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度苏版高二历史(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018-2019学度苏版高二历史(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018-2019学度苏版高二历史(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018-2019学度苏版高二历史(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第八单元日

本明治维新

1.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材料二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2〕异:日本是为了〝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传统文化。中国是为了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同:都是为了生产的发展调整历法。

2.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日本近现代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明治初年的日本统治者和知识界激起奋发图强,迎头赶上的决心,并极力推进〝西方化〞进程。甚至激进地要求全面〝西方化〞,对〝洋学〞崇拜不已。但是,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使落后的日本在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日本人又不得不把眼光放低下来,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消化、吸收、运用西方教育模式与教育文化。

——贾红霞?浅论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欧化之路?材料二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杨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那么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材料三1879年颁布的?教学大旨?中规定:〝教学之要务在于阐明仁义忠孝,〞强调日本教育要根据祖宗的训典,培养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完成对臣民的教育任务。1890年,天皇下达?教育敕语?。规定日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臣民〝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

——安秀玲?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3〕对日本近代化而言,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变化:内容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由士人到普通国民。

〔3〕说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促进近代化。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专制色彩浓厚,阻碍近代化。

3.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立基。〞

——1868年明治政府?五条誓约?材料二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材料三涩泽荣一〔1840—1931年〕,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立是喻义不喻钊,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摘自?涩泽子爵·话论语?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哪些有关明治维新的历史信息?扼要谈谈其对日本发展的积扱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评价?

〔2〕信息: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修铁路;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企业。

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这种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他主张义利并重,既要发展经济以富民,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假设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注:〝上喜选〞为日文中的〝蒸汽船〞的谐音〕

——日本民间歌谣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比喻事业蒸蒸日上〕乎有富强之势。

——黄遵宪〔1〕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日本民间歌谣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所描述的事件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呈现〝富强之势〞的原因及其结果。

6.明治维新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明治政治家们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领域中也都明确规定了国家和人民之间〝各得其所〞的义务。其整体安排与美国、英国迥然不同,以至我们常常忽略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其上层阶级拥有强有力的指挥权,无须听从公众舆论的指挥。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材料二对东方,我们乃西方文明之说明者;对西方,我们乃东方文明之代表者……此乃我国国民之理想,日本帝国之天职也。

——〔日〕大隈重信?新日本论?材料三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一位文职官员表达了如下这一观点:〝这就象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旅客拥进来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双臂支撑自己时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如果你不这样做,别人就会占据这块空间。〞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化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治家们设计的现代化管理国家机制中〝其上层阶级拥有强有力的指挥权〞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隈重信认为〝对东方,我们乃西方文明之说明者〞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明治维新在实现和治理国家现代化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2〕理由:政治上,颁布宪法,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经济上,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

〔3〕启示:通过改革提升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主体权力;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立足本国国情,谋求国家自主发展道路。

处理国际事务时避免唯利是图与穷兵黩武,倡导合作共赢;避免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中过度模仿而导致新能力的弱化;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

7.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制度来发展、壮大地主阶级,使其成为新的社会的主导阶级,并从制度上保证不断壮大主导阶级的队伍,以组成秦国的强固的统治阶级集团;再通过这一集团……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实力……逐步打败列国的统治势力……最终取得由秦国的地主阶级统一六国的全面胜利。

——摘编自?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大革命?材料二为了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实行西化,日本政府按照殖产兴业计划,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当时,一个外籍专家的月薪最高可达两千日元,是明治政府高官的三倍多。据估算,当时明治政府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日本政府在开办国营工厂的同时,还大力扶持民间企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推动封建制度在全国确立,商鞅实施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殖产兴业〞的内容及影响。

〔2〕内容: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近代工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影响:提高了生产力,使日本的工业竞争力迅速增强,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高二历史日本明治维新测试题

