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解剖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纵隔的解剖(课堂PPT)

11
2.毗邻: •气管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
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
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 左侧:左迷走神经、锁骨下动脉 右侧: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弓 右前方: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左肺动脉、
后方有胸主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方:升主动脉、
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
21
2.迷走神经 •经肺根后方下行。 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分别在主动脉弓 前下方及主动脉弓与支气管分杈之间形成 心浅丛和心深丛; •在肺根周围、食管前、后面形成肺丛; •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在食管前后面形成 •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 •向下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和迷走神经后干。
22
3.胸主动脉: •前:左肺根、心包和食管; •后: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右侧:奇静脉和胸导管; •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连。 •在胸主动脉和食管胸部之间 有纵隔后淋巴结。
纵隔的解剖
1
Back
大纲要求
1、掌握心脏的局部位置和毗邻。 2、掌握纵隔的范围、分部及左、右侧观的纵隔器官毗邻。 3、掌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在胸腔内的局部位置
及行走特点。
2
Back
概述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组织、器官、结构的总称。 呈失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其前界为胸骨后面; 后界为脊柱前面; 两侧为纵隔胸膜; 上为胸廓出口; 下为膈。
14
1.心包: •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心包前壁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对,在胸腺围成
的心包区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 •心包的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
半奇静脉等。 •心包两侧为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心包上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包下壁与隔中心腱愈着。
2.毗邻: •气管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
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
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 左侧:左迷走神经、锁骨下动脉 右侧: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弓 右前方: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左肺动脉、
后方有胸主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方:升主动脉、
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
21
2.迷走神经 •经肺根后方下行。 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分别在主动脉弓 前下方及主动脉弓与支气管分杈之间形成 心浅丛和心深丛; •在肺根周围、食管前、后面形成肺丛; •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在食管前后面形成 •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 •向下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和迷走神经后干。
22
3.胸主动脉: •前:左肺根、心包和食管; •后: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右侧:奇静脉和胸导管; •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连。 •在胸主动脉和食管胸部之间 有纵隔后淋巴结。
纵隔的解剖
1
Back
大纲要求
1、掌握心脏的局部位置和毗邻。 2、掌握纵隔的范围、分部及左、右侧观的纵隔器官毗邻。 3、掌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在胸腔内的局部位置
及行走特点。
2
Back
概述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组织、器官、结构的总称。 呈失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其前界为胸骨后面; 后界为脊柱前面; 两侧为纵隔胸膜; 上为胸廓出口; 下为膈。
14
1.心包: •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心包前壁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对,在胸腺围成
的心包区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 •心包的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
半奇静脉等。 •心包两侧为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心包上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包下壁与隔中心腱愈着。
