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影响
客家话的起源?

客家话的起源?
起源:
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或称客方言、客语或广东话(土广东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客家人来到四川自称所言为土广东话,也'可能'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广东话”概念)等,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英文中与客家等义的单词是 Hakka。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而形成一个汉族民系。
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美洲及世界各地。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的底层是唐初的正音,客家先民迁居粤闽的过程中,也有受到粤闽先居汉语方言和粤闽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现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话(唐音,至今梅县人仍称客家话为唐音)。
粤方言则是秦朝正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秦音);闽方言则是晋朝正音,融合瓯闽古音而成(晋音);赣方言则是江淮古音融合而成(淮音)。
当然也有人抱持不同看法。
闽、粤、客等民系经过历代相互通婚,事实上已经无法完全根据血统来区分。
目前大陆地区的民系常以方言作区别标志,海外则以其父系血统的来源为根据。
客家方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客家方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客家方言是中国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区。
由于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客家方言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形成了多个分支。
客家方言的发展现状体现了多个方面的特点和现象。
首先,客家方言的使用人口逐渐减少。
由于城市化和社会发展进程的推动,许多客家人逐渐迁移到大城市,与外地人交流的需要导致了客家方言的使用减少。
再者,新一代客家人更多地接受普通话的教育,导致客家方言在家庭和社群中的传承面临挑战。
此外,媒体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使用普通话和网络语言,对客家方言的需求也相应减少。
然而,客家方言的未来仍然有着一定的发展潜力。
首先,客家方言在文化传承和认同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传承,可以保留和弘扬客家的传统价值观、习俗和文学作品。
其次,随着重视地方文化的兴起,客家方言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这为客家方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促进客家方言的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客家方言的教育。
在学校中加入客家方言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客家文化和方言的认同感和兴趣,同时引导家长在家庭中教育子女使用客家方言。
其次,传媒机构和社交平台应推动客家方言的普及。
鼓励使用客家方言进行节目制作和社交媒体交流,提高公众对客家方言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客家方言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客家方言的保护和使用,同时建设客家方言的档案和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支持。
在未来,客家方言的发展趋势可能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客家方言可能会逐渐与其他方言融合。
随着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的加剧,客家方言可能会与周边方言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新的语言形态。
其次,客家方言可能会通过现代科技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更轻松地学习和使用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形成社会因素

试析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摘要作为由汉族南迁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民族拥有着独特的语言——客家方言。
通过研究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和语言特点,了解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本文认为客家方言广泛的分布范围和丰富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客家方言是由以下社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自然地理因素、地域文化因素、移民因素、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
关键词:客家方言分布范围社会因素中图分类号:h176 文献标识码:a中国客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语言、风俗及感情特征,其中尤以它的语言特征——客家方言为主。
虽然客家的先民经过了无数次的南迁和回迁,客家人民在全国范围分布广泛,可是它们的语言基本上是相同或相通的,并以广东的梅县话为其“标准语”。
对于客家方言是在怎样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通过分析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和语言特点,本文认为,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地域文化因素、移民因素、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五方面。
一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当前,客家人的人数已经达到五千多万,在我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都有分布:一方面,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全国的九大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九大省包括粤、赣、闽、桂、湘、川、黔、海南和台湾。
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由粤北、粤东、闽西和赣南连成一体的地理区域。
在客家方言的北面,主要是闽西和赣南,这也是客家民族的摇篮地。
在客家先民进行南迁的历史中,上犹和崇义东部,兴国和于都南部,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等地区被誉为客家先民从中原到赣南的第一站,而汀州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则被称为宋元以前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在客家方言的南面,主要是粤北粤东及闽西赣南的边界,是客家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带,其中梅州市、大埔等则是明末清初年间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
客家民族生活的粤闽赣地带有著名的嘉应(梅州)文化,被客家人的先祖视为神圣。
虽然这一带人口现已星散各地,有很多迁至湘、川、桂、黔、琼等省乃至海外各国的客家方言岛,但是他们的口音却基本还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世界五大洲,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北美、东南亚、欧洲、大洋洲、东非等。
客家方言的保护以及发展趋向

