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汉语语气词_吧_王焕锁
汉语语气词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类数量较少、几乎可以全部列举、一般不再增加的词类。
从《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可以查找到的语气词不足一百个,仅八十多个;且迄今为止,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数量比较固定,新出现的语气词极少。
因此,我们认为语气词是一个封闭词类。
作为封闭词类,语气词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其大多都出现频率高或较高,这也是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为它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表现出细微的差异。
并且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
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语气词意义比较空灵,使用又多依赖于语用因素,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明确的形式依据,使得语气词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但由于语气词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学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总难取得共识。
不过由于语气词绝对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词类;这就为语气词的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
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一.选择题材的理由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特有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无疑,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
然而,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语气词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其原因是语气词的意义过于空灵,即使与同为虚词的其它词类相比其语法意义的难以捉摸也是首屈一指的了。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呢,吧,啊,吗”的研究201404...

学位论文学生姓名:丁乂宇专业:对外汉语学号:导师姓名:陈克禄二〇一四年四月摘要以往关于对外汉语语气词“呢、吧、吗、啊”的分析研究存在过于概括和过于繁杂两种倾向。
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整理了“呢、吧、吗、啊”的意义、用法以及偏误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材编排建议和教学研究建议。
希望对对外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气词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呢,吧,啊,吗”的研究一、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语言是一门学科的同时更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留学生提高使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的其他语言,汉语中的虚词特别多,这是因为汉语既缺乏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同时也没有豁着形式。
因此,虚词便成为现代汉语中十分具有重要性的表达手段。
[1]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高的虚词,就越是难以讲清楚它的用法和意义,有时甚至因为给学生们讲得不准确而带来误导,从而引发新的错误。
如今,对外汉语的虚词教学己经逐步地从语法教学中单独被列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这体现了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对外汉汉语语气词教学的重大进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学生虽然在讲汉语时字正腔圆,但是我们听起来依然觉得不地道、生硬。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使用语气词。
由此可见,对外汉语语气词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外汉语中语气词的教学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感,同时还会使他们的口音听起来更地道。
1.2 研究范围和任务1.2.1研究范围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词有六个,它们分别为:了、的、呢、吗、啊、吧。
在本文中,我们将选择“呢”“吧”“吗”“吗”这四个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与意义相对较为广泛和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相似性的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呢”“吧”“吗”“啊”这四个语气词的分析研究,来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发表时间:2019-12-27T14:57:39.7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邓舒[导读] 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
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24)摘要: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
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气词;“吧”;偏误分析一、引言在汉语教学中,对学习者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习得过程的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点的掌握。
