量施用农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比较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通过引进天敌、天敌培育和微生物制剂等手段,可有效降低对农药的依赖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实现农药减量增产的目标。

3. 农药选择性使用: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中,应该选择对目标害虫有较好杀灭效果的农药,并且尽量选择对非目标生物影响小的农药。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运用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运用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运用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由于水稻生长环境潮湿,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农药在水稻生产中的使用量一直较大。

大量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研发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运用成为当前农业科研的重要课题。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是指在不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农药减量增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水稻病虫害。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体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以减轻农作物病虫害。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可以利用一些对水稻病虫害有天敌关系的生物来进行控制,如利用蚜虫天敌来控制水稻蚜虫的数量,利用寄生性真菌来控制水稻纹枯病,以及利用嗜寄主的线虫来控制水稻根结线虫等。

这些生物防治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还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利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病虫害。

生态工程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改变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农田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可以通过植物多样性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天敌和寄生虫的数量和种类,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水、肥、料管理,调节农田生态环境,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利用遗传改良技术培育抗病虫害品种。

遗传改良技术是指通过选择和育种,改良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性状,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诱导水稻抗病虫害基因的表达,培育抗病虫害品种。

这些抗病虫害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利用精准施药技术控制水稻病虫害。

精准施药技术是指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分布规律,精准施用农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的同时,病虫害也在不断影响其种植品质,极大地降低了水稻种植效益,阻碍了当地水稻种植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成为现阶段农业部门和种植户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但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破坏了周遭的生态环境,还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出现,病虫害防治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

为此,基于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意义,对具体实践措施进行系统化剖析。

一、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特点1、农药减量,效果依旧。

减量控害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确保是从正规渠道购买农药产品,抵制“三无”产品,确保农药使用的高效性、实用性。

2、预防为主。

为了避免赣榆区水稻种植区病虫害爆发,我们不能只关注如何解决病虫害问题,还要重点关注如何科学预防水稻病虫害,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核心,避免农药过多使用造成土壤重金属残留。

3、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指将化学防治手段和其他防治手段相结合,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使用次数,从而实现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1、重视宣传,加强培训近年来,针对当前水稻种植中滥用农药、农药利用率低以及用量较大等一系列问题,我地通过广播、微信、短信、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加强了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安全用药技术的宣传,使得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水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集成技术的优势,提高了自身的安全用药意识。

在农闲时节,举办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对农户就水稻各类病虫的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及高效低毒农药品种的选用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

此外,在水稻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及时召开由各村农技员及种植大户组成的专题会议,充分商讨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控措施,做到综合防治、精准施药。

