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文言文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

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算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贡①问政②。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选自《论语·颜渊》)【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

②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省:(2)人不堪其忧堪:(3)民信之矣信:(4)自古皆有死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3.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4.【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西河美楼: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史。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

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注释:①稼穑:指农业劳动。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 )(3)年与时驰( )(4)儿自去国至今(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则不能治性。

(2)余前曾致击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21.请说说甲文中“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22.两封书信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

请概括两位父亲都从哪些方面劝诫儿子呢?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鸣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六年级下期末区统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下期末区统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为是其智弗若与?
2.文中提到影响学习效果的三个要素是、和态度。

按照当今的教育理念来看,文章中“”的认识显然值得商榷,现在应当培养学生意识。

(4分)
参考答案
1.(2分)是因为他的智商不如前一个吗?
2.(4分,每格1分)老师、智力;惟弈秋之为听;敢于质疑(交流探讨)。

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附解析1

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附解析1

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死亦我所恶十恶不赦B.乞人不屑不屑置辩C.所识穷乏者穷冬大风D.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理解:文章开头,孟子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在鱼和熊掌不能同时获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因为熊掌更为美味而选择熊掌。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在孟子看来,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

“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一直保有善良的品行。

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3)“舍生取义”思想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所崇尚的献身精神,它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为国捐躯的慷慨壮歌。

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担当精神是如何在邓世昌身上体现的。

在当今社会,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精神的。

(链接材料)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

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

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醉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①树林阴翳 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 ________③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④乃公寄意于此也________(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3)甲文从一个“________”字可见欧阳修治理政事有道,乙文用“________”这句话从侧面村托“醉心亭”周围优美的自然风景令人陶醉。

期末专题训练(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期末专题训练(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期末专题训练(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共十篇)一、孔子贫且贱。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注释】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

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

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

④祗回:相当于“低回”。

流连,盘桓。

祗,恭敬。

⑤折中:调和取证。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尝为季氏史尝:(2)齐人称之称:(3)高山仰止仰:(4)适鲁适: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3. 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哪些方面。

【答案】1. (1). 曾经(2). 称道称赞(3). 仰慕敬仰(4). 到(来到)2. 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

3. ①做事认真尽忠职守;②学习专注而深入;③处变不惊有定力;④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译文】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地位。

等到成年以后,曾经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曾经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职务,而场中牲口就越养越多。

因此他出任主管营建的司空。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助昭子结识景公。

孔子和齐国的乐官之长讨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专心地把它学起来,三个月期间,吃饭时连肉味都觉不出来了,齐人都很称道这件事。

统编版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专练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专练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一)(2023五下·深圳期末)文言文阅读材料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

”材料二:钟毓①、钟会小时,值②父昼寝,因③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④,且托寐⑤以观之。

毓拜⑥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⑦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钟毓(yū):钟毓,字稚叔,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太傅钟繇的儿子,十四岁即任散骑侍郎,钟会的哥哥。

②值:遇上。

③因:趁机。

④时觉:刚巧醒来。

⑤托寐(mèi):假装睡着,⑥拜:行礼。

⑦何以:为什么。

1.材料一选自。

2.请将材料一补充完整,并写出所填句子的意思。

3.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的意思写下来。

4.假如你是材料二中的父亲,你更喜欢谁,为什么?5.杨氏子、钟毓、钟会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性的聪慧儿童形象,请举出你课外阅读中读到的聪慧儿童的具体事例。

(至少一个)(二)(2023五下·光明期末)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①与友期行②,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④。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⑤之。

元方入门不顾⑥。

【注释】①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约定。

③元方:即陈纪,字元方,舍弃。

⑤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⑥回头看。

6.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回顾以往学习的文言文,还有《》这篇课文也出自本书。

7.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门外戏:②已去:③则是无信:8.尝试综合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解释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9.从客人与元方的对话中,你感受到元方的回答妙在哪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写一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

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①三姑:地名。

②幔亭峰:山峰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沿溯阻绝溯:__________ (2)属引凄异引:__________
(3)不及返顾顾:_________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___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
译文: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2分)
译文: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5分)
6.(4分)(1)逆流而上(2)延长(3)看,回头看(4)就是
7.(3分)A
8.(4分)(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9.(5分)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

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