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组学在植物中的应用
脂质组学的发展与应用

脂质组学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也在不断进步,其中脂质组学的发展备受关注。
脂质组学是一种较新的技术,用于研究生物体内的脂质组成和代谢,并寻找其与疾病的关联。
本文将从脂质组学的概念、技术、应用和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脂质组学的概念脂质是指一类疏水性分子,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等。
脂质组学旨在系统性地研究生物体内的脂质组成、结构和代谢变化,通过对不同脂质分子的量化测量和分析,来揭示脂质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并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脂质组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分析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相关领域,因此需要多学科交叉整合。
二、脂质组学的技术脂质组学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质谱法、色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其中,质谱法是研究脂质组学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质谱法可以对样品中的脂质分子进行分子量检测和结构分析,如MS/MS技术可以实现脂质鉴定和定量;色谱法常用于分离磷脂等特殊类别的脂质,如磷脂酰肌醇(PI)的检测,更适合于分析复杂样品;核磁共振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在测定脂质分子结构、动态和代谢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三、脂质组学的应用脂质组学在医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研究诸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生活方式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炎症、恶性肿瘤、精神障碍等)的治疗与药物开发。
同时,脂质组学还可以应用于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如研究脂质氧化、烷烃降解等工业应用。
脂质组学在膳食研究方面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研究者可以通过脂质量化的手段对不同膳食对身体生理、代谢、免疫等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
四、脂质组学的前景脂质组学在医学、生物食品、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脂质组学在药物研发、应用领域将会更加普及,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新技术被引入到脂质组学中,这将进一步加强脂质组学的应用和发展。
总之,脂质组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食品、环境科学等领域中,其技术平台和应用前景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脂质组学测定油脂脂肪酸的原理

脂质组学测定油脂脂肪酸的原理脂质组学是指对脂质分子组分进行全面、高通量的测定和分析的方法。
脂肪酸是油脂的主要组分之一,不同种类和含量的脂肪酸可以影响油脂的性质和功能。
因此,对油脂中脂肪酸的测定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脂质组学测定油脂脂肪酸的原理主要包括样品制备、脂肪酸提取、脂肪酸甲酯化、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等步骤。
首先是样品制备。
将待测的油脂样品进行粉碎和均匀混合,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接下来,需要取适量的样品进行后续的提取和分析。
然后是脂肪酸提取。
将样品中的脂肪酸从其他组分中提取出来,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如氯仿、甲醇等。
通过溶剂的选择和提取条件的优化,可以高效地提取脂肪酸。
接着是脂肪酸甲酯化。
由于脂肪酸本身是羧酸,不易通过色谱分析,因此需要将脂肪酸转化为易于分析的酯化产物。
常用的方法是将脂肪酸与甲醇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
这个步骤可以通过酸催化或酶催化来实现。
接下来是色谱分离。
脂肪酸甲酯化后的样品可以通过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进行分离。
气相色谱通常采用带有聚硅氧烷固定相的毛细管柱,而液相色谱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色谱柱。
色谱分离的目的是将脂肪酸甲酯按照其相对极性和分子大小进行分离,以便后续的质谱检测。
最后是质谱检测。
通过质谱技术可以对脂肪酸甲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质谱技术包括气相质谱和液相质谱。
气相质谱通常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将脂肪酸甲酯分解为离子片段,然后通过质量过滤器进行分析。
液相质谱则可以采用不同的离子化模式,如电喷雾离子化、大气压化学电离等。
脂质组学测定油脂脂肪酸的原理在食品科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定油脂中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可以评估油脂的品质和安全性,指导食品加工和生物燃料生产等工艺的优化。
此外,脂质组学还可以用于研究脂质代谢异常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等。
脂质组学测定油脂脂肪酸的原理是通过样品制备、脂肪酸提取、脂肪酸甲酯化、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等步骤,对油脂中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全面、高通量的测定和分析。
脂质代谢组学

