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主要病害
甘蔗主要病害

甘蔗主要病害介绍甘蔗病害共有120多种,现在将主要的一些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甘蔗xx病甘蔗凤梨病使下种的种茎受害不能发芽,造成发芽率低,出现缺苗而影响产量;贮藏的种茎受其害即引起腐烂,损失严重。
(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凤梨病主要为害甘蔗种茎,也为害宿根蔗头和有伤口的蔗茎。
感病初期,种茎两端切口出现红色,数天后切口处变为黑色,纵剖种茎有凤梨(菠萝)香味,故称凤梨病。
当菌丝通过茎节而侵入节间时,种茎节间变红褐色至黑褐色,种茎髓部变为煤黑色,全部组织死亡,蔗芽也死亡。
②发病规律:凤梨病菌是伤痍寄生真菌,病菌从切口或伤口侵入,继续向内部组织扩展蔓延,使组织和蔗芽死亡。
病菌大型孢子在土壤里可以存活数年之久,可以随气流、水、老鼠、昆虫、工作人员和工具等传播而引起重复感染。
(2)预防方法①选用抗病或萌芽力强的品种。
台糖134、台糖172较易感病,其他品种抗病性较好。
②用梢头蔗茎做种。
梢头蔗茎发芽力强,发病较轻。
③种茎消毒。
斩好蔗种后,用50%多菌灵1000倍稀释液浸泡5-10分钟;也可以用50%苯来特500倍稀释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稀释液浸泡10分钟;也可以用多菌灵300-400倍稀释液浸泡5-7分钟。
④冬、春植蔗覆盖地膜能保温、保湿,使甘蔗提早萌芽,提高萌芽率。
⑤整地要精细,地要平,搞好排灌设施,避免植蔗沟长时间渍水。
⑥实行轮作。
2、甘蔗xx(甘蔗黑粉病)(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感病甘蔗植株梢头长出一条黑色鞭状物,称为黑穗,长达数厘米至几十厘米,感病的多为宿根蔗高位芽以及无叶鞘保护的种茎蔗芽长成的植株。
感病初期蔗苗生长不良,叶片细、,黄绿色,基部节间极短,以后提早1-3个月拔节伸长(冬、春植蔗和宿根蔗的感病植株4-5月伸长),蔗茎细,节间长,明显比其他蔗苗高。
随着病情的发展,生长点长出黑穗,有时1感病植株基部细小的分蘖也感病并陆续长出黑穗,而从地下长出的粗壮分蘖则较少感病。
甘蔗主要病害的鉴别与防治

甘蔗主要病害的鉴别与防治甘蔗螟虫甘蔗螟虫(甘蔗钻心虫)是为害较普遍而严重的一类害虫,以幼虫蛀入甘蔗幼苗和蔗茎为害。
在甘蔗苗期入侵生长点部位,造成枯心苗;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入侵蔗茎,造成虫孔节,破坏蔗茎组织,使蔗糖分降低,且易出现风折茎或枯梢,降低产量。
甘蔗伸长期受虫害造成“死尾蔗”。
甘蔗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受多种螟虫为害。
为害严重、较常见的甘蔗螟虫有5种:黄螟、白螟、条螟、二点螟、大螟(紫螟)。
蔗螟的为害时间及为害程度等因自然生态环境、作物品种不同而异。
因此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各种甘蔗螟虫的形状及为害状,简要作一介绍。
枯心苗一孔位于地上,孔大,附近暗红,虫体淡紫――紫螟位于地面,叶鞘有横列孔洞(羽化状),虫体黄白――白螟位于地下,多在节及根带附近,虫体污黄――黄螟多孔直道,虫体有5条纵线――二点螟横道,虫体有4条纵线――条螟枯梢和螟害节枯梢(扫把尾),梢头死亡,侧芽丛生,有一羽化孔――白螟孔位于芽或根带附近,蛀道短――黄螟孔大,鞘内多虫粪,多在嫩节――紫螟孔附近枯黄,蛀道有横向――条螟孔附近不枯黄,蛀道无横向――二点螟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蔗螟,减少虫源:甘蔗收获后及时清除蔗田残、枯叶茎,就地集中烧毁;将蔗田浸水3天,消除越冬虫源;此外,选择无螟害的健壮蔗苗作种,用石灰水浸种;实行轮作。
(2)割除枯梢:割除枯梢,可以显著减轻为害。
(3)及时处理枯心苗:拔除枯心苗或人工杀灭蔗螟幼虫。
(4)药剂防治:①苗期以二点螟为主的蔗田,甘蔗下种后,盖上基肥,每亩施用2%乐果粉10千克或3%呋喃丹颗粒剂3一4千克,均匀撒施于蔗沟内,再覆土,整个苗期不再防治,螟害枯心显著减少,对天敌伤害也最小,同时还可防治蔗龟等地下害虫及白螟。
如果下种时没有施药,可在甘蔗萌芽后枯心苗发生前,按上述方法补施一次,或掌握在第一代二点螟孵化时用50%杀螟丹(巴丹)500倍喷雾,或用25%杀虫脒200倍液喷雾。
②发现刚孵化的条螟幼虫集中于甘蔗心叶食害,造成“花叶”时,可用50%杀螟丹1000倍液,每亩喷100干克;或用90%敌百虫结晶500倍液喷雾,或用25%亚胺硫磷500倍液喷雾,或用25%杀螟清500倍液喷雾。
