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标准分级法

合集下载

第一章_水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及程序

第一章_水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及程序
第一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及程序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类型
一. 回顾评价 回顾评价是对已经建成的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回顾评价是对已经建成的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评价,以便了解工程兴建后实际的环境变化情况, 评价,以便了解工程兴建后实际的环境变化情况,环境 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针对实际出现的不利影响, 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针对实际出现的不利影响,提出改 善措施,保护环境质量, 善措施,保护环境质量, 并为今后新建工程的环境影响 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二. 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 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 质量评价, 以便了解目前工程的环境状况, 质量评价, 以便了解目前工程的环境状况,针对不利影 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环境质量。 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大湖( ② 湖泊与水库 : 当平均水深 ≥ 10m 时 ; 大湖 ( 库 ) 25km >25 km2 ; 中 湖 ( 库 ) 5-25km2 ; 小 湖 ( 库 ) <2.5 km2 当平均水深<10m 大湖( 当平均水深 <10m 时 ; 大湖 ( 库 ) >50 km2 ; 中湖 50km 小湖( (库)5-50km2;小湖(库)<5 km2 ( 4) 对 地 面 水 域 的 水 质 要 求 ( 即 水 质 类 别 ) 以 GB3838 或国家环保总局GHZB 1999标准为依 3838, GHZB1 GB3838 , 或国家环保总局 GHZB1-1999 标准为依 据。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 (1)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 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 但包括含热 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 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 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 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 、 中等和简单三类。 中等和简单三类。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 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 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 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 但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但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 , 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 中等 : 污染物类型数 = 参数数目<10; 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 参数数目 <10 ; 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 , 但需预 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 简单 : 污染物类型数 =1 , 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 数数目< 数数目<7。 (3)各类地面水域的规模是指地面水体的大小规模 河流与河口: 大河>150m /s; 中河15 150m /s; 15① 河流与河口 : 大河 >150m3/s ; 中河 15-150m3/s ; 小河>15m 小河>15m3/s

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是指水体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状态和水体功能的综合表现。

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是通过对水体的水质、水生物和水功能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首先是水质指标。

水质指标主要包括水体中的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指标。

常用的水质综合评价方法有水质综合指数法和水质等级法。

水质综合指数法是通过将各种水质指标的浓度权重相加,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来评价水质等级。

水质等级法是通过将各种水质指标的浓度与国家或地方的水质标准进行比较,评判水质等级的好坏。

其次是水生物指标。

水生物指标主要包括水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态位等。

常用的水生物综合评价方法有生物指数法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法。

生物指数法是通过对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来评价水生物的健康状况。

生物多样性指数法是通过对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评估,反映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最后是水功能指标。

水功能指标主要包括水体的供水、农业灌溉、渔业资源和水产养殖等功能的满足程度。

常用的水功能综合评价方法有水功能综合指数法和水功能等级法。

水功能综合指数法是通过对水功能指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来评价水功能的满足程度。

水功能等级法是通过将水功能指标的满足程度与国家或地方的水功能标准进行比较,评判水功能的好坏。

以上介绍的是常用的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水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进行适当的修正和改进。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健康风险评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健康风险评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健康风险评估地表水质量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中的水质条件和水文学特征,是评价水体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指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健康风险评估的进行,对于保护公众的饮用水安全以及维护环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地表水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价,并制定的规定水体质量等级及相应限值的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旨在保障水体质量,预防和控制水源污染,维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分级与评价标准根据水质状况的不同,可以将地表水的水质分为多个等级。

一般情况下,水质分级是根据水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含量以及生态学特征指标等进行评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确保各项指标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水体质量的基本情况。

2. 指标选择与监测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选择适当的监测指标,并明确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水质指标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人体健康安全、环境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3. 监测频次与地点安排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时需要考虑监测频次和地点的安排。

监测频次应根据地表水水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确定,以全面反映水质状况。

地点安排则需要覆盖地理位置、水体类型和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以全面了解地表水的污染状况。

二、健康风险评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护公众的健康与生活安全。

健康风险评估是评估地表水质量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合理的水质标准,以确保公众的饮用水安全。