纵膈解剖

心包
纤维心包(主要作用是防 止心脏过度扩张和维持心 脏正常位置)
脏层 浆膜心包 壁层
心包腔
5.3后纵隔 内有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和纵隔后淋巴结。
博
德谢 爱 诚 业谢 广 济
精
第 16 页
纵膈解剖
放射介入中心 雷宇波
纵膈解剖
纵膈解剖
境界
分区
三分法
四分法 上纵膈内主要结构
下纵膈内主要结构
后纵膈内主要结构
1、境界 纵膈:为两侧纵膈胸膜间所有器官、结构及其结缔组织的总称。
2.1纵隔的分区——四分法(解剖学通常采用)
以胸骨角至胸4下缘为界,将纵膈分为上、下纵膈 下纵膈以心包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
肺根上方:头臂静脉、奇静脉弓、 上腔静脉、 气管、食管
肺根下方:下腔静脉
4上纵隔内主要结构
4.1胸腺
位于胸膜围成的胸腺区内,前方为胸骨; 后 面附于心包和大血管前面;上 达胸廓上口;下 至前纵隔。青春期后逐渐退化,被脂肪组织代替, 成为胸腺残余。
4.2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4.2.1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外上1cm汇合而成。
淋巴源性肿瘤、心包和支气管囊 肿 神经源性肿瘤
3.1纵隔的正面观
3.2纵隔的侧面观 3.2.1左侧面观: 中部:肺根。
肺根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心包隆凸
肺根后方: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 交感干、பைடு நூலகம்脏大神经
3.2.2右侧面观: 中部:肺根。
肺根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心包隆凸
肺根后方:右迷走神经、食管、奇静脉、交感干、 内脏大神经
4.2.2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下行,在第3胸 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房。穿纤维心包前有奇静脉注入。
纵隔横断层解剖课件

包含着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动脉及其
预防和治疗。
分支等,了解这些处于纵隔两侧的重要血
管对于纵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3
神经结构和淋巴结的位置和解剖特
点
纵隔两侧的神经结构和淋巴结紧密联系, 对人体内部的免疫系统维护有着极为重要 的作用。
纵隔前方结构
甲状腺的位置和解剖特点
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器官,它的问题会对人体产 生广泛的影响。了解甲状腺在纵隔前方的位置和解剖结 构对于预防和治疗甲状腺的疾病至关重要。
横断面解剖介绍
什么是横断面
是通过切片研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方式,对医 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纵隔正中和两旁的解剖结构
包括肺门、心脏、缩影静脉、主动脉和交感神经等。
纵隔前和后的解剖结构
包括甲状腺、胸腺、食道、椎体和血管等。
纵隔中心结构
缩影静脉和主动脉的解剖特点
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深入了解两者的结构和功能,是进一步了解心脏和 血管系统的重要前提。
隆突下的大血管的位置和解剖特点
2
了解这些结构对于预防和治疗食管的疾病具 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隆突下的大血管的位置、于心脏的关系、支
架和位于两侧的内脏器官的位置等,对于诊
治纵隔病变非常重要。
3
后纵隔淋巴结的位置和解剖特点
后纵隔淋巴结的位置和解剖特点是检测和治 疗疾病的重要前提,两侧淋巴瘤和甲状腺癌 可侵犯此处淋巴结。
纵隔横断层解剖ppt课件
本课程介绍纵隔结构及功能,以及横断层解剖中的各个结构和特点,旨在帮 助医学爱好者深入了解人体内部构造。
纵隔的定义和功能
1 什么是纵隔
2 纵隔的功能
是位于胸腔内,由两侧胸膜之间的组织构成的区 域,包含着人体许多重要的结构。
纵隔解剖ppt课件

13
六、后纵隔 内有气管杈及左、右 主支气管、食管、迷 走神经、胸主动脉、 胸导管、奇静脉、半 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交感干胸段和淋巴结 等。
14
***食管胸部的解剖
1. 分部与狭窄 1)按解剖部位
颈、胸、腹三段 2)按临床定位
上、中、下三段 3)食管胸部分段
上胸段 两分法 以气管杈为界
下胸段
15
23
B. 食管胸下段的动脉来源有三: ①100%接受来自胸主 动脉的食 管动脉; ②来自右肋间后动脉的 食管支者占64.29%; ③来自左肋间后动脉的
食管支者占7.14%。
24
C. 食管动脉的分布与吻.
分布到食管各段的动脉,一般经过1~3 级分支后,再分出升支和降支在食管表面 互相连接形成动脉吻合,该吻合上接甲状 腺下动脉,下连上位肋间后动脉的食管支。 由纵行吻合再发出分支,穿肌层形成肌间 和粘膜下吻合网,该吻合网与食管表面的 动脉有畅通的吻合。食管表面的动脉吻合 网和粘膜下的动脉吻合网发育是否良好, 对因食管剥离而阻断部分血管后的侧枝循 环的建立影响很大。
分部与狭窄1按解剖部位两分法以气管杈为界16上段颈静脉切迹至主动脉弓上缘三分法中段主动脉弓至肺下静脉左肺根下缘下段肺下静脉左肺根下缘至膈狭窄食管全长有三个狭窄第一狭窄位于食管上口即咽与食管移行处距门齿1517cm平均管径14mm常阻碍内窥镜的插入
纵隔结构及特点 郭恒强
1
一、基本简介
• 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 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 气管、胸腺、神经及 纵膈淋巴组织等。其前界 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 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横膈。成人纵隔的位置略 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 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 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 后纵隔3部分。前纵隔为胸骨和心包之间的狭窄 区域;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之间;中纵隔即心 包所在的位置。
六、后纵隔 内有气管杈及左、右 主支气管、食管、迷 走神经、胸主动脉、 胸导管、奇静脉、半 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交感干胸段和淋巴结 等。
