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关于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关于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 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 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 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 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
首先从刘姥姥的外观和衣着打扮开始说起。
刘姥姥出场时, 已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妪, 她穿着朴素, 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此时, 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出现在荣国府附近, 年事已高的刘姥姥虽然满头白发, 但是她身体依然硬朗。
当她局促地出现在周瑞家时, 可以看出刘姥姥自卑的心理。
从刘姥姥外观和打扮来看, 她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人。
但是刘姥姥身上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
当她面对生活窘境时, 刘姥姥敢于主动解决生活危机, 她前往周瑞家央求见王夫人一面, 从中展示了刘姥姥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特征。
刘姥姥是位知足常乐、生性乐观的人。
刘姥姥到荣国府之后, 她好不吝啬的将自己作为笑料, 以供贾府众人玩乐。
刘姥姥逗乐大家, 不仅是为了给贾府众人留有一个好印象。
刘姥姥之所以这么做, 是因为她感念贾府上下对自己的恩情, 为了让大家开怀一笑, 刘姥姥甘之如饴地牺牲自己。
从刘姥姥屡次逗乐贾母来看, 刘姥姥是位生性乐观之人, 虽然生活窘迫, 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作者对刘姥姥进行这一形象塑造, 也是为了和贾府位高权重之人形成鲜明对比。
《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 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 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曹雪芹, 名沾, 字梦阮, 号雪芹, 又号芹溪、芹圃。
清代着名文学家, 小说家。
先祖为中原汉人, 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
素性放达, 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
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
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 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 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刘姥姥人物形象

刘姥姥人物形象
刘姥姥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具有鲜明形象的人物。
她是一个丰满和善的老太太,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刘姥姥的形象质朴、真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刘姥姥虽已年迈,但仍然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她的言行举止中透露
出浓厚的人情味,总是尽力帮助他人,从不计较得失。
她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
在与主人公的交流中,刘姥姥展现出了对世事的洞察和智慧,让人不禁对她产生尊重和敬意。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通过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作家传达了许多思想和价值观,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刘姥姥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刘姥姥的形象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意义,也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启示作用。
她的坚韧、善良和智慧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她的形象激励着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对待他人要怀有善意和宽容,用一颗宽广的心包容世间万象。
刘姥姥的形象教育着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善良、智慧和坚韧的人。
总的来说,刘姥姥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智慧的人物形象,她在文学作品中扮
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她的形象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对人性的理解,为我们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她的形象将在人们心中生生不息,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
刘姥姥进大观园人物形象分析

刘姥姥进大观园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老婆婆形象,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她的形象在小说中不可忽视,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刘姥姥进大观园后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她在小说中的角色与意义。
首先,刘姥姥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的老妇人。
她来自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她经历了很多,见识过的人、事、物都让她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与担当。
她的性情、行为举止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又有不同于主流人物的独特个性。
