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耶夫主奴辩证法及其历史局限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的三个关联

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的三个关联

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的三个关联冯波摘要:承认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规范性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马克思对阶级利益与经济基础的强调,一般认为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是相对立的。

通过梳理“主奴辩证法”与异化劳动,交换价值与承认关系的物象化,以及阶级斗争与“为承认而斗争”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承认是马克思劳动异化批判与交往异化(即物化)批判的规范性标准;马克思通过坚持无产阶级的利益,坚持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异化或物化问题,这是由于现代社会建立在“物的依赖”基础上,承认就必然表现为生产资料占有、物质利益分配等利益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承认;劳动异化;物化;交往异化作者简介:冯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3-0017-12“承认”(Anerkennung/recognition)是应对或调节当代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主义所引起的社会冲突的重要道德规范。

它所关涉的现实问题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价值分歧、文化冲突、代际差异以及同工同酬等多个面向。

在价值多元化不可逆、文化多元主义成为“二战”后“政治正确”的背景下,如何形成主体间共识或客观的规范,即普遍有效的价值标准,以有效应对社会冲突与社会分裂?这是承认理论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规范性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而言,承认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向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限于剩余价值理论,也就是说不限于分配正义问题。

马克思对“正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规范理论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研究”(19CKS009)。

17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的三个关联义”概念的使用仅限于交换基础上的分配领域,因此他的异化批判、物化批判很难以正义为规范性标准。

可以说,“承认”相比“分配正义”而言,所涉及的问题更广,因此可以在更多层面上成为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规范性标准。

树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意识——从黑格尔“主奴关系的辩证法”说起

树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意识——从黑格尔“主奴关系的辩证法”说起

证法” 起 , 谈 为思政 课教 学实 效性 的理论 研究 提供 一种新 的
视角和依据 。

其次 , 主人与 奴隶 的关 系是不 对等 的关 系 , 统治 ” 是“ 的
关系 。主人是完全独立 的 自为 的 自我 意识 , 而按 照科耶夫 的 说法 , 主人 的独 立性却 是虚假的。主人通 过奴隶 赖 以生存 的
关 于 自我 的 意 识 或 自我 意 识 的转 变 环 节 中 , 一 节 关 于 主 奴 有
关 系 的论 述 , 被 理 解 为 关 于 基 本 社 会 关 系 的论 述 。 对 百 种 分 析 , 中大 部 分 来 自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其
而言 , 于对 自身生存 的“ 基 恐惧” 听从 主 人的安排 , , 同时正是 在为 主人 “ 服务” 的过程 中现 实的体现了与主人 的关 系 , 再次 , 正是通过劳 动过程 , 得 主奴关 系发 生 了根 本性 使 的“ 颠倒” 当然 , 。( 这里所谓 的“ 颠倒” 只发生 在意识 领域 , 而
的 具 体 环 节 中 , 们 看 到 的 不 仅 是 否 定 自身 或 是 否 定 对 方 , 我
而是 自我意识 以自身为 中介 , 而确 立和确信 它 自身和对 方 从 的存在 , 双方在对 彼此做 同样 的事情 和努 力 , 才使 得 双方 都
获得 自由。
识 的相关研究理论 成果 。本文试 图从黑格 尔 的“ 主奴关 系辩
不 开 的 。正 是在 相 互 的 活 动 中 , 方 所 感 到 的 , 论 是 扬 弃 一 无
列课 程的总称 , 不仅在完整 的学期教学 中占有一 定的课时 比 量, 而且 国家 思政 司 还要 根据 国情 的发展 , 对它 不断 的完 善

批判 主奴辩证法

批判 主奴辩证法

批判主奴辩证法引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在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主奴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旨在分析和理解这种关系。

本文将对主奴辩证法进行批判性探讨,探究其局限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主奴辩证法的概述主奴辩证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被概括为主奴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一个人扮演着主宰的角色,而另一个人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主奴辩证法认为,这种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主和奴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塑造。

