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沈周传世绘画作品赏析
论沈周《东庄图册》的客观性与纯美之风

论沈周《东庄图册》的客观性与纯美之风
沈周是明代文人画家,擅长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他的作品以用笔简洁、造型精练、构
图严谨、情感淡雅著称。
《东庄图册》是他的山水画代表之一,其客观性和纯美之风深受
艺术界和学术界的认可和赞赏。
本文将从客观性和纯美之风两个角度探讨该作品。
一、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作品所表现的景物、情感、形象等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是衡量作品真实性、可信性和价值的重要标准。
沈周的《东庄图册》是描绘了一个清静幽深的山水场景。
作品中广袤的山林、险峻的
峰岭、清澈的溪流、遥远的云雾、小桥流水、古寺岚烟,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场景的描绘准确而生动,画面中没有丝毫虚假和夸张的成分,真实地再现了自然景观
的本来面目。
另外,作品中也没有体现出画家主观感受的痕迹,没有添加任何的刻意渲染和夸张处理。
沈周运用墨色的深浅变化,诠释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真实表现。
这一点通常是读者所理
解为“写实”的表现手法,在传统绘画中十分重要。
二、纯美之风
纯美之风是指作品所表现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是评判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沈周的《东庄图册》在构图和用色上都表现出浓郁的纯美之风。
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布局紧凑而不拥挤,色彩秀丽而不炫目。
画家在表现山石形态时,遵循了“含蓄淡雅、留
白求生”的原则,使用恰到好处的水墨渲染,使画面更具有空间感和深度感。
此外,笔墨
激越,线条简练而有力,整个画面流畅自然,深得读者的喜爱。
明代中期沈周传世绘画作品赏析

明代中期沈周传世绘画作品赏析沈周(1427-1509年)明代中期著名书画家。
字启南,号石田,又称白石翁,以画闻名,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
以画山水画著称,是明代中期画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之领袖。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
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
明代沈周《庐山高图》赏析明沈周庐山高图纸本设色193.8×98.1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一幅沈周送给其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的祝寿画,以庐山的崇高博大赞誉其师。
图绘庐山崇山峻岭,岩石层叠陡峭,山峰巍峨壮观,山腰奇松红树,一泓瀑布倾泻而下,山脚流水潺潺;画面刚中带柔,突出老师的博大胸怀。
《庐山高图》主要借鉴了王蒙的笔法精髓,表现名山蓬勃氤氲的气象。
全画布局气韵贯通,布景高远深幽,缜密繁复。
山石皴法多用披麻解索皴,浓墨点苔,墨笔丰健,运笔稍快,用墨较干,湿笔刷染,近山用短披麻皴,浑厚自然,与中部斜上嵴状山势相分处,用焦墨连皴带擦,行笔迅疾、准确,有韵致地用焦、渴之笔将山势推到面前。
中间斜山梁处勾以次淡墨,用皴稍少,分层用淡墨刷染,墨虽浅但不显薄,通体色调灰白,造成中间有空灵之感而不阻塞。
通观全图,虽然以淡色为主,但渴、润、浓、淡、焦五色之墨的精彩效果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实华兹,很见功力。
近处一人迎飞瀑远眺,比例虽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
由于作者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
画面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使密实的构图里有了生动的气韵。
整幅画笔墨显得坚实浑厚,景物郁茂,气势宏大,虽笔法师王蒙,但更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襟。
沈周山水画《庐山高》艺术特点研究

沈周山水画《庐山高》艺术特点研究沈周(1468-1535)是明代著名的京派山水画家,他是继文征明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画家。
沈周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而闻名,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并对后世的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庐山高》是沈周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沈周山水画《庐山高》在构图上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点。
