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年代地层表 2018-08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地层代号用法

凡从事地质专业制图的人员都会清楚地意识到,图式、图例是地质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地质成果内容的形式和手段,是读图的共同语言,同时地质体代号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和规范同样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反映了制图人员对制图规范的熟悉和应用程度。结合以往在制图过程中常碰到的一些地质代号书写混乱,没能按规范要求出版的现象,本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公开出版发行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图式图例》与制图工作人员共同探讨有关地质代号书写格式在计算机中的辅助应用。 首先阐述一下有关各种文字在图中的注记要求。地名一般用宋体字表示,字的大小与地名级别有关,山名注记一般用黑体字表示,山脉的注记用耸肩体,河流、湖泊、沟、渠的注记要用宋体斜体字表示。以上几点是制图工作人员在制图中应遵循的几项原则,同时也是制图人员应该具备和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如果能按照制图的基本要求去做,绘制出来的图件一定会给人带来很美观的感觉。文字之后以图形的形式表示,以观效果。 2地层符号 地质年代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这些国际性标准。例如:Kz表示新生界、Mz表示中生界、Pz表示古生界、PT表示元古宇等。界还可以分为亚界,而太古宇又有新、古亚界之分,即新太古界和古太古界;元古宇又可分为新元古界、中元古界和古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习惯于不分亚界。例如:Pz 2表示上古生界、Pz 1表示下古生界、Pt 3表示新元古界等。系的附号一般用字母表示:例如Q表示第四系、R表示第三系、K表示白垩系[3] 、J表示侏罗系、T表示三叠系、P表示二叠系、C表示石炭系、S表示志留系、O表示奥陶系、∈表示寒武系、Z表示震旦系。亚系的符号一般不分,第三系例外,如N表示新第三系、E表示老第三系。统的符号是在字母的右下角加上阿拉伯数字1、2、3、4,如Q 4表示全新统、Q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国际年代地层表2015-01(英文)

0.01170.1260.7811.80 2.58 3.6005.3337.24611.6313.8215.9720.4423.0328.1 33.937.841.247.8 56.059.261.666.072.1 ±0.2 83.6 ±0.286.3 ±0.589.8 ±0.393.9100.5 ~ 113.0~ 125.0 ~ 129.4~ 132.9~ 139.8~ 145.0 ~ 145.0 152.1 ±0.9157.3 ±1.0 163.5 ±1.0166.1 ±1.2168.3 ±1.3170.3 ±1.4174.1 ±1.0182.7 ±0.7 190.8 ±1.0 199.3 ±0.3201.3 ±0.2~ 208.5 ~ 227254.14 ±0.07259.8 ±0.4265.1 ±0.4268.8 ±0.5272.3 ±0.5283.5 ±0.6290.1 ±0.26303.7 ±0.1307.0 ±0.1315.2 ±0.2323.2 ±0.4330.9 ±0.2 346.7 ±0.4 358.9 ±0.4 298.9 ±0.15 295.0 ±0.18~ 237 ~ 242247.2251.2252.17 ±0.06 358.9 ± 0.4 372.2 ±1.6 382.7 ±1.6 387.7 ±0.8 393.3 ±1.2 407.6 ±2.6410.8 ±2.8419.2 ±3.2 423.0 ±2.3425.6 ±0.9427.4 ±0.5430.5 ±0.7433.4 ±0.8 438.5 ±1.1440.8 ±1.2443.8 ±1.5445.2 ±1.4453.0 ±0.7458.4 ±0.9467.3 ±1.1470.0 ±1.4477.7 ±1.4 485.4 ±1.9 541.0 ±1.0 ~ 489.5~ 494~ 497~ 500.5~ 504.5~ 509~ 514~ 521 ~ 529 ~ 541.0 ±1.0 ~ 63510001200140016001800 2050 2300 25002800 32003600 4000 ~ 4600 present ~ 720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E o n o t h e m / E o n E r a t h e m / E r a S y s t e m / P e r i o d 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E o n o t h e m / E o n E r a t h e m / E r a S y s t e m / P e r i o d 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System / Period Erathem / Era numerical age (Ma) E o n o t h e m / E o n E r a t h e m / E r a S y s t e m / P e r i o d Eonothem / Eon G S S P G S S P G S S P G S S P G S S A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https://www.360docs.net/doc/738652479.html, Coloring follows the 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 (https://www.360docs.net/doc/738652479.html,)Chart drafted by K.M. Cohen, S.C. Finney, P.L. Gibbard (c)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January 2015 To cite: Cohen, K.M., Finney, S.C., Gibbard, P .L. & Fan, J.-X. (2013; updated) The ICS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Episodes 36: 199-204.URL: https://www.360docs.net/doc/738652479.html,/ICSchart/ChronostratChart2015-01.pdf Units of all ranks a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defined by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s (GSSP) for their lower boundarie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Archean and Proterozoic, long defined by Global Standard Stratigraphic Ages (GSSA). Charts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ratified GSSPs are available at the website https://www.360docs.net/doc/738652479.html,. The URL to this chart is found below. Numerical ages are subject to revision and do not define units in the Phanerozoic and the Ediacaran; only GSSPs do. For boundaries in the Phanerozoic without ratified GSSPs or without constrained numerical ages, an approximate numerical age (~) is provided.Numerical ages for all systems except Lower Pleistocene, Permian,Triassic, Cretaceous and Precambrian are taken from ‘A Geologic Time Scale 2012’ by Gradstein et al. (2012); those for the Lower Pleistocene, Permian, Triassic and Cretaceous were provided by the relevant ICS subcommissions. v 2015/01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地质成因及符号 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al--冲击层pl--洪积层 dl-坡积层?el—-残积层 eol——风积层?l——湖积层 h-—沼泽沉积层?m--海相沉积层 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 gl-—冰积层

