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名状》历史背景浅谈
国产电影投名状解说文案

国产电影《投名状》6分钟解说稿清朝末年,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之间爆发了长达14年的战争,在一场炼狱般的战争中,清军全体覆灭,只有一个名叫庞青云的将领躲藏在尸堆之下,逃过了一劫。
劫后余生的庞青云弥望的走在野路上。
不知过了多久,唐青云忽然昏倒在地,所幸被。
一个名叫阿玲的女人所救,他连给庞青云为下一碗汤水,让庞青云稍稍恢复了体力。
而后阿联又向红颜知己班倾听的庞青云的苦诉字词,庞青云爱上了这个善良的女人。
但是但庞青云在次日醒来后却发现阿联不见了踪影。
庞青云没有多想,便再次上。
路了,他来到街角,想要领上一口救济粮,却引起一个名叫姜武闫的土匪的注意,将武阳想要庞秋明的军靴,庞青云不给两位店打堆在一起,结果是庞清明完胜,而将武阳也是心服口服,并邀请庞青云去见他。
大哥为了一口饭吃,庞清云同意了监务员的邀请。
可见我一样去把庞青云带到一处峡谷。
原来讲五羊他们一帮土匪想要再次抢劫太平天国的军粮。
在这次行动中,庞青云救下了江五羊还干掉了太平军将领,挡住土匪们取得了胜利。
庞青云跟着土匪来到村寨,却见到了那日不辞而别的阿莲。
不过让鹏。
青云悲伤的事,阿联竟然是土匪头子,周二虎的妻子,他也只能把d 20的情感深埋于心呢,看着抢劫来的军粮,土匪妹所在的村子一片欢呼,但高兴没多久,一对奎子营清军便来到村子强行收走了这些军粮,还肆意欺辱村民,让人愤恨不已。
就在这时。
庞青云来到土匪头子张二虎身前说是这个年头,除非就是狗,谁都可以过来踢两脚。
要想在这动乱年代,九个火头,何不弃妃从军薄一口军粮,他庞青云刚好认识菌中的人物,可介绍诸位兄弟披上正规军的军服,赵二虎考虑一番后,决定听从庞青云的。
建议为了兄弟一条心,三人又立下投名状,极为生死与共的好兄弟,并拜堂。
青鱼为大哥,赵二虎为二哥间,五言为3d至此,兄弟三人带着村中少壮踏上了么病立马的军旅生涯。
庞青云带着两位兄弟来见朝中三公。
为了给自己之前战败仪式熟。
对,也为了迅速在军中力气自家名号,庞青云向三公立下军令状,说是10日内可以攻取书城。
《投名状》电影影评

《投名状》电影影评《投名状》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人性的扭曲与挣扎。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权力、欲望和兄弟情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国家、人民以及个人牺牲的深入思考。
电影中的主人公庞青云,他的思路反映了中国近代史走入死胡同的原因。
他为了抽象的国家人民,不惜牺牲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
四千降卒的死亡并未让他满足,为了顾全大局,他还要继续牺牲二弟。
这种以牺牲个体为代价的行为,在他看来是解决问题的高效方式,但这种高效的背后,却是思维的懒惰。
在复杂的情况下,牺牲似乎成为了一种惯性的选择,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牺牲的循环将永无止境。
人性的扭曲在庞青云为牺牲二弟找理由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他将牺牲合理化,却忘记了兄弟之间的情谊。
他的行为让我想起了易牙、竖刁和开方,这些人为了取悦君主,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或自身,而管仲曾警告齐桓公要警惕这些泯灭人性的人。
庞青云的牺牲是扭曲的,他效忠的对象不再是具体的人,而是抽象的百姓。
在他的眼中,为了全体百姓的幸福,牺牲个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包括他的兄弟。
这种对人性的扭曲,让人不寒而栗。
从个人视角来看,国家富强也并非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护照持有率不到10%的中国人来说,被中国人欺负的可能性远大于被外国人欺负。
因此,这种为了虚幻的国家富强而牺牲个人的行为,在现实中显得如此荒诞。
我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牺牲,无论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还是拔他人的一毛以利天下。
所有强调牺牲的组织,在我眼中都如同邪教一般。
一个国家如果必须以牺牲个人为代价来求得生存和富强,那么它的灭亡或许反而更有利于所有人的福祉。
整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是,朝阳的光芒照在两个少年脸上,让他们看起来充满希望与善意。
然而,当他们对桌下瑟瑟发抖的年轻姑娘说“别怕,出来吧”时,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强行将姑娘拖出,随后便是强暴。
这种强烈的对比,将人性的扭曲与邪恶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阿甘正传》和《拯救大兵瑞恩》虽然也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但对人性高贵的歌颂让人如沐春风。
