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德门敖包的传说
鄂温克族节日:敖包节(中国传统节日)

鄂温克族节日:敖包节(中国传统节日)这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敖包的来源,有这样的传说:从前一个夏天夜里,一个坐骡子轿车的女子,出现于一个村庄,她哭哭啼啼地大闹不休,并招来了暴风骤雨,使整个村庄人心惶惶,不得安宁。
到了冬天,人们打冰洞取水时,洞口就出现了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头,吓得人们舍弃水桶慌忙跑回,同时,闹起大风大雪,人们也不得安宁。
村里请萨满,凭法力捉住作怪的妖女,将其头部压在石头及土堆下面。
人们深恐其日后抬起头来再行作怪,故经过这里时,都要压上一块石头,以增加分量。
久而久之,形成了“敖包”(堆积之意)。
为防其日后为患,因而又定期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祭敖包,一般在每年六月间选择吉日进行。
有一个姓氏的敖包,还有同“莫昆”、苏木(旗)的敖包。
如马彦胡硕山敖包,每年由全旗去祭;伊敏河东莫和尔图近处的敖包,是由涂格敦姓氏的人们主祭;查干套拉盖敖包,则由杜拉尔姓氏的人们主祭。
另有一种敖包是萨满死后,在其所葬之地上盖的敖包。
其子弟或信仰者,每年进行祭祀。
这样的敖包叫“前达尼”敖包。
其他敖包叫地方的敖包,行祭是对山神、水神的祭祀。
由旗祭的敖包,其祭物由全旗人摊派,由氏族或莫昆主祭的费用,则分别由氏族和莫昆负担。
过去,这种收集的祭物,一般都有剩余,主要是牛、羊等牲畜,由指定的人们代放,留作下年祭祀之用。
这种牲畜叫“扎斯”。
对寄放扎斯的人,也给予一定的报酬,即从牲畜中支出。
当临到祭敖包时,也有自愿提供牲畜的人。
富裕的人家,有的一次拿出数只羊供祭用。
祭敖包的程序,一般是先赛马,然后念经,再进行摔跤和射箭等文体娱乐活动。
最后是宴会、歌舞,祭敖包是草地鄂温克人的盛会。
蒙古祭敖包节庆风俗

蒙古祭敖包节庆风俗
今天是蒙古的祭敖包节,我和爸爸妈妈去草原上参加了庆祝活动。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草地上绿绿的,风吹过来“呼啦啦”地响,像是在唱歌。
我们拿着彩色的旗子,走到了一个大大的敖包前。
敖包是用石头堆起来的高高的圆形堆,像一个大大的山包包,旁边还有很多五彩的丝带飘啊飘的,好看极了。
爸爸说,敖包是蒙古人祭祀山神、保护草原的地方。
我们围着敖包走了三圈,每走一步,我心里都“砰砰砰”地跳,好像在和大自然说话。
然后,我和妈妈一起捧着奶茶,倒了一些在敖包旁,祝愿大家都平安幸福。
接着,大家开始唱歌跳舞,“啦啦啦,啦啦啦!”音乐响起,我也跟着蹦蹦跳跳,开心得不得了。
草原上的风像妈妈的手一样轻轻抚摸着我,好舒服呀!
我们一起吃了烤羊肉,香香的,真好吃!我想着明年还能来这里,再和小伙伴们一起庆祝这个特别的节日呢!
—— 1 —1 —。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是指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什么?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
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
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敖包相会》创作背景:
1951年,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
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
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修饰润色后,又拿给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通福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
之后,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曲谱就这样问世了。
1。
敖包轶事引子部分讲解