选修1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推行的措施主要有 ①实行封建等级制度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鼓励派遣留学生④支持尊攘运动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是生活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一名武士,他可能从事的活动有 ①在京都杀死一名平民,但没受惩罚 ②他迫于生计,不得不经商 ③他参与了“尊王攘夷”活动 ④他被废除了佩刀的特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4.日本国门被打开后,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条约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开放通商口岸②领事裁判权③议定关税制度④片面最惠国待遇⑤设置租界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5.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日本社会各阶层带来的影响有 ①农民更加贫困,生活更加困苦 ②某些生产和经营生丝、茶叶等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实力有了增长 ③某些大名开始进行自强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6.下列关于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前者包括后者②后者是前者的继续 ③二者斗争矛头都直指幕府统治④二者是孤立的两个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日本历史上的“维新三杰”不包括 A.木户孝允 B.西乡隆盛 C.大久保利通 D.伊藤博文 8.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济领域就出现了新的因素。“新的因素”

2020高考化学非选择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高考化学的非选择题有五道,一共占58分,非常重要,今天总结了非选择题(工业流程、化学反应原理、实验题、物质结构与性质(选做)、有机化学基础(选做))的答题策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答题策略一丨工艺流程 1.工艺流程中信息方程式书写试题以反应现象、物质性质、元素价态变化、氧化剂得失电子数目等信息呈现出来,书写方法是:(1)信息提取:依题给信息找出已知的反应物和产物,确定反应类型。(2)联想推理:根据原子个数守恒或物质的特征或元素价态变化特点及微粒存在形式填写出未知产物。(3)配平:缺少的物质一般用H2O、H+、OH-填补。 2.工艺流程中原料预处理原料预处理的常用方法3.工艺流程中反应条件的控制常见反应条件的控制及目的(1)控制溶液的pH①控制反应的发生,增强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或改变水解程度。②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其中的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a.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其中的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如若要除去Al3+、Mn2+溶液中含有的Fe2+,先用氧化剂把Fe2+氧化为Fe3+,再调溶液的pH。b.调节pH 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两点: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增大;不引入新杂质。例如:若要除去Cu2+溶液中混有的Fe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质来调节溶液的pH。(2)控制反应的温度①控制化学反应速率。②控制平衡移动方向。③控制固体的溶解与结晶,如趁热过滤能防止某物质降温时析出。④促进溶液中气体的逸出或实现蒸馏。⑤防止或实现某物质水解或分解。⑥使催化剂达到最大活性。⑦防止副反应的发生。(3)调节反应物的浓度①根据需要选择适宜浓度,控制一定的反应速率,使平衡移动有利于目标产物的生成,减小对后

2020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思路

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思路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有关“价格变动与物价稳定”的命题 1.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 [设问模式]分析×××价格不断上涨(下降)的原因。 [答题指导]用经济生活中有关价格的理论去分析。 [答题要素]价值+供求+货币供应量+市场缺陷+经济政策+流通环节 [答题模板](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3)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4)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5)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6)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商品流通不畅,也会引起价格上涨。 2.稳定物价的措施 [设问模式]政府为稳定物价所采取措施的经济生活依据是什么? [答题指导]用经济生活中有关物价稳定的措施去分析。 [答题要素]科技管理+发展生产+货币供应量+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流通环节 [答题模板](1)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2)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3)合理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4)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5)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6)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3.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设问模式]政府为什么要对×××价格进行调控? [答题指导]运用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 [答题要素]物价影响生活+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市场规律+以人为本 [答题模板](1)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2)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4)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5)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练习题

《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练习 一 选择题 1. 卤素单质及化合物在许多性质上都存在着递变规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卤化银的颜色按AgCl 、AgBr 、AgI 的顺序依次加深 B .卤化氢的键长按H —F 、H —C1、H —Br 、H —I 的顺序依次减小 C .卤化氢的还原性按HF 、HCl 、HBr 、HI 的顺序依次减弱 D .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按2F 、2Cl 、2Br 、2I 的顺序由难变易 2.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结构示意图如下),可由石墨剥离而成, 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位素 B. 0.12g 石墨烯中含有6.02×1022 个碳原子 C. 石墨烯是一种有机物 D. 石墨烯中的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 3. 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A .CH 4、H 2O 都是极性分子 B .在NH 4+ 和[Cu(NH 3)4]2+中都存在配位键 C .元素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 D .原子晶体中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具有键能大、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4.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SiO 2 CsCl CBr 4 CF 4 B .SiO 2 CsCl CF 4 CBr 4 C .CsCl SiO 2 CBr 4 CF 4 D .CF 4 CBr 4 CsCl SiO 2 5. 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关于核外电子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最易失去的电子能量最高 B. 电离能最小的电子能量最高 C. p 轨道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 轨道电子能量 D. 在离核最近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最低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NH 3、CO 、CO 2都是极性分子 B .CH 4、CCl 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 .HF 、HCl 、HBr 、Hl 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 .CS 2、H 2O 、C 2H 2都是直线型分子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晶体中各相邻原子之间都以共价键结合 B .分子晶体中都存在范德华力,分子内都存在共价键 C .HF 、HCl 、HBr 、HI 四种物质的沸点依次升高 D .干冰和氯化铵分别受热变为气体所克服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力属于同种类型 8. X 、Y 、Z 、M 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X 、Y 、Z 相邻。X 的核电荷数是Y 的核外电子数的一半,Y 与M 可形成化合物M 2Y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还原性:X 的氢化物>Y 的氢化物>Z 的氢化物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类型及注意事项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类型及注意事项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类型有哪些考生是需要注意的,非选择题的占比分较大,要注意把握好这些分数。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的注意事项 【经济生活模块】 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年检制度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等。 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 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是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加大;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