脂质代谢组学脂质代谢组学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新兴生物学领域,它集合了生物化学、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加之分析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考察特定细胞类型、器官和生物系统中脂质组成及其变化,以及与此有关的克隆、表达、功能和基因组研究。
脂质是生物体独有的生物大分子,可以传导信号,从而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因此脂质代谢组学对于研究生命科学具有重要性。
脂质代谢组谱之由来近年来,脂质代谢组学已经成为实验生物学的热门课题。
这是因为脂质的作用能够影响人类健康,尤其是脂质代谢方面:脂质的生产、转化、调节和摧毁,都能够影响个体健康。
同时,脂质也是细胞膜在特定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结构元素,并参与众多生物过程,如信号传导、细胞死亡等。
此外,脂质的含量可以反映生物样品的性质,因而有助于探索新的生物学现象。
脂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脂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先进的技术包括脂质质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脂质相互作用分析、上下游联合谱分析等。
通过结合这些技术,可以深入研究脂质代谢组谱中各种脂质的情况,从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以及它们对生物学过程的影响。
脂质代谢组学在现代生物学中的作用脂质代谢组学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脂质的种类、功能和调控,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脂质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深入研究脂质的生物学效应,可以用来显示疾病的分子机制,帮助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它还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重要的生物标记,用于诊断和预测疾病,从而实现更好的疾病预防和控制。
此外,脂质代谢组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膳食脂质吸收、运送、转化和分解等有关过程,从而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
总结脂质代谢组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借助其分析技术,可以深入研究特定细胞类型、器官和生物系统中脂质组成及其变化,以及与此有关的克隆、表达、功能和基因组研究。
该领域已被用于研究疾病的分子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诊断和预测疾病、改善饮食习惯等,从而有助于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脂质组学——全新升级

全面升级!MW靶向定量脂质组3.0强势来袭!!!脂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之一,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3 年韩贤林教授等首次提出脂质组学的概念,对生物体系脂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
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
脂类是动植物代谢中的第一大类物质,是近年来代谢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热点,其参与能量运输、细胞间的信息通讯与网络调控等多种生长发育过程。
脂类具有数目众多、结构多样的特点,这就给高通量定量脂质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定量脂质组学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稳定同位素内标对脂质进行大规模绝对定量的一种方法。
定量脂质组分析具备以下特点:1. LC-MS/MS 仪器进行脂质定量,最优的检测模式是SRM/MRM;2.相同浓度不同类别的脂质在仪器中响应强度不同,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脂质定量同位素内标必须选择同类脂质;3.同类中变化趋势相同的脂质可以选用同一种性质相似的同类内标进行校正。
前方高能。
海报MW靶向定量脂质组3.0现已全面升级,亮点多多!➢数据库——全面靶向定量脂质组V3.0可一次性靶向定量检测1200+脂质代谢物,全面覆盖CE、Cer、HexCer、SM、FFA、CAR、CoQ、PC、LPC、PE、LPE、PG、LPG、PS、PI、TG、DG等共计28亚类。
详细数据库信息见下图:➢定量方法——权威MW靶向定量脂质组3.0所使用的定量方法为内标标准曲线法,内标标准曲线法为靶向定量策略中最为权威和准确的方法。
迈维代谢采用20余种同位素内标对各亚类进行一对一矫正,从而实现对脂质代谢物的绝对定量分析。
具体定量方法为: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标准品溶液,获取各个浓度标准品的对应定量信号的质谱峰强度数据;以外标与内标浓度比(Concentration Ratio)为横坐标,外标与内标峰面积比(Area Ratio)为纵坐标,绘制不同物质的标准曲线。
将检测到的所有样本的积分峰面积比值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进行计算,进一步带入计算公式计算后,最终得到实际样本中该物质的绝对含量数据。
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区别与联系

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区别与联系
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都是研究细胞代谢和脂质的组学领域的技术。
它们的主要区别和联系如下:
区别:
1. 研究对象不同: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和分子调节,而脂质组学主要研究细胞内脂质的合成、储存和转运。
2. 研究方法不同:代谢组学通常使用电泳技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等,而脂质组学通常使用质谱技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等。
3. 检测结果不同:代谢组学通常能够检测出细胞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和信号分子,而脂质组学通常能够检测出细胞内脂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联系:
1. 两者都与代谢调控有关: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都涉及到细胞内的代谢调控机制,包括基因、转录因子、酶、信号分子等因素。
2. 两者都与脂质代谢有关:脂质是细胞中的基本脂质分子,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都涉及到脂质的合成、储存和转运。
3. 两者都可以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应用,例如在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诊断和治疗。
定量脂质组

