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合集下载

广电传媒行业的国际合作与市场开拓策略

广电传媒行业的国际合作与市场开拓策略

广电传媒行业的国际合作与市场开拓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广电传媒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合作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广电传媒企业能够整合资源、分享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一、广电传媒行业国际合作的必要性1、资源共享与互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广电传媒企业在内容创作、技术研发、市场渠道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共同制作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提升制作水平和效率。

例如,一家在动画制作方面具有技术专长的企业,可以与拥有丰富创意和故事资源的合作伙伴合作,创作出更具吸引力的动画作品。

2、拓展市场和观众群体国际合作有助于广电传媒企业突破本国市场的限制,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通过合作制作适合当地市场的节目,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扩大市场份额。

比如,中国的电视剧通过与国外制作公司合作,进行本地化改编,在海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国际合作使企业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国际先进的制作技术、传播手段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运营水平。

例如,一些新兴的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在发达国家率先应用,通过合作可以加快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

二、广电传媒行业国际合作的模式1、内容合作这是最常见的合作模式之一,包括联合制作节目、版权交易、节目模式引进等。

联合制作可以整合双方的创意、人才和资源,制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版权交易则可以让优秀的节目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播出,实现价值最大化。

节目模式引进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节目模式,结合本地特色进行创新。

2、技术合作在技术研发、设备采购、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合作。

通过与国际领先的技术企业合作,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推动行业的技术创新。

3、平台合作包括与国际知名的广播电视平台、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节目、开展营销活动等。

融媒背景下CGTN对外传播策略分析

融媒背景下CGTN对外传播策略分析

声屏世界2021/9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融媒背景下CGTN 对外传播策略分析阴彭义云摘要:中国国际电视台作为我国的对外传播旗舰型媒体,近年来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积极开拓进取,承担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并且在内容创新、融媒体实践、团队建设、品牌推广等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独有的传播路径,值得其它媒体学习和借鉴。

文章通过分析CGTN 在融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策略和困境,为其克服现存困境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CGTN 对外传播传播策略在国际舞台上,由于传播话语权长期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媒体一直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仅局限于宣传而非沟通,沟通过程并不畅通。

部分西方媒体常年对中国形象进行着刻板扭曲化的报道,或者选择性不闻和“限流”。

加上我国的对外传播主体基本以官方媒体为主,鲜有中国的民间力量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发声,媒体主持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官方语言,宣传意图十分明显,导致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受众接触率和公信力均较低。

融媒体的发展使得国际传媒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给传统媒体的对外传播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CGTN 的建立2016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 )正式开播,并且搭建了一个多语种、多平台的融媒体对外传播机构,其中包括英、西、法、阿、俄、纪录国际6个电视频道和3个海外分台(分别建立在北美、非洲、欧洲),1个视频通讯社和1个新媒体集群。

在社交媒体方面,CGTN 建立了庞大的社交媒体矩阵,在全球12大社交媒体平台运营了23个官方账号,入驻了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等西方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彰显了主流媒体承担提高媒体公信力,塑造国家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职责和使命。

CGTN 的对外传播策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

CGTN 在开播之初就以“电视主打,移动优先”为发展战略,采用“电视+互联网”的传播模式,着力引进先进技术,打造移动客户端平台,专注于开发运营多语种国内外社交平台。

中国电视剧在俄罗斯的传播和接受

中国电视剧在俄罗斯的传播和接受

声屏世界2021/9电视剧①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走出去”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大量国产电视剧传入俄罗斯,掀起了一阵文化交流的浪潮。

对国产剧在俄罗斯的传播(以下简称“俄传”)进行研究,不仅是对文化传播学研究的补充,而且可以借助其他文化的视角反观自己的文化,达到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关切。

[1]在优化对俄传播路径的同时,可以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播提供借鉴,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此外,电视剧的海外传播具有广泛的经济效益,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电视剧俄传历程及特点DoramaTV ②上共有689部2020年以前播出的国产剧被译为俄文(见图1)。

