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 《1、古诗两首》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详细解读《春晓》这首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魅力。
1.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重点词汇,如“春晓”、“花落”、“鸟啼”等。
2. 讲解古诗的韵律、节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培养审美等多项功能。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选取了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一首是孟浩然的《春晓》,另一首是李白的《静夜思》。这两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能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诗意,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4.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1. 利用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2. 播放《春晓》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例如,在教授《春晓》时,可以提问:“诗中的‘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处处闻啼鸟’又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让学生分组探讨古诗中的意象、意境,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能让他们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一年级语文必背古诗、

一年级语文必背古诗1.《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锄禾、悯农)》学案(苏教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锄禾、悯农)》学案(苏教版)、同学们,你们会背多少古诗呀?能背诵几首吗?2、师友互助,读一读下面的生字词。
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师友互相检查预习作业掌握情况。
教师巡视。
2、师友汇报预习作业结果,教师适时点拨,给出答案。
3、找到的词语要告诉大家在哪个位置,读出词语所在的那句话。
师友都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其他师友的不同强调每一项工作都要师友合作完成,边读边找,注意效率。
初读感知出示学习单:二、初读感知、师友互助,初读课文A、理解古诗第一句(1)图上画了什么?想一想当时的天气情况。
(2)看图理解“日当午”是什么意思?(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自己体会到了什么?B、理解古诗第二句自己边读边想,“盘中餐”、“皆”、怎样理解?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1、师友共读课文,思考并交流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
2、师友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印象最深的内容,然后进行交流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师友汇报展示后,其他师友适时补充。
2、注重对初读方法的指导。
巩固拓展出示学习单:三、巩固拓展、出示生字词卡片。
2、去掉拼音,开火车读3、师友互助学习生字的书写笔顺禾、午、辛、苦、师友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师友汇报展示交流结果。
教师适时点评。
、教师辅助相关音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
2、对优秀作品,老师及时予以点评、表扬。
总结提高过渡:同学们,师友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1、师友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师巡视点拨。
2、师友谈收获。
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所谈的收获,鼓励师友更好地发展。
3、教师布置作业,出示下节课的预习提纲。
教师鼓励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师友互助等方面谈学习收获,教师最后点拨提升。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锄禾》禾、午、辛、苦课后自评课题21、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课时2学习内容简析《古诗两首》包括《锄禾》和《悯农》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两首诗都是无言绝句。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2、古诗两首《池上》《小池

• 字义:①作量词,用于诗歌、乐曲等。
•
②头。③第一,最高的。
• 组词:首先 首领 首都 一首诗
• 造句:我会朗诵《唐诗三百首》。
• 首屈一指 • 首当其冲 • 首善之区 • 群龙无首
成语
• 采(cǎi)
字词全解
• 字义:摘。
• 组词:采用 开采 采取/采(cài)地
• 造句:我们采了许多野菊花。
•
②喜好。
• 组词:可爱 热爱 爱心
• 造句:我爱我的祖国——中国。
爱心
• 尖(jiān)
字词全解
• 字义:末端极细小。
• 组词:笔尖 尖刀 尖兵
• 造句:我不小心把笔尖折断了。
笔尖
字词全解
• 角(ji像角的东西。
• 组词:角度 角落 牛角/角(jué)色
• 造句:牛的两只角弯弯的。
三角形
词语运用
• 近义词: • 采——摘 回——归
• 反义词: • 藏——露 细——粗
课文主题
• 中心思想: • 《池上》描述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撑艇返
回的有趣情景,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及诗人对家乡孩子的喜爱之情。
• 《小池》通过对涓涓的细流、浓密的树荫、 尖尖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的描绘,形象地 勾画出一幅初夏小荷花池的风景画。
采蜜
• 无(wú)
字词全解
• 字义:没有的意思。
• 组词:无比 无声 无线电/南无(mó)
• 造句:大海一望无边。
无花果
字词全解
• 树(shù)
• 字义:①木本植物的统称。
•
②种植,栽培。
• 组词:树木 小树 树叶 树苗
• 造句:这棵桃树上结满了桃子。
树木
一年级下语文课件-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1)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所 见 袁枚 牧( )骑( )( ), 歌( )振( )樾。 ( )欲捕( )蝉, 忽然( )( )( )。 小池 杨万里 泉眼( )( )惜( )流, ( )阴照( )爱晴柔。 ( )荷( )露尖尖( ), ( )( )蜻蜓( )( )( )。
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理解诗意,用自
己的话说说。
2 小池 (南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泉水的出口 爱惜 细小的流水
树阴照水爱晴柔。
绿树的阴影
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意思: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 倒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小荷才露尖尖角,
嫩绿的 荷叶 刚刚
露出
早有蜻蜓立上头。
落在
2、 自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准确、
最流利。
检测二: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理解诗意,用自
己的话说说。
所
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传遍 整个森林
心想
捉 正在鸣叫的知了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于是 闭上嘴巴 站了 起来
蝉
古诗意思:
第二次“先学后教”8分
钟 自学指导一:
1、听读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
检测一:
小
池
(南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2、 自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准确、
最流利。
检测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xī
yīn
池
qínɡ
惜
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古朗月行教案 语文S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古朗月行》;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古诗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古朗月行》。
2.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
2.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古诗《古朗月行》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古诗《古朗月行》的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古诗《古朗月行》的大意,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4. 想象描绘: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练习巩固: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8. 朗读背诵: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和背诵古诗《古朗月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9.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
10.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古诗,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的能力。
2. 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锄禾、悯农)》课件PPT