健康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毒性评估毒性评估是评估水中各种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通过实验室和动物试验,确定水中有害物质的毒性特征,以及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态过程。

2. 暴露评估暴露评估是评估人口接触水源的频次、剂量和时间等因素,确定人体对有害物质的暴露状况。

水质评价

水质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水质指数法: 利用表征水体水质的物理化学参数的某物质浓度值, 通过数学处理,得出一个较简 单的相对数值(一般是 无量纲值),用于,称为污 染指数法。
反映单一污染物影响下的“分 指数”(单一指数) 反映多项污染物共同影响下的“综合指数”
水质评价分类 (一)按评价对象分
大气降水水质评价
地表水水质评价
地下水水质评价
水质评价分类
(二)
按评价时段分
示水质演化的过程
回顾评价、回顾评价是利用积累的历史水质数据, 揭 现状评价、现状评价是根据近期水质监测数据,阐 明
水质当前的状况
影响评价、影响评价又称预测评价,是针对拟建工程在
运行后对水质的可能影响做出预测分 析。
百分制分级法通常选取10个评价参数,如DO、COD、氰、酚、 铅、汞、铬、镉、 油、砷等。将评价参数的实测值对照“地表水水 质分级、评价标准”(表1-5-2)得出评分分值Ai,然后采用下式 计算总分(M)
再根据水质分级表对水质进行分级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二)分级评价法: 百分制分级法:
地表水水质分级、评价标
水质评价分类
(三)按水的用途分
供水水质评价:(包括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
农业灌溉用水等方面的水质评价)
养殖业用水(渔业)水质评价:
风景游览水体的水质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为水环境保护服务
水质评价分类
(四) 按评价的范围分
局部地段的水质评价: 区域性的水质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分类往往是相互交叉的,例 如,为供水服务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既应进行回顾评
价又应突出现状评价的内容,同时还应对水源地投产
后水质的可能变化做出预测分析。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水环境质量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为了及时、准确地评价水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发展出了多种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本文将简介几种常见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探讨其应用。

一、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是一种通过对水环境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综合评分的方法。

根据综合评分的不同分值,将水环境分为不同等级,以了解其污染程度。

综合指数法评价指标较多,包括水体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以及生物指标等。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测量和分析,得出相应的得分,根据得分的高低,进行等级划分。

通过综合指数对水环境进行评价,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水环境质量现状,并为采取相应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二、污染负荷法污染负荷法是一种通过对污染物负荷量的测量,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重点关注污染物的浓度和流量两个因素,同时对其进行监测和分析,以求得出客观可靠的评价结果。

该方法以污染物负荷量为评价依据,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对于评价大面积水体的污染程度非常适用。

三、生态指数法生态指数法是一种综合应用多个生态指标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

采用生态指数法评价水环境质量,既考虑了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也有助于防止人为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指数法评价水环境时,其关键在于确定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指标和提供充分的站点数据。

不同的水生态系统应选用不同的生态指标,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生态指数法广泛适用于潮间带、湖泊和水库等水生态系统。

四、水质等级评价法水质等级评价法是一种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是根据有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选取对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意义指标,对水环境进行评价和分级,以便迅速地反映水环境的污染状况。

通常根据测得的各项水质参数,进行分级评价。

将水质分为不同等级,结合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决策。

综上所述,不同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在不同情况下能够提供不同的评价结果。

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水质分类标准

水质分类标准

水质分类标准水质是指水体中所含的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含量,是评价水体是否适合某种特定用途的重要指标。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对水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评价至关重要。

水质分类标准是根据水体中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含量,将水质分为不同等级或类别的标准。

不同的水体用途需要不同的水质标准,因此水质分类标准的制定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表水水质分类标准。

地表水是指地表流动的水体,包括江河湖泊、河流、湖泊、水库等。

地表水水质分类标准根据水体的用途和水质的特点,通常将地表水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水质类别。

其中Ⅰ类水质适用于饮用水源保护区,Ⅱ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游泳区等,Ⅲ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农业灌溉区等,Ⅳ类水质适用于渔业、风景区等,Ⅴ类水质适用于工业冷却、航运等。

二、地下水水质分类标准。

地下水是指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水体,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淡水资源。

