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赏析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翻译及作者情感

《沁园春.长沙》翻译及作者情感

《沁园春·长沙》翻译及作者情感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解释:诗人独自站在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橘子洲头就在眼前。

表达的感情:描绘了诗人独立于秋天的橘子洲头,眺望湘江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孤独、沉思的情感。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解释:看那万山遍野,层林尽染,湘江水清澈透亮,百舸争流。

表达的感情:描绘了秋天湘江两岸的壮丽景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释:鹰在长空中翱翔,鱼在浅底中游弋,万物都在霜天中自由竞争。

表达的感情: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竞争的赞美。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解释:望着辽阔的大地,我感到惆怅,谁能主宰这世间的沉浮?表达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深沉、忧郁的情感。

5.“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释:曾经和朋友们一起游玩过的地方,回忆起那些峥嵘岁月。

表达的感情:回忆起和朋友们的游历经历,表现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感慨。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解释:我们这些同学正值青春年华,充满朝气;我们这些读书人充满豪情壮志,挥斥方遒。

表达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青春年华的赞美和对自己书生意气的自豪。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释:我们用文字激扬江山,指点江山,将那些权贵视为粪土。

表达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热情,以及对权贵的蔑视。

8.“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解释:你们还记得吗?我们曾在中流击水,那时的浪花都能阻止我们的飞舟前行。

表达的感情:回忆起青年时期激昂奋斗的经历,表现出对青春的怀念和对勇往直前的激励。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自由竞争的向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青春年华的赞美和对权贵的蔑视等情感。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青年人的激励。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浓厚历史感和深刻哲理的词。

这首词以长沙为背景,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伟大的抱负和豪情。

首先,这首词的开篇便不同凡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词人独自行走在寒秋季节、面对湘江北去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沉思。

在古典诗词中,寒秋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暮年或失意之境,而湘江则代表着湖南地区,这个地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湘江北去”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也隐含着词人对历史和时代的感慨。

接下来,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一句中,“万山红遍”暗示了秋天时草木变色的自然景观,“层林尽染”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的全貌和深广程度。

而“漫江碧透”则描绘了湘江的水清澈透明,与“百舸争流”相呼应,展现出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这些描写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也蕴含着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词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

在古典诗词中,“怅”字常常用来表达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寥廓”则象征着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

而“苍茫大地”则隐喻着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变革的大地,“谁主沉浮”则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追问和探索。

这一句既表达了词人对社会变迁的忧虑和思考,也展现出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在接下来的部分,词人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一句中,“百侣”指的是过去的战友和同志,“曾游”则暗示着他们曾经一起战斗和生活过。

而“峥嵘岁月稠”则表达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给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

这一句既表达了对过去革命斗争的怀念和敬意,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最后,词人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 长沙赏析

沁园春 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近现代诗人毛泽东的一首词,描绘了长沙秋天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在中国的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作者用“独立寒秋”一句,描绘了自己在寒冷的秋天里独立观察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孤独而冷静的感觉。

接着,作者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来描绘长沙秋天的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活力。

同时,作者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坚定信念。

他用“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来形容自己与战友们一起奋斗的日子,让人感受到一种团结、奋斗的精神。

接着,作者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来形容青年们的朝气蓬勃和奋斗精神,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能量和向上的力量。

最后,作者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和关注。

他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意识,让人感受到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和勇气。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正能量的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千古绝唱《沁园春 长沙》原文欣赏及创作背景解析

千古绝唱《沁园春 长沙》原文欣赏及创作背景解析

千古绝唱《沁园春·长沙》原文欣赏及创作背景解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早年词作。

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借秋景以抒发革命激情;下阕侧重抒情,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

全词风格豪放,用典贴切,景物壮丽,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全文如下:【原文欣赏】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背景解析】此词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

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

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的一首爱国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的热衷。

本文将对课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诗歌的内涵。

诗歌结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由五言绝句构成的诗歌,共有四个节,每节四句,共十六句。

