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

“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

中 医 儿 科 杂 志
J.PEDIATRICS OF rCM
VoI.3 No.4 JuL 2007
3.2 运 脾和 胃法
脾。《类证治裁》说 :“治 胃阴虚不饥不纳 ,用清补 ,
用 于乳食积滞证 ,症见脘腹胀满 、嗳气酸馒 、泛 如麦冬 、沙参、玉竹、杏仁 、白芍 、石斛 、茯神 、粳米 、
弱”,“不胜药势”。明代儿科 医家万密斋对小儿 的 皮理气运脾为主,却不取补脾益气之品。他首创异
五脏特点进行 全面分 析后 ,在 《幼科 发挥》中说 : 功散 ,只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一味 ,便令补
“肝常有余 ,脾常不 足 ,此却是本脏 之气 也。”他还 而不滞 ,补运兼施 ,用于小儿更为妥帖。钱 乙这一
个机体的健康 和生长发育。因此 只有脾胃健运 ,才 等。本证 多见于夏令时节 ,由外感 时令之湿 、内伤
能保 持脏 腑之 间 的动态 平衡 ,不 致太 过 和不及 。这 饮食 如过 食生 冷瓜 果 或 脾 弱 失 运 、湿 浊 内生 所 致 ,
对于儿科临床来说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湿性黏滞 ,湿阻中焦则脾气困遏 ,运化无权 ,故治疗
收 稿 日期 :2007—04—27
作者简介 :张士卿(1945一),男,教授 ,主任 医师,医学硕士 ,硕士 、博士研 究生导师 ,主要从 事 中医儿科教 学以及 中医 内科 杂病的 临床 和
研 究。
一 5一
维普资讯
第 3卷 第 4期 2007年 7月
一 面 ,但 也 有 脏 腑 幼 娇 、消化 力 弱 、易 受 损 伤 的一 3.I 运 脾化 湿 法
面 ,“脾 常不 足”常 是儿 科 内伤 、外 感诸 疾 发 生 的主 用 于湿 困脾土证 ,症 见胸 闷纳 呆 、恶心 呕 吐 、脘

温中运脾法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79例

温中运脾法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79例

温中运脾法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79例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221300) 王 伟 摘 要:目的:观察温中运脾法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的疗效。

方法:自拟中药温中运脾方(肉桂、炒白术、淮山药、苍术、诃子等)口服,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79例。

结果:痊愈61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6%。

提示: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病机为脾(阳)虚失运,温中运脾治疗,疗效显著。

主题词:泄泻 中医药疗法 儿童 复方(中药) 治疗作用 温中药 治疗应用 健脾药 治疗应用 医案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L I)为儿科常见病症,是由于肠道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导致不能完全消化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引起的非感染性疾病,可分为先天性、继发性两种,西药无特殊治疗。

笔者二年取用温中运脾法治疗该病79例,取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79例病例均源于1999年~2001年6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儿,其中男56例,女23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5岁,<6月43例,6月~1岁32例,>1岁14例;病程最短5d,最长7个月;急性23例,慢性及迁延性56例,母乳喂养48例,牛乳喂养10例,混合喂养21例。

临床表现为腹泻,腹饱胀,大便呈黄绿稀水样,或夹有奶块,或夹有泡沫,日10次左右,各种抗生素治疗效果差,大便检查均无红、脓细胞,大便乳糖定性≥+ +(醋酸铅氢氧化铵法),大便PH<5.5[1],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关于泄泻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基本方:肉桂、炮姜各3g,炒白术、淮山药、制苍术各6g,煨诃子4g,甘草2g;如有夹惊风,加钩藤3g,磁石10g,朱茯苓6g;兼食滞,加焦山楂、炒麦芽6g;腹胀哭闹甚,加木香、白芍各4g;兼滑脱不禁或脱肛,加黄芪6g,升麻4g;兼汗多,加防风、黄芪各6g,兼面色白光白、手足肤冷,加制附子3g。