2024年投名状电影观后感

2024年投名状电影观后感《投名状》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刺客在日本战国时期接受任务,要刺杀当时最强大的战国大名之一,织田信长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紧张刺激的剧情和精彩的动作场面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在观看完《投名状》后,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首先,我对电影的制作水准感到非常惊叹。
影片在视觉效果上非常出色,细腻的画面和精心设计的场景使得观众仿佛能够身临其境。
尤其是在刺客与敌军的搏斗场面中,动作的解构和摄影的运用都使得整个过程更具震撼力和真实感。
此外,电影的色调和音效也非常合适,营造出一种悬疑和紧张的氛围,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了刺客的忧虑和压力。
其次,我对电影的剧情和角色塑造也非常满意。
电影通过织田信长和刺客之间的对峙来展现出两个不同阶级人物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织田信长作为一个霸主,对于杀手这样的刺客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而刺客则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考验和选择。
电影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复杂性。
他们都有自己的信念和动力,但又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境遇。
这种对人性的描绘和对道德伦理的思考使得整个电影更加深刻和有内涵。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刺客具有冷静、果断的特质,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一切代价,但又逐渐发现自己内心的迷茫和矛盾。
织田信长则展现出了一位胸怀大志、深思熟虑的领导者形象,他的智慧和谋略让人敬佩。
另外,电影中的其他配角也都有着鲜明的印象,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衬托主角,而是给整个故事注入了更多的张力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让我深入思考了很多问题。
人性、正义、权力、谋略等等,这些话题都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刺客的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的标准?为了制定和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人可以做出怎样的选择?权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又是如何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探讨。
《投名状》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角色,以及精彩的故事情节,鼓励观众思考这些问题。
投名状电影观后感

投名状电影观后感《投名状》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中美合拍的历史题材电影。
该片基于1950年代的中国,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成为反抗军走私家的故事。
观看完《投名状》,我不禁被电影所呈现的故事情节和表演所打动,深有感触。
首先,电影的故事背景十分独特而引人入胜。
它以195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正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期。
这个时期,农民经历了内外交困,不仅面临自然灾害的困扰,还要应对战争年代的动荡不安。
电影通过展示主人公黎明在这个时代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为了生活和家人,不得不加入到走私家队伍中,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困境。
这让观众更加能够感同身受,对主人公的命运变化产生共鸣。
其次,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注意。
张艺谋以其独特的导演手法,将故事贯穿起来。
镜头选景、色彩和音乐的运用,使得整个电影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和独特的艺术美感。
此外,电影中的动作戏描绘得惟妙惟肖,通过紧张刺激的剧情,让观众感受到了主人公生活在动荡战争年代中的艰辛和压力。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分。
