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
山羊痘症状 山羊痘的治疗方法

山羊痘症状山羊痘的治疗方法山羊痘病毒导致绒山羊慢性疾病的产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下雨以及山羊营养不良的时候最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山羊痘的治疗方法。
1、山羊痘的症状
当山羊感染山羊痘时,主要表现为体温普遍升高,不愿采食。
山羊长出痘疹,皮毛多数脱落,身体上的红斑更加明显。
山羊痘的危害在羊群中是持久的,由于山羊痘病毒会造成绒山羊羊群的抵抗能力整体下降,极易感染除了山羊痘之外的其他疾病,所以山羊痘也成为养殖者需要重点防范的病症。
2、山羊痘的治疗方法
由于山羊痘是急性病,通过接触发生传染的疾病多发生在寒冷或者是雨季。
当发生了山羊痘的时候绒山羊会出现厌食症状,对养殖户来说,这并不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在寒冷季节,养殖户需要提前给山羊群进行疫苗注射,注射的最佳时间在幼年时期,注射大约0.5毫升的冻干山羊痘灭活疫苗,一年之后再进行注射。
倘若养殖户已经错过了疫苗注射的最佳时期,需要每个月都对山羊群进行补充注射。
山羊痘病

山羊痘病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皮肤、黏膜发生异性的痘疹为特征,其流行快,发病率高,严重时可使病羊死亡、孕羊流产等。
1病原及流行特点该病的病原是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痘疮、浆液及水泡皮内。
其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垫草等,经损伤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感染。
各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但羔羊最易感染。
该病常发生于多雨潮湿的天气,饲养管理不好、环境卫生不良等因素可促使发病,迅速蔓延全群羊只。
2症状潜伏期5~7天,病初体温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弓腰,呆立一边,呼吸急促,咳嗽,从鼻孔流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流泪。
经2~3天,在皮肤无毛和被毛少的部位,如唇、乳房、阴唇、会阴、肛门周围、尾内侧及四肢内侧的皮肤上发生小红点(斑),而后迅速增大至3~5毫米的红色圆形硬的丘疹,随之形成水泡,其内含黄色透明液体,体温下降。
再经3~5天,体温又升高,形成脓疱,后逐渐结痂、脱落。
严重时可并发肺炎、肠炎而死亡,孕羊易流产。
有的患羊,肢下端皮肤破溃,跛行,起卧困难。
有的眼角膜受侵害,形成溃疡,可导致失明。
3综合防治山羊痘病是病毒性疾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3.1预防3.1.1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冬春季要注意适当给羊群补饲精料,抓膘,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羊圈要经常打扫,保持干燥卫生。
3.1.2羊舍要定期消毒。
常用的消毒药有3%石炭酸、2%的福尔马林溶液、2%烧碱溶液、30%草木灰水、20%石灰水等。
流行季节到来之前或每年春季应进行免疫注射,每只羊尾部皮下注射0.5毫升羊痘细胞弱毒疫苗,免疫期可达1年。
3.1.3羊粪应发酵消毒再利用,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1.4对新引进的羊群要先隔离观察,然后再混群饲养。
3.2治疗一旦发病,应立即将病羊隔离,封闭疫区,严格消毒。
对病死羊应深埋或烧毁,对健康羊要紧急免疫接种,对病羊进行如下治疗:3.2.1对患部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涂擦碘甘油或龙胆紫溶液。
山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612023.7如需引入雏鹅或种鹅,必须了解疫苗接种情况,经过严格检疫且禁止到疫区引种,引进后须进行15天以上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可混合饲养。
6.2 科学饲养管理根据各生长阶段调整饲料,确保营养均衡,饮水充足,合理通风换气,调节鹅舍内温湿度适宜,保持舍内干燥,定期消毒,调整鹅群适宜饲养密度,减少发生各种应激反应。
一经发现病鹅应立刻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封锁鹅厂,并使用百毒杀、含氯消毒制剂或氢氧化钠等消毒剂对生活环境和饲养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每日1次,连续7天,对于病死鹅的尸体必须采用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方式。
7 治疗措施患病鹅群可连续3天使用0.01%氧氟沙星饮水,每日2次;每日肌肉注射1次2倍量的禽干扰素,连续注射2日;再每日使用2次0.01%氧氟沙星饮水,连续3日;配合恩诺沙星饮水,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黄芪多糖,防止继发感染。
也可取12克芍药、6克薄荷,黄连、水牛角、银花、连翘、黄芪各15克,僵蚕、黄芩、苍术、蝉衣、佩兰、苍术、柴胡、丹皮、葛根、藿香各10克,生地黄、鲜芦根各20克等全部研磨成粉末,添加到饲料当中饲喂,每只用量约0.33克,连续使用8天。
若患病鹅食欲完全废绝可采用原始的人工方式填喂。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补气升阳、健脾生津、调节机体气血、代谢和防御免疫功能,快速恢复机体,起到抗病毒作用,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且不复发。
