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案例 新人教版 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案例 新人教版 教案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案例1 教学目标的确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与“生态系统”一节(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属于“了解”水平的有:“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理解”水平的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材在本节安排了“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等探究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 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学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生态系统的概念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环保教育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教案(精选6篇)

《生态系统》教案(精选6篇)

《生态系统》教案(精选6篇)《生态系统》篇1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是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具有小学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前面三节内容学习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搜集和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受到破坏的实例”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因此我选用特长班来上,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

根据特长班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三、教法设计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凋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突破难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 生态系统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生态系统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俗话说: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心。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要想在课堂上与学生能达成共同求知的目的,那么对所要教授的内容必须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游刃有余。

新教材编写内容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在教材中位置非常重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学情分析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在学生所有的学科知识的教学中生物学教育是与生命最直接的碰撞。

喜欢小动物喜欢昆虫喜欢花花草草这既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每个孩子对生物学知识最蒙昧的感知。

初二学生第一年接触生物知识的系统教学,通过各种渠道对生态系统知识有一些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知.理解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意义,使他们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得到升华。

明确自己做为生物圈一员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资源整合1.多媒体与课程资源整合.2.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构建新知的整合3.社会生活热点与学科知识的整合设计思路生态系统是教学中涉及知识比较多,与社会生活热点问题联系密切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

谋求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情。

也成为初中生常常探讨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接触社会信息量大,渴望参与社会生活,而课堂教学又是他们获取知道的主渠道。

因此在有限时间内用什么样的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地开发学生两耳之间的空间,就成了老师们主要任务。

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选择,问题意识的培养,互动游戏,焦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生态系统知识有整体认识,达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目的。

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内容。

当前社会普通关注的环境问题是学生应当理解和认同的知识层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第一单元第四节生态系统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第一单元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

)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先在书本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P22,画出概念。

怎么样的环境才算是一个生态系统呢?那么我们的课室算不算一个生态系统?比较一个农田、一个森林与我们的课室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那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态系统里面有无数条食物链,食物链交错又成了食物网。

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看一下书本是怎么样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的?P24。

让学生读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举例。

草兔狼。

(强调箭头应指向捕食者)。

那在森林中这几种生物还有跟其他生物有联系吗?(昆虫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强调每条食物链的连接箭头都是指向捕食者。

并简单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

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

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

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

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1.2.4生态系统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1.2.4生态系统 教案

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土壤,水等等。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通过设问:“老师精心准备的几个瓶子里的生物,为什么有的仍然生机勃勃,而有的却非常遗憾地死亡了呢?”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提问:“(1)那么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试着到黑板上写出他们的名字吗?(2)能否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帮助总结出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关于分解者的有关知识,教师可适当提示:“如果海螺或者小鱼排出粪便,会不会污染海水呢?这个小小的生态瓶有没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呢?”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缺少了其中的某一组成部分,生态瓶将无法保持平衡状态,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对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并介绍自然界中的常见生态系统。

学生四人一个小组,仔细观察生态瓶。

学生板书写出其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不同生态瓶的区别和生存状态,积极思考并讨论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先派代表发言,再做小组间补充。

总结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通过学习得出结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也离不来周围的环境。

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教师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提问,看似自然又“处心积虑”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迫切想解除心中的疑问。

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新知。

在经过充分的铺垫后,将抽象的生态系统概念的总结放在最后,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生态系统
学科
生物 (七年级课时
2课时
翻转课时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此部分授课时数为1节,隶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课标的知识体系突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信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对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分析.
小结:小组对本节课学习状况的自评、互评,以及介绍学习收获,下次学习的改进等。(5分钟)
资料准备:活动中的第1和第4部分的资料由老师准备;第2和第3部分的资料由学生小组准备。
评价方式:在课堂小结中,以学习小组为评价单位,全班投票决定,计分方式以投票人数的百分比来计算。并且要给出小组学习的建议。此学习分数和课前个人学习分数要计入学业考核中。
此课翻转后,使课堂活动增多,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质量明显提升。
二、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例如何判断各种生物所属的生态系统成分?对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条数、书写方法、有毒物质积累等各内容的分析。
准备通过课前的检测(初步尝试练练手)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课中的活动(答疑解惑对对碰、你出我解步步高)及时解决学生们的学习困难,最后通过课堂结尾的反馈(实战演练显显能)来判断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
2、答疑解惑对对碰: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拿出来,同学们共同解 决。如解决不好的,老师进行适时的点拨。(10分钟)
3、你出我解步步高:小组间进行本节课内容的知识大比拼,意在提升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10分钟)