她在大观园中表现出的的无所畏惧、不拘泥于传统的勇敢和坚定,展现出了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宽广的胸怀。
其次,刘姥姥的形象也具有世俗与真实的一面。
在大观园的角色中,她是一位老年妇女,身体虚弱,行动不便,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或退缩。
相反,她用她自己的方式与其他人交流,用她的智慧和阅历去理解大观园中的人事物。
她在与贾府众人的互动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坚韧与强大,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去对抗权贵,去保护自己的尊严与自由。
此外,刘姥姥的形象也反映出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受到压迫和限制,她们的人生往往被男性决定。
刘姥姥作为一个贫困且年老的女性,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是边缘化的,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一个客人,观察者。
但是,尽管她没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她依然用她的智慧和普通人的力量震撼了整个贾府。
她象征着边缘群体的力量与勇气,她们可能并没有统治者的权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智慧,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影响整个社会。
综上所述,刘姥姥是一个在《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角色。
她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她的形象在小说中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现出了她的独特个性。
她虽然身处边缘地位,但是通过她的智慧和担当,她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她在小说中独特的形象与意义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真理,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姥姥人物形象浅析

“投我以⽊⽠,报之以琼琚”,因感念凤姐馈赠之恩,刘姥姥在丰收后,便把⽥⾥拔尖的⽠果蔬菜送到贾府聊表⼼意。
再听凤姐说⼤姐⼉⼊院着凉发起热来后,便忙提醒凤姐“⼤姐可能撞客了,要驱祟”,后⼜⽤⾃⼰的经验建议凤姐——莫要把⼤姐⼉养得太娇贵,满⼼满眼地为凤姐打算。
这份真⼼,也让凤姐把⼥⼉的名字交给了刘姥姥,以此借运。
谁成想,这个取名姥姥却成了⼥⼉命⾥最⼤的福星。
贾府被抄后,凤姐病重亡故,贾琏扶柩南下,失恃的巧姐成为贾芸、王仁等⼈向藩王邀宠的⼯具,即将卖与藩王为妾之际。
巧姐⼉的福星刘姥姥,宛如“及时⾬”般四⼊荣府,毅然主张把巧姐⼉伪装成青⼉,将其藏匿在家中,不仅使巧姐脱离了奸兄恶舅的魔掌,还细致、周到地照料巧姐⼉,⼜是打扫上房让巧姐居住,⼜让孙⼥青⼉作陪为其解闷。
待贾琏归家后,⼜亲⾃送巧姐⼉归府,还尽⼼尽⼒地按照凤姐遗愿为巧姐寻了个好归宿。
可见凤姐随⼿的良善之举,刘姥姥却感念于⼼,纵然贾府落败,藩王势⼤,也⽢愿涉险搭救巧姐,报答凤姐恩情,甚⾄接替凤姐的义务,设⾝处地地为巧姐⼉找了个好夫婿,可见在刘姥姥⾝上也汇聚着侠客的仁义、勇敢、守诺、有恩必报的美好品格,值得⼈去细细考究。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刘姥姥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刘姥姥的个性特点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地说:“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此时老刘那种直爽,快直的农民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后刘姥姥又说:鸡蛋俊,小巧”,说明她见识敷浅,只知道吃。
到后来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家那种艰辛勤俭穷酸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最后,她与众姑娘对联,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语,可见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总之,刘姥姥这种封建、贫穷、可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笔墨,全部体现出来。
黛玉与刘姥姥刘姥姥游大观园文中,黛玉有三事颇受人诟病:取笑刘姥姥讲的故事道“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39回);讽刺刘姥姥的舞姿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
如今才一牛耳”(41回);调侃刘姥姥为“母蝗虫”。
如所周知,黛玉从来都是一副病西施模样,愁眉不展,心事重重。
可是我们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两宴大观园,简直活蹦出另一个开朗活泼的黛玉来,叫人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黛玉。
您看她一舒愁肠,展放愁眉,和姐妹们开怀大笑,原文特写她的笑态,“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笑得两手捧着胸口”。
42回补叙她在酒令上“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焉知不是由于一时高兴,得意忘形所致?黛玉这段真正无忧无虑的幸福快乐时光拜谁所赐呢?此人非他,正是刘姥姥。
回目“雅谑补余香”,细想黛玉雅谑的灵感从何而来呢?不就是受到前两回刘姥姥艺术表演的启发么?原来作者有意将刘姥姥的艺术才情赞誉为香。
一个“香”字,与黛玉菊花诗“口齿噙香对月吟”一样韵味,是以谓之“补余香”。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2)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引言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性格特点丰富多样,充满鲜明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详细探讨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并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善良纯真刘姥姥的性格首先表现为善良纯真。
在小说中,她是一个老年妇女,因家境贫寒而寄居荣府。
尽管生活困苦,但刘姥姥仍然保持着一颗纯净善良的心。
她经常以慈祥的态度对待他人,乐于助人,深受周围人的喜爱。