同时,强化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断宣传先进防治技术和经验做法,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其中,为水稻农药零增长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
一、农药过量使用危害 1、浪费农药资源 江西地区为控制水稻病虫害,持续实行农药零增长活动,优 先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截至 2017 年全省农作物病害使用量持续 减少,提高了农药利用率。 但是,仍有部分农民以喷洒农药方式 处理病虫害,过量使用造成众多危害,最为显著的是浪费了农药 资源。 由于水稻病虫害的出现,在特定时间内农民会大量使用农 药,想要将病虫害根除,但过量使用农药则会导致病虫产生抗药 性,带来更多的水稻防治病虫害问题,并且过量使用农药也会将 病虫天敌杀死,降低生物防治效果。 2、破坏种植环境 在大量使用农药后, 必定会对种植水稻的生态环境造成破 坏,增加了空气中药物含量,在气流影响下逐渐扩散,下雨后地面 农药也会在雨水作用下进入海水湖泊中,污染水源。污染生态环境 不可逆,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则应当根据实际病虫害情况选择农 药喷洒,方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提升水稻质量时,不 仅要关注环境保护,还要关注品质,过量使用农药也会将水稻品质 降低。 吉安市井冈山大米形象深入人心,广受人们喜爱好评,如若 过多使用农药将会附着于大米上,危害人类健康,影响品牌形象。 二、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 1、优先使用绿色防控技术 (1)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可优先使用非化学防治技术,如 引进天敌,安装防虫网、诱虫灯,喷洒性诱剂,此种方法尽管见效 慢,但有助于自然稳定发展。 还可通过合理密植的方式,避免种 植过稀造成土壤板结,滋生杂草,浪费光照与土地,种植过密则 会影响田间透风,难以让水稻结束阳光,对光合作用造成影响, 增加病虫害发生。 并在此过程中,合理灌溉施肥,为水稻提供有 力生长条件,提高水稻抗性,经常性疏松土壤,清理田间枯枝落 叶,以此消灭潜在害虫。 (2)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以此保育天敌,据调查 芝麻和大豆种植在田埂上, 天敌昆虫数量可达到常规田埂 1~2 倍,植株数量更是能够达到 4 倍。 2、优化用药策略 选择“抓秧田保大田、抓两头控中间”的方式,做好种子处 理,破口抽穗、移栽秧苗等时间的混合保穗药,将分蘖期用药适 当减少。 在处理早稻种子后,可预防恶苗病与稻瘟病,处理中晚 稻种子可预防稻蓟马、稻瘟病等。 每 667㎡种子则使用 5~10g 吡 虫啉悬浮种衣剂 60%拌种, 在秧苗三叶一心与二叶一心前做好 调查, 防治稻蓟马、 稻飞虱、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分别可达到 97%、58%和 70%。 早稻秧田送嫁药可减轻叶稻瘟、二化螟、稻水 象甲情况, 主要是每 667㎡使用 105mL 溴氰虫酰胺悬浮剂 19% 作为送嫁药,具有良好效果。 在稻瘟病发生较重地区则需要在破 口前 6d 施用混合药保穗,以防治病虫害。 另外,还可以使用助剂,调节雾滴粒径分布,抑制雾滴蒸发, 减少药液漂移, 让植物表面药液能够更好铺展, 提高药液粘着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运用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运用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运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越来越严重。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病虫害对其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产量,农业技术人员不断探索和研究各种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引导下,水稻病虫害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概念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是指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农药使用结构和方式,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提高粮食产量的一种新型农业技术。

其核心在于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实现绿色农业生产。

1.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传统方法传统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其使用量较大,不仅容易导致农产品残留超标,还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也容易导致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从而失去控制效果。

传统的防治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为了解决传统防治方法存在的问题,农业技术人员开始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其中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通过采用生物防治、植物抗逆性改良、农艺措施等多种手段,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实现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

a.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菌等天然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和寄生虫来对抗水稻病虫害,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负荷。

生物防治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还能有效降低农药残留,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

b. 植物抗逆性改良通过改良水稻品种,提高水稻植物本身的抗逆性,使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更强,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提高了抗病虫害的能力,使得水稻在自然条件下更加健康和稳定。

c. 农艺措施农艺措施是指通过农艺管理手段调整水稻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比如合理的田间密植、轮作播种、适时施肥、及时灌溉等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病虫防治中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的应用邹弋匕,朱志伟,唐铁京(龙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龙川517300)摘要:对于农药的减量使用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运用所取得的实际结果来说,一些经营良好的示范区,通过拥有高效和低毒特性,并且持续药理好的农药,在相关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施药,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所取得的效果,只是凭借笔者的经验进行农药施用的对照比较,通过科学的计算然后进行农药的施用,能够实现水稻产量大幅提升,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关键词:农药减量使用技术;水稻病虫防治;产量长期以来,农药对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发生危害,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等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往往出现了大量农药浪费的情况,这不仅会增加农业投入的成本,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农业的生态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为此,推进对水稻种植的用药减少用量和实现控制病虫害和增产的目标,对以往的用药进行科学合理化,实现农药和农作物的最优组合,并不断的寻找最好的农药的施用时机,对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民的粮食增产和节本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药施用量大的严重后果农药的过量施用:(1)会造成大量的浪费的现象。

