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深处有人家

合集下载

有山先生写的诗

有山先生写的诗

有山先生写的诗
有山先生,江湖人称“诗侠”,其诗作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深受世人喜爱。

下面便是有山先生的一首佳作,字数超过五百,题为《游山乐》。

青山如黛水如烟,白云深处有人家。

一骑红尘过野径,满耳松风听鸟啼。

烟霞缥缈绕林间,翠竹幽篁映碧潭。

落日余晖映山色,清风徐来送花香。

飞瀑流泉声如雷,古木参天势如虹。

策马登高观远景,心旷神怡忘归踪。

青山不老水长流,世事无常人易老。

且将浮生寄山水,逍遥自在乐陶陶。

此诗描述了有山先生游山玩水的欢乐情景。

首句以青山、白云、人家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接着通过描绘红尘、松风、鸟啼等元素,展现了山间野径的清幽与生机。

诗中的烟霞、翠竹、碧潭、落日、飞瀑等自然景色,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有山先生也不禁感慨世事无常,人生易老。

然而,他选择将浮生寄托于山水之间,逍遥自在,乐在其中。

这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正是有山先生诗作中所倡导的生活哲学。

此诗不仅展示了有山先生高超的诗歌造诣,更传达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读读有山先生的诗作,或许能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一丝宁静,于忙碌中觅得一份闲适。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是哪位诗人的作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作品《山行》,是诗人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作品原文山行杜牧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

停车爱上枫树晚,霜叶开二月。

字词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品译文沿着蜿蜒的小路上山,白云深处有人。

我停下来,因为我喜欢枫树的深秋景色。

枫叶染秋霜,比二月春花更艳。

版本差异诗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集成》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当代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

19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作品鉴赏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色彩,展现了一幅山林秋色的动人画卷。

半山深处有人家,依山傍水远繁华

半山深处有人家,依山傍水远繁华

半山深处有人家,依山傍水远繁华
半山深处有人家,依山傍水远繁华;
无为不做俗尘事,轻煮岁月慢煮茶。

当代人写的七言绝句,作者暂无考
赏析:在大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处人家,他们远离了城市尘世的喧嚣,住在这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

不被俗世的压力和琐事而累心,在这悠悠的大自然里,煮一壶清茶欣赏着美景,任岁月静静的流淌。

这首诗有一种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

青山深处有人家

青山深处有人家

青山深处有人家
------ 郭家沟采风小记
大王庄中学高希政
群山如黛,波光粼粼的湖水倒映着古老的灰墙,一条弯曲清澈的小溪绕村而过,百年的古井,绿树掩映。

小桥,流水,别墅,人家。

这就是山水养身地我们小记者采风的地点。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坐落在公路两旁,还有高大笔直的树在向我们打招呼。

老师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是个无人问津的穷山僻壤的地方,但是后来这里经过不断的开发和人们不懈的努力,终于这里成为了人人向往的地方,纤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

环境整洁,村民和乐。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去了山歌食品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经常吃的山歌花生油,进入基地后,我们观看了一些古代炼油技术和现代炼油技术,我从中得知,炼制花生油需要通过层层筛选、熏炒、过滤等十几道的工序,经机械压榨,灌装成桶并且要通过层层检验才能上市。

之后我们恋恋不舍走出了基地。

至此,采风已结束,这次旅行让我终身难忘,并且见到闻名已久的山歌花生油基地,离开城市的喧闹,回归绿色的自然,这就是——郭家沟。

(指导教师周鹏升)。

山行课堂实录一等奖

山行课堂实录一等奖

山行课堂实录一等奖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来背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呢?刚才我们欣赏了几首千古流传的诗歌,那我们现在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山行》。

二、板书课题,作者。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那么图上画的是哪首古诗的内容?谁能根据图意来猜一猜图上画的是哪首古诗呢?(山行、夕阳、寒山、石径、车马)“山行”二字既点明了题目,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路上的石头洁净光亮,两旁的山峦叠嶂,松柏青翠。