敖包轶事引子部分讲解
摘要:
一、敖包的起源与意义
二、敖包的搭建与祭祀
三、敖包在民间的传说与故事
四、敖包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正文:
敖包,是蒙古族民间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神秘色彩。
它既是蒙古族人民对天地神明的一种敬仰,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敖包的起源与意义
敖包最早起源于古代蒙古族对天地神明的敬仰,人们认为敖包是神明降临人间的载体,通过祭祀敖包,可以祈求神明保佑草原风调雨顺、牛羊肥壮。
随着时间的推移,敖包的内涵逐渐丰富,它不仅具有祈求神明的作用,还具有纪念英雄、划分地界等功能。
二、敖包的搭建与祭祀
敖包的搭建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一般由部落里的长者或巫师主持。
敖包的形状多为圆锥形,由石头、沙土等堆砌而成。
敖包的祭祀活动则更为庄重,人们会按照一定的顺序绕敖包行走,同时还会进行献祭、祈祷等仪式。
祭祀敖包的礼品多为奶制品、酒、肉等,表示对神明的尊敬。
三、敖包在民间的传说与故事
敖包在蒙古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与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敖包的文化内涵,也使敖包成为蒙古族民间脍炙人口的谈资。
其中,《敖包相会》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了两位敖包守护者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敖包相会并结为夫妻的感人故事。
四、敖包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敖包文化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为了传承和保护敖包文化,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敖包文化保护区、举办敖包文化节等。
家乡的风俗祭敖包作文

家乡的风俗祭敖包作文
内蒙古的蒙古族人民非常热爱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习俗和特点,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习俗和特点。
每当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可是我们在过春节的时候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祭敖包。
每当我们听到这个词时,我就知道这是一种用石头砌成的长方形台子,上面插满了火炬。
敖包是蒙古族人民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地方,人们用燃烧火炬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尊重和敬仰。
每到春节,我们都会去祭祀敖包。
在我家乡祭祀敖包是非常隆重的一件事,每次都是从大年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每年在正月十三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敖包仪式。
敖包一般用石头砌成,高约3米,周长约40米,上有石头做的盖子,盖上有一个圆锥形小木塔。
据说在小木塔里可以放进许多东西。
祭祀敖包时,人们先在小木塔前摆上供品,然后点火焚烧祭品。
之后人们开始在敖包上插上火炬,并从四面八方赶来祭祀敖包。
祭完敖包后,人们把篝火扑灭,把用来祭祀的东西拿走。
—— 1 —1 —。
敖包的传说与故事

敖包的传说与故事
敖包是内蒙古草原上独具特色的土地标志,也有着许多传说与故事。
据传敖包是神话中的“天地之域,众神之所居”,象征着神奇与
神圣。
一说敖包是远古时期的巨人留下的脚印,又叫巨人脚印。
传说巨
人曾在草原上行走,一步踏下就形成了巨大的凹坑,这些凹坑才形成
了敖包。
另外一种说法是敖包是神鸟的巢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能飞
天的神鸟在内蒙古草原上筑巢,巢穴越筑越高,成为山丘。
后来这个
山丘就成了敖包。
有人说在草原上居住的蒙古族人视敖包为自己的信仰中心。
他们
认为敖包是灵魂的寄托,是与神灵相连的神圣之地。
在重要的节日和
盛典上,蒙古族人会来到敖包前祈福、献香,向神明祈求平安和丰收。
除了这些传说,还有一些故事与敖包有关。
比如,有一位勇敢善
良的蒙古族少年,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他为了纪念
亲人,将他们埋葬在特别的地方,并在上面建起了一个土丘,也就是
敖包。
从此以后,这个敖包成了他的心灵寄托,他每年都会来到这里
祭奠亲人。
无论是传说还是故事,敖包都承载着内蒙古人深厚的民族情感和
宗教信仰。
它们让人们感受到草原上的神奇与屹立不倒的力量,也成
为内蒙古文化的一部分。
祭敖包的细节

祭敖包的细节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是以祭祀之名,表示对祖先的敬意。
祭敖包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参加者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以下就是祭敖包的一些细节内容。
第一步:选址祭敖包需要在开阔的草原或山坡上设置,这个地方不能有先前埋葬过的人,不能有其他古墓石碑,更不能有败坏之物。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可谓是吉祥之地。
第二步:准备祭品祭品包括猪头、烤羊肉、牛肉、奶酒、磨菜和饽饽等。
它们需要分门别类放置,摆在场地上形成一个矩形。
需要注意的是,食品放置的位置不能随意更改,必须按照传统习俗规定的顺序和方位摆放。
第三步:神位安置在草原上做一个草土台,称为“神台”,上面至少需要插上八根蒿草,分别代表八重天。
在神台的前方,还需要放置一副中间凹进去的长形土堆,称为“敖包阵”,代表天堂之门。
在阵前还有大小不同的三个土包,称为“香包”,以象征天人神之间的交流。
与祖先进行沟通的位置应该位于阵的前端,敖包阵的前方。
第四步:仪仗队伍仪仗队在祭奠仪式中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队伍由各族豪杰或勇士组成,要求服装整洁,声音清晰,行进整齐,用快速的步伐环绕敖包阵。
第五步:祭奠仪式在祭敖包的仪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祈福仪式,然后再揭开神位,点燃草入香,品尝敬酒,向上祈祷。
随后,由主持人主持对先祖的祭奠仪式,再次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意。
主持人进行祭祀仪式,将饮料和食品献给阵前的祖先,供其享用。
吃完后要在石上抹下一点香油,以表达敬意。
总之,在祭敖包的过程中,尊重传统,特别是对于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十分谨慎,要保持心灵的平静。
这样才能让祖先在天之灵得到安宁。
只有这样的祭奠,才能得到长久的祝福和平安。
蒙古族的祭敖包的传说和习俗是什么