生态系统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教案示例二 教案

生态系统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教案示例二 教案

生态系统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1. 结合学生的课下调查结果及教材引言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2. 通过教材P23,24多幅图片及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能够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3. 讲解课本P25草原生态系统图,学生用箭头连接图中的生物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最后能举例说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

4. 一小段动画片的放映,学生能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 提示学生课后阅读《林业工人的新任务》,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向马永顺爷爷学习什么。

以达到教育学生爱护生态系统,养成言行一致的优良品性的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生态系统图片,生态系统录像片及放像设备。

学生:1.分小组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做好记录。

2.记录自己上个双休日在家中所吃的食品,列出目录以备上课时用。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下面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对刚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应在课前也就是上一节课结束后布置给学生调查校园环境这一任务,了解一下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课上伊始先由学生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也可自告奋勇到讲台前面来讲。

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倾听,二是后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已说过的内容,除非有新的认识。

这样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地认识过程。

最后小结: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材P23的两幅很有说服力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学生们的调查结果,以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为切入点,逐一分析它们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教
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掌握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能力目标: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加强对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描述。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好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内容:
复习提问:举例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总结:无论是什么样的生物,它的生活都离不开环境,也就是说生物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那么它要想能够生存,就必须要有它特殊的方式来适应环境,所以生物和环境是不能分割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导入:同学们有谁去过原始森林,如西双版纳或是四川的九寨沟,请他为大家来描述一下那里的景色,看看那里都有些什么生物,它们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生答:……
师总结:在那样美丽的一个地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些生物会同时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许多生物,它们之间既和谐又统一的发展,在我们生物学上,这样的一个地方就可以叫做一个生态系统。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所以可大右小,例如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北大附中的校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也可以把昆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再大可以把云南省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还可以把整个的中国、亚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那么请问:你们说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可以大到哪?
总结:请同学们注意,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的统一的整体,前提可是要有生物的
我们在第一章时学过生物生活的最大范围就是在生物圈,所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样两幅图片,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1、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

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生讨论、总结: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昆虫幼虫以树为食、啄木鸟以昆虫幼虫为食。

2、腐烂的树桩会消失,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要几十年。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植物,有动物,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这些生物的生存还要依赖它们的生存环境。

就是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动就要依靠这些有机物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植物可以自已制造有机物,不但养活了自己,还为其它所有的动物提供了食物,所以我们给植物一个新的称谓——生产者。

1、生产者——植物
动物依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有些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是植食动物,而有些动物是吃肉的,是肉食动物,但是它们吃的可能就是植食动物,所以是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

总之,这些离不开生产者——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我们把这些动物叫做消费者。

2、消费者——动物
随着动物的摄食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

我们把这些真菌和细菌叫做分解者。

3、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光有这三种成分还是不行的,因为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它们的环境,所以在生态系统中,除了这些生物成分外,还有非生物成分的存在,如阳光、空气、水等等。

4、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和水等等
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三种生物连接在一起看,那么就是这样:树昆虫幼虫啄木鸟,在这里表示的这三种生物之间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树昆虫幼虫啄木鸟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为食物,而一种生物可能又被多种生物所捕食,所以使这此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网络,一个以食物为联系的网,所以我们把它叫食物网。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随堂练习:
1、下列能够完整地表示食物链的是:
A、青蛙吃螟虫,螟虫吃水稻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猫头鹰捕食田鼠,蛇也捕食田鼠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总结: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成3、食物链和食物网
板书设计:
§2、4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动物
生态系统分解者——细菌、真菌
的组成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和水等等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树昆虫幼虫啄木鸟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反思:食物链需要复习,有的学生忘记了,学生课后题回答比较混乱,需要详细讲解成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