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主题研究(三稿)

合集下载

辛弃疾研究报告

辛弃疾研究报告

辛弃疾研究报告《辛弃疾研究报告》一、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君实,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擅长诗词创作,尤以其豪放派的词作闻名。

其作品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表达了对政治动荡、家国兴衰的悲愤之情。

本报告以辛弃疾的生平、创作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二、生平1. 出生和家庭背景:辛弃疾出生于南宋官员之家,父亲辛彦杲是举人出身的进士,给予他良好的教育背景。

2. 官员生涯:辛弃疾通过参加科考,取得了进士资格,开始了政治生涯。

他历任著作郎、观文殿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等职务,但由于与当时统治者钱惟演的政治分歧,多次被贬谪。

3. 流寓生涯:辛弃疾在贬谪期间游历多地,结交了许多文化名士,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人际资源。

4. 世态炎凉:辛弃疾亲眼目睹了南宋政权的衰落和北方侵略的悲苦历程。

他的词作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家国兴衰的忧愤情绪。

三、创作特点1. 创作题材:辛弃疾的词作以咏史抒怀、离散愁思、壮志难酬等题材为主。

他从自身的经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写出真挚、激情、深沉的作品。

2. 语言风格:辛弃疾的词作语言通俗易懂,用词丰富多样,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他善于运用对仗、比兴、意象等修辞手法,使其作品充满了感染力和魅力。

3. 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作情感丰富,既有对时事的激愤之情,也有对爱情的思念哀怨之情。

他以自己为中心,通过对家国政治和个人遭遇的描写,抒发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四、影响1. 文学影响:辛弃疾是南宋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开创了以个人遭遇为中心的闺怨词,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政治影响:辛弃疾通过他的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事的批评,对南宋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时局的限制,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3. 群众影响:辛弃疾的词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激发了人们对时局和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他以自身的遭遇代表了大众的心声,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重和崇敬的文化偶像。

辛弃疾演讲稿三分钟(3篇)

辛弃疾演讲稿三分钟(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辛弃疾:豪放词的巅峰之作》。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他始终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用笔触描绘出了豪放词的巅峰之作。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生于1181年,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

他的父亲辛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对辛弃疾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辛弃疾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

后来,他投身军旅,成为一名将领。

然而,在南宋朝廷的腐败和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他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

辛弃疾的词作,以其豪放、激昂、悲壮的风格,独树一帜,成为南宋词坛的翘楚。

他的词作,既有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抒发,既有对壮志未酬的悲叹,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辛弃疾的豪放词,源于他的爱国情怀。

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关心着人民的疾苦。

他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他认为,只有为国家尽忠,才能在死后留名。

辛弃疾的豪放词,还源于他的坎坷命运。

他曾多次被贬,生活困顿。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话,既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又抒发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

辛弃疾的豪放词,还源于他的浪漫情怀。

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既描绘了元宵佳节的浪漫氛围,又抒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辛弃疾的豪放词有哪些特点呢?首先,辛弃疾的豪放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的词作,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词作,既有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抒发,既有对壮志未酬的悲叹,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诗人。

他是南宋初年的大臣和军事将领,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

下面是对辛弃疾诗词的研究报告。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在创作中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当时混乱和战乱的愤怒。

这首词以对婵娟(满月)的描绘,表达了词人满心的愤愤不平和爱国之情。

此外,辛弃疾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也是他诗词的显著特点。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词中,辛弃疾嘲讽了那些官员贪图享乐,而对黎民百姓漠不关心的现象。

他在词中写道“吾谓上人堪可恨,谏臣只丧职金舆”,表达了对朝廷贪腐之风的不满。

辛弃疾通过词中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辛弃疾的诗词在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大胆地采用了时文、小宋体等新诗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格律要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词风格。

他的诗行流畅,意境美丽,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创新。

在《破幽梦赋三首》中,辛弃疾运用了对称仗、插句填词等技巧,展示了他在修辞和意象方面的才华。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财富。

