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抗美援朝美国战俘为何宁愿去中国也不回国
抗美援朝战场美军战俘的神秘生活

!!揭秘:抗美援朝战场美军战俘的神秘生活中国网 时间:2010-10-13 发表评论>>志愿军中的“国际大学校”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严格遵守国际法,对“联合国军”战俘实行人道主义的管理,执行宽待俘虏政策,不打不骂,不侮辱人格,及时治疗他们的伤病,使战俘们深受感动和教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一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而志愿军“联合国军”战俘营则被人誉为“国际大学校”。
战俘们带来的故事由于受美国军方的欺骗宣传,“联合国军”特别是美军官兵不了解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每当战斗失败,来不及逃跑的美军官兵总是东躲西藏,生怕被志愿军俘获。
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中的三所里战斗结束后,志愿军部队从深山和草丛中俘获了很多美军官兵。
他们丢盔弃甲,几天没有吃喝,形容憔悴,狼狈不堪。
由于翻译力量不足,志愿军战士只能用手势比划着说明志愿军不杀俘虏,并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他们吃;对受伤的俘虏,则给他们进行包扎。
志愿军官兵的实际行动,逐渐消除了俘虏们的恐惧心理。
但是,还是有个别美军士兵躲藏在山岩缝隙中,不敢出来。
有一个美军伤兵,每天在山上趴着向下窥探,想看看志愿军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
他发现志愿军扫地打水,什么活都干;吃饭穿衣都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想下山向志愿军要点吃的,但这时已经力不从心,爬不动了。
在其奄奄一息的时候,被志愿军战士发现,战士们用担架把他抬下山,给他喂水喂食疗伤。
他苏醒过来后,百感交集,伸出四个指头指指肚子,意思都四天没有吃饭了,并且对志愿军战士救了他的命连连表示感谢。
后来,通过一些被释放的俘虏传递,越来越多的美军官兵知道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很少有人害怕被俘了。
1951年1月间,美军连吃败仗,丢下许多伤员、尸体和军用物资,向朝鲜南部逃去。
志愿军俘获的美军官兵越来越多,前线临时战俘收容所人满为患,一时间副食供应非常紧张,香烟更是极为紧缺。
一个被俘的美军军官忍不住烟瘾,就鼓起勇气问一位志愿军青年干部:“您会说英语吗?”恰巧这个青年干部是翻译,就回答说:“你有什么事情,说吧!”那个美军战俘立即将手腕上所带的金表取下,要求换几支香烟抽。
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

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命运的转折:志愿军战俘之痛文/紫丁朝鲜战争中,美军战俘与志愿军战俘的人数分别为3000余人和2.2万人。
当个体遭遇战争,自身的命运已然无法把握,只有随波逐流。
在被投往对方战俘营后,他们的人生走向另外一条轨道。
天差地别的战俘待遇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被俘原因可大致归为如下几类:因受伤被俘3000多人;因生病被俘约4000人;因冻饿、弹尽粮绝而失去战斗力被俘1.2万多人;因其他原因被俘1000多人。
当然,也有人主动投降,但仅有数百人。
于是,他们的身份在一瞬间发生改变:从战士到战俘。
大多数志愿军战俘并不知道莎士比亚,但在被俘后,许多人心里都有着与哈姆雷特一样的追问:“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志愿军战俘张泽石回忆,一名志愿军的营职干部就曾来和他商量如何去死,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在死后得剑一张“抗美援朝军人牺牲证明书”。
事实上,不用他们一心求死,在美军战俘营,死亡也一直如影随形。
他们住在帐篷里,每个帐篷住50多人,帐篷中间挖一条40厘米深的沟,两边潮湿的土地就算是床铺。
每个人只能睡30厘米宽的地方。
每两人一张草席,每人一床旧军毯,夜夜与潮湿和寒冷为伴。
住的恶劣,吃的也很差。
每个战俘每天领到的只是小半碗饭,开水每5天才供应一次,平时连清水都喝不上。
与饥饿相连的就是挨冻,不知是管理不善或者故意为之,直到大批战俘被冻伤,才给每人发一件夹衣,10个人发7件旧大衣。
美军战俘也很关注生死,只是他们的落脚点在于:害怕自己死去。
关于美军战俘的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当年在志愿军中从事俘虏管理工作的黄继阳和程绍昆。
据两位介绍: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就做出了宽待俘虏的4项规定:保证战俘生命安全、保护个人财物、不侮辱战俘人格,不虐待战俘等。
这些规定被做成传单,在前线广为散发。
只是一开始,美军并不相信志愿军会如此友善。
那些美国兵都是“少爷兵”,吃惯了牛奶、面包、巧克力,有的美国俘虏竟然发牢骚说:你们志愿军养不起我们就不要抓我们来!当时为了搞好战俘伙食,军委总政治部专门发出指示。
七千志愿军战俘归国内幕

要求 :让我们愿意回祖 国的集 中到 7 集 中营去,如果不同 “ 1 意,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你格斯上尉负责!”