多样化需求;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启示】 1要有大格局,大视野。 立足于当前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新举措-----经济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过剩、生产成本高、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缩小差距,实现公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农业现代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要认真审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具体的问题或举措。 3要根据材料的指向与课本基本知识相对接,多角度认识 4要根据设问的具体要求,具体根据指向回答 【政治生活模块】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相比,内容偏多,涵盖了冷战的背景、形成乃至结束。每一篇目下典型事件介绍翔实,同时拥有历史地图以及历史纵横等众多史料。 本课的教学容量巨大,既要把握整体框架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典型突出事件的史料研读。没有史料支撑又难以使学生对冷战的过程以及一些本质问题认识清楚。 三、本课重难点 本课重点: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 本课难点:冷战的特征,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四、我对本课的思考 1首先我认为本课在客观上存在另外一大难点:即如何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冷战的讲解? 2本课的框架应当如何体现出冷战在每一个过程中与国际关系的联系? 3史料的选取问题。典型史料众多,应当如何选取? 4对于非常紧凑的课程,学生活动应当如何体现? 五、针对思考提出的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 1按照传统方式,将冷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作为本课的三目标题。同时将发生与发展两目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解。(课时紧张,必须有取舍) 2细节与框架我打算用大量的结构图体现出具体事件与整体格局的关系。这样能够最为直观地体现出本课的难点。 3史料的选取,除了节点性质的事件史料,更多选取的是能够体现冷战“有控制的对抗”这一特征的史料。 4学生活动在大量的讲解下已经没有安排的空间,详见“本课反思”。 六、学情分析 本校高一学生。基础较弱,存在大量高中未选历史学科的情况。授课应更偏重基础 七、教学过程展示: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通过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历史 照片通过简单介绍导入新 课。 利用这一历史上少见的一幕,引发出学生对本课的思 考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含义:紧紧把握“既通过对冷战的概念介绍,初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知识总结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一)内忧: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政治上:幕藩体制和等级制度,使社会矛盾尖锐,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外交上: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外患: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面临民族危机; 1.西方列强侵略的表现: (1)美国:1853年的,黑船事件;1854年签《日美亲善条约》; (2)其他国家也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2.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 政治: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危机加剧; 经济: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 (三)尊王攘夷运动: 1.概况:中下级武士是主要参与者,得到部分大名的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也纷纷响应。 2.局限性: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 (四)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运动成功,新政府改元“明治”,日本历史进入明治时期。 1.目标: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推翻幕府统治 2.倒幕运动的根据地:西南强藩 3.重要事件:大政奉还、戊辰战争 4.结果:1868年,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新政府改元“明治”,进入明治政府时期;二.主要措施(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西方,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 (一)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 1.废藩置县: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和劳动力,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起来。 3.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内容: (1)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天皇实际上享有绝对的权力; (2)规定日本国民称臣民,他们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3)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前者由皇族和华族组成,后者由纳税人选举产生。 议会权力有限,可参与制定法律,天皇也可以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 (4)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大臣只对天皇负责。 枢密院实际上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机关。 评价: (1)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是天皇赏赐给人民的,国家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里。 (2)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日本天皇制和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练习题.doc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A .氧 B .氟 C .碳 D . 氮 2. X 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 H 3XO 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A . HX B . H 2X C . XH 4 D . XH 3 3.医学研究证明,用放射性 135 135 53 I 治疗肿瘤可收到一定疗效,下列有关 53 I 叙述正确的是 135 I 是碘的一种同素异形体 B . 