他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以及对文学形式的创新。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现状,也传递了他作为文人的追求和思考。

辛弃疾的诗词在宋代及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继承。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诗词的研究报告,总结了辛弃疾作为一位南宋诗人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也是对历史和社会的记录和反思。

他的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辛弃疾词典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作文

辛弃疾词典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作文

辛弃疾词典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作文本篇作为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辛弃疾词典故的研究中,五感法阐释其内容和目标,将学术探索化繁为简,直抵本真。

视觉:词中画卷辛弃疾词以其恢弘气魄和壮丽景象著称。

通过视觉捕捉,我们可以清晰感知词中描绘的壮美画卷。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宛若一幅清逸雅致的山水画,引人入胜。

听觉:词中音律词作为一种声律艺术,听觉尤为重要。

辛弃疾词讲究平仄抑扬,节奏明快,旋律悠扬。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读来气壮山河,令人耳目一新。

嗅觉:词中香气辛弃疾词中亦不乏对香气的描写,营造出意境深远、情趣盎然的氛围。

如《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雨后清新怡人的气息仿佛扑面而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触觉:词中质感触觉在辛弃疾词中表现为词人的真切感受。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轻盈的脚步声、朦胧的灯光,刻画出词人难以释怀的思绪。

大脑:词中思想大脑是五感之首,掌管着思考和判断。

对辛弃疾词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感官体验,更要深入挖掘词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人生哲理。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凭高目断,鸿飞冥冥,去何之",表现了词人对人生归宿的思索,发人深思。

五感法将辛弃疾词典故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清晰呈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为其他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了借鉴之法。

辛弃疾诗风的研究报告

辛弃疾诗风的研究报告

辛弃疾诗风的研究报告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风独特,以豪放、激昂、悲愤为主要特色。

通过对辛弃疾诗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文学创作和他的时代背景。

首先,辛弃疾的诗风豪放激昂。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激情、豪情和豪迈的气息。

他对于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描绘都非常激烈,充满了对于世俗的无畏和对于命运的抗争。

例如《临江仙·金陵饭店落景图》中的“碎湖荷影青烟里,轻蛾扇扇掩映障”的描绘,形象神秘而又豪放,使人充满了对于自然的仰望和对于世俗的厌恶。

同时,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出现痛楚和悲伤的情感表达,这也是他诗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辛弃疾的诗作充满了悲愤之情。

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南宋面临着外敌的入侵和内乱的困扰,国家形势非常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的诗作也充满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描述,表达了辛弃疾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于社会的痛心疾首。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这也是辛弃疾诗风的重要特点之一。

最后,辛弃疾的诗作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个人经历和情感的抒发,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真实和真挚的力量。

例如《青玉案·向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描绘,展示了辛弃疾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个人情感的深挚表达。

同时,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使得他的诗作更具个人独特性和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诗风独特,以豪放、激昂、悲愤为主要特色。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豪情和豪迈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不满。

而他的作品中还包含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使得他的诗作更富于个人特色和思想深度。

辛弃疾的诗风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才华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和民众的苦难与愿望。

《定风波》研讨课题

《定风波》研讨课题

《定风波》研讨课题定风波研讨课题介绍本文档将介绍关于《定风波》的研讨课题。

《定风波》是唐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以描绘他对自己遭受官府迫害的悲愤之情。

研讨课题1. 辛弃疾的生平与政治经历对《定风波》的影响。

2. 词体与音乐风格对于《定风波》情感表达的作用。

3. 《定风波》中的意象与象征的运用。

4. 诗歌中的批判社会意义和表达手法。

5. 辛弃疾与其他诗人的羁旅情结和文学风格的对比。

目标本研讨课题的目标是深入探讨《定风波》这首词的内容、背景以及艺术特点,进一步理解辛弃疾的写作意图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