每句的字数比较均衡,形成了整齐的诗行。

诗歌采用了押韵的形式,每句的第二、四句押韵,形成了紧凑优美的格律。

整首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格律,给人以和谐稳定的感觉。

意象描写诗歌用长沙这个地方作为背景,展示了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首节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出长沙的繁华和美丽。

第二节通过描绘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揭示了长沙旅途中的热闹和喧嚣,展示了百姓对革命的热情。

最后一节则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作者以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魅力,以及作者对家乡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沁园春·长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首节通过把长沙比喻为“岳阳楼外高几许,探梅扑落五湖雨”。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长沙的美景与岳阳楼、探梅、五湖雨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长沙的美丽和繁华。

第二节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用“猿鸟猎鱼沉不起,江流石不转”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用“车马到中流”、“市斧如蚁附属”等排比手法,展示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

最后一节则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束,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歌内涵《沁园春·长沙》旨在表达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现了长沙的繁华和美丽;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最后,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注释

沁园春长沙注释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注释和鉴赏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②,湘江北去,橘子洲头③。

看万山红遍④,层林尽染⑤;漫江碧透⑥,百舸争流⑦。

鹰击长空⑧,鱼翔浅底⑨,万类霜天竞自由⑩。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①长沙,湖南省省会。

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友好。

②独立寒秋,谓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

唐代杜甫《乐游园歌》曰:“独立苍茫自咏诗。

”本篇情境,有所类似。

下文亦见“苍茫”二字。

③本句补出词人“独立”的具体地点。

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而得名。

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

④清周之琦《好事近·舆中杂书所见》词四首其二曰:“看万山红叶。

”看,系领字。

据格律,当领起下面四句十六字;据文义,则一直领至“万类”句为止。

万山,群山。

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

万,言其多,非确数。

诗词中凡言“百”、“千”、“万”,义多与此相同,下不具注。

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都是红叶,故云。

⑤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层林,林木随着山势的高大而层叠,故称。

尽,全、都。

⑥漫,满。

碧透,谓湘江之水碧绿至极。

透,与上文“遍”同为程度副词。

⑦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

汉代扬雄《方言》卷九曰:“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三国魏时嵇康《琴赋》曰:“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篇记载,晋顾恺之赞美会稽山川时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本是说群波竞逐涌流,这里转用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为了赞美自家故乡长沙而写。

这首诗以“长沙”为主题,表达了毛泽东对家乡的深深眷念和热爱之情。

诗中以“学琴不会吹,学吹不会调”的方式,描绘了小时候毛泽东学琴的情景。

他在长沙的沁园里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在光阴中磨砺了自己的革命意志。

诗中描绘了长沙美丽的自然景色,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也描绘了长沙优美的建筑景观,如“西湖歌舞好,洞庭山色白”。

这些描绘使人不禁怀念起家乡的美好,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毛泽东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在长沙故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坚定了自己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整首诗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有力,表达了毛泽东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道尽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包含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它既是文化瑰宝,也是革命意志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赏析:
上阕写的是: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

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写的是:主要抒情。

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下阕的内在联系: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

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的景物是由远即近,由高到低,由静即动。

其中又包含了描写颜色的词语,使整个秋景多姿多彩。

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击”,“翔”,“竞”写出了警务的生机勃勃,十分有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上阕看似描写如画的秋景,实际上写景中隐隐透着一种豪迈的气势。

前几句中已有暗示:“看万山红遍”是指大好的革命形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实际上是指出了生机蓬勃。

上阕以激扬的笔调写景,实则是凸显作者的磅礴气势和其志存高远。

而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更是将情感提升到了一个极致。

一个问大地,实际上问的是天下的劳苦大众,声讨的是军阀统治的黑暗。

从而能看出毛泽东当时的志存高远,意在天下了。

正是因为上阕的景物描写,下阕忆往事,抒发情感才能更为顺畅。

总的来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能够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但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