14
***食管胸部的解剖
1. 分部与狭窄 1)按解剖部位
颈、胸、腹三段 2)按临床定位
上、中、下三段 3)食管胸部分段
上胸段 两分法 以气管杈为界
下胸段
15
23
B. 食管胸下段的动脉来源有三: ①100%接受来自胸主 动脉的食 管动脉; ②来自右肋间后动脉的 食管支者占64.29%; ③来自左肋间后动脉的
食管支者占7.14%。
24
C. 食管动脉的分布与吻.
分布到食管各段的动脉,一般经过1~3 级分支后,再分出升支和降支在食管表面 互相连接形成动脉吻合,该吻合上接甲状 腺下动脉,下连上位肋间后动脉的食管支。 由纵行吻合再发出分支,穿肌层形成肌间 和粘膜下吻合网,该吻合网与食管表面的 动脉有畅通的吻合。食管表面的动脉吻合 网和粘膜下的动脉吻合网发育是否良好, 对因食管剥离而阻断部分血管后的侧枝循 环的建立影响很大。
分部与狭窄1按解剖部位两分法以气管杈为界16上段颈静脉切迹至主动脉弓上缘三分法中段主动脉弓至肺下静脉左肺根下缘下段肺下静脉左肺根下缘至膈狭窄食管全长有三个狭窄第一狭窄位于食管上口即咽与食管移行处距门齿1517cm平均管径14mm常阻碍内窥镜的插入
纵隔结构及特点 郭恒强
1
一、基本简介
• 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 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 气管、胸腺、神经及 纵膈淋巴组织等。其前界 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 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横膈。成人纵隔的位置略 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 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 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 后纵隔3部分。前纵隔为胸骨和心包之间的狭窄 区域;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之间;中纵隔即心 包所在的位置。
纵隔人体解剖培训课件

脏支: ① 支气管 A ② 食管 A
纵隔人体解剖
31
四.上腔静脉 组成:由左右头臂静脉
汇合而成. 收集范围:头颈部上肢
和胸部de静 脉血. 注入部位:右心房.
纵隔人体解剖
32
五.下腔静脉 组成:由左右髂总静脉汇
合而成
收集: 下半身de静脉血 注入部位:右心房
纵隔人体解剖
33
六.奇静脉系
奇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纵隔人体解剖
19
支气管指由气 管分出de各级分 枝,由气管分出 de一级支气管, 即左、右主支 气管.左主支气 管较细长、走 向倾斜;右主 支气管较粗短, 走 向陡直.
纵隔人体解剖
气管隆嵴
气管杈内面 向上突de纵 嵴,呈半月形, 是支气管镜 检查de定位 标记.
20
六、食管esophagus
食管全长约二五cm,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六颈椎下缘或环 状软骨下缘高度起于咽,下端在第一一胸椎左侧续于胃de贲门 .
颈部 胸部 腹部
纵隔人体解剖
21
食管de三个生理性狭窄:
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与咽交接处,距中切牙一五cm 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二五cm 第三个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四零cm
纵隔人体解剖
22
纵隔人体解剖
一、纵隔de概念、境界、分区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de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de总称.