客家方言的保护以及发展趋向语言是一个群体文化基因库的载体,一个群体的语言消失了,这个群体精神性的文化特质,基本上也就消失了,它的诗歌、史诗、传说、文化等等的源流、审美的趣味,都将消失,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第一任务就是要保护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语音是人类交际的第一工具,对语音使用的重要性也是摆在第一位,推广普通话,全国普遍共同的是普通话,但是并非要消灭其他方言,作为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3700万。
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代表。
在当今,客家话的使用、普及、推广的场合、范围以及覆盖人群等相关的规范与要求可以探讨,保护、传承客家话,让这一承载着群体乡愁的文化记忆不致在时间的冲刷中消失、堙没,应当成为一种共识。
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语言文化资源,方言文化一旦消失就很难恢复。
保护客家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保护客家方言不能只停留于理念层面,要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必须落脚于切实可行的举措之中。
因而,保护工作必须重视并全面推动。
据一些调查研究报告的初步统计,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富有独特魅力的方言在我们这一代人逐渐出现了断层,许多青少年不会讲家乡方言。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如何保护好各地的方言。
我们从群众百姓对方言的喜爱程度、使用方言的能力、对保护方言的态度及保护方言的建议等方面对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相关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展开了调查研究,探索了一些有针对性地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
一、客家话中融入当代元素中,去粗取精,保存本色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但无论在词汇还是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名词,如对母亲,客家话发音:阿奶(ā nǎi)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带来普通话进入乡村视野,现在的阿奶(ā nǎi)我们变成叫:阿妈(ā ma),由原来通俗化走向书面化但音调却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亲切。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定稿-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定稿-目录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2)(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2)(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3)(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4)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5)(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5)(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6)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7)(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7)(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毕业论文提纲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引言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
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
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正文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结语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中国区域文化的关系 以客家为例

地理环境和中国区域文化的关系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空间和条件,所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息息相关,关系紧密。
地理环境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文化的重新融合和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
本文以客家文化为例,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地域特色的影响,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和对古朴民风民俗保存的影响。
客家是在中国特定的空间区域内形成的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
客家人在闽、粤、赣等区域周边诞生、成长、繁衍。
和其他汉族民系相区别,客家有着自己的语言、建筑、风俗和生活习惯,是一种典型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于客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地域特色的影响“山区的地理环境, 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梁锦梅,2003)。
用“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这句诗来形容客家人的生存环境颇为恰当。
客家人生存的地区大都处在嶙次栉比重峦叠嶂的山脉地理环境中,例如武夷山脉,罗霄山脉等。
因为古代的交通闭塞,众多的山脉限制了客家人出行的自由但也像天然的屏障,抵御了来自中原的战火,因而闽西的山区成为了中原人民躲避战乱,重建家园的理想场所(鲍智明,2006)。
所以独特的山脉为客家独特的文化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
在这种空间条件下,客家方言得以成型,成为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
在客家人主要生存的地域,他们的水源是呈网状分布的,这使得土地被分割成了星星点点的小块。
这些零星的土地大部分排布在小河和小溪的两岸或者较为平坦的山坡上。
因为土地分部极度不均匀,客家的先民为了减少耕作的奔波就索性在有土地有水源的地方以聚落,部落的形式生活了下来。
历史上客家人的迁移伴随着部落家族的整体性迁移,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观念特别强。
聚落的居住模式和耕作模式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并且以姓氏和血缘为纽带,聚集形成部落的普遍现象,间接的促进了家族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业耕作文化的稳定发展。
客家文化起源、发展、现状