每日1剂,水煎50~60m l,多次少量给予(可根据年龄适当调整用量),药渣以沙布包裹温敷于脐部。

运脾化痰法在小儿急性咳嗽恢复期的运用体会

运脾化痰法在小儿急性咳嗽恢复期的运用体会

振, 或偏食 挑食 , 大便不 调 , 腹部稍胀 , 睡眠不稳 , 精 神 尚好 , 玩耍如 常等脾失健 运 的症状 。
1 O月 1 2日来 诊 。1 , 儿感受 风 寒后 出现 发 0d前 患
热, 继而 咳嗽 , 当时体 温 3 . 9 2℃ , 病 3d后 到 我 发 dJ 时期的体质特点之一是 “ ,L 脾常不足” 运 院就诊 , 断为急性支气 管炎, , 诊 给予 “ 头孢 呋辛” 化功 能 尚未健 全 , 之 目前存 在 许 多不 合理 喂养 , “ 加 痰热清 ” 静滴 治 疗 7d 体 温 逐渐 正 常 , , 咳嗽 亦 逐 高 营养食物 的过量摄 人 , 更加加 重dJ脾 胃运化 负 ,L 渐减轻 , 仅于夜 间偶有咳 嗽 , 睡眠 中感喉 间有痰 , 呼
尤其平素体质较差 的患儿 , 可出现咳嗽迁延不愈、 儿 , 如偏食肉食、 挑食 、 零食、 饥饱失常等。病初因 咳嗽不 频 、 问有 痰 、 欲不振 的情 况 , 喉 食 虽然病情 不 感受 外邪 , 于肺卫 , 失宣 肃 , 犯 肺 肺气 上逆 , 为 咳 发 重 , 每遇 外感 , 导致 咳嗽反 复发作 。针对 以上 嗽 。经 治疗后 , 邪渐解 , 因平素 脾 胃已伤 , 但 易 外 但 脾失
较常见 , 但在临床表现上也是以咳嗽为主, 较少出 ( 所列剂量适用于 6 岁左右d J ) ,D 。本方 以二陈汤 现气喘气 促 、 急鼻 煽 等重 症肺 炎 , 气 因此 多数 肺 炎 燥湿化 痰 , 炙百 部 、 款冬花 、 贝母 化痰止 咳 , 川 苍术 、
亦 可按 中医“'J 咳嗽病 ” . L h 进行 辨证 治疗 。 白术 、 山药 、 淮 山楂 、 曲、 芽 、 芽健 脾 运脾 , 神 谷 麦 和 笔者在 长期 的I 临床实践 中 , 发现小 儿咳嗽经 常 胃消食 。诸药合用 , 共奏运 脾健脾 、 化痰止 咳之效 。 规治疗 后 , 部分 患儿 出现 咳嗽迁 延 不愈 , 床上 有 临 表现 咳 嗽 迁延 , 不 频 , 间有 痰 , 伴 有食 欲 不 但 喉 常 3 典型 病例 患儿李某 , , , “ 男 5岁 因 咳嗽 1 ” 2 0 0 d 于 0 8年

谈“调脾法”在儿科的临床运用

谈“调脾法”在儿科的临床运用
20 ,2 3 :7 3 . 0 1 3 ( )3 — 8 ( 收稿 日期 :0 8 0 — 8 修 回 日期 :0 8 0 — 9 20 —3 1; 20— 8 1)
谈“ 调脾法” 在儿科的临床运用
于利群
( 南京市 自下区建 中中医医院 。 江苏 南京 200 ) 10 4
脾 胃学 说 对 于儿 科 临床 具 有很 大 的指 导 意义 。 中医儿 科 的奠 基人 、 儿科 医圣 钱 乙 , 儿科 专 著 《 在 小
纳可寐安 ; 上方加生黄芪 lg防风 3 , O, g炒谷芽 lg O, 再治 疗半 月 , 患儿 面色 红润 , 重增 加 。3个 月后 随 体 访 , 曾感 冒。 未
2 运 脾法
用 于乳食 积滞 。证见 脘腹 胀满 , 痛拒 按 , 思 疼 不
饮食或时有呕吐 , 吐物酸馊 , 夜寐不 安 , 时时啼哭 , 舌质红苔厚腻 , 脉象滑数 , 指纹紫滞。此法凡积滞诸
证均可用 , 如便秘 、 腹痛等。现代中医儿科学专家江 育仁教授根据小儿“ 脾常不足” 的生理特点 , 并结合 临床实践 , 也提出“ 故欲健脾 者 旨在运 脾 , 欲使 脾 健, 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1 [ 2 。运脾法对 于d J 脾 胃 xL
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运脾之时, 药忌温燥 , 即 使用温燥之品, 也宜用量宜轻 , 时时顾护 胃气为要 。 常用药 : 苍术、 厚朴 、 陈皮 、 槟榔 、 木香、 炒谷芽 、 炒麦 芽 、 菔子 。 莱
陈皮各 6 , g焦楂 曲各 lg炙草 3。治疗半月 , O, g 患儿
用于湿困脾土。证见头痛无汗 , 身重 困倦 , 胸闷
泛恶 , 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 , 舌红苔薄腻 , 脉缓 。此 治法常用于长夏季节 , 湿热偏重 , 湿邪粘滞 , 易犯脾 胃, 脾气为湿 热所 困 , 或外感湿 热之邪 , 如夏季 感 冒, 夏季热 , 日 夏 厌食等。夏季用药常配此法 , 一方