一、研究热点——脂质组近年来,脂质组学研究非常热门,经常出现在CNS期刊上。
脂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之一,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3年韩贤林教授等首次提出脂质组学的概念,对生物体系脂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
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系(生物体、组织、细胞甚至亚细胞)受刺激或扰动后,脂质种类、亚种类或单个脂质分子的变化。
通过系统的研究机体内脂类物质代谢的变化,从而揭示与其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
脂类代谢(如血浆中约70%的代谢物是脂类)是动植物的代谢中第一大类物质,是动植物代谢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热点,参与能量运输、细胞间的信息通讯与网络调控等生长发育过程。
脂类作为脂质组学研究的内容,依据“脂质代谢途径研究计划”(LIPIDMAPS)可分为8个大的类别:1.脂肪酰,2.甘油脂,3.甘油磷脂,4.鞘脂,5.甾醇酯,6.丙烯醇脂,7.糖脂,8.聚酮。
脂类物质不仅是我们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不少疾病也与脂类异常代谢有关,如阿兹海默症、糖尿病、肥胖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等。
我们都知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脂类参与构建了细胞膜和亚细胞膜。
脂类既是结构分子,也是信号分子。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转化成二酰基甘油和三磷酸肌醇,后者作为第二信使,激活下游的激酶并诱导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
脂质组学领域中最核心的研究手段是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能对各种脂质尤其是磷脂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分析。
二、关于定量脂质组脂类具有数目众多、结构多样的特点,这就给定量脂质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定量脂质组学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稳定同位素标记内标对脂质进行大规模绝对定量的一种方法。
因此定量脂质组分析具有以下要点:1.LC-MS/MS仪器进行脂质定量,最优的检测模式是SRM/MRM;2.不同类别的脂质在仪器中响应强度不一样,变化趋势不一样,因此内标必须选择同类脂质;3.脂质有裂解规律,一类脂质只需几个代表性的标准品就可以定性;4.同类中变化趋势相同的脂质可以用同一种性质相似的同类内标进行校正;5.同一类别的脂质的变化趋势也可能不一样,因此某些类别脂质需要2种以上内标。
脂质组五篇文献讲清动物脂质研究方向

的关注。
其中,脂质方向的会议也越来越多,2019年脂质会议≥5场;代谢组学会议近一半讲脂质,十三五规划里,脂质组被单独列出来,成为生命科学部优先发展的一个领域,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也在向脂质这一块倾斜。
十三五规划中对脂质的研究支持在文章产出中,脂质组学的文章从2003年至今,呈现一个指数爆发的情况。
pubmed上搜索“lipidomics”文章发表数量对于脂质的研究方向,大部分人还停留在脂质与肥胖上。
事实上,脂质可以分为八大类,与肥胖或者能量储存相关的脂质类型是中性脂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学名叫甘油酯。
除了甘油酯之外,脂质还包括甘油磷脂,鞘脂,脂肪酸,糖脂,固醇脂等等。
这些脂质在生物体中随着生命活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脂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构成成分;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衰老、程序性死亡等信号传导过程;脂质还可以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参与机体生长,维持生命活动。
因此,在动植物的研究中,只要涉及代谢物的变化,总能看到脂质物质的改变,脂质也成为众多研究中的biomarker。
在动物研究中,脂质的研究主要涉及五个主要方向动物疾病,生长发育,动物营养,食品营养,环境适应,下面我们通过五篇文章,来了解这5个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
方向一:动物疾病研究背景:1. 外部刺激会引起脂质的变化,通过脂质的变化规律,可以确定健康状况和疾病机制的标志物。
2.多篇文献报道,脂肪酸是水产环境污染的标志物;3.尼罗河流域的鳄鱼和鱼死亡事件被认为是脂肪组织炎,作者希望通过脂质组了解疾病的代谢以及疾病严重性分类。
研究结论:血脂谱反映了全身性脂肪组织炎的严重程度,患病个体和健康个体之间的脂质差异显著。
在受上皮炎影响的脂肪组织中,与炎症,细胞死亡和/或氧化损伤相关的13种以上脂质发生上调,其中包括醚脂质,短链甘油三酯氧化产物,鞘脂和酰基肉碱。
神经酰胺在发病严重的脂肪组织中增加了1000倍,并且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敏感。
在血浆中,发现甘油三酯在发病鱼中下调。
基于脂质组学研究胡椒碱对肥胖大鼠脂代谢基因昼夜节律的影响