主人公黎明生活在一个充满黑暗与诱惑的世界中,他直面困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渐脱离了走私家的掌控。
他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敢精神,给了我很多思考。
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在黎明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转变,这让电影更加真实而引人深思。
《投名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也令人深思。
电影在展示黎明的成长过程中,贴近生活,融入历史的温度。
通过主人公的奋斗与努力,电影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即个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决心可以改变命运。
黎明用自己的努力,逐渐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个拥有思想和意志的独立个体。
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为观众带来了一种信念,让人相信,在困境中,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够找到自己的出路。
同时,电影对于历史的再现也是一大亮点。
《投名状》背景中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让观众们更加了解那个年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
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感人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缺点和不平等的问题,引起了观众的思考。
影片《投名状》的故事原型:清末奇案“刺马案”

影片《投名状》的故事原型:清末奇案“刺马案”文/翟晓洁清末四大奇案指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案”、“刺马案”和“太原案”。
其中,刺马案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比如,90年代台湾拍过一部连续剧,叫做《刺马》,由姜大卫和李婉华主演,讲述了这个案件背后的故事;2007年,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的大片《投名状》,也是以刺马案为原型,描绘的情节内容与电视剧《刺马》大体类似。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真实的“刺马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刺马案”是简称,全称应当叫做“刺杀马新贻案”,直接凶手名叫张汶祥。
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上午,两江总督、封疆大吏马新贻刚完成了一场阅兵操练活动,在几位巡捕的护送下,正徒步返回督署。
此时,一名平民打扮的男子一边高喊“冤枉”一边向马新贻奔来,仅隔一步距离时,他突然从靴筒里抽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只见刀光一闪刺向了马新贻。
随着一声惨叫,这位头戴一品顶戴的清廷大官倒在了地上,在他的右肋部位,插入了一把3寸多长的钢刀,刀身已全部没入体内,只见刀柄,鲜血顿时喷涌了一地。
刺客是一中年男子,他行凶后并不逃跑,而是站在原地高喊:“刺客是我张汶祥!”随即,他被几名巡捕当场擒获,按倒在地。
光天化日之下,清廷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因为伤及要害,于次日不治身亡。
这位马大人是山东菏泽人,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历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抚等职,他仕途平顺,晋升速度很快。
1868年,因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慈禧的赏识,47岁的马新贻被亲命为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居从一品。
可谁都没有料到,马新贻刚上任两年就被一个平头百姓当街刺死,消息很快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慈禧很生气,马上命令江宁将军和漕运总督两位一品大员火速赶往江宁,调查此案。
但是调查结果并不理想,两位官员审了好长时间,只知道刺客叫张汶祥,是一个49岁河南平民。
解析《投名状》的三重建构(一)

解析《投名状》的三重建构(一)摘要《投名状》选材虽囿于老套的商业大片模式:历史题材+战争片,但在内容上的“夺胎换骨”、立意上的蕴藉幽深、叙事方式上的耳目清新,却是“新酒装旧瓶”。