主奴辩证法的局限性然而,主奴辩证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将人降低为了一种被支配的存在。

在这种理论下,人们的尊严和自由被剥夺,个体的权利和意志被忽视。

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得被支配者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其次,主奴辩证法没有考虑到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可能性。

它将主奴关系视为一种固定的、不可改变的状态。

然而,历史证明,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主奴辩证法的固化观点无法解释社会变革的动力和影响因素,从而限制了对社会进步的理解和探索。

主奴辩证法的问题分析此外,主奴辩证法在分析主奴关系时忽视了权力和压迫的存在。

在现实社会中,统治者往往通过权力和压迫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主奴辩证法未能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无法提供对权力和压迫的批判性分析,从而限制了对社会不平等的理解和挑战。

此外,主奴辩证法未能考虑到社会中存在的多种关系形式。

除了主奴关系外,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平等、合作、竞争等多种关系。

主奴辩证法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这些关系的存在,无法全面理解和解释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对主奴辩证法的批判综上所述,主奴辩证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它将人降低为了被支配的存在,忽视了个体的尊严和自由;没有考虑到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可能性;忽视了权力和压迫的存在;未能考虑到社会中存在的多种关系形式。

因此,我们需要对主奴辩证法进行批判,以进一步深化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

实践、世界与历史: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的历史观解读

实践、世界与历史: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的历史观解读

实践、世界与历史: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的历史观解读李西祥【摘要】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科西克具体总体的辩证法实际上是对脱离人的自然辩证法和脱离人的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西克的具体总体的辩证法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维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科西克提出了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历史辩证法,认为正是在人的历史活动中生成了历史理性.科西克的历史辩证法的根基在于人及其实践活动,实践、世界和历史构成了理解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概念.【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7页(P17-23)【关键词】科西克;实践;世界;历史;具体的辩证法【作者】李西祥【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国内学者对这部著作已经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赞成者有之,认为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和深化;贬斥者有之,认为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更多地受到海德格尔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因此应该作为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而批判。

我们认为,对于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不能停留在穿靴戴帽式的简单评价上,而应该在对其文本的解读和历史语境的关联中来理解其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关注的是科西克在《具体的辩证法》中所提出的历史观。

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被大部分研究者所忽视了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在很大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解读和发挥,尽管这种发挥可能有某些程度的偏离,但其基本的思路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

对于辩证法,哲学史上有着种种不同的解释。

科西克也对辩证法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正如本书的标题所标示的那样,科西克用“具体的辩证法”来命名自己所理解的辩证法,并认为具体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的“主奴辩证法”解析

《启蒙辩证法》的“主奴辩证法”解析

《启蒙辩证法》的“主奴辩证法”解析单传友【摘要】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是理解《启蒙辩证法》的视角之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利用“主奴辩证法”重构了启蒙的辩证法,将启蒙的源头追溯至西方神话.神话已经孕育了启蒙,但启蒙的精神本质是一种权力意识和控制意识.启蒙的世界意味着普遍权力的总体控制,意味着劳动异化和恐惧的彻底化,这使得启蒙重新蜕变为神话,陷入了新的野蛮主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启蒙的目的在于重构积极的启蒙概念,重启启蒙的可能性.【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3)007【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启蒙辩证法》;“主奴辩证法”;权力关系【作者】单传友【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35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曾指出,“在奥德修斯战船上针对塞壬采取的措施,是启蒙辩证法充满预见的隐喻。

”[1]作者引用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段话,“但是主人把奴隶放在物和他自己之间,这样一来,他就只把自己与物的非独立性相结合,而予以纯粹的享受;但是他把对物的独立性一面让给奴隶,让奴隶予以加工改造”,以表明奥德修斯和他的水手们构成了“主奴辩证法”。

因此,“主奴辩证法”是理解《启蒙辩证法》的一个视角。

“黑格尔的主人和奴隶辩证法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关于启蒙的进程、关于它的代价的观念的原型。