对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偏误分析,有助于进行一些规律性总结,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向目的语过渡。
本文在进行偏误分析类型分析时所采纳的语料来自HSK动态语料库。
二、语气词“吧”语法意义1.“分”的观点持“分”的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朱德熙、吕叔湘先生。
朱德熙(1982)根据语气词“吧”出现的语境,将语气词“吧”分为两种:一是表示疑问语气;二是表示祈使语气。
吕叔湘先生(1999)认为“吧”可出现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命令、请求、催促、建议等;可以用在疑问句句末,待遇揣测的语气;可以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表示同意;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或用在“动词+就+动词”的句子后面,表示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
张斌(2000)根据“吧”作为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职能,将“吧”的语气职能分为表示陈述语气、表示疑问语气和表示祈使语气三种。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呢”“吧”“吗”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呢”“吧”“吗”的教学研究CATALOGUE 目录•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概述•语气词“呢”“吧”“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气词“呢”“吧”“吗”的教学策略与方法CATALOGUE 目录•实证研究与效果评估•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外汉语教学是推广和传播汉语的重要途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是表达情感、态度和语气的重要语言单位。
因此,对这三个语气词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呢”“吧”“吗”是汉语中最常用的三个语气词,但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汉语语气词“呢”“吧”“吗”以及它们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正确使用。
要点一要点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法,对学习者进行调查和测试,了解他们在使用这三个语气词时的难点和问题。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研究目的与方法对外汉语教学是指针对非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进行的汉语教学。
定义以培养学习者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培养,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与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提升个人竞争力掌握汉语能够提高个人在职场和学术领域的竞争力。
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汉语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对外汉语教学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现状与趋势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也在积极推广对外汉语教学。
起源与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起源于汉代,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逐渐发展壮大。
挑战与对策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教材、师资、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加强师资培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实例分析吧字汉英翻译

实例分析吧字汉英翻译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根据吕叔湘先生的划分,语气词“吧”字可用于祈使句、问句、陈述句句末表示各种语气,也可用在句中停顿处以表示列举、让步、假设,或者用在“动+就+动”的末尾,表示“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
[1]本文对以上用法在汉英翻译中不易处理的几点进行了研究。
1 “吧”字在汉语中的位置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主要靠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而英语属综合—分析语,既可用形态变化,也可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2]然而汉英虚词的运用却各有特点。
在虚词层面,汉语拥有英语所没有的大量助词。
助词分为动态助词(如:着、了)、结构助词(的、地)和语气助词(吗、吧等)。
这些助词一部分相当于英语的形态变化,有一部分却左右结构,表达丰富的语气色彩。
[3]按照黄伯荣、廖序东的分法,语气助词又有四类:[4](1)表示陈述语气:的、了、吧、呢、啊、着、嘛、呗、罢了(而已)、也罢、也好、啦、嘞、喽、着呢。
(2)表示疑问语气:吗(么)、吧、呢、啊。
(3)表示祈使语气:吧、了、啊。
(4)表示感叹语气:啊。
英语中没有这类词,句中语气一般要借助语调或其他表达方式。
[3]本文重点分析“吧”字在汉英翻译中除语调以外的表达方式。
2 “吧”字在汉英翻译中的处理“吧”字用于祈使句末表示建议、请求、命令、警告等;用于问句末尾并非单纯提问而有揣测的语气;用于句中停顿处时可以表示举例或者假设的意思;用于“动+就+动”的句子末尾表示“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
[1]2.1 “吧”字用于祈使句末(1)“吧”字在祈使句中表建议。