fgl—-冰水积层 b--火山堆积层 col--崩积层?del--滑坡堆积 set-—泥石流?o——生物堆积?ch--化学堆积物 pr-—成因不明沉积? 人工填土(ml) ?冲击(al) ?洪积(pl) ?坡积 (dl) ?沼泽沉积(h) 海相沉积(m) ?海陆交互相(mc) 冲积物(al) alluvial deposit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得碎屑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 为: ? (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得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得透镜体或不规则得夹层,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说,山区河谷得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得结果也带来了大量得细小颗粒,特别就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得细小颗粒往往与冲积得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2)平原河谷冲积 物?河流上游得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 变细。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得交错层理、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得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得分选性。

冲积物得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得距离愈长,颗 粒得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与阶地冲积物。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得漂石、卵石、圆砾与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得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在同一河漫滩上, 靠河床近得冲积物得粒度比距河床远得为大、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 原来已形成得泥炭或淤泥层上。 阶地冲积物得粒度常较河漫滩得为小,一般由粉质粘土、粉土与各种砂土所构成,有时也有卵石、圆砾得夹层。在黄土地区,阶地则往往为各个不同地质时期得黄土所分布。 平原河谷冲积层中得地下水一般为潜水,由高阶地补给低阶地,再由河漫滩补给河水。 平原河谷冲积物(除牛轭湖外),一般就是较好得地基。粗颗粒得冲积物其承载力较高,细颗粒得稍低,但要注意冲积砂得密实度与 振动液化得问题。? (3)三角洲冲积物 三角洲冲积物就是河流搬运得大量细小碎屑物在河流人 海或入湖得地方堆积而成。一般分为水上及水下两部分:水上部分主要就是河床与河漫滩冲积物,如砂、粉土、粉质粘土、粘土等等,一般呈层状或透镜体。水下部分则由河流冲积物与海相或湖相得堆积物混合组成,呈倾斜得沉积层。

