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危害新疆特色林果的入侵害虫 苹果蠹蛾

危害新疆特色林果的入侵害虫 苹果蠹蛾

一、危害新疆特色林果的入侵害虫—苹果蠹蛾一、基本特性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亚科Olethrentinae、小食心虫族Grapholitini、小卷蛾属Cydia,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核桃等仁果类、核果类果树,是此类果树的毁灭性害虫,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该虫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导致果实成熟前大量脱落或腐烂,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二、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已遍及欧洲各国,以及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南美洲、非洲等地。

1987年苹果蠹蛾随旅客携带水果传入甘肃,在敦煌市立足,而后迅速扩展。

到1992年已遍布全市,30多个大中型果园受害,年均损失40多万元。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甘肃、新疆等地。

成虫可近距离传播,主要以幼虫或蛹随运输果品和繁殖材料远距离传播。

主要危害苹果、沙果、梨、桃、杏、石榴等果树。

在不同树种和不同品种植物上产卵也有选择性,幼虫一般从果实胴部蛀入,可转果危害,造成果实脱落,影响品质,甚至不能食用。

苹果蠹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围绕苹果蠹蛾疫情,我局加强了监测、检疫和除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向东扩散蔓延的态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近年来,在陕西、宁夏和北京等地均监测或检疫到苹果蠹蛾,对我国林果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苹果蠹蛾能危害苹果、梨、沙果、杏、桃、山楂等多种果品,该虫可造成大量落果、严重减产、食用价值丧失等严重危害,一旦发生蔓延,防治难度较大。

林果业是当前新疆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

苹果蠹蛾的发生和危害,将严重制约苹果、梨等林果业生产、流通和出口,给果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新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三、治理对策(一)总体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依法开展检疫,防止苹果蠹蛾的传入和传播扩散。

金塔县苹果蠹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金塔县苹果蠹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金塔县苹果蠹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介绍了苹果蠹蛾在金塔县1年发生2代和1个不完整的第3代,发生世代重叠很不整齐的规律。

提出以农业、物理措施为主,生物、化学、检疫等措施相配套的综合技术,以期为苹果蠹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苹果蠹蛾;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甘肃金塔中图分类号 s436.61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30-01苹果蠹蛾是严重危害苹果、梨、桃、杏、沙果等果实的一种检疫性害虫。

于1999年传入甘肃省金塔县,经过近10年的传播蔓延,全县各乡镇的果园普遍发生。

2006年普查结果,全县苹果蠹蛾发生面积达2 373hm2,果园被害率为48.7%,平均蛀果率19.3%,危害严重的果园蛀果率达37%,给果品产业造成严重损失。

为此,金塔县各级农林部门全面调查,认真试验研究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物理、生物、化学、检疫等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通过2006~2008年连续3年大面积综合防治,果园平均被害率下降到9.8%,蛀果率下降到0.9%,挽回经济损失1 000万元,成效显著。

现将苹果蠹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发生规律1.1发生范围1999年在金塔县鼎新镇清航铁路沿线首次发现危害,随后相继传播蔓延。

2006年9月全面普查显示,苹果蠹蛾在该县10个乡镇86个村都有分布,发生面积2 373hm2,被害率最高100%,最低14.9%,平均48.7%;蛀果率最高37%,最低2%,平均19.3%。

特重区面积为242hm2,被害率100%,蛀果率37%,涉及12个村;重发区面积为658hm2,被害率76.2%,蛀果率18.3%,涉及22个村;中度发生区面积为840 hm2,被害率22.9%,蛀果率7.5%,涉及39个村;轻度发生区面积为633hm2,被害率14.9%,蛀果率2%,涉及28个村。

其中以集中产果区、规模果园及交通不便区域相对发生较轻,而未成规模的零星果树(如房前屋后)和经济效益差、管理相对粗放的果园普遍发生较重。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1. 引言1.1 苹果蠹蛾的危害性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在苹果果实被其卵、幼虫和蛹侵入而造成的品质下降和产量减少。

苹果蠹蛾的卵在果实表皮上产卵并孵化成幼虫,幼虫则在果实内部挖掘出食道,使果实内部腐烂、变质。

苹果蠹蛾还会造成果实贮藏期内的损失,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市场价值减少。

而且苹果蠹蛾的危害性不仅仅局限于苹果栽培,还会对苹果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重视苹果蠹蛾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危害。

