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
浅析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浅析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作者:刘晓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5期摘要:在现代汉语中,“了”的使用频率很高,但“了”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跟在动词后作助词,一种是在句子末尾作为语气词。
语气词“了”的意义和用法与动态助词“了”的意义和用法有交叉,容易让人混淆,要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掌握。
关键词:对比分析;语气词“了”;助词“了”作者简介:刘晓蕊(1992-),女,汉,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一、语气词“了”和动态助词“了”的意义对比“了”作为语气词,同时还作为助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难点。
因此,我们着重对比分析两个“了”的不同。
现在,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语气词“了2”和助词“了1”的意义,“了2”的意义有两种,“一种表示完成,另一种表示出现了新情况或变化”。
[1]表示完成意义的时候主要出现在动词谓语句的末尾,表示出现了新的变化或新情况时主要是出现在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的末尾。
但也有例外,有时“了2”出现在动词谓语句的末尾也表示出现了新情况,如“他吃饭了”。
此外,语气助词“了2”除了表示已经发生变化外,还用在“要……了”“快要……了”“就要……了”等格式中表示即将发生变化。
比如,“他快要当爸爸了”。
黄伯荣、廖旭东认为:“‘了1’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形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
”[2]动态助词“了1”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如“瞎猫碰找了死耗子”,“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二、语气词“了”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对比首先,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3],语气词“了2” 的用法主要是下列几种:1.动词+宾语+了2,动词后边的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或者是小句,这时主要是表明事态有了变化,此外,动词前面经常会加副词或助动词,表示事情即将发生变化。
例如:李华也喜欢下棋了。
“了”字的本体研究

“了”字的本体研究在现代汉语中,助词“了”一直都是一个复杂的语法现象,不同时期都有许多的学者对此做出过不同的研究和结论。
本文选取“了”字句作为研究对象,对“了”字进行了本体研究。
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个部分列举了对“了”字研究的各个时期的发展成果,第二部分讲述了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使用的规律;第三部分讲述了语气助词“了”的语法意义。
第四部分讲述了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之间的区别。
笔者希望通过这四个部分,让读者能够对助词“了”有个更为清晰的了解,以此能够更加好的运用“了”这个助词。
标签:研究成果动态助词“了1” 语气助词“了2”一、动态助词“了”的历时的研究成果学者分别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汉语助词“了”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来源和虚化的考察,以及性质、用法的研究。
1.助词“了”的历时研究成果王力(1958)以为“终了、了结”意义的“了”字在汉代已经出现了,而真正的词尾“了”是在南唐出现的,是由动词“了”虚化而来的。
吕淑湘(1980)根据意义把“了”区分为“了1”和“了2”。
“了1”用在动词后,表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了2”用在句尾,主要用来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
朱德熙(1982)指出,如果句尾“了”前边是动词,这个“了”可能是语气词,也可能是动词后缀“了”和语气词“了”的融合体。
石锓(2000)从结构形式入手,认为非动作动词和动补结构不能带补语,因此“非动作动词+了”或“动补结构+了”中的“了”应该是语法化的标记,其为“了2”。
二、动态助词“了”1.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对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张斌先生将动态助词“了”分为时制助词表示实现体,以及加在表示性状的动词和性质形容词之后,表示性状的实现。
而笔者在此引用刘月华先生的见解,根据动词的不同将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分为以下几点:1.1动态动词和动态助词“了”动作动词表示一个有起点、可持续、有终点的动作,如“跑”“跳“搬”“看”“听”“说”等等。
现代汉语了的用法

3.“了 ”用在持续性动词后表示实现。 如:每天他起得最早,扫他换不换。(曹雪芹)
2、3出自《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 比较》(房玉清)
二. 语气助词
用于句尾表示某种语气,或用于句中表示停顿。 1.“了”表示陈述语气