结合图1及国产剧俄传特点,可将国产剧俄传分为三个时期。

俄传空白期(2010年以前)。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逐渐恢复。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产业持续发力,两国交流明显增多。

自2006年起,每年举办的“中俄电视合作论坛”,为电视领域的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2006-2010年,中俄举办“国家年”“语言年”,几百项活动并举,数万俄罗斯人访华。

各类活动的开展改善了早先的信息缺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固有的陈旧观念,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文化兴趣加深。

2009年,中国首个面向俄语国家的官方媒介平台———中央电视台俄语国际频道开播,它主要服务12个独联体国家、东欧地区和波罗的海三国。

同时,全球都能在网上收看俄语频道节目,倾听中国声音、探究中国文化。

2010年11月,该频道在俄NTV PLUS 主流直播卫星平台开播。

但截至2011年,该平台主要播报新闻和纪录片,还没有对国产剧进行译制与播出。

可以说,这一时期国产剧尚未在俄传播,除了官方传播渠道的缺失,还和网络平台刚刚兴起、民间传播途径有限有关。

初步传播期(2011-2015年)。

一、时代背景。

201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中俄关系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的合作与交流迈向新的历史时期。

文化张力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策略 (2)

文化张力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策略 (2)

文化张力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策略
文化张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华文化作为
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具有较强的文化张力。

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方面,可以采取
以下策略:
1. 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表演、展览、
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海外观众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

2. 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活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
行对话和交流。

可以通过文化交流项目、文化节、合作艺术演出等方式,与其他文化
进行融合和互动,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3. 媒体传播与推广:利用社交媒体、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渠道,积极推广中华文化。

可以制作中华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电影作品,提供中文学习资源,让更多的海外人
士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

4. 文化产业发展:发展中华文化产业,提供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以推广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举办中华文化相关的商展,扩大中华文
化的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5. 建立文化交流平台:建立跨国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例如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学
院等机构,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组织和支持,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应注重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
流与合作,利用媒体和文化产业推广中华文化,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不断提升中华文
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海外传播效果。

电视对外传播要注重境外法律法规

电视对外传播要注重境外法律法规

电视对外传播要注重境外法律法规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电视对外传播事业,1992年开播了第一个国际卫星频道CCTV-4。

2009年到现在,我国电视对外传播正迈入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电视对外传播关于境外法律法规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业界还未就此启动系统、深入的研究,学界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鲜见于论著或刊物。

预先做好海外法律法规研究、市场研究、技术研究等方面的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目前要重点关注和系统掌握节目引进、节目内容和电视广告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

一、与节目引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节目引进规定,这主要与政府的文化政策、外交政策以及族裔政策等方面相关。

为了对抗美国文化,委内瑞拉政府在2011年规定,有线电视频道中播出的内容最少有70%是由本国制作的。

加拿大因为受到美国文化的威胁,严格控制外来电视节目的引进。

不过,加拿大广播电视及电讯委员会(简称CRTC)从2005年开始逐渐改变过去保护本国文化和本土广电产业的政策,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陆续批准国外电视频道的进入。

就整频道引进和播出而言,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和日本对于外国卫星频道实行“天空开放”,没有颁布限制国民收看境外卫星电视频道的法律法规。

马来西亚和伊朗等国则颁布法规,禁止国民接收境外卫星频道。

中国香港采取控制性的开放政策,允许个人接收境外频道,但禁止通过有线电视进行转播。

①《韩国2000年广电法案》规定:分配给外国频道的频道数量不能超过总频道数量的10%(经济特区为20%)。

据此,电信和卫星载波可用频道的能力范围是从4到8(经济特区是从8到16)。

就节目内容的引进而言,韩国政府原来规定,在一个频道播出的节目内容中,从一个国家引进的节目在这个频道中整体节目中的最高比例为60%,目前将这一比例抬高到了80%。

欧洲传媒立法历史较为悠久,法律体系相对完善和全面。

欧洲是我国目前电视对外传播的重点,关于频道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值得深入研究。