只有深入了解苹果蠹蛾的危害性及其对苹果栽培的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保障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苹果果实,导致果实变质脱落,降低果实的市场价值和产量。

苹果蠹蛾的危害性早在19世纪就被人们所关注,并且由于其繁殖力强,适应性强,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低,一直是苹果种植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传统农业时代,防治苹果蠹蛾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长期以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新的苹果蠹蛾防治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为苹果蠹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2. 正文2.1 苹果蠹蛾的生物特性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果实,造成减产和质量下降。

苹果蠹蛾成虫体长约6-9毫米,翅展约15-20毫米,前翅呈灰褐色,后翅为淡黄色。

成虫主要以吸食花蜜和树液为生,不会直接危害果实。

而其幼虫是危害果实的主要部位,幼虫体长5-9毫米,白色,头部呈黑色,身体具有分节,一般会在果实内挖洞,在果肉内挖通道,吸食果实内的营养物质。

苹果蠹蛾幼虫的危害会导致果实变质、变软,严重影响果实的质量和市场价值。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1. 苹果蠹蛾的概述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一种危害果树的昆虫,以苹果为主要寄主,也能危害其他果树。

成虫外形呈灰褐色,前翅有黑斑;幼虫为白色的蛀虫,多在果实内部活动,严重的会导致果实腐烂、掉落。

苹果蠹蛾的寿命约为20-30天,繁殖力极强,一只雌虫可产下100-200只卵,孵化后成为幼虫进入果实内部生长发育。

成虫主要在5至7月间活动,幼虫主要在6至9月间活动。

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大,苹果蠹蛾的危害程度会逐渐提高。

2.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苹果蠹蛾虫害发生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2.1 叶面观察受到苹果蠹蛾危害的果树会出现叶面脱水、病斑、生长不良等现象,若果树枝条上出现红色或褐色的小圆形粘液状物,那么就应当注意果实是否被苹果蠹蛾危害。

2.2 果实观察成虫通过侵入果实并在果实内产卵,产生的果蛹会在果实内成长发育。

受到苹果蠹蛾危害的果实外皮表面常常会出现口径很小的孔洞,果肉内部被蛀虫侵袭后感染细菌,出现腐烂现象,从而影响果实的品质和数量。

2.3 蛹室观察受到苹果蠹蛾危害,果实内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生物产物,例如果渣、虫粪等。

在病株上采集初孵化的苹果蠹蛾幼虫,可将果实剖开查看蛹室的建造和大小。

蛹室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是苹果蠹蛾幼虫在果实内部建造的一种小型蛹室,有利于其发育和生存。

3. 苹果蠹蛾的防治措施苹果蠹蛾是一种难以防控的病虫害,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专业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治。

3.1 防治原则(1)综合措施,防止苹果蠹蛾的发生;(2)保持环境卫生,加强田间管理;(3)选择药剂和防治时间要合适;(4)遵守农药使用标准,不滥用农药。

3.2 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微生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生物控制剂有:苏云金芽胞杆菌、扁桃杆菌、虎皮蛙、二点剑蚜小蜂等。

这些生物控制剂具有安全性高、污染少、环保等优点,在防治苹果蠹蛾的过程中有很好的效果。

苹果蠹蛾的防治措施

苹果蠹蛾的防治措施

苹果蠹蛾的防治措施0引言苹果蠹蛾是新疆果树主要虫害之一,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主要危害杏树、梨树等果树。

苹果蠹蛾可通过运输远距离传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重要检疫对象。

1生活习性苹果蠹蛾在树干粗皮、裂缝、翘皮以及分权处缝隙中结茧越冬,个别在树下的土壤缝隙中结茧越冬。

越冬幼虫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一代幼虫蛀果高峰期在6月上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第2代幼虫蛀果高峰期在7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8月上旬;第3代幼虫蛀果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

