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陶渊明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1000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田园诗影响了几代文人墨客,为后人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人生背景、田园诗的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出生在东汉末年,浙江山阴(现富阳)人。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家族冲突等原因,一直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直到39岁才辗转重归故里。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对官场、权贵、战乱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反思。
同时,陶渊明也对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段充满哲理和文艺气息的诗句,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然风光和人生自由的向往。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田园诗的情感表现方式清新脱俗,描绘的是无忧无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生活。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有着鲜明的田园特色,其中描述了一个人们无法触及和侵犯的桃花园,这个桃花园里充满了和平、自由和快乐。
其次,田园诗的题材主要以描绘美景、描写动物、抒发感慨等为主,这些题材都有着强烈的现实社会关联性。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山水、野花、小鸟等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透露出他对自然本质的深刻认识。
最后,田园诗的语言表达简练清新,色彩丰富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诗意。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诗句:“阳春白雪,草木知春,路无车马,人有闲心。
”将自然景观和人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作者高妙的语言功底和洞察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它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文学史上,田园诗派被誉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里凝结了作者对美好生命的传承和思考。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论文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摘要: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归结为一句,那就是真、善、美。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不慕荣利”并不等于说他从来没有过建功立业的志向,其实陶渊明的少年时代也是渴望兼济天下的。
关键词:人格性格真善美悠闲自适安贫乐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
它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陶渊明的人格进行简要评述。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
陶侃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卒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做过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洁身自好的人。
他的母亲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儿。
嘉是当时名儒。
文章超卓,胸襟宽广。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陶潜一生可说影响极大。
萧统渊明传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我们可从他的诗文中窥风他的遭遇和性格。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后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放任”《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提“独立率真”,“中和任放”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证明。
如“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庄子渔夫篇》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可见“真”就是自然。
就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
无论他是出仕还是入仕,他的中心还是“真”。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自己托名写的一篇自传。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的议论文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
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对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议论文

对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议论文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这是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大隐士,而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
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为。
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
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
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
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
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
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
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
“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
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
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
也正是“真”的显现。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论文

陶潜(公元365—427),字渊明,或曰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历仕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中年辞官归隐,躬耕自资,最后寂寞地死去。
的时代,文坛上滋长了虚华浮艳的形式主义风气,旨归老庄的玄言诗和寄情闲适的山水诗风靡一时,而陶渊明却能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诗人和大师。
随着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影响的扩大,后世对陶渊明的研究也始终不辍。
五四以来,、陈寅恪、朱光潜等先生,对陶渊明皆有较深入的探讨,在史料、艺术技巧、风格诸课题上作过有价值的发掘与论析。
先生运用唯物史观,在魏晋文学的精湛研究中,也对某些学者曲解陶潜的论点,曾予以尖锐批评,提出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为陶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一九五四年开始的主要围绕《陶渊明传论》一书的讨论一九五三年上海棠棣出版社的《陶渊明传论》(张芝著)问世,这是解放后第一部陶学专著,在古典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招来一系列批评,持续达四年之久。
五四年六月七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首先发表阎简弼《读<陶渊明传论>》一文,指责著者“从血缘上判断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不科学、不十分可靠的。
所以陶渊明的忠不忠于晋应该看他自己的言行,不必绕弯子从陶侃、孟嘉那里找根据。
而且只要细心地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文,就可以明了他之所以崇拜他们绝不是张芝先生所说的‘不忠’与‘附逆’;而恰恰相反,他是把他的这两位先辈看成品德高劭的忠良的”。
对此,著者一度撰文反驳:“阎先生似乎认为要么陶渊明忠于晋室,要么不忠于晋室,而不能既不忠于晋室而又抱有同情,但我认为恰是虽不忠于晋室(就桓玄事件言)而仍同情(就刘裕事件言),这才是陶渊明对于当时政治事件的具体态度。
阎先生认为‘同情’和‘忠愤’只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他不理解这是代表客观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
对问题一刀两断是容易的,但我们不是更要求恰如其分么。
”[1]此后,报刊上仍不断有对该书的批评。
如刘国盈《试谈陶渊明》指出:“陶渊明的这种怀古情绪,是极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生活在动荡不定、饥寒交迫的时代里的农民,他们最想望的就是能过那“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的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安谧生活,而诗人的诗篇恰恰就反映了人民的这种愿望。
有关陶渊明的作文

