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编辑修养思想及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100108106 张誉婷1、梁启超生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他自小熟读经史,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报刊。

在他56岁的生命历程中竟有27年的报人生涯,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

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对我国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2、梁启超主要办报经历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

由此,梁启超在其报业生涯中迈出了第一步。

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称为该会的机关报,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记闻》,内容主要以评论洋务为主,梁启超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1月20日,《中外记闻》遭到清政府查禁被迫停刊,这是,黄遵宪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梁启超南下办报,梁启超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梁启超在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其撰写的文章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报纸文体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梁启超。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在日本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有很多的契合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追求自由和民主梁启超是中国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拥护者,他认为,自由和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自由和权利。

他认为,只有私有财产权和言论自由才能保护人们不受统治者的侵犯。

这对现代社会来说依旧具有启示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权、言论自由、财产权等权利保护成为了社会热点。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尤其是关于自由和民主的观念,应该在现代社会中深入挖掘其价值。

二、强调教育梁启超强调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特别的贡献,他在强调根据天才来发展不同的教育制度的同时,更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才能让国家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政治道德品质基础,才能更好的防止腐败和灾难的发生。

现代社会也需要注重道德教育。

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许多国家都不断加强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

但是,如果仅仅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格教育,或者明显贬低道德和人格品质,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类似于腐败问题等等。

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注重道德和人格教育,这对于现代社会也许会有奇效。

三、拥护对外开放梁启超强调对外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开放才能够让一个国家更好地发展。

他提出了“适者生存”的理念,认为一个国家需要在适应国际环境中发展,并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先进思想。

这对现代社会有着极大的启示。

现代社会对于市场和交流的开放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国家之间产生了很多互动和交流,这让沟通变得更加便利,让事物之间距离更小。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一个国家若仅仅是封闭自保,对不同文化和思想的抗拒会让它与其他国家隔离。

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在不断适应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接受来自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论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及时代意义

论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及时代意义

论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及时代意义摘要:梁启超,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

他主编或参与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在国内外新闻出版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继承了早期维新派的办报主张并吸收借鉴西方新闻理论的成果加以发挥创造,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的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思想、时代意义引言马克思说:“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

”①“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②鸦片战争不仅是近代中国悲剧的开端,也是结束旧中国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状态的开端。

从此,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一是反抗侵略,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权力;二是打破封闭,学习先进,追赶世界潮流,实现国家富强。

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空前丧权辱国,使得举国震动、大梦惊醒,救亡图存成为当务之急。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为主要代表的维新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奔走呼号,除向皇帝上书呈请变法处,还创办报刊杂志,办学堂学会,大造维新舆论,主张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兴民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改革。

加上年轻的光绪皇帝不愿做亡国之君,力图所作为,支持维新志士的活动,使维新思潮迅速发展并高涨起来。

虽然它在政治上的成就不大,但却是一场巨大的思想启蒙,其影响是深远的。

维新思潮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此后这一思潮并没有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

以梁启超阶级为代表,这一思潮通过自己的舆论阵地《清议报》、《新民丛报》和留日学生中的大批报刊,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人文科学知识,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许多领域,诸如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进行改造,推陈出新。

梁启超的新闻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梁启超的新闻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以为 报馆 有两 大天职 : 日 , 于 某 一 对
I●
政府 而为其 监督 者 ;二 日 ,对于 国 民 而为其 向导 者是也 。” 于政 府 的监 对 督, 他说 :此种 监督权 谁操 之 ? : “ 日 舆 论 操之 。舆论 无形 , 而发 挥之 代表之 者 ,莫若报 馆 ,虽谓 报馆 为人 道之总 监 督可也 。… 大抵报 馆之 对政府 , 当 如严 父之 督子 弟 , 无所 假借 。 对 于报 ” 馆 的向导功 能 , 他说 : 报馆 者 , 世 “ 作 界之动 力 , 养普 通之 物者也 。 ” 报 馆 “ 者, 救一 时明 一义者 也 。 “ 十年前 , ”二 闻西学 而骇 者 比比然也 。 言变法 者 及 起 ,则不 骇西学 而骇 变法 矣 ;十年 以
要 。想 要从众 多 的报纸 、 杂志 中脱颖
平易畅达 , 时杂 以俚语 韵语及 外 国语
而 出, 就应 以有 益 于读者 阅读和 了解 信 息为 目标 , 大到文 章 内容 、 版式 , 小 到 字号 、 字体 , 是报 纸杂 志发挥 创 都
法, 纵笔所至无不检束 , 学者竞效之,
号新 文体 , 辈则痛恨 , 老 诋为 野狐 。 然 其文 条理 明晰 ,笔锋 常带情感 , 于 对 读者 , 别有 一种 魔力焉 。” …体现 了他 对新 文体 的看法 和肯定 的评 价 。 “ 新
焉 ,而务 所 以喻亲 于道 , 孝子之 事 此
也 。”
“ 新文体 ” 的积极倡 导者 。 说 , 超 他 “ 启
素不喜 桐城 派古文 , 年为文 , 晚 幼 学
汉魏晋 , 尚矜 炼 , 颇 至是 自解 放 , 为 务
编 辑 之 友

