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公司社会责任的分析

公司社会责任的分析


公 司 社 会 责任 的概 述
公 司社会责任 经历 了一个从狭 义概念 演 变为广 义概念 的发展过程 。通说 将社会 回应 之前 出现的各类 早期 的概 念界 定为狭义 的公
法虽然 也会 同时关注 社会主 体 自身 的个体权 益 ,但 与 民商 法不 同的是经 济法首 先着眼 于 个体 的权 益 ,也 就是经 常说 的经 济法 的社会 责任本位 理念 。公司社 会责任理 论就 是符合 了经济法 的这一 理念 ,其表面上 是对 公司个 体的权利 和行 为在必要 时作 出一定 的规 制和 导向 ,比如有效 地反对垄 断 ,制 止不正 当竞 争 ,保障 消费者 的福利 等,实 际上其 目的就 是 为 了维 护市场 经济 的整 体利益 ,使市 场功
与 效 益 这 两 方 面 都 必 须 兼 顾 。 如 果 当 市 场 上
价值 及其产 生的理论基 础进行 分析 ,找 出公 野 。
司社会 责任理论 的现 实意义 ,并对公 司社 会 责任理论 的局 限性进行 了讨论分析 。 关键 词 :公 司社会 责任;公 序 良俗 ;社
会 本 位
法 律 关 系 的 主 体 之 一 , 而 现 代 民 法 的 一 项 重 要 的 基 本 原 则 就 是 公 序 良俗 原 则 ,此 原 则 要
起 来 。在 公 司 的 经 营 者 看 来 ,对 社 会 利 益 的 兼 顾 不 是 目 的而 是 手 段 , 借 助 对 其 他 利 益 的 平 衡 , 以 在 外 部 获 取 信 任 及 声 誉 , 内部 达

文◎
摘 要:本 文通过对公 司社会 责任 的存 在

公 司社 会 责 任 的 分析
王娟 ( 山市 中级人 民法院 ) 鞍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分析

Ab ta t r m h n l o c n mi a sr c:F o te a ge f E o o c L w,e tr r e s ca ep n iit s ae e o id i h rg lt n o nep i o ilrso sbl i mb de n te e uai f s ie r o
胡锦涛 同志指出 。 我们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 ,因为法治社会是构建和
bl ) i 概念最早是 西方 发达 国家提 出的,关于什么 是企业的 i y t
社会责任的界定主要是从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角度来界定的。
谐社会 的前提和保障 。如何从法律的角度解决经济发展过程 中对我 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所构成实际或潜在威胁的就业、资
On t eEc n mi w n e n n t r rs o i l s 0 sb I is h o o cLa Co c r i gEn e p ieS ca Re p n i i t ie
L I 一q a un
( pr n L w Hu a iesy f r d cec ・C ag eH n 。 10 0 Deat t f a , nnUn r to A ta i e h d, u a 4 5 0 ) me o v i s S n n n n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月 第 3 卷第 1 1 期
湖 南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 a f n nUnv ri f t n ce c r O il ce c io o r l a ie s vo Ars dS in e S ca in eEdt n n o Hu t a S i
s ceyt h nmu o it temii m. o

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被认为是一种博弈论思想和市场经济逻辑的结合,是企业在经济运作中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

在企业实践中,经济法作为一种基本的运作法则,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展开探讨。

一、经济法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经济法是国家宏观调控和法律规范经济行为的基本法律规则和原则,它是社会经济生活运作的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经济运作中,除了追求自身利润外,还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员工福利等方面的责任。

经济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即是指企业在经济运作过程中,遵循经济法规定,在其合法利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满足社会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强化安全防范、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责任。

二、经济法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1.增强企业形象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提高自身品牌形象和信誉度,树立良好形象,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和受众范围。

在经济法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道德和社会责任,更是一种商业决策。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能够赢得员工、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公信力、信任度和声誉度,加强企业合法利润的保障。

2.促进内部管理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能够促进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机制、完善的行为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和整体发展。

3.传递企业价值观企业对社会的良好表现,能够激发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凝聚员工的向心力,传递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提高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

三、经济法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全新认识,它首先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最初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指企业需要承担法律和伦理责任以及经济责任,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形象。