现代汉语了的用法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的特点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性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小组:学海拾贝 主讲人:张赟玥
动态助词
“了”的主要用法
语气助词
构词成分
一.动态助词
表示动作的完成和实现
1.表示数字的增减 如:增长了一元 2.“了”用在结束性动词包括述补式动词或短语后表示完 成。 如:我又来到了这块美好的、边远的、亲切和热气腾腾的 土地上。(王蒙)
形容词后边“了”可以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了新的况,这 应该算是语气词和助词兼有,但如果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 说只是语气词。 ①这种糖可甜了。 ②这里风景最美了。 ③他身体可健康了。(只着眼于当前事实)
——向莉《关于语气词和语气助词 兼谈“的”和“了”的
类属》
1.作用
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 例如:“瞧你这孩子,这会子就记起司徒协来了”《茉莉香片》
动态助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例如:他吃了饭才出去的 2.位置
语气词“了”常出现在句末体词后
例如:他已经去学校了 动态助词“了”常出现在句中
例如:传庆吃了一惊(表示动态)
3.特殊情况 “了”出现在句末,同时紧跟动词,具体分析。如果既表示 动作完成又表示陈述语气,则是两者的兼用。
当“了”处于句末宾语或数量补语后面时主要表示事态的变化、肯定 事态变化已成定局这种“了”是语气词。 ①我等你好几天了。 ②我报名了。 ③他住这儿五年了。 ④我今天见到他了。(陈述事实)
汉语史纲要 第二编 汉语语法史 第四章 动词的发展

➢ 元代,表示进行貌的“着”得到普遍使用。
➢ 明代以后,“着”只专用于进行体动态助词,和“了”已有明 确分工。“着”的用法与现代汉语趋于一致。
➢ 赵金铭(1979)认为,晚唐五代,“着”有表完成的动态助 词的用法。
北宋,动态助词“了”在北方得到广泛使用, 多见于词作。南宋,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展到史籍笔记、禅宗语录和儒学语录。
南宋,还出现有动补结构带“了”的格式,这 表明,在南宋,动态助词日趋成熟。
总之,动态助词“了”从表“终 了”、“了结”义的动词虚化而 来。这种“了”在汉代就已经出 现,是不及物动词,用在连动结 构中。南北朝至唐代初期,“动 词+宾语+了”和“动词+了”句 式出现,“了”仍是动词,表完 成,充当动相补语。晚唐五代, 由于受“却”等词的影响,产生 “动词+了+宾语”格式,“了” 因此虚化为动态助词。“动词+ 了+宾语”格式是“了”虚化为 助词的标志。宋代,“了”进一 步替代“却”,出现新的“动补 +了+宾语”结构,“了”的发展 趋于成熟。
第二节 动态助词“了”的产生和发展
我们赞同刘、蒋之观点,称其为“动态助词”。而在引述时,仍遵照各 家的意见,或呼之为“形尾”,或呼之为“时体助词”等。动态助词 “了”、“着”、“过”的产生,标志着汉语时体的表达,已从词汇形 式阶段过渡到语法形式阶段。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助词“了”有两个作用:一是用在动词 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称为“了1”;二是用在句末表示事件过 去曾经发生过,称为“了2”。我们又称前者为动态助词,称后者为事 态助词。
汉语语气词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类数量较少、几乎可以全部列举、一般不再增加的词类。
从《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可以查找到的语气词不足一百个,仅八十多个;且迄今为止,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数量比较固定,新出现的语气词极少。
因此,我们认为语气词是一个封闭词类。
作为封闭词类,语气词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其大多都出现频率高或较高,这也是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为它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表现出细微的差异。
并且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
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语气词意义比较空灵,使用又多依赖于语用因素,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明确的形式依据,使得语气词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但由于语气词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学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总难取得共识。
不过由于语气词绝对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词类;这就为语气词的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
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一.选择题材的理由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特有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无疑,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
