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评价标准

水环境评价标准
水环境评价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有关问题的技术规定(暂行)

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分为: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五个等级。

1.1断面水质评价

评价断面水质时,其水质类别与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评价

水质类别水质状况

Ⅰ~Ⅱ类水质优

Ⅲ类水质良好

Ⅳ类水质轻度污染

Ⅴ类水质中度污染

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

1.2河流水质评价

评价河流(包括河段、水系)整体水质状况时,计算出各水质类别断面数占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以表2所示的方法对其评价。当同一类别水质断面比例大于等于60%时,以该类水质按照表1评价。

表2 河流水质评价

水质类别水质状况

Ⅰ~Ⅲ类水质比例≥90% 优

75%≤Ⅰ~Ⅲ类水质比例<90%良好

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劣Ⅴ类比例<20% 轻度污染

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20%≤劣Ⅴ类比例<40%中度污染

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劣Ⅴ类比例≥40%重度污染

1.3河流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

河流中的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条件为:当河流的某一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60%,则称河流以该类水质为主。当不满足上述条件时,若Ⅰ~Ⅲ类,或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70%,则称河流以Ⅰ~Ⅲ类水质或Ⅳ~Ⅴ类水质为主。除此之外,不指出主要水质类别。

2.不同时段地表水环境质量对比分析

2.1 基本要求

进行同一水体与前一时段、前一年度同期水质比较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1)评价时选择的监测项目必须相同;

(2)评价时选择的断面基本相同;

(3)定性评价必须以定量评价为依据。

2.2.两时段断面浓度变化对比分析

评价某项污染项目的浓度值与前一时段的变化程度时,按以下规定进行:

(1)当评价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小于20%时,且没有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属于水质无明显变化;

(2)当评价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大于或等于20%时,且没有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属于水质有所好转或有所恶化;(3)当评价指标浓度值的升高或降低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了一级或多级变化,则属于水质显著好转或显著恶化。

2.3两时段的河流水质变化对比分析

对河流水质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趋势分析,以断面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对照表2的规定,按下述方法评价。

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

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时,则评价为好转或恶化;

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显著好转或显著恶化。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1、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方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以chl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

式中:rij—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

m—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ij及rij2见下表。

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chla的相关关系rij及rij2值※

参数chla TP TN SD CODMn

rij 1 0.84 0.82 -0.83 0.83

rij2 1 0.7056 0.6724 0.6889 0.6889

※:引自金相灿等著《中国湖泊环境》,表中rij来源于中国26个主要湖泊调查

数据的计算结果。

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⑴TLI(chl)=10(2.5+1.086lnchl)

⑵TLI(TP)=10(9.436+1.624lnTP)

⑶TLI(TN)=10(5.453+1.694lnTN)

⑷TLI(SD)=10(5.118-1.94lnSD)

⑸TLI(CODMn)=10(0.109+2.661lnCOD)

式中:叶绿素a chl单位为mg/m3,透明度SD单位为m;其它指标单位均为mg/L。

2、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指标:

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

3、湖泊(水库)营养状态分级:

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进行分级:

TLI(∑)<30 贫营养(Oligotropher)

30≤TLI(∑)≤50 中营养(Mesotropher)

TLI(∑)>50 富营养(Eutropher)

50<TLI(∑)≤60 轻度富营养(light eutropher)

60<TLI(∑)≤70 中度富营养(Middle eutropher)

TLI(∑)>70 重度富营养(Hyper eutropher)

在同一营养状态下,指数值越高,其营养程度越重。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编辑时间:2006-12-31阅读:3210 次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指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外排的间接冷却水(清污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应计算在内)。

〖直接排入海的〗指经企业位于海边的排放口,直接排入海的废水量。直接排放是指废水经过工厂的排污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也不受其他水体的影响。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指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经过处理后外排达标的和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两部分。排放标准见GB8978-1996。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百分率。计算公式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

〖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汞、镉、六价铬、铅等重金属和砷、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一般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它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其中污染物的浓度相乘求得,也可以通过物料衡算或经验计算公式求得。(可参考《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

污染物纯重量=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报告期工业废水排放量

污染物的浓度,均以在企业排放口所测的数字为准(含有一类污染物的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测定),无论测出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均应统计在内。

〖废水治理设施数〗指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数,以一个废水治理系统为单位统计。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维持废水治理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

〖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去除量〗指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经过各种水治理设施处理后,除去废水中所含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等一般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计算公式是:

污染物去除量=(处理前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处理后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处理的工业废水量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指企业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的气体的总量,以标准状态(273K,101325Pa)计。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燃料燃烧过程废气排放量+生产工艺过程废气排放量

〖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指燃煤、油、气锅炉、锻造加热炉、退火炉及其他工业炉窑在燃烧过程中所排废气的总量(即燃料和物料不混合的燃烧纯加热过程所产生的废气量)。

〖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指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总量。如化工、冶炼、建材、化纤、造纸等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量。

〖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指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二氧化硫量。

〖工业烟尘排放量〗指企业厂区内的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的量。

〖工业烟尘去除量〗指企业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烟尘量。

〖工业粉尘排放量〗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颗粒物重量。如钢铁企业的耐火材料粉尘、焦化企业的筛焦系统粉尘、烧结机的粉尘、石灰窑的粉尘、建材企业的水泥粉尘等。不包括电厂排入大气的烟尘。它可以通过排尘系统的排风量和除尘设备出口排尘浓度相乘求得,计算公式是:

工业粉尘排放量= 排尘系统排风量×除尘设备出口气体含尘平均浓度×除尘系统运行时间

除尘系统出口的含尘浓度,均以所测的数字为准,无论测出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均应统计在内。