影片的叙事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深层历史感的建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温情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键词《投名状》历史感人物形象人文关怀纵观2008年初的商业大片,陈可辛的《投名状》可谓是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虽其选材囿于老套的商业大片模式:历史题材+战争片,但在内容上的“夺胎换骨”、立意上的蕴藉幽深、叙事方式上的耳目清新,却是“新酒装旧瓶”,让人为之振奋和喝彩。
简而言之,笔者将其概括为三重建构:深层的历史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温情的人文关怀性,并分别予以述之。
1、深层历史感的建构首先,《投名状》中折射出深层的历史感。
它解构和颠覆了以往商业大片努力渲染和宣扬的战争神话,暴力神话,江湖神话,还原了历史和人性的本真面貌。
电影取材于清代一个备受关注和充满悬念与争议的历史故事一“刺马案”。
那是一个饿殍遍野、官逼民反、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
此前的大片处理这一宏大叙事时,往往营造一种唯美的、史诗般的暴力浪漫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刺激,观众在饕餮视听大餐时,自然忘却了战争的残酷。
历史的真相。
作家孙甘露感叹道:从《卧虎藏龙》开始,古装片的主角都是飞着的,飞檐走壁,虚无缥缈,这一次终于是脚踏实地的。
网上一位叫小宝的评论员说得更直接:之前的古装大片,恁是凤冠霞帔,用足了所谓的东方元素,电影骨子里传达的观念或是迎合现代商业,或者干脆代表了意识形态,换言之,那些故事根本上是消解历史的。
这一次,陈可辛终于触及到中国人的古典情怀。
即对于忠孝节义的认识和捍卫,也终于让人看到了尊重历史的观念,并触摸到复杂历史背后的真实的人性,透射出厚重的质感。
影片以黄灰色为画面的基调,凸显了历史的苍凉灰暗,战争的血腥恐怖。
尤其在战争场面的设计上。
力求写实,不避血腥。
黄沙狼烟,血肉横飞。
投名状深度解析

投名状深度解析生于现实死于理想——《投名状》深度剖析中国传统思想是非常务实的,因此常出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一类的枭雄人物,这种人,为达到他们目的,不惜一切手段,除自己外,虽骨肉至亲,平生莫逆,皆可杀,他们拥有最为冷酷的灵魂,同时又怀有常人看来最为崇高的理想——平天下。
中国的历史历来认为,天下,是英雄们逐鹿问鼎的狩猎场,他们构成天下这张棋盘上最耀眼的坐标点,其他人,无数生灵,为这些点所辐射,填充起英雄进退之间的那些罅隙和夹缝,我们的历史,只能看见英雄的驰骋和挥洒,作为弱小个体者的历史,只字不提。
庞青云,刘备似的枭雄,勇武、城府、隐忍、冷酷、虚伪、坚韧、自我,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运气。
能够在死人堆中苟且偷生、在军机处以八百兄弟为赌注、舒城立威、向何魁借粮、苏州杀降、西太后面前求为江苏免赋,直到杀死义弟,每一个动作,我们都能依稀看见历代枭雄投射在他身上的影子。
其实庞青云的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是信念。
不管对他而言,终极目标是所谓理想还是野心。
儒家理想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内圣外王”,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只不过是一个悖论,自相矛盾,永远也不可能达到。
枭雄,是历史中非常可怜的一种人,他们一方面在外部世界里摸爬滚打,尔虞我诈,另一方面还要为自己树立起冠冕堂皇的伟大理想,欺骗天下,欺骗自己,而不肯承认他们追求的,就是最大的权力,最高的欲望。
不过,无论成功与否,也许到后来,他们自己也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因为从来没有人,哪怕试图着去探求过这种人的内心世界,看庞青云起起落落,忽然明白,几千年以来中国人的处世思想,都是这般的卑微而倔强,残忍而矜持,嘴里念着圣贤的名字,却分明举起了杀人刀。
英雄,赵二虎,枭雄的死敌。
赵二虎就是关二爷加郭靖的化身,连出场时候的造型也有几分相似,老刘的扮相就是适合比较正的人物,在形象塑造上也有向关公靠拢的痕迹,义字当先,不过在电影前半部分,他还只是坚持于“小义”,大秤分金,大块分肉,兄弟情谊高于一切,这一点,几乎和关羽并无二致,这个时候,他顶多算一个讲义气的土匪,还算不上英雄,在他那个阶段的人生里,除了义气、土匪,几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这样的人生,未免苍白,不过却更具可塑性。
电影《投名状》一手抚面,一手封喉

电影《投名状》一手抚面,一手封喉[摘要] 《投名状》既表现了男人之间兄弟情义的纠葛与碰撞,还通过真实展现暴力场面来达到反对战争目的。
该片就像一部反映战争残暴、直指人性深处的史诗。
因此,观看《投名状》时,我们既可为致命情义而伤感,也可为乱世决杀而恐惧,就好像被一手抚面又一手封喉。
从悲悯、仁慈、反战这个角度上说,陈可辛的这部影片基本上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