最佳防治时间在5月13日~20日。

2危害特点苹果蠹蛾主要以幼虫蛀食果实,幼虫大多从幼果中间部位蛀入,粪便堆积在果实表面。

7~8月,以为害早酥梨为主,大多从相邻靠近的果实蛀入。

8月底到9月初在苹果、梨上为害时,大多从萼洼处蛀入。

幼虫蛀入果实后,主要取食果核部分,造成果实早期脱落。

3防治措施3.1农业防治清洁果树干涂白。

落叶后,将园内的枯枝、落叶、杂草及树干上的草环全部集中烧毁,并刮除老翘皮烧毁,对树干进行涂白,以减少幼虫越冬的可能。

清洁田园,堵树缝,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

树干扎草环诱集越冬幼虫。

9月中下旬,幼虫脱果寻找越冬场所之前,在树干上用杂草、布条等扎一个诱集环,诱集幼虫越冬。

虫果集中深埋。

为防止脱落的虫果内的幼虫在地面寻找越冬场所,将落果及摘下的虫果全部用统一药剂处理后深埋。

3.2物理防治投放性引诱剂购进苹果蠹蛾性引诱剂诱芯,购进粘虫胶制作粘虫板,在5月份前进行果园悬挂,并于7月份更换诱芯1次。

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利用蠹蛾的趋光性杀虫。

3.3化学防治喷洒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功夫乳油2000倍液,或高效氯氢菊酯1500倍液,或灭杀毙1500倍液。

结合果树蚜虫、天幕毛虫防治工作,同时进行。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苹果蠹蛾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以及蛹期在苹果果实内发生危害,从而导致果实受损,产量下降,质量降低。

针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技术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下面将就其现状进行分析。

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病原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方法。

目前,已鉴定出多种对苹果蠹蛾有较好控制效果的天敌,如石蛋白蜂、寄生蜂等。

这些天敌能够寄生或捕食苹果蠹蛾幼虫,从而减少害虫种群数量。

还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如核双孢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也被广泛应用于苹果蠹蛾的生物防治中。

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农药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方法。

在苹果蠹蛾的防治中,常用的农药有有机磷农药如乐果、氟氯氰菊酯类农药如敌敌畏等。

这些农药能够通过接触、食入或通过胃毒作用,对苹果蠹蛾产生毒杀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化学防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药害、药残等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风险。

3. 配套措施综合防治技术为了提高苹果蠹蛾的综合防治效果,研究者还开展了一些配套措施,如落叶处理、地面覆盖、定时喷洒等。

落叶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苹果蠹蛾的在果园内的越冬数量,从而减少其发生量。

地面覆盖可以减少捕食天敌对苹果蠹蛾的捕食效果,从而增加害虫的死亡率。

定时喷洒可以在苹果蠹蛾幼虫孵化后的最佳时间内进行喷药,提高喷药效果。

4. 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苹果蠹蛾防治技术。

该技术利用特定波段的光线对苹果蠹蛾产生诱杀作用,从而在果园中建立光源阵列,通过诱杀害虫的方式控制其种群数量。

这种技术无需使用农药,对环境友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光源的布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针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配套措施综合应用和灯光诱杀技术也为苹果蠹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由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苹果蠹蛾的防治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难,未来需要在技术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内蒙乌海 苹果蠹蛾发生规律

内蒙乌海 苹果蠹蛾发生规律

内蒙乌海苹果蠹蛾发生规律
内蒙古乌海的苹果蠹蛾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季节性规律:苹果蠹蛾在每年的4-5月开始羽化繁殖,8-9月结束,这一时期是苹果蠹蛾活动的高峰期。

2.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的影响:苹果蠹蛾在温度达到15℃左右时开
始出现活动和产卵,湿度和降雨量对苹果蠹蛾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3.果园管理措施的影响:果园管理措施对苹果蠹蛾的发生也有一定的
影响,如果树修剪、田间拔草、除草等,可以减少苹果蠹蛾的栖息和繁殖
场所,从而减少其数量。

4.食物资源的影响:苹果蠹蛾的数量和发生程度也与其主要寄主植物——苹果树的数量和生长状况有关,若果树资源充足、生长健康,则苹果
蠹蛾的发生量也相对较少。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会侵入苹果果实内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苹果蠹蛾,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介绍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

一、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剂有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菊酯类杀虫剂。

这些药剂具有快速杀灭作用,但使用过量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风险。

合理使用和控制化学农药的剂量非常重要。

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的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或使用微生物杀灭苹果蠹蛾。

其中最常用的天敌是寄生蜂(Trichogramma spp.)和天牛(Trichogramma spp.)等。

这些天敌可以寄生于苹果蠹蛾的幼虫体内,使其不能发育成完全的成虫。

一些微生物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也可以有效杀灭苹果蠹蛾。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无公害的优点。