基于经济法分析的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经济法分析的企业社会责任
3 . 总结 经济法 的存在为企业的发展 提供 了必要 的法律保证 ,使企 业在追求
利益的同时明确 了企业社会责任 ,有利于企业 的可持续 发展。然而 ,仅 从经济法 的角度分析企业 的社会 责任 是不够 的,还 需要 在企业 劳动法 , 税法等相关方 面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规定 和完善。同时 ,对于企 业来说 ,应不 断的发挥 自身的主管能动性 , 实 现企业 的经济 效益与社会 效益的统一 , 促进企业 的发展 ,促进社会 的稳 定发展 。 ( 作 者单位 :义
乌市人公权与个 体私权 的平衡 ,其最终 目 的是维持在 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 以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企业社会责 任 的出现正是经济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具体体现形式。 自由经济时代促使 了企业 的盲 目 扩张 、使企业完全 以经济利益为中心 ,这种观念使企业 的 经 济效益提高 的同时,严重 的忽略了企业的社会功能 ,导致 市场经济混 乱 。而在经 济发展迅速 的现代社会 ,这种现象更为严 重。企业作为经济 的主体,对人类影 响深远 ,然而 ,企业社会责任的忽略也使其给社会带 来 了很大 的负面影 响。因此 ,以经济利益为 中心的观念严重 的破坏 了社 会平 衡。因此必须针对企业存在 的问题倡导其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 , 从 而改变其利 益失衡 的状态 。在经济法 的要求下 ,企业社会责任必须 以维 持企业经济效益 与社会利益之 间的平衡 。 2 .经济法为企 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 了制度保障 首先 :经济法明确 了企业社会责任 的内容 。在利益最大化 时代 ,很 多企业没有出台相 关的法律法规 , 企业对 自身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没有 明确的规定。而经济法 明确规 定了企业社会责任 ,解决 了企业社会 责任 缺失问题。 当然 ,对于我国现行 的经济法 ,其在企业社会责任 的界定上 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需要 不断的探究 和完善 , 使从而促进企 业的稳定发

企业社会责任的法与经济学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法与经济学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法与经济学分析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当法律责任同时,还要承当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价值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奉献。

二、企业社会责任争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起源于美国,最早于1924年由美国谢尔顿提出。

20世纪初,企业开展使其引发社会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如环境污染、排挤中小竞争者、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等,在民众中滋生不满情绪不断高涨,社会舆论对企业也进展强烈批评,很多人提出应对公司与社会价值相悖行为进展约束。

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讨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伯利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多德著名论战。

尽管伯利与多德论战以伯利最终认输告一段落,但企业社会责任并未因此获得学术界一致认同,理论之争从未停顿,而是围绕伯利与多德提出课题向纵深方向推进。

关于企业有无社会责任争论始终围绕下面两种观点进展争论。

(一)企业社会责任否认论在反对企业承当社会责任观点中,以弗里德曼、哈耶克、波斯纳论述最有代表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弗里德曼对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了公开系统批评。

他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企业不应该承当社会责任。

他总结道,“在自由社会,存在且仅存一项企业社会责任,这就是在遵守游戏规那么前提下使用其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利润各种活动,企业社会责任是极具颠覆性学说,会严重动摇自由社会根基。

〞哈耶克是自由秩序著名倡导者,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有悖于自由,因为企业参与社会活动日渐广泛必导致政府干预不断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结果将是不得不按照政府权威行事从而损害自由。

波斯纳认为,企业唯一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承当社会责任有很多危害。

一是试图以最低本钱为市场生产产品而又想改进社会经理最终可能一事无成;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本钱会在很大程度上以提高产品价格形式由消费者来承当,这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企业最终也会被逐出市场;三是企业承当社会责任会降低股东自己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相反,企业利润最大化可以增加股东财富,股东可以用这些财富来承当社会责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通过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可知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并不矛盾。

根据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收益公式L<S,通过改变其中的变量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为分别采用惩罚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促进公司主动承担其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追求其利润最大化。

标签: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收益;法经济学;对策D9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收益分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矛盾。

下面,用法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探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来说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并不冲突。

成本(记作L)——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

这种成本是确定的、短期即可表现出来的。

收益(记作S),主要包括:消极收益(S1)——即公司承担法律责任所带来的收益。

主要是公司因守法运营而避免的受到法律惩罚而带来的损失,包括物质损失和信誉损失。

这种消极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它受公司违法行为被惩罚的概率(P)以及违法成本(M)的影响,主要表现为S1与P、M皆成正比例关系。