《庐山高》的画面宽阔开展,空旷又不失繁密,整个画面既有山峦叠嶂的苍翠,又有江河百转的曲折,画面给人一种广袤浩渺的感觉。
沈周的山水画通常采用“前小后大”的构图手法,而《庐山高》正是采用了这种构图手法,在画面中前景山石较小,而背景山峦则高大而壮观,使整个画面显得宏大而有深远的气魄。
沈周山水画《庐山高》在用墨上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善于使用淡墨水墨,通过勾勒轮廓和点染渲染,使得画面更为立体和生动。
在《庐山高》中,沈周用浓淡相间的墨色勾勒出了庐山蜿蜒起伏的山脉和行云流水的意境,其中肩负着极大的激情和笔力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沈周山水画《庐山高》在形式上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点。
《庐山高》中山水的纵深感和空间感都表现得相当到位,艺术气质尽显到毫厘,颇受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响。
在整个画面中,沈周采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巧妙地营造出了山水的远近高低,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立体和逼真。
他严格遵从“山石树木不敢专力而音琴,水波云雾不敢足矣毛笔”的原则,去掉了杂乱,简捷地表现了自然景色的本质,使得画面看上去自然而又清新,让人感觉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神秘。
沈周山水画《庐山高》在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运用了皴法、点染法以及淡墨重彩等多种技法,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
在《庐山高》中,沈周用皴法表达了山川的纹理和起伏,用点染法表现出水面的波澜和涌动,同时在画面中使用淡墨重彩的手法,使得画面看起来色彩饱满而又层次分明。
他还善于处理水墨渲染的效果和运用峭拔山峰的构图形象,奇崛古怪的山脉,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变化和动感。
沈周山水画《庐山高》艺术特点研究

沈周山水画《庐山高》艺术特点研究沈周(1427-1509)是明朝晚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化名流和画家,他擅长山水画,并在这一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庐山高》是沈周最为著名的山水画之一,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庐山高》突出了沈周追求自然真实的艺术追求。
在这幅作品中,沈周以意境深远的远山、浓密的树林、湍急的江水和翻卷的浓云,展示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他运用线条的变化和虚实相间的手法,营造出山峦起伏的氛围,使观者感受到山势的雄伟和峻峭。
通过墨色的运用和水墨的渲染,他表现了江水的波澜壮阔和奔腾向前的力量,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感受。
整幅画面的构图和用墨都体现了沈周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精湛描绘的能力。
《庐山高》展现了沈周的学识修养和文人情怀。
沈周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不仅通晓诗词和书法,还精于绘画。
这幅作品中,沈周融合了文学和绘画的特点,用画笔描绘出了自己对庐山所产生的深情厚意。
他将江山与人生相结合,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通过画中的艺术形象,沈周表现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庐山高》彰显了沈周独特的画风和创作方式。
沈周的山水画注重墨色的深浅和水墨的运用,以墨追求境界的深邃和气韵的凝练。
他通过墨的变化来塑造山川的形象和意境,通过枯笔、湿墨、点染等技法的运用,赋予画面以丰富的层次感和艺术魅力。
他的山水画以寥寥数笔即可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辽阔,用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自然之美。
他以少而见长,以精神飘逸而著称,这成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特色。
《庐山高》是沈周山水画的一部代表作,它通过绘画展现了庐山的美丽景色和雄伟气势,表达了沈周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它集中展现了沈周追求自然真实、文人情怀和独特的画风等艺术特点,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杰作之一。
明沈周传世名画赏析(1)

