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与抗生素类的分析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抗菌药物是指可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随着微生物的不断演变和耐药性的出现,对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对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它们通过靶向微生物细胞的关键结构或代谢途径,干扰其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帮助人类战胜各种感染病。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抗菌药物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和抗菌谱,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能力的化合物。

根据来源和结构,抗生素可分为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抗生素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长期滥用和不当应用,导致许多细菌产生耐药性。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它们可以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或抑制真菌细胞内酶活性等方式,抑制或杀灭真菌。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氟康唑等。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包括流感、艾滋病等病毒引起的疾病。

抗病毒药物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或增强宿主免疫力等方式发挥作用。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奥司他韦等。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疾病,如疟疾、银屑病等。

抗寄生虫药物可通过破坏寄生虫代谢途径、抑制寄生虫生长繁殖等方式,对寄生虫产生毒性作用。

常用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奎宁、吡喹酮等。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通过干扰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来发挥作用。

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1. 细胞壁合成抑制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裂,从而杀灭细菌。

2. 核酸合成抑制抗生素如利福平和环丙沙星,通过抑制微生物核酸(DNA或RNA)的合成,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复制,从而杀灭微生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几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几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几类在临床医疗领域中,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感染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为了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抗菌谱的不同,抗生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

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但过度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2.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性疾病,如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庆大霉素、氟康唑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或破坏真菌细胞膜,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通常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来发挥治疗作用,如阻断病毒蛋白的合成或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等机制。

4.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病的特殊药物,包括一线抗结核药和二线抗结核药。

一线抗结核药通常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用于结核病的标准治疗;而二线抗结核药在一线治疗失败或患者耐药时使用,如卡那霉素、乙胺丁醇等。

5.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有磺胺类药物、喹啉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杀灭或驱除人体内寄生虫,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抗菌药物可以被分为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等几类。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各类抗菌药物的特点和适应症,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和耐药性的发生,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病毒或真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它们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兽医领域,对于治疗细菌感染和疾病预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照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

它们由真菌、细菌或人工合成,具有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能力。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

2. 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针对病毒性感染,例如流感、艾滋病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如抑制病毒复制或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和奈法韦等。

3.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它们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轻或消除感染症状。

克霉唑和伊曲康唑是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4. 抗寄生虫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和血吸虫病等。

它们能够摧毁寄生虫,减轻或消除感染症状。

奎宁和多奈哌齐是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

5. 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用于治疗结核病,这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这些药物可以杀死或阻止结核杆菌的生长,有助于治疗和控制结核病。

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是常用的抗结核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作用机制: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

这些药物会干扰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过程,从而使其失去保护,细菌很容易受到损害。

2.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类似红霉素和四环素等抗生素,可以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达到抑制菌生长的效果。

这些药物会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合成过程。

3. 干扰核酸的合成:一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和碱基类似物等,可以通过插入到细菌的DNA或RNA中,干扰其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这些药物是通过与细菌的核酸结合来发挥作用。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耐药性增加的现象。

因此,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使用抗菌药物必须科学、合理的使用。

本文将分析我院儿科门诊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希望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我院儿科门诊的记录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约占总使用药物的三分之一。

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是头孢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例如头孢呋辛和青霉素V钾。

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明显高于其他治疗药物,而且很多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也没有进行敏感性检测。

总体来看,我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于相应水平,且存在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现象。

二、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分析1. 对细菌感染的误诊很多患者因为对病情不了解,往往会将症状简单的归结为细菌感染。

实际上,很多疾病都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例如流行性感冒、急性喉炎等,这些疾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刺激细菌株的变异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加剧医疗卫生领域的耐药性问题。

2. 按照经验治疗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许多医生会凭借经验或者惯用的方法来选择抗菌药物。

