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画坛清初四僧——弘仁、朱耷、石涛、髡残,家国情怀浸透纸素!

画坛清初四僧——弘仁、朱耷、石涛、髡残,家国情怀浸透纸素!

画坛清初四僧——弘仁、朱耷、石涛、髡残,家国情怀浸透纸素!明末清初,有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

他们的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莫不受其熏陶。

独具一格的画风成就了中国绘画史上名噪一时的绘画流派——“清初四僧”,即弘仁、朱耷、石涛、髡残。

“清初四僧”的绘画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与当时占据画坛的正统画风大异其趣。

1.弘仁(1610-1664):秀逸江南真山水明亡后,弘仁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

弘仁,少年孤贫性癖,事母以孝闻。

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

弘仁无疑是清初最富个性的山水画家之一。

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及其特征,不是简单地用遗民绘画、简洁淡远、疏淡冷寂等词语可以概括的。

他的艺术成就,是清初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是遗民情结、禅宗奥旨、山水性情、古风流韵与恬静心态在画中融为一体后的集中再现。

2.朱耷(1624—1705):画中之鸟白眼向人朱耷,号八大山人。

朱耷是明宗室宁王朱权之后。

明亡以后出家,先当和尚,后来又做了道士。

他寄情于书画,艺术成就极高,是著名的遗民书画家,其画对后世影响巨大。

朱耷性格孤傲耿介,行事怪僻,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郁闷。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

3.石涛(1642-1708):天地为师老更痴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

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

论清初四僧绘画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论清初四僧绘画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论清初四僧绘画艺术特色及其影响作者:贠征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1期摘要:清代四僧是指清初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四僧的绘画无不带有真挚的情感色彩,并反映了各自的意识,加上作品具有的强烈个性化特征与对中国绘画的革新精神。

他们虽风格各异,但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振兴了当时画坛,也对后世的画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清初四僧;绘画特征;艺术理念;影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代初期处于朝代的更迭前沿,这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程度强烈。

画坛上的清初四僧就崛起于此时。

他们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画家。

这个时代的绘画大背景从大体上来说是由于统治者对传统积累的重视,市民文化思潮和市民审美意识并没有影响绘画的传承,清初四僧的出现则使画坛有了别样的风貌。

清初四位出家入僧的画家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绘画带有深挚的遗民意识,每个人的出身经历、人生态度和气质禀赋是不同的,因此在艺术观念和创作追求上也不一样。

加上作品所具有的强烈个性化的特征,都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相异趣,构成了画坛上一道靓丽炫目的别样风景。

由于复杂的现实矛盾和内心感受,从而使他们的绘画,形成了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1 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特点(1)弘仁的秀逸之气。

弘仁是四僧中最年长者一位诗书画皆长的和尚。

尤其以画闻名,擅长山水,其画即遵传统,又师造化,自创一格。

多作黄山,作画以真山水为稿本。

尺幅千里,有傲然秀气,风格冷峭。

弘仁的绘画,多取法倪云林,但绝不是以追求倪瓒画法为目的,他也受到大自然的滋养,在绘画上弘仁主张广泛吸收前人成果,又加以发展,意境秀逸幽寂,冷峻超然,师法前贤,却不为法所缚。

弘仁的笔墨造型多采用“高远法”。

这种“高远法”得承于“元四家”,但在弘仁的手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远”就是突破有限通向无限。

近有登山石阶,山舍路亭,远处有层层叠叠的山峦和树林,有限推向无限,又从无限回归有限,秀逸之感油然而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无限与永恒。

“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

“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

“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汇报人:日期:•“四僧”绘画概述•禅宗思想在“四僧”绘画中的体现目录•“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内涵•“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目录01“四僧”绘画概述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四僧”简介01020304明末清初画家,号八大山人,是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为明遗民画家。

清初画家,原名朱若极,广西桂林人,原是建文帝朱标十世孙。

明末清初画家,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等。

明末清初画家,字渐江,别号梅花古衲。

绘画风格特点以花鸟画为主,风格独特,构图巧妙,笔墨简练。

山水画风格独特,构图多变,笔墨淋漓,气势磅礴。

山水画风格粗犷豪放,构图严谨,笔墨厚重。

山水画风格空灵清逸,构图简练,笔墨清新。

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四僧”在绘画中注重表现自然、生命、宇宙等主题,这些主题与禅宗所强调的“无常”观念密切相关。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生命和宇宙的感悟。

禅宗思想强调“顿悟”,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悟”的境界。

在“四僧”的绘画中,这种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们的绘画风格简约、空灵、清逸,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境界。