意志坚定刘姥姥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她的意志坚定。
尽管她年事已高,但她对自己的坚持和信念从未动摇。
在小说中,当她不满某些人的所作所为时,她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意志坚定的性格特点使她成为了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
幽默风趣除了善良纯真和意志坚定外,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还包括幽默风趣。
她常常用幽默的语言和幽默的举动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
她的幽默和风趣使她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物,许多人愿意和她交朋友,因为她总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欢笑。
乐观向上刘姥姥的性格中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乐观向上。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她总是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并积极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她相信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会带来好运和好结果,从未放弃追求自己的幸福。
总结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其性格特点丰富多样,充满魅力。
善良纯真、意志坚定、幽默风趣和乐观向上是她的主要性格特点。
这些性格特点使她成为一个值得尊敬和亲近的人物,也给读者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启发。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刘姥姥的性格特点都令人钦佩。
希望通过了解和学习她的性格,我们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融入这些优秀的品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刘姥姥性格特点总结

刘姥姥性格特点总结
刘姥姥是《西游记》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她的性格特点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
在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她的性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乐观豁达、善良慈祥、直率坦诚。
首先,刘姥姥的乐观豁达是她性格的鲜明特点之一。
无论是在面对困难还是逆境,刘姥姥总是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不轻言放弃,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西游记》中,刘姥姥在遭遇妖魔的袭击时,并没有被吓倒,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乐观的态度成功脱离了危险,展现了她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其次,刘姥姥的善良慈祥也是她性格的显著特点。
刘姥姥待人和善,对待身边
的人都是充满了关爱和慈祥。
在《西游记》中,刘姥姥对待孙悟空等人都是充满了善意和关怀,她的善良慈祥的性格特点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最后,刘姥姥的直率坦诚也是她性格的显著特点。
刘姥姥在言行举止上都是非
常直率坦诚的,她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在《西游记》中,刘姥姥在面对妖魔时,毫不畏惧,直率坦诚地与妖魔交涉,展现了她坦诚直率的性格特点。
总的来说,刘姥姥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她的乐观豁达、善良慈祥、直率坦
诚的性格特点使她成为《西游记》中一个备受人们喜爱和尊敬的形象。
她的性格特点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经典形象之一。
希望我们可以从刘姥姥身上学习到乐观豁达、善良慈祥、直率坦诚的品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优质课件】《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宝玉是红尘中的俗人,妙玉是佛门中的修行人, 两人关系暧昧、微妙。栊翠庵品茶这场戏,因为有 了刘姥姥的介入,我们看到了两人对“佛”的理解, 对生命的感悟有了区别,最终走向不同的归宿。
宝玉是有佛缘的,但他并不敬佛拜佛,而是领略 了佛的真谛,如佛的慈悲、平等、无我、无常思想, 这些精髓融入了他的性情和言语行动之中。宝玉是 善良的、慈悲的,如栊翠庵品茶这一细节当中,刘 姥姥本是一个乡间老妪,在妙玉看来是俗不可耐的, 所以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她嫌脏了,不让收回来。 宝玉却可怜刘姥姥,“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撩了岂 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了罢,他卖了 也可以度日。你说使得吗?”宝玉是积善行德的, 他努力地一件件去做好事,而且不以善小而不为。
一、穿针引线
•
如果说冷子兴主要从外围、从远距离 有了她这个穿针引
对贾府进行概括介绍的话,那么刘姥姥三 线的不起眼的小人物,
进荣国府,则从内里、从近处对贾府进行
小说中的很多人物、事 件才得以连缀在一起,
透视和详察,小说因此而深入细腻地展示
小说才形成了一个有机 的整体。
了贾府的生活情景,从外人角度来更加真 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
五、多棱镜面
• 大概是作者出生贵胄,享惯荣华,后来又受尽贫 困无援之苦,既知深锁朱门生活的空虚,也深知 一切小人物的哀愁。于是使读者从刘姥姥的眼中 看到了富贵豪门之奢侈浪费,饱暖无聊,不自知 惭愧,反以穷人开心。试看贾府那些有权有势的 管家奶奶们,有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地善良?曹 雪芹让这个角色粉墨登场,看似游戏文字,实是 意味深长。在《红楼梦》的精致画面中扫过的这 粗糙而遒劲的一笔,与那些精雕细琢、娇生惯养 的什么宝们、玉们、钗们和凤们相比,恰如一块 横空飞来的山野之石,毛里毛糙,却结结实实, 有棱有角。当那些宝们、玉们都已灰飞烟灭,只 有这块石头万古长青,贾府的一缕香火得靠刘姥 姥来守护。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 城市贵妇人对比,刘姥姥就成了贾府的一面镜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姥姥形象分析【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描写的都是“真的人物”。
