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总结一、引言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我们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其目标是让我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通过完成一项实际的机械制造工艺项目,深入了解了机械制造的全过程,掌握了相关的工艺知识和技能。
二、项目概述我们的课程设计项目是设计和制造一个简单的机械零件。
这个任务涵盖了从材料选择、工艺方案设计、制造过程规划,到实际制造和检测的全部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运用所学的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和条件,进行创新性的设计。
三、设计过程在设计阶段,我们首先对各种可能的材料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确定了最适合我们的材料。
然后,我们根据零件的特性和要求,设计了多种工艺方案,经过反复的讨论和比较,最终确定了一个既满足要求又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运用了理论知识,还充分发挥了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创新性的思考。
四、制造过程进入制造阶段,我们按照设计的工艺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制造过程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比如材料加工的难度、设备操作的精度等。
但通过团队协作和不断尝试,我们最终克服了这些问题,成功地完成了零件的制造。
五、检测与评估完成制造后,我们对零件进行了详细的检测。
通过与设计要求的对比,我们发现零件的各项参数均满足要求,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同时,我们也对整个设计和制造过程进行了反思和评估,总结了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六、结论与展望通过这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机械制造的全过程,还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更复杂、更实际的工程项目中,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指导书仅供参考一、设计目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计”是在本专业方向学生已学习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技能综合训练;这次专业课程设计是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机构设计的能力和工艺设计的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作一次基本训练;二、设计要求1.能正确应用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分析零件的工艺可行性,制定零件的工艺路线;2.能正确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夹具设计原理中的基本理论,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拟定夹具方案,设计夹具结构;3.能够按照机械制图规范绘制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4.熟悉和运用有关机制工艺、夹具等手册和资料,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方法;三、设计内容和步骤本设计题目为:”指定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及其工艺装备设计”;(一)每位学生明确自己的工艺设计对象由指导教师指定二研究分析零件1.了解该零件在机械装备中的地位与作用;2.对零件的图纸表达及结构特点分析;3.对零件主要加工面的尺寸、形位精度、表面粗糙度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4.对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工艺性进行分析;5.确定毛坯尺寸及其制造方法三确定生产类型及批量所有零件按照批量设计;生产条件假定为本校已有设备;四确定毛坯制造方法毛坯选择应按生产批量大小,非加工面的技术要求,以及零件的复杂程度,技术要求的高低等几方面综合考虑,它对整个工艺过程经济合理影响甚大;分析毛坯时,注意余量的分配,浇冒口、分型面的位置等,毛坯的结构形式,对以后安排工艺和采取必要工艺措施有关;用红笔在所发零件图上画出毛坯外形,如孔等未加工前的部位要全部涂红,最后,要在这张毛坯图上注全毛坯尺寸;五制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1.制定工艺路线;在对零件分析基础上,至少拟出二个工艺方案,然后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其中较为合理的一个;2.选择定位基准,进行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当工序中所用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则需要工序尺寸计算;3.选择机床及工、夹、量、刀具机床设备的选用,应是既要保证加工要求,又要经济合理,在成批生产条件下,一般是采用通用机床和专用工艺装备;4.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的确定根据工艺路线的安排,首先确定一个加工表面的工序加工余量,其工序间尺寸公差按经济精度确定;一个表面的总余量,则为该表面各工序间余量的总和;因时间有限,每个学生只计算其中一个主要表面的各工序间余量及公差;其余表面可直接查阅相关手册中的“工序间的加工余量”部分;5.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的确定在机床、刀具、加工余量等确定的基础上,可按有关公式进行计算;因时间有限,本次设计内容仅限于指定工序;6.设计工艺文档将上述各项内容填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至于各工序的加工简图定位夹紧示意图,可选择主要工序,画在说明书上,内容包括:1工件外形及加工部位用红线,并注上工序要求的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2按规定符号,表示出工件的定位,夹压部位和约束的自由度;3在加工开始位置,画上刀具及标上切削运动,进给运动等方向以箭头表示;4每一工序图上,应示清与工艺过程卡中相同的“工序号”、“工序名称”、“机床型号”、“夹具名称”;六夹具结构设计每一学生必须按照指导教师的指定工序设计专用夹具;1.确定设计方案要求至少提出二个进行比较后正式确定;2.选择定位元件,计算定位误差;3.计算所需的夹紧力,设计夹紧机构;4.绘制夹具装配图装配图比例:1:1,工件用双点划线,加工面用加粗实线,其它要求见相关教材;七撰写设计说明书希望每个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及时整理和书写自己的设计说明书;要求:字迹工整、语言简练、文字通顺、插图正确;说明书统一用十六开纸书写,四周留出边框,最后用学校统一印发的封面将报告正文和图纸一起装订成册;设计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零件分析;2.生产类型及批量的确定;3.毛坯的确定;4.工艺方案分析和有关计算工序尺寸等计算;5.夹具方案分析和有关计算定位误差,夹紧力计算等;6.小结 7. 参考文献等;八课程设计资料的提交设计说明书装订的大致顺序如下:1.封面课程设计专用,黄颜色封面,学校教材科领取2.目录3.设计说明书的正文见七4.小结5. 附录:1指导教师指定零件的零件图2毛坯图3指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4机械加工工序卡4夹具总装配图5“夹具体”或“底座”零件图四、成绩考核本课程设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由学生本人亲自交指导老师验收,否则不与接收;指导老师最后抽查部分同学质疑,形式可以是个别进行或以小组形式集体进行;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应根据平时的设计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工艺分析和夹具设计的水平及图画和说明书的质量,进行综合衡量;五、参考资料1.柯建宏等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于骏一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邹青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尹成湖, 李保章, 杜金萍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王小华;机床夹具图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6.李名望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胡凤兰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陈宏钧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王绍俊主编;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0.