135 I 是一种新发现的元素 A . 53 53 135 I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135 I 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9 C . 53 4 周期Ⅶ A 族 D . 53 3 4.下列关于 2 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3 He 原子核内含有 2 个中子 3 He 原子核内含有 3 个质子 A . 2 B .2 3 He 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 3 4 C . 2 D . 2 He 和 2 He 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5.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氧化性强弱: F 2< Cl 2 B .金属性强弱: K < Na C .酸性强弱: H 3PO 4< H 2SO 4 D .碱性强弱: NaOH < Mg(OH) 2 6. X 、 Y 、 Z 为短周期元素,这些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1、 4、 6,则由这三种元素组 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 . XYZ B . X 3YZ C . XYZ 2 D . X 2YZ 3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生成碱的金属元素都在Ⅰ A 族 B .原子序数为 14 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3 周期Ⅳ A 族 C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8 D .第二周期Ⅳ A 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8.已知同周期 X 、 Y 、 Z 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XO 4> 2 YO 4 3 4 H > H ZO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元素非金属性按 X 、Y 、Z 的顺序减弱 B .阴离子的还原性按 X 、Y 、Z 的顺序减弱 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 X 、Y 、 Z 的顺序增强 D .单质的氧化性按 X 、 Y 、 Z 的顺序增强 9.下列关于Ⅶ A 族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Ⅶ A 族元素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B .Ⅶ A 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弱的元素 C .Ⅶ A 族元素的最高正价都是 +7 价 D .Ⅶ A 族元素其简单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10.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 .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1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 . Li 、 Be 、 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B . N 、 O 、 F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 . P 、 S 、 Cl 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D . Li 、 Na 、 K 、 Rb 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12.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O 3 )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O 2 和 O 3 互为同位素 B . O 2 和 O 3 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C . O 3 是由 3 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 .等物质的量 O 2 和 O 3 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13.含硒( Se )的保健品已开始进入市场。已知硒与氧、硫同主族,与溴同周期,则下列关于硒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非金属性比硫强 B .氢化物比 HBr 稳定 C .原子序数为 34 D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 14.已知质量为数为 n+ A 的某阳离子 R , 核外有 X 个电子,则核内中子数为 A . A-x B . A-x-n C . A-x+n D .A+x-n 15. 对于 Z A X 和 A+1Z X +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 .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 .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16、某粒子含有 6个质子, 7个中子,电荷为 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 C A . 13Al B . 13 C . 13 C D . 13 C Al 17、对于 A A+1 + Z X 和 Z 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 .化学性质及乎相同 C .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18、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 .原子半径: Cl>S>O B .还原性: Na>Mg>Al C .稳定性: HF>HCl>HBr D .酸性: HClO>H SO>H PO 4 2 4 3 4 19、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B A . Li 、 Be 、 B 原子最外层电子 数逐渐增多 B . N 、 O 、 F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 . P 、 S 、Cl 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D . Li 、 Za 、 K 、 Rb 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18 20、 H 2 O 和D 2 O 分子中的中子数,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无法确定 21、 X 元素的阳离子与 Y 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 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 XY D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X 〈 Y 22、某元素 X 气态氢化物与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则该元素: A .在周期表中处于第三周期Ⅶ A 族, B .在周期表中处于第 2 周期Ⅴ A 族 C .氢化物比 PH 3 稳定 D .常见化合价只有 -3 、 +2、 +3、 +5 价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3课《美苏争霸》教案