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治疗家禽病毒感染,配合注射或接种有针对性的高免抗体效果更好。
山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马国发(四川省盐源县平川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盐源 615700)摘要:山羊痘病会对羊只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因此,养殖人员对于山羊痘病的危害要有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好山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明确山羊痘病的病原体、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并进行有效的实验室诊断以及鉴别诊断。
在具体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加强山羊痘疫苗注射、加强养殖场养殖管理等措施。
绵羊痘和山羊痘

绵羊痘和山羊痘-- 一类动物疫病由山羊痘病毒引发的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以全身皮肤、有时也在黏膜上显现典型痘疹为特点。
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1 病原学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均为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的成员。
该病毒是一种亲上皮性的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疮及痂皮内。
鼻黏膜分泌物也含有病毒,发病初期血液中也有病毒存在。
痘病毒对热的抵抗力不强,55℃20分钟或37℃24小时都可使病毒灭活;病毒对严寒及干燥的抗击力较强,冻干的至少可保留3个月以上;在毛中维持活力达2个月,在开放羊栏中达6个月。
2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病毒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
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和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的媒介。
羊痘广泛流行于养羊地区,传播快,发病率高。
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但细毛羊较粗毛羊、羔羊较成年羊有更高的易感性,病情亦较后者重。
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主要感染绵羊;山羊痘则可感染山羊和绵羊。
本病流行于冬末春初。
气候严寒、雨雪、霜冻、枯草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进发病和加重病情。
3 临床症状潜伏期平均为6~8天。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天。
典型羊痘。
分前驱期、发痘期、结痂期。
病初体温升高,达41~42℃,呼吸加速,结膜潮红肿胀,流粘液脓性鼻汁。
经1~4天后进入发痘期。
痘疹多见于无毛部或被毛稀少部位,如眼睑、嘴唇、鼻部、腋下、尾根以公羊阴鞘、母羊阴唇等处,先呈红斑,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形成水疱,现在体温略有下降,再经2~3天后,由于白细胞集聚,水疱变成脓疱,现在体温再度上升,一样持续2~3天。
在发痘进程中,如没有其他病菌继发感染,脓疱破溃后慢慢干燥,形成痂皮,即为结痂期,痂皮脱掉队痊愈。
顿挫型羊痘。
常呈良性经过。
通常不发烧,痘疹停止在丘疹期,呈硬结状,不形成水疱和脓疱,俗称“石痘”。
非典型羊痘。
全身症状较轻。
有的脓疱融合形成大的融合痘(臭痘);脓疱伴发出血形成血痘(黑痘);脓疱伴发坏死形成坏疽痘。
中药治疗山羊痘

中药治疗山羊痘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中药治疗山羊痘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提高其治疗有效性和 安全性。
中药治疗山羊痘的产业化发展仍需加强产业链的完善和市场推广,以促进其在养殖 业中的应用和普及。
针对中药治疗山羊痘面临的挑战,需要加强科研合作和市场开拓力度,推动中药治 疗山羊痘的快速发展,为养殖业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中药治疗山羊痘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中药能够抑制 病毒复制,减轻病毒对机体的损伤;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感染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作用则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中药治疗山羊痘的方剂组成和配伍原则
方剂组成
中药治疗山羊痘的方剂多由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祛风止痒等功效的药物组成,如金银花、连翘、赤 芍、丹皮等。此外,根据山羊痘病机的不同,方剂中还可能包含其他药物,如板蓝根、大青叶等。
