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地理Ⅱ》内容中,“人口与城市”本是结合在一起的。“人口与城市”部分的内容包括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等方面。我们在根据《标准》设计《地理Ⅱ》的内容结构时,觉得把其中的人口内容独立出来,更能凸显人口问题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中的基础地位,于是,《人口与环境》就成为《地理Ⅱ》的第一章。

在设计《人口与环境》的具体内容时,我们认为,在把上述《标准》《地理Ⅱ》中与人口相关的知识点全部包括进来的基础上,可以对内容的呈现次序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作适当的调整。我们知道,人口问题之所以产生,主要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因此,要了解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其解决办法,必须要具备人口增长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标准》涉及到的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诸方面内容,我们设计了“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四节,而人口增长内容自始至终是其中的主线。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在了解人口增长的历史状况和一般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取决于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叙述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时,则主要着眼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分析及其区域差异。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重点自然是在人口的合理容量是多少。而要让学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问题,必须要先让学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问题的产生,是源于近代世界人口增长的爆炸性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二者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介绍了“人口爆炸”和“环境的限制性”之后,才引出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

第三节“人口迁移”也是与区域人口增长相关的。在简单介绍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后,主要通过一些代表性的例证来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因为,如果没有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铺垫,学生可能对人口迁移的准确含义都不能很好的理解。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主要在于说明地域性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间聚集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例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云南泸沽湖的摩梭文化,广东潮汕、梅县和福建闽南的客家文化,等等。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也表现于很多方面。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其中起的什么作用。

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比如“丁克”现象等,都可能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 。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例如,不同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我国首都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皇宫的位置是处于城的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以此为轴线的原点排列,反映出封建王朝皇帝主宰天下的意志和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轴及其交汇处成为城市中心,而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也体现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精神。这些事实或现象都是进行教学的切入点。

地域文化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本节不可能全面叙述:在介绍外国文化与人口时,重在生育文化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在介绍中国文化与人口时,重点也在于中国生育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

在人口与环境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与环境观念。由于本章以人口增长内容为主线,因此,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懂得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人对资源环境的终极依赖性,从而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例如,在叙述人口增长模式的时候,世界和我国古代、近代以至现代的人口增长情况及其原因就是两条重要线索。

对于人口迁移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对于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二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人口与环境方面的思考、实践和探究活动。本章共有各类活动15个。这些活动的难易程度并不相同,但这些活动所采取的形式,大部分是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有关基础资料,让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或回答相关的人口与环境问题。我们以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