积极收益(S2)——即公司承担道德责任所带来的收益。

主要是公司因积极行善而获得的公众评价的提高、公司形象的改善以及获得政府支持所带来的未来的潜在利润。

这种收益是确定的,但其实现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它受潜在收益大小(N)和收益显现时间长短(T)的影响,主要表现为S2与N成正比例关系,与T成反比例关系。

只有当L<S(即PM+S2)时,公司才会选择承担社会责任。

大多数公司的消极收益S1是可以获得的,因为大多数公司至少会选择老实经营,承担企业法律责任,在现代社会中,守法是公司基本行为准则。

随着网络监督的迅速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公司将面临越来越高的违法成本和被惩罚概率。

近来出现的三鹿奶粉和双汇火腿肠等产品质量问题的高度被关注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见,在现代社会,企图在消费者和网络技术的监督下铤而走险,其代价是巨大的。

从法经济学角度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立法的必要性

从法经济学角度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立法的必要性

最大 化。如果对 A的 限制 带来 的损失大于 不限制 A 带来 的 却为 ( 。 C ) C— P C一 。( s C )> ( p C ) V — P,因此如果 以某 种方 损 失 ,则不限 制 A的社 会总产值 要大于 限制 A 的社会总产 式重新分配损 失的话 ,就可 以使每个人的损失都减少 ,也就
( ) 一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的原因 对 于企业 承担 社会 责任 的原 因 ,经 济学 家从不 同 的角
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 了探讨 ,但在实 质上是相 同的 ,即都涉
及 产权和人与人 ( 组织与组织 )之 间的合作 问题 。经济活动 的外部性是指被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外 的经济活动的副产 品或副作用 ,主要是指未在产品价格上的那部分 经济活动的 副作用。它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一种经济行 为给 外部 造 成的积极影响 ,使其他经济主体获得额外 的经济利 益 ,而 收 益 人无须 付 出相 关 的代价 ,这种性 质 的外部 影响 被称 为 “ 正外部性 ”; 另一方面 ,在 经济活 动 中,决策 者 自身承 担 的经济利益考 虑 ,如果 他采 取的经济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成 本之外 ,又给他人或者社会以额外的成本或 负担 ,而 又未 vP 大于企业 生产成 本而小于 社会成 本时 ,则 他显然会 采取 通过 市场 交易或价 格体系给予补偿 ,这种性质的外部影 响即 该经济行为 。这种情 况即为 企业 完全不承 担社会责任 ,获得
值 ,这符合 经济学的 目的—— 社会总价 值最大化。
使每个人的 “ 福利 ”都得到 增加 。企业承 担社 会责任是重新
企 业在 生产 过程 中 ,往 往会 带来 负外 部性 影响 。例如 分配损失的一个方式 ,可以使每 个人 的 “ 福利 ”都增加 。 对环境 、资源 、社 区的负面影 响。假设企业采取某项活动的 如何使 企业 的外 部性 问题得 到解 决 ,需 要外 部性 制造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动力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动力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动力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作者:肖维歌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22期◆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一个企业社会公民的标志,反映了企业对社会的归属感。

本文首先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然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在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发展过程中,不同角色定位下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源泉。

文章指出,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在动力,而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进而推动社会发展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外在动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动力机制经济人社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在企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早在19世纪末CSR就已经在西方国家工商业界受到关注,现在已经渗入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可持续发展观被提出以来,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就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等问题当前业界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但是现实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本文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其在我国发展现状的分析,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进行分析,探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发展现状(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得以扩大,并被广泛认同。

Davis&Robert(1975)认为“社会责任是决策者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有义务采取措施以保护和改善社会福利。

”它表明了社会责任的两个积极面——保护和改善,即不仅要避免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也要为社会创造积极的利益。

Mc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思想主张公司不仅有着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义务,在这些义务之外还承担其他责任。

”这个定义仍不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它承认经济目标以及法律义务的首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
公司制度自产生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是,传统公司法奉行股东利益至上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这就使得公司单纯追求财富积累,而给社会带来了的一系列问题。

于是,以兼顾股东利益最大化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著称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

试图通过法经济学方法分析公司社会责任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以期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践行有所裨益。

标签:公司社会责任;法经济学分析;制度构建
1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概述
1.1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
(1)国外学者的观点。

“公司社会责任”一词起源于美国。

早在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在其著作“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有道德因素在内。

但对于“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具体界定,学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

韦翰尼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具有的那种超出其业主或股东狭隘责任观念之外的,替整个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

琼斯福·马可圭那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仅负有经济与法律上的义务,而且更负有超越这些义务的其它责任。