中药治疗山羊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 展,一些中草药提取物和复方药物在 实验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和安全性。
中药治疗山羊痘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01
随着中药治疗山羊痘研究的深入 ,相关产品和技术逐渐成熟,产 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02
山羊痘疾病对养殖业造成较大的 经济损失,中药治疗山羊痘市场 需求较大,特别是在一些养殖业 发达的地区。
注意配伍禁忌
在中药组方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反 应。
严格控制剂量
根据山羊体重严格控制中药剂 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观察副作用
注意观察山羊是否出现不良反 应或副作用,如有应立即停药
并采取相应措施。
04
中药治疗山羊痘的发展趋势和挑 战
中药治疗山羊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中药治疗山羊痘的研究已逐渐受到关 注,研究机构和高校积极开展中药治 疗山羊痘的科研工作,探究其作用机 制和临床应用效果。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15年第7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尤为必要。
4.3加强组织的领导,强化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政策方面,农业部门要绝对支持秸秆还田的相关工作,要加强秸秆还田工作技术上的指导,确保秸秆还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资金方面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增加扶持力度,对秸秆还田方式利用得当的予以相应的奖励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
4.4建立和健全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制度,严禁秸秆焚烧建立和健全相关保护土地和环境的制度,加大政府的行政干预,对焚烧秸秆的行为进行严惩。
5结论综上所述,秸秆还田这一技术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普及应用,可以为全县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土壤肥力,降低环境的污染做出重要的贡献,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1]吕小荣,努尔夏提·朱马西,吕小莲;我国秸秆还田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化农业;2004年09期[2]陈天友、窦晓黎等编;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技术.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3]维明,保卫民,云南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云南科技出版社科研◎畜牧兽医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袁绍有(云南省会泽县驾车乡畜牧兽医站,云南会泽654218)[摘要]山羊痘对养羊业危害较大,本文总结山羊痘的发病原因、机理及预防治疗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羊痘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7-0271-01山羊痘病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和黏膜发生丘疹和水疱。
1病原山羊痘属于山羊痘病毒科,DNA 型痘病毒,一般呈砖形、圆形或卵圆形,长约300~325nm,宽约170~250nm,其核型为RNA。
生存条件高,只能在有生命的活细胞中繁殖,在寄生的细胞中产生嗜酸性或嗜碱性的包函体。
山羊痘病毒对寒冷和干燥抵抗力很强,在此环境中,可存活数周到半年,而对腐败的抵抗力很弱,如3%石炭酸、碘酊、2%福尔马林,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一、山羊痘的概述山羊痘是一种由山羊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它主要感染羊、山羊和人等动物,以发热、皮疹等为主要表现。
病毒携带者为山羊和羊,人群发病率较低,但病情较为严重,有致死率。
山羊痘病毒属于痘疹病毒科,与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相似,是目前已研制出的痘疹类疫苗中唯一一种。
二、山羊痘的症状山羊痘的潜伏期为1-2周,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喉咽疼痛等,病情轻微的病人会自行恢复。
如果没有治疗,山羊痘会进一步发展,皮肤出现红斑,之后出现水疱和脓疱。
水疱和脓疱融合后,形成痘疱,最终干燥、结痂脱落。
有些病人会出现皮下和内部器官的病变,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三、山羊痘的诊断山羊痘的诊断基本上依赖于医生的临床鉴定和病人的症状。
虽然山羊痘的症状比较明显,但是还是需要结合病人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诊断。
医生通常会通过检查病人的口腔、喉咙、眼睑等部位的病变,来确定病人是否感染了山羊痘病毒。
此外,医生还会检查病人的血液、尿液等体液,以确认病人是否感染了山羊痘病毒。
