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仿真技术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数控技术文献综述

数控技术文献综述

数控技术文献综述(论文)题目:塑料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技术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摘要:现代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产品特别是各种塑料制品及大型覆盖件等产品形状结构比较复杂,单使用图纸已很难正确和详尽地表达产品的形状和结构,这就要求模具设计制造者必须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文件描述的手段,同时要求模具制造者必须充分掌握产品的各种资料,包括产品的形状、尺寸、原料的特性、精度要求、特殊表面效果等。

有些产品还需客户提供实物或模型。

当前,我国工业生产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多,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模具制造的要求是制件质量好,交货期越短越好,模具精度越高越好,模具价格越低越好,由此,现代塑料模具的制造应与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及以上要求相适应。

关键词:塑料压圈单分型面一模一腔注射模具轮辐式浇口尼龙1010、聚奎二栈奎二胺及纤维前言: (4)一、模具的重要意义 (5)二、现代塑料模具的设计 (6)1、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 (6)1、1制件工艺分析与设计 (6)1、2 模具总体方案设计 (7)1、3 总体结构设计 (7)1、4 施工图设计 (7)2、 CAD/CAE技术的应用 (8)三、现代塑料模具的制造 (9)1、 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制造一体化 (9)2、先进设备的作用 (9)3、手工加工的作用 (10)4、检测手段 (10)四、反向工程的应用 (10)五、快速成型制造的应用 (11)六、发展方向和前景 (12)七、模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2)八、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塑料工业是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工业,同时又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工业领域。

从20 世纪30 年代前后开始研制至今,塑料作为一种新的工程材料不断被开发应用,到目前塑料工业已经实现了产品系列化、生产工艺自动化,不断开拓出功能塑料新领域。

塑料在国发经济中许多领域不同程度地替代了金属、木材及其他材料,成为当前社会使用的一大类材料。

数控论文的参考文献资料

数控论文的参考文献资料

数控论文的参考文献资料数控论文的参考文献资料数控参考文献资料篇一1郑贞平,黄云林,黎胜容.VERICUT7.0中文版数控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例详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王明红.数控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王道宏.数控技术.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4(印)S.K.Sinha.FANUC 数控宏程序编程技术一本通.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廖效果.数控技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杜君文,邓广敏.数控技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7董玉红.数控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徐元昌.数控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倪祥明.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0孙志孔,张义民.数控机床性能分析及可靠性设计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1文怀兴,夏田.数控机床系统设计(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2张亚力.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零件加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3陈学翔.数控铣(中级)加工与实训.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4肖军民.UG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经典实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5周晓红.数控铣削工艺与技能训练(含加工中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6陈炳光,陈昆.模具数控加工及编程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7唐利平.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8朱勇.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19关雄飞.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0周虹.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1刘虹.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2张士印,孔建.数控车床加工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3叶俊.数控切削加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4顾德仁.CAD/CAM与数控机床加工实训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25李柱.数控加工工艺及实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6张若锋,邓建平.数控加工实训.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7卢万强.数控加工技术(第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8鲍海龙.数控铣削加工中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9刘昭琴.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0周芸.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1江剑锋.CAD/CAM与数控机床加工.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32高彬.数控加工工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数控加工工艺(第三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34周芸.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3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数控加工基础.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36关颖.数控车床操作与加工项目式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7施晓芳.数控加工工艺.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8殷小清,黄文汉,吴永锦.数控编程与加工-基于工作过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39漆军,何冰强.数控加工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0姚屏,徐伟.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1裴炳文.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2田春霞.数控加工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3顾京.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编制.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4王亚辉,任宝臣,王金贵.典型零件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方法解析. 北京:45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6陈志雄.零件数控车削工艺设计、编程与加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7赵显日.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48赵先仲,陈俊兰.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9贾慈力.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0鲁淑叶,辜艳丹.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数控参考文献资料篇二1韩建海.数控技术及装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徐弘海.汉英数控技术词典.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徐弘海.数控机床刀具及其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李金伴,马伟民.实用数控机床技术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胡占齐.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数控技术.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谢晓红.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技术(第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 刘永久.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吴石林,杨昂岳. 数控线切割、电火花加工、编程与操作技术. 湖南. 湖南科学出版社,20089伍端阳.数控电火花切割加工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0李立.数控线切割加工实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 刘战术,史东才.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1 孙德茂.数控机床逻辑控制编程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2赵鸿,余世超.现代刀具与数控磨削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3 逯晓勤. 数控机床编程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4 赵东福.UG NX数控编程技术基础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 康亚鹏.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编程应用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6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加工技术(教师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7何雪明,吴晓光,常兴.数控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8 关雄风.数控机床与编程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9王志明.数控技术.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20 黄国权.数控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1张福润,严育才.数控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 田林红.数控技术.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23 张建钢,胡大泽.数控技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4朱晓春.数控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5林宋.田建军.现代控制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6叶蓓华.数字控制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7陈志雄. 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8廖效果.数字控制机床.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周济,周艳红.数控加工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30张建钢,胡大泽. 数控技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31廖效果,朱启逑. 数字控制机床.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2明兴祖 .数控加工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33王宝成 .数控机床与编程实用教程.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4刘淑华. 数控机床与编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35方祈.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3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文献综述-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文献综述-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绪论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数控机床业。

