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在当今社会,人类临近自然资源枯竭的边缘,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难题。
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生态文明则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的概念、实践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意义。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以一种平衡的方式与自然共存。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而生态文明,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模式。
它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种行动,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生态文明的实践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这包括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控制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资源等。
其次,需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推行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使人类与自然能够长期共生共存。
其次,生态文明的实践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推行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将倡导节约资源的方式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最后,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的赋予,更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的结果。
只有通过实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才能够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幸福。
然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不容易。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两个和解”论文:略论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

“两个和解”论文:略论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摘要:“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及人同其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把实践理解为人与自然同一性的基础,从生产和交往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通过自由联合共同占有物质生活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和解”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两个和解”;实践;必然;实现;系统分析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和冲突,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了“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1]603把实现“两个和解”概括为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最为迫切的现实重大课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吸纳了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并且把它与共产主义的理想诉求结合起来。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
“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2]120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沿着“两个和解”的实现即共产主义这一思路,立足实践主体立场,从生命的生产出发,系统分析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这一核心命题,论证了“两个和解”的实现既是一种价值理想,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一、“两个和解”的实践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的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3]3那么,马克思革命的实践之“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的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理解“事物、现实、感性”,尤其是理解人与社会本质的基础。
“事物、现实、感性”是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而生成的,它们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是一种属人的存在。
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更是一种现实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⑴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存在。
实践又不断实现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
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永恒主题①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②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⑶以正确的实践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味限制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方式不当而造成的。
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自然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
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尽量地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自然界的运动属于物质运动,人类的实践属于物质活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正确的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李海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经典归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物质定义——一个概括: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两个和解”和“两次提升”的思想意蕴与实践路径

“两个和解”和“两次提升”的思想意蕴与实践路径作者:匡倩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11期摘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人与自然严重失衡、人与人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恩格斯依次提出了“两个和解”思想和“两次提升”思想。
“两个和解”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身的和解,“两次提升”旨在实现人的物种提升、人的社会提升。
恩格斯认为,“两次提升”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预定目的,“两个和解”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原则,马克思提出的“两大改造”是实现从“两个和解”到“两次提升”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两个和解;两次提升;两大改造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28-04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始终伴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在未来的共产主義社会,这两大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和谐到复杂对立,再到高级和谐的辩证发展过程。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严重对立与冲突,恩格斯在1843年底到1844年1月完成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中提出了“两个和解”思想,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同自身的和解”[1]24。
时隔约三十多年后,他又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一文中提出了“两次提升”思想,即“人的物种提升”和“人的社会提升”[2]860。
恩格斯提出这两大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什么?这两大思想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内在关联?它们在恩格斯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发挥了何种作用?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虽有涉及,但是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本文尝试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文本分析和理论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尝试讨论。
一、“两次提升”:人类社会发展的预定目的恩格斯面对“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过度劳动日益增加,群众日益贫困,每十年发生一次大崩溃”[2]860的状况时,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预定的目的”[2]859,即人类社会发展必定要经历“两次提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施路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施路径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恢复生物多样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 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加强能源管理和气候变化政策,推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 培养环境意识和推动文化变革: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全社会的文化变革。
