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
最美乡村女教师——格桑德吉

为家 乡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 这段路 比较危险 , 前面由索次来带 ,
洛 桑克珠你 的。给你下一条命令 , 9月份开学 时, 一定 索次把町町村 的孩 子们 带好 , 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来。”
当天下午 , 岗玉村 5个孩子被护送回
站在 中间 ,中间帮果村 和宗荣村 的你 来 到 了家 中。 看着孩子们像小 鸟一样扑 向父
族女 大学生 , 用 她的坚 韧与执 著 , 点 亮了 山乡孩子渴望读书 的希望之火 ; 用她那 勇 敢 与智慧 , 营造 出山乡孩子丰富 多彩 的文
累得不行 。格 桑德 吉的到来 , 给 那里的适
师范大学 民族学院 , 她是帮辛 乡有史 以来 龄入学孩子带来了希望 。 第一名大学生。 路途遥远 , 条件艰苦 , 格 桑 走村串户动员孩子上学
家, 其难 度可 想 而 知 。
鲁藏 布江 , 人一旦掉 下去 , 瞬 间就会 无影 无踪 , 每 到渡江 时 , 格 桑德吉 总要亲 自护 送。 她不停地嘱咐着孩子们 “ 注意安全 , 别
出差 错 。 ”
要好得 多 , 隔三 差五还会 改善 伙食 , 有 鸡
蛋, 有牛奶 , 吃住 条件都 很好 , 至 于书本等 学 习用品 , 不用 家长操心 , 学校会 按 时发
5 6
最 美 乡村 女教 师
格 桑德 吉
■文 / 范 学 芝
学。她觉得在外面学 了很 多东西 , 就想赶
回来 , 教 家 乡 的 孩 子 们 读 书 。 墨 脱 县 帮 辛 乡是 偏 远 山区 ,那 里 生 活 条 件 异 常 艰 苦 。
格桑德吉刚 当上教 师, 就 遇到 了巨大 的困
难。 一 是 山路 崎 岖 , 行走 不 便 。 二 是 当地 村
格桑德吉 三尺讲台,筑梦门巴

格桑德吉三尺讲台,筑梦门巴作者:来源:《中华儿女》2018年第10期“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
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
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这是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评委会给她的颁奖辞。
她,就是“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美丽格桑花,门巴筑梦人”格桑德吉。
在条件艰苦的墨脱县帮辛乡完全小学,她一干就是16年,直到学校软件硬件设施全部改善之后,2018年1月,她才放心地走进了新的工作单位——墨脱县完全小学。
格桑德吉9岁入学,学校旧址就在现在的帮辛乡小学,当年只有一座茅草屋、两名上过夜校的本土老师。
在教育这条大道上,格桑德吉无疑是幸运的,在母亲的四处祈求下,她获得了全村唯一一个去林芝二小读书的机会;小学毕业后,恰逢西藏在内地各省开办西藏班,她又顺利考上了岳阳一中,成为西藏孩子到内地求学大潮中的一员。
中学毕业,格桑德吉考上了河北师范学院附属民族学院汉语言专业。
进入大学后,她非常珍惜短暂的学习生活,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同时,结合西藏实际和教育侧重点,选学少儿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课程,努力钻研这些课程在边远山区的实际应用。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留不住想念故乡的格桑德吉。
刚一毕业,她就回到西藏,直接放弃在拉萨就业的机会,一路赶回到点亮她梦里酥油灯的地方——墨脱县帮辛乡。
两间破旧的平房,艰难的教学环境在格桑德吉看来算不上困难,家长们的态度却刺痛了格桑德吉的心。
“刚回来的时候,学校有100多个孩子。
老师们除了教书,还要自己种菜,想办法让孩子们吃饱。
最难的是,早上满教室的孩子,一转眼就会全都跑掉。
我们就得挨家挨户去劝学。
劝学的路,远的要走上百公里,近的也有几十公里,那时候周末基本没休息过。
”格桑德吉说:“我们这里的孩子,十多岁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长们只顾眼前的利益。
上门劝学,我跟家长们讲道理,讲了不听就跟他们吵架,死活要把孩子带回学校上课。
感动中国颁奖词100-200字左右