龙川县的耕地面积有43.65万亩,水旱田的面积达35.74万亩,农作物的品种多门类全,突发性病虫害时有发生,防治压力大,各种农作物的用药需求量大。

根据2012年的龙川县农业污染的相关调查,当年全县农药的使用量达到1017t,农药过量使用,浪费的情况很大,大约有20%左右的被浪费掉。

(2)农药使用的结构不够合理。

有的农户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概念缺乏认识,过分追求和依赖剧毒农药,在选购农药时,只注重农药防治效果,而不考虑农药的毒性及产生的后果。

盲目使用农药,极易造成病虫的耐药性和抗药性的提高,不但造成杀虫效果不佳,而且用药量加大、防治成本增加,容易出现农产品的残留超标的现象,危害人们身体。

(3)对农药的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农药的功效,只有20~30%被农作物吸收,极小部分的被病害虫吸收,大部分残存在土壤环境里面。

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河道,造成水源的污染。

更加严重的是,有些农药的残留物在土壤里面得不到有效的分解,这就对农产品的长期的质量保证带来威胁和隐患。

农田的污染,更是对人的身体和其他的作物产生很大的难以计算的严重影响。

2农药施用过度造成污染的原因分析(1)我县地处山区,耕地面积少,要实现产量的增长,一般情况就只能更多的施用化肥。

俗话说,化肥能增产,农药可保产,要实现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就只能在单位面积上多施加农药和化肥。

(2)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的经营,让科学技术的运用难以到位。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只能采用小规模的经营模式。

因此要想在这些地区实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显得难度更大,又加之近年来的农村的年轻劳动力的外向转移,导致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年龄结构不断的老化。

他们更多是喜欢运用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性增加农药的用量来实现增长保收。

(3)农村的基础设施的薄弱,以及农资市场的不够健全。

通过建立农业生产的合作社等措施实现集约化的生产,对农资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

在体制和投入方面,还需要更大的的支持。

只有实现基础设施的不断强化,改善建设的薄弱环节,才能在农业的增长和减少农药的使用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3材料方法试验龙川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年水稻种植面积达54.2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81%。

近年来,受生态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发生变化,水稻纹枯病危害加重,并且成增长趋势,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连年暴发。

而农户长期单一使用吡虫啉和大剂量、高频次使用治螟药剂,导致褐飞虱、螟虫产生抗药性,增加了防治难度。

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环境生态安全,有效控制水稻病虫的危害,同时考虑以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为目的,我县对水稻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

首先选择合适的试验田,要求是地势足够平坦,交通便捷,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备,基地不能安装杀虫灯和使用一些引诱剂,还要保证实验的水稻的品种是一致的。

设立示范区和农民经验操作的对照区,面积都相同,杀虫剂的选用只能运用40%的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对照区的采用三唑磷等常规的农药。

农药的施用时间农户自己决定。

一共要施5次。

每次的含量基本相同。

并把根据实际的安排,半个月后对一些害虫的危害进行调查和观察。

通过对相关的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得出的结论是影响水稻的病虫害防治的因素很多。

主要考虑到对药剂的选用,以及在施药的时机的选择上,要实现有效的控制,选择具有高效、低毒,药效持续性效果好的、杀虫范围广的药剂进行防治,能够有效的控制水稻分蘖初期的稻飞虱发生。

以前的一些杀虫药的使用由于年代较长,水稻的病虫产生了对药性的抗体。

因此在实验中,没有新药剂的功效明显。

而对照区仅仅是凭借农民长年种植的经验,对药剂的用量和杀虫的时机的选择都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双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和目标。

根据统计,示范区用药的总量是3次,平均每次的用药量是0.6L/hm2,但是对照区的施药总数达到了5次,用药的含量是15L/hm2。

示范区的用药次数少2次,节约的农药费用高达420元,效果比对照区提高18%以上,病虫害防治的损失率被控制在5%以内。

既凸显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显示了其独特的生态和社会环境效益。

4综合防治病虫害,实现经济和生态的效益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是引起农药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可以进行采用超前的搁田,不断调控整个群体的农业防治措施,(下转第124页)151广东科技2013.4.第8期广东科技2013.4.第8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