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作者都注意展示其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使之不流于单一化、程式化。
刘姥姥就是一个用墨较少但性格复杂饱满的艺术形象,这个人物身上既有自立自强的一面又有自轻自贱的一面,她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关键词】红楼梦;刘姥姥;自立自强;自轻自贱;矛盾统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它以荣国府日常生活为描写中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表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
书中出现了三百多人,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各有各的特点神韵,毫不雷同。
其中刘姥姥出场不多,只有三次亮相,但她的每一次出场都精彩绝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提起刘姥姥,人们就忍不住捧腹大笑,“刘姥姥进贾府”形容人们初到一个地方的少见多怪,也成了人们常用的一句口头语。
可见,曹雪芹塑造的这个人物是非常成功的。
刘姥姥出场虽少,但形象不小,作用不可轻视,同曹雪芹笔下的其他人物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丰富饱满的典型形象。
一《红楼梦》所描写的时代是清朝的康乾盛世,当时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但在农村经济依然落后,盗贼猖獗。
作者在第一回就有对农村现状的描述:“偏值近年水旱不收,盗贼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庄稼人被逼得难以安身,很多人变卖了田产背井离乡投奔亲戚。
刘姥姥就跟随着女儿女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生活也同其他庄稼人一样,守着几亩薄田,又兼做些小买卖艰难度日。
但是刘姥姥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村老妪,面对“家中冬事未办”的现状,作为一家子的顶梁柱——女婿板儿不想办法带领全家度过难关,却只知“吃闷酒”、“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看不过,就教训了狗儿一番:咱们村庄人,哪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
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
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红楼梦》第六回)一席话说得掷地有声、响响亮亮,把个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男子汉大丈夫”说得哑口无言,也让读者在这一席开场白中见识了刘姥姥的面对困难的信心。
寥寥几句话,就让我们认识到:这个老太太不简单!不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老太婆。
像刘姥姥那么大年纪的人,本应在家享清福“含饴弄孙”的,家庭的生计开销都是女儿女婿的责任,却因女婿的无能,使得七十多岁的老人不得不为家计奔波劳累,“舍着老脸”去“公府侯门”告借。
姥姥的一番告借真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艰难重重。
她先看门房上三等豪奴的脸色,又给周瑞家的说好话,才得一进贾府的机会。
好容易进了贾府又差点把平儿认作正主。
及至见了凤姐,又被傲慢的凤辣子视若无物。
这本无可厚非,人家是“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管家少奶奶,而你只是一个来借钱的乡下贫婆子。
还没寒暄几句,“就有家下许多媳妇管事的来回话”,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刘姥姥终于决定“忍耻”说出来意时,偏巧东府的小蓉大爷来借屏风。
小蓉大爷是凤姐的“正经侄儿”,向她借屏风也要“在炕沿上半跪着笑着说”,而刘姥姥向凤姐借钱,开口就是“你侄儿”,这固然表现出刘姥姥初见凤姐不会求人的尴尬,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表现了她庄稼人的朴实本色,有话直说,不会打弯弯肠子。
等到刘姥姥鼓足勇气说出来意时,又被凤姐一通“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的诉苦说得心里突突乱跳,幸喜凤姐最后还是给了她二十两银子。
大多数人都有向别人借东西的经历,尤其是向比自己富有的人借钱,在张口的过程中是很艰难的,像刘姥姥这样一波三折,屡次被人打断,更是难以描述的尴尬。
但她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没有退缩,她明确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最后终于成功“打”的“秋风”回,帮助女儿家度过了难关。
和女儿女婿相比,刘姥姥是自信自强的。
在农家日子难过时,比女儿女婿都要积极,以一介农家老妇,去向贵族太太小姐们伸手,成功“打”回了“秋风”。
她深知“救急不救穷”的生活真理,拿了银子立马回到她的几亩薄田里去,辛勤耕耘,终获丰收。
和大观园众多小姐丫鬟们相比,她又是自立的。
她走了周瑞家的门路得以迈进大观园,但她没有羡慕周瑞家的。
后来在大观园内住了两三天,见到了许多未曾见的,吃了许多从没吃过的,她也没有进贾府做个老奴的想法,也没有把青儿板儿送来这里当丫头小子的意愿。
当然,如果她有这个想法,就凭她和贾母的“交情”,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也不用担心孩子们会受委屈。
可是她不,在贾府住了两三天,就急急要求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回到她的田园,她的几亩薄田里去。
她从没想过要离开那儿,哪怕是在受了灾最困难的时候。
她虽贫寒,却比大观园众多寄人篱下的小姐们活得自由自在、不失自我。
二中国的农民一直具有善良淳朴、吃苦耐劳、知恩图报等非常优秀的品格,刘姥姥也不例外。
她知恩图报,秋后立即带着倭瓜豆角,给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公子姑娘们尝个鲜。
但是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刘姥姥在拥有这些优秀品格的同时,又是世故的,善于奉迎和博人欢心的。
请看她初见贾母时的称呼“请老寿星安”,叫得既新颖又妥贴。
在中国,人们一直都希望长寿,尤其是像贾母这样家庭富贵、儿孙满堂的老人,更是希望能长命百岁。
刘姥姥的这一个“老寿星”的称呼暗合贾母的这种心理,直叫的贾母心里美滋滋的。