〖工业粉尘去除量〗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粉尘重量(不包括电厂去除的烟尘)。

废气治理设施数〗指企业用于减少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废气治理设施数。附属于设施内的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脱硫设施数〗指在治理设施中有专用(或兼用)的脱硫设备(或系统),其脱硫效率要达到40%及以上,脱硫后不再释放出二氧化硫,比如使系统中有足够的碱性物质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稳定的盐类物质或采用活性炭吸附制酸等方法进行脱硫的设施数。

〖燃料煤消费量〗指企业用作燃料的煤炭(非标准煤)消费量。包括企业厂区内生产、生活用燃料煤,也包括砖瓦、石灰等产品生产用的内燃煤,不包括炼焦等行业的原料用煤。

〖原料煤消费量〗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用作原料并能转换成新的产品实体的煤炭消费量。如转换为焦炭、水泥、煤气、碳素、活性炭、氨氮等的煤炭称为原料煤。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状、半固体状和高浓度液体状废弃物的总量,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酸性或碱性废石是指采掘的废石其流经水、雨淋水的pH值小于4或大于10.5者。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易氧化性、毒性、腐蚀性、易传染疾病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物。

〖冶炼废渣〗指在冶炼生产中产生的高炉渣、钢渣、铁合金渣以及有色金属矿渣等。

〖粉煤灰〗指燃煤电厂锅炉、煤粉炉在燃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

〖炉渣〗指企业燃烧设备从炉膛排出的灰渣。不包括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

〖煤矸石〗指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低、比煤坚硬的黑色岩石。通常由煤矿开采、洗煤及耗煤单位排出。

〖尾矿〗指选矿厂和水冶厂排出的废物,包括赤泥。赤泥指以铝土矿为原料的氧化铝厂的生产废料。选矿厂包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的选矿厂。

〖放射性废渣〗指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并其比活度大于2×104 Bq/ kg的尾矿砂、废矿石及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指放射性浓度或比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规定下限的固体废弃物)。

〖其他废物〗指工业垃圾、污泥及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垃圾,指机械工业切削碎屑、研磨碎屑、废砂型等;食品工业的活性炭渣;硅酸盐工业和建材工业的砖、瓦、碎砾、混凝土碎块等。污泥指工业废水处理中排出的固体沉淀物(以干泥量计)。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如用作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综合利用量由原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统计。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百分率。计算公式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指以综合利用或处置为目的,将固体废物暂时贮存或堆存在专设的贮存设施或专设的集中堆存场所内的量。专设的固体废物贮存场所或贮存设施必须有防扩散、防流失、防渗漏、防止污染大气、水体的措施。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指将固体废物焚烧或者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处置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

处置方式如: 填埋(其中危险废物应安全填埋)、焚烧、专业贮存场(库)封场处理、深层灌注、回填矿井等。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量。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

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利用“三废”〔废水(液)、废气、废渣〕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产值(现行价),已经销售或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产值;但留作生产上自用的,不应计算产品产值。

〖工业锅炉数〗指企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大于1蒸吨(含1蒸吨)的蒸气锅炉、热水锅炉总数,不包括茶炉。

〖工业炉窑数〗指企业生产用的炉窑总数,如炼铁高炉、炼钢炉、冲天炉、烘干炉窑、锻造加热炉、水泥窑、石灰窑等。

〖生活及其他污染〗指除工业生产活动以外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及公共设施的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染。

〖本年施工项目数〗指本年内正在施工的,以治理污染、“三废”综合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他(如电磁波、恶臭等)环境污染的治理工程的总数。不包括“三同时”项目。

〖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合计〗指企业实际用于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和其他环境污染(如电磁波、恶臭等)的资金总额。

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合计=治理废水资金+治理废气资金+治理固体废物资金+治理噪声资金+治理其他污染资金

〖污染治理项目本年投资来源合计〗指企业用于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和其他(如电磁波、恶臭等)环境污染的环境治理工程的各种资金来源合计。各种来源的资金,均为报告期投入的资金,不包括以往历年的投资。

污染治理项目本年投资来源合计=国家预算内资金+环保专项资金+其他资金

〖国家预算内资金〗指企业单位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家预算内资金指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中由国家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拨款和更新改造拨款,以及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拨款中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的资金等。

〖环保专项资金〗指由环境保护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筹安排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资金。

〖其他资金〗指除上述资金来源以外的其他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包括国内贷款、利用外资、企业自筹资金及其他来源资金。

〖国内贷款〗指企业向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用于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投资的各种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指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国外资金,包括统借统还、自借自还的国外贷款、中外合资项目中的外资,以及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国家统借统还的外资指由我国政府出面同外国政府、团体或金融组织签定贷款协议,并负责偿还本息的国外贷款。

〖本年竣工项目数〗指本年竣工投入运行的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治理其他污染的环境工程项目的总数。

〖本年竣工项目新增设计处理能力〗指本年竣工的污染治理项目设计文件规定的处理、利用“三废”的能力。其中:“治理废气”为治理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含工业粉尘)废气的能力之和。

〖办理设立的建设项目数〗指当年经各级有关主管部门依审批权限批准开工的建设项目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指当年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设项目数占当年开工建设的建设项目总数的比率。

〖应执行“三同时”项目数〗指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规定应有环保设施的当年投产建设项目数。

〖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数〗指竣工验收(或已经运行)时环保设施已全部建成的项目数。

〖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指实际执行“三同时”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实际投资额。

〖“三同时”合格率〗指“三同时”的合格项目数占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数的比率。

〖“三同时”合格项目数〗指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数。

〖“三同时”执行合格率〗指“三同时”合格项目数占应执行“三同时”项目数的比率。

〖交纳排污费单位数〗指所辖区域内已交排污费的排污单位的总数。

〖排污费收入总额〗指当年按规定征收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四项收入总额。收入中包括超标排污费,小型、三产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等。