这种境界正是禅宗所追求的“悟”的境界。

禅宗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02禅宗思想在“四僧”绘画中的体现禅宗思想对“四僧”的创作理念产生深远影响,他们以禅宗思想为指导,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禅宗思想强调对生命的感悟和自我修行,这种思想在“四僧”的绘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僧”通过绘画表达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将禅意融入画作,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禅宗思想对“四僧”绘画的影响“四僧”在绘画中运用简洁的线条、柔和的色彩和抽象的构图来表达禅意。

他们注重表现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元素来传达禅宗的意境。

“四僧”的绘画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静谧、淡泊和超脱的氛围,这是禅宗思想在绘画中的具体体现。

“四僧”绘画中的禅意表达在色彩运用上,“四僧”倾向于使用柔和、淡雅的色调,以表现禅宗的清净、淡泊之境。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清代的四大高僧:白雲禪師、澄觀法師、丹霞禪師、雪峰法師,同时也是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禅宗精神,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的重要一笔。

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独特情怀,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数代艺术家,并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大高僧的绘画风格各具特色,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勾勒为主,线条流畅、刚柔并济。

他们的作品大多以山水、花鸟、人物为题材,以自然为根基,注重意境表现,体现了大千世界与自然环境的美妙和人性的卓越。

他们的笔墨骨力雄健,而又通过墨色、皴染、用水等技法,刻划出动态、神韵、宁静等不同的气息、情趣。

四大高僧的绘画中还融入了丰富的禅宗精神,如对生命、对内心的感悟和体悟,对无常、无常的感受和表现。

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的是以禅宗诗言传情,借物抒情的折中式表达方式,不仅仅通过图像来表达,还透过文字、诗句、佛号等禅语来传递感情,使作品更富有内涵。

四大高僧的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对当时的文化艺术氛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们的绘画语言不仅仅是艺术表现,而是禅乐禅绘的一种整体体验。

他们通过绘画将自己对自然和人性的感性认识尽情表现出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风格,开辟了中国绘画的新纪元。

四大高僧的绘画艺术不仅仅曾经影响了清代国内的艺术家,更在近代的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白雲禅师的绘画艺术为例,其绘画风格朴素自然,脱离世俗的艳丽华美,成为二十世纪初期古典山水画的重要来源。

而雪峰法师的“古境现用”画风,则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画派。

同时,四大高僧的禅宗精神也激励了20世纪初期一批拥有强烈的个性和自我表达欲望的艺术家,将禅宗精神与人性的追求融入绘画之中,形成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新风格。

综上所述,四大高僧的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是深远的。

他们以绘画为媒介,展现了自然与人性的联系与和谐,借助禅宗的手法,表达了禅宗精神对艺术的影响。

其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各具特色,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氛围,并对后代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析清初“四僧”的书画艺术

简析清初“四僧”的书画艺术

简析清初“四僧”的书画艺术清初“四大画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他们是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kūn)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自具风貌。

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他们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能在传承古人的基础上,敢于打破明以来的尚古之风,突破古人成法,率性而作,自成一格;他们创作的素材多取自大自然,贴近生活,使作品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赋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1、石涛之画,奇肆超逸石涛(1642一约1707),开创中国山水画新面貌的一代大家。

法名原济,一作元济。

本姓朱,名若极。

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

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

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

工书法,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

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淮扬洁秋图》纸本设色,纵89厘米,横5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图河曲弯弯,坡岸回转,芦荻丛生,老翁泛舟于湖上,既得秋景、秋情,又有超然尘外之感。

石涛《洞庭秋风》石涛《法李成溪山寒林图》2、八大山人之画,直抒心臆朱耷(八大山人),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臆,如他画的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写意花鸟影响极大。

3、髡残之画,苍左淳雅髡[kūn]残(1612-1692),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

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清代四大禅宗高僧(八代慧琳、二祖救世、云巖禅师和无门禅师)不仅是禅宗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画坛的名人。

他们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独特的禅宗情怀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四大禅宗高僧的绘画风格突出了禅宗的情怀。

他们的画作借助线条、墨色、笔画等表现手法,以及禅宗的思想内容,展示了“无我”、“空”、“静”等禅宗理念。

例如,二祖救世的画作中强调了“顿悟”的概念,表现出他对禅宗修行的极致认知;云巖禅师的大量山水画,则通过山水的意象,表现出他对禅宗开悟的态度和境界的追求。

这些都表现出了四大禅宗高僧对禅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其次,四大禅宗高僧的绘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是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影响了世界艺术的发展。

