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陈正伟-《投入产出分析(本科)》经典习题(下)

2016年《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经典练习题(下) 解 答重庆工商大学 陈正伟 2016年5月20日六、 计算与证明(每题10分,共30分)(计算题中间过程保留4位小数,结果保留2位小数。
)1.证明: 已知 ;⋯++⋯⋯++++=kA A A A AB 432。
)(0∞→→k A k证明:I A I ---1)(B =证明:I k A I A A A I A I A A A A I I B A A A A B k k k k ≈∞→-=+++++-++++++=++++++=)())(23232而(因此,我们得到I A I B A I I B --=∴-=+--11)()( 。
证毕。
2.已知:中间消耗系数cja 、劳动报酬系数vja 、其它增加值系数mja ,试证:1=++m j vj cj a a a ),,2,1(n j =,并说明经济意义。
证明:1;;==++=++===∑∑jj jj j iij mj vj cj jj mj jj vj jiijcj X X X m V xa a a X m a X V a X xa证毕。
这一结论表明的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或组成部分。
3.已知B =A +AB ,B =1)(--A I 存在;证明:B =1)(--A I -I 。
比较B 与1)(--A I 的区别并说明经济解释。
证明:已知:B =A +AB 有(I-A )B=A(I-A )B=A+I-I=I-(I-A );因为1)(--A I 存在。
所以:上式两边同乘以1)(--A I 有B=1)(--A I -I证毕。
上述证明过程表明,B 与B =1)(--A I 比较,B 的主对角线元素是在B的主对角元素上加1,其它元素完全相同。
4.已知一投入产出表,其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610614181041081A其最终产品列向量为:⎪⎪⎪⎭⎫⎝⎛=203050Y求总产出向量X ,并根据所给出的条件,绘制简单实物(价值)投入产出表,求出其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投入产出分析》期末试卷(2)

三、计算分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10分,共60分。要求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注意计量单位以及计算结果所说明的问题)
得分
评卷人
1、(本小题20分)已知某地区报告期三次产业的价值型投入产出简化表如表一(单位:亿元)和三次产业之间的完全需要系数如表二。试据此计算该地区报告期的①直接消耗系数;②直接折旧系数;③直接劳动报酬系数;④直接社会纯收入系数;⑤中间使用分配系数;⑥消费结构系数;⑦积累结构系数(建议列表计算)。
A、社会产品投入产出表B、劳动投入产出表
C、能源消耗投入产出表D、全国投入产出表
E、企业投入产出表
2、下列系数哪些是派生指标?
A、中间投入系数B、影响力系数C、感应度系数
D、完全消耗系数E、积累(消费)实物构成
3、投入产出表中的主要平衡关系包括
A、中间投入合计等于中间使用合计B、总投入等于总产出
C、中间投入行合计等于中间使用列合计D、每个部门行合计等于部门列合计
E、无法确定
10、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什么的数量?
A、最初投入B、中间投入C、最终使用
D、总产出E、增加值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得分
评卷人
1、简要说明投入产出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并写出必要的计算公式或
系数。
2、试推导引入中间产品分配系数hij的全国价值型的列模型。要求推导过程用
课程名称《投入产出分析》考试日期
考生姓名学号专业或类别统计学
题号
一
二
三1
三2
三3
总分
累分人签名
题分
20
20
20
30
10
100
《统计学》(专业版)2011-习题集解答-陈正伟

《统计学(统计专业)》习题集2011年陈正伟 2011年5月2日目录《统计学(统计专业)》习题集 (1)《统计学》习题1一概论 (1)《统计学》习题2-数据与搜集 (4)《统计学》习题3-统计指标 (8)《统计学》习题4-数据特征值 (21)《统计学》习题5-抽样调查 (27)《统计学》习题6-相关与回归 (33)《统计学》习题7-时间数列 (43)《统计学》习题8-统计指数 (52)《统计学》习题9-假设检验 (62)《统计学》习题10-综合练习题 (66)《统计学》习题1一概论一、填空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
2、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归纳、分析的方法论科学。
3、统计学是关于研究大量现象数量特征及规律方法论科学。
4、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条件。
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
5、量是事物属性的特征的描述。
6、数是指事物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7、数值(值,数据)是指量的表现形式的具体化,是量与数的统一。
8、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形成的整体。
二、单项选择1、统计学是一种()科学。
A、实质性B、定性分析C、社会科学D、方法论2、在数据的计量尺度中、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是。
A、定序尺度B、定比尺度C、定类尺度D、定距尺度3、定距尺度与定比尺度的最大区别是()。
A、是否有计量单位B、是否可以相加C、是否有绝对零点D、上述都对4、在数据的计量尺度中、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序为。
A、定序、定比、定类、定距B、定类、定比、定距、定序C、定类、定序、定距、定比D、定比、定距、定类、定序5、下列适用于定距尺度的是。
A、人的性别B、产品的等级C、温度D、人体体重6、要了解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50个学生B、每一个学生C、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7、某工人月工资180元,则“工资”是。
A、品质标志B、质量指标C、总体单位D、数量标志三、多项选择1、“统计”的含义有()。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投入产出分析》期末试卷(1)

