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论文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浅谈古代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问题,一直都是语言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文章在对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和兼类现象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后,结合语言发展的的规律、通过举例分析探究出了这两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
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
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
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
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
我主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
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
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
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
”(《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
”(《文言语法分析》)这两位教授对词的活用下的定义都强调“临时”或“偶尔”。
这就说明词类的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
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研究

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研究古代汉语是中文的历史形态,今日汉字的形态与用法及语法规则都是通过不断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
对于研究古代汉语语法规则,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
汉语收音、文学和语言理论一直是国内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
随着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大量的语言文献和语言史实被发现和研究。
在这个背景下,古汉语的语法规则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古汉语的语法规则主要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词汇等领域,其中最需要研究的是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是一种非常核心的规则,决定了各种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结构。
在汉语语法规则研究中,主要涉及到成分结构、句法关系、语义关系、语用关系等方面。
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动宾结构、被动语态、句子主谓结构等都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区别。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非常灵活,取决于语境和句法结构。
例如,“众人皆知”的“皆知”是动词,但作形容词解释时可以理解为“全都了解”。
而在现代汉语中,“皆知”作动词解释成了“人人都知道”。
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在唐代,律诗是古代汉语中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其格式要求严格,要求字数相等、音律谐调。
这种格式要求使得唐诗的结构比较固定,其句式也有一定的规则,比如韵脚的运用、字数和音律的限制等。
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词汇、语法规则和结构变化。
因此,对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古代汉语研究者来说,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至关重要。
总之,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研究为我们理解汉字的历史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并学会将其应用到今日汉语学习实践中。
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发现语言规律和变化的本质,使汉语的教学更加科学和有效。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古代汉语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它的语法与语词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的简单、词序不定和重音位置固定等特点。
而在语词方面,汉字的发明创造、音韵变化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共同促进了词汇的演变。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与语词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句子结构的简单与词序不定在古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语和谓语常常放在句子的前面,宾语和状语放在后面。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名言,其中“巧言令色”是主语,“鲜矣”是谓语,而“仁”则是宾语。
此外,在《诗经》中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句子,其中“余音绕梁”为主语,“三日不绝”为谓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缺乏现代汉语中的复杂句和复合句等句式。
古代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词序不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放置的顺序并不固定。
例如,在《孟子》中有“良马无还,田善无积”的句子,这个句子中的“良马无还”和“田善无积”其实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简单句,但是它们的词序却是随意的。
因此,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重音位置的固定古代汉语中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大多数单音节词的重音都在第一个音节上,例如“山”、“水”、“人”等。
但也有例外,例如“我”、“是”等词的重音就在第二个音节上。
此外,古代汉语中还出现了许多双重或多重重音的词汇,例如“华丽”、“互通有无”等,这些词汇的发音演变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体现了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和语言发展的多样性。
汉字的发明创造与演变汉字是古代汉语的书写符号,它的发明创造和演变是古代汉语词汇的基础。
据考证,中国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这些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
但是,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一直在演变,经过楚、秦、汉、魏晋、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规范。
古代汉字的演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演变,二是汉字音韵的转变。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当代社会,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重要课题,更是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汉语的字词使用较为繁琐。
古代汉语在字词的使用上,注重形象生动,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例如,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古人常常使用象形字来表示,使得古代文献中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动词的变化形式多样,语序较为灵活等方面。
这种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使得古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另外,古代汉语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大特点,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还能使古代文献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古代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再到现代汉语,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汉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汉语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系统。
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古文的形式,注重诗歌和韵文的创作,以及对音韵的重视。
中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3世纪至14世纪的时间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中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丰富以及对韵律的重视。
到了现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扩大以及对口语的重视。