冯辛安,黄玉美等编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1.刘文剑等编;;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2.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等编;机床夹具设计手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3.张进生;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指导;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4.赵家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5.李旦等编着;机床专用夹具图册;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6.刘文剑等编;夹具工程师手册;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六、设计安排本课程设计共两周合计十天,具体分配参照如下:1.布置任务、分析工艺、画毛坯图由指导教师指定 2天2.制定工艺路线、计算工序尺寸1天3.夹具方案装配草图设计通过指导教师审核并确认1天4.定位误差、夹紧力计算 1天5.夹具结构的详细设计总装图,夹具体或底座的工程图通过指导教师审核并确认 3天6.整理设计说明书 1天7.提交文档并考核 1天。
模块化教学设计范例

模块化教学设计范例
模块化教学设计范例可以参考以下案例:
案例:《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模块设计
1.背景介绍
《机械制造工程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涵盖了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加工方法、制造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内容。
本模块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模块内容
本模块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加工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
(2)车削加工模块:介绍车削加工的基本原理、工艺和方法,包括车床操作、工件安装、刀具选用等方面的内容。
(3)铣削加工模块:介绍铣削加工的基本原理、工艺和方法,包括铣床操作、工件安装、刀具选用等方面的内容。
(4)磨削加工模块:介绍磨削加工的基本原理、工艺和方法,包括磨床操作、工件安装、砂轮选用等方面的内容。
(5)特种加工模块:介绍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如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水射流加工等的基本原理、工艺和方法。
3.教学方法
本模块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式
本模块的考核方式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两个方面。
理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一、引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完整的课程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和总结。
二、课程设计步骤1. 需求分析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
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了解,确定设计项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设计的范围、目标和限制。
2. 背景调研在明确需求后,进行背景调研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的现状和前沿技术。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查市场现状、参观企业等方式,了解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最新发展,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3. 初步方案设计在进行初步方案设计之前,需要对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和自动化技术进行深入学习。
在掌握相关知识后,根据需求和背景调研的结果,设计出初步的方案。
这个阶段需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设计的方向和具体设计的内容。
4. 系统设计在初步方案确定后,开始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将初步方案进行细化,并进行工程参数的计算和确定。
需要结合机械原理、自动化技术和相关工程知识,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 详细设计在系统设计完成后,进行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是将系统设计的结果进行精确化,并确定具体的零部件尺寸、工艺和材料。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严谨的计算和分析,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6. 制造和装配在详细设计完成后,进行制造和装配。
根据设计结果,制造相关零部件,并进行装配和测试。
这个阶段需要团队合作,借助各种加工和测试设备,确保设计结果的实现和验证。
7. 试验和改进在制造和装配完成后,进行试验和改进。
通过试验验证设计的性能和效果,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
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确保最终的设计结果达到预期的要求。
8. 成果展示最后,在试验和改进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 程设计的实践案例
案例背景:某 机械制造企业 生产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
案例目的:通 过实践案例, 了解机械制造 工艺学的应用
案例内容:包 括产品设计、 工艺规划、生 产管理等环节
案例结果:通 过实践案例, 提高了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
案例一: 汽车制造 工艺设计
案例二: 飞机制造 工艺设计
确定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设计的 目的和要求
制定课程计划:包 括课程内容、教学 方式、考核方式等
实施课程教学:按 照课程计划进行教 学,注重实践操作
课程考核与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 进行考核和评价, 及时反馈和改进
制定课程设计的计划和时 间表
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实施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
确定课程设计的目标和 要求
制定教学 计划:根 据课程内 容,制定 详细的教 学计划和 时间表
准备教学 材料:包 括教材、 教具、实 验设备等
实施教学: 按照教学 计划,进 行课堂教 学和实践 操作
评估教学效 果:通过考 试、作业、 实验等方式, 评估学生的 学习效果和 教学质量
确定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和预期成果 制定课程大纲: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 编写课程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准备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 实施课程教学:按照课程大纲和教案进行教学 课程评价与反馈:对课程进行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设计报告:要求报告内容 完整,格式规范,语言通 顺
设计质量:包括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效果等 工艺水平:包括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工艺设备等 创新性:包括创新点、创新思路、创新效果等 实用性:包括实用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等 团队协作: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 报告撰写:包括报告格式、报告内容、报告质量等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机械制造工艺学是工程学的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研究制造产品的工艺及其操作技术。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掌握工程设计和制造技能的基础。
在大多数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学生必须完成一个课程设计任务,以帮助他们实践所学知识并深入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