明沈周传世名画赏析(1)沈周(1427-1509)绘画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
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
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
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
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落花诗意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等。
着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沈周一生读书作画,未应科举,早承家学,兼师杜琼,后取众长。
沈周诗书画兼能,画最胜,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以山水为最。
他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及黄公望、王蒙,吴镇。
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沈周以其高超独特的艺术才能发展了宋元以来的山水花鸟画,成为明中期吴门画派的奠基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文徵明称他为“神仙中人”。
固然,沈周主要以山水画名世,他的诞生标志着吴门画派的正式崛起。
沈周的一生过得十分平坦,没有太大的波折。
中年住有竹居,常与友人欢聚款语,吟诗作画,保持着一种淡然清净的心性。
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异常平淡,做事从来不过分执著,也没有丝毫张扬,宽厚与豁达成为他人格的一种象征。
因此,他总以开阔的胸怀对待古代的绘画传统。
沈周的绘画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一是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
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
二是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使文人画的理念更为清晰和强化。
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相融汇。
古画国宝,明沈周《清园图》:“修身以立世,修德以润身”

古画国宝,明沈周《清园图》:“修身以立世,修德以润身”
▲ 明沈周《青园图》卷,纸本,设色,纵:19.1厘米,横:188.7厘米。
明沈周《青园图》卷,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此图绘湖山秋色,为沈周传世珍品。
该图结构严整均衡,局部富于穿插变化,使画面景物参差有致,一派清幽逸趣。
▲ 明沈周《青园图》卷(局部)
在用笔上,该图多用秃笔中锋,将勾、皴、擦、点有机配合,实中求虚。
作者运用各种笔墨精心描绘了青园的各种景色,墨色浓润,富有生活气息,整个青园图,画得优美自然,从诗情、画意乃至哲理都耐人寻味。
以水墨淡设色画古树茅堂依山傍水,修竹垂柳之中,一人执卷堂上孜孜而读,周围宁静无波的湖水映带院落,三间茅堂和篱笆围墙参差有致,旁衬杂树新篁,景色平远而幽深。
▲ 明沈周《青园图》卷(局部)
▲ 明沈周《青园图》卷(局部)
画心自题五言诗一首:“修身以立世,修德以润身。
左右不违矩,谦恭肯迕人。
择交求异己,致养务丰亲。
乡里推高誉,兰馨逼四邻。
”署款“长州沈周”。
钤“启南”、“白石翁”印二方,清宫宝玺十余方。
此图曾经清宫内府庋藏,《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中国美术全集.明代绘画》、《中国绘画全集》著录。
▼ 明沈周《青园图》卷(整卷)
▼ 高清局部欣赏
古代国画图库海量书法字帖印谱印集印章篆刻西方大师油画资料¥198
购买。
沈周《庐山高》图赏析

《庐山高》图赏析
龚源
《庐山高》图 纸本 1467年 193.8x98.1 现藏于:台北 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及创作此画背景: • 沈周是明代中期“吴门 画派”的精神领袖,他 继承元代文人画传统, 并拓展其内涵,印象了 许多后辈画家,使苏州 成为当时的绘画重镇。
• 据记载,沈周四十岁后 开始创作大幅作品,此 画就是他四十一岁时作 品。
• 此画是为自己少年时期 的老师陈宽祝寿所画。
构图
• 此幅作品画面 饱满,画面山 峦呈“s”字形 走势。
• 左边和右边的山
阴
石颜色要比中间
阳 调
深,作者这样处 理使得画面有一 种跳跃感,不至
和
画面太平,没有
起伏。
• •
技法比较
王沈 蒙周 《《 具庐 区山 林高 屋》 》图 图
细节比较
• 王蒙《具区林屋》图细节 • 沈周《庐山高》图细节
落款
• 落款点题,画庐山, 为师祝寿(因图片像 素问题,暂只依稀看 出:庐山高及跋后落 款成化丁亥端阳日门 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 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沈周与陈宽的渊源示意图