略论运脾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及其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略论运脾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及其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学 术 探 讨
略论运脾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及其对儿科临床 的 指 导 意 义
张 骠 隆红 艳
( 南京市 中医 医院, 苏南京 2 0 0 ) 江 10 1
摘 要 简要 回顾 运 脾 学说 的 渊 源与 沿革 , 结其 确 立 与发 展 的 历程 , 总 系统 阐述 该 学 说 的 理 论 基 础和 临床 应 用 范 围 。 此基 础 上 , 该 学说 对 儿 科 临 床 的指 导 意 义与 价 值 、 脾 方 药 的现 代 作 用机 在 就 运
门富有 鲜 明儿科特 色 和对儿 科临 床具 有重 要指 导意 用药 . 多方 面也均 已有运脾学说 的体现 在很 义 的学说 .是 中医儿科 学理 论与 临床 研究 紧密 结合 清 代名 医吴瑭 则 反 对小 儿 用 药过 于呆 补 壅滞 .
并取 得显著 成绩 和具 有标 志性 的成果 之一 兹 对其 或 过于克 伐伤 正 ,提 出 :古称难 治者 莫 如小儿 …… “ 理论 渊源 与沿革 、 床应用 与发展 、 制研 究与 发展 其用 药也 , 临 机 稍呆则滞 , 稍重 则伤 。 ( 温病条 辨》 ”《 ) 趋势作 一简述 以上 医经及 医 家所述 ,已从 病 因病机 、证 治特
床上特别 重视调理脾 胃, 正如《 科发挥》 幼 所云 : 胃者 湿浊化 、 “ 脾运复 , 脾健矣 。 则 苍术 燥湿运脾 , 阳化浊 . 宣
囝 !竺 竺 苎 堂 塑
中; 医; 5
制 和运 脾 学说 研 究的 发展 趋 势进 行 了较 为深 入 的探 讨 。
关键词
运脾 学说 R23 4
历 史 渊源 中医儿 科 学 文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7 — 9 X(0 8 1— 0 8 0 6 2 3 7 2 0 )1 0 2— 4

运脾开胃法治疗小儿厌食

运脾开胃法治疗小儿厌食

【 中图分类号】R 5. 263
【 文献标识码 】D
【 文章编号 】17-1020 )1 07 2 6267 ( 80- 7- 0 0 0
4J厌 食症 是指 & J 长期 见 食 不 贪 、 欲不 振 , ,L L 食 甚 至拒食 的一种 常见 的慢 性 食 欲 障碍 性 疾 病 。长 期厌 食
su dbo df w d t t u rc v ua rc i l u lc r o n lo o e co i s p al i lr a ha pe sbok J l e rn ac b l x I .B J
JAn et 1 7 5 a sh.9 8, 0:9 59 7 6 -6 .
[ 5 孙 思 予 , 春 英 , 小 力 , . 内镜超 声 引 导 下 腹 腔 神 经 丛 阻 滞缓 解 1] 刘 李 等 进展期胰腺癌 的疼 痛 [ ] J .中华 消化 内镜杂 志,0 1 1 ( :24 20 ,8 5) 6 .
2 6 6 .
『 ] i h ar ,E t r Wi e Je 1 A s d tt aaet rl . 1 Kr m iL nn 6 c e T, s l ,t . t yo h prvrba a s a u e e nt r laon -uddps r r u hrp xsbok J .A et ao f t su dg ie ot o m a l u l [ ] ns myo u r e l i e c h
20 9 4 9 0 3. 9: 2 43 5
[ Wish eH, roe P B snegA,t1E iua cte r l e n 1 9] lck Mahfr , oeb r e a. pd rl a t a met l h e pc