格斯上尉听毕,目瞪 口呆。沉思半晌,最后他给上司通 了电话, 然后对谈判代表说 “ 我们尊重你们的选择。 你们可
≯ 0 ll l l 0 0 0 0 | | 00 00 l 0l 0 _ 0 ≯ 0≮0 0 黪 l I l | | ≯≯ 参譬 誉
巨济岛、 济州岛、蜂岩岛都是朝鲜的几个小 岛,美军设 立的战俘营就在这里,志愿军的2 万战俘先后被 关进美军战
俘营。
被羁押的志愿 军战俘中,有师职干部 1 、团职干部 4 人 人 、营职干部 5 人,另外还有很 多连 、排干部。这些干部, 7
15 年 2 2 93 月 2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致函中朝方 然违背 日内瓦战俘公约 的基本原则,提出 “ 一 建议先交换伤病员战俘, 他们 的本意是甩掉伤病员战俘 “ 愿遣返”等方案。( 自 中朝军队俘虏联合国军 1 1 面, .5
鼬 一 艏
维普资讯
,
-
竟然拿不下来。 至今上甘岭战役 的 美方故意设置障碍,战争双方战俘遣返的谈判漫长 火将山头削低 了三 四米, 沙盘, 依然摆在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室内, 供各级指挥官、 学 他们先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破坏, 经常擅 自宣布休会, 法进行。在双方提供战俘资料时,战俘数字 4 次无 员及专家研究,力图诠释这个难解的谜 。 15 年1 月1 日,印度向联大提 出解决朝鲜战俘问题 92 1 7 最多时 1 .万人, 16 最少时7 万人 ( 含朝鲜人民军) 。
美军士兵在一天 内打死 4 名 、打 伤 2 9 志愿军战俘 1 7名
他们的荒唐方案, 遭到了中国政府和朝鲜政府的当然 5 年 1 月, 1 2 朝鲜 战场停战谈判进入第四议程——关 万人 )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问题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问题抗美援朝战争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问题最新文章人民网[微博] 陈昊2013-06-04 21:16战俘问题朝鲜战争经过一段时间后,双方都俘虏了一些战俘。
但从数量上来说,美韩方面俘虏的战俘多,中朝方面俘虏的战俘少。
中朝方面谈判代表最初把这个问题看得简单了,认为战俘问题已有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按相关规定办就是了。
但周恩来却从一开始就认为美国会就此做文章,因而预先规定了谈判战俘问题的方案。
1951年9月,“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周恩来曾专门召见代表团团长、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研究战俘交换问题。
周恩来建议俘虏中的“外俘”由志愿军负责,“伪俘”由人民军负责。
所谓“外俘”是指美、英等外国军队的被俘人员,“伪俘”是指南朝鲜军的被俘人员。
周恩来指示杜平回朝鲜后将上述建议同金日成商量。
金日成得知周恩来的方案后,表示赞同周恩来的建议,让杜平与朝方负责战俘工作的张平山具体研究拿出办法。
果然,美国开始在战俘问题上做文章了。
10月29日,杜鲁门明确表示不赞成全部交换战俘,除非能以此换取中朝方面的重要妥协,而这些妥协靠其他方法是得不到的。
12月11日下午,双方开始谈判战俘问题。
中朝方代表是李相朝和柴成文,美韩方代表是美国海军少将李比和陆军上校希克曼。
谈判是在一顶绿色帐篷内进行的。
时值隆冬,尽管帐篷内炉火正旺,但仍寒意袭人。
刚开始,双方代表虽紧崩着脸,但碰面后还能相互点点头,随着舌战的加剧,这仅有的一点礼仪也消失了,代之以相互的攻击和指责。
在战俘问题谈判中,中朝方面掌握的原则是:不急于说出双方被俘人员的数字,着重确定遣返战俘的原则、时间和手续,“反对敌人所提一对一换俘的原则而坚持我们有多少送多少即全部遣返的原则”。