课程名称 考生姓名
题号 题分 得分 一 20 二 20
~200
学年第
学期考试 A 卷
考试日期 专业或类别 统计学
总分 100 累分人 签名
《投入产出分析》 学号
三1 20 三2 30 三3 10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3 页,请查看试卷中是否有缺页。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表二: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之间的完全需要系数(逆系数矩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1296 0.0198 0.1505 0.2021 1.1422 0.3903 0.0803 0.0474 1.2382
3、 (本小题 10 分)已知某地区报告期三次产业的价值型投入产出简化表如表一(单位: 亿元),现假设三次产业的积累、净出口全部为第一部类,试据此计算两大部类的总量及其构 成,并分析扩大再生产的潜力。
一、不定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得分 评卷人
1、投入产出分析的特点包括 A、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数据库 B、它把国民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反映其内部各部门的数量依存关系 C、投入产出表结构严谨,是个纵横交错的棋盘式平衡表 D、它通过各种系数来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 E、使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是其工具特点。 2、投入产出分析中的纯部门(产品部门)必须同时具备 A、生产工艺相同 B、消耗结构相同 C、经济用途相同 D、规模收益不变 E、消耗系数相对不变 3、侧重于考察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核算是指 A、国际收支平衡核算 B、投入产出核算 C、资金流量核算 D、资产负债核算 E、国民生产总值核算 4、影响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主要有 A、生产工艺相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 B、生产管理水平 C、产品消耗结构 D、部门分类详细程度 E、产品价格 5、下列符合完全消耗系数表述的是 A、表示第 i 种产品为列各种产品生产单位产品的直接投入量 B、表示生产单位第 j 产品对行各种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C、表示第 i 种产品为列各种产品生产单位最终产品的完全投入量 D、表示生产单位第 j 最终产品对行各种产品的完全消耗量 E、说明当第 j 产品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对 i 种产品的完全需求量
陈正伟-2014年《投入产出技术(研究生)》试题解答

x44 。(1) x4
a cj
x
i
ij
证明:根据已知有:
Xj
; a vj
Vj Xj
ij i
; a mj
mj Xj Xj Xj 1
3、简述从社会最终产品出发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步骤。 答:从最终产品出发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步骤如下: (1)根据计划期人口的增长情况、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的数量和结构,确定计划期 所需要达到的消费总量。 (1) (2)据计划期生产的增长情况确定投资(积累)总量。 (1) (3)确定计划期的直接消耗系数。 (1)
1
1 n n bij n j 1 i 1
(i 1,2,...n) (2)
2、已知:中间消耗系数 试证:
acj
、劳动报酬系数
avj
、其它增加值系数
a mj
0.3636 1.2121 0 (2) 1 B ( B I ) ( I A) 0.06926 1.1428 0.3636 0.24242 0 1.2727
b
j 1
n
ij
1 n n bij n j 1 i 1
(i 1,2,...n) 。
B、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D 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五、 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衡模型的简化? 答:投入产出法是一般均衡模型的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投入产出法将瓦尔拉斯模型体系中不胜枚举的方程式(或函数式)和变量, 简化到可以实际应用和计量的程度。(2)即,用分类合并的统计方法,将成千上万种 ) 。 C 按列方向进行 产品及更多的生产单位合并为有限数量的产品部门或行业,使方程式和变量的数目 大大减少,从而解决了实际计算的困难。(1) (2)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省略了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即假设生产要素的供给是 相等的,这就进一步大大减少了一般均衡模型联立方程的数目。(1)同时,还省略了 价格对消费需求构成、中间产品流量以及对劳动等生产要素供给调节的影响。另外, B 工艺技术相同 E 只是物资生产部门。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第一章-陈正伟