粤西蔗区主要甘蔗病虫害及高效低毒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粤西蔗区主要甘蔗病虫害及高效低毒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粤西蔗区是中国主要的甘蔗种植区域之一,甘蔗种植面积广阔,产量丰富。
但是甘蔗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甘蔗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甘蔗病虫害,农民们采用了各种高效低毒的农药,在甘蔗种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粤西蔗区主要的甘蔗病虫害1. 甘蔗蛀螟:甘蔗蛀螟是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主要发生在甘蔗地里,幼虫则在甘蔗地里蛀食甘蔗的茎部。
造成甘蔗生长发育不良,导致甘蔗产量减少。
2. 甘蔗黄萎病:甘蔗黄萎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常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发生,导致甘蔗的叶片黄萎,甚至整株甘蔗植株死亡。
3. 甘蔗叶斑病:甘蔗叶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常常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蔓延,导致甘蔗叶片出现斑点,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甘蔗减产。
二、高效低毒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1. 灭螟宝:灭螟宝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残留杀虫剂,对甘蔗蛀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农民在发现甘蔗地里有蛀螟发生的迹象时,可通过灭螟宝进行喷洒处理,有效控制甘蔗蛀螟危害。
2. 紫杉醇:紫杉醇是一种有效的杀菌剂,对甘蔗叶斑病和黄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在甘蔗生长期间,农民可以使用紫杉醇进行喷洒处理,有效控制甘蔗叶斑病和黄萎病的发生。
三、合理施药注意事项1. 选择适当的药剂:在防治甘蔗病虫害时,应选择具有特效、低毒、无残留的农药,确保对甘蔗生长和环境的安全。
2. 控制施药次数:在甘蔗生长过程中,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需要,合理控制施药次数,避免过量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3. 注意施药时机:在甘蔗生长的不同阶段,病虫害的发生也有所不同,要根据甘蔗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施药时机,提高施药的效果。
四、加强田间管理1. 合理疏密种植:甘蔗地里的疏密种植和通风透光情况直接影响甘蔗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疏密种植,保持甘蔗植株的通风透光,有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 土壤肥力管理:适当施用有机肥料和磷钾肥料,提高甘蔗植株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甘蔗的病害防治,详解甘蔗病害防治方法

甘蔗的病害防治,详解甘蔗病害防治方法
凤梨病是甘蔗常见的病害之一,需将温度控制在恒温条件小,同时使用多菌灵药剂进行消毒,在高温以及潮湿的环境中甘蔗容易患有赤腐病以及黑穗病,需在播种之前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后期养殖需保持通风良好的环境。
甘蔗病害防治方法
1、凤梨病
凤梨病是甘蔗的病害防治之一,甘蔗由于感染上病菌,患病处会呈现红色,若是不及时的进行治疗,植株会有红色转变为黑色,同时甘蔗会散发处一种凤梨的香气,此时可喷洒多菌灵药剂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同时将温度提高。
2、赤腐病