烈 的竞争环境 , 具有 创新 精神 至关重

梁启超近代中国的维新运动领袖

梁启超近代中国的维新运动领袖

梁启超近代中国的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字梁乃略,号伯恩,原籍广东番禺,后以祖籍河南开封府龙亭人。

作为中国近代维新运动中的重要领袖之一,梁启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和维新运动中的角色等多个方面,探讨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维新运动领袖的重要意义。

一、生平事迹梁启超于1873年生于广东番禺的一个家庭,年幼善于学习,深受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后来,他参加了广州南洋招生局,通过童子试中举,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梁启超进入福建福州的福建陆军学堂学习,并在这里接受了西方的现代科学与知识,培养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梁启超在福州期间,与陈宝箴等人共同创办了《时务周报》,开始了他的思想启蒙与革命活动。

此后,梁启超赴日本留学,进入法政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学,并涉猎哲学、历史等学科。

这段留学经历为梁启超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梁启超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他先后创办了《民报》、《申报》等报刊,致力于启蒙思想、宣传革命与民主的理念。

梁启超还投身政治,参与并领导了多次重要的政治运动,如百日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等。

他的政治活动虽然未能实现全部目标,但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思想观点梁启超以其深入浅出的文章和清晰明确的思想观点,成为了中国维新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梁启超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在他看来,国家的富强需要先行于个人的素质和道德的提升。

梁启超还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他主张实行宪政制度,实现民主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他对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批评尖锐,认为这种制度是制约国家发展的阻力。

梁启超主张社会的进步应建立在法制和民主的基础之上,这一思想观点为中国后来民主革命的发起和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维新运动中的角色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维新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领袖角色。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引言概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涵盖了哲学、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阅读梁启超的著作,不仅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观点,还能够获得启发和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梁启超的著作对我们的启示。

一、梁启超的思想观点1.1 梁启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梁启超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陈旧的观念和制度,需要进行革新和改革。

1.2 梁启超的现代化思想梁启超主张要借鉴西方的现代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1.3 梁启超的国家观念梁启超强调国家的重要性,认为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二、梁启超的教育理念2.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梁启超主张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2.2 崇尚实践教育梁启超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主张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3 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梁启超认为教育是社会的根本,提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三、梁启超的政治理念3.1 倡导民主制度梁启超主张实行民主制度,认为只有民主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3.2 强调法治精神梁启超强调法治精神的重要性,认为法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3.3 提倡社会公平梁启超主张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四、梁启超的人生哲学4.1 追求真理梁启超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不断探索和学习。

4.2 勇于创新梁启超强调要勇于创新,不断挑战自我,实现个人的价值。

4.3 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梁启超提倡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梁启超的影响和启示5.1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梁启超的思想观点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5.2 对个人成长的启示梁启超的人生哲学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5.3 对国家建设的启示梁启超的政治理念和教育理念对国家建设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结:梁启超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政治理念和人生哲学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梁启超编辑思想

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梁启超编辑思想

思想 , 审查 中 国古往 今来 的发 展 大 势 , 而选 择 对 进
国民有 利 的思 想 大 力 鼓 吹 。 “ 日材 料 富 而 当。 三 ” 梁启 超 的编 辑 主 张 是 报 刊 的 内容 要 丰 富 , 可 读 有
性 , 能满 足社会 各 阶层读 者 的不 同阅读需 要。 才 “ 日报 事确 而速 ” 四 。梁 启 超 明确 提 出新 闻 编辑 不 仅要 “ ” 而且要 “ ”, 理论 上 揭示 了报 刊 内容 速 , 确 在 的 时效 性 与 真 实 性 原 则 。他 说 “ 之 所 以 惠 人 者 报 不一 端 , 知 今 为 最 要 。各 国之 报 馆 不 徒 重 主 笔 而 也 , 更 重时 事 , 也 或访 问 , 或通信 , 电报 , 重 资求 或 费