柱食隔大管之前之血、间间纵管胸,内,内、隔导含含奇管主心静位、支包脉于奇气、弓胸静管心、骨脉、和膈与、心
半神奇包经静之、脉间心、,内包迷有膈走胸血神腺管经d及e、下淋部、
胸巴交部结感分. 纵干隔和前淋淋巴巴结结. 及疏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

• 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据统计重症肌无力患 者15%伴有胸腺瘤,60%伴有胸腺增生,约 20%见于正常或退化胸腺。
精品 PPT
胸腺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 隔肿块,边缘清楚。 ②纵隔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上 部和中部,少数可达膈肌之上。 ③侧位上,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
精品 PPT
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纵隔概念
• 纵隔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胸骨和相 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侧由 纵隔胸膜所围绕而成的区域。内含心脏大血 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经组织、淋 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骨转移最为常见)
精品 PPT
精品 P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男,51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一周
胸腺瘤 精品 PPT
恶性精品胸PPT 腺瘤
恶性胸腺精品 P瘤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侵袭性胸腺瘤
精品 PPT
淋巴瘤
病因病理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病变 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精品 PPT
胸骨后甲状腺肿(结甲)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 低密度结节为其特征性改变,斑片、斑点样粗钙 化常见。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精品 PPT
胸腺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 隔肿块,边缘清楚。 ②纵隔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上 部和中部,少数可达膈肌之上。 ③侧位上,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
精品 PPT
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纵隔概念
• 纵隔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胸骨和相 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侧由 纵隔胸膜所围绕而成的区域。内含心脏大血 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经组织、淋 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骨转移最为常见)
精品 PPT
精品 P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男,51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一周
胸腺瘤 精品 PPT
恶性精品胸PPT 腺瘤
恶性胸腺精品 P瘤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侵袭性胸腺瘤
精品 PPT
淋巴瘤
病因病理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病变 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精品 PPT
胸骨后甲状腺肿(结甲)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 低密度结节为其特征性改变,斑片、斑点样粗钙 化常见。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5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6
右膈神经
左膈神经
左肺
上腔静脉 气管
右迷走神经 左喉返神经
食管
主动脉弓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7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前层
胸腺 左头臂静脉 胸腺静脉层 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2.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6
(二)中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2.内容
心 心包 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后方- 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
下方- 左、右肺静脉和左心房
左侧- 左锁骨下动脉、左迷走神经
右侧- 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 弓、右迷走神经、右纵隔胸膜等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5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Dr.Feng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