一个国家数控机床业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该国制造业水平、工业现代化程度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及战略地位。

在文章中简要分析了数控机床高速度、高精度化、高柔性化、复合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造型宜人化等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数控机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1.1 网络化数控系统的网络化,主要指数控系统与外部的其它控制系统或上位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和网络控制。

使数控机床具有双向、高速的联网通讯功能,以保证信息流在车间各个部门间畅通无阻对于面临激烈竞争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既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又可实现数控机床的远程监视、控制、培训、教学、管理,还可实现数控装备的数字服务。

数控系统的网络化技术还可以提供大容量存储器,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现有的大部分数控系统内存较小,没有网络功能(仅有速度较低的DNC接口),没有大容量存储设备(如硬盘)。

而大型复杂模具加工程序量非常大,一般以1MB为计量单位。

应用网络数控系统即可在高速局域网上满足CAD/CAM 系统与数控系统进行大容量信息的通信与交换的要求。

1.2 高柔性化柔性是指机床适应加工对象变化的能力。

即当加工对象变化时只需要通过修改而无需更换或只做极少量快速调整即可满足加工要求的能力。

数控机床对满足加工对象对变换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提高数控机床的柔性化正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提高数控机床的单机柔性化,另一方面向单元柔性化和系统柔性化发展。

实践证明,采用柔性自动化设备或系统,是提高加工效率、缩短生产和供货周期、并能对市场变化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和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1.3 高速度与高精度化速度和精度是数控机床的两个重要指标,他直接关系到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高速数控加工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电主轴和和电动机的应用为特征,电主轴的发展实现了主轴的高转速;直线电动机的发展实现了坐标轴的高速移动。

x-y工作台文献综述数控专业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x-y工作台文献综述数控专业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参考资料[1] 傅晓琳.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2009,1~130.[2] 范超毅,赵天婵,吴斌方,等.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190.[3] 田振亚,高东强,郭文举,等.二维数控工作台设计.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2):179~180.[4] 王晓明.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181~214.[5] 尹志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8~192.[6] 张毅刚,彭喜元,姜守达,等.新编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8~321.[7] 张志良.单片机原理与控制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22~227.[8] 安东省,崔焱.AT89C51单片机与PC及串行通信设计.山西电子技术,2009,(4):46~58.[9] 常喜,刘微.单片机和PC及串行通信设计. 网络与通信,2009,(4):105-108.[10] 甄任贺,愈寿益.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4):25~27.[11] Kazuo Yamazkaki, Yadong Liu, Xingui Guo.STUDY ON SYSTEMATIC CNC CORE DESIGN METHOD FOLLOWING MODEL-DRIVEN DESIGN STRATEGY.Transactions of NAMRI/SME,2007,(35):497~504.[12] 李文元,明兴祖.基于MCS-51单片机的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工艺与装备,2007,(5):75~78.[13] 康伟,王艳秋.基于单片机的机床经济型数控系统设计.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3):161~163.[14] 王玉琳.三相反应式步进电机的一种实用型驱动器.电力电子技术,2005,(3):71~72.[15] 杜家熙,陈艳锋,李国厚.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器设计.煤矿机械,2007,(2):88~90.[16] 杨辉媛,杨红海,谭伟杰.基于AT89C51单片机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舰船电子工程,2008,(8):204~206.[17] 常喜,姜文龙,丁桂英.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23(11):8~10.[18] 王海波,吴晓光,李沛,等.基于AT89S52单片机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机电产片开发与创新,2009,(6):161~162x-y工作台文献综述1 前言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如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产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