然而,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语气词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其原因是语气词的意义过于空灵,即使与同为虚词的其它词类相比其语法意义的难以捉摸也是首屈一指的了。
汉语语气词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类数量较少、几乎可以全部列举、一般不再增加的词类。
从《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可以查找到的语气词不足一百个,仅八十多个;且迄今为止,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数量比较固定,新出现的语气词极少。
因此,我们认为语气词是一个封闭词类。
作为封闭词类,语气词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其大多都出现频率高或较高,这也是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为它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表现出细微的差异。
并且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
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语气词意义比较空灵,使用又多依赖于语用因素,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明确的形式依据,使得语气词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但由于语气词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学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总难取得共识。
不过由于语气词绝对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词类;这就为语气词的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
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一.选择题材的理由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特有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无疑,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
然而,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语气词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其原因是语气词的意义过于空灵,即使与同为虚词的其它词类相比其语法意义的难以捉摸也是首屈一指的了。
01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

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总第206期)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刘勋宁提要一般认为词尾“了”表示完成。
本文前两节分析各类实际用例,指出用“完成”来说明“了”的语法意义,在许多情况下是讲不通的;“了”所表现出来的“完成”只是某种条件下的偶发现象,而不是它本身固有的语义特征。
第三节将“V了”与“V完”格式加以对比,表明“了”的意义与真正的完成义是有相当距离的(二者对立)。
第四节提出我们的看法,词尾“了”应当看作应当看做动词“实现体”的标记,它的语法意义是表明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谓词形式的词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下。
本文还对“看了三年”和“看了三年了”两种句式的对立作了新的解释。
普通话有两个“了”。
一个出现在谓词(以下用V表示,包括动词、形容词和短语动词)之后,称作词尾“了”(简称“了1”);另一个出现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称作句尾“了”(简称“了2”).一般认为词尾“了”表示完成,句尾“了”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本文讨论词尾“了”的语法意义。
什么是“完成”?赵元任先生在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国话的文法》)一书中释为“completed action”(动作完成)。
①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图解了“完成”貌(这里只取“着”和“了”的图解):a A c d B b______︱______︱_____开始线完成线认为A→B=进行貌(着),B=完成貌(了)。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索性把“了”释作“表示行为的结束”。
词尾“了”真的是表示“完成”吗?一1.1 最容易引起我们怀疑的是通常“动词+了”的释义方式②难以推及“形容词+了”,例如:A 看了一遍已经看完了大了一寸 *已经大完了砍了许多已经砍完了瘦了许多 *已经瘦完了B 吃了饭去吃完饭去红了脸说 *红完脸说还了债买还完债买低了头走 *低完头走有些语法书把B组例句里的形容词看作动词,这不改变解释不成立的事实。
现代汉语“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了”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旨在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现代汉语“了”研究进行系统客观分析。