而广大的观众,亦可从他的影片中得到颇深的启迪。
[关键词] 《投名状》;兄弟情义;战争《投名状》成为2007年度华语片全球票房冠军,取得了在亚洲各地票房累计超过3亿元的业绩。
这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一部由国人主演、编导、拍摄的最大场面的战争巨片,是别开生面的“三个男人一台戏”。
“投名状”,语出《水浒传》中林冲投奔梁山一节,“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的典故。
意指取人头一个作为真心入伙的信物,以表明自己有命在身和兄弟之义高于一切,这是一种绝对忠诚的表示。
众所周知,电影《投名状》是根据“满清四大谜案”改编,内容基本沿用民间传说“刺马案”。
它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曾经被改编为小说、京剧等,但是这个故事之所以被人们一直不断的讲述或改编,正源自于我们用新方式诠释旧故事的热情。
其实“自莎士比亚之后,一切情节都成滥套,但是,没有新鲜的故事,却永远会有新鲜的嘴唇――永远会有用新的方式去呈现、去讲述的老故事。
永远会有鲜灵灵的、真实的现实、社会的困窘与痛楚为‘滥套’式的老情节模式吹入鲜活的血色。
”①此时,导演把“投名状”作为电影的片名,其实是把它当作构成故事的关节点,这也更是展现人物性格的主要线索。
影片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都是围绕着“投名状”来进一步展开和发展的。
这一故事的着力点是表现男人之间兄弟情义的纠葛与碰撞,是这种兄弟情谊面对现实理性的利益和情感的冲突时的生死抉择。
看罢《投名状》,给人记忆深刻的是“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死生相托,生死与共!”这句来自电影中荡气回肠的经典台词,让所有人都不禁热血沸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投名状》历史背景浅谈李秀高文娟*【摘要】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投名状》取材于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部风格质朴、内蕴丰富的作品。
在情节上,它以兄弟情义作为载体对人性进行了深入解读。
虽然它在新历史主义语境下,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事实采用了杂糅、杂取与叠化的方法,但是剧情当中依然展现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风貌,体现了当代人对太平天国历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投名状》太平天国历史背景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投名状》以清末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历史过程为背景,讲述了三个结义弟兄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效力朝廷最终反目成仇的故事。
在情节上,不仅从兄弟情义的视角解读了人性,而且深度还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场景,体现了当代人对那段历史的重新思考与审视。
一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首先,《投名状》表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湘军与太平军交战的场景。
在故事的开场,绿营军官庞青云与太平军作战兵败只身逃脱,电051*李秀(1987 ),女,辽宁海城人,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高文娟(1985 ),女,江苏连云港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影表现的战场场面基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真实情况。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清廷纠集各省绿营兵对太平军实施围追堵截,清末的绿营兵装备低劣、战斗力低下,其使用的火器仍然是清初制造的鸟枪、抬枪。
由于国家承平日久,武器装备年久失修,“鸟枪三千八百九十杆内,(仅)选出堪用者一千杆”。
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廷令各地加紧制造火器,但新造的鸟枪,质量还不如清初的好。
正如杭州将军倭什纳奏称:“军需局拨给之鸟枪,经操练后多有伤膛,施放打准不甚得力。
”②因此,清军在镇压太平军初期仍然广泛使用冷兵器作战。
由于清军武备废弛,导致在与太平军交锋时经常一触即溃,其交战场景与故事开场庞青云诈死逃脱如出一辙。
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才能一路攻城略地,占领南方数省与清廷对抗。
