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原文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竹林深处人家》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竹林深处人家》课件 语文版

作业:
• 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 2、完成练习册“自主预习”和“第一课
时”。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 1、体会作者对竹乡人的热爱。 • 2、理解描写竹林对下文的作用。 • 3、把握主旨。
思考并讨论:
• 1、竹乡人家生活在一种怎样的环境氛围当 中?试从三方面归纳作者对竹乡的喜爱 并 举例说明。
——无边无际
竹海之境: (前三段)
• 1课文前三段从什么角度去写竹海,突出了竹 海的哪些特点?这种写法叫什么?
• 远望--无边无际 • 近看--深不可测 • 四顾--密不见底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随着作
者的活动而展开的,以作 者的所见所闻为内容,以 空间的转移为叙述的先后 顺序的手法。
3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描写 竹林茂盛?
竹的海洋 竹海暗浪 写作方法:描写景物
要善于运用比喻、拟 人的修辞手法来增强
海底隧道 语言的生动性。 竹的屏风
写作方法借鉴:
• 1、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 2 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来描写景物,如文
中描写竹林时“移步换景”的写法。 • 3描写景物必须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
辞手法以更好地描摹景物的特点,另为了 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远望(整体感觉): 近观(走入竹海) 四顾(密不见底)
远望(整体感觉):
·
竹竹的浪海起·洋 伏— —— —·多 宽而 广茂 深密 沉
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 一直涌到很远‥‥‥
近观(走入竹海)
竹海的海底隧道——密不见底 屏风一样的竹 “柳暗花明又一—村—” 深不可测
四顾(较高的竹坞)
除了竹子,还是竹子……不可能 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林深处人家

竹林深处人家

近观(走入竹海)
步 换

四顾(竹坞无边无际)
作者用了哪四個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1. 竹的海洋 ─从平地到山顶全植着竹子, 看不到房子小径和其他景物,像被竹的海洋 淹沒。
2. 竹海暗浪 ─ 风吹过处,涌起一片嫩青 色和墨绿色的竹浪,像大海波涛。
3. 海底隧道 ─ 走在竹海裡,竹叶密得教 人仰头看不见上空,像走过竹海的海底隧道。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干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猜一物)
谁来说说带有“竹”字的成 语?
1、认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 出各段段意。
作者是怎样描写 江南竹乡的面貌?
远望(整体感觉):
竹的海洋——多而茂密 竹浪起伏——宽广深沉
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 涌到很远‥‥‥
听到禽鸣

初识竹乡

闻到竹香
声音 色彩 气味
吃到笋干
听到欢笑
1、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描写茂 密的竹林——移步换景。
2、对竹景的描绘形象生动, 用语精彩。
3、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点面结合,主题集中:作者依次写了此次行程,没有 谈及其它的事物,只抓住当地竹子多的特点加以描 述,从竹海、竹浪、竹坞、竹烟,写到竹林深处的 人家。
课堂练习: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说说 你为什么觉得它好。
近观(走入竹海)
竹林高大,盖路遮天
深不见边,海底隧道
深不可测—— 屏风一样的竹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 高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
四顾(较高的竹坞)
竹林茂密,遮山隐土 随行画家,束手无策 导引朋友,满意微笑

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原文

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原文

竹林深处人家(七年级上册)黄蒙田(19——)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一九年七月出生,广东台山人。

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作品有《湖畔集》(1972年),《山水人物集》(1976年),《湖光山色之间》(1976年)《春暖花开》(1977年)等.作品集:《竹林深处人家》、《花间寄语》《抒情小品》《艺苑交游录》。

所著《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被选入中国语文教材七年级教科书。

原文: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

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子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

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

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

《竹林深处人家》

《竹林深处人家》

1、通过不同的视角 来描写茂密的竹林— —移步换景,层次井 然。
2、对竹景的描绘形 象生动,用语精当。 3、结构严谨,环环 相扣,过渡自然, 首尾呼应。
探究、质疑
1、 第一段中“似乎”、”不“可否删去? 2、第七段可否删去? 3、 第五段中“几乎” 和“全” 是否矛盾? 4、 “铺”可否改为 “长”(段1) ? “钻” 可否改成 “走进” ? “越” 字 恰当吗?(段5)“隐蔽”是否矛盾?(段7) 5、标题为什么用“深处” ? 6、文章为什么不写竹的品质?
liàng
山麓