现代汉语的发展离不开古代汉语的积累和演变,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范文一、急求古代汉语学年论文题目学年论文这种东西挺坑人的你是想写一篇敷衍一下想毕业论文也写先关内容呢?以下的内容就是字和语法的讨论要想写有新意的讨论材料少建议选择语法方面的举例能举出新意来也不错!古代汉语“其”字结构讨论古代汉语“所”字结构讨论古代汉语“者”字结构讨论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讨论论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析古代汉语表第三人称的代词“之”和“其”论古代汉语推断句中的“是”与现代汉语的推断词“是”的语法联系论汉语的被动句式的进展变化古今汉语的语序比较古今表疑问的表达形式异同下面是百度自考教材《古代汉语》正文商榷古汉语讨论 1994 01 2 语文版《古代汉语》正文商榷古汉语讨论 1994 03 3 一部有特色的古代汉语教材古汉语讨论 1994 04 4 评《新文化古代汉语》的理论更新汉字文化 1994 04 5 从《蒙古秘史》语言看东乡语民族语文 1994 01 6 古代汉语文献中的藏缅语词拾零民族语文 1994 05 7 让传统学科再现辉煌——第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纪要南昌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4 8 《古代汉语》(修订本)若干正文的商榷山东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9 喜读《古代汉语貌词通释》西北师高校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1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词义正文指瑕新疆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3 11 复旦高校旧事学院1994年硕士讨论生入学试题(续完)旧事高校 1994 04 12 回忆叶圣陶先生对《古代汉语》的批阅新文学史料 1994 03 13 《古代汉语》教材中若干问题的再讨论现代远距离训练 1994 03 14 就许编《古代汉语》谈高师古汉语教材教法语文建设 1994 11 15 关于汉语姓、名、字、号的英译中国翻译 1994 01 16 茶事探源中国农史 1994 02 17 汉语讨论的再开辟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2 18 一把阅读古书的钥匙——《古书文字易解》评介中国图书评论 1994 01 19 略谈汉语中的突厥语借词中心民族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2 20 海南临高话中的汉语借词中心民族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2 21 “莫须有”传统诠释质疑北方工业高校学报 1994 04 22 语音是助词的核心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3 对“之”“其”第一、其次人称说的否定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4 试论词类“活用”与“兼类”的界定问题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5 对“之”、“其”第一、其次人称说的否定(续)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3 26 《古代汉语》(修订本)指暇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4 27 古代汉语带补语的叙述句型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4 28 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略探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Z1 29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词语释义的管窥锥指丹东师专学报 1994 04 30 枷的演化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 03 31 南诏语考说大理学院学报 1994 02 32 高师古代汉语融合式教学法浅谈广西高教讨论 1994 02 33 “上流”与“下流”——对教材中一处注解的辨证河北师范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04 34 《古代汉语》文选词语札记(三则)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4 35 智者千虑——再谈新编《古代汉语》河北自学考试 1994 01 36 一九九四年上半年河北省高等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河北自学考试 1994 11 37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上)河北自学考试 1994 12 38 古代汉语教学必需注意比较辩析河池师专学报 1994 01 39 古汉语词义商榷十例怀化师专学报 1994 03 40 《孟子》的“而”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4 41 “何所+动词”刍议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3 42 谈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佳木斯高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2 43 《离骚》中若干词语新释嘉应高校学报 1994 01 44 释“贰”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45 古代西域汉语文训练述论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4 46 古代汉语中的几个代词内蒙古自治区古电高校刊 1994 06 47 古汉语课教学改革尝试辽宁师范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48 齿音二、四等的真假和内转、外转——兼论黄季刚先生的古本音说不行抹宰兰州训练学院学报 1994 01 49 闽东方言与一般话词汇在词形词义上的差异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1 50 再论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缘由内蒙古自治区古师范高校学报(训练科学版) 1994 Z1的答案。
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

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和变化。
研究
这些差异和变化对于理解汉语语法的演变以及相关的语言变化规律具有重
要意义。
本文将从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方面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
法现象进行比较和探讨。
首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古代汉语的词
汇量相对较少,同时词义比较简单明确。
而现代汉语的词汇量则更为丰富
多样,词义也更加抽象和多义。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言”一词主要表示“说话”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言”除了“说话”还表示“话语”、“语言”等含义。
另外,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往往可以相互转化并
用作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更为严格地区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用法。
其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句法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古代汉语的
语法比较简单,句式结构相对固定,主谓宾的结构占主导地位。
而现代汉
语的语法则更加灵活多变,句式结构多样化,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现代汉语中的“是……的”结构可以用来强调情感、时间、地点等信息,
而古代汉语中则往往使用“之”字来表示这些意义。
此外,现代汉语中的
主谓宾句式在一些场合下也可以被改变成其他结构,如主谓状、主状谓等。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方面存在着
一些差异和变化。
研究这些差异和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
法演变以及相关的语言变化规律。
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
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汉语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它包含了汉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研究古代汉语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字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几千年的演变使得其字义更加丰富精确。
2.音节简单: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发音相对容易。
3.文字表达:古代汉语的文字表达方式多样,包括象形文字、会意文字和假借文字等,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语法灵活: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词序和语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换,实现不同的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形式。
主要的演变过程包括:1.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古代汉语的最早形式,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
上古汉语主要使用双音节词和重音式词汇,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2.中古汉语:中古汉语出现在公元3至9世纪之间,是古代汉语的中期形式。
中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丰富,出现了更多的多音字和多音词。
3.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明朝后期到清末民初的汉语形式。
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方言词汇和书面词汇。
4.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指20世纪以后的汉语形式,汇集了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成为了中国的官方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