〖排污费使用总额〗指当年环境保护补助资金用于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无偿拨款补助、污染源治理项目贷款贴息补助和其他污染源治理补助等。〖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受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特大事故〗指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十万元以上,人员中毒死亡,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或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事故。

〖重大事故〗指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因污染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或捕杀、砍伐国家二、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事故。〖较大事故〗指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人员发生中毒症状,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事故。〖一般事故〗指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的事故。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以县及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为准(包括“六五”以前由部门或“革委会”批准且现仍存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不计在内。

〖生态示范区〗指经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以省、地、县政府为主按批准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的行政区域。包括已经过国家或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和正在开展试点工作的。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 1 水环境质量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数理方法和其他手段,对水环境素质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或将量质变换为评语)的过程。水环境质量评价必须以监测资料为基础,经过数理统计得出统计量(特征数值)及环境的各种代表值,然后依据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水环境质量分级分类标准进行环境质量评价。 2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及分类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与方案;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源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计划;可以为制定国家或地方的环境标准、法规、条例细则等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进行环境质量的预断预报,编制新建、改建、扩建和挖潜、革新、改造等工程技术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防治方案,为选址、设计和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还可用以总结本地区的环保工作,鉴定防治措施的效果、写出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进行不同地区间环境质量的比较,交流情报资料,进行全国环境质量统计,促进环保科研技术的发展以及是否以牺牲水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而换取经济发展高速度的损益分析等。 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大致上可将水环境质量评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按照时间可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2)按照区域类型可分为城市、区域或流域、景区等;3)按照环境的专业用途又可分为饮用水、灌溉水、渔业用水等质量评价。 3.水环境质量评价内容 3.1评价方法分析 1.单因子评价法 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明确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类别标准,进行单因子评价”。单因子评价法的实质是评价过程采用变权来处理评价因子,对污染最重因子赋以100%权重。因此,该方法未考虑水质评价全部因子的贡献,水质监测信息未充分利用。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水质评价结果是差的,表现为过保护。有时会由于过于严格的要求把水域使用功能评价得偏低各评价参数之间互不联系,不能全面反映水体污染的综合情况但该方法评价过程简单,无需复杂计算。 以金沙江流域铁路桥断面为例,按单因子方法,其评价等级为Ⅳ类,定级项目为石油类,但其他7项污染因子均好于Ⅰ类水质标准。再如新濉河大屈断面,按单因子方法,其评价等级为劣Ⅴ类,定级项目为氨氮,CODMn也超标(Ⅳ类),BOD5、石油类、挥发酚、汞、铅这5个项目均好于Ⅰ类水质标准,DO好于Ⅱ类水质标准。按4种分级评分法评价,铁路桥断面均评价为Ⅰ类,大屈断面则评价为Ⅲ类(灰色关联)、Ⅴ类(模糊综合)、Ⅰ类(物元可拓)、Ⅱ类(标识指数)。比较各种方法评价结果,如果按单因子评价法,将这两个断面评价为Ⅳ类和劣Ⅴ类结果偏严。因此,当仅有1项指标污染较重时,分级评分法较为合适;当有2项以上指标污染较重时,物元分析法评价结果偏松,标识指数法和灰关联分析法 2.污染指数评价法 污染指数评价法是用水体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评价标准之比作为该项目的污染分指数,然后通过各种数学手段将各项目的分指数综合而得到该水体的污染指数,以此代表水体的污染程度。对分指数的处理不同,使水质评价污染指数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包括简单叠加指数、算术平均值指数、均方根指数、最大值指数、内梅罗指数等。 111简单叠加指数 选定若干评价参数, 将各参数的实际浓度Ci和其相应地评价标准浓度( Coi) 相比,求出各参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环境质量评价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环境质量评价1 ——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人工湖为例 宋晓猛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E-mail:wenqingsxm@https://www.360docs.net/doc/7318967305.html, 摘要:本文旨在定量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人工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家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人工湖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学校景观用水的水质较差,仅符合景观水质标准中的III类水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与优化方案:即运用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建立生态人工湖。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人工湖;中国矿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X824 1. 引言 水环境质量包括水质、水生生物和底质三部分的质量。水质现状评价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方面,是以水环境监测资料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质要素进行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以准确反映水质现状,了解和掌握水体污染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为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计算水环境容量和对水资源系统进行规划的基础, 有其独特的重要性。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依赖于科学的评价方法,包括技术的选择。近年来,对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当活跃,各种方法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水体水质的实际情况。单就其评价方法而言,水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多项综合评价,单项评价一般根据国家标准或本底值采用超标指数法,评价其超标程度,做起来相对容易;综合评价则要考虑水体中所有污染物的综合作用,确定水质的综合级别。综合评价方法[1-3]有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物元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ANNs) 评价法等,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国矿业大学的人工湖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 2. 南湖校区概述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于2004年9月开始正式使用,南湖校区远期规划在校生人数为25000人,校区内总人数约为30000人。南湖校区占地2858亩,校舍建筑面积47.01万平方米。南湖校区总规划建筑面积约84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将于2005年底完工。根据校区规模设计污水处理量为8000m3/d,该校区分期建设,第一期污水处理量约为2000m3/d,第二期约达4000m3/d,第三期约达6000m3/d,第四期达到8000m3/d。校园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区、教学区、行政办公楼、食堂、及医院排水。该校区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站。按地形将校区分成东区、西区两路进水。完工后东区污水进入1#污水加压泵房,水量预计2000m3/d;西区污水进入2#泵房,水量预计4600m3/d。经处理合格排放的中水回用水量(含绿化用水,校区内水体需要的补充水量,冲厕所需要的水量,观光用水量)大约6700m3/d,其他水量排入校园人工湖。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人工湖——镜湖作为南湖校区目前唯一的 1.本课题得到中国矿业大学2007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70513)的资助,为《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水环境评价》部分成果。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 行) 二○一一年三月 —3—