第一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基本问题习题解答1.简述MESA与经济学的关系。
-简答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经济学的关系看,二者的关系有以下方面:(三个方面)①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统计是宏观经济学的实证基础,它提供了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数量特征的系统方法和系统数据,可以验证宏观经济学中的各种假说,包括理论假说和数理经济假说。
②可以实证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数量描述和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③依据宏观经济分析的各种目的,建立统计模型或计量经济模型,从事科学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以及政策的具体量化研究。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可以积极有效地推动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科学发展。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指以宏观经济理论指导,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数整体所进行的实证经济统计分析。
-名词解释。
3.MESA具有的特征为()-多选A 是宏观经济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B 宏观性C 以微观条件假定为前提D 实证性E 数量性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实证性具有那些特点?-简答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的实证性这是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现实的经济包括现象出发,运用统计手段,分析经济统计分析规律;二是以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为约束,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变量是有时间下标和空间范围的;三是依据数量逻辑和事物相结合的实证逻辑进行的分析。
5.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按内容可以分为()。
-多选A 企业统计分析B 制度化统计分析 C专题统计分析D 国民经济统计分析E 政府统计分析6.下列属于宏观经济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是()。
多选A 重庆市国民经济统计公报B 重庆市国民经济蓝皮书C 重庆市社会发展水平分析D 重庆市中产阶层分析E 重庆市投资结构分析7.下列属于宏观经济专题统计分析工作是()。
-多选A 重庆市国民经济统计公报B 重庆市国民经济蓝皮书C 重庆市社会发展水平分析D 重庆市中产阶层分析E 重庆市投资结构分析8.简述制度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特点。
陈正伟-《中级国民经济统计学》-习题精解

陈正伟-《中级国民经济统计学》-习题精解《中级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精解题解陈正伟2015年12月12日一、名词解释(选做5道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整个NE运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的描述与测定。
2.常住单位: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常住单位既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包括住户。
所有常住单位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主体。
3.机构单位:机构单位是能够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它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
机构单位的特征:能够编制出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完整账户。
4.基层单位:又称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者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一般说来,它只是生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
5.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所常住单位生产经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6.综合生产观:也称全面生产、社会生产。
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提供货物和服务同时获得报酬的活动。
7.增加值:(value added)是指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它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
按生产法计算,它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它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8. 国民总收入:又称为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写成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9.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它通过交易者类别,交易类别,活动类别,统计指标和帐户形式的结合,来描述,表现经济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的数量关系。
投入产出法习题答案第三章