后记
• 其实从现有资料来看, 沈周并未到过庐山, 这幅画应该是想象画 成。但庐山的一些著 名景观尝出现在古人 诗歌文章之中,沈周 对此应该不会陌生。 即使是想象加上古人 的诗词描绘,令人惊 奇的是画面右上角的 五座远山,的却像庐 山五老峰实景。
浅析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

浅析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沈周(1462-1535),字少白,号东篱,又号莫愁,苏州人。
明代著名山水画家,被称为“吴中四艺”,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为明代四大家。
沈周继承了南宋文人画风,深受文人雅士文化的熏陶,因此他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沈周的山水画作品以其淡泊清雅、意境悠远而著称,被誉为“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笔墨勾勒清丽山水沈周的山水画以精细、写实而见长。
他勤于山林采风,对自然景观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感受。
他笔下的山水,山峦起伏,溪水潺潺,树木苍翠,石头纹理清晰,极富变化。
沈周笔下的山水往往充满了深邃的意境,令人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壮美。
他尤其擅长在作品中描绘山峰,通过细腻的墨渍和线条勾勒出山体的轮廓和山势的起伏感,让人感受到山之奇特和壮美。
沈周的用墨亦别具匠心。
他的墨法娴熟,能够巧妙地运用淡墨、浓墨,以及水墨渍法等技巧,创造出丰富的墨色层次和质感。
他的用墨不夸张,却又能够表现出浓墨淡墨的变化,使画面既有丰富的变化又不失整体的平衡感。
沈周的山水画作品在笔墨运用上极富表现力,令人赏心悦目。
二、情感表达纯粹隽永沈周的山水画除了在形式上十分精湛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满了文人的情怀和境界。
他的画作往往带有婉转、淡雅的情感,富有隽永的诗意和意境。
沈周笔下的山水,表现了文人的淡泊情怀和理想境界,他常常在作品中夹叙夹议,表达对社会风气和人生处境的思考,显示出他对现实的疏离和憧憬。
沈周擅长利用山水来寄托情感,他善于通过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理想。
他的山水画作品往往与诗文相通、与音乐相和,给人以灵动的感觉。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他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与启迪。
在他的画作中,藏有深刻的内涵,给人以深远的思考,有着纯粹的情感表达和隽永的情致。
三、宁静幽远意蕴深长沈周的山水画具有宁静幽远的意境,透露出世外高人的清雅情怀和雅致气质。
他的画作多以孤松寒石、山泉秋雨、云雾缭绕为题材,表现了一种清远幽静、涵养高远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中期沈周传世绘画作品赏析
沈周(1427-1509年)明代中期著名书画家。
字启南,号石田,又称白石翁,以画闻名,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
以画山水画著称,是明代中期画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之领袖。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
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
明代沈周《庐山高图》赏析
明沈周庐山高图纸本设色193.8×98.1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沈周送给其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的祝寿画,以庐山的崇高博大赞誉其师。
图绘庐山崇山峻岭,岩石层叠陡峭,山峰巍峨壮观,山腰奇松红树,一泓瀑布倾泻而下,山脚流水潺潺;画面刚中带柔,突出老师的博大胸怀。
《庐山高图》主要借鉴了王蒙的笔法精髓,表现名山蓬勃氤氲的气象。
全画布局气韵贯通,布景高远深幽,缜密繁复。
山石皴法多用披麻解索皴,浓墨点苔,墨笔丰健,运笔稍快,用墨较干,湿笔刷染,近山用短披麻皴,浑厚自然,与中部斜上嵴状山势相分处,用焦墨连皴带擦,行笔迅疾、准确,有韵致地用焦、渴之笔将山势推到面前。
中间斜山梁处勾以次淡墨,用皴稍少,分层用淡墨刷染,墨虽浅但不显薄,通体色调灰白,造成中间有空灵之感而不阻塞。
通观全图,虽然以淡色为主,但渴、润、浓、淡、焦五色之墨的精彩效果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实华兹,很见功力。
近处一人迎飞瀑远眺,比例虽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
由于作者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
画面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使密实的构图里有了生动的气韵。