suì


匾箪
dān
隧道
忙碌

竹坞


ruò
缕缕 山岚
mǐn
lán
竹箬
器皿
山涧 彻底 隐蔽
气势 深沉
迷途 绵延 辽阔
束手无策:像手脚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
•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这个问题: • 你能找出作者的行走路线图 吗?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并尝 试划出路线。
2、 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 浪,一直涌到很远‥‥‥(动态美) 3、嫩青色、墨绿色 (色彩美)
近观(深入竹海)
竹海的海底隧道 屏风一样的竹 密不见底 深不可测
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无边无际
四顾(穿过竹海,到达竹坞)
竹 林 深 处 人 家
竹海
远望(整体感觉):宽 广深沉 近观(深入竹海):深 不可测、密不见底 四顾(竹坞里面):无 边无际
——突出浓郁的竹乡气息
竹林人家
1、乡土气息、非常舒适
2、女孩子们的欢笑声
祥和欢乐、宁静闲 适、勤劳朴实

竹林深处人家阅读答案

竹林深处人家阅读答案

竹林深处人家阅读答案【篇一: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选段阅读附答案】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除了每根竹子上有一个登记的号码以外,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了尽头了。

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1.“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句中用“铺”而不用“长”,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写竹子之多,作者还用_______作比。

3.从这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极言竹子之多,“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根挨一根。

2.竹海【篇二:七年级语文竹林深处人家同步练习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答案:a2.填空。

(1)黄蒙田,当代家________、__________家。

《竹林深处人家》

《竹林深处人家》

《竹林深处人家》段意:本文主要內容應在第三段至第九段,共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三、四、五段)主要對竹林竹海景物的描寫。

寫竹子之多,作者以竹海作形容。

1. 「給你的印象似乎是:那裡除了竹,其他便甚麼植物都不存在了。

」2. 作者形容一切都「彷彿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

3. 風吹過時,竹海上還湧著竹浪。

深入竹海中,只見竹子之密。

1. 「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著。

」在猛烈的陽光下,仍使人「彷彿在竹海的海底隧道裡走過。

」2. 有些地方,「像屏風一樣的竹擋著去路。

」從竹塢高處觀看,可見竹林之廣。

1. 舉目四顧,只見竹子山連山,但連山勢的綿延,竹塢缺口都看不到。

2. 畫家朋友所見,認為整個大自然就是由竹林構成,而且密得找不出層次。

3. 當地朋友表示,竹林旺盛,名副其實是竹鄉,意味著竹林和竹筍的豐收。

第二層次:(六、七、八段)主要對竹鄉的人和物的描寫。

在茂密的竹海中發現山村人家只是偶然的事。

─由於看到竹林深處人家升起的炊煙。

探索竹海裡的村莊,過程絕不容易。

─「從山塢上再鑽入竹海裡,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比想像的要遠得多。

」竹鄉人家的生活,與竹有密切至不可分割的關係。

1. 房屋─棟樑、天棚、板壁、地板、門窗,全部利用竹材建造。

2. 用品─檯、椅、床、櫃、鞋、帽,籠子和水管,全是竹的製成品。

3. 食物─用竹葉煎鍋巴湯,吃尖筍。

4. 工作─種碧螺春的茶葉,採竹箬、竹筍,製工藝品,施肥,拔除野草。

【內容討論】一、根據《竹林深處人家》一文,解答:什麼事情,引起作者對竹林深處的回憶?答:朋友請吃飯,有扁尖筍做的家常菜,因此引起作者的回憶。

原來作者以前在江南鄉下作客,那地方盛產竹材,一到收穫季節,家家戶戶都晾著鹽扁尖筍。

當地的人時興用那些鹽扁筍,當作餅乾糖果一樣,當點心去招呼人客。

像這樣的風俗,在別處是沒有的,因為扁尖筍是江南的特產呢?所以當作者一吃到扁尖筍,不期然的便回憶起在江南鄉下作客的情形了。

那種回憶是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答:作者記得那時是春天,正確點說,是雨水節氣後七天至清明節氣前三天那段日子。

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

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

全文主旨:作者回憶起在江南竹鄉作客時所見過茂密的竹林景象和其中人家的生活,抒發出自己對竹鄉的喜愛和懷念之情。

作者的朋友請吃飯,有扁尖竹筍做的家常菜,那正是江南的特產,他在江南竹鄉作客時也曾吃過,因此引起了作者對江南竹鄉的回憶。

甲. 直接描寫竹林1. 遠觀:i 作者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ii 看見的景物: ◆一望無際。