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因为不了解患者的病情,使用药物不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对患者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3. 抗菌药物自行购买一些家长为了便捷或者觉得便宜,在没有医生建议或者处方的情况下,自行购买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这种使用抗菌药物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因为很多抗菌药物都是属于处方药,对患者需求量与用量的掌握度也很难掌握,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严重的过敏反应和副作用。

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措施1.临床医生需要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医院应该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各种疾病和疾病的识别能力。

根据临床实践情况,及时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要严格执行用药指导,出示处方,进行要求的敏感变异性检测等。

2. 加强宣传增强患者对细菌感染和抗菌药拥堵的认识。

告诉患者抗菌药物只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细菌感染。

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

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
s)是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等)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 其他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 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产品。
曾用名“抗菌素” “抗菌素”的叫法不科学:抗生素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真菌、支原体、衣原 体等多种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因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 1982年,将“抗菌素”的名称规范为“抗生素”。
甾体类抗炎药
类固醇是一类机体会自然合成的物质,即人们常说的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 松、地塞米松等。应用在药物中的时候,作为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最常 见的。
非甾体抗炎药
常见的非类固醇类消炎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吡罗昔 康,酮咯酸等等。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化疗)主要是指对所用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 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抗微生物药(antimicrobial drug)是指用于 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此类药物选择性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抑制 或杀灭病原体而对人体细胞几乎没有损害。主要包括抗菌药物、抗真菌药和抗病毒 药。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 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 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 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抗菌药物所指的范围较广,凡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物质统称 为抗菌药物。它包括化学合成药,如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药,也包括抗生素 中的抗菌素,还包括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
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物
• 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物?

医院感染的抗生素使用与抗菌药物管理

医院感染的抗生素使用与抗菌药物管理
发生。
对策建议与展望
完善抗生素使用规范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制定和完善抗生素使用规范,明确抗生素 使用指征,规范用药剂量和疗程,减少物采 购、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管理,提高抗菌 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提高患者安全意识
开展科研与国际合作
加强患者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抗生素使 用的认知,引导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减 少滥用现象。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抗菌谱,抗菌药物 可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也可根据其 化学结构和来源进行分类。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 蛋白质合成、抑制核酸复制和转录等 途径,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或功能,从 而达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限制抗生素使用
为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医院应制 定抗生素使用规范,限制不必要 的抗生素使用。
05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 监管政策与实践
国家层面的监管政策与措施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生素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 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对各级抗生素的使用权限进行严格规定,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患者免疫力低下、基础疾 病多等因素增加感染风险 。
04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在 院感防控中的应用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某些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为预防术后感染,医生可能会给患者预防性使用抗 生素。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某些高风险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者,医生可能会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以 降低感染风险。
02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 基本知识
抗生素的定义与种类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不断加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推动抗菌药物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对一季度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二、数据分析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统计数据,一季度内,全国医疗机构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量为XXX 克,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其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传统抗菌药物仍然是主要使用药物。

2.不合理使用情况虽然抗菌药物的使用总量下降,但不合理使用仍然存在。

仍有部分医生在治疗病情不清的患者时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3.耐药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XXX季度内检测到的耐药菌株的百分比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

耐药菌株主要集中在医院感染等特定领域,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杆菌等是耐药程度较高的菌株。

三、问题分析1.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复杂多样,有三方面主要原因:(1)医生处方不规范,过度使用抗菌药物;(2)患者要求使用抗菌药物,医生往往会满足患者的要求;(3)缺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宣传教育。

2.耐药性产生的原因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使得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此外,不合理的药物配伍使用也会导致菌株的产生。

三、解决方案1.提高医生的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通过加强医生的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医生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处方评价制度,对医生的处方进行监督和评估。

2.加强患者的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推广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的知识,引导患者不滥用抗菌药物。

3.强化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建立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控和控制。

四、结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遏制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加强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抗生素活动总结

抗生素活动总结

抗生素活动总结引言概述: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者杀死细菌的药物,它们在医疗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抗生素的活动进行总结,包括其作用机制、分类、使用注意事项、耐药性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某些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保护,最终死亡。

