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学的发展及意义

合集下载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改革文学资料

改革文学资料

改革文学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改革文学,作为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变革的产物,承载着一种特殊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作为一种最具灵魂的表达方式之一,也随之受到了影响。

传统文学的主题、形式和风格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改革文学应运而生。

内容
改革文学以其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突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更贴近人民生活,更富有时代感。

改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故事情节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对于探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心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响
改革文学的出现,不仅仅是文学形式上的一次更新,更是对传统文学范式和文化观念的颠覆。

它为当代文学赋予了崭新的活力和意义,为文学艺术注入了更加充沛的血液,同时也引领着文学创作向更广阔的领域探索。

未来
改革文学的发展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与机遇。

在数字化时代,文学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将极大地影响着改革文学的发展方向。

然而,改革文学所承载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将永远牢记在心,不断促使改革文学创作者勇敢前行,为文学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迪。

改革文学,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新潮流,不仅开阔了文学的领域,更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启示。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改革文学必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继续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性。

当代文学·改革文学

当代文学·改革文学

第四节“改革”文学一、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催生“改革”文学的产生最先感受到“时代情绪”又给予明确表达的是四川青年诗人骆耕野。

1979年5月,他在《诗刊》发表《不满》一诗:“象鲜花憧憬着甘美的果实,/象煤核怀抱着燃烧的意愿:/我心中孕育着一个‘可怕’的思想,/对现状我要大声地喊叫出:/--‘我不满’”。

诗中出现的不满现状的焦虑、不安,正是对改革的要。

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首诗“道出了‘改革文学’所以崛起的历史因由与时代背景、社会情绪”,“是‘改革文学’的宣言”。

不久,1979年7月,天津工人出身的作家蒋子龙作为“改革文学”标志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问世。

二、什么是“改革”文学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对未来抱有良好愿望而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学创作潮流。

这一思潮反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社会经济改革、期待改革、呼唤改革的时代情绪。

作品多从新与旧、善与恶、前进与保守的矛盾冲突中,真实描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关系及其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三、农村题材的“改革”小说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

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在这期间,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等。

(一)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和《陈奂生出国》等七篇。

1979到1991年前后历时12年,这就使主人公陈奂生在广阔的空间与悠长的时间里,有了更充分的表现。

作品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现代文学的起源发端于“五四”时期,那时候由于新文化运动和各种文学革命的浪潮,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抵制热情使得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接受了西方的思想热潮。

于是,在这种背景和新文学的改革下,各种文学载体都为革命做了一定的准备,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等。

在革命的环境下,文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比较激烈。

因此,在一战前后时期,中国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化,新型社会模式发展后,社会新的民主势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有了很大拓展。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和背景(一)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十月革命最大的影响就是给我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能够让我们当时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各种任务和阶级奋斗都有了明确的指示,也是开展革命的主要思想路线和突破点。

文学的形式也受这种思想的指引不断突破封建教条的模式,能够让社会主义得以发展,并且以白话文为主要的文学形式进行拓展,对当时的制度和环境进行了非常严峻的批判和抨击。

这也是现代文学的一种启蒙形式。

这个新的文学运动,发轫于北京、上海等少数文化发达的城市,后来不断壮大,渗透到全国各地,因此,日本的统治下,一些殖民地和东北地区包括港澳等地,也都开始展开了同样的变革情况,文学的变革队伍也在不断随之壮大。

(二)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现代文学除了和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外,还和西方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我国现代文化的起源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能够在当时的变革下吸收西方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思想,并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融合,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文学环境,展开了新文化的发展。

即为打破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的思想统治,进行文学的彻底革新,曾经对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学流派进行研究和拓展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已经有了广泛的认知和吸收,也就是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展了重新的认知,在思想艺术的解放上寻找到新突破口,就是引领开放的文学形式出现。