有关陶渊明的作文英文回答:陶渊明,a renowned Chinese poet and recluse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317-420),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his idyllic depictions of rurallife and hi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condition.Born in 365 CE into a minor official family, Tao Yuanming endured a life of poverty and political disillusionment. Despite his intellectual brilliance and literary talents, he struggled to find a meaningful career in a corrupt and oppressive regime. After a series of brief stints in government service, Tao Yuanming resigned from his official post and retired to his ancestral home in Pengze, Jiangxi province.It was during his retirement that Tao Yuanming fully embraced his writing and developed his signature styl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implicity, elegance, andprofound wisdom. His poems, mostly in the form of five-character wuxing shi, capture the essence of rural life and express his longing for a simpler, more harmonious existence.Tao Yuanming's works are notable for their exquisite imagery, vivid descriptions of nature, and exploration of themes such as the transience of life, the futility of ambi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e. His poems often juxtapose the peace and tranquility of the countryside with the corruption and chaos of the political world, expressing his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ruling class.Beyond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Tao Yuanming is also revered as a symbol of integrity and resistance. He refused to compromise his values or bow to the demands of a corrupt political system, embodying the ideals of the Confucian scholar-official who values virtue above all else.中文回答: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隐士,以其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深刻洞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文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浅析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摘要: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
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
陶渊明辞官归隐,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
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1.引言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宋人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鲁迅《隐士》),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
关于陶渊明的入仕与归隐,有人从政治方面入手,分析他入桓玄幕,任刘裕参军是为了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有人从当时的社会思潮着眼,看出他的归隐与六朝隐逸之风有关;也有人从儒道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考虑,得出他儒道互补或内儒外道等多种多样的结论。
本文无意以某种理论框架来衡量陶渊明,仅想就陶渊明诗作的分析,探究一下他入仕与归隐时的心态。
魏晋隐逸文化中, 陶渊明无疑是一颗最璀璨的明星。
陶渊明自称“幽居士”, 出生于“浔阳洪族”, 是东晋名将、大司马长沙郡公陶侃的曾孙。
到陶渊明时, 家道虽已中落, 但他仍有较好的出仕为官条件。
然而他“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闲居三十载”, 直到而立之年才勉强“投耒去学仕”, 几经仕而隐、隐而仕在的反复, 最终选择了“终死归田里”。
因此他与“隐”有关, 留给后人一个风神飘逸的隐士形象。
他的亦耕亦读、饶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卓然独立、超迈流俗的文化精神, 独树一帜、出类拔萃的创作成就, 获得后世士人的认同和仰慕, 成为中国隐逸文化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丰碑。
陶渊明归隐原因论文

陶渊明归隐原因浅析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
才华横溢的陶渊明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宏愿多次进入朝政,又多次回归自然。
陶渊明的归隐既有个人主观原因,也有社会时代的客观因素。
从个人原因来说,他的个性、所接受的思想、独特的个人经历都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因素而言,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使他觉得难以适应并对政治产生了失望。
正是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才导致陶渊明最终决定辞官归隐度过余生。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197-03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
他的这种地位得到了同代人和后代的一致公认。
他的好友颜延长在《陶征士诔》中称他为“南岳之幽居者”。
钟嵘在《诗品》中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莲社高贤传》把他描述为:“居浔阳紫桑,与周续之,刘遗民,并不应辟命,世号浔阳三隐。
”《晋书》、《宋书》、《南史》的《隐逸传》中,他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鲁迅先生更是誉其为“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1]198。
归隐田园构成了陶渊明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他自四十一岁辞去彭州县令,归耕田园,至六十三岁去世,未再涉仕途,近半生过着隐居生活。
他的归隐对于中国文人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2]84而他在此期间创作的大量田园诗歌使他成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
然而,陶渊明并不是一个真正甘于贫贱寂寞、没有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的彻底彻尾的“隐逸”。
他从二十九岁开始进入仕途,到四十一岁永久隐退,期间四次做官四次退隐(也有的说他五次出仕)。
而且其在辞官后的二十多年里,并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仍然结庐在人境,执著于人际的是非,挂怀于人间的冷暖”[3]1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的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恬淡,不加雕饰,却又匠心独运,意境悠远,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境界,同时还做到了情景理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陶渊明平淡自然意境艺术特色情景理陶渊明(365—427)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尤其是他的田园诗,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诗人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功不可没。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征,大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自然恬淡,回味无穷。
陶渊明笔下的大多作品语言平淡自然,摒弃雕饰,朴实无华,极尽语言之美,其主要原因是由诗人平和散淡的心境决定的。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大多数人在仕途上很难得到发展,这对家庭败落,非世族的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终为“不能为五斗米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自端。
孰是都不营,而已求自安。
”这是他思想变化的真实写照。
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
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
他躬耕垄亩,虽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闲暇则饮酒赋诗,登山临水,自由自在。
虽有困厄,但他都处之泰然,安贫乐道,真正做到与自然融合一体,正是陶渊明这种处世态度,其诗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与谁欤,田父有好怀。
(《饮酒》其九)其次,陶渊明诗中选用的意象多为田园风光的景物,描绘的多是隐逸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