1 7家 , 梁启 超 主 张 政 治 家 办 报 、 者 办 报 , 以战 学 他 斗 者 的姿 态 否定 和 挟击 鄙 视 报 刊编 辑 业 的世 俗 观 念, 并把 报刊 编辑 提 高 到 事 关 国家 、 民族 存 亡 发 展 的 重要地 位来 认识 。梁启超 认 为 , 馆 可 以荟萃 国 报
日, 梁启 超不 顾枪 弹威 胁 , 《 中华 》 志上 发 表 在 大 杂 《 哉所 谓 国体 问题 者》, 异 反对 帝制 。 从 19 84年 , 宣传 变法 维新 的第 一个 刊 物《 中外
纪 闻》 京创 刊后 , 到 12 在 直 9 2年 , 粱启 超在 近 3 0年 的报业 生涯 中 , 自创 办 和 积 极 支 持 过 的报 刊 有 亲
化 和 较大 扩展 , 与许 多 相关学 科 和新 兴学 科不 断 并
二、 梁启超 编辑理论蕴含 的政治
文 化 思 想 及 其 当代 影 响

梁启超的编辑修养思想及当代意义

梁启超的编辑修养思想及当代意义

梁启超的编辑修养思想及当代意义
陈未鹏
【期刊名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5)001
【摘要】梁启超一生有着丰富的报刊编辑实践,其对编辑的修养问题多有论述.梁启超认为编辑应当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即应当以国民公益为根本宗旨,拥有独立自足的人格,以读者为本位,并发挥为民向导、时代喉舌的作用.在业务修养上,梁启超认为编辑的思想要"新而正",知识储备要丰富,文字表达要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对办刊规律要有深刻的认识等.梁启超对编辑修养的认识与论述,对当代编辑有启迪意义.【总页数】5页(P93-97)
【作者】陈未鹏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福建福州,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0
【相关文献】
1.从"少年强则国强"探析梁启超体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J], 孙鑫
2.略论梁启超的报刊编辑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J], 胡莎;李登清
3.论秦似的编辑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J], 曾建辉;
4.秦兆阳编辑思想及当代意义 [J], 武兆雨;张浩
5.梁启超的新闻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J], 朱小阳;孙营;朱冰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如何达到丰富的知识储备呢 ? 梁启超论述 自己的学习修养的一段话颇有启发意义 :“有为常 言 :`吾学三十 岁已成 , 此后不 复有进 , 亦不 必求 进 。' 启超不然 , 常自觉其学未成 , 且忧其不以 , 数 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 ……启超学问 欲极炽 , 其所 嗜之种类亦繁杂 , 每治一业 , 则沈溺焉 , 集中精力 , 尽抛其他 ;历 若干时日 , 移于他业 , 则又抛其前所 治 。以集中精力故 , 故常有所得 ;以移时 而抛故 , 故入焉而不深 。”[ 13] 涉猎繁杂而不够深入 , 是梁启 超作为学者的缺点 , 然而作为报刊编辑 , 适当地扩 大自己的视野 , 增加 自己各方面的学识修养则是 很有必 要的 。 由梁 启超的自 述可见 , 培 养 “学问 欲 ”, 保持对各学科的学问浓厚的兴趣 , 是丰富知 识储备的重要办法 。 其次 , 在学习掌握该学科知 识的过程中 , 应当集中精力 , 持之以 恒 , 方能有所 悟有所得 。
二 、梁启超论编辑的业务修养 除了道德修养 , 梁启超对编辑的业务修养 方 面也有深刻的论述 。 编辑要以国民公益为宗旨 , 要发挥时代喉舌 、为民向导的作用 , 除了高尚的道 德修养外 , 还要具有较高的业务修养 。 因为 “为向 导者 , 必先自识途至熟 , 择途至精 , 然后有以导人 。 否则若农父告项王以左 , 左 , 乃陷大泽矣 ”[ 10] 。 如 果报刊编辑的业务修养不足 , 业务能力欠缺 , 则不 仅无法起到 “向导 ”的作用 , 还会误导民众 , 南辕北 辙 , 事与愿违 。 因此 , 梁启超对编辑的业务修养颇多强调 , 并 多加论述 。业务修养包 括思想理论修养 、基础 知 识储备 、文字水平及把握办理报刊的规律与方 法 等方面 。 