①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蹓蹓吧!唐铁嘴:(惨笑),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Wang: Mr Tang, why not take a walk somewhere else?Tang the Oracle [with a wan smile] Oh, Manager Wang, boost up poor old Oracle a bit. Offer me a cup of tea…相面为生,衣着破烂的唐铁嘴不受公众欢迎,而心眼并不坏的茶馆主人没有语气强硬的赶他,而是建议他到外边去。
现代汉语方言句首使用语气词情况比较分析

现代汉语方言句首使用语气词情况比较分析陈晓云【摘要】汉语句首有语气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匿迹,只在少数方言中仍有留存.对闽南方言、遵义田坝仡佬语、平阳瓯语和鄂东南方言中的句首语气词及其主要用法作简要梳理,概述句首语气词句法特点、语气与语气词的匹配、语气变化与音变以及语用功能,概括各地区句首语气词使用的异同,以期对方言语气词研究有所增益.【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1)001【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方言;句首语气词;语气;音变;句法特点;功能【作者】陈晓云【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湖北咸宁4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汉语的句首语气词指的是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引出下文的发语词。
它们没有实际意义,如古汉语“夫”、“维”、“其”、“盖”等均是发语词。
它们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
如“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
现代语法书中有的将句首语气词也称之为“提顿语气词”。
不同的句首语气词在表达上的作用不尽相同,从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夫”、“惟”、“其”三个来看,“夫”作为句首语气词,经常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惟”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
一是表提示、引出主语或时间。
例如:“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书经·洪范》)。
二是表示期望的语气。
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其”用于句首一般表示推测、拟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
例如:“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世》)。
句首语气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匿迹,在汉语方言中也少见。
本文就汉语方言中的句首语气词现象进行分析。
和古汉语类似,方言中不同的句子使用的句首语气词也不同,不同的语气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现。
林华东[1]论及闽南地区使用的句首语气词时,涉及的语气词主要有5个:啊、吙、无、哼、嘟。
语气词“吧”在句法运用中的情态意义考察

语气词“吧”在句法运用中的情态意义考察作者:邵莹莹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03期摘要:语气词“吧”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词之一。
文章分析“吧”在一些句型中的用法,重点分析了语气词“吧”在各句型中所表达出的情态意义,使其在句法运用上得以准确的定位,以期对教学及词典编纂提供参考,对和谐语言社会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吧;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81-02语气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说话人对行为或动作的态度。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常用在句尾或者句中停顿处,用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永远黏着、后附、轻声。
情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范畴,它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判断和态度,也表达发话人对受话人做某事的态度,如允许、义务等,牵涉到人的复杂情感世界和主观活动。
可以看出,情态和语气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概念上的重叠和交叉,存在认知上的联系,它们都涉及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
在所有的具有语气和情态范畴的自然语言中,这两者都是相互依赖的,语气比情态更为广泛。
基于两者间的密切联系,本文注重分析了基本语气词“吧”在句法运用中所表达的情态意义。
语气词“吧”在表达过程中,主要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太确定,具有较强的揣度意味。
“吧”在不同的句法中会体现出不同的情态意义。
一、陈述“吧”字句的情态意义韩礼德(M.A.K.Hal1iday:1994)在谈及情态和语气时指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
说话者会为自己设置一个主导角色,为的是在发出语言信息时把听话人设定为一个辅助的角色,并希望对方在回应时接受此安排。
发出语言信息的目的是“需求”或者“给予”。
因此,根据说话人给予和需求时对话语内容以及听话人的态度,陈述句中的“吧”可以表达出三种情态意义。
1.肯定语气“吧”放在陈述句的句末,可以表示肯定的语气。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研究综述

[ 收稿日期]2 O 一I 一】 O8 】 j [ 作者简介]1 文芳( 0 )女 . 17 一 9 , 江苏盐城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硕_ 生, : 主要从事汉语语言学研究
・
8 ・ 7
气词 ( 、 、 、 、 、 、 的语气 意义 归纳 为 啊 吗 吧 呢 嘿 的 了) 四大类 : 陈述 、 问、 疑 祈使 和感叹 , 中陈述语 气又 其
l I ’J — f 一+ I l — I l —' l I
问语 气词和非 疑问语气 词之间 , 是一 个表示“ 疑信
之 间语气” 的语 气 词 。当带 “ 的句 子受某 种 语 吧” 境 的制约作 为疑问句 出现时 , 句子的语气“ 疑多于 信 ” 这时“ ” , 吧 就起 着 负 载疑 问信 息 的作用 ; 当带