中国当代文学之改革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之改革文学

4、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69界初中生》

她的知青小说没有那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也没有激情的失落感,正像王安忆自己所说的: 69届初中生“在刚刚渴望求知的时候,文化知识 被践踏了;在刚刚踏上社会,需要理想的年代, 一切崇高的东西都变得荒谬可笑了。”所以,她 的小说没有那种激烈的抱怨、为失去的青春辩护 强烈的情绪,但也没有梁晓声、史铁生那样的在 知青岁月中淘洗出一些精神财富的努力和冲动, 整体看来,她的小说更多的是冷静的,小说主人 公没有那种激情昂扬的感觉。
第九讲 80年代(前期)文学 (二)
一、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以这一改革对旧 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 来的强烈冲击为基本主题的文学。发表于 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高晓生的 “陈焕生系列”、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的《浮躁》、路遥的《人生》《平凡 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代表作品 1、高晓声

“陈奂生系列”——《陈奂生上城》 指高晓声创作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这些作品是分两个时期完成的。一是80年代初的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 转业》、《陈奂生包产》,一是90年代初的《战 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高晓声 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 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对中 国农民命运也进行了文化上的反思。
代表作品

1、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 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 主义气息浓郁,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 作品。1984年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是几十万 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一个缩影,小说是第一个正面 表现了知识青年大规模返乡的中篇小说,小说中 不仅仅展现了疯狂年代的混乱气息,还有知青在 心灵、肉体上所受到的折磨,但在此之上,他还 展现了知青们在困难年代中的英雄主义和因为经 历而磨练出的惊人毅力。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

卢新华
四、对“伤痕文学”的评价
(一)、进步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 整体否定。即,它不仅是对文革中的政策及其造 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 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 真实性"。 2、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 剧精神。 3、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 画。
早期的“改革文学”作品主要有《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改革者》(张锲)、《祸起萧墙》 (水运宪)、《三千万》(柯云路)、“陈奂生” 系列(高晓声)等。
(2)、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深入反映改革 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 伦理和道德观念上的改变。
第二阶段的主要作品有:《沉重的翅膀》 (张洁)、《花园街5号》(李国文)、《新 星》(柯云路)、《人生》(路遥)等 。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 星都在眨眼欢笑, 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是静静的。 夜,是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在向东滚滚 奔流。忽然, 奔流。忽然,远处传来巨轮上汽笛的大 声怒吼。 声怒吼。晓华便觉得浑身的热血一下子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刘心武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革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的“先锋小说” 致力于艺术创新,把
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
80年代末,池莉、方方、刘恒、 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主张 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 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 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 方式。