赤腐病也是甘蔗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是危害到甘蔗的茎叶,病症初期会长出很多的白色圆形斑状,所以在播种之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处在高温以及保湿的环境中,期间不可过量施加氮肥,每隔一个月的时间可喷洒百菌清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3、黑穗病
甘蔗患有黑穗病主要由于受到真菌的侵害,此病害多半发生在高温以及高湿的环境中,栽种之前需使抗病性的品种,之后可使用0.5%甲氧乙氯汞浸湿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若是发现甘蔗患有此病,需及时
的将其拔除并喷洒专门的药剂。
4、螟虫
螟虫的繁殖能力特别的强,一年四季均可进行繁殖,使甘蔗植株容易出现折断现象,在甘蔗收割之后可将残叶以及病枝及时的处理掉,同时放水浸泡田地2~3天的时间,同时使用多菌灵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可减少此虫害的发生。
甘蔗主要病害

甘蔗主要病害介绍甘蔗病害共有120多种,现在将主要的一些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甘蔗凤梨病甘蔗凤梨病使下种的种茎受害不能发芽,造成发芽率低,出现缺苗而影响产量;贮藏的种茎受其害即引起腐烂,损失严重。
(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凤梨病主要为害甘蔗种茎,也为害宿根蔗头和有伤口的蔗茎。
感病初期,种茎两端切口出现红色,数天后切口处变为黑色,纵剖种茎有凤梨(菠萝)香味,故称凤梨病。
当菌丝通过茎节而侵入节间时,种茎节间变红褐色至黑褐色,种茎髓部变为煤黑色,全部组织死亡,蔗芽也死亡。
②发病规律:凤梨病菌是伤痍寄生真菌,病菌从切口或伤口侵入,继续向内部组织扩展蔓延,使组织和蔗芽死亡。
病菌大型抱子在土壤里可以存活数年之久,可以随气流、水、老鼠、昆虫、工作人员和工具等传播而引起重复感染。
(2)预防方法①选用抗病或萌芽力强的品种。
台糖134台糖172较易感病,其他品种抗病性较好。
②用梢头蔗茎做种。
梢头蔗茎发芽力强,发病较轻。
③种茎消蠹。
斩好蔗种后,用50唳菌灵1000倍稀释液浸泡5-10分钟;也可以用50嗾来特500倍稀释液,或50州基托布津500倍稀释液浸泡10分钟;也可以用多菌灵300-400倍稀释液浸泡5-7分钟。
④冬、春植蔗覆盖地膜能保温、保湿,使甘蔗提早萌芽,提局萌芽率。
⑤整地要精细,地要平,搞好排灌设施,防止植蔗沟长时间渍水。
⑥实行轮作。
2、甘蔗黑穗病(甘蔗黑粉病)(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感病甘蔗植株梢头长出一条黑色鞭状物,称为黑穗,长达数厘米至几十厘米,感病的多为宿根蔗高位芽以及无叶鞘保护的种茎蔗芽长成的植株。
感病初期蔗苗生长不良,叶片细、,黄绿色,基部节间极短,以后提早1-3个月拔节伸长(冬、春植蔗和宿根蔗的感病植株4-5月伸长),蔗茎细,节间长,明显比其他蔗苗高。
随着病情的开展,生长点长出黑穗,有时感病植株基部细小的分蕖也感病并陆续长出黑穗,而从地下长出的粗壮分蕖那么较少感病。
②发病规律:带病的蔗种、宿根蔗芽、土壤和杂草寄主是主要的传染源。
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案

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案
一、甘蔗主要病虫害
1、病害:凤梨病、眼斑病、黄斑病、赤腐病、鞭黑腐病;
2、虫害:分地下和地上两部分。
地下害虫:金龟子幼虫、蔗头象虫幼虫及成虫、白蚁、象甲幼虫;
地上害虫:甘蔗螟虫、金龟子成虫、蚜虫、蓟马。
二、防治方案
1、萌芽期:种苗播种至出土阶段,管理目标:凤梨病、地下害虫;
方案:播种时,摆好蔗种亩用精功击20毫升+农一网21%噻虫嗪30克+农一网70%甲基硫菌灵60克兑两桶水喷种后培土。
2、幼年期:出土后至5片针叶阶段。
管理目标:凤梨病、甘蔗螟虫、金龟子;
方案:全摆平15克+农一网10%苯醚甲环唑20克+农一网20%吡唑醚菌酯20克+磷酸二氢钾60克。
3、分蘖期至拔节期
管理目标:蚜虫、螟虫、白蚁、黄斑病、赤腐病、鞘腐病、眼斑病、病毒病等;
方案:亩用福润组合两组+锐尽50克+辉丰10%联苯菊酯20克+绿之绎50克(如白蚁发生严重可在每次培土前使用一次)兑两桶水。
4、生长期-成熟期
管理目标:鞘腐病、黄斑病、赤腐病、眼斑病;蚜虫、蓟马、蚧壳虫、螟虫;
方案:亩用福润组合两组+农一网10%苯醚甲环唑20克+全摆平30克+。
《甘蔗主要病害》课件

凤梨病的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土壤、 灌溉水、农具等传播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土壤贫 瘠、排水不良等条件有利于病