”[2]296而《启蒙辩证法》的核心命题是“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蜕变为神话”。

这意味着:第一,神话中奥德修斯的“主奴辩证法”已经是启蒙,战胜了自然,摧毁了神话,走向了自由;第二,这种启蒙最终跌落了神话,陷入了新的野蛮主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认,神话、权力和劳动的纠缠保存在奥德修斯经过海妖这个故事中。

第一,在神话中,奥德修斯历经食莲者、独眼巨人、女神喀耳刻等诸多磨难,也采取了诸多措施,为什么只有在面对海妖的歌声时采取的措施象征了启蒙?第二,这种“主奴辩证法”在《启蒙辩证法》中是如何具体展开的?第三,为什么说这种措施不是像黑格尔所描述的走向普遍的精神自由,而是走向了启蒙的反面,重新陷入了野蛮?一“主奴辩证法”的历史形成严格意义地说,“主奴辩证法”是黑格尔的伟大创见,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自我意识在本质上是一个类意识,也即只有通过另一个自我意识的承认才能存在。

《精神现象学》中的主人-奴隶的辩证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的核心理念

《精神现象学》中的主人-奴隶的辩证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的核心理念

《精神现象学》中的主人-奴隶的辩证法——科耶夫《黑格尔
导读》的核心理念
仰海峰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黑格尔导读》是科耶夫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成果.在这一解读中,科耶夫将黑格尔哲学发挥为三大主题:即主人-奴隶的辩证法、历史的终结与人的自由的实现,其中主人-奴隶的辩证法构成了整个解读的基础.在这一主题中,欲望、死亡、承认、劳动等内容被呈现出来,体现了科耶夫以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为中介对黑格尔哲学的创造性理解.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仰海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35
【相关文献】
1.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从"卢卡奇-科耶夫解读"看 [J], 张盾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启蒙辩证法 [J], 王晓升
3.辩证法之疑:黑格尔与科耶夫 [J], 吴冠军
4.科耶夫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及其存在论本质辨析——兼论如何理解科耶夫的"哲学人类学" [J], 夏莹
5.经验辩证法与范畴辩证法的区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分野和衔接[J], 史婉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判 主奴辩证法

批判 主奴辩证法

批判主奴辩证法【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批判与主奴辩证法的概念二、主奴辩证法的概述1.主奴辩证法的来源和发展2.主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三、批判主奴辩证法的观点1.主奴辩证法的历史局限性2.主奴辩证法的理论缺陷四、结论:总结批判主奴辩证法的原因和意义正文一、引言在哲学史上,主奴辩证法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关系的理论,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主奴对立现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理论也受到了诸多批判。

本文将对批判与主奴辩证法进行探讨,分析批判主奴辩证法的原因及其意义。

二、主奴辩证法的概述1.主奴辩证法的来源和发展主奴辩证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后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发展为一种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黑格尔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对立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主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主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主奴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黑格尔认为,主奴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都可以归结为主奴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2)主奴关系是不可消除的。

黑格尔认为,主奴关系是绝对的、永恒的,任何社会都不能摆脱这种关系的存在。

(3)主奴关系具有辩证性。

黑格尔认为,主奴关系中的主人和奴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种转化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三、批判主奴辩证法的观点1.主奴辩证法的历史局限性主奴辩证法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奴隶制度辩护。

其次,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忽略了社会中其他重要的对立关系,如贫富、阶级等。

2.主奴辩证法的理论缺陷主奴辩证法在理论上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主奴辩证法过于强调主奴关系的绝对性和永恒性,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阶段性。

实际上,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多种社会制度,主奴关系在不同制度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主奴辩证法”思想研究

“主奴辩证法”思想研究

“主奴辩证法”思想研究“主奴辩证法”思想研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方法,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其中,“主奴辩证法”被视为辩证法的核心之一,是人类对于个人自由和权力关系的一种探索。

