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课后练习题与答案(20201122031314)
七年级上册 3.11竹林深处人家作业检测 试题

竹林深处人家一、我夯基·我达标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哪一项〔〕A.屏.风〔píng〕山岚.〔lán〕鲜嫩.〔nuèn〕坞.〔wù〕吞没〔mò〕器皿.〔mǐn〕C.沏.茶〔qī〕拨.开〔bō〕繁忙〔lù〕笋.〔sǔn〕隧.道〔suì〕竹坞.〔wù〕2.填空。
〔1〕黄蒙田,当代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2〕作者起初在竹海看不到人家,其后看见__________处有__________,才发现竹林深处人家所在。
3.指出以下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仿佛全被竹的海洋吞没了。
〔〕〔2〕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3〕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
〔〕〔4〕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4.下面这个病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请你改好它。
〔每种改法只能改动一处,不得改变原意。
〕近日,有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买果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
修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综合性学习:中国人历来喜欢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中国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1、【竹生活】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列举几例人们对竹子有怎样的利用。
2、【竹文化】竹已深深渗入我国的文化中〔1〕请写三个带竹的成语:、、〔2〕请写出两位爱竹的名人:、3、【竹精神】劳动人们在长期的消费理论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它就是:三、类文阅读:一棵小桃树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
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
《竹林深处人家》课后练习和答案

《竹林深处人家》课后练习和答案课后练习和回答[原标题](1)长江以南没有其他植物,但是竹子太多了,你似乎有一种印象,那里除了竹子没有其他植物。
其实不是我没有,而是我看不到。
从远处看,有几座小山排成一排,从山脚一直到山顶。
不,从平地上看,所有的小山都被竹子覆盖着。
一层又一层,不仅分不清竹子的枝、茎、叶,连房屋、小路、桥梁都看不见,仿佛都被竹海淹没了。
一阵风吹来,竹海上暗波涌动,推着一波又一波,冲向远方。
你很难知道竹海有多深,但如果你看竹波的波动和动量,就意味着它很深。
我们沿着路边有小溪的碎石路深入竹海。
两边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到底部,遮住了道路上方的天空。
此刻,阳光猛烈,但我在这里却完全感受不到,仿佛我正走过竹海海底隧道。
如果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我恐怕很快就会迷路,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路和小路甚至竹林里的路和小路都差不多,路上也没有标志和街道名称。
有时候看到前面有一堆像屏风一样的竹子挡住了去路,我觉得它已经走到了尽头。
但是前面那丛竹子突然像xx风景一样搬走了,我们发现又有一条山路放出来了,有点像‘又一个前途光明的村庄’。
(3)穿过一片x密度的竹海,我们来到一个更高的竹码头,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前面道路上的竹子树顶之外越来越高的地方。
看看周围,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前面有一座又一座的山,但是你看不到山和一点土,也看不到通往山后面的竹坞深处有缺口,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有竹子。
我和一个画家一起去的。
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非要我画,我真的很无奈。
你看,这么茂密的竹林里没有等级之分,好像整个大自然都是竹林做的。
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满意地笑了。
他没有从画家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画家的话只说明这里的竹林枝繁叶茂,是名副其实的竹子之乡。
这不就意味着这里的竹子和竹笋大丰收吗?这当然是好事。
他是一个以竹乡为家的护林员。
他负责种植竹子和保护竹林。
在竹坞里,面对着广阔的竹海,可以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除了附近的竹叶在微风中摇曳,听不到其他声音。
语文版七年级上《竹林深处人家》精品名师精编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竹林深处人家》精品练习自主实践一、语言实践1.给粗体字注音。
山麓()山涧()山岚()竹箬()匾箪()隧道()竹坞()器皿()2.解释加点词语。
①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
山麓:②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
那是雾还是山岚?山岚:③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么?名副其实:3.一位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我的作品提出批评。
”厨师反唇相讥道:“我这辈子从没有下过一个蛋,可我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
”厨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4.读下面的材料,给“返祖现象”下定义。
(限40字以内)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
但是,在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一次,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抑制了的微弱的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似的。
这时,某个生物体就出现了某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二、阅读实践(一)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
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
语文版七上语文 第十一课《竹林深处人家》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⑤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________入竹海里,________山涧,________竹桥,________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3.吟咏竹的诗句很多,请你调动你的积累写两句咏竹(或诗中含有“竹”字)的古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欣赏]4.本文以“竹林深处人家”为题, 文章的内容如何切合主题?。
5.文章用了很多比喻去描写竹林的茂密旺盛, 试列举三个例子。
6.作者的两位朋友——画家和护林员, 对这茂密的竹林, 各有什么看法?哪个人的看法属于间接描写?为什么?,。
[迁移运用]仔细阅读张兴旺的《竹子精神》,回答问题。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
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
然而,梅毕竟有“花”。
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
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
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
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3.3竹林深处人家(10)每课一练(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竹林深处人家【疑难解析】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竹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一派丰收景象,形成竹的海洋。
·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
家家户户用的,无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
——竹乡人用竹是如此的彻底。
·竹乡人勤劳朴实,热情纯真,生活闲适而安静。
2.细读课文前三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海景象的。
甲生:先写“远望”的整体感受,竹林如海,平地、山麓、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乙生:接着写“深入竹海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好像“屏风”。
丙生: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所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3.作品结尾写了竹乡人家,呈现的是一片怎样的氛围?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思路:作品结尾写竹乡人家,呈现出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
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到达竹乡之后,未见村民,先闻声音。
由家禽的鸣叫写到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由村民用盐笋干、碧螺春招待我们,写到拾竹箬的少女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
作品精心设计,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4.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写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用意何在?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表现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而且也与文题中的“深处”二字切合。
【重点品析】1.“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
”句中“铺”字能否换成“长”字?“铺”字写出了竹林绵延不绝、无边无际的势态,富有表现力,换成“长”字就显得平淡。
2.“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上涌着,一浪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