第3课美苏争霸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理解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特征及表现;熟悉50年代至80年代美苏对华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逐步掌握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2)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表资料,提高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2)通美苏争霸过,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962年,美国高空侦察机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射程覆盖了美国的许多重要城市。美国立即采取强硬态度,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美国在全世界的海、空、陆三军部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集结部队准备进攻古巴。核战争笼罩世界。在美国强硬态度面前,苏联撤除了在古巴的导弹,美国也作出不进攻古巴的保证。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 一、美苏对峙 1.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背景: (1)美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主张实行“软化”政策;1961年约翰·肯尼迪实行“和平

战略”。 (2)苏联: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美苏对峙大事: (1)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双方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此后,美苏双方都大力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 (2)1960年5月,苏联导弹击落一架入侵的美国U-2间谍飞机,生擒飞行员,美苏之间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激烈交锋,“戴维营精神”也在转瞬之间烟消云散。 (3)“柏林墙”的修建:1961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并沿西柏林四周修筑起一道“柏林墙”。 (4)1959年古巴导弹危机,此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美国也竭力保持自己的核优势,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 20世纪60年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作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答案:(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削断失误。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

2018年高考化学总复习非选择题系列练题(13)

非选择题系列练题(13) 1.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具有很多优点,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现有以下三种乙醇燃料电池。 (1)三种乙醇燃料电池中正极反应物均为_____________。 (2)碱性乙醇燃料电池中,电极a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空气代替氧气,电池工作过程中碱性会不断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酸性乙醇燃料电池中,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熔融盐乙醇燃料电池中若选择熔融碳酸钾为介质,电池工作时,CO32-向电极______(填“a” 或“b”)移动,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氧气(1分) C2H5OH+16OH--12e-=2CO32-+11H2O 空气中的CO2会与KOH溶液反应,降低溶液的碱性,同时反应中也会消耗KOH O2+4H++4e-=2H2O a O2+2CO2+4e-=2CO32- (3)酸性乙醇燃料电池中,电极b为正极,其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4)熔融盐乙醇燃料电池中若选择熔融碳酸钾为介质,电池工作时,CO32-向阳极(也是负极)电极a移动,电极b上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O32-。 2.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在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

题: (1)O点导电能力为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点中,CH3COOH的电离度最大的是________;a、b、c三点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 a=________。 (3)若使c点溶液中c(CH3COO-)增大,则下列措施中,可选择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加热 B.加入很稀的NaOH溶液 C.加入固体KOH D.加水 E.加入固体CH3COONa F.加入锌粒 (4)在CH3COOH溶液的稀释过程中,始终保持增大趋势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c(H+) B.H+的个数 C.CH3COOH的分子数 D.c(H+)/c(CH3COOH) (5)下列有关CH3COOH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CH3COOH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关系为c(H+)=c(OH-)+c(CH3COO-) B.向0.10 mol/L的CH3COOH溶液中加水,c(H+)增大 C.CH3COOH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关系为c(CH3COO-)>c(H+)>c(OH-) D.常温下,c(H+)=0.01 mol/L的CH3COOH溶液与c(OH-)=0.01 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 【答案】无水醋酸不能电离成离子 c b

高二历史选修1 日本明治维新.doc

高二历史选修1 日本明治维新 【课标及教学要求】 【知识结构】 一、背景: 1、内忧: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⑴政治上:实行幕藩等级制度,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⑵经济上:幕府歧视工商业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 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⑶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2、外患: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黑船事件和《日美亲善条约》 3、前提:倒幕运动胜利后,明治政府建立 ⑴尊王攘夷 ①社会基础: ②评价: ⑵倒幕运动 ①社会基础: ②经过: ③胜利原因: 二、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⑴废藩置县: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设置三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⑵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建立起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2、经济:发展新经济 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⑵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 ⑶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征收土地税,以货币形式支付。(作用) ⑷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贸易。 3、文化: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⑴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⑵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西化: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 4、军事:富国强兵,建立新式军队 ⑴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⑵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⑶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⑷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三、评价: 1、目的:富国强兵 2、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历史作用: ⑴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⑵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历史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很快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重难点解析】 1、俄国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 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⑤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

