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分析摘抄

合集下载

牡丹亭名句翻译赏析

牡丹亭名句翻译赏析

牡丹亭名句翻译赏析《牡丹亭》名句翻译赏析。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戏剧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使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牡丹亭》中的名句为线索,对其进行翻译和赏析,探讨其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和价值。

1. 名句一,“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这是《牡丹亭》中的一句经典名句,表达了人生中的爱情之苦。

翻译成英文是,“Life is full of foolish love, and this regre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wind and the moon.”这句话通过“有情痴”来表达人们对爱情的执着和痴迷,同时“此恨不关风与月”则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无尽悲伤。

这句话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尽追求和对命运的无奈。

2. 名句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这句话翻译成英文是,“Life is like a dream, and I raise my cup to the river and moon.”这句话通过“人生如梦”来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虚幻,而“一尊还酹江月”则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句话通过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然的敬畏。

3. 名句三,“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这句话翻译成英文是,“I hope to have someone in my heart, and we will not be apart even in old age.”这句话通过“愿得一心人”来表达了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而“白头不相离”则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活的期许。

这句话通过对真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期许,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对《牡丹亭》中的名句进行翻译和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更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1. 《牡丹亭》呀,就像一场特别迷人的梦,好像你突然掉进了一片满是花香的园子,那园子里,杜丽娘和柳梦梅就在那儿相会。

你看小王读《牡丹亭》的时候,读到杜丽娘梦中和柳梦梅的相遇,简直像是自己也做了个梦,那种甜蜜和模糊不清的感觉,一时半会儿也醒不过来。

2. 《牡丹亭》不就是讲爱吗?一种让人心甘情愿地迷失在其中的感觉。

就像小李第一次喜欢上别人时,那种心跳和幻想啊,和杜丽娘在花园中梦到柳梦梅时的心情真是一模一样。

那种深情,那种期待,仿佛所有花草都在替你感叹这份情意。

3. 杜丽娘的形象,真像是一只娇弱的花,风一吹就要落,却在爱情面前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就像我们村的小张,平时特别腼腆安静,可一遇到自己喜欢的人,那眼睛里可真是有光啊,什么都不怕了。

4. 你说《牡丹亭》里的爱情,像不像是一只蝴蝶在春天里飞舞,明知道一生短暂,可每一次翩翩起舞都是全心全意。

就像小周明知道这段感情可能没有结果,却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求长久,只求此刻的美丽。

5. 《牡丹亭》描绘的情感其实也是一种勇敢,一种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勇气。

你看杜丽娘,她虽然生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却勇敢地追随自己的梦。

这让我想起小吴,她一直想当一名画家,即使家人不支持,她也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一笔一画地绘出属于她自己的世界。

6. 其实,昆曲的音乐和《牡丹亭》的文字就像是一场华丽的舞蹈,让人不知不觉陷入其中。

那种曲调婉转得像一条流淌的小溪,你听着听着,心就跟着它一起流淌了。

就像小郑第一次听昆曲的时候,不知道在唱什么,可就是觉得心里痒痒的,像被什么轻轻拨动了一下。

7. 《牡丹亭》里的情景呀,不就是那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模样嘛?小孙看了这剧本后,说他也想要一场这样的爱情,哪怕只是一个梦也好,至少曾经体验过那种轰轰烈烈的感受。

8. 杜丽娘的执着,不就是对真爱的渴望吗?她梦中的柳梦梅,好像就是她心里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人。

就像小冯总是在朋友圈发一些感叹,说他也在等一个可以让他为之疯狂的人。

牡丹亭名句赏析

牡丹亭名句赏析

牡丹亭名句赏析
《牡丹亭》是中国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戏剧。

以下是《牡丹亭》中几个脍炙人口的名句赏析:
1. "无辜总是忍痛哀,无形更被有心害":这句话出自第一回,
通过“无辜”、“忍痛哀”和“无形”等词语,表达了主角杜丽娘的
委屈和无奈,揭示了她受害的不公和冤屈。

2. "便当写尽天涯苦,只有情痴独自迟":这句话出自第十回,
通过“天涯苦”和“情痴独自迟”等词语,表达了主角李时中对于
与杜丽娘的爱情的黯然失落和无奈。

3. "一点相思云外寄,浓情脉脉惹人思":这句话出自第十五回,通过“一点相思云外寄”和“浓情脉脉惹人思”等词语,表达了主
角李时中深情厚意的爱意,凸显了他对于杜丽娘的思念和爱恋。

4. "谁知你到深心处,你还是不肯高峰尖石上林泉小憩":这句
话出自第十五回,通过“高峰尖石上林泉小憩”等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主角杜丽娘对于李时中浓情的嘲讽和无奈。

以上是《牡丹亭》中几个脍炙人口的名句赏析,这些名句通过精确的语言描写、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形象的对比等手法,使读者对于剧情和人物心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牡丹亭》原文与解析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文言戏剧,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

该剧以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花之间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下面将给您详细解析《牡丹亭》的原文内容及背后深层意义。

