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服药方法及合理用药
中成药的正确用法和禁忌

中成药的正确用法和禁忌中成药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治疗方式,起源于古代,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确使用中成药可以有效缓解疾病症状,促进康复,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事项,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就中成药的正确用法和禁忌进行阐述。
一、正确用法1. 选择适合的中成药:在使用中成药之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根据自身病情和症状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如感冒可选择感冒灵,消化不良可选择保和丸等。
2. 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建议的剂量使用。
不可随意增减用药剂量,以免造成用药过量或用药不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3. 阅读说明书: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应详细阅读药物包装上的说明书。
说明书中包含了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不良反应等重要信息,能帮助我们正确使用中成药。
4. 遵循用药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坚持用药时间,不得随意停药或减少用药频率。
只有持续用药,才能达到良好的疗效。
5. 注意饮食禁忌:在使用中成药期间,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和酒精等。
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6. 定期回访医生:使用中成药后应定期回访医生,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反复。
二、禁忌事项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成药含有药物成分,不适合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
由于中成药对胎儿或乳汁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给儿童和老年人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控制剂量和注意使用禁忌。
3.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成药。
肝肾功能不全会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产生不良反应。
4. 过敏体质患者:对某些草药成分过敏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成药。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发红、纳差、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休克。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制剂工艺制成的药物。
中成药在我国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由于中成药的复方性质以及药效的多样性,合理使用中成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规范中成药的使用,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显得尤为必要。
二、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原则1. 适应症使用:中成药应在明确适应症的基础上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2. 根据病情选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中成药,确保疗效最大化。
3. 合理用量: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
4.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中成药剂型和用药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5. 严禁超范围使用:中成药应在临床试验范围内使用,严禁超范围使用,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
6. 遵医嘱使用: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嘱托,按时按量使用,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三、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操作指南1. 临床应用指南:制定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指南,明确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用药频次等关键信息,供医生参考。
2. 药品说明书更新:定期更新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包括药物成分、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内容,确保医生和患者获得最新的用药信息。
3. 临床监测与评估:建立中成药的临床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4. 质量控制与监管:加强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和监管,确保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5. 宣传教育:开展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生和患者对中成药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合理用药行为的形成。
四、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效果评估1. 治疗效果评估: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评估中成药在不同病情下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优化用药提供依据。
2. 不良反应监测:建立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报告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情况,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3. 患者满意度评估: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中成药治疗效果和用药体验的评价,为改进中成药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国家基本药物 中成药

(2)配伍禁忌
▪ 中药在配伍应用中,有些药物应避免配合使用,以免降低和破坏药效, 或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这就是《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 反者”,历来把这些药物视为配伍禁忌药。
天麻丸
蛇胆川贝液