地层代号用法

地层代号用法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凡从事地质专业制图的人员都会清楚地意识到,图式、图例是地质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地质成果内容的形式和手段,是读图的共同语言,同时地质体代号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和规范同样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反映了制图人员对制图规范的熟悉和应用程度。结合以往在制图过程中常碰到的一些地质代号书写混乱,没能按规范要求出版的现象,本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公开出版发行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图式图例》与制图工作人员共同探讨有关地质代号书写格式在计算机中的辅助应用。 首先阐述一下有关各种文字在图中的注记要求。地名一般用宋体字表示,字的大小与地名级别有关,山名注记一般用黑体字表示,山脉的注记用耸肩体,河流、湖泊、沟、渠的注记要用宋体斜体字表示。以上几点是制图工作人员在制图中应遵循的几项原则,同时也是制图人员应该具备和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如果能按照制图的基本要求去做,绘制出来的图件一定会给人带来很美观的感觉。文字之后以图形的形式表示,以观效果。 2 地层符号 地质年代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这些国际性标准。例如:Kz表示新生界、Mz表示中生界、Pz表示古生界、PT表示元古宇等。界还可以分为亚界,而太古宇又有新、古亚界之分,即新太古界和古太古界;元古宇又可分为新元古界、中元古界和古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习惯于不分亚界。例如:Pz2表示上古生界、Pz1表示下古生界、Pt3表示新元古界等。系的附号一般用字母表示:例如Q表示第四系、R表示第三系、K表示白垩系[3]、J表示侏罗系、T表示三叠系、P表示二叠系、C表示石炭系、S表示志留系、O表示奥陶系、∈表示寒武系、Z表示震旦系。亚系的符号一般不分,第三系例外,如N

地层代号

2 地层符号 地质年代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这些国际性标准。例如:Kz表示新生界、Mz表示中生界、Pz表示古生界、PT表示元古宇等。界还可以分为亚界,而太古宇又有新、古亚界之分,即新太古界和古太古界;元古宇又可分为新元古界、中元古界和古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习惯于不分亚界。例如:Pz2表示上古生界、Pz1表示下古生界、Pt3表示新元古界等。系的附号一般用字母表示:例如Q表示第四系、R表示第三系、K表示白垩系[3]、J表示侏罗系、T表示三叠系、P表示二叠系、C表示石炭系、S表示志留系、O表示奥陶系、∈表示寒武系、Z表示震旦系。亚系的符号一般不分,第三系例外,如N表示新第三系、E 表示老第三系。统的符号是在字母的右下角加上阿拉伯数字1、2、3、4,如Q4表示全新统、Q3表示上更新统、Q2表示中更新统、Q1表示下更新统等。而属于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使用范围的地层单位“阶”的符号是在统的符号后面加上阶名汉语拼音头一个正体小写字母,如同一统内阶名第一个字母重复时,则年代较老的阶用一个字母,较新的阶在头一个字母之后再加最近的一个正体小写字母。例如∈3f上寒武统凤山阶、∈3c上寒武统长山阶等等。 岩石地层单位符号包括:群的符号、组的符号和段的符号等。 (1)群的符号是在相应的界或系或统的符号之后加群名两个汉语拼音小写斜体字母,第一个为汉语拼音的头一个字母,第二个是拼音最接近的声母。例如:Pt1ht滹沱群、∈2sh水口群。在Autocad制图中可将ht、sh选中,点菜单格式里的文本风格,找出字体名称为:“T Dutch801 Rm BT”的字体,点击新的文本,设一个新层就OK了。同时,还可将正体字改为斜体字,方法为:先点属性菜单,然后点要更改的字按鼠标右键出现一个更改文本对话框点击风格栏里选“STYLE1”就“OK”了。将正体字设成斜体小写字母,这样就可形成比较标准的格式了。另外亚群的符号考虑在群的符号之右上角注以小写正体字母如:a、b、 c、d表示,例如: Pt1hta滹沱群下亚群。 (2)组的符号采用在系的或统的符号后,加组名汉语拼音头一个小写斜体字母。同一统或系内组名第一个字母有重复时,则年代较新的组在头一个字母之后再加上最接近的一个小写斜体字母,例如:∈3b保山组、∈1m馒头组。另外亚组符号考虑在组名的右下角注以阿拉伯数字1、2、3表示,例如∈1m1镘头组下亚组。依照组的符号书写格式,结合以往在制图过程中常碰到组的代号书写格式不正确的现象,例举一些地质代号与大家共同识别,我们以例图形式表示:以罗定群、船山群、石炭系埃连卡特组、龙潭组、桂头组为例。 (3)段的符号是在组再进一步细分为段时,可在组的符号右上角注以阿拉伯数字。例如:馒头组第一段∈1m1、馒头组第二段∈1m2等。 4 侵入岩年代单位符号