运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一)

运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一)

运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一)【关键词】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运脾法“脾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加之病后失调,喂养不当,精神调护失当或环境突然改变等,均可引起小儿不思进食,甚或拒食,从而形成小儿厌食症。

因此,在儿科临床上调护脾胃气机之“运脾法”更为常用且有效。

1运脾法之意重在助运运脾法是江育仁教授针对小儿脾胃病的发病特点提出的有效治疗方法。

运脾法是指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治疗原则。

“运脾”一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江育仁认为,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

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

运与化,是脾的功能。

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

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运脾的作用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气,恢复脾运,达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纳,生化正常的目的。

临床对脾运失健引起的病症如厌食、疳气、贫血、泄泻等有较好疗效。

运脾法体现了中医着眼于调整机体平衡统一,恢复脏腑功能协调,健运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医疗特色。

2运脾法之用药重在灵动从现代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特点看,饮食不足者少,伤于饮食者多,造成滞胃困脾,受纳运化失职,这类病证只能用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法则治疗,若不适当地施以补益,则犯有“实其实”之戒,反臻病情加重,即使对于那些已属脾胃虚弱的病证,也应采用补运兼施法治疗,否则易以造成补而不受。

运脾法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基本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俟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

运脾之药宜以轻灵为要:一为用药的药性宜轻平清灵,如陈皮、枳壳、藿香、川朴花等;二为用药药量宜轻灵,轻灵则能鼓动气机,过重则反克伐小儿脾胃升发之气,欲运脾而反伤脾。

另外,薏苡仁、茯苓、山药等具有健脾扶运而无耗阴碍胃之弊,谷芽、麦芽、神曲等运脾而不伤正,均为小儿“运脾”之较好选择1]。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脾主运化”、“脾健则运”是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

产生脾失健运的因素很多,其临床症候的表现虽然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所以易患脾胃疾病,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

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僨事,运脾一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中医治疗八法中的和法。

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

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运与化,是脾的功能。

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俗。

故欲健脾者,皆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

这是运脾法的基本概念。

“运脾”一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其补脾与运脾的区别,在于白术的性能是守而不走;苍术的性能是走而不守。

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脾胃疾病,在儿科中占重要发病地位。

由于脾运失健而产生的脾胃病变,临床上更为多见。

因此面对“运脾”法的探索研究,无论从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其现实意义。

脾失健运与生理病理的关系脾的生理功能,是运水化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

其精华之气,经脾气之升发,散津于五脏,敷布于六腑。

清者属阴,性精专,故化生血脉,而周行于经隧之中,是为营气;浊者属阳,性剽悍滑利,故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肉之间,是为卫气。

所以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

此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功能。

由于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

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的的过量和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盲目添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越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或先天禀赋不足,环境气候的变迁等等,皆能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的脾胃病变。

常见脾失健运的小儿病症很多,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有关,最突出者为“疳症”和“厌食症”(皆有慢性营养障碍的表现)脾胃属于整体观念的一个部分,它与全身的器官和其它脏腑是互为关联,互为影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摘要】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进一步阐明,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

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证临床诊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以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参考价值。

/P>
“是病皆因五脏生,不知脏腑亦徒然”,辨证治疗小儿疾病首先应要“知脏腑”,只有“知常”方能“达变”。

1小儿脾胃的生理特点
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写道:“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

”清代医家吴鞠通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当代的中医学者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江育仁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后指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主司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的生理功能。

然而“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
种,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过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就会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脾胃病变”。

所以,小儿对脾气运化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脾气不足,表现出脾常不足的特点。

这与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之说相一致。

2小儿脾胃的病理特点
对于小儿脾胃病的病理特点,江育仁教授的观点为:“脾运失键,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焦,运化失司,是为积滞;气机不利,脾胃壅滞,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浊气逆上,产生呕吐;脾失升清,合污下流,形成泄泻;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

脾病证候的表现虽各不相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如果一旦脾气失运、不运、运迟、运弱,皆能发生种种脾胃病变。

如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运输功能失职,患儿可出现纳呆、腹胀、腹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症。