研究发现:国内发文数量汗牛充栋,自1926年至今此研究都未有止步迹象,可谓皓首穷经;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现代汉语“了”语法意义、句法位置、语用意义等,缘与汉语语言类型的独特性;研究视角不一,至今还未有统一的界定。
本研究旨在系统客观分析现代汉语“了”研究,并整理出此研究对象今后的研究趋势,以期为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汉语“了”;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异于印欧及其他语系,谓词没有语法上的屈折变化。
其时态与情态多表现于时间状语及语气词。
现代汉语“了”的使用也揭示了汉语其独特的语法特点,以至于各界学者对于“了”的界定有很大的争议。
国内学者石毓智(2000)等认为“了”具有一种语法成分和意义。
赵元任(1968)、吕叔湘(1980)等认为“了”是时体混合体,且“了”分为“了1”和“了2”。
马希文(1983)等认为“了”具有补语的语法特征,提出了“了”三元说。
自1924年至今,现代汉语“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本文基于国内文献大数据,运用学界广泛使用的citesapce可视化分析软件,系统客观地考察现代汉语“了”的语法特征和未来的研究趋势,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现代汉语“了”研究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目前国内学者争对现代汉语“了”的计量研究几乎尚未展开。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问题的解答:就发文量分布、文献共引、文献共被引三个要素分析。
问题一:现代汉语“了”的研究现今呈现怎样的特征?问题二:上述特征为今后的研究有怎样的启示?(二)研究方法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学者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软件是一款引文可视化计量软件。
该软件主要用于分析文献的标题、副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机构和参考文献,通过已发表的文献追寻科学发展踪迹,实现紧跟科研前沿目的(陈风华、胡冬梅 20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
作者:张晓刚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0期
现代汉语句尾语气词“了”它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到东汉时期还没有语气词的功能。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对“了”进行了解释,“了:尥也,从子臂,象形”,可见至少在东汉之前“了”字还不具备语气词的功能。
那么“了”字是怎么一步步的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比较稳定的句尾语气词呢?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对语气词“了”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了’字作为语气词,大约是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
下面我们就以王力先生的观点为基础,以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为时间中心,通过这个时间点之前以及之后的文学作品来分析语气词“了”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
一、古代汉语中与“了”字对应的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虽然没有语气词“了”,并不意味着没有陈述语气,“矣”字在古代汉语较为常见,、基本作用是告诉人们,它前面的句子是把事物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导出来,帮助表示陈述语气的,与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相似。
“矣”字用来表达陈述语气在《论语》中广泛应用,如:
(1)虽曰未学,事必谓之学矣。
(学而)
(2)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
(3)足,则吾能征之矣。
(八佾)
以上“矣”字基本上都可以译成“了”,与“了”的功能相同,用来表述陈述语气。
西汉、东汉时期,“矣”字的地位仍然非常的牢固,我们对《史记》、《汉书》进行了统计,“矣”字在《史记》中出现了1280次,在《汉书》中出现了1134次,可见“矣”作为句尾语气词仍然有很牢固的位置。
又如:
(4)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史记周本纪第四)
(5)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6)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汉书高帝纪第一)
(7)所患独产,今已诛,天下定矣。
(史记高后纪第三)
二、语气词“了”产生的前期情况
南北朝时期“了”字开始出现,但是“了”字在产生之初是动词和副词的性质,其意思是“完成,完全,了结,结束”等意思。
在这个时期近代白话文作品开始出现,白话文基本上体现了当时的语言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来推测当时的语言中语气词的情况。
在南朝典型的古白话小说《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例子:
(8)“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9)”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
(10)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11)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从(8)和(9)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到“矣”字仍然是语气词;在(10)中,“了”字并不是语气词,是动词“完”的意思;(11)中,“了”是“完全”的意思。
“了”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虚化,从动词“完成”这个逐渐分离出来一个专门的作用,就是与动词结合,成为动词的词缀。
这一点在唐代和五代的作品《敦煌变文》和《祖堂集》开始出现。
(12)金刚丑女叹佛已了,右绕三匝,退座一面。
(《敦煌变文》)
(13)仰山举未了,被上座踏倒。
(《祖堂集》)
(14)火宅忙忙何日了,世间财宝少经营。
(《敦煌变文》)
(15)夫人闻了,又自悲伤。
(《敦煌变文》)
(16)出到坐延相见了,交着耻辱没精神。
(《敦煌变文》)
(17)“早是向我头上污了也。
(《祖堂集》)
(18)云岩礼拜了便出去。
(《祖堂集》)
在(12)和(13)中“了”字还是一个独立的动词形式,此时“了”还是完成的意思,它与“看了书”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而在(14)、(15)、(16)、(17)、(18)句中,“了”字开始虚化,不能担任独立的动词,但是“了”字的意义基本保留下来,即“完成”的意思。
朱德熙《语法讲义》中把“了”分为两类不同的词。
如果“了”字用在动词后面,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完
成的意思,那么这时是在用“了1”,“了”字此时是一个词缀。
当“了”字用在体词后头时,表示新情况的出现才能是语气词,即“了2 ”。
可见,词缀“了1”先于语气词“了2”产生并成熟。
“了”字在虚化为词缀的过程中,“了”的独立性质越来越弱,与动词的距也越来越近,并逐渐地贴紧动动词。
在《碾玉观音》中,词缀“了1”大量的出现,基本上完成了词缀“了1”的进化过程。
(19)“当夜做了夫妻。
(20)不见了一个养娘,出赏钱寻了几日,不知下落。
(21)正面来,把崔宁看了一看。
在(19)中,“了”紧跟做,词性虚化,已经完全是词缀了。
在(20)中,连到用了两个“了”,都是动词的词缀,(21)句中,使用了V+了+一V的形式,与现代现汉语的“了”字的使用已经完全相同了。
三、语气词“了”的最早出现及巩固
由动词“了”到“了1”的发展完成之后,又开始向“了2”发展。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提到在《宋儒语录》出现了语气词“了”。
在动词词缀“了1”发展并固定的过程中,“了2”就已经出现了。
例如:
(22)若只管说,不过一两日都说尽了。
(朱子语类四篡)
(23)公更添说与首为二物,愈不好了。
(同上)
(24)相得高山更上去,立人不住了。
(同上)
在其后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发现了“了2”的使用。
如:良久之间,才始开眼,僧行七人,都在北方大梵天王宫了。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因此,了语气词“了”的在北宋时代就已出现,只不过用法较少,并且还有语气“矣”词的存在。
在《碾玉观音》中,语气“了”大量的使用,并已经代替了“矣”,成为常见的句尾语气词。
(25)我脚疼了
(26)你怎地到忘了
(27)只一件,这里住不得了。
(28)不则一日,到了潭州,却是走得远了。
在(25)、(26)、(27)句中,“了”都是语气词,用来表示一种新的情况的出现。
在(28)句中,前一个“了”是词缀,即“了1”,而后一个“了”才是语气词“了2”。
可以看出,语气“了”在宋代开始大量出现,并开始固定。
在《碾玉观音》中,已经找不到语气词“矣”,这说明“了”已正式接替了“矣”。
四、语气词“了”的成熟
随着“矣”逐渐让位给“了”,语气词“了”的地位越来越巩固,并且与动词词缀“了”开始有了明显的分工,形成了两类不同的词。
明清时期语气“了”的使用情况已经与现代汉语差别不是很大了。
在《三遂平妖传》中,“了”的使用达1172处,语气词“了”和词缀“了”的使用率基本上持平。
(29)妈妈见了,起身向员外道……
(30)与先生施礼毕,樊上分宾主坐了,忙唤茶来。
(31)老儿大开了门,交客人入去。
(32)手脚却板僵,死在箩里了.
(33)“卜吉!姑姑等你多时了!
(34)‘这是我家了。
(35)卜吉听得说,一一都记了。
(36)知州看罢,再把黄袱来包了。
上面例句中,(29)、(30)、(31)中,“了”是动词缀,(32)、(33)、(34)中,“了”是语气词,但是在(35)和(36)中,“了”前面有一个动词,并且又用在句尾,这样的情况与现代汉语的情况已经相同了。
在(35)中,“一一都记了”应该是“一一都记了了”,前一个是“了1”,后一个是“了2”,只是用一个“了”表示,融合了两个的功能。
(36)句中,其实出应该是“再把黄袱来包了了”,也是“了1”和“了2”的融合,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
语气词“了”在明代就已经成熟了,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了”的使用率与现代汉语的使用率基本相同。
我们经过统计,就可以得到出这一结论。
例如我们选取了《红楼梦》和《骆驼祥子》相同字数的两个部分进行比较,两部作品中的语气词“了”的使用基本上相同。
可见语气词“了”在明清时期与现代汉语已经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663.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讲稿 [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4]朱德熙.语法讲义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