本文将重点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包括任务书的内容、意义和实施方法等方面。
一、任务书的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通常由学院或教师编写。
其主要内容包括:1. 任务名称:简短而明确的任务名称,以便学生理解任务的主题和目的。
2. 任务目的:阐述任务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任务要求:详细说明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技能要求、资源要求和实践要求等。
4. 任务流程:任务设计的主要步骤和时间表,以便学生规划和控制任务进度。
5. 任务评估:任务完成后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以便教师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任务书的意义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巩固和拓展知识: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知识点,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实践能力: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资料、设计模型、加工零件、测试成品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增强自学能力: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这能够帮助学生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性,增强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4. 提高综合素质: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文献检索、信息筛选、分析总结等多种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5. 联系实际应用: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是为了应用所学知识,学生通过任务实践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好地体现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应用价值。
三、任务书的实施方法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实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任务分配:在课程开始前,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任务分配,并采取确定时间节点的方式,使学生合理分配时间,保证任务的按时完成。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目的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设计指导书旨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和拓展学生在机械制造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1.设计任务的背景和目标:明确设计任务的背景和目标,概述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功能。
2.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对设计所需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和设计,并进行相应的需求规格说明。
3.结构设计和组成部件的选择:根据功能设计要求,进行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选择适合的组成部件。
4.工艺流程设计: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包括加工工艺及其处理方法、检验方法等。
5.零件加工与装配:根据工艺流程进行零件加工和装配,保证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实施方案和优化设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并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7.结果分析和评价: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和提出改进措施。
8.设计报告撰写:将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的书面记录,包括设计目的、设计任务、设计过程、设计结果等。
三、课程设计内容和步骤3.1 设计任务的背景和目标设计任务的背景是指设计项目的来源和背景信息,包括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的功能等。
设计任务的目标是指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3.2 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需求分析是指对设计所需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明确设计的基本要求。
功能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和组成部分,如图示设计以及系统模块设计。
3.3 结构设计和组成部件的选择结构设计是根据功能设计要求,进行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包括机械结构的选择、参数设计等。
组成部件的选择是指根据结构设计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材料和零部件。
3.4 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是指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包括加工工艺及其处理方法、检验方法等。
工艺流程设计要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目的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工程学科知识的能力。
以下是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的一些主要目的:1.实践应用理论知识:将学生在机械制造相关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机械设计和制造项目中,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2.综合运用工程知识:培养学生整合机械工程学科各个领域知识的能力,包括机械设计、材料工程、制造工程等,使他们能够处理复杂的工程问题。
3.锻炼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学生通常需要组成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中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的机械制造项目,学生将面对真实的工程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引导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促使他们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培养创新和发明的思维方式。
6.熟悉工业标准与规范: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将熟悉和理解相关的工业标准和规范,这对于他们未来从事机械制造行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7.培养质量意识:在课程设计中,强调产品质量、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对质量管理和工程流程优化的意识。
8.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学生将在课程设计中有机会实际操作工程工具、软件和设备,提高他们在实际工程中的操作技能。
9.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10.为毕业生职业发展做准备:通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学生将更好地为进入机械工程行业或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迅速适应并解决复杂的机械工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并标注有关尺寸和夹具的技术要求 (参考 教材或指导书)
实例:如果实际加工的状态如右图,则在工序卡 的图框中 要画成左图的形式。 需要标出的要素有:定位基准,夹紧力方向和 作用点,被加工面用粗线条标出,工序尺寸(从 基准面标起)。
填写相 关内容
继续填写其他内容
八. 任务图纸
以学号尾数为依据,尾数为: (1、5、9)(2、6、0)(3、7)(4、8) 的同学分别作图纸编号为 831001,831002,831003,831004 的零件。
1. 2. 3.