新世纪中国电影在泰国传播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世纪中国电影在泰国传播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世纪中国电影在泰国传播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卢竹梅(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摘要: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泰两国交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先天的人文基础。

但目前而言,中国对泰国电影输出事业存在一定问题。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在泰国上映的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法归纳总结出符合泰国受众收视心理与习惯的中国电影偏好,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并结合周边传播理论,试图提出中国电影对泰传播的有效策略,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电影 中泰交流 传播策略2023年末,中国与泰国同时宣布自2024年3月起永久互免对方公民签证。

早在1975年建交以来,中泰之间一直在多个领域展开广泛的沟通与交流。

近年来,“一带一路”的合作共建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又为两国进一步深入合作提供了更多机遇。

自此,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势必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电影作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电影在中泰友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位,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对泰文化输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文化差异、当地受众对于大国信息的警惕性、西方话语权较大等原因,泰国民众在接收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输入时,还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阂与认知偏差。

基于此,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在泰国上映的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法归纳总结出符合泰国受众收视心理与习惯的中国电影偏好,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并结合周边传播理论,试图提出中国电影对泰传播的有效策略,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参考,也为中泰两国能持续、顺畅的沟通交流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1 新世纪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现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电影产业已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一极。

中国环球电视网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中国环球电视网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1352022年3月下 第06期 总第378期1. CGTN 英语频道背景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经历了多次的变革与更名,1997年6月27日到2000年9月25日,是英语传送频道开始试水试播的时期,随后英语国际频道乘风正式开播,呼号为CCTV -9。

经过10年的节目定位调整和形式报道上整改,为了其更好地对外传播发展能力。

最终在2010年4月26日,英语国际频道(CCTV -9)被更名成英语新闻频道,(CCTV -NEWS),频道的内容更加的合理、丰富、细致化了。

2016年12月31日,央视正式成立了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环球电视网(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CGTN),它覆盖着更广阔的国际类的传播频道,而CCTV-NEWS 就被列入该网中主流的频道,并重新被命名为CGTN。

CGTN 频道是一个由中国集中其电视台的各类优势与资源,典型的外宣旗舰频道。

有着全球轮流制播和高质高量的深度访谈栏目,使得频道具有国际的视野及专业的品质特征,并且还获得过纪录片类“金相机奖”,时事类、社会问题类、纪录片人文类银奖,亚太广播联盟制片人评选大奖等。

2. CGTN 的现状分析2.1 现状概况CGTN 英语频道的起步、发展和资源虽然不拖后腿,但是依旧不能与世界一流的媒介媒体相提并论。

在碎片化的时代,媒介的多种多样传播方式会分散央视英语频道的注意力,且当今网络舆论占据着舆论的大量空间,这也迫使传统媒体不断地改变其固有的传播方式来塑造全新的媒介生态。

CGTN 现在已是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可海外用户对于频道的兴趣程度却日渐下降,再加上受制于国内的话语体系中,难以抵抗互联网、社交平台、新媒体的强势冲击。

即便CGTN 一直针对外界的刺激在不断的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但央视英语频道依旧处在不温不火、不上不下的国际传播媒介的位置上。

现阶段唯有CGTN 去树立好媒介品牌的特色、对外宣传的权威性、努力促使国际信息的平衡度与公平性才是追赶一流媒介的正确道路[1]。

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策略分析从2001到2010年间,我国广播影视在海外传播力不断增强。

2014年广电蓝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45部中国电影走进4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达到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

一批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电视剧作品在海外畅销,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超级工程》《甄?执?》《泰?濉返茸髌范汲晌?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像符号,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充满活力的现实场景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

尽管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美国仍占据着国际传播的主导话语权,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

电视节目海外传播不仅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而且还与传播的效果有很大关系,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引起受众的共鸣,获得较多的认同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与客观。