一、概 述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
(一)纵隔的概念
1、概念:纵隔是左、右纵 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纵隔左右侧面观的解剖及临床PPT课件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
总结词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包括保护胸腔内的重要器官、维持胸腔的稳定性和平衡、参与呼吸和循环等生理活 动。
详细描述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十分重要,它能够保护胸腔内的重要器官,如心脏、大血管、气管和食管等,防止 外界对其造成损伤。同时,纵隔能够维持胸腔的稳定性和平衡,保证人体正常呼吸和循环等生理活动 的进行。此外,纵隔内的淋巴结和神经等结构还参与了人体的免疫和神经传导等过程。
的辐射损伤。
MRI检查
MRI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可以多角度、多平面地显示胸部 解剖结构和病变。
MRI检查的优点是无辐射损伤、多角 度成像,但价格昂贵,且检查时间较 长。
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显像效果较好, 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血管等结构, 对于某些类型的肿瘤诊断具有较高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发症处理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出血、感染、吻合口瘘 等,需及时发现并采取相 应的处理措施。
04
纵隔的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纵隔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胸部正侧位片可以观察到胸廓、肺部、 心脏和大血管等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变化。
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炎症、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病变,对于肿瘤的诊断也有一定 的帮助。
患者情况
患者女性,42岁,因双眼睑下 垂、四肢无力就诊,胸部CT检 查显示前上纵隔占位,考虑胸
腺瘤。
诊断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
治疗
行胸腺瘤切除术+前上纵隔淋巴 结清扫术,术后给予免疫抑制 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预后
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 年无复发。
食管癌侵犯纵隔的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58岁,因进食哽咽、胸骨 后疼痛就诊,胃镜检查显示食管中段 鳞状细胞癌,胸部CT检查显示食管癌 侵犯纵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骨后间隙 气管前间隙 食管后间隙
局解P101
纵隔内淋巴结
纵隔前淋巴结 上群:纵隔前上淋巴结 下群:纵隔前下淋巴结(心包前淋巴结) 纵隔后淋巴结 心包外侧淋巴结和肺韧带淋巴结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气管旁淋巴结
临床意义
1.心包裸区:可在左侧第4,5肋间隙靠近胸骨左缘 处进行心包穿刺和心内注射。
2.心包前下窦:心包积液时,液体首先积聚于此, 心包穿刺时常在左剑肋角处进针。
3.食管的第二个狭窄:此处是异物嵌顿,穿孔和食 管癌的好发部位。
4.食管静脉丛:它向下与胃左静脉属支有丰富吻 合,当门静脉高压时,可经此途径建立门腔静 脉之间的侧支循环。
5.胸骨后间隙:该间隙的炎症可向膈蔓延,甚而穿 过膈扩散至腹膜外脂肪层。
浆膜心包:脏层 壁层 心包摩擦音 心包腔 心包窦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 心包内大血管
心包的毗邻
前:胸骨体 2-6肋软骨 后:主支气管 食管 胸导管
胸主动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上:升主动脉 肺动脉干
上腔静脉
下:下腔静脉 膈
两侧:纵隔胸膜 膈神经
心包膈动静脉
心的体表投影
心界的体表投影 心上界 心下界 心右界 心左界 心房下界 心尖 瓣膜体表投影 左房室瓣 右房室瓣 主动脉瓣 肺动脉瓣
食管胸部
分段 主动脉弓上缘 肺下静脉下缘
位置 毗邻
食管后间隙 食管上三角 食管下三角 食管后隐窝 食管系膜
食管狭窄
第一狭窄 咽&食管交界处
第二狭窄 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处
第三狭窄 穿膈的食管裂孔处
临床意义 食管血管和淋巴
见局解P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的食管支,甲状腺下动脉和肋颈干的食管 支。
下段:胸主动脉的食管支和第3~7肋间 后动脉的食管支。
静脉:食管粘膜下静脉丛 食管周围静脉丛
食管静脉
局解P98图
食管的淋巴
食管胸部的毛细淋巴管互相吻合形成粘膜 下淋巴管丛,由丛发出集合淋巴管注入邻 近的淋巴结,胸上段的集合淋巴管注入气 管支气管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胸下段 的淋巴管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 食管胸部上有少部分集合淋巴管直接注入 胸导管。食管壁内有广泛连通的粘膜下淋 巴管丛,食管癌经局部淋巴结转移,并可 直接注入胸导管而形成血源性转移。
胸导管
毗邻: 上段(第4胸椎平面以上) 前:颈总动脉 后:脊柱 左:锁骨下动脉 纵隔胸膜 右:食管 左喉返神经 下段(第5胸椎平面以下) 前:食管 后:肋间后动脉 脊柱 左:胸主动脉 右:奇静脉 纵隔胸膜