定位基准的选取。 加工方法的选择。 加工阶段的划分、工序内容的确定和工 序顺序的安排。
4. 加工余量的确定及工序尺寸、上下偏差的确定。具体 包括:
1. 毛坯尺寸确定。
2. 确定工序余量、确定工序尺寸及上下偏差。
5. 查表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6. 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7. 设计并绘制专用夹具装配图。具体包括:
CA6140后托架三维模型
铣削两侧边时需 要圆周定位; 部分表面需要安 排抛光,因为是 外露表面。
CA6140 法兰盘三维模型
CA6140 拨叉三维模型
形状像一个长方体,标准六点定位后先加工左面, 再钻花键底孔,于是有了可以限制五个自由度的粗 基准。 注意配钻的小孔不加工。
1. 2. 3. 4. 5. 6.
确定定位基准及定位方案。 分析定位误差。(选作) 计算切削力与夹紧力。(选作) 设计夹紧装置。
夹具操作说明。
绘制夹具3.
4.
5.
6.
7.
8.
《机床夹具设计手册》 《机械加工工艺手册》 《机械制造工艺及专用夹具》.孙丽媛主编,雒运强、张嘉 钰副主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简明设计手册》.叶伟昌主编,谢家 瀛、林岗副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李益民主编. 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艾兴、肖诗刚编写的《切削用量 手册》。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王绍俊主编的《机械制造 工艺设计于册》。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等。
设计某一工序专用夹具装配图。 绘制夹具图中的某一零件的零件图(夹具体)。 编写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工艺规程编制、夹 具设计)。
4. 5. 6.
四.设计内容及步骤
1. 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及工艺审查。 2. 选择毛坯并绘制毛坯图。 3. 拟定工艺方案(加工路线/规程),要求 提出两套方案,比较优、缺点,选择最佳 方案。具体包括:
铸造时就是半个圆环; 圆环两侧面同时铣削 (用两个盘铣刀)以平 衡切削力。
CA6140 拨叉三维模型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
一.设计题目
XX零件机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 及其钻(铣)工序的专用夹具的设计
二.设计参数(原始数据)
1. 生产类型:中批或大批生产。
2. 零件图。
三.课程设计的组成
1. 2.
绘制设计零件图一张。 绘制零件毛坯图一张。
3.
编写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包括工序目录卡、 工序卡、检验卡)。
2.绘制夹具总图 c.绘制总图的顺序是:
先用双点划线绘出工件的轮廓外形,并显示 出加工余量;
把工件轮廓线视为透明体,然后按照工件的 形状及位置依次绘出定位、导向、夹紧及其他元 件或装置的具体结构;
最后绘制夹具体,形成一个夹具整体。
d.总图上除应标出夹具名称、加工零件编号、填写 明细表和标题栏等和其他机械装配图相同的内容外, 还应标注夹具的轮廓尺寸、必要的装配和检验尺寸 及公差、主要元件与装置之间的相互位置要求等。 精度要求较高的夹具,应进行精度分析与计算。
七. 注意事项
本次课程设计需用图板绘制所有零件图、 毛坯图、工序卡及装配图等。
说明书使用学校统一的纸张,用手书写。
按照时间安排的每个节点完成任务,教师 定时答疑、检查。
绘图
1.零件毛坯图 毛坯图中要求用双点划线画出加工零 件的轮廓。
2.绘制夹具总图 a.夹具总图应按照国家标准绘制,图形大小的 比例尽量取1:1,使所绘的夹具总图有良好的直 观性。如工件过大时可用1:2或1:5的比例,过 小时可用2:l的比例。 b.总图中的视图应尽量少.但必须能够清楚地 表示出夹具的工作原理和构造,表示各种装置或 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等。主视图应取操作者实际 工作的位置,以作为装配夹具的依据并供使用时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