通过研究《定风波》,我们可以增进对辛弃疾和唐代文学的了解,提升自己在文学领域的研究能力。

方法1. 收集辛弃疾的传记及相关资料,分析他的经历对《定风波》创作的影响。

2. 分析《定风波》的词体特点和音乐风格,探讨它们如何加强情感表达。

3. 解读《定风波》中的意象和象征,分析其象征的含义和作用。

4. 研究《定风波》中的社会批判意义,探讨辛弃疾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满的手法。

5. 对比辛弃疾与其他诗人的作品,如苏轼等,分析他们的羁旅情结和文学风格的异同。

结论通过对《定风波》的深入研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创作意图、心境以及他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同时,通过对辛弃疾和唐代文学的研究,我们也能够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并提升自己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能力。

参考文献- 辛弃疾《定风波》- 杨维楷. 唐宋词鉴赏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王建, 金守义, 王益群.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Xu, Jianzhong.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Thought of Kwangju: Wen, Wu, and Legitimation in Late Chien-Ch'ao Confucianism. Albany, NY: State U of New York P, 1995.。

辛弃疾诗歌研究

辛弃疾诗歌研究

辛弃疾诗歌研究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富含情感而著称。

他的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爱国、田园、抒情等几种,每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辛弃疾的爱国诗歌是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这些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他的诗歌《青玉案·元夕》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诗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以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想象力,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除了爱国诗歌外,辛弃疾的田园诗歌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他的诗歌《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农村风俗画,诗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表现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

此外,辛弃疾的抒情诗歌也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他的诗歌《青玉案·长记》就是一首深情的情诗,诗中“橱窗淡月,人影灯火摇晃,低眉信手轻唱。

”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怀念和追求。

总之,辛弃疾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价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复兴的期望,也表现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怀念和追求。

他的诗歌代表着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不仅内容丰富,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脍炙人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首先,辛弃疾的词具有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他将豪迈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例如,他的名篇《青玉案·元夕》通过描绘元宵节夜晚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其次,辛弃疾在词中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以此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词不仅具有真实感人的情感,还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寓言象征,以此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

例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他运用比兴手法,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切。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的词章优美、感情深沉,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而辛弃疾的词语用典是他词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对辛弃疾词用典的详细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词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为更好地解读辛弃疾的词章提供理论指导。

因此,本文拟对辛弃疾词用典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目标和方法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辛弃疾词用典的研究,揭示其在词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分析其与时代背景、文化特点的关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选择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用典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

2.历史考证: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探究其词作中用典的选择和运用。

3.比较研究:将辛弃疾与其他词人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用典上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词人的异同。

三、研究内容和计划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辛弃疾词用典的研究:1. 辛弃疾词作中的常用用典通过对辛弃疾词作的整体分析,找出其中常用的用典,并分析其含义和运用。

例如,辛弃疾常用的用典有“千金买笑,为儿千金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这些用典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寓意,通过深入研究其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2.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引用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引用各种典故,这些典故包括历史传说、文学典籍中的故事等,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了解到辛弃疾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理解他的词作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辛弃疾词作中的意象与象征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运用各种意象和象征,通过对这些意象和象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辛弃疾的诗意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例如,他经常以花、水、月等自然景物作为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和象征意义的解读,可以进一步理解他的词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江师范学院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本科毕业论文三稿题目:辛弃疾词的主题研究姓名:孙建华学号: 20100141298 院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10级3班指导教师:曹奎目录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2)前言 (3)1爱国词 (3)1.1抗击金人侵略,收复祖国河山 (3)1.2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5)1.3 对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懦弱进行无情的批判 (7)2农村词 (8)2.1热爱秀美的农村风光 (8)2.2赞扬朴实的农民形象 (8)3 送别词 (9)3.1在悲情和激昂中隐含着对家国的思念 (9)3.2表达怀才不遇的压抑感 (9)4婉约词 (10)4.1以女性为中心 (10)4.2咏物词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后记 (13)摘要: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是中国文坛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其次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辛弃疾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多达六百余首词。