游大观园时,凤姐给她“横三竖四”插了满头的菊花,她非但不恼,还顺着凤姐的话头自我解嘲:“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我虽老了,年轻时也爱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一席话,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大观园家宴上,大家拿她开玩笑,她非但不恼而且配合极好:耍活宝令全场哄笑;象牙筷夹不住鸽蛋,急得她满地爬着找;醉倒在宝玉房里,放了一屋子的酒屁。
这些行为都缺少了一些自尊自爱,刘姥姥心甘情愿的做了一次大观园里的女清客。
封建社会穷人见了富人总有一种自卑感,自认为低人一等,甘愿在富人面前充当丑角,增加笑料,刘姥姥也不例外。
在贾母和凤姐面前她不由自主地就自轻自贱了起来: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
”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
比我大好几岁呢。
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
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
”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了?”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
”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
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的。
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
”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
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
”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
”说得大家都笑了。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这一段两个老人关于年岁、牙齿、胃口的闲话,刘姥姥就一口一个“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依我们想吃鱼肉,只是吃不起”的奉承着贾母,把自身的健朗,引到受苦与享福的区别上来,满足了贾母的虚荣心。
王昆仑先生在《刘姥姥是丑角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明月行中天,蝼蚁向之揖”,富贵的贾府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于刘姥姥这种乡下贫婆子来说,就好比蝼蚁和日月的距离,二者相距是那么遥远,本来是不可能有联系的,但是贫婆子刘姥姥为了能生存下去,不得不“舍着老脸”去讨好贾母了。
这本是人生的无奈,无可厚非的,但是刘姥姥也太不自重,为博得贾母欢心而费尽心思。
如她给贾母讲故事“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写话来讲。
”这种表现确实做得有些太过了,完全丧失了自尊自爱。
其实,刘姥姥并非愚蠢的不知道别人对她的戏弄,凤姐和鸳鸯给她赔不是的时候,她就说:“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
”凤姐给她插了满头花,当着凤姐的面她只是奉承,及至在宝玉的卧房镜中看到自己,她便笑道“你好没见过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没活戴了一头”。
从这些言谈中,可以看出刘姥姥对自己在大观园中的所作所为都是清清楚楚的,并且明白众人的心思,“不过大家取个笑”,在她自己也是并非完全认同这种做法。
三曹雪芹刻画人物形象,注意从整体上着眼,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层次艺术加工,从而形成栩栩如生的性格整体。
他把自己的爱憎褒贬深深的隐藏在人物表象的背后,严格的按照生活逻辑来描绘生活在人们身上留下的五光十色的投影,并描绘出这些投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影响,造成人物内心矛盾和外部行动的表里对照方式,刻画出人物自身行动表象的复杂性。
因此,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既有自立、自强、知恩图报、善良淳朴的一面,又有自轻自贱、善于逢迎和博人欢心的一面。
这些性格的复杂内蕴,揭示了人物作为一个独立世界的固有本质,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刘姥姥。
《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严格按照生活逻辑刻画出来的,他们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刘姥姥也是如此。
正如凤姐美丽聪明,却又狠毒、贪财;黛玉漂亮多才偏又小心眼儿,湘云活泼开朗,爱说爱笑偏偏“爱”“二”不分一样,这是作者创作人物的一种方法,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创作原则,使人物形象更加贴近实际,也更加丰富饱满。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高度概括了曹雪芹写作的艺术特点和成就,特别点明了“如实描写,并无讳饰”、“都是真的人物”。
因此,对刘姥姥的滑稽表演,我们不应有太多苛责,反之倒应该抱有深深的理解之心。
试想,一个农村的贫老婆子,刚进了富丽堂皇的贵族之家,不闹一丁点笑话,这可能吗?连贵族小姐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看见的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更何况来自乡村的刘姥姥?造成刘姥姥这种复杂性格的原因有两个:社会历史的原因和自身的个人因素。
(一)社会原因刘姥姥所处的时代虽是康乾盛世,但那个时代总的说来处于封建社会末期。
整个封建时代已经呈现出外表显赫,内囊腐朽的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小至一个家族内的“安享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而又不加俭省;封建道德失灵,败德乱伦,精神空虚,男盗女娼;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重重,且又后继无人“一代不如一代”。
大至整个社会,从皇宫到各级官僚衙门,都是腐败透顶,营私舞弊,呈现出恶性循环,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宫廷公然卖官鬻爵,巧取豪夺,显贵权势“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
”而且是“各省皆然”。
谁要是触到了这个关系网,不仅要丢去官职,而且连性命也难保。
于是,和这个关系网中的贵族大家攀亲扯故成为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
被罢官职的贾雨村正是投靠了贾家才官运亨通,薛蟠伤人害命却无人过问,无辜受害者四处告状无处申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