害的发生
病原体:凤梨病是由凤梨黑 腐病菌引起的
防治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合 理施肥,及时排水,使用抗病
品种等
褐条病的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病原体:甘蔗褐条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风雨、灌溉水、农具等传播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土壤贫瘠、管理不当等 防治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株,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等
施药时间:选择病害发生初期或病害发 生前施药
施药方法:采用喷雾、灌根、土壤处理 等方法
施药次数: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适时增 加施药次数
施药浓度:根据农药说明书,合理调整 施药浓度
施药安全:注意施药安全,避免农药中 毒和污染环境
其他防治方法与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灌 溉,保持土壤 湿润,避免积
防治:及时清理病叶,加强田 间管理,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 治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使用化学 药剂,以免对环境造成影响
眼斑病的症状与识别
症状:叶片上出现 黄褐色斑点,逐渐 扩大,形成眼状斑 块识别:斑点边缘清源自晰,中间颜色较深, 呈圆形或椭圆形
危害:影响甘蔗的 光合作用,降低产 量
防治:及时清除病 叶,加强田间管理 ,使用抗病品种
凤梨病
病原体:凤梨病 是由凤梨病菌引 起的一种病害
症状:主要表现为 叶片黄化、枯萎, 茎秆腐烂,果实腐 烂等
传播途径:主要 通过土壤、雨水、 昆虫等途径传播
防治方法:加强田 间管理,及时清除 病株,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防治
褐条病
病原体:甘蔗褐条 病是由一种真菌引 起的
甘蔗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2023-11-07
contents
目录
• 甘蔗病害防治 • 甘蔗虫害防治 • 甘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 甘蔗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 结论
01
甘蔗病害防治
黑穗病
症状识别
甘蔗黑穗病是一种真菌病害, 主要侵染甘蔗的幼苗和成株。 病株外观正常,但顶部抽出黑 色的鞭状物,形似“黑鞭”。
发病规律
锈病由真菌引起,以菌丝体形式在甘蔗残株和土壤中越冬。春季条件 适宜时萌发侵染,通过风雨传播到其他甘蔗植株,进行再‘ROC4’等。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和杂
草,减少菌源。增施磷钾肥,提高甘蔗抗病能力。喷施杀菌剂如三唑
酮、烯唑醇等,控制病害蔓延。
02
甘蔗虫害防治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孢子形式在土壤中越冬 ,春季萌发侵染甘蔗,形成黑 色的孢子堆。风雨可将孢子堆 吹散,传播到其他甘蔗植株,
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如‘ROC1’、 ‘ROC2’等。实行轮作,避免 连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
除病株和杂草,减少菌源。
眼斑病
症状识别
眼斑病主要侵害甘蔗的叶片,初期在叶片上形成黄色或 白色的透明斑点,后期逐渐扩大形成眼状斑。病斑周围 呈黑色,中间呈灰白色。
加强对甘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 研究和培训,提高农民对病虫
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05
结论
结论
甘蔗病虫害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等。