001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它主要含页岩和薄层石灰岩。在下部主要为页岩,……含有盘状黑色燧石的硬质页岩是这个地层下部的突出特征。……顺次地向上追索,页岩渐渐变得富于钙质。它们先后顺序是:最初为泥质的层纹状蓝色硬石灰岩,其次局部呈鲕状的纯石灰岩层,最后是薄层状白云岩局部被砂质页岩盖覆。” 现在指整合在灯影组之下,平行不整合于南沱组之上,以灰、褐灰、灰白色白云岩为主,下部为灰-褐灰色白云岩,含泥质和硅质磷质结核;中部为灰黑色页片状含粉砂质白云岩;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硅质层或燧石团块组成。顶部以黑色碳质页,岩与上覆灯影组分界;底以一层含砾白云岩的底面与下伏南沱组分界。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内,本组由板岩、千枚岩、片岩、变质砂岩与粉砂岩组成,夹大理岩、白云岩与砂质灰岩。上与灯影组白云岩呈整合接触;下与耀岭河组变基性火山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正层型为宜昌田家园子陡山沱组剖面(111°05′28″,30°50′01″)。 上覆地层:灯影组 15.厚层状凝块石微晶一细晶白云岩 ―――――――整合―――――― 陡山沱组总厚度231.50 m 14.黑色碳质粉砂质页岩夹透镜状白云岩和燧石结核,下部以碳质页岩为主。 向上燧石层逐渐增加,顶部碳质页岩风化后呈粉红色叶片状,含银特高26.05 m 13-11.灰黑、灰白色中厚层状凝块石白云岩,微晶白云岩夹球粒状白云岩, 局部夹燧石层,下部含磷及粉砂质62.46 m 10-6.灰黑色薄层状微晶白云岩,粉砂质微晶白云岩夹含磷微晶白云岩, 中部有含磷结核,水平纹层发育,风化后呈叶片状,含微古植物:Aspe- ratopsophosphaera aff. umishanensis,Monotrematosphaeridium asperum, Trachysphaeridium sp. ,T. planum,Zonosphaeridium sp. ,Leiominuscula sp., Laiophosphosphaer a cf.densa等17 m 5-2.深灰色薄一中厚层状含燧结核微晶白云岩,含硅质结核微晶白云岩, 水平层理发育,含粉砂质21.5 m 1.灰色厚层状含砾微晶白云岩,岩石中石英细脉及簇状石英晶体发育,并 偶见有板状石膏。角砾大小不一;大者大于4 cm,小者2.5 cm以下,其成 分有砂岩、绿泥片岩、燧石结核及白云岩等。本层底部有很大而不规则的硅 质及壳,顶部有一层厚约30 cm的细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透镜体 4.32 m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南沱组 0.灰绿色冰碛砾岩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本组在省境出露广泛。在南部扬子区内,其除随南沱组分布外,还广布于南沱组未及的房县东-西蒿坪以南、黄陵穹隆北部、神农架-梨花坪背斜东翼、耿集以南、谷城南部、钟祥冷水铺-襄阳观音阁及宜城板桥等地。在北部南秦岭-大别山区内,本组分布于郧西、郧县、丹江、应山北部、随州南部、枣阳南部、京山岔河、安陆白兆山等地,广济、蕲春也有零星分布。 灰绿色、紫红色冰碛泥砾岩(杂砾岩),上部夹薄层状砂岩透镜体,冰碛砾岩(杂砾岩)中的砾石分选性差,表面具擦痕。与上覆陡山沱组白云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莲沱组凝灰质细砂岩或大塘坡组碳质粉砂质页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国际地层年代表2018-08Chinese