2014,谁在“感动中国”?2015-02-27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于2月27日揭晓。
本届《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由敬一丹、白岩松主持,延续了为感动人物“树碑立传”的传统。
舞台背景以中国大写意水墨为主基调,舞台造型与灯光配合,晕染出一条感动之路,当获奖者从孩子们手中接过“感动中国”水晶杯和鲜花时,幸福的泪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颁奖晚会27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隐姓埋名28年,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我国高温合金研究奠基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2014年去世的科学家师昌绪;体弱多病,但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9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两次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7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5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破获上百起暴恐案,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特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近40年的医生肖卿福;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几代人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陇海大院;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
1.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于敏儿子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格桑德吉:感动中国的最美乡村女教师

格桑德吉:感动中国的最美乡村女教师作者:范学芝来源:《华人时刊》2014年第09期与西藏首府拉萨遥相呼应的墨脱是个神秘的地方。
在那里,有一个藏族女大学生,用她的坚韧与执著,点燃了山乡孩子渴望读书的希望之火;用她那勇敢与智慧,营造出山乡孩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她走悬崖,越激流,攀铁索,过险滩,走村串户,为的是能让每个适龄孩子上学读书。
13年寒来暑往,她把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当地孩子从最初30%失学率,变成今天95%的入学率。
当地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孩子的“领路人”。
她就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获得者格桑德吉。
她觉得学了很多东西,就想赶回来,教家乡的孩子们读书格桑德吉现年36岁,出生于墨脱县帮辛乡一个普通牧民家庭。
在她童年时代,全乡1000多人口中,只有一名老师和10个学生,80%以上村民几乎不识字。
小学时的格桑德吉就当起了小老师,妈妈给她做了一个黑板,晚上回家给弟弟上课,村里好多跟她同龄的孩子,都会来她家听课。
从那时起,格桑德吉就有一个愿望,长大要给孩子们当老师,教孩子们学习,让上不起学的孩子们都能够上学读书。
格桑德吉在家乡读完小学后,来到湖南省岳阳市,在岳阳市一中西藏部藏初13班读书。
秦丽霞老师是她的班主任,还担任语文教学工作。
在秦丽霞眼中,格桑德吉是一个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好学生,读书认真,劳动踏实。
她当时任班级的生活委员,负责班级卫生方面事务,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在岳阳市一中毕业后,格桑德吉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她是帮辛乡有史以来第一名大学生,当时整个乡里都为她感到骄傲。
墨脱县因为尽是山路,外出求学对她来说面临的困难很多,她要翻山越岭几天时间,才能走出墨脱县。
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格桑德吉在民族学院读书的几年时间里,没有回过一次家。
格桑德吉给人的印象不错,她的同学尼玛扎西、洛桑强巴对格桑德吉的评价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洛桑强巴记得大学二年级时,一次上体育课,有名女生训练中晕倒了,格桑德吉赶紧跑过去帮忙扶了起来。
《感动中国2013人物格桑德吉》观后感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无私的坚守
---------《感动中国2014人物格桑德吉》观后感
滨城区北镇小学付春娥
多次回看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的录像,他们默默地书写着人间的真、善、美;他们用无声的行动坚守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传播着正能量,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和致敬。
在十个感动人物中,作为教育者,格桑德吉的事迹更加感动了我。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主动申请到西藏山乡小学教学。
在教学生涯中,因上学的路上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老师好”,一排排整齐的敬礼,一声声稚嫩的童音,一滴滴感动的眼泪。
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被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深深感动的落泪了。
格桑德吉,她用自己朴素的心对抗着恶劣的生存环境;用自己执着的信念引领着一批批孩子叩响求知的大门;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成就了山里孩子的人生,我们要以格桑德吉为榜样,向她致敬,向她学习!。
看教师格桑德吉心得体会