Act I, Scene 1:(牡丹亭外。

天阴。

)(杜丽娘、女儿)杜丽娘:柳梅花,倩影来时泪点珠。

女儿:天气阴沉沉,愁云密布。

杜丽娘:惜别难留住,泪水终将无数。

女儿:愿娘保重身,常祈庇佑。

杜丽娘:劝君莫分手,思量尔后会相逢。

此段原文为牡丹亭开场,描述了杜丽娘与她的女儿正在亭外欣赏梅花。

通过杜丽娘和女儿的对话,展现了她们的思念之情。

柳梅花出现在场景前,杜丽娘心中掀起了涟漪。

这段开场揭示了杜丽娘对柳梅花的爱慕之情,表达了她渴望与柳梅花再次相见的心愿。

Act III, Scene 2:(庭院中。

天阴。

)(刘阿宝、杜二娘)刘阿宝:杜十娘,你可千万别冤枉我。

杜二娘:你不要再骗我,你心里已有别人了。

刘阿宝:二娘啊,我心里只有你,别听别人的谣言。

杜二娘:你只会说谎,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这一场景发生在第三幕,刘阿宝与杜二娘的对话中,展示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误会。

刘阿宝试图解释自己被诬陷的情况,但杜二娘已经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信任和沟通的重要性,同时揭示了剧中角色情感冲突的发展。

Act V, Scene 1:(柳梅花枯死之景。

)(杜丽娘、柳梅花)杜丽娘:柳梅花啊,你已经枯死了吗?柳梅花:杜十娘,我花枯心却在,永远爱慕你。

杜丽娘:可惜我们注定无法再相见。

柳梅花:即使身躯销毁,我们的爱依然长存。

在第五幕的开头,通过柳梅花的枯死,象征着牡丹亭爱情的无望。

杜丽娘和柳梅花的对话中,承载着两人之间深深的爱意和无奈。

他们明白,尽管身体已经离别,但他们之间的爱情会永远存在。

这一场景传达了爱情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以及永恒的美好之情。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牡丹亭》中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爱情的坚贞与无畏,并探讨了命运和宿命的力量。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艺术特色
2.2 丰富的人物形象
《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非常 丰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 的性格和命运。这种丰富性不 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 了强烈的真实感和共鸣
艺术特色
2.3 独特的结构
《牡丹亭》的结构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双线结构,一 条线是杜丽娘的故事,另一条线是柳梦梅的故事。这 两条线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 。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复杂性和吸引力, 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牡丹亭文 本分析
-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巅峰之作的剧作, 充满了诗意的美感与深刻的哲理
x
以下是对牡丹亭文本的分析
爱情主题
爱情主题
1.1 深情挚爱
《牡丹亭》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剧 作,它所表现的爱情不同于一般 的世俗之情,它所表现的是一种 超越生死的深情挚爱。这种爱情 在现实中可能难以找到,但它所 代表的理想和追求却具有普遍的 意义
爱情主题
1.2 情与理的冲突
在《牡丹亭》中,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在杜丽娘身上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她因爱上一个男子而违背了封建礼教,但最终却因为无法抗拒礼教的压力而香 消玉殒。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束缚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2.1 优美的语言
《牡丹亭》的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意。它运用了大量的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这种 语言风格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 也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
3.1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牡丹亭》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剧中,封建礼教成为了扼杀爱情的罪魁祸首 。这种批判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幸福

牡丹亭简介与赏析

牡丹亭简介与赏析

牡丹亭简介与赏析一、牡丹亭简介牡丹亭呢,可是中国戏剧史上超级有名的一部作品。

它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也就是一种戏曲体裁啦)。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讲的是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爱情故事。

这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就很神奇、很浪漫呀?二、人物形象赏析1. 杜丽娘杜丽娘是个特别的女子呢。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的生活本应规规矩矩,但是她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在游园的时候,看到美好的春色,就感叹自己的青春被白白浪费了。

她的这种对自由爱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当时那个社会是很不容易的。

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哪怕是变成鬼魂也不放弃,这种执着简直太让人感动了。

2. 柳梦梅柳梦梅也是个很有趣的人物。

他是个书生,有点穷酸但是很有才华。

他在遇到杜丽娘的鬼魂时,并没有被吓倒,反而被她的美丽和深情所打动,和她展开了一段人鬼恋。

他也很勇敢,为了杜丽娘还去掘墓开棺,这种对爱情的坚定,真的很让人钦佩。

三、艺术特色赏析1. 曲词优美牡丹亭的曲词那可真是一绝。

就比如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几句词,把杜丽娘看到美好景色却又感叹自己青春虚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曲词富有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能很好地传达人物的情感。

2. 奇幻的情节故事里有人鬼相恋、死而复生这样奇幻的情节。

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创作。

这些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让观众和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超越生死。

3.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这部作品其实也暗暗地批判了封建礼教。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允许的,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走到了一起。

这就像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挑战,告诉人们爱情是自由的,不应该被那些规矩束缚住。

概括来说,牡丹亭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一读的作品,它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艺术特色也让人惊叹。