四大禅宗高僧的绘画,讲究笔线流畅,墨色浓郁,掌握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审美原则。

他们还吸收了宋元之后的各派山水画家的贡献,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提高了绘画的审美、哲学和文化内涵。

同时,四大高僧的绘画还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他们的艺术思想和作品不仅被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所吸收和传承,也被西方现代艺术家引用和模仿。

最后,四大禅宗高僧的绘画表现出了他们特有的“禅宗情怀”。

这种情怀具有强烈的精神追求和超越世俗的文化内涵。

四大高僧的绘画均蕴含着对自然万物的崇敬和对人性的内心诉求。

他们的画作往往不是生动的描绘,而是以心体验为基础,传递出一种禅宗离世间而超然的感觉。

这种情怀影响了后人对禅宗理解的深入和对美的追求。

总之,四大禅宗高僧的绘画,展示了独特的禅宗情怀,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和世界美术史的发展,同时也传承了禅宗的精神内涵,对后人的思想认识和文化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清代四僧(清光绪年间的四川紫竹林僧人:石涛、石鲁、石翠云、石瑛罗)绘画作品体现了其独特的情怀和影响。

这四位僧人在绘画创作中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禅境境界的追求,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四僧的绘画作品展现了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情怀。

他们以创作山水画为主,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入观察。

他们擅长用极简的笔触和凝练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意境。

例如石涛的山水画以“富贵如云,奇夭如石”的创作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的壮丽和大气。

这种独特的情怀使清四僧的作品在当时的绘画界备受赞誉,也为后世的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四僧的绘画作品也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尽管他们是佛教僧人,但他们的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佛教题材,而是同时表现了一些社会现实。

石涛的《鸟迹图卷》、石鲁的《童子挂角》等作品中,都能看到对民俗风情和人物表现的关注。

他们通过描绘民间生活和人物情感,使作品更加接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与时代潮流相符的。

清四僧的绘画作品体现了对禅境境界的追求。

他们作为佛教僧侣,对佛法和禅悟有着很深的理解和体验,这种禅境境界也渗透到了他们的绘画作品中。

他们通过山水画的创作,表达了对内心宁静和心灵安宁的追求。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通过自然景物的表现来传达他们对禅境境界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反思。

这种禅学的深入探索和对禅学的艺术化呈现,对后世的绘画创作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中国美术研究】一、清四僧生活的年代清四僧活动于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政权交替,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替代中原汉族政权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阶层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清政府要求百姓“剃发”,引起很多人的抵制和反抗。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的“遗民”“遗臣”们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僧,所以清代初期和尚众多。

他们寻佛悟禅和绘画,以此发泄自己内心忧郁痛苦之情,所以出现了很多和尚画家,“清四僧”就是其中代表。

二、清四僧绘画言语的形成及原因清四僧分别是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

他们都擅画山水画尤其是文人画,其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且各有千秋。

他们都共同历经了明清政权更迭,对故国山河乡愁无限眷恋,对家国身世变故感到无比的忧郁,所以只能借助绘画这个形式表达自己内心无处发泄的复杂心绪,因此作品都有着非常强烈和浓重的个人情怀和风格有极其鲜明的个性。

绘画上清四僧在学习古人的同时一直寻求突破和创新,他们师法于自然,取材于身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所以他们的作品很是灵动而真实。

其冷峻孤傲的画风,把理想与现实冲突之间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清四僧画中那些独特情怀文人画发展到清代已经是备受欢迎和推崇,但清代的画坛的主流是以“四王”为首的正统派,他们强调传统严谨的中国画风。

“四王”的风格沉稳但也显得比较缺乏新意,而清四僧则和“四王”完全不同。

清四僧都是“明朝遗臣”,由于王朝的覆灭而严重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新的朝代他们显得格格不入,所以绘画上极力突破传统绘画形式的束缚,努力探索着适合自己的艺术言语。

他们构图上重“立意”,笔墨上简逸豪放,不拘于形式,出家之后因学习佛教禅宗的一些思想,对世界及人生有了新的认识,精神上顿悟式地得到了解脱。

他们犹如找到了另一个“发声”的世界,他们在山间古寺中享受着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并在绘画上融入禅宗的思想,把文人画和佛家禅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他们的作品展现出一种新的生命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作者:罗念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清四僧”是对清代四位著名画家的一个总称,“四僧”顾名思义就是指四位和尚,这是他们最显著的共同点。

“清四僧”创建了一个绘画流派,其作品都有着非常强烈和浓重的个人情怀。

他们借助绘画这个表现形式,表达他们对故国山河乡愁的眷恋、对家国身世变故的忧郁惆怅之情。

他们在文人画上大胆变革和创新,画风冷峻孤傲,把理想与现实冲突之间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作画风格深刻影响着后世画家。