古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中国历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汉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成为了传统文化、哲学和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
1.文学作品:古代汉语的丰富词汇和表达方式为中国文学作品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古人的诗词歌赋、散文和戏剧等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进行表达的,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2.历史记载:古代汉语为中国历史的记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历代史书、编年体史书等都使用古代汉语进行编写,这些文献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国开电大专科毕业论文《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2020年春我报考了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业有一门课程《古代汉语》,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门课程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因为古代汉语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以下是我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总结: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和内容1、古代汉语肯定就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的古代语言,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讲,凡是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古代先民的口头语言,现在部分汉语方言中仍然有遗留,但是在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中,基本上找不到他们的痕迹了。
详细的说来就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条脉络,一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文。
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古代汉语,其实单单就是指的文言。
迄今为止对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
2、古代汉语的内容。
古代汉语这门课程。
讲述了很多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其中主要的是讲了汉字的构造规律有六种,即我们所称为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的造字法只是前面的四种,而后面的“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法而已。
接着说的是古代汉语的语法,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汉语根本就没有语法这个概念,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不同,地域不同,实际的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的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
古代的汉语的语法主要是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
古代汉语大量使用了省略句、倒装句等,古代汉语另一个就是读音,其实在古代是没有拼音的,只是现代汉语形成和发展中使用的一种读音方式,在古代的拼音系统就是读如某字,也就是用相同或相似的读音来标注别的字的字音,后来汉语的拼音系统称之为“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的音律合并取前者的声母和后者的韵母及声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序号:3338
《古代汉语语法》课程论文
学院: 行知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092班
姓名: 黄胜克
学号: 09016256
授课教师:张家合
提交时间:2012年 5月 29日
浅谈古代汉语中的谦敬副词
摘要:古汉语中有一种副词,使用时常表示自谦或对对方的尊敬,能在表达应有礼节的同时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浓化双方的感情。
这类词一般称为“表敬副词”或“谦敬副词”,可分为“敬词”和“谦词”两类。
这类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十分普遍,而且数量很多。
比如,常见的“敬词”就有“请”“敬”“谨”“承”“奉”“幸”“惠”“蒙”“垂”等;常见的“谦词”就有“辱”“敢”“窃”“伏”“伏惟”“忝”“猥”等。
本文主要谈一谈关于古代汉语中敬谦福副词的用法。
关键词:谦敬词;副词
一、敬词
常见的“敬词”按其后面的动作发出者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请。
“请”后面的动词表示的可以是说话者本人的动作,也可以是对方的行为。
翻译时,前者是“请你做某事”;后者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而且这种用法在古汉语里比较常见。
例如:
(1)(曹刿)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左传·庄公十年》)(2)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敬”,“谨”,“承”,“奉”。
这几个副词都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它们修饰的动词都表示说话人自己发出的动作和行为。
“敬”表示对“天”,“神”和“尊长者”的尊敬,或者是表示礼节上的尊敬,译为“恭敬地”,也可以根据文章上下文灵活翻译,此外,因为没有相应的现代词语对其作出解释,所以也可以不译。
例如:《战国策·赵策》: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谨”,多用于下对上的言辞中,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
“幸”,常用在对方行为的动词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很幸运,从而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还可用在表自己行为动作的动词前,在表谦卑的同时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可译为“侥幸”、“幸运”之意,或不译出。
例如: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史记·项羽本纪》)
3.“幸”“惠”“蒙”“垂”。
这几个副词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与恭敬。
它们所修饰的动词都表示听话人(对方)发出的动作或行为。
“幸”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对自己的照顾;“蒙”表示对方这样做给自己带来了好处;“垂”表示对方(大多是长辈或上级)的行为是对自己的关照;“枉”表示对方屈尊做某事迁就自己。
例如:
(1)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史记·滑稽列传》)
(2)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
(《国语·晋语二》)
(3)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4)首垂问以鄙况。
(白居易《答崔侍郎书》)
常见表谦副词也可以据其后动作发出的对象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敢”“窃”“伏”“伏惟”
这几个副词都表示说话人的谦卑态度。
它们修饰的动词都是说话人自己发出的动作或行为。
“敢”是“岂敢”“冒昧”之意;“窃”是“不敢直接以为如何”或“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出”,有“私自”“私下”之意;“伏”指“趴在地上”,是“以卑承尊”;“伏”常同“惟”组成固定结构“伏惟”,是“趴在地上想”的意思。
例如:
(1)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左传·隐公元年》)
(2)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李斯《谏逐客书》)
(3)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枚乘《七发》)
(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李密《陈情表》)
2、“忝”和“猥”
这两个副词都表示自谦与尊人。
它们修饰的动词既可以表示说话人发出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表示听话人发出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表示讲话中涉及的第三者发出的动作或行为。
“忝”是“有愧于”的意思,用在动词前,表示自己承担某任务或居某职位不称职而感到愧疚;“猥”有“苟且”“枉屈”的意思,有时是说话人用来表示自己的身份、才德低下,不该承受之意,有时用在对方行为的动词前,表示对方对自己的行为是不合常情的,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例如:
(1)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
(《后汉书·杨赐传》)(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3)昔子忝私。
贻我蕙兰。
今子徂东。
何以赠旃?(潘正叔《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
(4)先君忝参前朝相国,先母累封大郡夫人。
(汤显祖《紫钗记·春日言怀》)
3、辱。
一般指听话人对说话人这样做了,使听话人受到了屈辱。
它所修饰的动词是听话人发出的动作或行为,因为没有相应的现代词语对其作出翻译,所以可以不译。
例如:
(1)辱收寡君,寡君之愿。
(《左传·僖公四年》)
古代汉语中表谦敬副词发展到现代,除“请”还应用于口语中,“谨”和“敬”还出现于书面用语中,其余基本不用,但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我们应该对有所了解,在对谦敬词进行翻译时,在了解其基本意义基础上也要结合上下文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得到较为准确地理解。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上)郭锡良,唐作藩,何久盈等编著
2、《古代汉语》(上)荆贵生主编
3、《古代汉语教程》洪成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