化学防治措施可以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 防治,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但需要 注意使用方法和安全。
物理防治措施可以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等 物理特性进行诱杀,是一种安全、环保 的防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蔗主要病害介绍甘蔗病害共有120多种,现在将主要的一些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甘蔗凤梨病甘蔗凤梨病使下种的种茎受害不能发芽,造成发芽率低,出现缺苗而影响产量;贮藏的种茎受其害即引起腐烂,损失严重。
(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凤梨病主要为害甘蔗种茎,也为害宿根蔗头和有伤口的蔗茎。
感病初期,种茎两端切口出现红色,数天后切口处变为黑色,纵剖种茎有凤梨(菠萝)香味,故称凤梨病。
当菌丝通过茎节而侵入节间时,种茎节间变红褐色至黑褐色,种茎髓部变为煤黑色,全部组织死亡,蔗芽也死亡。
②发病规律:凤梨病菌是伤痍寄生真菌,病菌从切口或伤口侵入,继续向内部组织扩展蔓延,使组织和蔗芽死亡。
病菌大型孢子在土壤里可以存活数年之久,可以随气流、水、老鼠、昆虫、工作人员和工具等传播而引起重复感染。
(2)预防方法①选用抗病或萌芽力强的品种。
台糖134、台糖172较易感病,其他品种抗病性较好。
②用梢头蔗茎做种。
梢头蔗茎发芽力强,发病较轻。
③种茎消毒。
斩好蔗种后,用50%多菌灵1000倍稀释液浸泡5-10分钟;也可以用50%苯来特500倍稀释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稀释液浸泡10分钟;也可以用多菌灵300-400倍稀释液浸泡5-7分钟。
④冬、春植蔗覆盖地膜能保温、保湿,使甘蔗提早萌芽,提高萌芽率。
⑤整地要精细,地要平,搞好排灌设施,避免植蔗沟长时间渍水。
⑥实行轮作。
2、甘蔗黑穗病(甘蔗黑粉病)(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感病甘蔗植株梢头长出一条黑色鞭状物,称为黑穗,长达数厘米至几十厘米,感病的多为宿根蔗高位芽以及无叶鞘保护的种茎蔗芽长成的植株。
感病初期蔗苗生长不良,叶片细、,黄绿色,基部节间极短,以后提早1-3个月拔节伸长(冬、春植蔗和宿根蔗的感病植株4-5月伸长),蔗茎细,节间长,明显比其他蔗苗高。
随着病情的发展,生长点长出黑穗,有时感病植株基部细小的分蘖也感病并陆续长出黑穗,而从地下长出的粗壮分蘖则较少感病。
②发病规律:带病的蔗种、宿根蔗芽、土壤和杂草寄主是主要的传染源。
厚垣孢子随气流、雨水及灌溉水传播,某些昆虫亦是传病的媒介。
落到蔗芽上的厚垣孢子,在温度5-40℃(25-30℃最适宜),相对湿度为90%-100%的条件下,便萌发菌丝体,侵入蔗芽分生组织内(生长点附近)。
病菌侵入蔗芽分生组织内,短的50-60天便产生黑穗,长的5-6个月产生。
蔗芽带菌是本病的发病原因。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
甘蔗品种对黑穗病只有感染程度不同,发病株率为10%-20%即算抗病品种。
目前推广的多数品种较抗黑穗病。
②采用梢部种茎。
蔗梢的芽有叶鞘保护,黑穗病孢子不易散落到蔗芽上,带菌机会少,发病也少。
③用50%多菌灵800~1000倍稀释液浸泡种茎10分钟。
④把地面上容易感菌的蔗芽( 即高位芽)砍掉,从地下低位芽长出来的蔗苗发病很少。
⑤在病株节间已伸长,但尚未长出鞭状物时,即将病株拔除。
如黑穗已形成,拨除的病株应集中烧毁。
⑥有条件的蔗区实行甘蔗与水稻、花生、黄豆、红薯等作物轮作。
3、甘蔗褐条病(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病菌先侵害嫩叶,早期病状呈透明水渍状小点,长0.5毫米。
病斑很快与中脉平行扩展成为水渍状的黄褐色条纹病斑。
条斑中央出现红色小点,不久整个病斑都变成红色,周围有狭窄的黄晕。
发病严重时,叶片病斑互相联合,叶肉组织被破坏,大部分叶片早枯,尤以5-6月最明显,每株甘蔗只有5-6片青叶,其中只有3-4片叶无病斑。
②发病规律:甘蔗褐条病是真菌性病害,其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蔓延。
落在蔗叶上的分生孢子,当叶面有水层时便萌发出芽管,从气孔侵入,也可以直接侵入细胞。
以后又在病斑上长出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适宜褐条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6-40℃,周年可以发生,高温多雨季节发病较多。