按此原则,会谈一开始,中朝方代表即提出停战以后迅速释放与遣返全部战俘的原则。
但美韩方拒绝先讨论这种原则问题,坚持将红十字会访问作为先决条件,先交换有关战俘数字等材料,否则就拒绝讨论遣返战俘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二十万难民逃到中国,和平安定后却不愿回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二十万难民逃到中国,和平安定后却不愿回国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民族的数量繁多,可其他民族的风俗文化却总能被汉族给吸收发展,最终能够实现融合,足以见得汉族文化的聚合力,同时又可以知道汉族文化,其实也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产物。
除此之外,人口的变迁也是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不少的外来人口,留在这里生活下来,最终成为了这里的的主人,并且在文化中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到20世纪这段时间里,一直都是中国的苦难年代。
在这期间,外强入侵,人民颠沛流离,还有很多的人无家可归,不得不前往其他国家,到远方去谋求生计。
著名的“闯关东”和“下南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而那些华侨就是在此时走出了国门,然后又踏上了旅居异国他乡的道路。
然而,炎黄子孙,血浓于水,即使这些在外的华侨;身处他国,却仍然能够心系祖国。
比如:在辛亥革命的时候,革命军队少不了华侨们的资金帮助;抗日战争时,很多华侨也一致支持祖国的抗战斗争,纷纷出钱出力。
甚至还亲自从缅甸押运物资到中国;还有一些华侨,他们集资来创办学校,以期望振兴教育,回报祖国。
但是,我国也不仅仅是华侨的输出地,还曾有大批的难民涌入到我国。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苏关系恶化以后,到了70年代,隔岸观火的越南也多次挑衅我国,进而转投到苏联的阵营中,充当起了反华的一把利剑。
而后又为了侵犯我们,加快了战争准备,还搞起了所谓的“净化边境行动”,这其中就有大批华人华侨以及亲华的民众受到了仇视和迫害,他们被驱逐到了中国境内,所以在当时有大批的华人华侨被驱赶到了我们国内,并且这里面也包括一些其他国家的民众,像:越南人、老挝人、缅甸人等,这一批人竟然有20万之多。
这当中,仅云南一个省,接收下来的人数就达到了6万之多。
在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华侨,持有我国使馆发的护照,回国还算比较好安排;另一部分是有中国血统的越南籍人,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国家的人,这种情况算是比较棘手的。
留在中国的美战俘回国之后

2 1人的来 华动机
父 亲 ( 当斯 ) 择 中 国 的 时 候 , 亚 选 他虽
不知道前面等待他 的是什 么 ,但他
知 道 这 个 选 择 将 使 他 的人 生 出 现变
聚集 一起 。无 从考 证是谁最 先提出
大 家 ~ 同去 中 国 的设 想 ,但 亚 当 斯 最 后 被 推 举 为 联 络 人 , 首先 向他 在
15 9 4年 2月 ,1名美 国战俘和 2
1 名英 国 战俘 一 同来 到 中 国后 , 央 中
数。 他当然知道这么做的后果 , 但他 愿意冒险一搏 。”
亚 当 斯 的选 择
战俘网书馆的 中方 司透露 ,他们 有2 0多个人有 意来华。
刘 黛 罗 绘 声 绘 色 地 模 仿 起 她 父
校 、[ 、 院甚 至 赴 朝 鲜 参 战 的军 :厂 医
社会情况 , 济建设 . 经 生活 习俗 以及
相 关 的 政 策 法 规 ,学 习 共 产 主义 理
面 当时非常惊讶 : 什么? 你们为什么 要这么做 ?这样 的决 定并不让 中方 开心 。 他们想 :天哪 , ‘ 我们要拿这 2 1 个美 困人怎么办 啊?这些 人是美 国
