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影响

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影响
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影响

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影响

12级地理科学一班 27号薛文强

摘要:从20 世纪开始, 就有学者对客家群体及客家方言进行研究, 特别是近20 年来, 世界各地的客家研究机构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更是向纵深发展。客家方言是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环境与客家方言的关系不仅有助了解客家方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更好的理解客家方言,也更有利于保护客家方言、构建汉语科学大厦。

关键字:客家方言;环境;发展演变

语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以及分布格局等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语言本身是环境的产物,①方言的形成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人们使用的,有它自己的特点。现代语言学认为,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它不仅能反映某一地方特有的现象,也能揭示一些地方的共同联系,显示古今。语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久而久之,总会形成不同的语言景观。那么,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

客家方言是中原汉族南迁的产物,是北方移民语言与华南土著居民语言长期“交

互作用”的结果。客家方言音韵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的中原地区语言,但词汇则受南方土著语言影响深刻。②同时客家方言的形成史就是客家先民远离故土向南迁移,并向各地辗转迁移的历史。

1、客家方言的产生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迁徙中。第一次迁移以五胡乱华引起,自东晋至隋唐,主要迁入赣江上下游地区;第二次迁移是由于唐末黄巢起义,主要迁入赣南、闽西、粤东北;第三次迁移是自宋高宗南渡,元人入侵起,主要由赣南、闽西迁往粤东北;第四次迁移是基于人口膨胀和满族人入主中原,主要由客家聚集区迁往粤中、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部分迁往贵州;第五次迁移自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和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一部分客家人分迁广东南路与海南岛等地现状③,最终形成汉族的一个新民系。他们的祖先多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民族新民系,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可见客家方言的产生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客家方言的演变及发展

客家话,本是中原先民经过长途迁移逐渐形成的,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中原词汇。根据研究,以常用四五千字为对象,客家方言与普通话没有区别的仍占35%左右。由于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方言,当这些方言带到山地、丘陵地区时,便阻隔了与其原生地中原地区的联系,语言的进化和演变的条件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中原方言与当地土著语言结合的条件。

在各地不同自然环境和语言环境下,客家话受到不同民族如畲族、瑶族,不同民系如广府方言、福佬闽方言词汇、语法、发音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方言。桂东南、粤西、粤北、粤中的客家话受粤方言影响,粤东北、闽西客家话受闽南语影响,赣南客家话受赣方言影响,四川、贵州客家话受西南官话影响,台湾客家话受闽南语、高山族语言等地方语言影响,港澳的客家话受粤方言和英语、葡萄牙语的影响,国外客家话受所在国当地语言影响等等。直至宋末元初,闽西产生了具有中州古韵的客家话,而且客家话在不同地区又与当地文化交流、融合,最终确立了以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话。

尽管各地客家话受到不同方言影响,但是基本上各地客家人能互相通话。并且产生的环境为粤东、闽东南封闭的山区,相对少受外来语言渗透,加之客家人恪守“宁买祖宗日,莫忘祖宗言”的祖训,体现了客家人对自己语言的文化自觉和祖先崇拜观念,故能保持其固有的语言的风貌。可见封闭的自然环境会对一种语言的保持起到屏障作用。

客家方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中原汉族南迁的过程中形成了客家方言,同时客家方言是北方移民语言与华南土著居民语言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的客家方言区多为南方崎岖的丘陵、山地,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客家方言相对少受外来语言的渗透。加之客家人恪守“宁买祖宗日,莫忘祖宗言”的祖训,使客家话保持着其特有的语言风貌。

参考文献

【1】周尚义,孔翔,朱竑. 文化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邓晓华. 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关系【A】.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7

【3】钟声宏,黄德权. 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的特质【A】. 广西民族研究,2007,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