甘蔗生长营养不良是褐条病严重发生的诱因,褐条病发生严重的蔗地多是磷、钾不足。
(2)防治方法①精细整地,施足基肥,注意氮肥、磷肥、钾肥配合施用,确保养分平衡。
②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③病害较重的蔗地,要剥除老叶,间去无效茎以及过密和长生不良的蔗株,使蔗田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④病害在5-6月发生流行,要抓早管理,早施肥,提高甘蔗耐病性。
⑤发病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每隔10天喷1次,共喷2~3次。
⑥实行轮作,增施肥料,提高肥力。
4、甘蔗梢腐病(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梢腐病菌最初是侵入生长点附近的嫩叶,出现缺绿黄化,继而形成“死尾蔗”,最后梢部坏死,生长点的病菌从蔗梢一边向下侵害,被害蔗茎的组织大部分变黑褐色腐烂,没有受害的一边继续生长,致使节间弯曲变形。
②发病规律:甘蔗梢腐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落到梢头心叶上,便萌发侵入幼嫩叶基部,再侵入生长点附近的蔗茎,随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
高温、高湿天气,种植过密,过量施氮肥,生长过旺,组织柔嫩,均有利于病害流行。
久旱遇雨或干旱后灌水,往往病害易发生。
如在广西南部1986年、1987年的7~9月高温多雨,梢腐病发生普遍;而1988年、1989年和1990年的7~9月干旱,梢腐病发生很少。
(2)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
对甘蔗稍腐病抗性较好的有台糖134、选3,粤糖63-237发病也较少。
②施肥要注意氮肥、磷肥、钾肥适当搭配,磷肥、钾肥全部与有机肥混合做基肥。
在甘蔗生长期,视生长情况适施氮肥,避免过多施用或迟施速效氮肥。
③不在发病蔗地留种,尤其不留感病植株的蔗茎做种,以减少带菌传染。
④及时剥叶、排水、降低蔗地湿度。
⑤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的蔗地在发病初期喷药防治。
可用50%多菌灵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喷雾心叶。
选择晴天用药,如喷后24小时内遇大雨,需补喷1次。
5、甘蔗赤腐病(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赤腐病主要为害蔗茎和叶片中脉,叶肉和叶鞘也偶有发生。
病菌由种茎切口、植株伤口侵入为害。
被害蔗茎早期没有症状,但纵剖蔗茎可见蔗肉呈赤红色或暗红色,有酸味,以后蔗茎组织变褐红色,腐烂茎的外皮出现暗红色斑块,被害部凹陷枯死。
叶片中脉被害,病斑初期表现为红色小点,沿中脉扩展成纺锤形或长条形,以后中央变枯白色,边缘呈暗红色或棕黑色,表面常长有病原菌小黑点状的分生孢子盘。
叶鞘染病,病部初呈赤色小斑,后扩大,多个病斑连成不规则的斑块,中央为黄色,边缘为红色,病部生小黑点状的分生孢子盘。
②发病规律:赤腐病是真菌性病害。
病菌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为27~35℃,PH值为5~6。
土壤过酸,湿度大,则发病严重;土壤干旱,蔗芽萌发慢,有利于病菌入侵;暴风雨多,机械损伤率高,或虫害严重、虫口多,则发病严重。
抗病品种和发芽迅速的品种发病轻。
病菌在蔗种、田间感病植株、病枯残茎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
病菌孢子借助气流、雨水、昆虫等媒介传播。
病菌萌发后通过伤口入侵叶片中脉和蔗茎组织。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无螟害的种苗和梢部蔗茎做种,下种前作催芽处理。
②斩种时先将旧切口端部斩除,然后斩成双芽段,用50%多菌灵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稀释液浸种1分钟,浸种消毒后才催芽。
③推广地膜覆盖栽培,促进早发芽、齐苗快。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虫、鼠为害。
6、甘蔗黄斑病黄斑病又称黄点病、赤斑病。
发病植株叶片干枯,生长缓慢。
发病严重的品种,枯叶面积达25~35%,造成产量和糖分损失。
(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病斑首先发生于嫩叶上。