政府在北京召开大会 , 授予他们 “ 国
际和平战士” 称号。他们 随后被送到
山西 太 原 集 中学 习 , 习 中 闲历 史 , 学
亲每次讲这段经 历的腔调 : 中国方 “ 亚 当斯来 自美 国南方 种族歧 视 严重 、民风保守 的田纳 西州孟 菲斯 市 。在上世纪 四五 十年代 ,美 国学
去 ?”据 亚 当斯 称 , 论 美 国人 还 是 ’ 无 中国 人都 没想 到 居然 发 生 这种 事
至 两 年 的 密集 式 中 文 培 训 ,然 后
1949年美国海军撤离青岛中国大陆再无美国驻军

1949年美国海军撤离青岛中国大陆再无美国驻军(1)2013-11-07 10:56:42 中华网论坛【大中小】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青岛训练失踪的美国兵一九四八年十月。
青岛。
十月十九日,驻青岛的美国海军基地里,两位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员驾驶一架飞机起飞。
很快,他们在天空消失,却再也没有返回。
他们失踪了。
一直到一九五○年五月,《时代》的一篇报道才使事情真相浮出水面--他们被青岛附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假如要描述一下本德( Elmer Bender )军士长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九日从床上爬起来的心情,那只能是厌烦。
温文尔雅、深棕色皮肤的军士长,是一名海军陆战队飞行员,他正在中国青岛的美国海军基地,基地附近,中国人自己的战争毫不留情地进行着。
但这不是本德军士长的战争,他决定只做短暂的飞行,请来大块头、头发蓬乱的海军电工史密斯(William Smith )与他同行。
两人登上单引擎飞机,在青岛附近的一条跑道上嗡嗡起飞。
他们彻底失踪了。
海军派出飞机寻找。
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美国海军与国务院,不断吁请中共告知他们的下落,根本没有答复。
可是,在俘虏他们十九个月之后,中国的“人民解放军”安排他们两人坐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
随后,许多不同类型的重要事情都开始围绕他们发生。
一艘美国驱逐舰开到轮船旁边把他们接走。
一架海军飞机将他们从香港送到珍珠港。
甫一抵达,他们被立即送进医院,提供牛排、冰淇淋、维他命片、新衣服,医生来为他们体检,情报官员像上课一样向他们介绍世界革命。
(《时代》,1950年5月29日)《时代》在报道中,只说本德军士长决定做短暂飞行,而没有提到这架飞机执行什么任务。
但报道似乎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显出《时代》的某种暗示:基地附近进行着一场“中国人自己的战争”。
但通过报道中当事人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内情,譬如,报道写到,人民解放军之所以决定释放他们,是因为他们承认当年执行的是“军事侦察行动”。
《时代》生动描述了他们被俘后的生活详情,以及获释回国时的盛况:他们丢脸地让飞机竟然耗尽了油,只得在青岛附近的一处海滩降落,飞机一着陆,人民解放军就将他们俘虏。
重要 朝鲜战争的战俘遣返问题

月开始,战争双方(一方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另一方为美利坚合众国、大韩民国等组成的联合国军)为战俘遣返原则应当是“全部遣返”还是“自愿遣返”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较量。
1953年4月,双方都做出让步,在印度的折中方案基础上达成妥协,6月8日签订了关于战俘遣返的协议,朝中方面事实上接受了美国提出的“自愿遣返”(后修改为“不强制遣返”)原则。
至9月19日,朝中方面交还要求直接遣返的联合国军战俘12773人,联合国军交还要求直接遣返的朝中战俘75801人。