第o 年 4 期 22 O 9卷 月 _9 第 2
人文 Ju ao Y n盐n 范ce 报i rt( m ni S c l c nc) or l f acegT a 院学 n e i Hu 学ie n h城 师 e学 r u ( sy 会科 a版 ) hs v 社 ts& oi i cs as e
.
V 1 9 o2 0. . 2N
A pr 2 9 . OO
现 代汉语 语气 词“ ’ 究综 述 吧’ 研
王 文 芳
( 京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苏 南 京 2 0 9 ) 南 江 lO 7
【 摘 要 】 本 文 对现 代 汉 语语 气词 “ ’ 吧’ 的研 究现 状 . 其 历 史 来 源及 发 展 、 气意 义 、 从 语 句法 分布 、 用 功 能 语
时 , 子 的语 气就“ 多于疑” 这 时“ 表示测度 句 信 , 吧”
或祈 使 的语气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3)用于让步小句 例如: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 你也应该给他
一个机会。 即使你心中有气吧,也不该随意发作。 5.“吧”用在“V+就+V”的句子末尾 语 气 词 “ 吧 ”, 用 在 “V+ 就 +V” 的 句 子 末 尾 , 表
示“没关系”、“不要紧”,有劝说、安慰的作用。 [6] 例如: 丢就丢了吧,以后注意一点就是了。 不去就不去吧,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 6.“吧”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 语气词“吧”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表示
三 “吧”的语用分析
(一)在汉语教学中“吧”字出现偏误的现象 汉语教学中,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对语气词 “吧”的使用很少出现偏误现象。 但是,在对外汉 语教学中,语气词教学可以说是一块没有被充分 重视的领域,学习者在“吧”的学习和应用中总会 出现偏误。 下面以赵卫教师对 78 位留学生在语 气词“吧”的习得上出现偏误的问卷调查为参考, 对在 “吧”字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分类。 1.遗漏 遗漏,即在应该用“吧”的地方,而没有用。 例 如 :①玛 丽 : 我 最 近 胃 总 是 不 舒 服 , 吃 了 点 儿药也不见效果。 露西:我觉得你还是看看医生去(吧)。 ②对不起,打断一下,你刚说的我没有听清 楚,麻烦你再说一遍(吧)。 2.误加 误加,即在本来不应该加“吧”的地方,学生 却加了“吧”。
(一)“吧”字开始出现 关于“吧”的出现时期,比较可信的是清代中 期。 在明末一些作家(如徐渭、王世贞等)的作品 中,还见不到“吧”的用例,但是在清代剧作家杨 朝 观 (1710—1788) 的 作 品 中 就 能 看 到 语 气 词 “吧”了。 例如:我只得咬破指尖写血书求救吧! ( 《 吟 风 阁 杂 剧·荀 灌 娘 围 城 救 父 》 ) [1] (二)“吧”和“罢”混用 语气词 “吧” 出现之后, 并没有完全取代 “罢”,“吧”和“罢”是同时被人们使用的。 在上世 纪 50 年代之前, 在 现 代 汉 语 交 际 中 , 仍 然 会 有 “罢”作为语气词出现。 清代 中 期 至 上 世 纪 50 年 代,语气词“吧”和“罢”在书写形式上处于混用阶
王焕锁(1988—),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77·
版)中写到表示疑问语气、祈使语气。 黄伯荣、廖 序东和张斌则指出“吧”可以表示陈述语气,并且 张斌指出“在陈述句句末表示叙述很不肯定”,又 进一步指出它还可以表示列举、选择、让步、容忍 时强化延宕的语气。 “吧”主要表示说话人对自己 的看法很不肯定,在不同的句类中,其揣度性语 气的强弱不相等,并传递出不同的心理态势和情 态意义。
(1)语气词“的”和“吧”连用:“的吧” “的吧”用于祈使句末,表示请求、判断等语 气;也可以用于疑问句末,表示对事情的估计或 推测。 例如:这儿是不可以随处乱画的吧。 (表示命 令的语气,只是语气比较委婉) 秦皇博物馆,你去过的吧。 (表示判断语气) 家庭历史有问题,搞文学总是可以的吧? (用 在疑问句末,表示推测) (2)语气词“了”和“吧”连用:“了吧” “了吧”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末,表示对新发 生的情况的估计或推测。 例如:妈,你拆开人家的信了吧。 (表示估计 同时有责备、不满的语气) 你已经吃饭了吧? (用在疑问句末,表示推测 的语气) 此外,“了吧” 如果在没有同句子实体组合, 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语气。 语气词的连用规则总的来说是比较严整的, 一般很少出现逆向排列的连用。 从所表达的语气 看,连用的两个或三个语气词在所表语气方面并 没有完全融合,而是各自仍然还保留自己原来的 语气,不过前面的语气明显地减弱了,重点落在 了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了。 [5] (二)“吧”用在句中,表示说话时的停顿 1.“吧”用在句子成分之间 “吧”用在句子成分之间,主要包括句首修饰 语、提示语、独立语三类。 例如:昨天晚上吧,我跟我班一个同学吵了 一架。 (用在句首修饰语后) 全村的农民吧,有的在割麦,有的在插秧,有 的在从事别的劳动。 (用在提示语后) 小红,照我看吧,有损别人的事情咱不能做。 (用在独立语后) 2.“吧”用在不同句法成分之间 “吧”用在不同的句法成分之间,主要包括主
1.“吧”用在陈述句末 语气词“吧”用在陈述句末,表示的感情色彩 主要分为两类。 (1)表示不满、责备的感情色彩 在提及不好的事情时,在不是很肯定的前提 下,说话者用语气词“吧”委婉地表示出不满、责 备的语气和情态意义。 例如:遮丑,这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吧。 (表示 委婉的语气) 你翻我的书包了吧。 (表示委婉地责备的语 气) (2)表示惊喜和兴奋的感情色彩 在提及令人高兴的事情时,表示出说话者很 惊喜和兴奋的语气和情态意义。 例如:该不会是小王来了吧。 (表示惊喜的语 气) 2.“吧”用在疑问句末 “吧” 字疑问句的结构主体多为非疑问句形 式 W,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一种判断,或 者表示一种事件,可记作 W1;另一类是希望施行 的动作行为,可记作 W2。 [3] (1 )W1+ 吧 ? “吧” 用在疑问句中表示一种预定而未定的 口气 ,目 的 是 请 求 听 话 者 给 予 证 实(A 义)或 想 征 求听话者的意见(B 义)。 A 义和 B 义的不同跟人 称有密切关系。 ①疑问句的结构主体的主语是第二人称时, 则该疑问句表示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一种揣测、预 定而未定的意见,并期望对方给予证实,即 A 义。 例如:你衣服穿多了吧? 小明,你是二十三了吧? ②疑问句的结构主体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时, 则该疑问句表示对自己现实情况的一种估测,并 想征求听话者的意见,即 B 义。 例如:你看,妈老了吧?