他的词形式风格多样,主题鲜明,贴近生活创作,其中以豪放词最具代表性。

辛弃疾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志士,是词坛领袖更是军中将才,却一生怀才不遇,他的词抒写抗击金人侵略,收复祖国河山的热情,忠君报国,收复失地是他一生的使命。

也有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之作。

对当权者的苟安求和不思进取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还写下不少送别词。

他的送别词往往离别时的愁情和思绪为主题,但并不仅仅沉浸在这种愁情中。

晚年闲居时也写下不少名篇。

如歌颂农村风光的,赞美秀丽风景的农村田园风光词。

还有其柔婉含蓄的婉约词,意境含蓄蕴藉。

刻画婉转柔美,有伤感怀时的少女形象,也有托物言志的咏物词。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豪放;怀才不遇;送别;农村风光;婉约Abstract:xin qiji is a great patriotic poet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a bright pearl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s, second left a huge wealth for later generations.Life, xin qiji was a prolific writer, producing up to six hundred more than the first word.His words form style diversity, theme and bright, close to the creation of life, of which most representative bold words., xin qiji was a loyal patriot who is luxuriousness leader is the army generalship, talent is his life, his golden words express the fight against aggression, to recover the motherland rivers, passion and loyal to re-create its lost his life's mission.Have all ambition resentment and anguish.The authority of the summation adventurous also the relentless irony is certainly.Also write down some farewell words.In his later years also wrote many elegant recluse.Praises such as rural scenery, admire the beautiful scenery.Its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word also painted meticulous chic, full of euphemism.Also at the literature of the high altitude.Keywords:xin qiji;Patriotic;Bold; His talent.Farewell; View of the countryside; Graceful and restrained前言辛弃疾是文坛的旷世奇才更是爱国豪杰。

稼轩体更是独步词坛。

爱国忠君是辛弃疾一生的标签,辛词豪放却不脱离现实,爱国词是他的词做做中最富有号召力量的,辛弃疾的爱国词与其说使用比去写的不如说是用心血和宝剑铸刻成的,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感。

渴望中原早日统一,百姓安居乐业。

仅仅把爱国词作为辛词研究是不全面的,辛弃疾为人耿直豪爽,重情重义。

其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中晚年过着闲居的生活。

本文除爱国词外,从重情重义的送别词,热爱和赞美农村风光与生活的农村词。

细腻温婉的婉约词几个方面浅略分析研究辛弃疾的词。

力求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辛弃疾和其词。

1爱国词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地区早已沦陷,再加之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懦弱。

恢复中原、报国雪耻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

同时对统治阶级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揭露。

这些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1抗击金人侵略,收复祖国河山辛弃疾一生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大宋河山。

辛弃疾行伍出身,从小苦练剑法,天生魁梧高大,一身侠气。

最终以文为业。

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才,年仅22岁就号召一只几千人的队伍参加了耿京领导的抗金队伍,不久耿京被判将张国安杀害,辛弃疾率领仅50铁骑夜闯几万人的敌营,将张国安当场处决,带回耿京旧部万余人。

[1]辛弃疾晚年闲居时爱国之心不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写下了《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在辛弃疾年轻的时候带着成千上万的士兵、骁勇剽悍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才开始准备他们的箭袋,可是他们为时已晚,没等他们准备好汉兵的金仆姑箭早已射入燕兵的心脏。

这就是当时激战的场面就仿佛电影般投影在我们的眼前。

怀念着在沙场的自己,看看现在的自己也就只剩下感叹了,焕发生命力春风也没有办法把我这白胡子吹黑了。

想想自己尽心竭力写下的几万字的抗敌良策没有被采纳,还不如拿去东边人家换几本关于种树的书呢。

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有很大的视觉冲突,也有很大的思想冲突。

上片写的是作者年少时义豪情万丈血气方刚的岁月。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第一句写作者在年青时参加和领导抗抗金义士,队伍数量庞大;下一句写其率领骁勇剽悍的骑兵。