国际年代地层表v2018/08 国际地层委员会 https://www.360docs.net/doc/738652479.html, 年龄值 宇界系统阶宇界系统阶宇界系统阶宇界系 年龄值年龄值年龄值(Ma) (宙()代)(纪)(世)(期)(宙()代()纪)(世)(期)(宙()代()纪)(世)(期)(宙)(代)(纪) (Ma)(Ma) (Ma) 现今 358.9 ± 0.4 ~541.0±1.0 上/晚~ 145.0 梅加拉亚阶 全新统 中0.0042 提塘阶 埃迪卡拉系诺斯格瑞比阶 0.0082 ~ 635 下/早格陵兰阶152.1 ±0.9 0.0117 法门阶 第 上阶新元古界 上侏罗统钦莫利阶 成冰系 0.126 四 157.3 ±1.0 上泥盆统~ 720 中阶 372.2 ±1.6 更新 统0.781 系牛津阶泥拉伸系 卡拉布里雅阶 1.80 163.5 ±1.0 弗拉阶1000 卡洛夫阶 杰拉阶侏166.1 ±1.2 巴通阶382.7 ±1.6 盆狭带系 2.58 168.3 ±1.3 皮亚琴察阶吉维特阶 中侏罗统 巴柔阶1200上新统 3.600 170.3 ±1.4 罗 系中元古界延展系 387.7 ±0.8 阿林阶 中泥盆统 赞克勒阶 5.333 174.1 ±1.0 艾菲尔阶 1400 元新墨西拿阶393.3 ±1.2 系 托阿尔阶盖层系 7.246 中 托尔托纳阶1600 182.7 ±0.7 埃姆斯阶古近 11.63普林斯巴阶 下侏罗统固结系

塞拉瓦莱阶 生407.6 ±2.6 190.8 ±1.0 下泥盆统 1800 中新统13.82 布拉格阶宇系 辛涅缪尔阶410.8 ±2.8 新兰盖阶 造山系 15.97 界199.3 ±0.3 洛赫考夫阶 波尔多阶赫塘阶 2050生201.3 ±0.2 419.2 ±3.2 古元古界 20.44 层侵系 前 瑞替阶普里道利统 阿基坦阶 423.0 ±2.3 2300界~ 208.5 23.03 志卢德福特阶 夏特阶 罗德洛统高斯特阶 425.6 ±0.9 寒成铁系渐新统三上三叠统诺利阶 27.82 427.4 ±0.5 2500 留 侯墨阶 吕珀尔阶武 温洛克统430.5 ±0.7 新太古界 申伍德阶 33.9 叠 ~ 227 433.4 ±0.8 系 古普利亚本阶系 特列奇阶 卡尼阶2800 37.8 系~ 237 兰多维列统 438.5 ±1.1 巴顿 阶 显显显古埃隆阶中太古界 拉丁阶太近41.2 始新统440.8 ±1.2 ~ 242 鲁丹阶中 三叠统 卢泰特阶3200 安尼阶443.8 ±1.5 赫南特阶古系 47.8 247.2 445.2 ±1.4 生生古太古界 生奥伦尼克阶生 251.2 伊普里斯阶下三叠统 印度阶凯迪阶 252.17 ±0.06 上奥陶统宇 56.0 长兴阶453.0 ±0.7 3600坦尼特阶254.14 ±0.07 乐平统桑比阶 宇宇吴家坪阶宇界 59.2