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引领人们选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4. 加强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绿色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完善环境治理和资源管理的制度机制。
5. 强化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关系。
通过以上路径的实施,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共存的关系,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古往今来,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屡屡遭遇矛盾和挑战,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更是需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实践。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依靠自然获取生存资源,同时也受制于自然的制约。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既是一个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态度的重要问题。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上,人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开发模式,以人民为中心,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保护好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水资源的紧缺、空气质量的下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等。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让大自然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尽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是通过科学的开发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危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分享发展成果,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也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
这就需要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保障。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的环境教育和宣传。
这就需要加强对环境教育的宣传。
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从而保护好自然环境。
也需要鼓励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探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探析作者:张潇霄来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06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马克思早期重要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
而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解,使人与自然界重新统一,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途径——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所面对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异化劳动;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X2DOI:10.13784/ki.22-1299/d.2021.06.001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由人口、环境和资源间的矛盾导致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就阐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展示了他的生态思想体系雏形。
马克思《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手稿》关于人与自然界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详尽阐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指出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建立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即劳动这个中介和桥梁之上的。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众所周知,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与自然密切相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与自然界分离。
无论是在远古的农耕时代,还是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现在,人类都无法脱离自然单独存在,人类仍然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肉体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是人的感性外部世界。
如果工人失去了自然界,他就无法创造出任何东西。
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活动得以实现的前提,工人在自然界中从事劳动生产活动,并通过在自然界中的劳动生产出自己的产品。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人类需要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了健康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科学的手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当人们摒弃短视的观念,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其次,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
过度开发和消费资源的方式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逐渐转变过度消费和浪费的行为方式,倡导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
通过节约用水、减少垃圾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当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人们采用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再次,教育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我们才能够在广大人民中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应对。
各国应共同制定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标准,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共享,共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此外,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促进绿色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3王国坛 王东红黑格尔作为近代哲学的终结者,在他审视了整个近代哲学之后,为自己提出的最高哲学任务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黑格尔,1980年,第43页)黑格尔在纯粹思想的基础上并没有真正完成人与自然和解的理论任务。
尽管如此,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他的思考中却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合理内核。
但是他这一思想的价值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不仅20世纪哲学把拒斥黑格尔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而且直到今天,在寻找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的方法的时候,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仍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应该说,第一个发现黑格尔这一思想的潜在价值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把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并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
唯物史观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扬弃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以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并且为人类实现自由社会指明了具体道路,他认为自由社会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2004年,第83页),从而在实践基础上完成了人与自然和解的理论任务。
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解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希望能由此进一步引申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意义。
一黑格尔是从对近代哲学的批判中引出人与自然和解的问题的。
他之所以提出这项任务,是因为他发现,近代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知性思维方式”。
他认为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强调主观思维的绝对优先性,它有两个缺点:一是片面性,即这种思维方式仅仅用思维自己所构造的思维形式去规定对象以形成知识或判断,因而是片面的、不真实的;二是有限性,即任何知性思维都有一个外部对象和它对立着,因而知性思维本身总要受到它的对象限制而不自由。
这意味着,知性思维之所以不能达于自由,是因为它建立在人与自然分裂的基础上。