可以说他们把中国文人画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在清代绘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清四僧;文人画;画风;情怀一、清四僧生活的年代清四僧活动于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政权交替,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替代中原汉族政权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阶层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清政府要求百姓“剃发”,引起很多人的抵制和反抗。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的“遗民”“遗臣”们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僧,所以清代初期和尚众多。

他们寻佛悟禅和绘画,以此发泄自己内心忧郁痛苦之情,所以出現了很多和尚画家,“清四僧”就是其中代表。

二、清四僧绘画言语的形成及原因清四僧分别是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

他们都擅画山水画尤其是文人画,其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且各有千秋。

他们都共同历经了明清政权更迭,对故国山河乡愁无限眷恋,对家国身世变故感到无比的忧郁,所以只能借助绘画这个形式表达自己内心无处发泄的复杂心绪,因此作品都有着非常强烈和浓重的个人情怀和风格有极其鲜明的个性。

绘画上清四僧在学习古人的同时一直寻求突破和创新,他们师法于自然,取材于身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所以他们的作品很是灵动而真实。

其冷峻孤傲的画风,把理想与现实冲突之间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清四僧画中那些独特情怀文人画发展到清代已经是备受欢迎和推崇,但清代的画坛的主流是以“四王”为首的正统派,他们强调传统严谨的中国画风。

“四王”的风格沉稳但也显得比较缺乏新意,而清四僧则和“四王”完全不同。

清四僧都是“明朝遗臣”,由于王朝的覆灭而严重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新的朝代他们显得格格不入,所以绘画上极力突破传统绘画形式的束缚,努力探索着适合自己的艺术言语。

他们构图上重“立意”,笔墨上简逸豪放,不拘于形式,出家之后因学习佛教禅宗的一些思想,对世界及人生有了新的认识,精神上顿悟式地得到了解脱。

他们犹如找到了另一个“发声”的世界,他们在山间古寺中享受着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并在绘画上融入禅宗的思想,把文人画和佛家禅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他们的作品展现出一种新的生命意境。

在他们笔下尽是清逸、豁达、空灵、幽远的艺术世界,向世人完美地诠释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态度。

四、清四僧孤傲不羁的绘画艺术风格(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不多泪点多”——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真名朱耷,字雪个,还有道朗、人屋、个山、刃庵等别号,是明朝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权的九世孙。

他原是皇室后裔,童年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但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颠沛流离的生活随之而来。

由于清廷对明皇室后裔的追杀,他成了亡命之徒,被迫逃往山中并且隐居下来,后削发为僧。

八大在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精神上极度压抑有时甚至陷入颠狂,心中久久不能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却又无能为力。

这种痛苦、悲愤、忧郁之情只能寄托于绘画上,以此达到精神上的发泄和慰藉,他把这些难以言表的内心情感在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惜墨如金,极简式的大写意画风感觉一语千言,八大的构图追求不完整的画面感,很多景象令人感觉是一种“局部放大式”的构图,但是他在这种不完整的构图当中尽量去寻求一种平衡感、新的次序感。

八大一生坎坷,因为他特殊的人生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所以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画风。

他绘画上运用隐喻的手法,具有强烈的借物抒情的特点,通过笔墨抒发他对清政府的不满、仇恨、愤慨之情。

近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评价八大“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这些情感在他的画中明显可以感觉得到,他所画的叶子“至今叶叶向南开”,有不屈服的傲骨,还有他画中的鸟兽要么是紧闭双眼要么是“白眼瞪天”,仿佛告诉世人这个世界是多么黑暗和惨不忍睹,还不如不看。

他的画中还有着很强烈的孤独感,他的《荷花水禽图》,画中孤立的石头、残败的荷叶斜挂在空中,缩着脖子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顶上,显得极其孤寂,就犹如八大的真实写照一般。

他仿佛要与世隔绝,但是又不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去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

(二)“画由心生”——石涛石涛,原名朱若极,也是明皇室后裔,有苦瓜和尚、清湘老人、大涤子、瞎尊者等别号,他出家法号有原济、元济等。

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具传奇色彩。

他在父亲监国失败被处死后,逃到全州后落发为僧,一生奔走四方颠沛流离。

他以淡泊名利清高自称,却不甘寂寞,康熙南巡时他参与接驾并献画自称“臣”,这种矛盾使他自己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其晚年还俗后专职画画以卖画为生,生活凄凉。