数控机床加工仿真技术及应用

数控机床加工仿真技术及应用

数控机床加工仿真技术及应用摘要:数控机床是在机床的生产加工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予以集中控制,机床自动化的同时内部装有数字化控制系统程序,能够在符号指令执行和编码控制中实现系统程度的逻辑处理,译码后使用代码数字表示,在数控装置中输入信息后,经过运算发出信号,对机床的动作进行控制,并根据实际图纸要求,对机床加工的尺寸和形状等进行设定,使机床零部件能够自动加工。

数控机床对于不同品种的精密、复杂零部件加工控制效果较好,属于高效能和柔性自动化机床,在机电一体化中促进了现代机床控制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而在数控机床加工中应用仿真技术,能够对更加复杂的工具系统进行设计和模拟,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构建中,对数控机床加工过程增加计算环节,在人机交互中实现对虚拟环境的图形结合式的创造,这种可视化的技术应用,能够进一步实现对数控机床的综合化控制。

基于此,本文概述了数控机床仿真技术,并对主要特征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数控机床;加工;仿真技术;应用;系统程序数控机床加工仿真技术是针对机床综合加工过程进行的模拟仿真过程实现,加强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对实际加工中一些碰撞、干涉等现象进行有效规避,并且通过数控机床加工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数控机床实际加工的精准度,使得加工效果得到更高的保证。

为了发挥其作用,以下就数控机床加工仿真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数控机床仿真技术的概述数控仿真技术主要运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等技术替代实际系统功能运行,对相对复杂的机床系统进行更新设计与研究,并且在应用成效方面显得十分优越。

数控加工机床仿真技术的应用,是将传统人工操作为主的机床加工方式转化为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计算机仿真加工形式,是一种具有人机交互、可视化操作、图形模拟等特点的虚拟加工环境,更加优化现实数控机床加工流程与步骤,并且在技术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优势。

建模仿真主要是以模拟现实中的数控机床工作状态与环境,这样就会有助于相关技术人员对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全面掌握,对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以及影响零件加工质量的问题及时了解,同时数控加工仿真技术还能够根据正常加工运作与异常加工运作信息区分,对不稳定的信息自动处理,如零件加工时可发生碰撞、干涉等现象的信息会被及时反映出来,实现故障预测效果,进而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减少机床加工故障问题的发生几率,促进数控机床运行效率的提升。

数控综合实践综述

数控综合实践综述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数控技术逐渐成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将从数控技术的起源、发展、应用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数控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 数控技术的起源数控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模具问题,开始研究数控技术。

195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标志着数控技术的诞生。

2. 数控技术的发展自诞生以来,数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早期的直线插补数控机床到今天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模具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

(1)数控系统的演变数控系统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演变。

目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控系统已成为主流。

(2)数控机床的发展数控机床从最初的直线插补数控机床发展到今天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数控技术的应用领域拓展数控技术已经从最初的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拓展到模具制造、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行业。

三、数控技术的应用1. 航空航天领域数控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飞机、导弹、卫星等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中。

通过数控技术,可以提高加工精度、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2. 汽车制造领域数控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发动机、变速箱、车身等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过程中。

通过数控技术,可以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 模具制造领域数控技术在模具制造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模具的设计、加工和检测等方面。

通过数控技术,可以缩短模具开发周期、提高模具精度、降低模具成本。

4. 医疗器械领域数控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手术器械、医疗器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过程中。

通过数控技术,可以提高医疗器械的加工精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数控技术文献综述

数控技术文献综述

国内并联机床的发展并联机床作为一种新型的加工设备,已成为当前机床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受到了国际机床行业的高度重视。

并联机床克服了传统串联机床移动部件质量大、系统刚度低、刀具只能沿固定导轨进给、作业自由度偏低、设备加工灵活性和机动性不够等固有缺陷。

并联机床可完成从毛坯至成品的多道加工工序,实现并联机床加工的复合化。

并联机床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机床。

因没用实体坐标轴,固又称为虚拟轴机床。

并联机床是空间机构学研究成果在数控机床领域中的创造性应用,它集机构学理论﹑机器人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于一体,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物。