图上的内容对应的是那句诗?三、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1. 指名认读,齐读。

2. 出示卡片,齐读。

强调“径”的读音。

3. 结合插图理解“寒山、石径、人家、白云”的意思。

四、学习第一句。

现在老师要带大家到这幅画的背后去寻找诗人的足迹,大家轻声读第一句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 谁来读一读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2.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板画。

3. 小结:第一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林美景图,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你们喜欢这美丽的景色吗?让我们一起把这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句诗。

4. 谁来试着不看课本把这句诗背下来?齐背第一句。

5. 在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写山的诗?五、学习第二句。

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景色,诗人看到后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谁来读一读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坐爱枫林。

谁来用动作表演一下“坐爱”的意思?“坐”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可以换成“爱”字)看来诗人是坐着看枫林爱看还是……(边看边停下车来欣赏)。

可见这枫林晚景吸引住了他。

诗人是怎样赞美这枫叶的?谁来读一读?这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作者用了什么词来赞美它?(红于)红于还可以说红得怎么样?(很红)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诗人是非常喜欢这红火的枫叶的。

谁来试着把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2. 小结:在这两句诗中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那红火的枫叶装点了秋天也装点了诗人的心。

描写大山深处有人家的诗句

描写大山深处有人家的诗句

描写大山深处有人家的诗句
大山深处,有一处人家,这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区域。

以下是针对这个主题的一些诗句。

第一段:描写大山深处的景象
秀丽的山峰耸立天际,峭壁上见奇松,远离城市的喧嚣,人们在这里寻找恬静的一隅。

千回百转的群山纵横,峥嵘的山脉直插云霄,风吹云起,涛声阵阵,这里自然之美让人陶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山脉的褶皱分明可见,林木茂盛,水流飞瀑,这里的景象有着不可言喻的美丽。

第二段:描写大山深处的人家
山间的房屋格外淳朴,粗朴的木制结构,漆黑的屋梁,落满灰尘的瓦片,一派原始的感觉。

院子里有茂密的果树,还有各种奇花异草,当春天到来时,这里花香飘荡,让人陶醉。

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光温暖,饭菜香气四溢,老少皆欢天喜地围聚
在一起,度过着和谐而幸福的时光。

第三段:描写大山深处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信奉自然,崇尚自由,他们的日子虽然简单,却饱含了人生的意义。

他们勤劳而热情,以自然为依托,放飞灵魂,每天过着充满意义的生活。

他们不羁而豁达,任性而自由,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以心灵为引导,过上自由而无拘无束的人生。

结尾段:总结
大山深处,有一处人家,这是一片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区域。

这里的景
象美丽而独特,这里的生活方式简单而充满意义。

这样的地方,值得
我们珍爱,更值得我们从中汲取生活的精髓。

什么深处有人家诗句

什么深处有人家诗句

什么深处有人家诗句
白云深处有人家。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古诗《山行》,原诗全文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倾斜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轿子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三四句写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对红叶喜爱之极。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

叶茵《山行》

叶茵《山行》

叶茵《⼭⾏》青⼭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名。

飞来⽩鸟似相识,对我对⼭三两声。

——宋·叶茵《⼭⾏》这⾸《⼭⾏》是南宋诗⼈叶茵的名作。

叶茵⽣于江南⽔乡,善诗⽂,藏书万卷,南宋宝祐年时他隐居苏州同⾥,平时仰慕唐诗⼈陆龟蒙的品⾏,很欣赏陆龟蒙诗⽂,著有《顺适堂吟稿》五卷。

提起《⼭⾏》,⼈们往往想起唐诗⼈杜牧那⾸:“远上寒⼭⽯径斜,⽩云深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吟起它,⽆⼈不为诗中的深远的意境所陶醉,为诗⼈深刻的哲思所折服。