本文将对“主奴辩证法”的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于社会关系及个人解放的影响。

1. 主奴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主奴辩证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主奴辩证法是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的基本关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随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主奴辩证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2. 主奴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主奴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指主和奴之间的互动关系。

主指的是拥有权力和控制力的一方,而奴则是被支配和被压迫的一方。

主奴辩证法要求主和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

3. 主奴辩证法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主奴辩证法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关系的理解和重构。

在一个社会中,主奴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仅是在奴隶制度时代,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主奴关系。

通过研究主奴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压迫现象,并努力寻找打破主奴关系的方法。

4. 主奴辩证法对个人解放的影响主奴辩证法认为,奴隶只有通过反抗和斗争,才能够实现个人的解放。

正是这种对主奴关系的批判和对自由的追求,催生了现代社会中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和个体解放的努力。

通过主奴辩证法的探讨,我们可以认识到个人解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自己是否成为了他人的主,以及反思如何通过斗争实现个人解放。

5. 主奴辩证法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尽管主奴辩证法对于社会关系和个人解放有着重要的启示,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主奴辩证法过于强调斗争和对抗,相对缺乏对和解和合作的思考。

其次,主奴辩证法无法完全解释某些现象,比如现代社会中的主奴关系更为复杂和隐蔽,无法简单地归纳为两个角色。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当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主奴辩证法的内容,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耶夫主奴辩证法及其历史局限性
亚历山大·科耶夫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思想家,经过他的解读使黑格尔哲学成为法国学界共同的理论基底。

科耶夫认为,“主奴辩证法”揭示了欲望和历史的辩证关系,它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

历史的开始是欲望,而随着历史的展开欲望才得以满足,欲望如果得到完全满足,也就表明了历史的终结。

与原初语境中的黑格尔哲学相比他对于黑格尔的解读无疑是有偏差的,“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学者早已认识到,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读具有异乎寻常的缺陷,尽管差异程度尚未被完全领会。

尽管黑格尔有时是一位非常富于想象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仍然具有某种审慎,这在科耶夫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到。

”科耶夫不是黑格尔著作的单纯批注者,而是把黑格尔哲学看作是他个人哲学反思的资源,他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黑格尔导论》一书整合了科耶夫上课时的讲稿和学生所做的笔记,科耶夫对黑格尔哲学的思考大多集中在此。

他对黑格尔的解读,以原有文本为基础,将海德格尔、尼采等哲学家的思想渗透到自己对《精神现象学》的理解之中,在具有自己特色的解读框架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结合了哲学、历史等学科,“科耶夫关于黑格尔的解读,是他个人所做的评论,更是他本身原创的哲学思考。

”。

我们可以认为,对于黑格尔哲学,科耶夫所进行的“癫狂性”的解读,大大地影响了当代理论场域中关于历史的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同质的国家、他者、欲望与人性等许多问题的讨论。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出生、工作、死亡三个阶段介绍了科耶夫的生平,然后介绍了科耶夫主奴辩证法的思想来源,主要从黑格尔、海德
格尔、马克思来谈,最后说明了科耶夫对多种思想的整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第二部分,首先笔者从欲望、承认、劳动这三个层面具体地论述了科耶夫理解中的主奴辩证法,以及其存在的缺陷并对其进行了批判,然后论述了科耶夫的历史终结论的概念,及其与新自由主义、新拉丁帝国和共产主义的关系并说明了该理论的虚假性。

第三部分,笔者重点论述了在唯物史观视野之下科耶夫的辩证法存在的两条理论缺陷,即第一点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直接解读为“人”,第二点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维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进行了对比,从而显示出科耶夫哲学中的局限性,最后笔者简要地介绍了几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对科耶夫主奴辩证法的接受与超越。

通过梳理科耶夫的主奴辩证法来更好的理解他的哲学思想,希望可以为我们理解诸如黑格尔、马克思等影响科耶夫哲学的思想巨擘打开一扇门,同样也可以做为是理解受科耶夫思想影响的当代法国哲学的一个切入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