它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模拟器阶段、并联机器人阶段和并联机床阶段。

并联机床的优点并联机床是新一代的数控机床。

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机床结构的概念,采用了多杆并行驱动方式。

从机床整体来说,传统的串联机构机床是属于位置求解简单而机构复杂的机床而相对于并联机构机床,则机构简单而位置求解复杂。

在并联机构的位置分析中,位置反解比较简单,位置正解却非常复杂,与串联机构截然相反。

与串联机构机床相比,并联机床主要有以下优点。

(1)刚度重量比大。

因采用并联闭环静定或非静定杆系结构,且在准静态情况下,传动构件理论上为仅受拉压载荷的二力杆,故传动机构的单位重量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

(2)动态性能好。

运动部件惯性的大幅度降低有效地改善了伺服控制器的动态品质,允许动平台获得很高的进给速度和加速度,因而特别适合各种高速数控作业。

(3)机床结构简单,集成化、模块化程度高。

这使得并联机床结构设计和加工等多方面得以简化。

(4)变换坐标系方便。

由于没有实体坐标系,机床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的转换全部靠软件完成,非常方便。

(5)技术附加值高。

并联机床结构看起来很简单,但设计、控制却很复杂,具有“硬件”简单、“软件”复杂的特点,是一种技术附加值很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6)使用寿命长。

并联机床由于没有传统机床导轨,避免了导轨磨损、锈蚀、划伤等现象。

数控实训参考文献

数控实训参考文献

数控实训参考文献数控实训是现代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进行数控实训时,参考文献可以作为学习的依据和指导,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

本文将介绍数控实训中的一些参考文献,以供参考。

1.《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第三版)王志勇编著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技巧,包括数控编程基础知识、刀具路径规划、加工工艺与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通过实例演示和解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方法。

2.《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教程》赵树生编著这本教程以实训为导向,通过数控仿真软件实例演示,详细讲解了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教程中分析了各种加工工艺的实施过程和关键技术,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数控编程与操作。

3.《数控机床工艺设计与数控编程》曹荣华编著这本书从数控机床的工艺设计入手,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数控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书中通过实际加工案例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加工工艺规划、工序设计以及数控编程的要点和技巧。

4.《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基础》盛国政编著这本教材是一本全面介绍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基础的参考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与工作原理,以及数控编程与操作的相关知识。

读者可以通过该教材全面了解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的基础知识,为实际操作和实验提供参考。

5.《数控机床与机床工艺学》张国庆等编著这本书主要介绍数控机床的结构、性能以及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基本要点。

书中涵盖了数控机床的基本知识、刀具路径规划、数控编程的实例等内容。

通过该书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数控机床与机床工艺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综上所述,数控实训参考文献是学习与实践数控编程与操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导。

通过阅读这些参考文献,学习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和数控编程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些参考文献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数控实训中取得好成绩,还能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摘要:现代制造技术正朝着提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高集成和高智能方向发展,加工智能化和虚拟制造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最重要的组成和发展方向,并成为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技术。

而机械加工过程仿真在虚拟制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通过对机床—刀具—工件构成的工艺系统中的各种加工信息的有效预测与优化,为实际加工过程的智能化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它也是研究加工过程的重要手段。

本文主要概述了数控仿真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运用这一新技术的综合概况。

关键词:数控技术、数控仿真、虚拟、制造1 对所述研究方向阅读文献的概述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仿真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适应市场能力和竞争能力。

虚拟制造技术就是根据企业的竞争需求,在强调柔性和快速的前提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并随着计算机,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90年代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获得迅速的发展。

在不长的时间里,已成为企业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当今国际上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目前在美、英、日、西欧诸国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新兴产业部门,商品化软件已经日趋成熟,应用比较广泛。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全面与世界接轨,并正在成为全球制造的中心,进入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机械零件制造复杂程度的提高,对数控代码正确性验证的需求越来迫切,数控仿真系统利用计算机图形显示技术模型实际加工过程,是验证数控加工程序正确性的有力工具之一,这必然对掌握现代化制造技术的人才,特别对一线数控技术工人形成了巨大的需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1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计算机辅助仿真技术是美国在曼哈顿计划中首先发展起来的,在科学家们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开发先进技术时仿真技术的发展成为进行预测气候变化和武器生产试验的关键技术。