1.2 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青霉素类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DNA合成,使细菌无法进行正常的遗传物质复制,从而妨碍其生长和繁殖。

1.3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挠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菌无法正常运作。

二、抗生素的分类2.1 根据作用范围分类:广谱抗生素能够对多种细菌产生作用,而狭谱抗生素只对特定类型的细菌有效。

2.2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抗生素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多个类别,每一个类别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2.3 根据来源分类:抗生素可以分为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全合成抗生素,根据其来源不同,其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也有所差异。

三、抗生素的使用注意事项3.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增加,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选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2 注意过敏反应:某些人对抗生素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难点等,因此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告知医生过敏史。

3.3 遵守用药规范: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者停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者抗生素失效。

四、抗生素耐药性问题4.1 耐药基因的传播: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来传递耐药基因,使得抗生素对其失去作用。

4.2 多重耐药问题:某些细菌可同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对治疗感染疾病造成为了极大的挑战。

4.3 抗生素滥用的影响: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耐药性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TLC法 HPLC法 IR法
与丙二酸反应
C
D
E
鉴别试验
(一) 与丙二酸的反应
叔胺化合物
[示例] 诺氟沙星乳膏的鉴别:
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5ml,置水浴上 蒸干,残渣中加丙二酸约50mg与酸酐1ml,在 水浴中加热10分钟,溶液显红棕色。
精密称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诺氟沙星4mg ),置分液漏斗中,加 氯仿15ml,振 摇后,用氯化钠饱和的0.1 %氢氧化钠溶液25、20、20和10ml分次提取,提取液置 100ml 量瓶中,加0.1 %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 ,精 密量取续滤液10ml,加0.4 %氢氧化钠溶液制成每1ml 中含5μg的溶液,照分光光 度法(附录Ⅳ A),在273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另精密称取诺氟沙星对照品
CO2H
R4
N
R5 R1
结构与性质
(三)旋光性
O
F
CO2H
﹡ N
N
N
O
氧氟沙星
O
F
CO2H
﹡ N
N
N
O
左氧氟沙星
结构与性质
(四)与金属离子络合
➢与钙、镁、铁、锌等离子形成螯合物 ➢不宜与牛奶等食物或药品同服 ➢长期服用会引起缺铁、缺钙等
三、鉴别试验
与丙二酸 呈色反应
UV法
与叔丙胺二基酸反团应
棕红-红紫-蓝
1
溶解性
R2 O
2
酸碱两性
R3 X
CO2H
R4
N
3
紫外吸收
R5 R1
4
旋光性
5
分解反应
6 与金属离子反应
结构与性质
(一)两性与溶解性 羧基 弱酸性 氮原子 弱碱性
R2 O R3 X
CO2H
R4
N
R5 R1
1、与酸、碱均能成盐 2、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溶解度↑
结构与性质
(二)紫外吸收
R2 O R3 X
鉴别试验
(二)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示例] 左氧氟沙星的UV鉴别: 取供试品适量,加0.1mol/L 盐酸溶液
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μg 的溶液, 在226nm与294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在263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
注意鉴别的专属性
鉴别试验 (三)TLC法
• ChP2010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氟罗沙星用 TLC法鉴别。
N
R5 R1
6-氟-4-喹诺酮-3-羧酸
化学合成抗菌药,由于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使用安全,易于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代表药物
第一代药物:
第二代药物:N C2H5
萘啶酸
NNN
HN
C2H5
哌嗪基
吡哌酸
代表药物