试块的制作应在浇筑地点随机抽取,不能弄虚作假,保证试块的真实性。

2.2高层房屋建筑裂缝的控制2.2.1设计措施“放”的措施。

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

“抗”的措施。

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不大于3m 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120mm 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用钢丝网(每边搭接不小于150mm)进行处理;特别注意梁底的砌筑要求;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

“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等。

2.2.2施工措施“放”、“抗”相结合的措施。

在混凝土裂缝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

为使混凝土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

大体积混凝土,应着重在控制混凝土的温升,延缓混凝土的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改善约束和完善构造设计等方面采取措施。

如选用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掺加减水剂粉煤灰等,选择良好级配的粗细骨料,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在前3d )。

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温差宜控制在25℃以内,否则会因温差过大产生混凝土裂缝。

2.3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测量控制由于高层房屋建筑的层数多,高度高,对施工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故在工程开工前应制定好施测方案,确定好测量仪器,根据施工方案建立好施工控制网;将高层建筑控制轴线及时投影到建筑面层上,然后根据控制轴线作柱。

3总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高层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快,相应的施工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周期很快。

通过上文看出,高层建筑所需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工期长,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它仍将是未来建筑行业的主流发展项目,因此施工人员需要懂得观察,不断开拓创新,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1]刘子泉.加强高层建筑在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J ].广东科技,2006(5).[2]王海红.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浅析[J ].河南建材,2009(1).[3]罗家坤.浅谈现代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2010(20).[4]赵志林.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实践与探索[J ].现代企业教育,2009(16).作者简介:胡英国(1969~),男,中级工程师,专科,主要从事建筑方面的研究。

建筑施工通过推进生态农业的模式,实现对农药化肥依赖的降低,并不断实现经济和环境社会效益,采用生态农业减少农药的做法,能够有很多的好处。

(1)运用生态农业的模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

通过对水稻的品质和相关农药的品质的提高,不断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量。

不断研究与应用新组合特征和特性的配套的生态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水稻产量的增加,并能不断的提高水稻的质量,不断实现对稻米质量的把控,实现水稻的价值和安全的有效保障。

(2)生态农业的模式,能够不断的提高本地的生态效益。

采用高效和创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态种植模式的改变,优化栽培模式,改变以往的施用化肥和农药的状况,有效的防治病虫害,同时还能实现产量的增加,不断的推进相关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采用生态农业的模式,才能不断的增加农业的抗病虫害能力,不断的实现农业模式的生态化转变,才是农业发展沿着科学可持续方向前行的必要的举措。

减少水稻种植中农药的使用,最终能够不断的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之路,不断的改进种植水稻的方式和相关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这样才能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5结束语在日益发展的经济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种植和相关病虫害的防治和农药使用的科学化,才能在追求生活品质的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实现产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在不断的进步中,实现种植方式的不断更新。

最终能够改变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对农药过重使用的现状,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品质化、科学化。

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研究和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从现在的实际出发,才能在农业的发展中,不断的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和实现水稻产量的增加。

参考文献:[1]冯红艳,张立烟,李雪丽,李宏,白士刚.麦田农药减量控害措施[J ].现代农村科技,2010(19).[2]卢仲良,孔学梅,袁文龙,陈赣海,邹新华,邹信才.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5).[3]王洪君,栾天浩,栾博宇.土壤-水稻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与施用磷肥关系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21).[4]曹坳程,郭美霞,王秋霞.农药面源污染及控制策略[A ].2008.[5]陶开战,朱海华,白朴.超级稻新两优6号在温州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2009.[6]薛峰,颜廷梅,乔俊.太湖地区稻田减量施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4).[7]江健,王班琼,何海永,杨学辉,冯雪松,周宗贤,袁洁.湄潭县稻瘟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推广与应用[J ].种子,2007(6).[8]邢娇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5).作者简介:邹弋匕(1974~),男,农艺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