然⽽叶茵的这⾸《⼭⾏》并不逊⾊于杜牧的《⼭⾏》。

本诗的语⾔质朴清新,明⽩如话,似与读者拉着家常:“青⼭不知道我的姓名,我也不认识青⼭的名字,飞来了⼏只似曾相识的⽩鸟,对着我对着⼭鸣叫了两三声。

”然⽽细细地咀嚼,却是那样的意味深远。

⼀般来说,诗⼈写诗是竭⼒避免重字的,本诗中却重了好⼏个,有三个“⼭”、三个“我”、三个“识”,两个“青”,然⽽却并不感到重复与累赘。

因为这重复的三个字却给了我们⼀个强烈的印象:“我”与“⼭”是平等的,是在直接对话的,⽆⾼低之分,⽆贵贱之别;也许“我”就是“⼭”,“⼭”就是“我”;“我”与“⼭”是不相识的,双⽅并不知对⽅的姓名;“我”与“⼭”⼜是相通的,性情相通,意趣相识。

“我”在“⼭”中⾏,何须知“⼭”的名字?“⼭”与“我”相识,⼜何必知“我”的姓⽒?看,⽩⾊的飞鸟来了,对着我,也是对着⼭,⼀样的亲切,⼀样的欢快,它鸣叫着,是那样的⾃然与轻灵。

⼤凡诗⼈都喜欢游⼭玩⽔,这不仅是为了躲避尘俗的喧嚣,也不仅是欣赏⼭中的风景,更是为了滋养那颗性灵的“诗⼼”。

他们从⼭⽔中寻觅体悟着诗的灵魂,让或秀丽或雄壮或温婉或怒拔的⼭⽔浸润着这颗“诗⼼”。

读着叶茵的《⼭⾏》,我们好像看到诗⼈,闲适地在⼭中徐徐⽽⾏,在青⼭怀抱中徜徉,在飞鸟的痕迹时顾盼,在逶迤的⼭径⾥流连,让⼭风吹⾛尘俗的⽓息,让青翠滴注饥渴的⼼⽥。

于是,从这座⼭到那坐⼭,从彼处的飞鸟到此时的飞鸟,是那样的似曾相识,⼜是那样的亲切和谐,⼭之青,鸟之鸣,⼈之灵,滋养着这颗清新⾃然了⽆痕迹⽆羁⽆束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于在这一天来到了我魂牵梦萦的徽州。

徽州的山,徽州的水,徽州的人,还有徽州的建筑,一直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黄山,没有泰山的“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有的是南方的秀丽,却独有奇崛的气质。

无数游人折服于他的高大险峻,沉迷于他的云海奇观。

这就是徽州的山,令人流连忘返,似乎在这里可以清晰的感触到南北不同风格的交融,这就是黄山。

其实从地理上来讲,徽州属于江南一带,小桥流水人家,江南的水是婉约的,藏着江南女子的温柔,而徽州的水是灵动的,灵动的水傍着奇崛的黄山,在山野里飘荡,在屋檐下穿梭,在老街中流淌,清清的,潺潺的。

拜访徽州的水,怎会错过这一方最有名的水潭,李安的《卧虎藏龙》曾在这里拍摄,潭是圆形的,据说是一个重要的集会场所,当天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撑伞漫步湖边的青石板上,听雨点在湖面弹奏的乐曲,别是一番情趣。

穿街走巷,弯弯曲曲的街道,青石板下的流水,这就是徽州。

拒绝穿上雨衣,撑起一把雨伞,行走在小巷里,静静地聆听戴望舒的声音,不免期盼小巷的远处走来一位象丁香一样的姑娘。

老屋里的年轻人都出去生活了,屋里只剩下些留恋的老人,如同这老屋斑驳的漆色,磨损的廊门,他们也在诉说着徽州的过往。

一席感慨,两处闲愁,老人静静地扶着老墙,向巷口眺望,我想,那里会是老屋的希望吧。

流连于竹林山水间,青山深处有人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