高考理综化学非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考化学大题专项训练 一、基本理论综合类试题 (一)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相结合的基本理论综合题 1、乙醇是重要有机化工原料,可由乙烯气相直接水合法或间接水合法生产。回答下列 问题: (1)间接水合法是指先将乙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乙酯(C 2H 5OSO 3H),再水解生成乙醇。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甲醇脱水反应 2CH 3OH(g)=CH 3OCH 3(g)+H 2O(g) △H 1= -23.9kJ/mol 甲醇制烯烃反应2CH 3OH(g)=C 2H 4(g)+2H 2O(g) △H 2= -29.1kJ/mol 乙醇异构化反应 C 2H 5OH(g)=CH 3OCH 3(g) △H 2= +50.7kJ/mol 则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C 2H 4(g)+H 2O(g)= C 2H 5OH(g)的△H=_____kJ/mol 。与间接水合法相比,气相直接水合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 (3)如图为气相直接水合法中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其中n O H 2:n 42H C =1:1) ①列式计算乙烯水合制乙醇反应在图中A 点的平衡常数Kp=____ __ 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②图中压强(p 1、p 2、p 3、p 4)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③气相直接水合法常采用的工艺条件为:磷酸/硅藻土为催化剂,反应温度为290℃、压强为6.9Mpa ,n O H 2:n 42H C =0.6:1。乙烯的转化率为5%,若要进一步提高乙烯的转化率,除了可以适当改变反应温度和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AX 3和单质X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化合物AX 5。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AX 3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93.6 ℃和76 ℃,AX 5的熔点为167 ℃。室温 时AX 3与气体X 2反应生成lmol AX 5,放出热量123.8 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AX 3(g)+X 2(g) AX 5(g)在容积为10 L 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起始时AX 3和 X 2均为0.2 mol 。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反应体系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列式计算实验a 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的反应 速率 v(AX 5)= 。 ②图中3组实验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的反应速率v(AX 5)由大到小的次序为 (填实验序号);与实验a 相比,其他两组改变的实验条件及判断依据是:b 、c 。 ③用p 0表示开始时总压强,p 表示平衡时总压强,α表示AX 3的平衡转化率,则α 的表达式 为 ;实验a 和c 的平衡转化率:αa 为 、αc 为 。 3、在容积为1.00L 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 2O 4,发生反应N 2O 4(g)2NO 2(g), 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H 0(填“大于”“小于”);100℃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上图所示。在0~60s 时段,反应速率v(N 2O 4)为 mol?L -1?s -1反应的平衡常数K 1为 。 (2)100℃时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 ,c(N 2O 4)以0.0020 mol?L -1?s -1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s 又达到平衡。 a:T 100℃(填“大于”“小于”),判断理由是 。 b:列式计算温度T 是反应的平衡常数K 2 (3)温度T 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平衡向 (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 。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相结合的基本理论综合题 1、次磷酸(H 3PO 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 (1)H 3PO 2是一元中强酸。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H 3PO 2及NaH 2PO 2均可将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 ①H 3PO 2中,P 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②利用H 3PO 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氧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题型一:体现、说明、反映类设问答题模板 [设问形式] 1.材料是如何体现或反映某某观点或原理的? 2.材料是如何坚持某某观点或原理的? 3.运用某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做法。 [答题模板] 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比如“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职能的”,所应确定的观点、原理为“政府职能”等 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政府职能分解为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四个方面;把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分解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等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有机结合 题型二:启示类设问答题模板 [设问形式] 1.结合某具体知识,分析材料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某材料中的具体做法,谈谈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题模板] [模板一]关于“结合某具体知识,分析材料做法给我们的启示”这类设问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定”,即根据设问定位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如“从实现人生的价值角度,谈谈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定位的观点、原理应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 第二步“分”,即对定位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如把实现人生的价值分解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等 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第二步分解的观点与所给材料相对照) 第四步“联”,即把定位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模板二]关于“结合某材料中的具体做法,谈谈给我们什么启示”这类设问的解题步骤:第一步读设问和背景材料,明确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性,即明确设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第二步从材料和设问的关键信息中分析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第三步紧承第二步分析我们应怎样做。这是解答此类试题落脚点 题型三:意义类设问答题模板 [设问形式] 1.点明要回答可能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意义。 2.要求回答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意义。 3.要求回答某种现象的影响。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意义还是影响。意义与影响不同,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而意义一般只指积极方面;如果要求回答意义,要明确是某一方面的意义(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还是全部意义 第二步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链接教材有关知识。设问规定了答题的方向,考生可在分析设问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链接教材有关知识,为第三步做准备 第三步作答,即紧承第二步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时,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

浙江省2019~2020年高中化学非选择题专题汇编(有机推断大题)