地层代号用法

地层代号用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凡从事地质专业制图的人员都会清楚地意识到,图式、图例是地质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地质成果内容的形式和手段,是读图的共同语言,同时地质体代号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和规范同样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反映了制图人员对制图规范的熟悉和应用程度。结合以往在制图过程中常碰到的一些地质代号书写混乱,没能按规范要求出版的现象,本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公开出版发行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图式图例》与制图工作人员共同探讨有关地质代号书写格式在计算机中的辅助应用。 首先阐述一下有关各种文字在图中的注记要求。地名一般用宋体字表示,字的大小与地名级别有关,山名注记一般用黑体字表示,山脉的注记用耸肩体,河流、湖泊、沟、渠的注记要用宋体斜体字表示。以上几点是制图工作人员在制图中应遵循的几项原则,同时也是制图人员应该具备和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如果能按照制图的基本要求去做,绘制出来的图件一定会给人带来很美观的感觉。文字之后以图形的形式表示,以观效果。 2 地层符号 地质年代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这些国际性标准。例如:Kz表示新生界、Mz表示中生界、Pz表示古生界、PT表示元古宇等。界还可以分为亚界,而太古宇又有新、古亚界之分,即新太古界和古太古界;元古宇又可分为新元古界、中元古界和古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习惯于不分亚界。例如:Pz2表示上古生界、Pz1表示下古生界、Pt3表示新元古界等。系的附号一般用字母表示:例如Q表示第四系、R表示第三系、K表示白垩系[3]、J表示侏罗系、T表示三叠系、P表示二叠系、C表示石炭系、S表示志留系、O表示奥陶系、∈表示寒武系、Z表示震旦系。亚系的符号一般不分,第三系例外,如N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表2.0.1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ml--人工填土 pd--植物层 al--冲击层 pl--洪积层 dl-坡积层 el--残积层 eol--风积层 l--湖积层 h--沼泽沉积层 m--海相沉积层 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 gl--冰积层 fgl--冰水积层 b--火山堆积层 col--崩积层

del--滑坡堆积 set--泥石流 o--生物堆积 ch--化学堆积物 pr--成因不明沉积 人工填土(ml) 冲击(al) 洪积(pl) 坡积(dl) 沼泽沉积(h) 海相沉积(m) 海陆交互相 (mc) 冲积物(al) alluvial deposit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 (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 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冲积层一

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 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 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 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 物为小。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 为大。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 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原来已形成的泥炭或淤泥层上。 阶地冲积物的粒度常较河漫滩的为小,一般由粉质粘土、粉土和各种砂土所构成,有时也有卵石、圆砾的夹层。在黄土地区,阶地则往往为各个不同地质时期的黄土所分布。 平原河谷冲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为潜水,由高阶地补给低阶地,再由河漫滩补给河水。 平原河谷冲积物 ( 除牛轭湖外) ,一般是较好的地基。粗颗粒的冲积物其承载力较高,细颗粒的稍低,但要注意冲积砂的密实度和振动液化的问题。 (3)三角洲冲积物 三角洲冲积物是河流搬运的大量细小碎屑物在河流人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而成。一般分为水上及水下两部分:水上部分主要是河床和河漫滩冲积物,如砂、粉土、粉质粘土、粘土等等,一般呈层状

国际年代地层表2015-01(中文)