诗句清新自然,这与玄言诗泛滥的晋宋诗坛形成鲜明的对照。
陶渊明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与表面的形似,看似随意点染,却有无尽的神韵。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之五)最后,陶渊明诗语言恬淡的原因在于诗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诗人躬耕垄亩自身嫁穑,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由此多写田家生活中的日用之景之物,语言平淡无奇,多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平常的田园风光,作者好像从生活中信手拈来,没有丝毫的斧凿痕迹。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等等。
看似农家的田家语,没有惊人的想象,没有大胆的夸张,读来毫不费力,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
其实,这是陶诗外部的特征。
事实上,陶渊明诗句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炼,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却有如此的魅力,全在于他以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我认为真诚的感情流露是写诗必不可少的,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
这也是诗人言出必行,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理念的结果,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
这与太康诗人潘岳形成鲜明的对照,潘岳有一篇《闲居赋》,貌似给人一种很清高淡泊的印象,可他言行不一,追求功名利禄,逢迎权贵贾谧,竟到望尘而拜的地步,虽然他在诗坛有一定的名气,但其诗始终未达到更高的境界。
陶渊明诗语言的自然恬淡,质朴无华,如钟嵘说陶渊明“文体省诗,殆无长语,笃意复古,辞兴婉惬。
”这句话准确地指出陶渊明诗语言简洁纯净,就是对他的田园诗语言风格而言的。
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曰掩荆扉,虚实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成草基莽。
”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加雕饰,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德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景的传神艺术效果。
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之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可见其诗的自然恬淡。
再如陶渊明写风景的诗篇,《时运并序》,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厅、枯木茂秀”之感,诗人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无穷遐想,让人回味无穷。
如《饮酒》之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中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东的乡村生活的写照,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
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这是他的诗平淡之中的无限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
二、意境深远陶诗从表面上看很简单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他的诗是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田园诗正好反映了他已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的一个复杂、艰难、曲折的过程。
正如大诗人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於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要、杜诸人,毕莫及也”。
“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瘐,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
这句话是说陶诗外表上很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
这就说明他的诗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境深远。
如“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
”(《归园田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来照的荆条,但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淡笑的生活气氛。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移居二首》其一)诗人具体描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在平淡中透露出一种超然洒脱。
再如“凄凄发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日洁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也从弟敬远》)诗人的笔触似乎是毫不经意的,却写出人们在冬雪的一切细微感觉。
这种感觉所体现的是和谐,人与自然泯合为一,其中最能体现陶诗意境的一首诗是《归园田居》(其一),“少年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指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虚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细细读来,仿佛我们也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方宅、草屋、桃李、炊烟、狗吠等景物的背后,似乎又是一幅极其美好的画面,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在此,我们应该能看到陶渊明田园诗并不在于客观的描摹田园生活,而着重强调和表现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亲切,又让人感到崇高。
苏轼说:“观陶彭译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己,只识其奇趣。
”“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
对于陶诗的意境,李建中在《魏亚文学与魏亚人格》一书中,可谓精辟“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
他是独立的自由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
”三、情景理浑融,充分体现了对田园风光和生活的挚爱情景理的浑融使陶渊时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他人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
他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陶诗重在写心,写真诚,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感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写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陶诗发乎事、缘乎性,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生动的。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的浑融是至关重要的。
离开情的景是没有生气的,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
景与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顶替燥的感觉。
如《归鸟》诗中,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飞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日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确如其言,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惑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一种和解。
景中生情,情中寓理,情、景、理浑融天成。
如诗人《饮酒》其王。
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匹地自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本诗写景一气呵成,不加雕饰,却神韵十足,如“山气日夕佳,悠然见南山”。
直抒胸臆。
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说理阐明了自己隐居的情与境。
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三者巧妙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心情欢快。
也体现了诗人躬耕的情趣。
让读者很难区分是咏怀诗还是哲理诗,因为情景理浑融,互相渗透和衬托,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领略其中的情趣,享受无尽的美。
陶渊明的诗几乎都是情景理融合的佳作,《拟挽歌辞》其三是情景理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己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
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它。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己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在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清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