与金兵激战不畏生死的壮烈场面。

金兵晚上加强工事,正准备箭袋,辛弃疾率领的汉兵一大早发动进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结果汉箭朝飞金仆姑。

何等的豪情万丈,字句间透露着自豪。

下片怀古伤今,如今的自己再不复当年,自己对大宋的一片忠诚,抗敌良策被弃之不纳。

使得他痛苦至极。

反应了辛弃疾深爱自己的祖国的情感。

辛弃疾同时又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政治家,曾献策于统治者,《美芹十册》: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于;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

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

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毫,涉沂海,非其志也。

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常令臣两随计利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

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常鸠众二千,逮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夏,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不幸变生肘腋,事乃大谬。

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官闲心定,窃伏思念:今日之事,朝廷一于持重以为成谋,虏人利于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于敌,而我特从而应之。

是以燕山之和未几而京城之围急,城下之盟方成而两宫之狩远。

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

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

惟是张浚符离之师粗有生气,虽胜不虑败,事非十全,然计其所丧,方诸既和之后,投闲蹂躏,由未若是之酷。

而不识兵者,徒见胜不可保之为害,而不悟夫和而不可恃为膏肓之大病,亟遂[齿乍]舌以为深戒。

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

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

恭惟皇帝陛下。

聪明神武,灼见事机,虽光武明谋,宪宗果断,所难比拟。

一介丑虏尚劳宵旰,此正天下之士献谋效命之秋。

臣虽至陋,何能有知,徒以忠愤所激,不能自已。

以为今日虏人实有弊之可乘,而朝廷上策惟预备乃为无患。

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

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

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则敌人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虏故在吾目中。

惟陛下留乙夜之神,臣先物之机,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典冠举衣以复韩侯,虽越职之罪难逃;野人美芹而献于君,亦爱主之诚可取。

惟陛下赦其狂僭而怜其愚忠,斧质余生实不胜万幸万幸之至。

南宋对金发动的第一主动进攻是张浚北伐,辛弃疾一直反对求和,因此对于此次的北伐特别关注。

可是事与愿违前线战事节节败退,投降派力求自保与金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

[2]辛弃疾听到此噩耗异常悲愤,用笔写下了一万多字的《美芹十论》,它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十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当前敌我形势,提出了如何养兵富国,如何抵御外勤。

辛弃疾出言谨慎又言之有理,微臣听说在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事宜。

防患于未然的话就得心应手,不然等到发生才了才准备处理,那么就会虎头蛇尾。

蛮横的金人侵占我大宋河山,作为您的臣子,大宋的子民这没有放弃过这样的志向。

辛弃疾并不是直接的开门见山而是从自身的一些感受出发。

从他们自己的先辈史慢慢引入正题,他的祖辈族人因太多有的被掳走不得不担任了金国的一些职位。

但是这些都不是其志向所在,祖辈们教导他们要和金人抗战到底。

大有越王勾践之志。

可惜事情没有准备好,祖父就死了。

高宗时,蛮夷完颜亮入侵我宋,大宋百姓团结起来反抗,当时有抗金义士耿京号召大家驱除鞑虏,收复祖国山河,臣也各处召集了几千不甘被蹂躏的爱国人士追随耿京,当时还做了掌书记,和他一起决心收复中原,很多人参加了抗金队伍,共二十五万多人,归顺朝廷。

可就是因为没有做好提防准备工作。

叛将张国安叛变投金还杀害了耿京。

辛弃疾智慧与胆识超群是词坛领袖更是军中将才。

有勇有谋。

他对当时的大宋形式,金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对两国的战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大宋的强兵富国提出了非常富有创造建设性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