四、山羊痘的防治1.疫苗预防:目前已经有了山羊痘疫苗,定期接种能够有效地预防山羊痘的发生。
2.消毒和隔离:由于山羊痘的病毒可通过接触、飞沫和摄入途径传播,因此,及时消毒和隔离感染的病人,能够有效地遏制疫情的传播。
3.保持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在有病毒感染的地区,应尽量避免与病人接触。
4.治疗:如果病人感染了山羊痘,应及时就医治疗。
山羊痘的治疗需要定期检查皮肤、控制发热、输液等,目的是防止感染的继续扩散和病情的恶化。
5.医学观察:在疫情高发期,医疗机构建立广泛的医学观察和监测网络,定期进行疫情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响应和处理疫情。
总之,对于山羊痘这种疫情传染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和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科学防治等各种手段,提高公众的卫生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山羊痘的防治技术

山羊痘的防治技术摘要:在畜牧养殖中,由“山羊痘病毒”引发的“山羊痘”是一种A类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疾病,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以及无明显季节性的显著特点,疾病的频发在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本文主要立足山羊痘的临床症状、诊断方式,就有效性防治技术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而为山羊痘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战略指导。
关键词:山羊痘;临床症状;诊断方式;防治技术0引言山羊痘又名“羊天花”,是一种病毒性高传染率疾病,致病病毒通常藏匿于患病羊的皮肤黏膜中及鼻黏膜分泌物中,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现阶段随着贵州省赫章县养殖户养殖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防控山羊痘疫情对于推动区域农业经济效益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加强对山羊痘病例的临床剖析和研究,是实现畜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渠道。
1临床症状山羊痘属于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两种症状,即急性病症和一般性病症。
一般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初期羊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温维持在四十摄氏度左右、呼吸急促,发病两天后羊身体无毛处(乳房、尾内)出现蚕豆般疹块、身体出现红点、呼吸困难、咳嗽,发病一周后眼睑肿胀、眼睛和鼻腔分泌脓性液体、眼脸口鼻处丘疹化脓破溃,若在一般性山羊痘治疗期间,养殖户未能对其进行有效治疗,不仅导致山羊痘极易蔓延羊群,同时还容易诱发其它疾病从而致死。
对于急性山羊痘而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温明显升高且维持在四十二摄氏度、呼吸急促、食欲废绝、牙龈和舌头呈红肿或溃疡状、全身疹块数量较多且死亡率极高,但无论是一般性山羊痘亦或是急性山羊痘,都对怀孕母羊以及羔羊有着极高的致死率,是影响养殖户养殖效益的常见传染性疾病。
2病理变化山羊痘病毒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病毒,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知这种病毒表面是圆形,而侧面主要呈现哑铃状,在发病初期通常在羊的口腔、皮肤表面、牙龈、口腔、舌头、口鼻以及乳房周围都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性物质,不均匀地分布在羊体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况
3. 当前国内疫情形式(形式十分严峻)
2007年7月,我国在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现并确诊小反刍兽疫疫情, 是经东南亚首次传入我国。 2013年12月,时隔3年之后该病从境外再次传入我国新疆地区。 直至目前,该病已从新疆传入甘肃、内蒙古、宁夏和湖南等省区, 疫情形式十分严峻。
2013.12—2014.3.25的疫情情况
(2)顿挫型羊痘 常呈良性经过。 通常不发烧,痘疹停止在丘疹期,呈硬结状,不形成水疱 和脓疱,俗称“石痘”。 (3)非典型病例 一过型羊痘仅表现轻微症状,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 呈良性经过。 有的脓疱融合形成大的融合痘(臭痘);脓疱伴发出血形 成血痘(黑痘);脓疱伴发坏死形成坏疽痘。 重症病羊常继发肺炎和肠炎,导致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而 死亡。
一、概况
2. 国际流行情况 根据OIE公报, 2004年国际上共有29个国家爆发该病。 到2006年初,我国周边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尼泊 尔、巴基斯坦等先后爆发了大规模PPR疫情。 到2007年,世界上共有41个国家发生PPR疫情,其中包 括我国在内。
PPR全球分布情况
科 特 迪 瓦
舌面糜烂
肺炎
肠粘膜条状出血
消化道条状出血
六、诊断方法