▪ 撒敷法:外用散剂多用此法,即将药粉直接均匀地 撒布患处,可用消毒敷料或外贴膏固定,以奏消肿 解毒、提腐拔脓、生肌敛疮之效,如生肌散、提毒 散、珍珠散等。
▪ 调敷法:将外用散剂或锭剂用适当的液体调成或研 成糊状敷于患处的一种常用外治法。如用茶水调敷 如意金黄散,取茶叶解毒消肿之效;如黄酒或白酒 调敷七厘散、九分散、五虎丹等,取酒活血通经, 疗伤止痛之效等。
但特殊疾病应特殊对待,需根据病情而定
▪ 补养类中成药宜饭前服 ▪ 对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 ▪ 驱虫药最好清晨空腹服 ▪ 安神药睡前服效果佳 ▪ 呕吐者应少量多次服用 ▪ 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 ▪ 对于急性病,须尊医嘱,按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用法
(2)外用法
常用的有撒敷法、调敷法、涂敷法、吹敷法、贴敷法、点入法等。
(3)注射法
▪ 中药注射法主要分为皮下、肌内、静脉、穴位及患处局部等不同给 药方法。
▪ 此外,中药注射剂还用于病灶局部注射给药,如: ▪ 枯痔注射液:用于痔核内注射的枯痔疗法。 ▪ 莪术注射液:用于宫颈癌或皮肤癌肿的局部注射疗法。
2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 上市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已明确规定使用剂量。 ▪ 是国家根据临床实验结果所批准的安全有效的使
含附子
含贝母
二者配合应用,属于中医十八反“贝母反乌头”的配伍禁忌, 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 再如两个含有相同有毒成分的中成药配伍应用,可能出现某种成分重 复使用,使有毒成分剂量过量使用,从而产生不良反应,也是中成药 配伍禁忌的内容。
中成药有哪些使用方法

中成药有哪些使用方法?很多人都用过中成药,但用药方法却不一定正确。
如六神丸川于治疗咽喉炎,应将其在口中含化,直接吞服则效果较差;中药栓剂寒人阴道或肛门,应有一定的深度,否则药效也会降低。
正确掌握中成药的使川方法很有必要。
常用内服方法( l )送服:大部分内服成药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剂等夺用温开水或凉开水送服,膏滋即可用水送服,也要用水冲淡后服用。
用药汁送服的中成药虽然为数不很多,但对提高其疗效还是很有意义的。
如润肠通便或润肺止咳药用蜂蜜调水送服;补脾胃药用大枣煎汤送服;散淤止痛药如失笑散用醋送服;辛温解表药川生姜煎水送服;妇科血寒血虚用药,可以红糖冲水送服等。
这样都有助于发挥疗效。
( 2 )冲服:各种冲剂、干糖浆以及固体清凉饮料等多用冲服法。
含挥发性成分较多行最好用温开水冲,服用前要密闭盖好。
( 3 )炖服(烊化):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单服时宜以黄酒(也可加冰糖)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后服下。
( 4 )调服:用糖水将散剂等调成稀糊状服。
常用于小儿,有矫味作用。
蜜丸等也可用此法研化服用。
( 5 )含化(噙化):将药物含于口中,使其溶解再咽下。
一般用于治疗喉病。
仁丹、六神丸、牛黄消炎丸及各种含片等都应如此服用。
常用外治方法( l )涂抹:外用的油膏剂、搽剂、糊刘,如烧伤膏、蛋黄油、炉甘石搽剂、松节油搽剂及癣药水等,多用此法。
一般将患处洗净,均匀地涂抹一层。
( 2 )撒布:把药粉直接均匀撒布于患处。
如生肌散、拔毒散、珍珠散等,撒药后,以敷料固定。
( 3 )调敷:将药物片用适当液体调成糊状,敷布于患处。
药物多指散剂。
用于活血化癖止痛的药物,如九分散,多用白酒调敷;用于燥湿止痒的药物,如青蛤散、四圣散,宜用花椒油(即炸过花椒的食用油)调敷;用于消肿解毒止痛的药物,如如意金黄散,可用茶水调敷。
( 4 )贴用:将患处洗净擦干,把膏药如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等直接贴于患处即可,或加温使其软化后,贴于患处。
中成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 正确服用中成药

中成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正确服用中成药在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上,须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量报用:中成药治病,药量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不易准确掌握。
由于有的中医在处方时,对中成药的每次服用量往往不专门注明,故在具体使用时,病人首先应看清药品标签或说明书。
有时,中成药小粒丸剂的说明书上虽写着每次服多少克,但却未标明多少粒药为多少克,这常常会给病人带来困惑。
遇此情况时,病人不可怕麻烦,应向执业药师问明换算方法或每次服药粒数(不要问医生,因非其本职,否则可能致误)。
中药不是绝对无毒的,有些药性剧烈的药,用量稍有超过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2)注意服药禁忌:不仅对中成药的服用量须认真对待,而且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马虎不得。
用药前必须详阅该药品的说明书,了解该药品的使用禁忌。
凡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禁忌事项,均应按章执行,予以避忌。
孕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更要谨慎,凡药性猛烈的中成药还须减量慎用。
(3)注意服药时间:根据古医籍规定,中药服用时间的选择,应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的原则进行。
对于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中成药,通常宜选在饭前或空腹时服。
因为大多数食物可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干扰,故而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
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而对治疗特定病症的成药则无须强调空腹或定时服药,如治冠心病的苏合香丸、治胃痛的胃乐片等,均或随时使用;安神药则在睡前服为最适宜。
(4) 注意服药方法: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中成药中常见剂型之一大粒蜜丸剂,常常给服药者带来许多不方便,初次使用该剂型者往往不知该怎样吞服才好。
要知道,任何一口将其吞下的企图都是应当严格禁止的,因为这有可能造成药丸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甚至引起心律紊乱等严重后果。
正确的服法是用清洁的小刀将药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几次用温开水送服;对于出厂不久、质地较软的大粒蜜丸,可用清洗过的于直接将其分裂,并搓制成小丸服下。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汇总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汇总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炮制、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的药品。
在临床上,中成药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等特点。
然而,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也是一门学问,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下面将对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进行汇总。
1.根据病情选药:在选择中成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当的中成药。