目 录 一、基本规定 (6) (一)评价指标 (6) 1.水质评价指标 (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 (二)数据统计 (6) 1.周、旬、月评价 (6) 2.季度评价 (6) 3.年度评价 (6) 二、评价方法 (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 1.断面水质评价 (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 (一)基本要求 (12)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4—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 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 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综合污染指数

精心整理培训资料—2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 一、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1、评价标准 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修改单(环发[2001]1号)规定的浓度限值 Coi—i项空气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n—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污染物项数。 根据全省各地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征,结合空气常规监测项目情况,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参数为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12个城市将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结果计入综合污染指数,其他市、县、区以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计算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⑵空气质量达标评价由单项污染物水平和级别以及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进行评价,其中年均 单项污染物级别由环境空气质量的年均值标准确定;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的确定为最差一个单项污染物级别即为空气质量级别。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一级和二级)为达标,超过二级标准(三级和劣三级)为超标。其中一级为空气接近良好背景水平的优级,二级为空气有一定程度的污染物存在但影响程度尚可接受的合格水平,三级为空气污染已经达到危害性程度,劣三级为空气污染相当严重。 ⑶污染负荷系数法 为: 1 2 9:00 3、降水评价方法 降水酸度(pH值)以pH=5.60作为划分酸雨界限,一般将pH<5.60的降水称为酸雨。用降水pH 年均值和酸雨出现的频率评价酸雨状况。 三、沙尘暴评价 (总站生字﹝2004﹞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关于印发<沙尘天气分级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 31号)规定进行评价。详见表3-7。 表3-7 沙尘天气分级颗粒物浓度限值单位: mg/Nm3

10 2、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达不到规定时间者,其分级下降一级; 3、未达到分级标准的其它沙尘现象统称为“受沙尘天气影响”。 四、地表水评价 限值进行比较,以该断面(或河流)污染最重因子的类别作为该断面(河段)的水质综合类别。 ⑵地表水域功能标准 根据陕西省地表水域功能标准进行水质超标状况评价 ⑶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 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污染分担率来计算和评价各水域(或河流)间的污染程度大小和污染年际变化(污染指数计算,采用第Ⅲ类标准值)。

环境因素综合评价——LEC法打分法则

环境因素综合评价——LEC法打分法则 A.1 环境因素综合评价(LEC法):是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各项影响包括经济影响进行的综合 评价办法,此方法只适用于环境因素评价。见公式(5) D=L×E×C ......................................... () 式中: D——综合评价结果 L——环境影响频率因子 E——暴露期评估因子 C——环境影响后果因子 A.2 环境影响L、E、C因子的参考 环境影响频率因子(L),取值范围参见表 表环境因素导致环境影响的发生的可能性的因子(L) 暴露期评估因子(E),见公式(6) E=a+b ........................................... () 式中: E——暴露期评估因子 a——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 b——环境影响的范围 a)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a),取值范围参见表 表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的参考

b)环境影响的范围(b),取值范围参见表 表环境影响的范围的参考 环境影响后果因子(C),见公式(7) C=c+d+e+f+g ........................................ () 式中: C——环境影响后果因子 c——环境影响的严重度 d——环境污染物的量或浓度因子 e——社会关注程度 f——问题改善的技术难度 g——资金和股东要求 a)环境影响的严重度(c),取值范围参见表 b)环境污染物的量或浓度因子(d),取值范围参见表 表环境污染物的量或浓度因子的参考

C)社会关注程度(e),取值范围参见表 表社会关注程度的参考 c)问题改善的技术难度(f),取值范围参见表 表问题改善的技术难度的参考 d)资金和股东要求(g),取值范围参见表 表资金和股东要求的参考

06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

6 水环境影响分析 6.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源调查 本次地表水污染源调查主要对象为向沭河在厂址上游至沭河夏庄镇处境前河段内以及夏庄镇境内向马沟河排放废水的主要排污企业名称、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CODcr 、NH 3-N )排放量。 根据污染源调查,向沭河排放污水的主要企业有日照华泰纸业有限公司、莒县第一污水处理厂、山东晨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向马沟河排水的企业有莒县鑫达食品有限公司、日照万华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其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见表6.1-1。 表6.1-1 评价范围内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情况 评价方法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①6010?= i ij ij C Q P 式中:P i —j 污染源i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m 3/a ; Q i —j 污染源i 污染物的排放量,t/a ; C 0i —j 污染源i 污染物的评价标准浓度,mg/l ; i =1,2…n ;j =1,2…m ; ②i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m j ij i P P 1 ③j 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n i ij j P P 1 ④评价流域的等标污染负荷:∑∑====n i i m j j P P P 1 1

⑤i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100?=P P K i i ⑥j 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100?= P P K j j 评价标准 废水污染源评价标准采用《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中的一般保护区区域标准,标准限值见表6.1-2。 表6.1-2 废水污染源评价标准 单位:mg/L 具体评价结果见6.1-3。 表6.1-3(a )向沭河排水污染源评价结果 由评价结果可见,日照华泰纸业有限公司污染负荷80.220%,排第一位,其次为莒县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染负荷19.771%; COD 为主要污染物,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为84.26%,其次为SS ,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为15.74%。 表6.1-3(b )向马沟河排水污染源评价结果 由评价结果可见,目前向马沟河排水的企业莒县鑫达食品有限公司污染负荷62.22%,排第一位,其次为日照万华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污染负荷37.78%;COD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DOC 19页)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DOC 19页)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行)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 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 2 (一)基本要求 (12)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 2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 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 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湖泊水质?)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导则 (讨论稿)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03 年9 月 5 日 1.概述 (1) 1.1 综合分析概念 (1) 1.2 综合分析的目的 (1)