第三代药物:
O
F
CO2H
O
F
CO2H
N
N
HN
C2H5
诺氟沙星
鉴别试验 (四)HPLC法
• ChP2010规定:喹诺酮类药物含量测定项 下的供试品主峰应与相应对照品主峰的保 留时间一致。ChP2010收载的喹诺酮类药 物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鉴别。
鉴别试验 (五)IR法
• 盐酸环丙沙星的鉴别:供试品的红外光吸 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一致。
四、特殊杂质检查 左氧氟沙星光学杂质(右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中有关物质的HPLC检查
F
N
N
HN
环丙沙星
O CO2H
N
N*
N
O
氧氟沙星
代表药物
第四代药物: O
O
F
CO2H
F
CO2H
N
N
N
N
HN
O
N
O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NH2 O
F
CO2H
H N
H
F
O CO2H
N
N
HN
F
H
N
N
H
O
司帕沙星
莫西沙星
结构与性质
R2 O R3 X
CO2H
R4
N
R5 R1
二、喹诺酮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一般为类白色或淡黄色结晶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示例] 盐酸洛美沙星含量的戊烷磺酸钠离子 对HPLC 测定
诺氟沙星乳膏含量的UV测定
含量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诺
氟沙星对照品适量,加氢氧化钠液(0.02mol/L)制备成每
1ml中含4μg的废液。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诺氟沙星 4mg)置分液漏斗中,加氯仿15ml,振摇使膏体溶解后, 用氢氧化钠液(0.02mol/L)25、20、20与10m(分次提 取(每次提取时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ml)收集提取液置 100ml量瓶中,用氢氧化钠液(0.02mol/L)稀释至刻度, 滤过,弃去初滤液,精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100ml量 瓶中,用氢氧化钠液(0.02mol/L)稀释至刻度,摇匀, 即得。 测定法 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照分光光度
专属性不强
含量测定
(一)非水溶液滴定法
注意事项 : 1、严格控制醋酐加入量,并用水分测定法调 节至滴定液含水量为0.01%~0.2%。否则结果 明显偏低。 2、亦可在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以麝香草酚 蓝为指示剂用甲醇钠标准溶液滴定。
含量测定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示例] 诺氟沙星乳膏含量的UV测定 :
特殊杂质检查
[示例] 左氧氟沙星光学杂质(右氧氟沙星) 的HPLC检查:
配合交换手性流动相法(HPLC)
色谱条件
C18柱 硫酸铜-D-苯丙氨 酸-甲醇(82:18)
294nm
40℃
1.0mg/ml •供试品溶液 10μg/ml •对照品溶液
0.2mg/ml •氧氟沙星对照品
各20μl •进样
特殊杂质检查
氟罗沙星
【示例】取供试品与氟罗沙星对照品适量,加三氯甲
烷-甲醇(4:1)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分别作为供 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另取氟罗沙星对品与氧氟沙 星对照品适量,加三氯甲烷-甲醇(4:1)制成每1ml含氟 罗沙星1mg和氧氟沙星1mg的混合溶液,作为系统适 用性试验溶液。
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 胶G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 氨溶液(5:6: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 干,置紫外灯(254nm)下检视,系统适用 性试验应显示两个清晰分离的斑点,供试 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荧光应与对照 品溶液主斑点的位置和荧光相同。
[示例] 环丙沙星中有关物质的HPLC检查:
五、含量测定
非水
溶液 • ChP2010吡哌酸的含 滴定 量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
紫 外
• ChP2010诺氟沙星

乳膏含量 测定采用UV
HPLC法
•盐酸洛美沙星 •左氧氟沙星
含量测定
(一)非水溶液滴定法
[示例] 吡哌酸含量的非水溶液滴定测定 : 取供试品约0.2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20ml 溶解后,加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高氯酸滴定 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纯蓝色,并将滴定 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 (0.1mol/L)相当于30.33mg的C14H17N5O3 。
抗菌药物与抗生素类 药物的分析
教学内容
1 抗菌药物喹诺酮类 2 -内酰胺类 3 氨基糖苷类 4 四环素类
学习要求
掌握
各类药物结构、性质、质量分析特点
熟悉
有关物质的来源与检查方法
了解
体内样品分析与临床检测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析
一、结构通式
R2 O
(F) R3
65
COOH
43
78
12
R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