石涛提出“无法自法、我自用我法”,在绘画实践中注重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画中之事物来自于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内心,为清代画坛带来强劲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

他一直在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构图简炼,运笔纵横。

从石涛的绘画言语来看,其实他最擅用墨,有人曾评价说“八大长在于笔,石涛长于墨”,他的笔墨有种“空淡”的意境,墨中处处留情。

他的一生不止画画还总结出很多绘画理论,很多观点到现在还一直影响着我们。

他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传承古人之长但不拘泥于古法,大胆变革和创新,主张“笔墨随时代”,这种“笔墨随时代”就是一种富有个性化的创新。

他尊崇自然师法于自然,认为所画的事物应该根据现实的变化而改变,画画应该是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心境感受的真实反映。

他的“一画论”又是另一番境界,“一画论”源自老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万物”,就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境界。

石涛认为绘画应当是自由且拥有众多可能性的。

(三)“苍劲情深”——髡残髡残是其法名,本姓刘,有石溪、白秃等别号。

髡残虽然不是明皇室后裔,但是在清四僧中其“遗臣情怀”最为明显,对于清王朝灭明式的外族入侵异常愤恨。

他性情刚烈,有着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对明朝一往情深而不移,画中尽是冷寂枯静,完全感觉不到人间烟火的气息。

髡残作品的题材都是来自生活中所见所闻,构图较其他三位复杂但繁而不乱,画面幽深繁茂而显孤寂。

他经常用秃笔作画且少水枯笔焦墨,他厚重的笔墨下画面显得豪放峻野而沉稳苍劲有力,向世人展现他倔强的气节和傲骨。

髡残和其他三人不同,他既不是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之后才出家为僧,而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经落发出家,也不是拥有皇室血脈的皇室后裔。

那他为什么对清王朝这么愤恨呢?那是因为髡残常云游四方,清军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他看到战争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摧残的景象,再加上他本身也饱受战乱的痛苦且遭到压迫,所以“遗民情结”尤为强烈。

髡残的绘画之路其实并不是很顺利,因为他身体上饱受病痛的折磨,时好时坏,但是他的绘画创作一直在坚持着,但凡身体稍有好转马上拿起画笔,因为画是他精神的寄托,他在画中抒发他的亡国之痛,表达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无奈。

(四)“浑厚峻逸”——弘仁弘仁,真名江韬,有六奇、鸥盟、名舫等别号。

他自幼勤学好问酷爱文学,参加科举中了秀才,对国家的前途和自己仕途充满了希望,想闯出自己一番天地,在历经了明清政权更迭、故国山河覆灭以后,不屈服于清政府,虽有志抗清但确觉得回天乏力,所以在福建武夷山落发出家为僧,后终日与画为友,参禅问道以解情趣。

他非常看重对古人画作的学习,尤其是学习“元四家”的画风。

但随着创作过程中众多问题的产生,觉得现有的古法不能满足自己需要,无法表达山川的险峻,所以他大胆创新并融入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画风。

他的作品构图上非常严谨但简逸精炼,他的画面擅于“留白”,画中很少用皴法,所以画面静逸而深远空灵,这也展现他禅学的思想语境。

弘仁的笔墨苍劲有力,其作品不像清四僧其他人,画面很少有孤寂荒凉的感觉,他真实地表现秀丽的自然山川,作品有着很浓重的生活气韵。

他的作品画风是清新、自然、灵动的。

弘仁虽然性格沉稳不常表达情感,但是他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怀一直都在,其画面里的诗词、题词都在表达着他自己那份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五、清四僧的艺术言语和个人情怀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清四僧独特的艺术言语在画史上独树一帜,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许多理论观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他们在继承和创新的道路上一直探索着,一直在改变和突破,且身体力行从未停止,后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独特的绘画风格。

清四僧崇尚自然,绘画“师法于自然”,非常重视生活经验和实践的积累,作品真实且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有着自己的理解。

清四僧生于世家,幼时条件较好,再加上他们乐于研学,即使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依然刻苦学习,所以作品里处处显现出他们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这种坚持不懈的研究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和思考。

他们的画风影响着后世一代代画家,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的艺术言语都有清四僧的影响痕迹。

六、结语清四僧生活在相同的时代,有相似的人生遭遇,都是“明朝遗臣”,一生颠沛流离,尽管受尽苦难但依然怀揣着初心及对故国山河的眷恋,他们把爱国情怀和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转到绘画上,反而在绘画上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

他们独特的绘画言语、豪放不羁的人生、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在中国绘画史上都是一笔浓墨重彩,对清代画坛乃至中国画史都影响深远,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