【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以“艳绝天下”的牡丹为主题,具有鲜明的爱情色彩,真切地反映出士人与百姓的风节文化,抒发出作者关于人生的哲思和对现实的慨叹。

本文将对《牡丹亭》进行赏析。

一、艳绝天下的牡丹《牡丹亭》最突出的特点当然是其以牡丹为主题,可谓是艳绝天下,引人入胜。

全剧中一共有六个牡丹形象,分别是冯延巳家的牡丹、潘金莲家的牡丹、杜世忠家的牡丹、王宝钏家的牡丹、李瓶儿的牡丹和李师师的牡丹。

这六个牡丹形象在情节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有的象征着爱情,有的象征着荣华富贵,有的象征着死亡等等,都表现出牡丹的多面性和魅力。

二、细腻动人的爱情故事《牡丹亭》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故事。

柳梦梅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而潘金莲则是一个聪明美丽但却缺乏感情的女子。

柳梦梅与潘金莲在抚州相遇,两人一见钟情,但却因为旁人的阻挠和命运的安排而无法在一起。

柳梦梅后来因为思念潘金莲而患病,最终在她的梦境中与潘金莲相会,这种爱情的美妙和悲哀深深地触动了人心。

三、反映人性的深刻思考除了表现牡丹和爱情之外,《牡丹亭》还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作者通过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在《牡丹亭》中,作者通过各种人物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他对世道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憧憬。

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牡丹亭》在情节和人物刻画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全剧以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为主线,以唐宋文化为主题,强调了文人风骨,也凸显出了民间文化的特点。

以多义性、多解性为文学特点,贴近民间情感,将百姓文化融入到文学中。

综上所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经典之作,它的艳丽、动人的情节,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善恶和命运的不公,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的精品之作。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杜丹婷的名句赏析,欢迎阅读。

牡丹亭的名句赏析1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牡丹亭》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牡丹亭》3、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汤显祖《牡丹亭》4、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牡丹亭》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6、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汤显祖《牡丹亭》7、"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牡丹亭》"8、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9、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汤显祖《牡丹亭》10、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牡丹亭》11、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汤显祖《牡丹亭》12、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汤显祖《牡丹亭》13、"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汤显祖《牡丹亭》"14、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汤显祖《牡丹亭》15、情由心生,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情非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16、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汤显祖《牡丹亭》17、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汤显祖《牡丹亭》18、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牡丹亭》19、砧声又报一年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奇幻和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表现出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

正如汤显祖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即“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

《惊梦》是最使人感慨的一场戏。

《惊梦》表现出对自然,青春和爱情的赞礼,自始至终充满庄严华妙的仪式感。

为了这次赏春游园,杜丽娘事先经过了精心准备,临行前悉心打扮,极尽千娇百媚之态,娇羞万种。

且看两段主人公的唱词:【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这样写十分有特色。

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

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称得上体察入微。

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春梦万种,主人公一入花园便如痴如醉,顿生大梦初醒之感: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杜丽娘见到满园春色,不禁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深沉感慨。

【皂罗袍】唱出了女主人公在春色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

开头两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

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

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
辰美景”与“赏心乐事” 对仗工整,语言华美。

有实景,也有虚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形容杜丽娘想象的春景。

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是由近观到远眺。

这支【皂罗袍】是杜丽娘进园后唱的第一支曲子,是她心绪突变的转折点。

【好姐姐】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哀怨之情。

首句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浓郁的感伤气氛。

宋代寇准有“杜鹃啼出血成花”的句子。

“荼蘪外烟丝醉软”,“荼蘪”,也是一种晚春开花的落叶小灌木,写它是为了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正如春香说的“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杜丽娘以牡丹自比,寓含对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伤感。

衬托出杜丽娘忧怨、缠绵又不能自恃的情状。

“燕语”与“莺歌”是对偶句,拟人化。

“明如剪”是明喻,将听觉形象“燕语明”比喻成为视觉形象“剪”,是通感比喻。

从这神态动作上把握人物隐微的心理。

以上曲是游园的主要部分,它或者是寓情于景,或者是直抒胸臆,极为细腻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层次:惊诧、感叹、幽叹、哀怨。

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脉搏,是“游园”在艺术方面的一大特色。

展现层次的丰富性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是其两大主要特点。

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人物从不断的感情沉积中走向冲破临界状态的心灵历程,有踌躇徘徊,有回旋起伏。

构思的严谨和描写的传神。

作者透过人物欲藏又露的神态动作,主客交融的景物观照,回肠九曲的心灵告白等表现手法,把读者观众引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尤有特色。

《游园》中的景物描写都是通过人物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受。

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巧妙叠出,无境不新,达到了炉火炖青的地步。

另外,化用前人名句、成语也较多。

如【皂罗袍】里化用了谢灵运、王勃等诗句。

【好姐姐】中化用了皮日休、寇准等诗词以及王实甫《西厢记》里的成句。

在宾白里这种现象亦多见。

其可贵之处在于妙能点化,就好像字出已铸,华美秀丽,声情并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