其次,《投名状》里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纳“投名状”、义结金兰、投靠湘军,基本符合历史真实。
特别是庞青云曾为绿营军官,其投效湘军并非偶然。
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在对驻省城绿营兵的整顿中,将塔齐布所部绿营悉数整编为湘军。
曾国藩指挥的湘军性质与八旗、绿营有所不同,它是响应朝廷诏令,由在籍官员招募编成的地方武装,它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在招收兵将的时候注重封建的邻里、师生、兄弟、朋友关系,像故事中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相约去投军,正符合曾国藩提倡的用同乡、师生情谊维系全军感情,在军营中提倡“死党”关系。
由于士兵、将领私人关系转相招引,官兵之间靠同乡、同事、师生、朋友等私人感情维系,便于利用同乡的情谊维系军队的团结,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团结的军阀武装,这在《投名状》的战争场面中有深刻的体现。
最后,《投名状》表现出的战争规模和战场战术,基本符合历史真实情况。
电影中出现了多个战场画面,交战双方所使用的兵器、军人的制服与当时的情况基本相同。
电影中出现的清军士兵形象比较接近历史真实:头戴缨帽,束额巾,穿窄袖的短衣、紧身的袄裤,再加上镶边的背心,在背心的背部画有一个大圆圈,里面有表明了兵、勇、亲兵等身份的字样。
151电影《投名状》历史背景浅谈①②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装备》,解放军出版社,2006,第343页。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装备》,第343页。
电影中出现的太平军士兵个个红布包头,身穿黄色衣裤,挎腰刀或手持长矛。
电影中太平军将士的服装打扮以及城墙上的“拜上帝”的字迹,体现了导演对新历史主义的观点与方法的准确应用。
二比较完整地还原了战争的经过首先,在影片开始,展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战争场面。
在电影开场时,庞青云率部与太平军激战,被太平军击败后惶惶如丧家之犬,丢弃部下独自逃命,这基本符合各地绿营兵在战争初期的表现。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当地驻防绿营将弁疲弱怯战,动辄溃逃,在与太平军交锋过程中表现为“士无斗志”“一遇贼徒,辄鸟兽散”。
在一次战斗中,太平军数十人奋勇冲来,绿营兵竟然“三千余众拥挤夺回”,“闻声远遁,自相蹂躏”。
①清末绿营兵的腐朽,被电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情节也为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投奔湘军为朝廷效力埋下了伏笔。
其次,《投名状》展现了1858年10月湘军李续宾部攻打舒城的过程。
故事中,庞青云所部攻占了太平军据守的重镇九江,接着攻下了太平军防守严密的太湖、潜山、桐城,但战斗场面主要集中于舒城争夺战。
历史上,舒城争夺战是湘军将领李续宾的谢幕之作,在这场战斗中,李续宾被太平军打得大败亏输,不仅督办安徽团练、工部侍郎吕贤基战死,而且不久之后李续宾本人也在三河镇兵败身亡。
电影中刻画了舒城争夺战的细节:姜午阳割下守将的头颅高高举起,子弹从士兵的额头上滑过,士兵的身体被炮弹打碎,庞青云被长枪刺中肩膀。
导演着力刻画舒城争夺战,其目的在于为三兄弟最终反目成仇埋下伏笔。
最后,苏州围城战是《投名状》中导演着力刻画的剧情。
历史上真实的苏州围城战发生于1863年7月到12月,李鸿章率领淮军联合“常胜军”包围苏州城,双方激战数日,不分胜负。
“常胜军”夜攻苏州娄门外石垒长城,太平军守将谭绍光率守城将士顽强抵抗,伤毙敌军80名。
李鸿章督251①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654页。
“常胜军”、淮军以大炮46门猛攻苏州。
太平军坚守阵地,拼死血战。
李鸿章、戈登等见屡攻不下,遂设计策动太平军守将郜永宽、周文佳、汪安钧、伍贵文等投降。
最终,郜永宽、周文佳、汪安钧、伍贵文及汪有为、范起发、张大洲、汪怀武八守将趁谭绍光召其往慕王府商议防务之机,刺杀谭绍光后开城投降。
李鸿章为防止降众复叛,诛杀八降将,解散降众。
导演再次运用了新历史主义的手法对情节进行了重构,电影中庞青云率兵围困苏州一年,在围攻无效的情况下派出赵二虎前去招降,最终结果是太平军守将自裁以保余部。
历史上,戈登因杀降一事与李鸿章发生了尖锐分歧,在影片中则表现为庞青云、赵二虎兄弟间关于杀降的分歧,体现了新历史主义的“文本历史化”与“历史文本化”,即“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①三比较准确地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正如陈可辛导演后来所说,“战争状态下,人所做的事情是很难理解的,复杂的人性是很有趣的背景”。
②《投名状》充分表现了人在战争这种特殊状态下的反应与变化,揭示了人性的内涵,鞭挞了人性的阴暗,弘扬了人性的光辉。
首先,《投名状》的情节说明了生存是人性中最基本、最本真的需求。
在战争状态下,生存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更为重要。