梁启超认为编辑的思想理论修养 , 要做到 “思 想新而正 ” 。 “新 ”即指编辑要 “贵其能以语言 文 字开将来之世界 ”, 其天职是 “取万国之新思想以 贡于其同胞者 ”;“正 ”, 即指要能结合本国国情 , 根 据时势情景 , 在众声喧哗的各类思潮中有所抉 择 有所辨别 , 从而 “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无病 , 而后 以全力鼓吹之 。”[ 11] 综而言之 , “新而正 ”即能在结 合本国国情的基 础上 , 大力介绍 、引进 、鼓吹外 国 的各种先 进思 想与理 论 , 从 而造 就新的 国民性 。 同时 , 梁启超还认为编辑在思想上应当 “见大 ”, 即 能在纷繁复杂的社 会现象审时度势 , 对于因革 损 益 、先后主从能有所辨别 , 能够 “务其大者 、远者 ”, 只有这样 , 才不至于无所适从 , 才能达到纲举目张 的目的 。 对于编辑的基础知识储备 , 梁启超也有较 高 要求 。编辑的基础知识 储备 , 同专业领域的学 者 有所区别 。学者的知识结构大多较专较精 , “穷学
梁启超的编辑实践也体现了他 “以读者为本 位 ”的编辑思想 。 如在报刊的外在形式上 , 梁启超
· 94·
强调要注意版面的条理清楚 , 清晰美观 。梁启 超 大胆改革报刊版式编排 , 创新报刊编辑体例 , 尽可 能地为读者的阅读提供方便 。 在报刊的栏目设置 上 , 梁启超 也处处为 读者考虑 。 如其在 《新民 丛 报 》创刊的第一年 , 先后开辟了 《论说 》、《学说 》、 《时局 》、《史传 》 、《教育 》、《学术 》、《小说 》 、《名家 谈丛 》、《国 闻短评 》、《海外汇报 》 、《海外奇谈 》、 《绍介名著 》、《新知识之杂货店 》等栏目 , 栏目 里 的文章在篇幅上长 短相配 , 在内容上则软性硬 性 兼而有之 。这样做的目 的 , 无非是为了方便和 吸 引读者 。 但梁启超也主 张 , 对于读者不能无原 则 地迎合 , 要有所节制 , 要 “导之以真理 ”, 不能 “拔之 以感情 ”, 更不能 “迎合佻浅之性 , 故作偏至之论 ”。
收稿日期 :2010 -07 -01 基金项目 :福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826650);福建省教育厅项目 (JA09018S) 作者简介 :陈未鹏 , 男 , 福建莆田人 , 《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编辑部编辑 , 博士 。
· 93·
启超对报刊功能的界定亦可 看作对编辑的期许 。 编辑只有作到 “为国民之耳目 , 作维新之喉舌 ”[ 6] , 才能匡时济世 , 救国救民 。 编辑有了以国民公益 为根本宗旨的道德修养 , 自然就能在所编辑的报 刊上反映时代的特点与要求 , 从而为强国富民及 提高民族素质服务 。
三个方面 : 首先 , 梁启超认 为报刊编辑应当以国民公 益
为根本宗旨 , 并发挥为民向导 、时代喉舌的作用 。 梁启超曾说 :“故为报馆者 , 不可不以热诚慧眼 , 注 定一最高之宗旨而守之 。 ……若为报者能以国民 最多数之 公 益为 目 的 , 斯可 谓 真善 良 之宗 旨 焉 矣 !” [ 3] 梁启超主编或 参与编辑的报刊都贯彻 了 这种以国民公益为重的宗旨 。 只有以国民公益为 报刊编辑之根本宗旨 , 才能履行报刊编辑的天职 : “对其国民而为向导 者 ”[ 4] , 即 “鉴既往 , 示将来 , 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 ”。 梁启超还认为报 刊 应用 “有助耳目喉舌之用 , 而起天下之废疾 ”[ 5] , 梁
其次 , 梁启超对编辑的独立 人格亦有较高期 许 。梁启超要求编辑以国民公益为 目的宗旨 , 代 表国民发公意以为公言 , 面对权势等利益集团 , 要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 要有 “柔而 不茹 , 刚而不吐 , 不侮鳏寡 、不畏强御之精神 ”, 不 能 “一遇威怵 , 则噤若寒蝉 ”或 “依草附木 , 变其主 张而迎合之 ”。 梁启超鄙夷那些 “扬颂权贵 、为曳 据之阶梯 ”、“指斥富豪 , 作苞苴之左券 ”的编辑 , 认 为他们 “与彼蓄犬 、游妓之所异者 , 能几何也 ?”梁 启超还认为编辑应当 “以国家利益为鹄 , 而不以私 人利害为鹄是已 ”[ 7] , 编辑不可以报刊为个人谋利 之工具 , 不可 “怀挟私计 , 而欲构煽舆论 , 利用之以 供少数人之刍狗 ”。 在经济上 , “凡办报者非于营 业收入以外 , 别求不可告人之收入 , 则其报馆不得 自存 … …无论受何方面金钱之补助 , 自然要受该 方面势力支配 , 最少亦受牵掣 。 吾侪确认现在之 中国 , 势力即罪恶 。 任受何方面势力之支配或牵 掣 , 即与 罪恶为邻 。”又说 :“无论经费若何 困难 , (我 )终不肯与势力家发生一文钱之关系 。” (《国 风报叙例 》)坚持独立人格 , 是梁启超关于编辑道 德修养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 。