三、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包括使用粘虫板、陷阱等。

粘虫板可以吸引并捕捉苹果蠹蛾,陷阱可以用来监测和捕捉苹果蠹蛾成虫。

这些技术相对简单易行,并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四、遗传防治技术遗传防治技术是利用遗传方法抗拒苹果蠹蛾。

研究人员通过选育抗虫品种、基因编辑和基因转移等手段,使苹果植株具有抗虫能力。

这种方法具有长期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风险。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生物、物理和遗传四个方面。

化学防治技术目前应用最广泛,但使用过量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而生物、物理和遗传防治技术则具有环保、可持续的优点,但也存在技术难度和风险。

在苹果蠹蛾防治中,应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苹果蠹蛾,属鳞翅,小卷叶蛾科,我国进出境植物检疫危害性害虫,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

苹果蠹蛾的原产地为欧洲,在我国原发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幼虫能在果实内化蛹,为了杜绝传入内地,曾被农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为对内检疫对象。

1989年该虫从新疆传入甘肃敦煌市,后迅速扩展,到1992年已遍布全市。

该虫主要以幼虫或蛹随果品、繁殖材料和运输工具传播。

2003年首次传入甘肃高台,2006年扩散到甘肃山丹以西。

甘肃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 474m,年均气温7.30 °C,年均日照时数3 085h,气温年均日较差15.70 °C,年均降水量113~120mm,无霜期169d,气候干燥,绝对最高气温37.20 ℃,绝对最低气温-30 ℃,最大冻土深度1.50m。

苹果蠹蛾的寄主植物有苹果、梨、沙果、杏、海棠、桃等果树。

以幼虫蛀果为害,一头幼虫往往蛀食2个或2个以上的果实。

果园被害株率达40%以上,受害重的果园蛀果率可高达60%,往往造成果实未成熟便大量脱落,对果品质量和产量影响很大。

1形态特征
1.1成虫体长约8mm,翅展15~20mm。

全体灰褐色并略带紫色光泽,雄虫体色比雌虫深。

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椭圆形大圆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

翅基部浅褐色,外缘突出略呈三角形,在此区内可见较深的斜行波状纹。

雄虫前翅腹面沿中室后缘有一长条黑褐色鳞片,雌虫无。

雌虫腹部较雄虫稍粗。

1.2卵略呈椭圆形,极扁平,长径1.10~1.20mm,初产时半透明,随着胚胎发育,中央呈黄白色。

1.3幼虫初孵化时白色,随着幼虫的发育,背面显淡红色至红色。

老熟幼虫体长14~18mm。

多为淡红色,背面色深,腹面色浅。

头部黄褐色。

前胸盾片淡黄色,并有较规则的褐色斑点,臀板较前胸盾片色浅,上有淡褐色斑点。

前胸气门前方毛片具毛3根,腹部末端无臀栉。

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有趾钩19~23根,臀足趾钩14~18根。

1.4蛹体长7~10mm,黄褐色。

复眼黑色。

气门缘片隆起。

喙不超过前足腿节,雌蛹触角较短,不达中足末端;雄蛹触角较长,接近中足末端,中足基节显露,后足及翅均超越第三腹节而伸达第四腹节前端,第一腹节背面无刺;第二至
第七腹节背面的前后缘各有1排刺,前排刺较粗,大小一致,后排刺细小,第八至第十腹节背面仅有1排刺,第十腹节上的刺仅有7~8根。

雌蛹生殖孔开口于第八、第九腹节腹面,而雄蛹则开口于第九腹节腹面。

肛孔均开口于第十腹节腹面。

肛孔两侧各有2根钩状毛,末端有6根毛。

2为害状
苹果蠹蛾以幼虫蛀果为害,取食果肉及种子,有时果面仅留一小点伤疤,多数果面虫孔累累,幼虫入果后直接向果心蛀食。

苹果被害后,蛀孔外部逐渐有褐色虫粪排出,堆积于果面上,以丝连成串,挂在蛀果孔之下,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量落果,早、中熟苹果落果较重,晚熟苹果落果较轻;梨被蛀后所排出的虫粪则为黑色,并有果胶流出。