片头就是“粮食无收”的背景字幕,接下来影片围绕着“粮食”展开了一系列故事。
庞青云因为一碗粥而存活,为生存赵二虎劫军粮,三兄弟义结金兰投靠湘军是为了生存,湘军在围攻苏州的时候对“馒头”产生了幻觉,为攻打南京庞青云向魁字营借粮。
庞青云三兄弟从结义到反目,生存是他们的核心目的。
对战争场面的描绘,最残酷、最令人深思、最触及人性底蕴的是“杀降”一节。
赵二虎已劝降成功,但庞青云无视赵对降兵的承诺,坚信“兵不厌诈”乃战场上的哲学,战争没有信用,只有杀戮。
庞青云的逻辑赤裸裸地暴351电影《投名状》历史背景浅谈①②胡强:《中国古典小说文化阐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第17页。
肖艳平:《〈投名状〉的伦理叙事》,《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6期。
露了人作为战争机器、杀人工具的本质,毫无人性可言。
庞青云虽“兵不厌诈”,但赵二虎却遇到传统伦理信义的矛盾,反对庞青云杀手无寸铁的人,由此二人产生分歧。
姜午阳脸上的泪,杀降的士兵扭曲的脸,庞青云木然的表情,赵二虎声嘶力竭的呐喊,充分揭示了由战争导致的人性的异化。
其次,《投名状》还原了战争中随波逐流的人们的人性轨迹。
赵二虎与姜午阳出身社会底层,战争的残酷迫使他们必须无情。
庞青云是那个时代的野心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在与赵二虎、姜午阳结义之前本为朝廷命官,他为生存结义,却从来没把兄弟情义作为行为准则,战争使得庞青云的个人野心急剧膨胀,变得冷酷无情,把别人当作工具,认为只有获得权势、满足贪欲才能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与成就感。
先是霸占了赵二虎的妻子,之后为权势及野心刺杀义弟,凸显了人性的阴暗。
在《投名状》中,三兄弟曾经一同深陷重围,庞青云身负重伤时得到两位兄弟舍命相陪,三兄弟彼此紧紧依靠,三人都相信兄弟之情经得起血的考验。
但是庞青云与赵二虎、姜午阳在血腥战场上建立起来的一瞬间的深厚情谊,并不能在此后不断的杀戮和名利争斗中被继续保持,分歧、谎言、背叛一直掺杂在三兄弟的交往之中。
这些都展示出战争状态下,人性扭曲、嬗变的诡谲。
最后,《投名状》在情节安排上对历史现实进行了还原和解构,直逼人性深处,震撼人们的灵魂,促使人们反观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叩问人性,梳理人性。
特别是电影中小五、小七的母亲的哭诉,苏州被围时士兵的哀号,士兵们关于“馒头”和“猪崽”的幻想,赵二虎临死前呼唤着“大哥”,这种“战壕真实”增强了历史的质性,丰富了历史的感性,更能使人们感悟出当人面对生存、欲望、战争、情感、精神时所表现出的人性往往都是悖论。
《投名状》通过讲述结义兄弟从共患难到反目成仇的故事,意在表明个人英雄主义摆脱不了历史条件的束缚。
《投名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真实,而且塑造了以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为代表的在战争环境中无法翻身喘息的历史中的小人物。
正因为它不无深刻地还原、反思了历史,引起了当代人的深入思考,所以公映后获得了相当高的认同度,充分反映了当代武侠电影的发展趋势,对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启示。
451电影《投名状》历史背景浅谈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Background of WarlordsLi Xiu Gao WenjuanAbstract:The film Warlords directed by Chen Kexin is taken from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hich has simple style as well as rich connotation.Its plot analyzes humanity deeply by taken brotherhood as its carrier.Though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new historicism it takes mix,extraction and overlap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but in its plot it still presents the historical outlook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embodying a deep leve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ies to the history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Keywords:Warlords;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Historic Background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