地下水水质分类标准通常根据水质的主要污染物质,将地下水分为Ⅰ、Ⅱ、Ⅲ三个水质类别。

其中Ⅰ类水质适用于饮用水源地,Ⅱ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地、农业灌溉地等,Ⅲ类水质适用于工业冷却、城市公园绿地等。

三、海洋水水质分类标准。

海洋水是指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部分,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水水质分类标准通常根据海水的盐度、溶解氧、营养盐含量等指标,将海洋水分为优质海水、良好海水、一般海水、劣质海水四个等级。

其中优质海水适用于海洋自然保护区,良好海水适用于海水浴场、海洋养殖区等,一般海水适用于海洋渔业区、海洋旅游区等,劣质海水适用于海洋工业排放区、海洋垃圾处理区等。

四、饮用水水质分类标准。

饮用水是指供人类饮用的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饮用水水质分类标准通常根据水质的卫生指标和化学指标,将饮用水分为优质饮用水、合格饮用水、不合格饮用水三个等级。

其中优质饮用水适用于生活饮用水源地,合格饮用水适用于工业用水地、农业灌溉地等,不合格饮用水适用于工业废水排放地、污水处理厂出口等。

水质标准分类

水质标准分类

水质标准分类水质标准是指对水质进行评价和分类的一种标准体系,它是衡量水质优劣的重要依据。

根据水质标准的不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质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水质保护和治理。

水质标准分类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三个方面。

国家标准是对水质进行评价和分类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公众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依据。

国家标准根据水质的不同特点和用途,将水质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

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湖泊、水库等,地下水主要包括井水、泉水等。

国家标准根据水质的化学成分、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价和分类,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五个等级。

其中,Ⅰ类水质是指水质优良,可以直接饮用;Ⅴ类水质是指水质劣势,只能用于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

地方标准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状况等因素,结合国家标准进行细化和补充的水质标准。

地方标准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国家标准中的一些指标进行调整和修订,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水质监测和管理需要。

地方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保障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行业标准是针对特定行业的水质要求而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工业用水标准、农业灌溉水标准、游泳池水标准等。

不同行业对水质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来进行管理和监测。

行业标准可以根据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和用水需求,对水质标准中的一些指标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满足特定行业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水质标准的分类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三个方面。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更好地保障公众饮用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水质标准的管理和监测,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水环境评价标准

水环境评价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有关问题的技术规定(暂行)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分为: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五个等级.1。

1断面水质评价评价断面水质时,其水质类别与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评价水质类别水质状况Ⅰ~Ⅱ类水质优Ⅲ类水质良好Ⅳ类水质轻度污染Ⅴ类水质中度污染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1。

2河流水质评价评价河流(包括河段、水系)整体水质状况时,计算出各水质类别断面数占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以表2所示的方法对其评价.当同一类别水质断面比例大于等于60%时,以该类水质按照表1评价.表2 河流水质评价水质类别水质状况Ⅰ~Ⅲ类水质比例≥90%优75%≤Ⅰ~Ⅲ类水质比例<90%良好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劣Ⅴ类比例<20% 轻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20%≤劣Ⅴ类比例<40%中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劣Ⅴ类比例≥40%重度污染1。

3河流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河流中的主要水质类别的判定条件为:当河流的某一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60%,则称河流以该类水质为主.当不满足上述条件时,若Ⅰ~Ⅲ类,或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大于或等于70%,则称河流以Ⅰ~Ⅲ类水质或Ⅳ~Ⅴ类水质为主.除此之外,不指出主要水质类别。

2.不同时段地表水环境质量对比分析2。

1 基本要求进行同一水体与前一时段、前一年度同期水质比较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1)评价时选择的监测项目必须相同;(2)评价时选择的断面基本相同;(3)定性评价必须以定量评价为依据。

2。

2.两时段断面浓度变化对比分析评价某项污染项目的浓度值与前一时段的变化程度时,按以下规定进行:(1)当评价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小于20%时,且没有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属于水质无明显变化;(2)当评价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大于或等于20%时,且没有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属于水质有所好转或有所恶化;(3)当评价指标浓度值的升高或降低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了一级或多级变化,则属于水质显著好转或显著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