黑格尔试图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克服知性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认为理性的斗争即在于努力将知性所固执着的分别加以克服,以达到“客观思想”或“思想的客观性”。
客观思想就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人与自然和解的产物。
(参见黑格尔,1980年,第78-79、100-102、120页)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里,人与自然基本上是处于和谐状态的。
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首先需要研究人与自然为什么会产生分裂。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劳动的历史是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8页)这就是说,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所出现・52・3本文受辽宁大学教育部211三期立项子课题“马克思哲学与现时代”和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诠释与反思”(编号LO7AZX002)阶段性成果。
的原始和谐、分裂与和解现象,都只能在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得到理解和解决。
这里,我们暂且不谈马克思,先看看黑格尔是为什么和怎样提出这个问题的。
一般说来,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是由于人自身的力量软弱造成的。
人们虽然知道人与自然之间的区别,知道人不同于动植物也不同于其他自然物,但由于那时人尚不能认识更无法以其自身的力量抗拒大自然的伟力,所以一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只能顺应着自然,并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原始和谐;另一方面则产生了强烈的神秘感,把自然的伟力投射到“神”那里。
所以在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代哲学中,更多表达的不是人的创造观念而是“神”的创造观念,人只能摹仿自然而无法进行自我规定。
到了近代,随着人的主体力量增强和自我意识觉醒,人们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和范围内认识、支配和改造自然了,于是人便开始以高傲的姿态面对自然,认为自然只是一些应该加以改造的对象而已。
当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几乎成了近代标志的口号时,表明人与自然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并逐渐成为现实。
这就是近代哲学(以及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时代背景或理论前提。
对这个时代精神状况首先以哲学方式加以表达的就是笛卡尔。
笛卡尔准确地抓住了近代精神的主要特征,他用“我思”这个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所要表达的主要意向就是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对此黑格尔盛赞道:笛卡尔是一个哲学英雄,他使得哲学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奔波后,终于回到了它应有的基础上。
(黑格尔,1978年,第63页)而且,在笛卡尔那里,自然已被看做是机械的、可任意分割的。
可以说,自笛卡尔到黑格尔,整个近代唯心主义的共同特征就是主张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对感性、物质、自然的绝对优先性。
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大力倡导理性的权威,使得唯心主义者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认为人的自由只能在纯粹的自我意识、理性或精神中去寻找,只有纯粹的自我意识、理性、精神才是自由的,而在感性、物质、自然那里没有自由,只有必然性。
然而,这种理论追求方式存在着一个难以破解的困境,就是思维的自我封闭性。
由于唯心主义强调思维必须自己以自己为对象才有自由,才不会被外部对象限制,所以思维必须把自己与外部对象严格地区分开来,把感性、物质、自然都加上括号;这样一来,思维就如同莱布尼茨的“单子”一样,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主体,这个主体根本没有外部事物得以进出的通道。
这样一个主体在逻辑上存在很多难题,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把一个最初没有世界的或对自己是否有一个世界没有把握的主体设为前提”,这样的认识主体怎么从他的“内在范围”走出来并进入“一个不同的外在的”范围?如何获得“超越”?(参见海德格尔,第71、236、237页)正是由于唯心主义这种内在性的限囿,才导致了笛卡尔式的“神助说”(黑格尔,1978年,第94页)、康德对人类理性的耻辱感(海德格尔,第234页)和胡塞尔对超出内在的认识的不理解(胡塞尔,第7、9页)。
黑格尔对于唯心主义脱离对象、脱离思想内容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分裂的抽象形式主义早有洞察。
他认为:“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的自然界。
这种人与自然分离的观点虽属于精神概念本身的一个必然环节,但也不是人应该停留的地方。
因为人的思维和意志的有限性,皆属于这种分裂的观点。
”(黑格尔,1980年,第92页)黑格尔在批评康德知性思维方式时认为,康德要在认识之前首先考察认识能力,但他的这种考察方式却造成了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不可弥合的二元区分,即自我只是一个无任何思想内容的空洞的“先验主体”,而对象则是一个无任何规定性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这是一种抽象的形式主义区分。
比如,康德认为一百元真实的钱不同于一百元可能的钱,进而认为“从概念里是推不出存在的”。
黑格尔认为,这无异于说,实现概念与存在的综合是康德所无法达到的。
(同上,1978年,第283页)黑格尔认为,你要想得到一百元真实的钱,你就必须动手去工作;当你实际占有了一百元钱的时候,你也就同时具有了一百元钱的观念。
(同上,第284页)黑格尔认为思想的内容与存在的内容是能够达到同一的,问题在・62・《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于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非常看重精神的巨大能动性,认为精神有一种“魔力”,它能把阻抗它发展的一切对立面扬弃于自身。
(黑格尔,1979年,第21页)黑格尔以纯粹思想的形式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从而使思想具有了客观性。
在黑格尔看来,知性思维方式总是以特定的思维形式去规定对象,也就是特定的思维形式总是强迫对象以符合思维形式所要求的片面形式出现,比如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作为想象,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以目的为对象,等等。
但问题在于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一种内容逻辑,即要求思想沉入到事物自身的运动节奏中,按照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同一性和单纯性等规定去理解事物,这样思想与对象、思维与存在之间在内容上就具有了同一性,即在内容上或本质上,思维就是存在,存在就是思维。
要想做到这一点,思想就必须以自身为对象,即思想总是把各种已有的思想作为对象并对其进行再思想。
(参见同上,第35-36页)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单就思维方式说,我们仍然可以理解其中的逻辑与合理性。
正如孙利天教授所说的:“我们所能思维的存在只能是思想中的存在,是为思想所规定的存在,……表达世界本质和存在规定的哲学范畴,原来就是哲学这种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所固有的纯粹思想,因而它也是哲学视界中的世界自身的纯粹本质。
”(孙利天,第9页)黑格尔当年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理论任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自由。
他批评知性思维并不是自由的思维,认为它通过脱离自然、脱离思想内容限制所达到的自由只不过是主观的任意,因为它丧失了思想内容必然性的约束。
他认为只有在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解基础上的客观思想,即具有了内在必然性的思想,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参见黑格尔,1980年,第105、120页)显然,黑格尔的这一思路与主观唯心主义相比有着更大的合理性,也就是当思想把一切与之对立的客观内容都扬弃于自身之中时,就既克服了主观任性,又克服了外在限制。
但他以纯粹思想的形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追求纯粹思想自由或纯粹精神自由,其局限性也是显见的。
黑格尔并没有改变唯心主义的一般性质,即撇开感性物质因素而单纯诉诸理性精神因素来理解世界,这样就无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理论任务。
因为无论如何,人首先不是以认识论的态度去对待那些作为用以满足他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外部资料的“外界物”本身的。
“人们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一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们从生产开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5页)在马克思对阿道夫・瓦格纳的《经济学教科书》的评论中,他嘲笑说,只有在“学究教授”看来,“人对自然的关系首先并不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而是理论关系”。
(同上)这一批评同样适用于黑格尔。
二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以费希特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性方面,即突出了精神活动的能动性方面,但他们却忽略了甚至是不懂得精神活动的被动性方面。
(参见马克思,第101页)所谓精神活动的被动性方面就是指主体身上的自然本性。
他们所说的主体之所以没有自然本性,就是因为他们的主体是无身体、无感性器官(更非立足于感性实践)的纯粹精神主体。
这种主体的活动只能限制在意识的范围内,而不可能超出意识内在范围而达到“物自体”。
虽然黑格尔的精神劳动表达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活动,把精神劳动中的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但由于他的自我意识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所以这种理性的外化与扬弃运动就只能局限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中(马克思,第114页),始终无法达到自然界;从而也就只能保持在它的主观片面性中而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当然也无法最终解决人与自然和解的理论任务。
・72・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如同理解人与自然的分裂一样,其基础和根源不在抽象的精神活动方面,而在物质生产实践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