3发生规律
苹果蠹蛾在张掖市1年发生2个完整世代和1个不完整的第三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老翘皮、树皮裂缝、主枝分叉处、树洞、僵果、果窖、包装物等处结椭圆形的茧越冬,但85%以上的老熟幼虫集中在距土表2~10cm树干的老翘皮、树皮裂缝中结茧越冬。

成虫在4月下旬开始羽化,5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果园小气候条件较好者,羽化期略有提前。

雌成虫羽化后2~3d性成熟,开始引诱雄虫前来多次交尾、产卵。

成虫于日落后活动最盛,至午夜停止活动。

每雌虫产卵一般40粒左右,多的可达100粒以上,越冬代成虫产卵时,卵多散产于果实及叶片正反面,由于正值幼果期,果实表面绒毛较多,以果丛附近的叶片上较多。

随着果实长大,果面日趋光滑,此时雌虫才将大量的卵产于果实上。

就树种而言,最喜产卵于苹果、沙果等中晚熟品种上,其次为梨。

但以种植稀疏,树冠四周空旷,向阳面的果树树冠上层产卵较多。

平均卵期8~10d。

第一代幼虫为害期在6月初~7月下旬;第二代幼虫为害期7月下旬~8月中旬;第三代幼虫为害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

8月下旬出现越冬代幼虫。

幼虫孵化时,初在果面或叶片上爬行,寻找果面的损伤处、果实与果实、果实与叶面的接触处、萼洼或梗洼等处蛀入,蛀入果实后,先在果皮下啃食,做一个小室,并在此蜕第一次皮。

而后继续向种子室方向蛀入,形成弯曲的隧道,在种子室附近蜕第二次皮,进入3龄后开始蛀入种子室,取食种子。

待蜕第三次皮后,幼虫向外做较直的蛀道脱果,转而蛀食果丛附近的另一果实,转移为害果实蛀孔较大,并有虫粪排出果外,有时成串挂在果上,堆积蛀孔处并有丝缠绕。

有从果实相互接触处从一个果蛀入另一个果的现象,无论是蛀食第一个或第二个果
实,都有偏嗜种子的习性。

有时几头幼虫能同时蛀食一个果实,幼虫共5龄,蛀果30d左右脱果。

幼虫老熟后脱果,常在树皮裂缝、老翘皮、主枝分叉处、根际树洞内等处结茧化蛹,也可脱落于树下根际周围深3~5mm表土内、植株残体中、僵果以及果品储藏处、包装物内结茧化蛹。

该虫的发育与温度有密切关系,适宜的温度为15~30 ℃,当温度低于11 ℃或高于32 ℃时不利其发育。

4防治方法
苹果蠹蛾的防治,关键在做好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第一代幼虫的防治,适时喷药,可有效地减少以后各代的发生量,减少喷药次数。

4.1农业防治
4.1.1早春于果树发芽前刮除老翘皮,堵树洞,并清洁园内残枝、枯叶,消灭潜伏越冬幼虫。

4.1.2清除园内虫果,移出园外,深埋处理。

4.1.3于老熟幼虫脱果寻找合适的化蛹场所之前,树干涂胶环捕杀幼虫。

4.2物理防治4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苹果蠹蛾成虫发生期,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园内悬挂频振式杀虫灯(每盏控制1~1.30hm2,棋盘式或闭环式分布)诱杀成虫,同时,每0.27~0.33hm2果园放置苹果蠹蛾性诱剂1个,诱杀雄蛾,并及时捕杀。

4.3生物防治苹果蠹蛾的天敌有赤眼蜂、真菌及啄木鸟等。

其中广腰赤眼蜂是其主要天敌,它主要寄生苹果蠹蛾的卵,每粒卵可寄生1~4头赤眼蜂,在7月下旬对第二代卵的自然寄生率可达50%。

4.4化学防治
4.4.14月上旬,果树花芽膨大期喷打3-5°Be石硫合剂,重点是果树主干、主枝及较大的分枝。

4.4.26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孵化初期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药防治,间隔7~10d再喷1次30%氧乐氰乳油1 500~2 000倍液与1.80%阿维菌素4 000~5 000倍液的混合液。

4.4.37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孵化初期用4.5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喷药防治,间隔7~10d再喷1次1.80%俊驰乳油3 000倍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