段。 (三)“吧”基本取代“罢” “吧”基本取代“罢”成为“正字”的时间应该
定在上世纪的 50 年代初。 在 50 年代之后出版的 大型工具书中,虽然“罢”仍算是语气词,但已经 有人标出“吧”为“正字”,“罢”为“异体字”了。 而 在 50 年代之后的出版物中,除 了 具 有 文 言 色 彩 、 方 言 色 彩 的 出 版 物 , 一 般 已 见 不 到 语 气 词 “ 罢 ”, 中学、大学的教材中,也只说到“吧 ”,不 说 “罢 ” 了 。 [2]
谓之间、述宾之间、述补之间、近宾和远宾之间四 类。
例如:丈夫吧,找不着事儿;孩子吧,又不肯 念书。 (用在主谓之间)
我觉得吧, 小王这几天有点儿眼神游离、心 神不定。 (用在述宾之间)
注:述语常见的是“觉得、感到、认为、同意” 之类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他笑得吧,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用在述补之 间)
细、系统的认识。 本文从“吧”的历史来源、语法和语用三方面浅析语气词“吧”。
关键词:语气词“吧”;来源;语法;偏误;教学策略
中 图 分 类 号 :H109.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71(2014)03-0077-06
一 语气词“吧”的来源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来源于“罢”。 从历史的 发展考虑,“吧”取代“罢”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即:“吧”字开始出现阶段;“吧”和“罢”混用阶 段;“吧”基本取代“罢”,“吧”成为“正字”阶段。 严 格意义上的取代至今没有完成, 因为到目前为 止,“罢”仍然作为句末语气词被收录在现代汉语 大型工具书中。
·78·
你看我现在也不太胖吧? ③疑问句的结构主体的主语是第三人称时, 则该疑问句表示对第三人称的某种情况的一种 评述,既可以要求对方证实,又可以征求对方意 见。 例如:你妈妈不会又骂你吧?(A 义) 这个很有趣吧? (B 义) 此外,“W1+吧” 在于用交际上相当于一个判 断性陈述句再加上一个附加问句所构成的句式。 例如:你爸爸叫王海军,是吧? = 你爸爸叫王 海军吧? (2 )W2+ 吧 ? 说话者提出某个建议,并征求对方的意见和 支持。 这种建议包括两种:一种是建议对方做什 么或采取什么行动(C 义);另一种是建议为对方 做什么或采取什么行动(D 义)。 C 义带“祈求兼商 量”口吻,D 义带“服务兼商量”口吻。 C 义和 D 义 的不同也和人称有关系。 [4] ①疑 问 句 的 结 构 主 体 (W2) 的 主 语 是 第 二 人 称时,则该疑问句表示是一种祈求性建议。 例如:爷爷,您还是找个医生看看吧? ②疑 问 句 的 结 构 主 体 (W2) 的 主 语 是 第 一 人 称时,则该疑问句表示一种服务性建议 例如:我给您拿一瓶冰水吧? 此外,“W2+吧” 在交际上相当于一个祈使句 加上一个附加问构成的句式。 例如:“请小声点儿吧? ” 可以替换为“请小声 点儿,好吧? ”来表达请求的意思。 3.“吧”用在祈使句末 语气词“吧”用在祈使句末,可以使请求、命 令、劝告、催促等语气略为舒缓一些。 例如:天太冷,进来暖和一会儿吧。 (劝告语 气) 班长就要点名了,快去吧。 (催促语气) 以上两个例子,用语气词“吧”会比不用表示 的劝告、催促的语气略为舒缓,不那么生硬。 4.“吧”用在感叹句末 语气词“吧”用在感叹句句末,可以使语气、 表达的感情色彩更强烈,易于感情的流露。 例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好运快来吧! 分析: 以上两个例子,用语气词“吧”比不用 时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在宣传口号式的句子中
二 “吧”的语法分析
“吧” 作为语气词有两个用途: 一是用于句 末,表示某种语气;二是用于句中,表示说话时的 停顿。
(一)“吧”用于句末,表示某种语气 关于“吧”用在句末表达某种语气类型的研 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张志公的《现代汉 语》(非试用本)(1985 年 3 月第 1 版)中只提到其 表示祈使语气,邢福义也只是提到“吧”表示祈使 语气。 进而在 《汉语知识新编》(1996 年 3 月第 1
同意,是一种应答语。 例如:好吧,就这么办。 行吧,咱们就试试看。 “吧” 在句中的使用和在句末的使用性质完
全不同。 在句中并不表示句子的语气类型。 它主 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预示停顿的作用,一是表示 口气的作用。 句中停顿时间长度通常只是句末停 顿的一半。 这些语气词的出现,预示着后面将出 现也较短的停顿。 句中语气词所表示多为舒缓、 委婉或延宕、迟疑的口气。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