形成争论的焦点几乎都是纯理论性问题,形成 文艺理论观念变革大潮。文艺界原来热衷的现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 深入化和快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
出现了鲜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
郑义的小说《老井》、张贤亮的《男人
的一半是女人》、莫言的《红高粱》、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功的《爸
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顽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1981年的9月,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 探》的小册子,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提供了 “现代小说”的观念和写作技巧,适应了渴 望从西方文学中寻找出路的文学需要,高行 健的小册子引起了注意。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代化与 现代派》一文引起。
在1982年第2期《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 老作家、老翻译家徐迟撰写的《现代化与现代 派》一文。作者很直白地把现代派和现代化直 接联系了起来,认为社会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文 学的现代派,而我们的社会是一定要走现代化 道路的,那么,现代派也就将会取代我们一向 提倡和坚持的现实主义,乃至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文学,而成为我国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从 198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82年初,《外国 文学研究》开辟“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专栏, 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这场讨论逐渐深入 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需不需要现代派; 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
城市题材
农村题材
背景: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因而1979 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 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 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 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 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 《鸡窝洼的人家》等。
第四,写人物时采取鲁迅式的白描手法,往往在 不动声色之中抓住人物细微的表情、语言,动 作进行刻画,使其形神毕肖,活龙活现。
路遥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 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 作家。生于陕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92年因 肝硬化病逝。
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 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 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 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人生》 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 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记述了他对文学 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蒋子龙改革小说的特点:
1、追踪与捕捉工业生活领域中新的前进步 伐,既写大潮,也写微澜。
《乔厂长 后传》、《悲剧比没有剧好》、 《阴差阳错》等。
2、塑造出“开拓者家族”的人物系列形象
乔光朴《乔厂长上任记》 车篷宽《开拓者》 解净《赤橙黄绿青蓝紫》 牛宏 《锅碗瓢盆交响曲》 武耕新《燕赵悲歌》
3、注重人物同外部 世界的冲突。
80年代初期的琊川(“梨花屯”原 型)
梨花屯艺术世界:
何士光的小说大都取材于黔北的农村生活, 他“同父老乡亲共呼吸”,以农民的爱 憎为爱憎。他的作品大都以黔北琊(Ya) 川梨花屯的山川风貌、世态人情为背景, 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年动乱后的农村面 貌及其变化。他称这里为自己的“故 乡”,以琊川为原型创造了一个独特而 完整的艺术世界——“梨花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农村青年高加林的悲剧 ,深刻地写出了商品经济对传统农村文化的冲击。
Page 9
(三)、1985年,改革文学出现了两种 趋势,从现实中的改革,走向人的内心世 界,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歌颂。
1、一种以 贾平凹为代 表,进入人 的内心世界 。
2、另一种 趋势以张炜 为代表用怀 疑的目光看 改革,通过 批判政治、 道德干预现 实。
Page 14
15
093文2第十四组
Page 10
贾平凹的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小月前本》 《腊月.正月》
《鸡窝洼的人家》
贾平凹
Page 11
张炜的代表作品:
“秋天系列”:提出改革起点的不同问题 在《秋天的愤怒》里,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基 层政权组织是如何冠冕堂皇地打着承包责任 制的旗号,把集体资产据为己有的,这样的 基层组织已完全蜕变成鱼肉乡里的利益集》是一 部典型的“乌托邦”作 品。它叙述了某重型机 器厂经历了十年动乱后, 生产停顿,人心混乱, 成了一个烂摊子,乔光 朴赴命于危难之际,立 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 大刀阔斧地整顿队伍, 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 惩制度,激发了职工的 工作热情和主人公精神, 很快改变了全厂的涣散 状态,扭转了生产被动 局面。
《当代文学60年》研究性作业
——改革文学的发展及意义
改革文学的发展及意义
一、改革文学发展的三阶段 二、改革文学的意义
改革文学的概述:
中国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便开始了 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 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 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 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 “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 《乔厂长上任记》。
Page 12
二、改革文学的意义:
众所周知,历史是曲折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但前 进的趋势终究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改革文学 正是深谙这个规律,因此果断抛开感伤情绪的困扰,从惶 惑走向自信,在从拨乱反正进入改革开放的特定历史时期。 《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它反映改 革语境下的社会生活面更宽更广,提出的问题更有深度, 较深刻地揭示了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对“改革开放”大环 境下新旧价值观念的交迭、嬗变历程进行较好的阐述。它 意昧着新时期文学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反映社会生活从表 象状态进入时代本质的一种纵向深化,它以塑造的乔光朴 改革典型激励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公众,尽管有理想化、 单一化的弊病,但因契合了时代的内在需要而使缺点成为 优点,因为改革的时代正需要硬汉,总之,改革文学在新 时期文学中首次唱响积极雄壮的旋律,无异于一曲嘹亮的 经济建设军歌,其历史意义是深远的。
Page 3
一、改革文学的三个发展阶 段
(一)、1979年,以《乔厂长上任记》为开端,为发轫期。 大多揭示旧的经济体制和极左政治,与改革者的矛盾 ,塑造改革者的形象。 代表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柯云路《新星》
Page 4
5
《新星》的剧照
6
县委书记李向南
7
8
(二)、1981年,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 翅膀》问世,改革文学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改革对整个社会尤其是人的思想、 道德、伦理观念带来的变化。重视改革进程的艰难,透 视社会结构的变化。
影响较大的有长篇小说《故土》 (苏叔阳)、《花园 街五号》(李国文)、《男人的风格》 (张贤亮)、《新 星》(柯云路)及中篇小说《老人仓》 (矫健)、 《鲁 班的子孙》 (王润滋)、《秋天的愤怒》 (张炜)、《 腊月•正月》(贾平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