1.3 适用范围 (1) 1.4 名词术语 (1) 2.基本原则 (3) 2.1 科学性原则 (3) 2.2 代表性原则 (3) 2.3 可行性原则 (3) 2.4 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原则 (3) 3.地表水质量评价 (4) 3.1 现状评价 (4) 3.2 质量趋势分析 (14) 3.3 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18) 参考资料: (24) 4.空气质量评价 (24) 4.1 评价项目 (24) 4.2 评价标准 (25) 4.3 现状评价 (25) 4.4 污染趋势分析 (43) 4.5 变化原因分析 (46) 附:例表、例图 (51) 5.声环境质量评价 (51) 5.1 基本评价量 (51) 5.2 现状评价 (51) 5.3 定性评价 (53) 5.4 趋势分析 (54)

6.地下水水质评价 (54) 6.1 监测频次 (54) 6.2 监测项目 (54) 6.3 评价标准 (55) 6.4 地下水质量评价 (55) 6.5 质量趋势分析 (58) 7.酸雨评价 (59) 7.1 评价项目(监测项目) (59) 7.2 评价标准 (59) 7.3 酸雨现状评价 (60) 7.4 趋势分析 (65) 7.5 原因分析 (67) 8.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评价 (69) 8.1 监测点位 (69) 8.2 评价指标 (69) 8.3 评价标准 (69) 8.4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9) 8.5 质量趋势分析 (72) 9.生态质量评价 (7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74) 一.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4) 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及评价分级 (78) 三.术语解释(含义、数据来源、获取方法、计算单位) (79) 四.实例 (85)

水环境评价与保护作业题

水环境评价与保护作业题及答案第三章 7. 一均匀河段,有一含BOD5的废水稳定流入,河水流速U=20km/d,起始断面,BOD5和氧亏值分别为B1=20mg/L,D1=1mg/L,K1=0.5(1/d),K2=1.0(1/d)试用S-P模型计算x=1.4km处的河水BOD5浓度和氧亏值以及最大氧亏值。 答案: 由BOD衰减方程Bx=B1*exp(-K1*t)= 20*exp(-0.5*1.4/20)=1.93mg/l Dx=K1* B1*/( K2- K1) [exp(-k1*t)-exp(-k2*t)]+ D1*exp (-k2*t) =0.5*20*/(1.0-0.5) [exp(-0.5*1.4/20)-exp(1.0*1.4/20)]+1*exp(-1.0*1.4/20) =1.60mg/l 设临界氧亏点时间为tc,则: tc=Ln{K2*[1-D1*(K2-K1)/(B1*K1)]/K1}/(K2-K1) =1*ln[1.0*(1-1*(1-0.5)/( 0.5*20)/0.5)/(1-0.5)=1.28d 故最大氧亏值: Dc=K1*B1*exp(-k1*tc)/K2 =0.5*20*exp(-0.5*1.28)/1=5.27mg/l。 第四章 8.已知:某地区建有造纸厂、酿造厂和食品厂,其工业废水均排放到附近某地表水 体,排污口位置见下图。该河段主要的功能是农业灌溉,三个排污口的污染物监测 答案:主要污染源为A排污口,即造纸厂,贡献率为55.9%;主要污染物为CODcr,贡献率为44.2%。 第五章 9.

求该河段的水质达标情况(已知该河段的主要功能是供农业灌溉,查表得标准值依次为:2、40、10、2.0、6-9) 答案:多因子指数值:均值型:IA=1.236,IB=1.244;判断A断面水质优于B断面 第六章 10.某湖水水质污染情况见表(该湖水40%游泳,40%渔业,20%冷却水),试计算该湖水尼梅罗水质指数 11.一个库容1*105m3 =8mg/L,降解系数 5 。 k=0.5,河水可与库水迅速混合。求出水的BOD 5 答案:c=3.6mg/L 第七章 12.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0.15m3/s,苯酚浓度为30mg/L,河流流量 Q=5.5m3/s,流速ux=0.3m/s,苯酚背景浓度为0.5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d-1,纵向弥散系数 Ex=10m2/s。假设下游无支流汇入,也无其他排污口,污水与河水迅速混合。求排放点下游10km处苯酚浓度。 解:C0=1.28ug/L; C=1.19ug/L 13.某河段流量Q=216×104m3 d-1,流速v=46km/d 水温T=13.6 度,k1=0.94d-1,k2=1.82d-1。拟建项目排放Q1=10×104m3/d,BOD5 为500mg/L,溶解氧为0的污水,上游河水BOD5为0,溶解氧为8.95 mg/L。若污水与河水迅速混合,求该河段x=6km 处河水的BOD5和氧亏值。 14.一个拟建工厂,将废水经过处理后排入附近的一条河流中,已知现状条件下,河流中BOD5的浓度为2.0mg/L,溶解氧浓度为8.0mg/L,河水水温为20o C,河流流量为14m3/s;排放的工业废水,BOD5的浓度在处理前为800mg/L,水温为20o C,流量为3.5 m3/s,废水排放前经过处理使溶解氧浓度为4.0mg/L;假定废水与河水在排放口附近迅速混合,混合后河道中平均水深达到0.8m,河宽为15.0m,参数k1(20o C)=0.23d-1,k2(20o C)=3.0d-1,若河流溶解氧标准为5.0mg/L,计算工厂排出废水允许进入河流的最高BOD5浓度。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综合污染指数