可见健脾运脾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防治小儿脾胃疾病病变的过程中。

3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
3.1脾健贵在运
江育仁教授认为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从而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的著名观点。

江育仁教授指出运脾法“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

这里的“消”即消除致病因素,消除阻碍脾胃正常纳运的各种致病因子,以及因脾胃纳运失常而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如湿、食、滞等;“补”是促进脾胃机能的恢复,使之达到健运的正常状态。

“运”有行、转、旋、动之义,有动而不息之征。

运与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运化水谷以敷布全身。

因而“运脾法”治小儿脾胃病,强调用药以灵转机动为主,不可过于厚腻呆滞;动转太过则伤正,故用药亦不可峻烈攻逐。

可见“脾健贵在运”的指导思想,“运脾法”的治疗大法,正是针对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生理病理特点而提出的。

临证用之治疗厌食、积滞、腹痛、呕吐、泄泻、贫血及疳证等小儿脾胃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运脾主药“苍术”的选用
江育仁教授在运脾法的具体应用时,大多结合辨证,治疗用药中首重苍术,以其为主药,与其它药物配伍治疗多种脾胃病证。

前人论述苍白二术,黄元御曰:“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其消食纳谷、止呕治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张隐庵在《本草崇原》中写道:“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兼施,则相兼而用……。

”叶天士云:“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

”万全提出脾性“喜燥而恶湿”,“喜运而恶滞”,“喜舒而恶郁”,“喜温而恶寒”。

用苍术即能就脾之所喜而去脾之所恶,使脾气舒展,运化之机恢复而达健旺。

江育仁教授在总结前贤的论述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验证,认为苍术辛苦而温,气味芳香,其辛香开郁,苦温燥湿,芳香醒脾,辛温扶阳,能开脾气之郁,疏脾湿之蕴,散脾经之寒,舒脾运之滞。

“脾健则运,脾运则健”所以“运脾”是苍术的主要药理作用,能过“运脾”而达到“健脾”。

苍术“燥湿”、“宽中”、“善行”、“开郁”作用,是其“运脾”作用的几种不同作用途径。

虽历来认为辛味刚燥,久用有劫阴之弊,然其正合脾之习性,脾运失健患儿,又少有伤津之明征,所以用药在1个月以上,尚未发现有伤阴耗液之弊端[1]。

3.3运脾法在小儿脾胃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腹泻疾病,为了便于临床推广运用,江育仁教授研制了一号止泻散(苍术炭、山楂炭)、二号止泻散(苍术炭、山楂炭、炮姜炭)
及三号止泻散(葛根芩连汤加味制成)[2]。

在临床实验研究中曾观察了68例病例,全部患儿以一号止泻散为基本方,属于偏湿盛的腹泻治则单用一号止泻散燥湿运脾和胃;属于伤食泻者治用一号止泻散加鸡内金粉、陈皮粉、麦芽粉以消食化积,运脾止泻;属于湿热泻者治用一号加三号止泻散以清肠化湿,运脾止泻;对脾虚泻用二号止泻散以温运脾阳而治。

全部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未用抗菌素,结果治愈60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病例平均止泻时间3.9天。

江育仁教授通过对300例厌食患儿的病情证候分析,发现其中60%属于脾运失健证[3]。

多由于感受时令之湿不化或饮食不节所伤,或因疾病损及脾胃致脾气困遏不舒,运化功能失健而成。

江老提出当以健脾助运,恢复转运之机为治疗原则予以调中消食、运脾开胃之法。

方用苍术配佩兰、陈皮、鸡内金、焦山楂等药,制成儿宝冲剂。

用之治疗脾运失健厌食症患儿178例,有效率为91.5%,治疗后患儿普遍食欲增进,食量增加,体重增长,其他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

此外大量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表明,以苍术为主药组成的运脾方药,可以增加机体内锌含量,提高食欲,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双向调节肠蠕动,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增强免疫,从而提高儿童营养性疾病治愈率。

4结语
江育仁教授“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不仅是对中医儿科临床治疗用药的一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一大阐明。

学习和运用好这一理论治疗法则,是对培育后天之本,有利于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和防治多种脾胃疾病的一项关键举措,尤其临证治疗脾胃病当以“脾健贵在运”为指导思想,运用“运脾法”为治疗大法,使脾胃调和,纳运健旺。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