2011年第 1期 (总第 101期 )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OFFUZHOUUNIVERSITY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1 2011 SerialNo.101
梁启超的编辑修养思想及当代意义
陈未鹏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 , 福建福州 350002)
梁启超的报刊编辑实践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 成功 , 同他深厚的编辑修养是 分不开的 。 梁启超 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 , 也形成了内容丰富 、独具特 色的编辑思想 。 其关于编辑 修养的思想和论述 , 对于当代的编辑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
一 、梁启超论编辑的道德修养 作为近代著名的报刊编辑 , 梁启超对编辑 的 道德修养极为重视 。他在 《〈国风报 〉叙例 》中 , 提 出健全的舆论当有 “五本 ”之说 , 即常识 、真诚 、直 道 、公心 、节制等 。五居其四 (即真诚 、直道 、公心 、 节制 )是着眼于编辑的道德修养 , 足见梁启超对于 编辑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 。 梁启超对编辑的道德修养的重视体现在以下
梁启超认为 , 报刊编辑的文字表达要做到 “文 约义丰 , 语长心重 ;宿儒咋舌 , 老妪解诵 ”[ 14] , 即能 以至浅之笔 , 阐述深刻的道理 ;以至 约之文 , 包蕴 丰富的 意义 。 梁 启超自评 其为文 :“务为平 易畅 达 , 时杂以俚 语 、韵语及外国语法 , 纵笔所至不检 束 , 学者竞效之 , 号新文体 。 老辈则痛恨 , 诋为野 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 , 笔锋常带情感 , 对 于读者 , 别有一种魔力焉 。”[ 15] 的确 , 梁启超的文字 , 达到 了人人笔下所无 , 人人意中所有的地步 , 虽铁石人 亦应感 动 的地 步 , 为 编辑 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 良 好的 典 范与 标杆 。
摘 要 :梁启超一生有 着丰富的报刊编辑实践 , 其对编辑的修养问 题多有论述 。 梁启超认为 编辑应当 有高尚的道 德修养 , 即应当以国民公益为根本宗旨 , 拥有独立自足的人格 , 以读者 为本位 , 并发挥为 民向导 、时代喉舌 的作用 。 在业务修养上 , 梁启超认为编辑的思想要 “新 而正 ”, 知 识储备 要丰富 , 文字 表达要 平易畅 达 , 笔 锋常带感情 , 对办刊规律要有深刻的认识等 。 梁启超对编辑修养的认识与论 述 , 对当代编辑有启迪意义 。
理之邃奥 , 析同异于豪芒也 ”。 而报刊编辑的知识 结构则倾向于广博 , 对于自然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 的知识 , 皆当有所了解涉猎 。 因为广博充分的知 识储备 , 是培养判断能力的基础 , 是分析探讨问题 的前提 , 也是立论的根 本 。[ 12] 再说 , 编辑只有 “先 自识途至熟 , 择途至精 ”, “然后有以导人 ” ;只有编 辑具备鉴别 、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 才能判别 正误 , 抉择良莠 , 区分善恶 , 引导读者 。
编辑的业务修养还包括对办理报刊的规律方
法的认识与把握 。比如梁启超认为编辑在引导群 众心理 、社会舆论的职责时 , 不能 “不导之以真理 , 而惟务拨之 以感情 , 迎 合浅佻 之性 , 故作偏 至之 论 ”[ 16] 。而应当 “其始也 , 当为舆论之敌 ;其继也 , 当为舆论之母 ;其终也 , 当为舆论 之仆 ”[ 17] , 即有 所坚持 , 有所超越 , 亦有所敬畏 。 而且 , 编辑对于 报刊的性质定位也要有清晰地把握 。 如梁启超著 有 《财政博议稿 》、《国史稿 》等 , 因其内容较为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