当这项技术逐渐发展成熟时,仿真技术被推广到其他军事和民用工业生产和应用中。

早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努力,仿真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仿真者在仿真过程的各个环节所具有的经验,这就要求仿真者拥有很多方面的知识,而这种要求阻碍了仿真技术的普遍应用。

因此,80年代起,仿真领域普遍开始重视建模技术,并将图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工程技术引入到仿真建模过程中。

缩小用户描述问题的方式与仿真模型的最终表现形式之间的差距,产生直观、简练而有效的输入方式,满足仿真输入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要求。

随着仿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仿真系统的规模增大、结构复杂化并向分布式仿真发展,另一方面在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过程中、在管理决策过程中,仿真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导致对仿真置信度要求的提高。

因此,仿真系统功能的智能化、集成化;仿真软件设计和自动化,是仿真软件开发的主要趋势。

2.2数控加工过程仿真的研究状况目前,仿真和建模技术已成为制造系统设计、分析和运行的重要工具,同时作为生产计划、作业调度和辅助决策工具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在许多商品化CAD/CAM软件系统如:IDEAS,UG,PRO/E,等系统中,开发了以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为基础的图形数控编程工具和刀具轨迹生成工具,具备零件加工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功能。

例如,UG1.4以上版本提供了强大的刀具轨迹模拟功能,检验走刀路径,发现加工中的不合理,如少切或过切等。

这类软件开发成本高,不易推广使用。

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展的较晚,目前有华中理工大学开发的应用于CAD 中心曲面造型系统中的数控铣削加工切削仿真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发的三轴数控铣削仿真系统,天津大学的回转类零件的CAD/CAM集成系统等。

对数控车削加工仿真的研究还不多见,且多为二维图形显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3机械加工过程仿真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目前进行的机械加工过程仿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研究金属切削的角度出发,仿真某具体切削过程内部各因素的变化过程,研究其切削机理,供生产实际与研究应用;另一种则是将加工过程仿真作为系统的一部分,重点在于构造完整的虚拟制造系统。

这两种方式的仿真方法是相同的,即首先对机加工艺系统建立连续变化模型,然后用数学离散方法将连续模型离散为离散点,通过分析这些离散点的物理因素变化情况来仿真加工过程。

由于机加过程仿真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存在以下问题:(1)仿真的加工形式少,研究范围窄在众多的切削加工种类与形式中,目前的仿真主要集中于铣、磨两种。

即使在这两种加工方法上,仿真也局限在很窄的范围内。

如铣削中多是仿真棒铣刀和端铣刀,而这种仿真系统对其他种类的铣刀(如加工成形表面用铣刀)却无能为力。

其原因是机械加工种类繁多,存在着车、铣、刨、磨、镗等多种加工形式;另一方面加工理论复杂,不同的加工方法、刀具形状的加工模型有较大差别。

同时,目前的仿真系统大多进行几何仿真,即对刀位轨迹、工件与刀具的干涉校验等,有称之为NC校验(NC Verification)。

但在机加过程中,几何校验只是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切削力、刀具振动及刀具磨损等在切削过程中起决定因素的各物理量。

(2)物理仿真过程都是考虑理想切削状态,与实际切削过程有较大差距在目前的仿真系统中预先设定了大量假设因素,如设定工艺系统刚性满足要求,无振动;加工材料结构统一,无硬点等缺陷;刀具无磨损;切削要素不发生变化等。

这种假定的理想状态不能将切削过程中的随机干扰如工件硬点造成的材质变化、振动造成的切深变化等因素考虑进去,使仿真系统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切削过程。

(3)仿真手段限制仿真系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仿真技术紧密相连,过去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限制,仿真时间很长。

编码工作量大,程序可读性、维护性差,这些都为仿真工作带来困难。

目前应用C++语言及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仿真系统已成为发展潮流。

以上问题已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今后的机加工仿真系统将朝着快速运行、面向多种加工形式、更加符合实际状况的方向发展。

2.4数控仿真技术的的应用及展望虚拟数控机床的应用将给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飞跃。

由于虚拟数控机床是数字模型,所以容易实现对数字模型进行显示、分析、传递和迭代更新,为设计提供并行作业的可能,用经济快捷的方式提高产品设计品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采用虚拟数控机床技术,可以为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可制造性分析提供关键数据,能够迅速完成在机床上不方便操作的各项任务,如完成数控程序的调试、测量产品加工误差、评定加工效率和检验干涉碰撞情况等。