在德国,《来看吧-中国时间》节目凭借其真实与客观的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该节目是一档向德主流人群全方位介绍中国的专题电视栏目,由北京华韵尚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其分公司德中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在德国北威州电视台(NRW TV)推出。

内容包含社会民生、美食健康、文化艺术、旅游名胜等方面。

本文以该节目在德国的成功传播为案例,通过对传播对象心理把握、内容题材选择,以及渠道选取策略的分析,总结我国电视节目在德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策略一:把握受众心理该节目从新闻专业主义出发,尽可能符合德国受众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以人物访谈方式播出了一些准确把握受众心理的节目。

长期的科学研究发现,德国受众的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批判性。

这里的“批判”主要不是斗争、反对、否定和打倒的意思,而是考察、研究、分析和思考。

①德国人在言语表达中会遵循公正、公开、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当你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时,他会认同你的看法。

②德意志民族不仅是一个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更是一个善于理性分析的民族,他们不会因为批评就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赞美就附和盲从,而是喜欢在批判中追寻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从2001到2010年间,我国广播影视在海外传播力不断增强。

2014年广电蓝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45部中国电影走进4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达到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

一批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电视剧作品在海外畅销,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超级工程》《甄?执?》《泰?濉返茸髌范汲晌?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像符号,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充满活力的现实场景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

尽管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美国仍占据着国际传播的主导话语权,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

电视节目海外传播不仅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而且还与传播的效果有很大关系,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引起受众的共鸣,获得较多的认同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与客观。

在德国,《来看吧-中国时间》节目凭借其真实与客观的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该节目是一档向德主流人群全方位介绍中国的专题电视栏目,由北京华韵尚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其分公司德中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在德国北威州电视
台(NRW TV)推出。

内容包含社会民生、美食健康、文化艺术、旅游名胜等方面。

本文以该节目在德国的成功传播为
案例,通过对传播对象心理把握、内容题材选择,以及渠道选取策略的分析,总结我国电视节目在德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策略一:把握受众心理
该节目从新闻专业主义出发,尽可能符合德国受众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以人物访谈方式播出了一些准确把握受众心理的节目。

长期的科学研究发现,德国受众的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批判性。

这里的“批判”主要不是斗争、反对、否定和打倒的意思,而是考察、研究、分析和思考。

①德国人在言语表达中会遵循公正、公开、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当你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时,他会认同你的看法。

②德意志民族不仅是一个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更是一个善于理性分析的民族,他们不会因为批评就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赞美就附和盲从,而是喜欢在批判中追寻真理。

例如,2012年12月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一期节目,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村民、工程队长、南水北调负责人的看法,虽然其间有对工程的抱怨或不满,但这种客观真实的视角却更容易被德国受众接受。

另外,对“工程款”“拆迁款”等问题的深入讨论,也使德国观众对中国的认识更为全面,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德国受众的另一特征,是喜好具体故事,善于从细节入手。

在德国有效地传播中国,就要讲好中国故事。

这不仅需要传播者在选题立意方面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
的是要传播一种能引起普遍共鸣的价值。

《来看吧-中国时间》正是从普通民众关心的衣食住行入手,通过中德比较来引起观众的好奇或共鸣。

“一部影视艺术作品只有真正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在思想与艺术能量时,才能使这种思想和能量跨越地域、民族、政治、文化等种种界线,直抵不同民族受众的心灵深处,使人心悦诚服。

”③“善用真实”这一特点成为《来看吧-中国时间》海外传播中成功而有效的重要策略,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普通市民的反馈信息都印证了这点。

节目播出后,德国观众反映,原来对中国的那种片面的认识,正因这些短片而逐步改变。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市长迪尔克?埃尔博斯说:“这个节目对拉近中德两个民族间距离,促使彼此相互学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呼吁大家要经常收看这档节目,因为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德文化间的差异对德国民众是十分
重要的。