0.01170.1260.7811.802.583.6005.3337.24611.6313.8215.9720.4423.0328.133.937.841.247.8 56.059.261.666.072.1 ±0.2 83.6 ±0.286.3 ±0.589.8 ±0.393.9100.5 ~ 113.0 ~ 125.0~ 129.4~ 132.9~ 139.8~ 145.0 ~145.0 152.1 ±0.9157.3 ±1.0163.5 ±1.0166.1 ±1.2168.3 ±1.3170.3 ±1.4174.1 ±1.0182.7 ±0.7190.8 ±1.0199.3 ±0.3201.3 ±0.2~ 208.5 ~ 227254.14 ±0.07259.8 ±0.4265.1 ±0.4268.8 ±0.5272.3 ±0.5283.5 ±0.6290.1 ±0.26303.7 ±0.1307.0 ±0.1315.2 ±0.2 323.2 ±0.4 330.9 ±0.2 346.7 ±0.4 358.9 ±0.4298.9 ±0.15295.5 ±0.18~ 237~ 242 247.2251.2 252.17 ±0.06 358.9 ± 0.4 372.2 ±1.6 382.7 ±1.6 387.7 ±0.8 393.3 ±1.2 407.6 ±2.6410.8 ±2.8419.2 ±3.2 423.0 ±2.3425.6 ±0.9427.4 ±0.5430.5 ±0.7433.4 ±0.8438.5 ±1.1440.8 ±1.2443.8 ±1.5445.2 ±1.4453.0 ±0.7458.4 ±0.9467.3 ±1.1470.0 ±1.4477.7 ±1.4485.4 ±1.9541.0 ±1.0~ 489.5~ 494~ 497~ 500.5~ 504.5~ 509~ 514~ 521 ~ 529 1000 1200140016001800 2050 2300 25002800 3200 3600 4000 现今G S S P G S S P S S P S S A S S P 宇界系统阶年龄值(Ma)宇界系统 阶年龄值(Ma )宇界系统 阶年龄值(Ma)宇界系年龄值(Ma)https://www.360docs.net/doc/738652479.html, 国 际 年 代 地 层 表 国 际 地 层 委 员 会 (c )国际地层委员会,2015年1月(英文版) K.M. Cohen, S.C. Finney, P.L. Gibbard 制表 https://www.360docs.net/doc/738652479.html,/ICSchart/ChronostratChart2015-01Chinese.pdf 每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都是通过其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 )界定。元古宇和太古宇的地层单位通过全球标准地层年龄(GSSA )界定。图件及每个GSSP 的详情参见国际地层委员会官网。 不断修订的年龄值不能用来界定显生宇的单位和埃迪卡拉系,而只能由GSSP 界定。显生宇中没有确定GSSP 或年龄值的单位用近似年龄值表示(~)。 除更新统下部、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和前寒武系外,所有年龄值均引自Gradstein 等的《地质年代表2012》;更新统下部、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的年龄值由相关分会提供。 地层单位的颜色参照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的色谱(https://www.360docs.net/doc/738652479.html, ) 地层学杂志 Journal of Stratigraphy v 2015/01