还可以利用虚拟机床优化切削参数,优化刀具路径,提高机床设备的生产效率。

利用机床加工的全过程与用户的交互功能,可以为企业、学校的数控人才培训提供快速、安全且不消耗资源的有效手段,并帮助机床制造商向远程客户逼真地演示其产品。

为制造业提供最佳的发展以及为加工过程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虚拟数控机床的网络功能为真正实现远程合作提供保证。

虚拟数控技术是由许多先进学科、先进知识形成的综合技术系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前沿研究领域。

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数控技术将获得更快的发展。

虚拟机床是虚拟加工技术的核心,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是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虚拟机床软件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和国外软件的发展趋势,针对具体的机床开发面向工程的实用化小型软件。

把某一类型的虚拟机床作为该类型数控机床的附件,提高数控机床的市场竞争力、增加机床产品的附加值。

虚拟数控机床的应用,将为制造技术带来勃勃生机,并将虚拟数控机床的研究开发推向一个更加崭新的阶段。

计算机仿真技术不仅在传统的工程技术领域(航空、航天、化工等方面)继续发展,而且扩大到社会经济、生物等许多非工程领域,此外,并行处理、人工智能、知识库和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发展正影响着仿真计算机的发展。

2.5数控仿真的实际应用举例—数控机床数控机床是由机床数控系统(Numerical Control Systems of machine tools)、机械、电压控制、液压、气动、润滑、冷却等子系统(部件)构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床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控制核心。

机床数控由控制装置(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er 简称CNC)、伺服(或步进)电机驱动单元、伺服(或步进)电机等构成。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根据加工工艺要求编写加工程序(以下简称程序)并输入CNC,CNC按加工程序向伺服(或步进)电机驱动单元发出运动控制代码,伺服(或步进)电机通过机械传动机构完成机床的寄给运动;程序中的主轴起停、刀具选择、冷却、润滑等逻辑控制代码由CNC传送给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由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按钮、开关、指示灯、继电器、接触器等输入输出器件的控制。

目前,机床电气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able Logic Controler 简称PLC),PLC具有体积小、应用方便、可靠性高等优点。

由此可见,运动控制和逻辑控制是数控机床的主要控制任务。

例如,GSK980TDb 车床CNC同时具备运动控制和逻辑控制功能,可完成数控车床的二轴运动控制,还具有内置式PLC功能。

根据机床的输入、输出控制要求编写PLC程序(梯形图)并下载到GSK980TDb,就能实现所需的机床电气控制要求,方便机床电气设计,也降低了数控机床成本。

实现GSK980TDb车床CNC控制功能的软件分为系统软件(以下简称NC)和PLC软件(以下简称PLC)二个模块,NC模块完成显示、通信、编辑、译码、插补、加减速等控制,PLC模块完成梯形图解释、执行和输入输出处理。

数控编程就是把零件的外形尺寸、加工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刀具参数等信息,按照CNC专用的编程代码编写加工程序的过程。

数控加工就是CNC按加工程序的要求,控制机床完成件加工的过程。

参考文献:[1]明建全主编.科学使用数控仿真,提高数控教学水平.西北职教3期[2]John Vesterayer,Simulation Used in CIMS Development.A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Computer Simulation,1989,95~106[3]孟晓风、王行仁主编. 建模与仿真的智能化、集成化发展综述,系统仿真学报,1996,(4):1~5[4]蒋春风、陈立平、张力波主编. 数控加工仿真显示技术的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27(6):54~56[5]张新义主编. 经济型数控机床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6]余英良主编.机床数控改造设计与实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7]王贵明主编.数控实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8]张建刚、胡大峰主编.数控技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9]张建明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王爱玲主编.现代数控机床结构与设计.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9[11]卜云峰主编.机械工业及其自动化简明设计手册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2]刘跃南主编.机床计算机数控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3]李洪主编.实用机床设计手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邓星钟主编.机电传动控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5]李群芳、黄建主编.单片机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6]陶晓杰主编.伺服电机用于车床进给系统.制造业自动化,第22期,2000[17]机床设计手册编写组.机床设计手册(第三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18]李立强等主编.数控车床自动转位刀台设计.制造技术与车床,2000[19]黄玉美主编.床总体方案的创新设计.设备管理与维修,2000[20]孙恒等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1]机械工程手册编写组.机械工程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