例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可选用板蓝根颗粒;对于肠胃功能紊乱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可选用五苓散等。
2.根据体质选药:中医药强调“因人而异”,体质不同的人对同一中成药的疗效和反应可能会有差异。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气滞型胸痹患者,可选用三峡安胸丸;对于阳虚型肾阳亏损患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3.根据病程选药:中成药的疗效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在短期内期望获得显著疗效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病程的长短来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慢性肝炎等疾病,需长期服用清肝明目胶囊来调理。
4.根据禁忌选药:中成药也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应根据患者的禁忌情况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例如,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慎用中成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应避免使用具有刺激性的中成药。
5.严格控制剂量:中成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不宜过量使用。
过量使用中成药可能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并控制好用药的剂量。
6.随诊疗效:使用中成药治疗疾病时,应随时关注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如果患者的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或出现了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或更换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案。
7.综合运用其他治疗手段:中成药在临床上通常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使用,如针灸、推拿、按摩等。
综合运用其他治疗手段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对中成药的依赖性。
总之,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禁忌情况等多种因素,并严格控制剂量和随诊疗效。
中成药的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成药的⽤药⽅法及注意事项 中成药顾名思义就是⽤中药制成的,那么既然成分都是中药,那么在服⽤时要注意什么呢?如何才是正确的使⽤⽅法呢?以下是⼩编为你整理有关于中成药的正确使⽤,希望能帮到你。
使⽤⽅法 1、⼀般中成药早中晚都可以吃 ⽆特殊规定的⼀般⼝服中成药,⼀⽇量分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时各服⼀次。
2、补益的中成药宜饭前服 补益的中成药宜饭前服,但补阴药宜晚上18∽20时⼀次服,补阳药宜在早上6∽8时服,以此保持药效与⼈体阴阳、脏⽓⽓律的消长⼀致。
⼀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
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
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
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通过胃⼊肠,从⽽较多地被吸收⽽发挥作⽤,不致受胃内⾷物稀释⽽影响药效。
3、中成药可睡前服⽤ 镇静安神的中成药应在睡前1∽2⼩时服⽤。
⼀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
补⼼脾、安⼼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可在此时服⽤。
另外,某些西药如催眠药、驱⾍药及抗过敏药等,⼀般也应在夜晚临睡前半⼩时服⽤。
4、中成药可在饭后服 ⼀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
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
如治疗⼼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应该在饭后服药,可使药性上⾏。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在饭后服⽤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
注意事项 1、毒副作⽤ ⼀般来讲,良好的安全性是中成药的优点之⼀。
⽣产中成药所采⽤的中药材⼤都是天然药品,但还是有毒副作⽤,可以说没有⼀种中成药⽆毒副作⽤。
“神农尝百草,⼀⽇⽽遇七⼗毒”,古代⼈们在寻找和识别⾷物的过程中,误⾷了⼀些有毒的草药,在毒性反应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这样就发现了中药。
毒性是中药的⼀种基本属性,但毒性不等于毒药,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应⽤。
2、辨病⽤药不能仅凭西医诊断 临床使⽤中成药时,可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相应的中成药。
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中成药,必须综合疾病分型、⼈体差异、⽓候变化、药物功效等诸⽅⾯因素之后才能选择药物。
中成药使用管理规范

中成药使用管理规范中成药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剂工艺加工而成的中药制剂,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中成药的使用安全和疗效,中成药使用管理规范应该得到重视和遵守。
以下是中成药使用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一、中成药的使用适应症和禁忌症1.中成药的使用应该基于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对于临床上已明确禁用或不推荐使用的病症,不得滥用中成药。
2.医生在开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过敏史等信息,避免因使用禁忌药物而导致不良反应。
二、中成药的配方、用量和服用方法1.中成药的配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医生不宜随意调配,药师在制剂时应按照配方进行操作。
2.中成药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严禁滥用和超量使用。
3.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应遵循规范,包括用药时间、用药频次、服药顺序等,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使用。
三、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和药品监督1.中成药的生产过程应符合国家相关药品生产规范,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和安全。
2.药品药效评价应该依据药物监测和临床试验结果,对中成药的质量和疗效进行评估。