OIE规定的标准检测方法是竞争ELISA和PCR方法。国内现建 立的方法有ELISA、PCR、荧光RT-PCR方法。 初步诊断: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特征:山羊或绵羊发病而接触的牛不发病,传染和死亡主要 发生在青年羊。 临床症状:高热、分泌物、口炎、呼吸困难、腹泻、死亡等症状。 病理变化:口腔糜烂、肺炎、肠系膜条状出血。
(2)每年定期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山羊痘)。
(3)对发病羊隔离,未发病羊紧急注射疫苗,病死羊尸 体深埋,防止扩散病毒。
(4)大羊用鱼腥草注射液 10 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 5 毫克;小羊用鱼腥草注射液 5 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 2 毫克;混合一次肌肉注射,一日两次,连用 1-3 日。
(5)治疗对病羊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部,干后 涂以碘酒、紫药水、硼酸软膏、四环素软膏等 (6)高免血清
病。
一、概况
1.概念 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山羊和绵羊为主),以突然发热、 眼口鼻排出分泌物、口炎、腹泻、肺炎和死亡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是《国
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规定重点
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一、概况
2. 国际流行情况 该病于1942年在非洲西部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首次 爆发,而后逐渐向中部非洲、东部非洲、中东地区、西 亚和西南亚地区扩散,本世纪初传入我国。 1995-1996年,埃尔比亚单峰骆驼发生PPR地方性流行。
时,病毒迅速灭活。
在冷藏或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
三、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骆驼、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 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高度易感(欧洲品系易 感性更高),绵阳次之,羔羊比成年羊易感。 野生动物中野羊易感。
牛猪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不排毒。
四、临床症状
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 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 眼结膜炎。 羊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发热持续3天左右, 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 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 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 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内愈 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怀 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检疫后的处理
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上报告疫情,动物防 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 告的有关规定执行,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 扑灭措施。立即隔离或淘汰,扑杀病羊深埋尸体。 畜舍、饲养管理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污水、 污物、粪便做无害化处理,健康羊群实施紧急免 疫接种。 病死羊、扑杀羊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 漏容器并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 监督下实施。
人不感染。
三、流行病学
2. 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 病畜的分泌物(眼、鼻、口腔等)、排泄物(尿液、粪 便等)、组织、血液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 等均含有病毒。
三、流行病学
3. 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羊-羊)、间接接触传染(共同水源、共 同圈舍、共同牧场、水料污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 此外,还可通过精液、乳汁和胚胎感染。
二、病原学
2. 血清型
PPRV只有1个血清型, 但从核酸水平上可分为 有4个群,其中Ⅰ、Ⅱ、 Ⅲ基因群主要分布于非
洲,Ⅳ群主要在亚洲
(包括我国在内)。
二、病原学
3. 抵抗力 PPR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在体外存活时间不长,对 乙醚、氯仿、苯酚、2%NaOH等敏感;另外,常用的消毒 药均有消毒效果。 56℃病毒在淤血、脾、淋巴腺内的半衰期为5min, 70℃ 以上病毒迅速灭活; 4℃下,pH7.2-7.9时病毒稳定,但如pH高于9.6或低于5.6