诗人用“春种”到“秋收”, 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 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可诗的 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 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 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那么,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所发生的能量变化又是什么呢? 生: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二、进行新课 师:电流通过导体中时,有三种效应,称之为电流的热效应、磁效应 和化学效应。 师:(演示实验,说明电流的三种效应)。
[阅读 捕蝇草]: [问]:捕蝇草是怎样获得能量? [答]:光合作用,捕食昆虫…… 教师归纳:捕蝇草除了光合作用还可以靠捕食昆虫补充能量。它们是 利用张开的叶片卷合,捕捉停留在其上的昆虫,然后把捕食到的昆虫 消化 后,吸收贮藏在昆虫体内的能量和化学物质。 教师总结:没有能量,这个世界将一无所有,没有太阳,没有风雨, 有河 流海洋,也没有任何生命。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源泉,是一切 生命活动 的基础。 太阳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地球上绝大部分能量来自太阳。 【板书】一.自然界中的能量 能量无处不在的,太阳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师:我们知道,在电流的化学效应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生活中, 有没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呢?
生:(学生开始讨论) 生 1:火力发电。 生 2:电瓶车的电瓶充好电后,供电瓶车使用。 师:火力发电时,以燃煤为例,它是不是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生 :不是。它是化学能先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 为电 能 师:对,它可以如下表示:
能量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 【新课教学】 【板书】第一节、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一.自然界中的能量 [问]: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讨论自然界中有哪些能 量形 式?
[答]:太阳,雷电,瀑布,潮汐,火山喷发,地热…… 教师总结:利用教材中的大量的图片,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来体验自然 界 中能量的现象,认识自然界中的太阳,雷电,瀑布,潮汐,火山喷 发, 地热等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
《古诗两首》01-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01-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古诗两首》01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所选的两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难点(1)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能够将古诗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3、想象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所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色古香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音乐中,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内容。
(3)顺势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次强调朗读的要点。
(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古诗的大意。
(2)对于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和诗句,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古诗意思的理解,教师参与其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让学生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言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5、想象画面(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配乐朗诵古诗,在脑海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睁开眼睛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两首》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
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
(板书: 古诗两首)●二、教学《春雨》l、板书诗题: 春雨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
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
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
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
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
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
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1、板书诗题: 春晓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
“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
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
前鼻音,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
“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
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
“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
(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 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不可写成“党字头”,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 ”底部齐平。
晓: 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 ”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 ”,“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 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
“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 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1第三课时●一、检查复习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1、指导背诵《春雨》。
(1) 放录音。
(2) 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 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 齐背。
(6) 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1、“找朋友”(连词)。
春 (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时 (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
春雨--- 。
3、说话练习。
(1) 话题: 春天来了(2) 提出要求: 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 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 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 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