培训资料—2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 一、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1、评价标准 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修改单(环发[2001]1号)规定的浓度限值二级标准,降尘采用本省暂行标准。(见表2-8) 表2-8 污染物评价标准 2、评价方法 ⑴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法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是各项空气污染物的单项指数的加和,可用于评价城市空气质量整体水平、年际及季节变化情况。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数值越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反之,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数值越小,表示空气污染程度较轻,空气质量较好。 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 Coi Ci i = P 式中:P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i P —i 项空气污染物分指数; Ci —i 项空气污染物的季或年均浓度值; Coi —i 项空气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n —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污染物项数。 根据全省各地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征,结合空气常规监测项目情况,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参数为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12个城市将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结果计入综合污染指数,其他市、县、区以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计算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⑵空气质量达标评价由单项污染物水平和级别以及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进行评价,其中年均单项污染物级别由环境空气质量的年均值标准确定;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的确定为最差一个单项污染物级别即为空气质量级别。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一级和二级)为达标,超过二级标准(三级和劣三级)为超标。其中一级为空气接近良好背景水平的优级,二级为空气有一定程度的污染物存在但影响程度尚可接受的合格水平,三级为空气污染已经达到危害性程度,劣三级为空气污染相当严重。 ⑶污染负荷系数法 计算各项污染物的分指数在综合指数中的构成比例,评价地区中的主要污染物,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Fi—i项空气污染物的负荷系数。 ⑷日均空气质量级别 日均空气质量级别根据大气三项综合确定的空气污染指数(API)确定。 API的确定依据是《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定》。 二、降水评价 1、降水监测项目 2-、NO-、 F-、 Cl-、 NH4+、Ca2+、Mg2+、Na+、K+、降测定项目有:EC、pH、SO 4 雨(雪)量等。。 2-各测点可根据需要选测HCO3-、Br-、HCOO-、CH3COO-、PO43-、NO2-、SO 3 2、降水监测频次及采样 对降雨(雪)量、EC(电导率)、pH三个项目,每个测点基本做到逢雨(雪)必测;对其它项目每个测点在每月有雨(雪)的情况下至少选一个降雨样品进行全部或部分项目的测定。 若一天中有几次降雨(雪)过程,可合并为一个样品测定;若遇连阴雨(雪),则将上午9:00至次日上午9:00的降雨(雪)量视为一个样品。 3、降水评价方法 降水酸度(pH值)以pH=5.60作为划分酸雨界限,一般将pH<5.60的降水称为酸雨。用降水pH年均值和酸雨出现的频率评价酸雨状况。

水环境质量评价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与评价计划学时 2 授课章节第18课水环境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水环境评价相关概念,掌握水环境相关标准、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水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水环境评价相关公式的运用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提问等方法相结合 作业与思考题: 如何开展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如何开展水环境预测评价? 说明:1.教案首页中各栏目内上下尺寸可自行调整。 2.教案首页后续页用河南科技大学教案专用纸书写,或使用A4纸打印。

第十八课 水环境质量评价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A 、水环境的定义及水体组成 1.水环境: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各种水体的总称。 2.水体组成:水、底质和水生物3部分组成。 B 、水体污染的形成 污染物——水体——运动——水体污染 C 、地面水质量评价 方法:水环境指数法、生物学评价方法、概率统计方法等 (一)一般水环境指数 1.内梅罗水环境指数 参数:温度、颜色、透明度、pH 、大肠杆菌数、总溶解固体、悬浮固体、总氮、碱度、氯、铁和锰、硫酸盐、溶解氧。 将水的用途划分为3类:(1)人类接触使用的:饮用水、游泳、制造饮料 (2)间接接触使用的:养鱼、工业食品制造、农业用; (3)不接触使用的:工业冷却水、公共娱乐及航运。 根据以上用途,建立了分指数: ()[]{}2/1222/)/(/最大平均j i i ij i j L C L C PI += PIj ——j 类水用途指数;Ci ——i 污染物的实测浓度;Lij ——i 污染物对应j 类水用途的标准。 当Ci/Lij<=1.0时,取实测值; 当Ci/Lij>1.0时,取Ci/Lij=1.0+Plg(Ci/Lij) P 常数,一般为5。 要确定一个区域的PI 就必须先确定各类用途水的重要值(Wj ),并且ΣWj =1, PI=Σ(WjPIj) 2.北京西郊水质量系数 P =ΣCi/Si 将水分成了7级(P102) 3.南京水域质量综合指标(P102) I =1/nΣWiPi Pi=CiSi ΣWi =1,

水环境评价与保护作业题完整版

水环境评价与保护作业 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水环境评价与保护作业题及答案第三章 的废水稳定流入,河水流速U=20km/d,起始断面,7. 一均匀河段,有一含BOD 5 BOD5和氧亏值分别为B1=20mg/L,D1=1mg/L,K1=(1/d),K2=(1/d)试用S-P 模型计算x=1.4km处的河水BOD5浓度和氧亏值以及最大氧亏值。 答案: 由BOD衰减方程Bx=B1*exp(-K1*t)= 20*exp(*20)=l Dx=K1* B1*/( K2- K1) [exp(-k1*t)-exp(-k2*t)]+ D1*exp (-k2*t) =*20*/ [exp*20)-exp*20)]+1*exp*20) =l 设临界氧亏点时间为tc,则: tc=Ln{K2*[1-D1*(K2-K1)/(B1*K1)]/K1}/(K2-K1) 8. 次为:2、40、10、、6-9) 答案:多因子指数值:均值型:IA=,IB=;判断A断面水质优于B断面 第六章 10.某湖水水质污染情况见表(该湖水40%游泳,40%渔业,20%冷却水),试计