3.药品监督部门应严格把关,对市场上销售的中成药进行质量监控和抽样检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四、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警示1.针对中成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严禁对患者隐瞒或掩饰,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2.中成药的患者应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向医生报告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对中成药的使用进行调整。
3.医生和药师应向患者和家属宣传中成药的合理用药知识,加强用药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用药过程。
五、中成药的信息共享和科学研究1.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成药的科学研究和信息共享,促进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2.医生和药师应关注中成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对中成药的临床选择和用药指导能力。
3.学术界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中成药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的服药方法及合理用药
现代中成药是以传统的中成药产品为基础进一步开发研制成的新剂型和新的品种.它们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符合中医组方原则、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应用广泛等特点.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多数人都认为中成药服用安全,没有副作用,随意增减用药剂量,不重视病症的辩证,往往用药后效果又不明显,从而对中成药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对中成药的用法也存在很多误区。
下面根据中成药药性特点,谈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以指导人们的合理用药。
1合理用药
1.1严格按量服用:中成药治病,药量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不易准确掌握。
由于有的中医在处方时,对中成药的每次服用量往往不专门注明,故在具体使用时,病人首先应看清药品标签或说明书。
有时,中成药小粒丸剂的说明书上虽写着每次服多少克,但却未标明多少粒药为多少克,这常常会给病人带来困惑。
遇此情况时,病人不可怕麻烦,应向执业药师问明换算方法或每次服药粒数。
中药不是绝对无毒的,有些药性剧烈的药,用量稍有超过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1.2注意服药禁忌:不仅对中成药的服用量须认真对待,而且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马虎不得。
用药前必须详阅该药品的说明书,了解该药品的使用禁忌。
凡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禁忌事项,均应按章执行,予以避忌。
孕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更要谨慎,凡药
性猛烈的中成药还须减量慎用。
1.3注意服药时间:根据古医籍规定,中药服用时间的选择,应按”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有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的原则进行。
对于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中成药,通常宜选在饭前或空腹时服。
因为大多数食物可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干扰,故而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
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而对治疗特定病症的成药则无须强调空腹或定时服药,如治冠心病的苏合香丸、治胃痛的胃乐片等,均可随时使用;安神药则在睡前服为最适宜。
1.4注意服药方法: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中成药中常见剂型之一大粒蜜丸剂,常常给服药者带来许多不方便,初次使用该剂型者往往不知该怎样吞服才好。
要知道,任何一口将其吞下的企图都是应当严格禁止的,因为这有可能造成药丸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甚至引起心律紊乱等严重后果。
正确的服法是用清洁的小刀将药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几次用温开水送服;对于出厂不久、质地软的大粒蜜丸,可用清洗过的手直接将其分裂,并搓制成小丸服下。
一颗大蜜丸通常至少分成20粒以上的小丸,分2~3次吞下较为合理,否则同样会引起噎阻。
生活中,有些人在服大粒蜜丸时,爱将药丸嚼食,这其实不宜提倡。
因为虽然多数药丸因在制作中加入了蜂蜜而带甜味,但是不少丸药仍带有浓厚的中药异味。
嚼服者一旦因药丸异味而引起恶心反应,往往来不及咽下口中稠厚的药浆而会引起呕吐,这可就事与愿违了。
如果为了加快药物吸收,加速药效
产生,方便的做法是:取少许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用温开水送服。
1.5 注意服药反应:中成药与其他药物一样,因各种原因也会引发人体的不良反应,随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这样那样的不良反应会较多地出现,服用中成药者应对此要有所警惕。
凡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者,均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
凡有过服用某种中药而致过敏史者,还须牢记以后不可再使用该药。
2服用中成药应注意的三要素
服用中药及中成药有一定规则,不能自作主张、轻易更改。
胡乱用药,轻则疗效不佳,延误病情,重者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因此,人们应该具备一些服用中成药的一般常识,尤其应注意服用中成药的三个要素。
2.1要掌握好服药剂量
服用中、成药注意剂量。
剂量过大过小,不是达不到治疗效果,就是产生中毒反应。
临床上因服药剂量过大而中毒抢救的病例屡见不鲜。
2.3中西药合用要谨慎
中药与西药合用,在常规情况下,确能增强疗效。
清末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著名医家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有一帖“石膏阿司匹林汤”,张锡纯认为其效果较单纯的石膏或阿司匹林要好。
他在书中例举一个用”石膏阿司匹林汤”治愈小儿高热神昏的的病案,这大概算是中西药合用治疗疾病较早的医案吧。
但是,中西药
合用要持科学,慎重的态度。
据报道有人为了加强安神效果,同时服用朱砂安神丸和三溴合剂,出现腹痛、腹泻和大便下血的症状。
原来,这是朱砂中含有的硫化汞与溴化物反应,产生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溴化汞,导致药源性肠炎。
又如,有人欲增强解毒、杀菌效果,将四环素与牛黄解毒片同用,结果反而降低了药效,这是因为牛黄解毒片中的石膏降低了四环素的生物利用度的缘故。
另外,牛黄解毒片、当归浸膏片、复方五味子片、胃舒宁片、陈香露白路片,分别含有钙、镁、铋、铝等元素,不宜与异烟肼同服,否则会结合成赘生物,影响吸收,降低药效。
3服药期间要忌口
所谓忌口,就是指服某类药物时,不宜吃某种食物,否则会降低疗效甚或产生副作用,因为食物本身也有性味,能够治病,当然也就能对抗或抵消其他药物的作用。
在服中、成药时,还应忌生冷、油腻和肥甘厚味的食物。
服热药时忌食寒凉性食物,如冰棍、雪糕;服滋阴、清热类药时忌服辛热食物如姜、椒、酒等。
参考文献
[1] 曹扬波胡燕。
合理使用中成药临床体会。
《江西中医药》2005年第36卷第9期
[2] 李彤。
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