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考纲解读本节内容容易创设情境,出题切入点较多,是高考题的热点。
复习时,“种间关系”应多联系实例,同时用对比分析法或曲线形象地理解种间关系,“群落演替”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以生物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思路去看待演替的必然性。
考点梳理考点1、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中各种的集合。
2、特征: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和空间结构等。
3、丰富度: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和两种。
巩固练习1、下列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孙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成的大肠杆菌菌落2、(2010年安徽理综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 、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 、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 、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 、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考点2、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 1、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其特点 ,实例 (2)寄生:一种生物 与另一种生物的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其特点 ,实例(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 和 等,一般 ,种间竞争越来越激烈。
实例 。
(4)捕食:一种生物以 作为食物,在数量上呈现 的为被捕食者,呈现 的为捕食者。
实例 。
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 分布。
巩固练习3、(2010年重庆T31Ⅱ)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 所示。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态平衡:群落的演替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重要机制,能够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物多样性:群落的演替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增加生态系统的 复杂性和稳定性。
资源利用:群落的演替能够使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结构是指群落 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 作用形成的空间布局和营养结构,包 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镶 嵌现象,不同地点上的种群分布不同, 形成不同的群落类型,有利于提高群 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种类组成: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优势种 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生物量等 空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时间变化:演替和季节性变化
群落结构: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和分布格局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变化和优势种的更替
制约关系:群落结构对群落演替具有重要影响,如物种丰富度、空间异质性等
实例:森林砍伐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的差异
群落结构对演替的影响:群落结构 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 从而影响演替的过程和方向。
结构。
单击添加标题
群落的动态:指群落随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由于 环境因素和生物本身的生命 活动不断改变着群落的结构 和种类组成,因此群落是一
个动态系统。
群落演替的定义: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群落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 有规律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类型: a) 初生演替:一个从未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b)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 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高二生物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知识点群落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物社会单位。
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二生物学中常见的群落知识点。
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和分布关系。
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可以分为主要种群和次要种群。
主要种群是指在群落中数量较多的种群,对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次要种群则数量较少,对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功能影响较小。
群落的结构还包括物种多样性,即群落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2.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群落的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原生演替是指从无机物(如裸岩)建立起来的群落,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群落基础上重新建立的群落。
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最终会趋向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被称为群落的顶极群落。
3.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和寄生等。
竞争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不同种群之间争夺资源的现象。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益关系的现象。
捕食是指食物链中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寄生是指寄生虫或寄生植物对宿主的危害或依赖的现象。
这些相互作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4. 群落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和功能。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生态位可以细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物种在无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而实际生态位则受到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位的差异是群落中物种共存和物种竞争的基础。
5.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指的是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群落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相对稳定性以及环境稳定性等。
群落演替与群落的结构、生物进化的关系

群落演替与群落的结构、生物进化的关系群落演替指的是植物的种群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调整和变化。
它是环境动态变化的结果,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演替不仅影响着群落的结构,而且也与物种和其他生态系统的演变有关。
研究发现,群落演替的过程影响了群落的结构,而生物物种的演化则受环境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对群落演替和群落的结构、生物的进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群落演替与群落的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群落演替是由于新物种的出现、物种离开或更改其生存空间所引起的时间推移。
随着物种组成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发生变化,群落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包括物种功能性组的组成、种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种间的竞争现象。
因此,群落演替是影响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群落演替还与物种演化有关。
由于植物物种会受到外界环境及其内部物种构成的影响,其特殊的条件和特定的物种之间的竞争会促使物种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对特定物种种群造成影响,从而引发物种演化,最终产生新的物种。
因此,群落演替不仅影响群落结构,而且也与物种演化有关。
最后,群落演替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演化。
当植物物种发生变化时,植物种群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结构。
例如,植物的物种变化将导致植物的优势与落后植物的相互竞争,从而影响群落整体的演变。
此外,此类植物种群变化也会影响动物物种的演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
综上所述,群落演替与群落的结构、生物进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群落演替不仅会影响群落结构,而且也与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演化有关。
因此,研究群落演替与群落的结构、生物的进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
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

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本文将介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概念、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一、群落结构的概念与原理群落是指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的总体,其中包含了相互作用密切的多个种群。
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丰度分布、空间分布、物种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1. 丰度分布:群落中各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状况。
常见的丰度分布模式包括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2. 空间分布:物种在群落内的空间分布模式。
可以是聚集分布,即物种个体相互靠近;也可以是随机分布,即个体分布无规律性。
3. 物种间相互关系:群落内不同物种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如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共存等。
群落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环境条件、生物间相互作用等。
它们共同塑造了群落的特征和功能。
二、演替的概念与类型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表明了群落从初始阶段向成熟阶段的持续演变过程。
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初级演替:发生在尚未有土壤或有极少量土壤形成的裸地上。
典型的初级演替是由岩石裸露开始,经过苔藓植物和草本植物的侵入,逐渐发展为乔木和林地。
2. 次生演替:发生在已被破坏的群落中,如火灾、风灾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破坏。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被破坏后,通过残存植物种子、根茎或种间关系的再生和重建。
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演替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过程。
三、生物群落结构与演替的影响因素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 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域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物种适应性的影响。
不同环境条件对物种多样性和个体数量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2. 竞争和捕食: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丰度。
资源的争夺和捕食行为是物种在群落中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个 体 数
2
竞争
A
B 时间
B
个 体 数 3
B
共生 时间
个 体 数 4
寄生 时间
A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
水平结构:
⒈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 种特殊形式。
成层性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 ;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也具有成层性; 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群落的成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 的反映。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成层现象(地上与地下成层)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 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有 ,甚至 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 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
火灾后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农田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 响
内部因素(根本原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影响群落演 替的因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32/56
提示 初生演替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 木→森林;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但总植被量增加。 答案 A 解析 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阶段和苔藓阶 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 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而后灌 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 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 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由此可知, 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初生 演替
次生 演替
2.演替的原因 ⑴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 ⑵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⑶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⑷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⑸人类的活动。
17/56
3.演替类型 ⑴初生演替 ①过程 a.旱生演替: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 b.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 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②特点:演替缓慢。 ⑵次生演替 ①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 乔木 ②特点:演替快速。 ⑶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 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
A.许多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
27/56
解析
本题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
力。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
18/56
4.群落演替的结果
演替方向 能量 结构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 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 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 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群落及其演替课件

食大型动物。在我国,貂熊主要分布于寒温带针叶林,以下推测成立的是( B )
A.狼和貂熊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B.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 C.耳小、尾短、毛长不利于适应环境 D.貂熊、猞猁、狼占有相同的生态位
• 影响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水分、温度。
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 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 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2.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 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
【连线】具有下列特征的生物最有可能属于哪种类型的群落?
森林群落 草原群落
• 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 • 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 骆驼刺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 m。 • 某些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
【思考】如 果两种鸟的 觅食生境一 样,生态位 就完全一样 吗?
5、生态位
①定义: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 位。
•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 的关系等。
• 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 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