◆ 小徑和小橋流水。

iii 作者以海洋為比喻,當風吹過時,竹海湧著起伏有氣勢的竹浪。

2. 近看:i 作者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ii 看見的景物: ◆小路兩旁的竹林高大茂密,把路的上空蓋著,不見陽光,像走進竹海的海底隧道裏。

◆ 竹林裏的大路、小徑、竹樹都差不多,路上沒有標誌,容易迷途。

◆ 有時會看到前面有一叢像屏風一樣的竹擋著去路,作者初時以為己到了路的盡頭,但走過時又發現另一條山路讓出來,於是有像機關佈景似的感覺,這反映出竹林的茂密。

3. 遠眺:i 作者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那裏是用竹子構築在村落外圍的土堡)。

ii 看見的景物:◆ 在竹塢可以看得更高更遠。

◆ 作者舉目四顧,看見的除了竹子外,還是竹子,◆ 作者看到前面一座座的山,但不能看到山勢的綿延和一點泥土,也不能看到通到山背後的缺口,因大為大自然和人們勞動過的痕蹟全給竹子蓋上。

◆ 作者只看到竹子,整個世界全是綠色。

iii聽到的聲音:寧靜的竹林只有竹葉在微風中擺動時所發出沙沙的響聲,再聽不到別的吵聲。

乙. 間接描寫竹林—通過他人的感受來反映竹林的特點1.看見炊煙:●作者漫步竹林時,發現山麓的竹林上出現了縷縷輕煙,似霧又似是山嵐,於是便向深藏在竹海裏的山村進發。

2.尋找村莊:●從山塢再鑽入竹海裏,然後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迂迴得很,才到山村人家。

(反映出人家是深入在竹林裏,緊扣著題目)3.竹農生活:i.衣:穿的鞋子是竹箬製成的,還有用竹子製成的斗笠。

ii.食:吃的是鹽筍乾、竹葉鍋巴湯、蠶豆鮮筍飯。

七年级语文上册《竹林深处人家》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竹林深处人家》课件 新人教版

旺盛(长势旺)勤闲 Nhomakorabea丰足的生活

柔和的情调

宁静的环境
劳适 朴安 实静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1、找出作者行踪变化的句子,体会观景的角度。 2、课文用了哪些比喻来形容竹林?哪个比喻最
能体现竹林的整体特点? 3、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1至3段所描绘的竹林特
点。
二、快读4至7段,回答问题:
1、从哪些景象看出竹林中藏有人家? 2、哪些文句表明“人家”是深藏在“竹海” 里? 3、走进竹乡,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印象是 什么? 4、画出文中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写在 竹乡作客感受的句子。
第二教学板块
1、面对竹海,作者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来到竹乡,作者又产生了什么想的感想? 请结合文句作答。
2、本文写竹海不仅仅是为了写竹海,写人 家也不仅仅是为了写人家。请结合课文内 容,说说你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
第三教学板块
竹林深处人家
广阔(范围广)
竹 海
稠密(密度大) 村 赞生 向 民 杨活 往
竹林深处人家
设计:邹卫忠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步骤: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欣赏文章写法
第一教学板块
一、快读1至3段,完成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深处人家(七年级上册)
黄蒙田(1919——)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一九一九年七月出生,广东台山人。

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作品有《湖畔集》(1972年),《山水人物集》(1976年),《湖光山色之间》(1976年)《春暖花开》(1977年)等.作品集:《竹林深处人家》、《花间寄语》《抒情小品》《艺苑交游录》。

所著《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被选入中国语文教材七年级教科书。

原文:
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

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子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

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

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

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

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

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

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这当然是件好事情。

他是以竹林为家的护林员,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

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

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

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

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

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像的要远得多。

后来逐渐地听到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知道山村近了,再后来又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我们已经踏进村庄的街道上了。

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竹乡里的竹材早就运到外地去支援经济建设了,只有这两样东西留在乡里进行加工。

有一点我是猜到了,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

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

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

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

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都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

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

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子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子更和谐更有情调了。

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

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越来越近。

后来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原来是一群拾竹箬的女孩子回来了。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