基于脂质组学研究胡椒碱对肥胖大鼠脂代谢基因昼夜节律的影
响
张玮芸;HO Chi-Tang;吕慕雯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
【年(卷),期】2024(45)9
【摘要】采用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探究口服胡椒碱(1-piperoylpiperidine,PIP)对代谢紊乱引发生物钟异常的调控作用。
结果表明,PIP 减轻了HFD诱导的肝脏损伤,降低了血脂水平,缓解了肝脏生物钟和脂代谢基因的昼夜节律紊乱,恢复了与生物钟密切相关的脂质分子溶血磷脂酸(16:0_18:1)、双甲基磷脂酸(38:8e)、磷脂酰乙醇胺(16:0p_22:6)和甲基磷胆碱(32:4e)的表达水平变化。
本研究结果可为PIP调节肝脏脂代谢昼夜节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11页(P124-134)
【作者】张玮芸;HO Chi-Tang;吕慕雯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罗格斯大学食品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4
【相关文献】
1.丙酮酸钙对肥胖大鼠脂质代谢及肥胖基因表达产物的影响
2.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讨细辛-干姜药对对COPD大鼠肺、肝脂质代谢的影响
3.基于脂质组学的去甲斑蝥酸钠对LO2肝细胞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4.电针和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大
鼠脂质代谢基因PPAR-γ mRNA表达及相关脂代谢酶的影响5.基于脂质组学技术分析畜禽脂质代谢差异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脂质在植物中的应用,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脂质与油料作物或者食用油研究相关方面。
其实,脂质作为植物体内种类和分布范围广的一类代谢物,在植物体内参与着许多重要的功能。
脂肪酸功能:
植物油通常被认为比动物脂肪更健康,因为它们含有相对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
油料作物及食用油中脂肪酸的检测可以反应植物油经济价值。
另外,脂肪酸与棉花纤维合成相关。
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简称:FFA,NEFA。
游离脂肪酸是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分解成的物质。
中性脂肪在长期保藏过程中,由于微生物、酶和热的作用发生缓慢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
而中性脂肪的品质与其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有关。
游离脂肪酸含量越高,说明油脂发生了氧化酸败,脂质量越差,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差。
因此常用游离脂肪酸来评价食用油及油料作物品质好坏。
甘油酯:
油料作物中所含脂肪酸种类及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也是评价植物油经济价值的指标。
种子中,脂肪酸主要储存在甘油三酯中,甘油三酯中脂肪酸链长度及饱和度组成的变化可以改变植物油的经济价值。
甘油酯与植物的胁迫也直接相关。
甘油磷脂:
磷脂是质膜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作为结构分子,而且还作为信号分子,用于跨磷脂双层传递信息。
磷脂响应环境刺激(包括干旱,高温和渗透胁迫),信号脂
质(例如磷脂酸,PA和磷酸肌醇)的合成会暂时增加,以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导致植物生理反应。
脂质在植物中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和油料作为品质与生长发育。
植物在生物胁迫中的研究思路
脂质相对于其他代谢物具有独特性和功能特异性。
脂质成分和丰度可以用来监测植物随时间的变化和对特定刺激的反应。
脂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是能量稳态、膜结构、细胞信号、转录和翻译调节、细胞与细胞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
生物胁迫的反应,可被脂质记录并迅速反馈出来。
分享一篇文章,来了解植物脂质在生物胁迫中的应用
脂质谱显示了水稻对褐飞虱侵染的不同反应
研究背景:
1.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 BPH)是水稻具破坏性的害虫,造成水稻减产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已经发现了31个以上的抗bph基因,其中有几个已经被分离出来。
然而,与抗bph基因相关的代谢机制尚不清楚。
2.在代谢水平上阐明Bph抗性基因的抗性机制,利用Bph转基因品系R6 (BPH 抗性品系)和野生型Nipponbare (BPH易感品系)研究其在对照和BPH处理下的脂质分布。
研究方案及结果:
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中的研究思路
干旱、极端温度、盐害和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因子是制约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子。
非生物胁迫会导致细胞内活性氧(RoS)迅速增加,破坏细胞内的膜结构。
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非生物胁迫会导致磷脂结构的变化。
磷脂可以作为信号,在细胞内进行传导,非生物胁迫的信号可通过磷脂信号转导。
分享一篇文章,来了解植物脂质在非生物胁迫中应用。
小麦花粉脂质体在昼夜高温胁迫下的变化
Plant Cell Environment,2018,5.624
研究背景:
1.高温是世界小麦产区的主要非生物胁迫;
2.高温胁迫导致小麦籽粒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花粉性能较差;
3.高温胁迫条件下,脂质代谢变化及其途径中所涉及的酶在花粉中表现出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没有研究高温诱导的花粉脂质体变化及其在小麦植株高温适应性中的作用。
研究方案及结果:
植物脂质与品质与生长发育
食用油及油料作物的品质研究,主要集中在脂肪酸,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种类及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这一个研究方向,大多是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而且目的性是比较强的。
分享一篇文章,来了解植物脂质在品质与生长发育的应用。
利用脂质组学研究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脂质积累
研究方案及结果:
Woodfield Helen K,Cazenave-Gassiot Amaury,Haslam Richard P et al. Using lipidomics to reveal details of lipid accumulation in developing seeds from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J] .Biochim Biophys Acta Mol Cell Biol Lipids, 2018, 1863: 339-348.
迈维代谢根据脂质在植物中的研究方向现开发出5大植物脂质产品,欢迎有兴趣老师前来咨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