羊痘病毒的抵抗力: 痘病毒对热、直射阳光、碱和大多数常用消毒 药均较敏感,如55℃20min或37℃ 24h即可杀死 病毒。对寒冷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 痂皮中能存活 42-48d 。 0.5% 福尔马林、 3% 碳酸、 0.01%碘溶液、3%硫酸和3%盐酸可在数分钟内使 其死亡。
• 羊痘流行病学
尼 日 利 亚
苏丹
PPR全球分布情况
印 度
沙特 埃塞 阿拉 尔比 伯 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巴 基 斯 坦
马 里
PPR全球分布情况
土耳其
PPR全球分布情况
刚果
PPR全球分布情况
阿富 汗
PPR全球分布情况
肯尼 亚
一、概况
坦桑尼 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PPR全球分布情况
科 特 迪 瓦
尼 日 利 亚
四、临床症状
2.急性型(最常见)
潜伏期3-4天,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5d,患病 动物精神沉郁、感觉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 被毛逆立。 口、鼻、眼分泌物严重增加,并由浆液性转为黏液脓性。 口腔粘膜多处出现溃疡、坏死、糜烂;支气管肺炎,出现咳嗽
现象。
时间 2013.12.5 地点 新疆伊犁州霍城县 发病羊数量(只) 死亡数量(只) 1236 203
2013.12.26
2014.1.2 2014.1.3
新疆哈密地区哈密市
新疆巴州轮台县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柯 坪县
176
160 /
34
38 70
2014.1.24
2014.2.17 2014.2.18 2014.3.21
羊痘:头部皮肤痘疹
绵羊痘病
绵羊痘病
羊痘:瘤胃黏膜痘疹
羊痘:肺痘疹
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性和典型症状以初步诊断。应注意羊 痘与羊传染性脓疱的区别:患痘羊只出疹、出 疱部位多在毛稀处、乳房、四肢内侧、阴唇、 包皮和尾部,而传染性脓疱主要在口、鼻、唇 等处。
日常防治
[防治](1)平时加强饲养,抓好膘情,冬春季适当补饲, 注意防寒过冬。
严重腹泻,伴有难闻的恶臭气味,有时出现出血性腹泻,严重脱水 致衰竭死亡。
四、临床症状
2.急性型(最常见)
母畜常发生外阴-阴道炎,伴有黏液脓性分泌物,有的孕畜发生流产, 病程8-10天。
发病后期会出现鼻口周围、嘴唇外侧的皮肤形成小的结痂损伤。
死亡率20%-90%不等,幼畜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都高于成年畜。
七宝山乡黑山羊规模养殖户羊痘和小反刍兽疫 防控工作会议及技术培训讲座
举办单位:七宝山动物防疫检疫站 日 期: 2014.12.03
羊 痘
汇报人:罗璋
七宝山动物防疫检疫站
简介
羊痘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分布很广, 群众称之为“羊天花”或“羊出花”。 本病在 绵羊及山羊都可发生,也能传染给人。其特征是 有一定的病程,通常都是由丘疹到水泡,再到脓 疱,最后结痂。 绵羊易感性比山羊 病因病原体为病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 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秋季多发,传染很快。潜伏期6天~8天,传染 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伤的皮肤,被病毒 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成为传播媒介,病羊痊愈 后能获得终生免疫。
四、临床症状
感染动物临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常呈急性发作; 山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 以发热、眼鼻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口炎、腹泻、肺炎 和死亡为特征。 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四、临床症状
1.温和型
类似感冒症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出现轻微短 暂的发烧,有时可见眼睛和鼻腔流出大量的分泌物,并 在鼻孔周围结痂;也可见腹泻。 一般病畜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耐过,恢复健康。
小反刍兽疫
七宝山动物防疫检疫站
一、概况
1.概念 小反刍兽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又名小反 刍兽假牛瘟、小反刍兽瘟疫、山羊瘟疫、传染性脓疱状胃炎、 胃肠炎-肺炎综合症等,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 • 该病一旦传播到无该病地区,就易造成流行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1天。
(1)典型病例 病初患羊体温升高,有浆液性、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 感染2-5天后在皮肤上可见明显的局灶性充血斑点。随后 出现在腹股沟、腋下、阴唇、乳房、尾内面、阴囊和包 皮等皮肤无毛或少毛处,甚至全身,出现红斑、丘疹、 结节、水疱,严重的形成脓包。 欧洲某些品种的绵羊在皮肤出现病变前可发生急性死亡; 某些品种的山羊可见大面积出血性痘疹和大面积丘疹, 可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