整幅画笔墨显得坚实浑厚,景物郁茂,气势宏大,虽笔法师王蒙,但更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襟。
明代沈周《魏园雅集图》赏析
明沈周《魏园雅集图》纸本设色纵152.7厘米横47.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入编《明画全集》第四卷
沈周在此画中营造了一种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围。
远处峰峦陡起,轻披薄雾;近处山顶与中部山腰,露出多处缓缓向上的台地,泉水从山涧飞流直下,汇成棕棕小溪。
溪水旁有一小桥,茅亭内四人席地而坐,书童侧立一旁正听候主人吩咐,一老者拽杖而来。
山上山下,草木葱茏,叶红似火的枫叶点缀其间,更添几分胜地雅集美景。
画家皴染兼施,构筑的画面气魄雄浑沉静,画心连画家共六人题咏,实为诗书画熔为一炉的山水佳作。
本幅作品取材于五人山亭雅集之事,故这一场景被安置于图中极为醒目之处。
茅亭位于溪旁,周遭杂树数株,隔水山峦耸立,山壑间若有溪泉涌来。
此是沈氏四十三岁时的画作。
这是一幅典型的写实性作品,从魏昌的题跋可以了解当时雅集的情景和经过。
还有参加牙雅集的陈述、周鼎、刘珏等人的题诗,更使画作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此图历经程茂、罗振玉等人收藏。
明代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设色纸本,纵36.8cm,横855cm,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应该是他的艺术的再创作。
黄氏与沈氏的笔墨完全不同,沈氏且着了色彩,大胆地使用赫石和丹青,更加突出了春山的主题,林深茂密,绿树华滋,显出富春江两岸的浓浓春意。
在卷幅的中段群山巧施淡赭,山峦间增加了云霭,使群山烟雾缭绕更透出迷人的质感。
沈周为使画卷的构图更为完美合理,在画卷的尾部增加了一段山峦平岗树石,首尾相应,更显出江山无尽,弥补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头重尾轻的不足。
沈周甚至在一些构图的细节也仔细推敲,在卷首处比之黄氏图卷在两小渚间增架一座小桥。
一老者拄杖而过,江边曲径绘一行人,使群山、村舍、渔舟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人烟气息。
在中段茅草亭旁,为突出两只钓舟的宁静气氛,沈周的画面比黄公望的画面减少了几只游鹅,也显出他的独到匠心。
沈周现存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更为宝贵的是它完整地保存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全貌。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代由沈周、董其昌递藏,清初归吴正志。
正
志传给其子洪裕,洪裕临死前将此卷殉之于火,被其侄贞度从火中抢出,但前段已烧焦。
约在清顺治间,割去烧残前段,割去部分取名“剩山图”,现存浙江省博物馆。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卷前部分仍有残痕,可以说是历尽沧桑,颇富传奇色彩。
但要一览黄公望原作全貌,仅只有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了。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一件纸墨如新,保存完好,流传有绪的艺术珍品。
卷后有姚绶、吴宽、文彭、周天球、董其昌、谢松洲跋,有王时敏、宋荦等鉴藏印记。
曾归王时敏收藏,民国初年入汪士元手,其后转入徐世昌家藏,1973年存入北京故宫博物院。
《墨井画跋》、《大观录》、《佩文斋书画谱》、《麓云楼书画记略》、《古书画伪讹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2月号、《紫禁城》1985年2月号等皆有著录。
沈周《沧州趣图》赏析
《沧州趣图卷》,明代,沈周,手卷,纸本设色,纵29.7厘米,横88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沧州趣图卷》所绘沧州为明代属直隶河间府的沧州,
地处北方,沈周未曾到过,他只是表现山川之性和趣,故图名“沧州趣”。
画面作平远布局,主要撷取江南水乡的景致,山丘逶迤,水面浩渺,坡岸伸展,杂树成林,一派南方山川秀丽风光。
《沧州趣图卷》,明代,沈周,手卷,纸本设色,纵29.7厘米,横88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沧州趣图》是沈周晚期的作品,他将元四家的笔法集中于一幅山水长卷中。
不同的笔法衔接得那样天衣无缝,可见他对元四家笔法运用的精熟。
同时又融入了北方山峦雄阔之势,积叠的山石多尖峻的棱角,显得坚硬凝重,坡岸、平台亦转折尖直,棱角分明,其质地多呈北方石山的特征,无疑增添了山川的雄健宏阔气势。
画法亦源自董巨,运用善于表现江南山水的披麻皴、点苔、圆润中锋和水墨渲染等技法,然运笔于中锋中时见外笔、侧锋,转折粗重,平台轮廓多整饬线条,细劲有力;披麻皴也变为研拂式的短笔皴,率意凝重;点苔亦墨深笔厚,圆横交错。
总体笔墨形式刚柔相济,苍中带秀,既具董巨的秀润之韵,又呈较强的硬度和力感,恰当地表现了沈周心目中的沧州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