客家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 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 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 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 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故 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移民文化。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 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 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 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 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 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 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 原有文化的眷恋善于用血缘、亲缘、 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 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 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 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 居社会转变需要。
客家美食
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 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 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酿豆 腐和红烧肉。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 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 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客家美食名城福建长汀的菜肴的“原 汁原味”非常突出。烹饪是很少用味 精的,甚至不用味精。此外,糖也少 用。食品色素历来不用。菜谱中的蒸、 炖、酿、焖、煮的菜肴特别多。炖牛 腩、精蒸白鳗、甲鱼游江、炖鱼肚、 精炖鱼、蒸全鱼、清汤田鸡、清蒸鸳 鸯鸽、双燕迎春等等
客家圣地
2007年08月河南 省洛阳偃师市被 确认为客家先民 首次南迁地 是客 家文化源头
客家的起源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 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 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 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 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 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 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 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 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 四川。”。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客家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客家人生活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征。
首先,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地理环境使得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与平原地区的居民有所不同。
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土壤贫瘠,气候多变,不适宜农业生产。
因此,客家人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得不依靠山林资源来维持生计。
他们从事竹木加工、茶叶种植和林木养殖等,形成了独特的山地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朴实、勤劳和节俭,从而形成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特征。
此外,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地理环境极易受到外界的侵略和边界的变动。
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和族群利益,发展了严密的组织和防御体系。
他们建造了众多的土楼和村寨,以及坚实的城墙和城堡。
这些建筑不仅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也成为客家人独特的文化景观。
并且,这种组织和防御体系也培养了客家人的战略智慧和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
最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地理环境给予了客家人灵感和创造力。
山水之间,客家人形成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们吟唱山水间的自然景色,以及山间的日出日落,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情感。
这种对自然界的表达和赞美,构成了客家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客家人的音乐、戏曲、舞蹈和绘画,都融入了对山水的崇敬和感慨,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
综上所述,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种环境条件塑造了客家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聚居模式,培养了他们勤劳、节俭和互助的精神品质。
同时,地理环境也使得客家人形成了严密的组织和防御体系,并且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灵感。
这些地理环境因素与客家文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客家人独特而独立的文化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影响
12级地理科学一班 27号薛文强
摘要:从20 世纪开始, 就有学者对客家群体及客家方言进行研究, 特别是近20 年来, 世界各地的客家研究机构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更是向纵深发展。
客家方言是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研究环境与客家方言的关系不仅有助了解客家方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更好的理解客家方言,也更有利于保护客家方言、构建汉语科学大厦。
关键字:客家方言;环境;发展演变
语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以及分布格局等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语言本身是环境的产物,①方言的形成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人们使用的,有它自己的特点。
现代语言学认为,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它不仅能反映某一地方特有的现象,也能揭示一些地方的共同联系,显示古今。
语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久而久之,总会形成不同的语言景观。
那么,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
客家方言是中原汉族南迁的产物,是北方移民语言与华南土著居民语言长期“交
互作用”的结果。
客家方言音韵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的中原地区语言,但词汇则受南方土著语言影响深刻。
②同时客家方言的形成史就是客家先民远离故土向南迁移,并向各地辗转迁移的历史。
1、客家方言的产生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迁徙中。
第一次迁移以五胡乱华引起,自东晋至隋唐,主要迁入赣江上下游地区;第二次迁移是由于唐末黄巢起义,主要迁入赣南、闽西、粤东北;第三次迁移是自宋高宗南渡,元人入侵起,主要由赣南、闽西迁往粤东北;第四次迁移是基于人口膨胀和满族人入主中原,主要由客家聚集区迁往粤中、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部分迁往贵州;第五次迁移自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和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
一部分客家人分迁广东南路与海南岛等地现状③,最终形成汉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祖先多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民族新民系,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可见客家方言的产生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客家方言的演变及发展
客家话,本是中原先民经过长途迁移逐渐形成的,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中原词汇。
根据研究,以常用四五千字为对象,客家方言与普通话没有区别的仍占35%左右。
由于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方言,当这些方言带到山地、丘陵地区时,便阻隔了与其原生地中原地区的联系,语言的进化和演变的条件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中原方言与当地土著语言结合的条件。
在各地不同自然环境和语言环境下,客家话受到不同民族如畲族、瑶族,不同民系如广府方言、福佬闽方言词汇、语法、发音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方言。
桂东南、粤西、粤北、粤中的客家话受粤方言影响,粤东北、闽西客家话受闽南语影响,赣南客家话受赣方言影响,四川、贵州客家话受西南官话影响,台湾客家话受闽南语、高山族语言等地方语言影响,港澳的客家话受粤方言和英语、葡萄牙语的影响,国外客家话受所在国当地语言影响等等。
直至宋末元初,闽西产生了具有中州古韵的客家话,而且客家话在不同地区又与当地文化交流、融合,最终确立了以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话。
尽管各地客家话受到不同方言影响,但是基本上各地客家人能互相通话。
并且产生的环境为粤东、闽东南封闭的山区,相对少受外来语言渗透,加之客家人恪守“宁买祖宗日,莫忘祖宗言”的祖训,体现了客家人对自己语言的文化自觉和祖先崇拜观念,故能保持其固有的语言的风貌。
可见封闭的自然环境会对一种语言的保持起到屏障作用。
客家方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
中原汉族南迁的过程中形成了客家方言,同时客家方言是北方移民语言与华南土著居民语言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形成的客家方言区多为南方崎岖的丘陵、山地,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客家方言相对少受外来语言的渗透。
加之客家人恪守“宁买祖宗日,莫忘祖宗言”的祖训,使客家话保持着其特有的语言风貌。
参考文献
【1】周尚义,孔翔,朱竑. 文化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邓晓华. 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关系【A】.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7
【3】钟声宏,黄德权. 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的特质【A】. 广西民族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