地质年代表新版

地质年代表

说明 新版的全球地层表仅涉及推荐为国际使用的单位,但清楚地勾画出年代地层划分的进展情况。《国际地层委员会关于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准则》(Cowie等,1986)及其修订版(Remane等,1996)规定了厘定国际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应当遵循的程序。《准则》的修订版经国际地层委员会全体成员正式投票批准。《准则》规定,按照1972年提出泥盆系下界定义的原则(Martinsson,1997),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只 能以其下界而不是以单位层型来厘定。事实上,这是建立一个严格互相衔接的单位构成的全球年代地层表的唯一途径。 显生宙全球年代地层通过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Cowie等,1986)厘定,而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界线采用绝对年龄作为全球标准地层年龄(GSSP)(Remane 等,1996)厘定。为了使之成为正式的方案,界线定义必须在各级组织投票中获得60 %的多数,首先是负责选择全球界线层型的工作组,然后是国际地层委员会的有关分会,最后为国际地层委员会。获得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批准后,全球界线层型或全球标准地层年龄才成为正式的。科学出版物中应当尊重此类国际性协议。 本表将正式、半正式和非正式单位在字体上去别开。正式单位(黑体字):下界已经用国际地层委员会投票通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的全球界线层型或全球标准 地层年龄厘定。半正式单位(正体字):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几个分会(新近系、古近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举行过正式的通讯投票,通过应当采用并以全球界线层型厘定的阶名。这些年代地层单位在全球界线层型被接受以前,只能作为不具正式资格的单位来推荐。非正式单位(斜体字):白垩系的阶从未经过投票决定,但它们具有长期持续应用的传统,并获得国际性默许和赞同。 本表使用的划分方案均以有关分会的提案为依据。然而为了保持必要的一致性,对石炭系和奥陶系的次级划分作了简化;更详细的图表包括在本表所附的说明中。还有,有些已经过时的传统名称已被删除,如新生界的第三系,侏罗系的理阿斯统(Lias)、道格统(Dogger)、玛姆统(Malm)(玛姆统在本表初版中已被废弃)。第三系可以作为与二叠三叠系(Permotrias)类同的非正式名称来使用。 显生宙年代地层界线的数值年龄由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地质年代学分会主席G.Odin 提供。分会采用的不同年龄于另一行列出。 阶及以上单位的字母(数字)代号和颜色与《世界地质图集》相同,这是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共同制定的。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地球科学部提供 金玉玕 王向东 王 玥译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界系统组(群)代号 厚度 (m) 分布区域及范围 新生界第四系 全新统Q4 4~30 上更新统Q3 3~30 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40~95 下更新统午城组Q1w 10~30 上第三系上新统N2 10~84 中生界三迭系上统延长组T3y 183~477 中统 铜川组T1t 444~634 二马营组T1er 305~669 下统 和尚沟组T1h 201 刘家沟组T1l 338 上古生界二叠系 上统 石千峰组P2sh 175 上石盒子组P2s 460 下统 下石盒子组P1x 54 山西组P1s 26~63 石炭系 上统太原组C3t 71~105 中统本溪组C2b 9~27 下古生界奥陶系 中统 上马家沟组O2s 229~365 下马家沟组O2x 61~90 下统-- O1 65~132 寒武系 上统 凤山组?3f50~95 下庄水库一带 长山组?3c5~15 下庄水库一带 崮山组?3g46~62 下庄水库一带中统 张夏组?3z68~148 下庄水库一带 徐庄组?3x73~120 下庄水库一带 上元古界长城系下统霍山组Zch 47~64 下庄水库一带上太古界太岳山群未分>1710 中太古界界河口群未分>7000下庄水库一带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第四系地层代号(终审稿)

第四系地层代号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ml--人工填土 2.2. pd--植物层 3.3. al--冲击层 4.4. pl--洪积层 5.5. dl--坡积层 6.6. el--残积层 7.7. eol--风积层 8.8. l--湖积层 9.9. h--沼泽沉积层 10.10. m--海相沉积层 11.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12.12. gl--冰积层 13.13. fgl--冰水沉积层 14.14. b--火山堆积层 15.15. col--崩积层 16.16. del--滑坡堆积层 17.17. set--泥石流堆积层 18.18. o--生物堆积

19.19. ch--化学堆积物 20.20. pr--成因不明沉积 产状三要素 走向:断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的延伸方向即为断层的走向。它表示岩层在地面上的延伸方向。 倾向:断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叫倾斜线或真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为断层的倾向。 倾角: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叫倾角。它表示在垂直断层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层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①方位角表示法。一般记录倾向和倾角,如205∠65,即倾向为205°,倾角65°,其走向则为295°或115°。 ②象限角表示法。一般测记走向、倾向和倾角,如N65°W/25°SW,即走向为北偏西65°,倾角为25°,向南西倾斜。 根据国标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分为C15-C80共14个强度等级其中C15标示混凝土的标准立方试块的抗压强度至少为15MPa,不超过20MPa,超过20MPa的就是C20了,一次类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