奇静脉:在腹后壁由右腰升静 脉和右肋下静脉汇合而成, 经膈脚的右内侧脚和中间脚 之间入胸腔后纵隔,食管后 方,胸导管和胸主动脉右侧上 行,至第4胸椎高度呈弓形 弯曲绕右肺根后上方注入上 腔静脉,沟通上下腔静脉。
胸主动脉
走行 毗邻 升主动脉 分支 肋间后动脉
膈上动脉 支气管动脉 食管动脉 心包支 纵隔支 局解P98 图谱P222
胸导管
行程:起自乳糜池,经 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 后纵隔,在胸主动脉和 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 胸椎平面斜行向左,沿 食管左缘与左纵隔胸膜 之间上行至颈部,注入 左静脉角。
收集:系解
半奇静脉:由左腰升静脉和左 肋下静脉汇成,经膈左脚入 后纵隔,在第7~10胸椎高度 向右越过脊柱汇入奇静脉。 收集左下3条肋间后静脉和 副半奇静脉的血液。
副半奇静脉:由左侧上部肋间 后静脉汇成,沿胸椎体左侧 下行注入半奇静脉。
胸交感干和迷走神经
纵隔间隙
纵隔间隙为纵隔内各器官之间的窄隙,由 疏松结缔组织填充,以适应器官活动和容 积的改变。
实习十八 纵隔解剖之二
主要内容
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心包 心包内大血管 心 后纵隔: 食管胸部 胸主动脉 胸导管 奇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纵隔间隙 纵隔内淋巴结
心包
心包:为一闭合的纤维浆膜囊,包裹 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由外 层的纤维心包和内层的浆膜心包 组成。
纤维心包: 胸肋部:心包裸区 外侧部 膈部 后部 功能
局解P101
纵隔内淋巴结
纵隔前淋巴结 上群:纵隔前上淋巴结 下群:纵隔前下淋巴结(心包前淋巴结) 纵隔后淋巴结 心包外侧淋巴结和肺韧带淋巴结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气管旁淋巴结
临床意义
1.心包裸区:可在左侧第4,5肋间隙靠近胸骨左缘 处进行心包穿刺和心内注射。
2.心包前下窦:心包积液时,液体首先积聚于此, 心包穿刺时常在左剑肋角处进针。
3.食管的第二个狭窄:此处是异物嵌顿,穿孔和食 管癌的好发部位。
4.食管静脉丛:它向下与胃左静脉属支有丰富吻 合,当门静脉高压时,可经此途径建立门腔静 脉之间的侧支循环。
5.胸骨后间隙:该间隙的炎症可向膈蔓延,甚而穿 过膈扩散至腹膜外脂肪层。
浆膜心包:脏层 壁层 心包摩擦音 心包腔 心包窦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 心包内大血管
心包的毗邻
前:胸骨体 2-6肋软骨 后:主支气管 食管 胸导管
胸主动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上:升主动脉 肺动脉干
上腔静脉
下:下腔静脉 膈
两侧:纵隔胸膜 膈神经
心包膈动静脉
心的体表投影
心界的体表投影 心上界 心下界 心右界 心左界 心房下界 心尖 瓣膜体表投影 左房室瓣 右房室瓣 主动脉瓣 肺动脉瓣
食管胸部
分段 主动脉弓上缘 肺下静脉下缘
位置 毗邻
食管后间隙 食管上三角 食管下三角 食管后隐窝 食管系膜
食管狭窄
第一狭窄 咽&食管交界处
第二狭窄 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处
第三狭窄 穿膈的食管裂孔处
临床意义 食管血管和淋巴
见局解P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的食管支,甲状腺下动脉和肋颈干的食管 支。
下段:胸主动脉的食管支和第3~7肋间 后动脉的食管支。
静脉:食管粘膜下静脉丛 食管周围静脉丛
食管静脉
局解P98图
食管的淋巴
食管胸部的毛细淋巴管互相吻合形成粘膜 下淋巴管丛,由丛发出集合淋巴管注入邻 近的淋巴结,胸上段的集合淋巴管注入气 管支气管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胸下段 的淋巴管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 食管胸部上有少部分集合淋巴管直接注入 胸导管。食管壁内有广泛连通的粘膜下淋 巴管丛,食管癌经局部淋巴结转移,并可 直接注入胸导管而形成血源性转移。
胸导管
毗邻: 上段(第4胸椎平面以上) 前:颈总动脉 后:脊柱 左:锁骨下动脉 纵隔胸膜 右:食管 左喉返神经 下段(第5胸椎平面以下) 前:食管 后:肋间后动脉 脊柱 左:胸主动脉 右:奇静脉 纵隔胸膜
奇静脉:在腹后壁由右腰升静 脉和右肋下静脉汇合而成, 经膈脚的右内侧脚和中间脚 之间入胸腔后纵隔,食管后 方,胸导管和胸主动脉右侧上 行,至第4胸椎高度呈弓形 弯曲绕右肺根后上方注入上 腔静脉,沟通上下腔静脉。
胸主动脉
走行 毗邻 升主动脉 分支 肋间后动脉
膈上动脉 支气管动脉 食管动脉 心包支 纵隔支 局解P98 图谱P222
胸导管
行程:起自乳糜池,经 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 后纵隔,在胸主动脉和 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 胸椎平面斜行向左,沿 食管左缘与左纵隔胸膜 之间上行至颈部,注入 左静脉角。
收集:系解
半奇静脉:由左腰升静脉和左 肋下静脉汇成,经膈左脚入 后纵隔,在第7~10胸椎高度 向右越过脊柱汇入奇静脉。 收集左下3条肋间后静脉和 副半奇静脉的血液。
副半奇静脉:由左侧上部肋间 后静脉汇成,沿胸椎体左侧 下行注入半奇静脉。
胸交感干和迷走神经
纵隔间隙
纵隔间隙为纵隔内各器官之间的窄隙,由 疏松结缔组织填充,以适应器官活动和容 积的改变。
实习十八 纵隔解剖之二
主要内容
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心包 心包内大血管 心 后纵隔: 食管胸部 胸主动脉 胸导管 奇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纵隔间隙 纵隔内淋巴结
心包
心包:为一闭合的纤维浆膜囊,包裹 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由外 层的纤维心包和内层的浆膜心包 组成。
纤维心包: 胸肋部:心包裸区 外侧部 膈部 后部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