近日,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格桑德吉的感人事迹,她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也为我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格桑德吉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她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执着。
格桑德吉老师出生在西藏墨脱县帮辛乡,一个地处高山峡谷、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
她毕业后,本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她却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履行了人民老师的神圣职责,维护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诠释了优先发展教育是我国的兴国之要。
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是一个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山区,道路艰险,交通不便。
为了让孩子们上学,格桑德吉老师天天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
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去帮邻村的学校代课;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趟过冰冷的河水、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格桑德吉老师的事迹让我深感敬佩。
她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
在她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的失学率从30%下降到95%,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格桑德吉老师的事迹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我们要以格桑德吉老师为榜样,坚定信念,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一个学生。
正如格桑德吉老师所说:“自己要在最需要她的地方发光发热。
”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其次,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格桑德吉老师为了教好孩子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我们要学习她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最后,我们要勇于担当,不畏艰难。
格桑德吉事迹心得体会

格桑德吉事迹心得体会
格桑德吉事迹心得体会
扎根西藏山区的乡村教师格桑德吉的感人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们。
该校的陆宗远校长向全体教师提出要以格桑德吉的先进事迹为榜样,继续坚持学生第一、工作第一、奉献第一的工作作风,树立把教育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的信念,自觉运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
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为了让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为了教好孩子们,她把自己的女儿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一年之后回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适龄孩子的入学率几乎达到100%,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乡亲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格桑德吉的崇高精神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教师。
学习之后,全体老师都表示要不断提升自己,以格桑德吉为榜样,学习她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和爱岗敬业的崇高品格,进一步增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次学习活动,让全体教师感受到了格桑德吉人格的魅力,使灵魂受
到了道德的洗礼,树立了鲜活的师德榜样,提高了该校老师们的思想境界和敬业精神,增强了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
学习吕振华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兰辉事迹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最新7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最新7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的意义在于弘扬正能量,引领社会向善向上的方向发展。
这些人物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气和坚定信念,彰显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真挚、最伟大的一面。
下面就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篇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一件大事,对一个家庭来讲更是一件大事。
由于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分适龄儿童无法正常入学,对上学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但张桂梅,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却用行动让1645名贫困女孩迈向了大学之路,实现了华丽转身,她就是人间的“天使”。
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对张桂梅来说,她这一辈子都在为贫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劳,为建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面对旁人的不解、质疑甚至是谩骂,她都不予理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担,为改变贫困山区教育落后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情况,她四处奔走,拉赞助,搞募捐,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费女子高中成立了,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无数贫困女孩改变命运的希望之门,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女子学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张桂梅,由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再到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这一个个身份的转变和叠加,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改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身患疾病的她,面对当地组织的关心和照顾,都化作了她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努力贡献的`动力,她不为名利,不图回报,只为让每一位贫困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贫困孩子未来的天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过19年的努力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她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行动向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课,是用行动让贫困女孩华丽转身的“天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
格桑德吉是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13年前,她為了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执意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把知识一点点注入一个个乡村。
13年来,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了山间更多的灯火。
在她身上展现的共產党人的执著与坚守、忠诚与奉献,让我们肃然起敬。
格桑德吉的人生选择让我们钦佩。
一方是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雪域高原,一方是生活工作条件舒适的繁华都市,2000年格桑德吉在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前者;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在西藏又放弃了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一干就是13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环境最艰苦的地方去,从格桑德吉的人生选择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党、对人民、对高原教育事业的一腔热爱和无限忠诚。
与格桑德吉“面对面”,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捫心自问:在党和人民需要之时,在繁华与荒凉之间,在名利与奉献之中,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格桑德吉的不畏艰难让我们钦佩。
格桑德吉所在的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
為了劝学,她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產党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政治品格,服务人民、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对照她的事跡,岂不令那些面对八项规定、十五条禁令就叫苦不迭,哀叹官不聊生的少数党员干部汗顏?
格桑德吉的奉献精神让钦佩。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
这些年来,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一年才能见一次。
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
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為此,她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為门巴族的“护梦人”。
从她13年如一日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人民在格桑德吉心中的分量;从村民对她的称谓中,也看到了她在群眾心中的地位。
格桑德吉把无私奉献当作一种常态,并為此而努力工作,这是共產党人应当具有的人生境界,也是共產党人应当具有的人生观和群眾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身边的许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但对党忠诚、忠于职守、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永不过时。
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和已经為人们所熟知的菊美多吉、梅园雪等同志一样,都是在基层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待遇比我们许多人要差得多,但是他们以自己的精神和业绩给我们上了感人至深的一课,让我们懂得如何做出人生选择,如何面对困难艰险,如何对待人民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