5 系数k=,河水可与库水迅速混合。求出水的BOD 5 。 答案:c=L 第七章 12.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0.15m3/s,苯酚浓度为 30mg/L,河流流量Q=s,流速ux=0.3m/s,苯酚背景浓度为L,苯酚的降解系数 K=,纵向弥散系数Ex=10m2/s。假设下游无支流汇入,也无其他排污口,污水与河水迅速混合。求排放点下游10km处苯酚浓度。 解:C =L; C=L 13.某河段流量Q=216×104m3 d-1,流速v=46km/d 水温T=度,k1=-1,k2=-1。拟建项目排放Q1=10×104m3/d,BOD5 为500mg/L,溶解氧为0的污水, 上游河水BOD 5 为0,溶解氧为 mg/L。若污水与河水迅速混合,求该河段x=6km 处 河水的BOD 5 和氧亏值。 14.一个拟建工厂,将废水经过处理后排入附近的一条河流中,已知现状条件 下,河流中BOD 5 的浓度为L,溶解氧浓度为L,河水水温为20o C,河流流量为 14m3/s;排放的工业废水,BOD 5 的浓度在处理前为800mg/L,水温为20o C,流量为3.5 m3/s,废水排放前经过处理使溶解氧浓度为L;假定废水与河水在排放口附近迅速混合,混合后河道中平均水深达到0.8m,河宽为15.0m,参数k1(20o C)=, k 2(20o C)=,若河流溶解氧标准为L,计算工厂排出废水允许进入河流的最高BOD 5 浓 度。

环境监测综合评价试题集

综合评价 一、填空题 1、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中分析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时,应做 到因素与因素相结合。 2、按照《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规定,以上各级环境监测 站负责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3、《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中,以作为划分酸雨的 界限;秦岭、淮河以南城市的降尘量在当地清洁点实测值的基础上增加吨/平方公里?月。 4、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统计时,单一测点监测数据和进行日、 月、年平均值计算时应满足和的要求。进行区域范围的平均计算,具有监测数据的监测点数应占整个区域内所步监测点总数的。 5、计算2、2、日均浓度时,每天至少有的采样时间。 6、计算2、2、年平均浓度时,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日均值。 7、评价环境空气时,参与评价的项目中任何一项浓度不达 标,则其空气质量为。 8、综合污染指数时各项空气污染物的单因子的指数。 9、空气污染指数()=101~200时,空气质量为。 10、集中式生活饮用水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分 别执行类和类地表水标准。 11、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分为:优、、轻度污染、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五个等级。 12、在评价河流(包括河段、水系)整体水质状况时,若河流的 某一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则称河流以该类水质为主。 13、在评价河流(包括河段、水系)整体水质状况时,若河流的 Ⅰ~Ⅲ类,或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则称河流以Ⅰ~Ⅲ类水质或Ⅳ~Ⅴ类水质为主。 14、地表水水源水质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838-2002)的类标准;地下水水源水质评价执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14848-1993)的类标准。 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838-2002)中基本项目和补充项 目共29项,其中项目适用于污染较重水体的评价,不纳入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评价。 16、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以Ⅲ类水质标准为依据,出现超标现象 时,需列出及其名称。 17、多时段污染趋势统计分析,采用秩相关系数法。至少有个时 间序列的评价指标值依次从前到后排列,计算秩相关系数。 18、《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总站物字[2003]52号) 中,根据监测结果,将区域环境噪声与道路交通噪声分为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5个环境质量等级。 19、某市道路交通噪声2005年为68.8,与2004年相比(2004年 为67.8),道路交通噪声的声环境质量污染程度。 20、生物丰度指数指通过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

水质综合评价的方法

水质综合评价的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数理方法与手段,对某一水环境区域进行环境要素分析,对其作出定量描述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摸清区域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为区域环境系统的污染控制规划及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可分为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表示单项污染物对水质污染影响的程度,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表示多项污染物对水质综合污染的影响程度。 (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是将某种污染物实测浓度与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水质类别的方法。即将每个水质监测参数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比较,确定水质类别,最后选择其中最差级别作为该区域的水质状况类别。 (2)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是指在求出各个单一因子污染指数的基础上,再经过数学运算得到一个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据此评价水质,并对水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对分指数的处理不同,决定了指数法的不同形式,有诸如简单迭加型指数、算术平均型指数、加权平均型指数、罗斯水质指数、内梅罗指数、黄浦江污染指数、豪顿水质指数等。 单因子污染指数只能代表一种污染物对水质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水质整体污染程度:综合污染指数法是对整体水质做出的定量描述,这样的评价结果只能定性地说明污染程度是轻、严重还是非常严重,不能确定其功能类别为几类。但是,只要项目、标准、监测结果可靠,综合评价在总体上是可以基本反映水体污染性质与程度的,而且便于同一水

体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基本污染状况和变化的比较,所以现在进行水质污染评价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2.基于模糊理论的水环境评价法 由于水体环境本身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各个项目的级别划分、标准确定都具有模糊性。因此,模糊数学在水质综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概率法、模糊综合指数法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模糊综合评判法,这种方法根据各污染物的超标情况进行加权,但污染物毒性与浓度不成简单的比例关系,因此,这种加权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讲,模糊评价法体现了水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符合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极型得到的评判集易出现失真、失效、跳跃等现象,存在水质类别判断不准或结果不可比的问题,可操作性较差。 3.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水环境评价法 由于水环境质量数据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监测得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或不确切的,因此,可将水环境系统视为一个灰色系统,即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或不确知的系统,据此对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水质评价法通过计算评价水质中各因子的实测浓度与各级水质标准的关联度大小确定评价水质的级别。根据同类水体与该类标准水体的关联度大小还可以进行优劣比较,水质综合评价的灰色系统方法有灰色聚类法、灰色贴近度分析法、灰色关联评价法等。 灰色评价法体现了水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虽然分辨率低,但具有简单、可比的优点,而且由于影响水环境的变化因素不断增多、不断变化,水环境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所以灰色评价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日益广泛。 4.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水环境评价法