投入产出法习题答案第三章第三章:投入产出法习题答案在经济学中,投入产出法是一种用于衡量经济活动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来评估经济的发展和效益。
本文将对投入产出法习题的答案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学工具。
1. 习题一:某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显示,农业部门的总产出为1000亿元,其中农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需求为200亿元。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农业部门的直接需求系数和总需求系数。
答案:直接需求系数等于农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需求除以农业部门的总产出,即200/1000=0.2。
总需求系数等于农业部门的总需求除以农业部门的总产出,即(200+1000)/1000=1.2。
2. 习题二:某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显示,农业部门的总需求为400亿元,其中对农业部门的直接需求为100亿元。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农业部门的直接供给系数和总供给系数。
答案:直接供给系数等于对农业部门的直接需求除以农业部门的总需求,即100/400=0.25。
总供给系数等于农业部门的总供给除以农业部门的总需求,即(100+400)/400=1.25。
3. 习题三:某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显示,农业部门的总需求为500亿元,其中对其他部门的需求为100亿元。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农业部门的直接供给系数和总供给系数。
答案:直接供给系数等于农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需求除以农业部门的总需求,即100/500=0.2。
总供给系数等于农业部门的总供给除以农业部门的总需求,即(100+500)/500=1.2。
通过以上习题的答案计算,我们可以看出直接需求系数和直接供给系数反映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直接需求系数越高,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需求越大,反之则越小。
直接供给系数越高,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供给越多,反之则越少。
总需求系数和总供给系数则反映了整个经济系统的需求和供给情况。
总需求系数大于1表示总需求超过了总产出,说明经济处于扩张状态;总需求系数小于1表示总需求不足,说明经济处于萎缩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及解答陈正伟 2010-05-26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名词解释、填空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
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
-名词解释、填空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
-名词解释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A 原材料B 固定资产折旧C 贷款利息支出D 劳动者报酬E 生产税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A 原材料B 固定资产折旧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D 劳动者报酬E 生产税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A 获得的捐赠物质B 国家的奖金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D 劳动者报酬E 生产补贴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
-名词解释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B 2000C 1000D 5000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B 总产出=中间使用C 总投入=增加值+最初投入D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终使用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总产出的总和11、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简答12、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的一种(矩阵)棋盘式表格。
名词解释13、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各种产品生产的()。
A 投入来源B 使用去向C 棋盘式表D T型结构表E 上下结构表14、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名词解释、填空15、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能够反映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
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
-简答16、投入产出表的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品;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17、价值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是()。
A 中间使用+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B 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C 增加值=最终使用D 总产出=增加值E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18、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如下:-简答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
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
整体性。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
-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
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系数是:直耗系数、完耗系数。
-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19、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特点有()。
A 整体性 B、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C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D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E 不能进行动态分析20投入产出方法的最重要的基本特点是()。
A 整体性B、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C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D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21、投入产出法是一般均衡模型的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简答(1)投入产出法将瓦尔拉斯模型体系中不胜枚举的方程式(或函数式)和变量,简化到可以实际应用和计量的程度。
(即用分类合并的统计方法,将成千上万种产品及更多的生产单位合并为有限数量的产品部门或行业,使方程式和变量的数目大大减少,从而解决了实际计算的困难。
)(2)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省略了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
即假设生产要素的供给是相等的,这就进一步大大减少了一般均衡模型联立方程的数目。
(同时,还省略了价格对消费需求构成、中间产品流量以及对劳动等生产要素供给调节的影响。
另外,在投入产出模型中,仍沿袭了一般均衡模型中的假设,即假设各种投入系数是固定不变的。
)22、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
-填空23、投入产出方法的创立者是()A 威廉·配第B 瓦尔拉斯C 列昂惕夫D 斯通24、投入产出方法产生时间是20世纪的()。
A 80年代B 90年代C 30年代 E 40年代25 列昂惕夫创立投入产出方法的第一篇代表性论文的名称是()。
A 《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B 《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C 《美国经济结构研究》D 《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26、以1936年他发表了投入产出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为代表;并于1941年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详细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到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
-填空27、列昂惕夫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填空28、列昂惕夫称:“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来自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斯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首次提出(1874年))。
-简答29、列昂惕夫自称投入产出模型是“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
-填空第二章投入产出法原理(一)30、静态投入产出模型:是指不包括时间因素的投入产出模型。
(模型中时间因素的意义和复杂性)-名词解释31、根据计量单位划分投入产出表(模型)可以分为()。
A 实物模型B 价值模型C 实物-价值模型D 动态模型E 静态模型投入产出表(模型)可分为以下几类:实物形态的投入产出表32、根据计量单位不同划分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实物-价值投入产出表产品投入产出表劳动投入产出表33、根据内容的不同划分固定资产投入产出表…特殊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表全国投入产出表地区投入产出表34、 根据范围的不同划分 部门投入产出表企业投入产出表………报告期投入产出表35、 根据用途的不同划分计划期投入产出表静态投入产出表 36、 根据是否考虑时间变量划分动态投入产出表 -简答、填空、单选、多选37、实物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式为( )。
A 、总产出=总投入B 中间产品 + 最终产品 = 总产品C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D 增加值=最终使用 38、实物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一般用ija 表示,其定义是:每生产单位j 产品需要直接消耗i 产品的数量。
填空38-1、价值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投入系数或技术经济系数,一般用ija 表示,其定义是:每生产单位j 产品需要直接消耗i 产品的数量。
名词解释、填空39、实物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
A jij ij Q q a =B iij ij Q q a =C jij ij x q a =D iij ij x q a =40、实物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jij ij Q q a = ),,2,1,(n j i =。
-填空41、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每生产单位j 种(部门)最终产品要直接、各种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i 种(部门)产品的数量。
一般用ijb 来表示,用B 来表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填空42、证明: 已知 ;⋯++⋯⋯++++=kA A A A AB 432。
)(0∞→→k A k证明:I A I ---1)(B = 证明:I k A I A A A I A I A A A A I I B A A A A B k k k k ≈∞→-=+++++-++++++=++++++=)())(23232而(因此, 两边右乘1)(--A I ,我们得到I A I B A I I B --=∴-=+--11)()( 。
证毕。
43、最终产品系数:也叫列昂惕夫逆矩阵系数。
一般把矩阵1)(--A I 中的元素ij b 称为最终产品系数或追加需要系数。
即最终产品系数为:-名词解释、简答⎪⎪⎪⎪⎪⎭⎫⎝⎛=--nn n n n n b b b b b b b b b A I2122221112111)(44、最终产品系数的经济解释:从列来看:矩阵中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一般来说都大于1(1>ij b ),这表明i 部门要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其部门的生产总量必须达到的数量,具体地说,要保证i 部门能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首先其生产总量就要有一个单位的产品,然后由于其自身和国民经济间的相互消耗关系,使得i 部门的总产量要超过一个单位。
其超过部分和非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体现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完全消耗关系。
-简答从行来看:如果国民经济中各种最终产品分别增加,,,,21n y y y ∆∆∆ 那么第i 部门的总产量要增加),,2,1(2211n i y b y b y b n in i i =∆++∆+∆。
45、利用完全消耗系数与1)(--A I 的关系,还可以推导出完全劳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1)()(--=+=A I A B I B A B v v v v 或者是 (2·7)其中,vB ——完全劳动消耗系数行向量,),,,(21vn v v v b b b B =;vA ——直接劳动消耗系数行向量,),,,(00201n v a a a A =。
46、已知完全消耗系数1)(--A I 和直接劳动消耗系数),,,(00201n v a a a A =,则完全劳动消耗系数为( )。
A 1)(--=A I AB v v B v B =B 1)(--A IC v B =1)(--A I v AD v B =1)(--A I B47、价值投入产出表的行反映各部门产品的实物运动过程,而列则反映各部门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
-填空48、简述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行模型的建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