蒙古族的祭敖包的传说和习俗是什么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蒙古族的特色节日之一。
那么蒙古族的祭敖包的传说和习俗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蒙古族的特色节日祭敖包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
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
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
《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
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
"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
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
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
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
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
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
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
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
内蒙乌审旗的哈德亨、艾古尔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就是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关于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德门敖包的传说
在敖伦布拉格的图克木嘎查妙华寺附近有一个庆德门敖包,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都有附近的牧民以传统的方式前来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这处敖包由相距不远的两部分组成,西边是一个底部长约百米,宽约四十余米高达米的长方形土台,上部则用石头垒筑而成,据说这些石块来自周围的118个山峰,其顶部面积也有平方米左右,能够容下十余人同时骑马跑圈,距东侧十余米处还有一个形状相同体积较小的敖包,多少年来祭敖包时当地的人们都严格地遵循着男人据西、女人据东、男人祭大、女人祭小的规矩,这期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的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上曾有一位叫姚勒德日玛(蒙语:巨人)的巨人工匠,他以打制金属器具为生。
现在千里山有一处轮廓呈方形,表面十分平坦叫乌仁都西的山峰,据说就是当年姚勒德日玛用过的砧子,相距不远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山洞正是他用来放凿子的地方,附近有三条平行的沙梁也是他从腾格里沙漠抓起沙子抛光打磨器物时从指缝间流撒所致。
图克木境内的嘟呔额里斯(蒙语:有声音的沙漠)也起源于此,它奇特的声响确实酷像揉擦时所发出的声音。
姚勒德日玛的体形大的不可思异,他休息时顺势一躺头便放在了阴山上余脉西端的迭勒图的山上,脚则放在现在鄂托克新召苏木东南处的乌什格淖日山上。
有一年夏天他
午休时觉得小腿处奇痒难忍,便派两人骑快马去察看,第二天花板傍晚两人赶到时,竞看到有几只狼正在撕扯着他的皮肉。
他的力量更是大的惊人,相传成吉思汗西征时,因屯兵的需要,传令姚勒德日玛在当地打造一百眼深井,他操起手钻只用了几天时间便如数完成,如今这里的呼格陶勒盖嘎查境内仍密布着几十眼水井,当地的“百眼井”也因此得名。
姚勒德日玛最珍爱的东西是他自己打制的一金一银的两只奔马,平日里他爱不释手,连睡觉时也把他们放在枕边——迭勒图山下,因此也给当地带来了灵气,马群日渐繁衍扩大,个个膘肥体壮、健步如飞、在许多重大赛事中屡屡夺魁,出尽了风头。
一天傍晚要德勒休息时,摸出他自己云港硕大的烟斗,想美美地吸上两口再去入睡,可这时他发现烟锅内积聚了很多烟釉和烟灰,于时他顺手在傍边的空地上磕了一下,磕出了一堆,他迷眼看看似乎还没有磕净,接着他又磕了一下,这样便形成了庆德门勒敖包一大一小的两个土堆。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二次磕烟灰时,恰好有一位黑衣黑裤骑黑马的牧家少女从此经过,因于天色昏黑,没有及时发现,竟然被埋在烟了灰之下。
后来要德勒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惭愧,他便恳请当地的妇女们每年都去祭奠这位不幸的少女,这样世代流传,便形成了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