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

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 常用水在我们生活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使用常用水前,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其质量合格,安全使用。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包括指数评价法、模糊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以及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法,对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使用的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标签: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水环境质量是确保我们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因此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准确评价十分重要。而要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准确评价,就得依靠科学的评价方法。国内外在水质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总体来说,国外研究侧重介质、多参数水质数据分析;我国水质评价方法也比较多,但在理论层次上并没有取得重点突破,只是集中于对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处理。 常用水的环境质量评价的可靠性主要依托监测数据和评价方法来实现。近年来,国内外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也比较多,但国内暂时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一般可划分为单项评价法和多项综合评价法,其主要根据相关标准或者规范要求采用指标法进行评价,由于采用单指标法进行评价相对比较局限,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也相对简单;综合评价要综合考虑水体中所含污染物的多少,通过分析,从而确定常用水水质的综合等级。目前常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指数评价法 (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计算基本原理是将物体污染物的监测浓度和我们现有的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规范进行对比,最终通过比较结果得出水质的类型。现行国家水质标准将每个水质监测参数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比较,最后以水质最差的单项指标所属类别确定为该水体综合水质类别。单因子污染指数只能反映一种污染物对常用水水质污染的程度,但水质的整体污染程度不能准确反映出来。 (2)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是指在分析常用水环境质量单一因子污染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法则得到常用水环境质量的综合污染指数,据此对水质进行详细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一般推荐方法包括幂指数法、加权平均法、向量模法等。 2.模糊评价法 由于常用水环境质量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常用水各级别划分、标准的确定也具有模糊性,因此,模糊数学在水质综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模糊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采用已知的常用水水环境监测数据建立模型,建立一个隶属度矩

水环境生态调查评价

校园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环境,而校园景观湖是校园生态建设中的绿色建设基地,具有减弱热岛效应、景观多样性组成、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和自然教育标本等重要意义。这里对校园两人工个湖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评价。青蓝湖、显微湖位于校园西南侧,相隔不远,是学生休闲放松的一片静谧之地。调查评价如下表: 经小组调查与评价,我们认为两个湖泊从生态存在以下问题,针对问题我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1)青蓝湖中心亭的通道由于饲养原因,被拦住了,湖边设施本来就不多,没能发挥出人水和谐的水环境生态效益,只是一个摆设。 (2)水体周围建了人性化的设施,有游憩的秋千,及座椅。但树木及灌丛数量面积仍然很少,可能与学校面积小有关。 (3)没有专门人员维护管理:只有针对野生动物的管理员,水的更换周期长,主要也是因为水体自净能力差,没有天然生物链进行物质的循环流动。底泥的疏通没有按期,如果底泥污染程度严重,那么很难通过换水改善水体质量。废弃物的打捞工作也要定期进行避免水质恶化。 (4)由于野生动物的饲养,湖水流动更新速度慢,底泥的积累。使水体透明度很弱,一些水生生物难以生长。一些游客和路人还会投放些食物,应严格禁止此举,事物的腐烂会加重水质恶化。所以,水生动物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追放或捞出。 (5)水流动性差,溶氧量低,污染物易聚集。增加水泵以增加水体富氧量。 (6)水源直接用自来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建议建立雨水收集处理机制,将雨水作为补给水源。

附上:一些材料,毛毛你看看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 ◆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水环境评价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有关问题的技术规定(暂行) 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分为: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五个等级。 1.1断面水质评价 评价断面水质时,其水质类别与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评价 水质类别水质状况 Ⅰ~Ⅱ类水质优 Ⅲ类水质良好 Ⅳ类水质轻度污染 Ⅴ类水质中度污染 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 1.2河流水质评价 评价河流(包括河段、水系)整体水质状况时,计算出各水质类别断面数占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以表2所示的方法对其评价。当同一类别水质断面比例大于等于60%时,以该类水质按照表1评价。 表2 河流水质评价 水质类别水质状况 Ⅰ~Ⅲ类水质比例≥90% 优 75%≤Ⅰ~Ⅲ类水质比例<90%良好 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劣Ⅴ类比例<20% 轻度污染 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20%≤劣Ⅴ类比例<40%中度污染 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劣Ⅴ类比例≥40%重度污染 1.3河流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 河流中的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条件为:当河流的某一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60%,则称河流以该类水质为主。当不满足上述条件时,若Ⅰ~Ⅲ类,或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70%,则称河流以Ⅰ~Ⅲ类水质或Ⅳ~Ⅴ类水质为主。除此之外,不指出主要水质类别。 2.不同时段地表水环境质量对比分析 2.1 基本要求 进行同一水体与前一时段、前一年度同期水质比较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1)评价时选择的监测项目必须相同; (2)评价时选择的断面基本相同; (3)定性评价必须以定量评价为依据。 2.2.两时段断面浓度变化对比分析 评价某项污染项目的浓度值与前一时段的变化程度时,按以下规定进行: (1)当评价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小于20%时,且没有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属于水质无明显变化; (2)当评价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大于或等于20%时,且没有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属于水质有所好转或有所恶化;(3)当评价指标浓度值的升高或降低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了一级或多级变化,则属于水质显著好转或显著恶化。 2.3两时段的河流水质变化对比分析 对河流水质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趋势分析,以断面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对照表2的规定,按下述方法评价。 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 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时,则评价为好转或恶化; 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显著好转或显著恶化。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1、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方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以chl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 式中:rij—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 m—评价参数的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