(2)国内学者的观点。

新《公司法》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至此,公司社会责任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

但是目前,法学理论界对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尚无定论。

刘俊海先生指出:“所谓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台湾学者刘连煜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经营的某一事项符合社会多数人之希望,为满足与实现该期望而放弃经营该事项的营利之意图。

”卢代富先生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指的是,公司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1.2公司社会责任的基础
(1)思想基础。

19世纪末期,社会本位思想兴起。

法律设计也矫正了过去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的偏颇,以庞德和耶林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任何法律应为社会利益存在的主张。

在这种环境下,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正是对传统公司法股东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修正和补充。

它将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重,强调公司内部之间以及公司与社会之间各利益主体利益的协调,追求社会整体利益至上。

可以说,社会本位思想就为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奠定了社会思想基础。

(2)公司产生过程的本质要求。

从公司产生的过程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到工厂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相应地也经历了从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再到公司的演变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专事海上贸易的规约公司。

这种公司存在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当时政府的重商主义服务,从而方便本国国民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由此可见,公司自形成之初,就是服务于国家原始资本的积累,公司天然地负有服务国家与社会之重任。

(3)社会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实力急剧扩张,创造了巨额财富,并实现了对各领域的渗透和扩张,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例如:为了追逐利润而无视环境污染;提供不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侵犯消费者权益;逃避税收;排斥公平竞争;恶意违约,普遍缺乏诚信。

公司对这些社会问题不能熟视无睹,不能将营利作为其追求的唯一目标。

作为社会中拟制的人,公司应当考虑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正义的要求。

2对公司社会责任存在必要性的法经济学分析
2.1交易成本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交易成本是指市场机制运行的费用,即当事人双方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搜集有关信息、进行谈判、订立契约并检查、监督契约实施所需要的费用。

按照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当公司的交易成本超过其他竞争者完成同样一笔交易的交易成本时,该交易就会转而通过其他组织完成,理性而现实的经济人总会通过“用脚投票”来淘汰不尊重市场规律者。

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公司为其长足发展和利益,将不得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必要的。

2.2制度安排下成本收益的博弈分析
公司是否愿意承担和履行相关社会责任,是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是在既存制度框架下权衡后的理性选择。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单纯出于道德或自愿而采取的利他行为,而是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后所做出的利己行为。

虽然一些公司标榜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实则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因为从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来看,其没有动力无私地、纯粹地承担所谓的社会责任。

2.3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之利
(1)有利于公司民主化。

公司社会责任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强调职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对公司决策与管理的参与。

如果公司的制度设计、角色定位、运营管理充分体现了有关公司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和意志,那么这个公司即实现了公司民主。

世界上一些发展较好的公司,如通用,海尔,就十分注重在公司与员工、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其提供优秀的服务,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以此来支持和优化自己的经营环境。

(2)有利于提升了公司的形象。

公司参与社区福利活动、积极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即相当于一种无形的广告,在人们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社会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认同。

这将扩大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盈利。

(3)有利于获得政府支持。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换取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公司的社会参与将会帮助政府摆脱困境,减轻政府来自于社会公众的压力,如减少失业、缓解通胀压力、治理污染等。

公司承担了一部分有利于政府实施宏观政策的社会责任,相应地就会获得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对其发展给予支持。

3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制度构建
3.1法律鼓励与政策引导并举
《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百分之十二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相比已废除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百分之三的扣除额,优惠数额大幅度提高。

但是,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公司借此避税,名义上捐赠而实际上未捐。

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其具体实施的监管,登记备案,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质询。

3.2公司社会责任与SA8000标准的应对策略
我们要完善我国与SA8000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消除不合理的劳工问题,保护劳工权益;其次,我们要建立关于SA8000标准的预警机制。

政府要发挥职能,建立SA8000信息中心和数据库,负责收集、跟踪国外SA8000标准的相关措施,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同时,还要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相关对策研究,包括制定我国社会责任国家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构建一个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和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体系。

3.3加强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诉权保护
很多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只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甚至认为公司法规定社会责任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在以后的司法解释及相关的配套法律规范中,应当完善公司违反社会责任法律规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4结语
正如金泽良雄所言:“今天的企业,本已经摆脱了单纯朴素的私有领域,而作为社会制度有力的一环,其经营不仅受到资本提供者的委托,而且也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

”所以,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

随着公司社会责任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将公司塑造成营利性与承担社会责任并重的社会组织体的目标,必将逐步得到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