浙江省2019~2020年高中化学非选择题专题汇编( 有机推断大) 题 1.(2019·武邑县教育局高三月考)薄荷油中含有少量的α ?非兰烃和 β?非兰烃,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36。根据如下转化,回答相关问题: 已知: (1) 写出 α ?非兰烃中官能团名称 ,β?非兰烃的结构简式 。 (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α ?非兰烃与等物质的量的Br 2 进行加成反应,产物共有3 种 B .C→D 和E→F 反应类型相同 C .聚合物H 易溶于水 D .C→M 反应过程中有高分子聚合物等副产物产生 +RCHO +CO 2 2CH 3 COOH

(3)写出F→G 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A 的同分异构体。 ①含有4 个-CH3 ;②1 mol 此同分异构体在碱性条件下水解需2 mol NaOH。 2.(2019·浙江高三)依折麦布是目前唯一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合成它的一种重要中间体M 的结构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以甲苯和戊二酸酐为原料,设计了以下合成路线,部分条件和产物已略去。 (5) 以甲苯和丙烯为基本原料合成(用流程图表示,其他无机试剂任选)。已知:①

② ③ 请回答: (1)物质K 的结构简式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甲苯制B 需用Fe 作催化剂 B.物质H 水解后产物的最简单同系物为乙酸 C.反应①②③ 均为取代反应 D.1mol物质K 最多能与2mol NaOH反应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G 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分子中含有3 个苯环;②能发生银镜反应;③酸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④1H?NMR谱显示分子中含有6 种氢原子。 (5) 设计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制备另一种医药中间体二苯甲酮( ) 的合成路线: 。( 用流程图表示,无机试剂任选) 3.(2018·浙江镇海中学高三)化合物物G是一种用于合成γ- 分泌调节剂的药物中间体,其合成路线流程图如下:

高中化学选修三习题附答案

○…………外…………○…………装…………○…………订…………○…………线…………○………… 学校:_ ___ ___ _ ___姓名:___ _ _____ __班级:__ ____ ___ _ _考 号:_ _____ __ ___ ○ … … … … 内 … … … … ○ … … … …装 … … …… ○ … … … … 订… … … … ○ … ………线…………○…………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综合题:共4题 每题15分 共60分 1.金属钛(Ti)被誉为21世纪金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它兼具铁的高强度和铝的低密度。其单质和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氮化钛(Ti 3N 4)为金黄色晶体,由于具有令人满意的仿金效果,越来越多地成为黄金的代替品。以TiCl 4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制得Ti 3N 4和纳米TiO 2(如图1)。 如图中的M 是短周期金属元素,M 的部分电离能如下表: I 1 I 2 I 3 I 4 I 5 电离能/kJ·mol -1 738 1451 7733 10540 1363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i 的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 (2)M 是______(填元素符号),该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为六方最密堆积,配位数为________。 (3)纳米TiO 2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催化剂,纳米TiO 2催化的一个实例如图2所示。化合物甲的分子中采取sp 2方式杂化的碳原子有__________个,化合物乙中采取sp 3方式杂化的原子对应的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种氮化钛晶体的晶胞与NaCl 晶胞相似,如图3所示,该晶胞中N 、Ti 之间的最近距离为a pm ,则该氮化钛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 g·cm -3(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只列计算式)。该晶体中与N 原子距离相等且最近的N 原子有________个。 (5)科学家通过X -射线探明KCl 、MgO 、CaO 、TiN 的晶体与NaCl 的晶体结构相似。且知三种离子晶体的晶格能数据如下: KCl 、CaO 、TiN 三种离子晶体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d 24s 2(2)Mg 12(3)7 O>N>C(4) 12(5)TiN>CaO>KCl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Ti 位于第四周期,第IVB 族,外围电子排布为3d 24s 2,故答案为3d 24s 2;(2)金属M 的第三电离能远远大于第二电离能,所以M 应为短周期第IIA 族元素,又因M 可把Ti 置换出来,所以M 应为Mg ,其晶体堆积模型为六方最密堆积,配位数为12,故答案为:Mg ,12;(3)化合物甲的分子中采取Sp 2杂化的碳原子由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和羧基中的一个,共7个,根据化合物乙的结构可知离子晶体 NaCl KCl CaO 晶格能/kJ·mol -1 786 715 34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