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印象总是落后、遥远或者难以让人理解。


策略二:挖掘文化细节
随着中德两国关系日趋紧密,德国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现代演出、旅游及美食等也表现出更为浓烈的兴趣。

《来看吧-中国时间》题材上选取了德国观众感兴趣的美食、时尚、人物纪录、艺术欣赏、旅游等类型专题片,向他们介绍中国目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另外,德国受
众在接收信息时,既不希望是政府的直接传播,也不会完全依靠人际传播,而是更愿意在进行主观批判后,接受来自第三方组织的信息。

从这点出发,德中传媒公司及北威州电视台很好地扮演了这个“第三方”的角色。

他们一方面了解德国观众向往中国传统文化神秘感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知道中国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情景。

中德团队的合作较好地用德国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

从德国受众反馈来看,他们认可了节目的传播内容。

例如在一期介绍元宵节的记录片中,德国观众对此主题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对元宵节的来历、民情风俗和现代演绎有了一个新认识。

很多德国观众强调:“大多普通德国人的头脑中只有一个德国媒体描绘的‘中国形象’。

看到中国老百姓每天发生的事,我们觉得中国人的生活既有相似的喜怒哀乐,也有新奇之处。

”德国观众喜好这种真实性、平民化、丰富性的节目内容。

而就事论事、信守承诺,某些时候还略显死板的民族性格,使他们更喜欢纪录片类型的节目,该节目恰好满足了这种受众需求。

电视节目海外传播在题材选择方面主要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明确受众定位,分众传播。

明确某类受众希望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这是电视节目开拍之初的重要环节。

二是挖掘文化细节,简化信息。

日常生活中文化的体现无所不在,但却因司空见惯,而容易被忽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
细节的积淀,体现在人物细节上,就包括人物的妆容服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语言语态等,这些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可以说,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着当时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情况。

如果能在文化细节上进行适当的强调或说明,就可以增强整个节目的感染力。

策略三:找准传播渠道
在渠道选择策略上,《来看吧-中国时间》主要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

该节目于2010年8月18日登陆德国北威州电视台,在德国时间晚上6:30-7:00黄金时段播出,每天30分钟。

这个时间段基本上能覆盖25-59岁的受众人群。

当时选择北威州电视台,是因为北威州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整个欧洲的心脏地带,在16个联邦州中人口最多、密度最大。

该节目在此播出,不仅能够覆盖德国最密集的观众群,还能直接影响到相邻的比利时、荷兰等国家。

2009年北威州电视台的发送范围可覆盖420万个家庭,每天的收视率达100万人次。

新媒体方面,通过该公司(德中传媒公司)自有视频网站以及海外最大视频网络YouTube的专属频道Laikanba网络同步播出,以覆盖所有德语观众及网络用户。

德国社交媒体报告2012/2013调查显示,YouTube在德为第二大社交网络平台,有38.7%的德国民众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其中每天使用的人数占德国互联网用户的41.60%。

在德国,使用社交
媒体的人数不仅逐年递增,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来看吧-中国时间》根据年轻人的需求,上传了一些网络热点人物与话题。

例如2012年9月21日有关音乐家郎朗的节目,点击次数就高达3600多次,网友的评论与转载也很多。

总之,中国电视节目要立足于国际市场,充分了解各国受众的真实需求,以符合当地传播习惯的方式来做好电视节目海外推广。

同时要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做到理念创新,节目形式与内容创新,文化产业链管理方式创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髓为核心内容,借助其他国家的成功文化推广经验,让文化以电视节目这种直观、形象的视觉传播方式,将真实、客观、接地气的题材向世界各国传播。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AXW006)
「注释」
①曹兴、姜丽萍:《两级理性:德国人的哲学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陈正:《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效果的跨文化分析》,姜加林、于运全主编:《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99-505页。

③张敬华:《中国电视的海外传播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
提升与影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5期,第78-8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