”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竹林无边无际,轻风吹拂,竹林一齐向一个方向轻摇,用“竹海”“暗浪”来形象此情此景,形象贴切,既写出了竹林的宽广,又写出了竹海的深沉。
[《竹林深处人家》]竹林深处人家答案
![[《竹林深处人家》]竹林深处人家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b99d9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8.png)
[《竹林深处人家》]竹林深处人家答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执教者:肖永全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1.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优质文档】竹林深处renji,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竹林深处renji,阅读答案篇一: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选段阅读附答案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除了每根竹子上有一个登记的号码以外,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了尽头了。
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1.“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句中用“铺”而不用“长”,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写竹子之多,作者还用_______作比。
3.从这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极言竹子之多,“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根挨一根。
七年级上册 11 竹林深处人家同步训练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山麓.〔〕密密匝.匝〔〕隧.道〔〕竹坞.〔〕山lán____山涧.〔〕竹箬.〔〕liàng____晒匾箪.〔〕qī____茶2.读准多音字〔1〕屏.风:____其他读音:____组词:____其他读音:____组词:____〔2〕茶几.:____其他读音:____组词:____二、重要词语1.山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密密匝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方法也没有。
4.________: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
5.______:山林中的云雾。
三、文体在线写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写景与抒情于一体的散文。
这类散文通常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
写作此类散文时,应注重以下两方面:1.景物描写要传神描写时不仅可以描绘出景物的特点,而且能给读者如在眼前的感觉。
详细做法如下:〔1〕擅长观察。
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的景物既在我们身边,又能挖掘出我们不曾发现的美。
〔2〕层次清楚。
描绘景物时有主次、先后之分,既能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和谐的整体感。
〔3〕善用修辞。
在描写景物时,恰当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真实可感,同时使文章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2.情感抒发要自然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同时情感的表达应该恰当。
包括:〔1〕有感而发,表达个人气质。
情感是写景抒情散文的灵魂,真实的灵魂往往是得意的。
〔2〕擅长浸透,情景交融。
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写中,借用景物来抒发感情、描绘心态。
当作者借用景物作为抒情对象时,景物因情感而形成了美的意境,而情感透过景物直达人心,含蓄而隽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深处人家》课后练习题与答案《竹林深处人家》课后练习题与答案?
竹林深处人家
⑴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
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⑵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
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 柳
暗花明又一村" 的味道。
⑶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
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
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
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是束手无策。
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
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这当然是件好事情。
他是以竹乡为家的护林员,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
⑷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
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
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
⑸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
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像的要远得多。
后来逐渐地听到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知道山村近了,再后来又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我们已经踏进村庄的街道上了。
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竹乡里的竹材早就运到外地去支援经济建设了,只有这两样东西留在乡里进行加工。
⑹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
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
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都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
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
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 事实上这里连空气
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干更和谐更有情调了。
⑺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
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越来越近。
后来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原来是一群拾竹箬的女孩子回来了。
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
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温州市中考题)
1、作品前三个自然段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乐不同的竹林景物,请分别
找出一处,加以概括(每处的概括不超出40 字)⑴远处所见⑵深
入竹林所见
⑶登临竹坞所见
2、作者对竹子的描写很有特色,按下列要求从文中各找出一处同竹子相关的句子。
⑴从色彩上找⑵从声音上找
⑶从气味上找
3、面对竹海,画家和护林员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4、请简要分析作品内容与文题(竹林深处人家)的关系
答:
5、本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从语言的角度自己设计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说明问题设计的理由(不能抄用试卷上的题目)。
问题:理由:
6、景物描写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还要" 寓情于景",传
达出作者的情感。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简要谈谈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竹林深处人家》答案
1、例如:(1)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2)两旁高大的竹林把路的上空盖着,我们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3)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
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
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
2、(1)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
(2)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3)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
3、画家认为那样茂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所构成的,如果要他绘画,实在束手无策;护林员则认为竹林如此茂密,正显示了竹和笋的丰收,当然值得欣慰,禁不住满意地笑了。
4、这篇文章的内容正好切合文题。
因为文题是" 竹林深处人
家" ,而内容正紧扣着"竹林"和"人家"两部分。
作者先写从
竹林深处所见竹林的广阔茂密,然后写进入竹林深处,到达竹乡,最后写竹乡人家的生活。
5、例如:问题:本文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请找出一句,并作简要分析。
理由:用许多贴切的比喻是本文描写竹林特点的主要方法之一。
读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分析,能够加深对这一修辞方法在描写景物中的作用的理解,提高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
6、作品通过记叙和描写江南竹乡的秀丽的风光、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特色和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竹乡风光的喜爱,对勤劳、朴实的山村人民的热爱,对竹乡人家宁静、简朴、和谐、自然的生活的向
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