最初出现不规则的黄绿色小斑点,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随着叶片的成熟,病斑增多、变大、颜色加深,由黄色变橙色,以后变成红色,叶片从边缘逐渐向内干枯。
严重时中部叶片全部变成锈黄色,枯叶面积达25~35%。
②发病规律:黄斑病是真菌性病害。
在甘蔗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以7~9月高温多湿期间最易流行。
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叶组织上或土壤中越冬,为翌年第一次侵染源。
感病植株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能存活3~4周,借气流和风雨传播。
萌芽后从叶片的气孔或直接侵入叶片,产生病斑。
在适宜条件下,病斑很快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不断引起重复侵染。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
③在高温多雨季节,对生长茂盛的甘蔗要多剥一些蔗叶,以利通风透光。
发病严重的蔗叶应运出蔗地烧毁。
④发病初期,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喷雾。
若已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药剂应主喷发病中心,既可控制病害蔓延,又经济省时。
或者用1:2:100的波尔多液喷雾,每隔7天喷1次,共喷2~3次。
或用1%碱性或中性醋酸钠或王铜(碱式氯化铜)160克,加水50千克喷雾,每周1次,共喷2~3次。
7、甘蔗眼斑病甘蔗眼斑病又称眼点病。
病害发生严重时,可使产蔗量减少33%,蔗糖含量降低50%。
(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主要为害甘蔗嫩叶。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褪绿小斑点,4~5天后扩展为长5~12毫米,宽3~6毫米、长椭圆形的病斑,其长轴与叶脉平行。
病斑中央红褐色,周围具有一条草黄色的晕圈,随后病斑的一端出现一条与叶脉平行的坏死条纹,并向叶尖方向延伸。
②发病规律:眼斑病是真菌性病害。
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叶组织过冬,翌年春雨来临即可萌发侵染。
分生孢子*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后一般从叶片的幼嫩组织侵入。
本病在高温多湿环境下容易发生,但在较低温度和较多雨量条件下也易发生。
多从4月开始发生,7~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阴雨天的早晨雾重,相对湿度大,土壤肥沃,施氮肥过多,眼斑病常暴发流行。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植株做种。
大多数的栽培品种除Co419、福引79-8外,都有一定的抗病性。
②湿度较大的蔗田,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渍水;不要重施氮肥;适当剥除老叶,增加蔗田通风透光性。
③在发病初期,将发病中心的病叶剪除烧毁,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苯来特1000倍稀释液,或1:1:100波尔多液,着重喷发病区周围,防止病菌蔓延。
8、甘蔗宿根矮化病本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是棒杆菌属细菌,寄生于蔗株的维管束中。
(1)病状及发病规律①主要病状:无典型的外部症状,蔗株发育受阻,宿根发株少,蔗株矮化,蔗茎纤弱,生长不良。
宿根蔗较新植蔗发病多,矮化严重。
病蔗对土壤缺水特别敏感,在炎热的天气比健康蔗株容易表现出受旱症状,如出现萎垂、叶尖和叶缘枯死等。
宿根矮化病在蔗茎内部表现出两种类型的变色症状:蔗茎梢头部,生长点之下1厘米的节部组织变成橙红色;成熟蔗茎的节部维管束从黄色变为橙红色以至红褐色,呈逗点状或短线状。
节部的维管束变色绝不会延伸至节间。
②发病规律:干旱天气、非灌溉区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宿根矮化病传染性很强,病蔗的汁液稀释至10000倍仍具有传染力,受污染的蔗刀置于阴暗处7天仍可传病。
病原菌可在甘蔗收获后留做宿根的蔗头中越冬,通过蔗种、砍蔗刀、耕作机具、田间鼠类等啮齿类动物带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