不直接遣返的双方战俘经过解释,又有部分被遣返。
由于大批朝中战俘拒绝遣返,美国将此宣传为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上对共产主义阵营的一次胜利;而中国方面则强烈谴责联合国军以战俘营内的恐怖统治阻挠中朝战俘自由表达遣返的意愿。
遣返原则的分歧1951年7月,朝中军队和联合国军开始朝鲜战争停战谈判,11月双方在军事分界线原则上达成妥协后,在遣返战俘等议程上继续谈判。
毛泽东、周恩来和斯大林当时相信停战很快就能实现,没有料到战俘问题会成为达成停战的最大障碍。
[3][5]。
12月朝中提出按《日内瓦公约》遣返全部战俘,联军则要求交换战俘资料[6]。
通过交换资料,美国确认联军战俘总数远少于中朝战俘。
由于很多中朝战俘以前是国民党军和韩军,美国意识到联军战俘在数量和忠诚上的优势可以为西方谋求一场意识形态宣传战的胜利。
1952年1月,美国提出按照战俘的意愿自愿遣返,立刻遭到朝中方面强烈反对,双方在战俘遣返原则上陷入了长期尖锐的斗争。
中朝苏的最初立场1951年7月,在停战谈判的启动阶段,中朝苏经过协调,由毛泽东指挥谈判。
经斯大林同意,毛泽东拟定了停战谈判方案,中朝在7月5日达成的《关于停止朝鲜军事行动的协议(草案)》中决定,中朝方面关于战俘问题的立场是:在停止军事行动后的3个月内,双方应分批全部交换战俘。
对于战俘问题,最初中苏都很乐观。
毛泽东在11月14日向斯大林发出由周恩来起草的电文通报中方意见:“我们反对一对一的原则而主张有多少遣多少的原则,估计这一问题不难达成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美援朝美国战俘为何宁愿去中国也不回国
导语:温纳瑞斯在战俘营待了将近3年,与志愿军朝夕相处。
后来谈起战俘营生活,温纳瑞斯对志愿军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
他说:“我所以由敌人变为中
温纳瑞斯在战俘营待了将近3年,与志愿军朝夕相处。
后来谈起战俘营生活,温纳瑞斯对志愿军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
他说:“我所以由敌人变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我所以要留在中国,首先是由于志愿军。
志愿军善待俘虏,把我们当朋友、当兄弟,教我们认识真理,热爱和平。
”他回忆道:“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美国依仗他们的空中优势对志愿军进行‘空中绞杀’战,狂轰滥炸交通运输线。
中国物资运不上来,河水都结冰了,志愿军还穿不上棉衣,有的穿草鞋打仗。
但志愿军却想办法保证战俘穿得暖和,战俘们棉衣、棉帽、棉鞋、棉手套,又新又厚。
战俘的伙房与志愿军的伙房离得不远,志愿军在那边吃玉米、高粱窝窝头和炒面,战俘们在这边却吃大米、白面、肉。
美国飞机来轰炸,志愿军首先把战俘转到安全的地方,自己在野外站岗放哨。
有一天,一辆马车冒着飞机的轰炸向战俘营飞跑,来到战俘营停下了,没人下来。
我们跑过去看,只见满车战俘生活物资,赶车的志愿军战士满身是血,倒在车上死了。
战俘们哭了,脱下帽子致哀。
”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获了成千上万的“联合国军”士兵。
1953年7月,有21名被中国军队俘获的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宣布拒绝遣返回自己的国家,而是选择到中国生活居住。
事件公开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后来,这22名战俘中有一名叫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的美军战俘一直留在了中国,在山东省济南市生活了50年,人们都习惯称他为“老温”。
2004年,温纳瑞斯在山东济南去世,享年82岁。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