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含油气盆地溶蚀作用综述

合集下载

含油气盆地中浊沸石的形成与分布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含油气盆地中浊沸石的形成与分布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根据大 庆油 弱 , 从而 形成 了浊沸石 强溶蚀 带 、 沸石溶蚀 带及浊 沸 浊
田研 究院 王成等 对其浊 沸石 中流体 包裹体 均一温 度 的 石弱溶 蚀带l 5 】 。
测试 , 形成温 度在 10 5  ̄ 间【 朱 国华 教授 在 其 1 ~10 C之 2 】 。
导岂Z
1浊 沸 石 的 形 成 温 度
B c e l vcvc a h l 1 [ ̄ i %, , z根据 蚪 1 个地 tn 多 . . ㈣ 幡铂 T酪惟 R 一 " 定系 , 1 1 让 J 抒2 f ’ t
氟式
…¨ ) 【 】㈣ 7 T H l I2
维普资讯
丹 }! 石的浓 l ! 血机理 影响 冈素 浊沸 右次 孔 1 0 砂体帅纵 横 …罐m规 以礁浊 溶 刊l 的打 j 和 与撕裂 均1 箍乐等 .耐 尔 多斯 毹地 诞 F l . L 4f i lI I / 毓地抄淫 , I  ̄ F 步的油 气勘探有 爵 定 指 0
北 k
l Tn I 、: l L f l c r { lb g ie
被有机酸性水溶蚀形成大量 浊沸石溶孑 , L 勘探实践证明,浊沸石溶孑是油气的主力储集空间。通过对浊沸石的形成与分 L 布、浊沸石次生溶孔的形成机理及其分布规律等研究 ,认为沉积物源和沉积微相控制着浊沸石的分布 ,有机酸性水的来
源 和运 移 通 道 决定 着浊 沸 石 次生 溶 孑 的 分 布特 征 ,浊 沸 石 溶 蚀 孔 隙 发育 带 又 控 制着 岩 性 油 气 藏 的 分布 规 律 。 L 关键 词 :浊 沸 石 ;油 气勘 探 ;鄂 尔 多斯 盆 地 ;四 川盆 地
四川盆地 侏 罗系的石油 勘探 自 1 5 9 4年至 今 ,已有
2 世纪 8 年 代 曾经对陕 北地 区延长组 储层 中大 量分 布 近 5 年 的 历史 ,但 多以大安 寨段碳酸 盐岩 裂缝型油 藏 0 0 0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构造动力学机制与中国沉积盆地形成一.背景及意义中国有大小不同的沉积盆地485个,进行过油气勘探的盆地有107个,发现有大-中型油田的盆地16个,占勘探盆地数的15%。

对于这些盆地的分布规律和动力学成因机制有不同的认识,胡见义等(1991)从现有盆地反应最终格局出发,认为西部具挤压、东部为张性、中间过渡性盆地的观点;也有的从地貌结合盆地动力学性质,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把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以西为挤压型盆地,以东为拉张型盆地;这条NNE向的山脉分布带,恰好是中国东部重力梯度带。

近年来朱介寿等(2002)【1】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58个数字地震台站约12000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出4100条面波大圆传播路径,采用面波频散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进行了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成像,结果发现以东经110 为界,东西两部分岩石圈、软流圈的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有巨大的差异。

此界限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连接基本对应,界线以西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界线以东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引起的岩石圈减薄区。

中国大陆晚中、新生代以来,东西构造差异和盆地的不同类型成因,我们将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到演示区青年和软流圈内更深层次上考查西部陆内俯冲、陆内造山和前陆盆地形成等问题,考查东部裂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这非常有利于今后油气勘探工作[2]。

二.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机制[3]地球历史演化的动力是来自地核和地幔, 通过地幔的热对流把地核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地表, 并通过不断变化的热对流和物质对流来达到地球内部的平衡。

核-幔边界过剩的热通过地幔羽的形式或软流圈的区域性隆升形式传递到岩石圈上部, 并使岩石圈隆起、遭受剥蚀, 当热散失后在地表形成盆地。

地幔热对流具体体现在软流圈上涌的高度或莫霍面位置,或以火山喷发作用将热直接传导到大气圈。

软流圈和莫霍面的位置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的碳酸盐岩储层。

塔里木盆地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油气资源潜力巨大,而塔河油田作为其中的关键区块,其碳酸盐岩储层特性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碳酸盐岩储层因其复杂的成岩过程、多样的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多变的物性特征,一直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难点和热点。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塔河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具有直接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丰富和完善碳酸盐岩储层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首先将对塔里木盆地及塔河油田的区域地质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随后,将重点分析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过程,揭示储层的物性变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评价,识别有利勘探区带。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勘探开发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建议,以期为塔河油田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衍射分析、压汞实验、核磁共振实验等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以及地震资料解释、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等地球物理方法。

通过这些综合手段的应用,以期能够全面揭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二、碳酸盐岩储层基础理论研究碳酸盐岩储层作为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的主要储油层,其基础理论研究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产能至关重要。

本节将深入探讨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物礁、滩、潮坪、台地边缘、碳酸盐斜坡和盆地相碳酸盐岩等。

这些成因类型直接影响了储层的物性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

因此,深入研究不同成因类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对于理解油气运聚规律和制定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变,包括溶蚀孔洞、裂缝和晶间孔等。

中国古生代海相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中国古生代海相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中国古生代海相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康玉柱【摘要】1984年塔里木盆地北部沙参2井实现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后,在塔里木、华北、扬子及准噶尔地块上发现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从烃源岩、储集层(体)、多储盖组合、古隆起、古斜坡控油、多期成藏、多期充注及封盖条件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大油气田成藏条件,并指出勘探方向,对在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的古生界发现更多大油气田,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3【总页数】3页(P263-265)【关键词】中国;古生代;烃源岩;成藏条件;大油气田;勘探方向【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自1984年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雅克拉构造带沙参2井于5391.18m的奥陶系白云岩中获高产油气流,实现我国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首次重大突破,揭开了我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的序幕。

之后,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使古生界油气勘探进入一个新阶段。

1.1 优质烃源是形成大油气田物质基础中国古生代四大地块(塔里木、华北、扬子、准噶尔)构造演化及相应沉积控制着烃源岩发育:在大陆边缘裂解阶段(Z1-2)沉积了裂谷Э式含硅质黑色页岩;在被动大陆边缘裂解阶段(Z2-2),由于快速海侵,发育一套与上升洋流有关的黑色页岩、暗色泥岩、泥灰岩等;早古生代中晚期(O2-S1),在台地斜坡及前陆性盆地,海平面相对上升,使碳酸盐岩台地转化为较深水盆地,沉积了暗色泥页岩和泥质灰岩;晚古生代(CP)由于广泛而缓慢的海侵,形成一套浅海相泥页岩及海陆过渡相含煤岩系[1,2]。

(1)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烃源岩主要有中下寒武统-奥陶系和石炭系-下二叠统:①中下寒武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相边缘、台地斜坡及局限台地相,为一套暗色泥岩、页岩、粉砂质泥岩、含膏泥岩、泥灰岩,厚100~300m.除局部缺失外,全盆地均有分布,有机碳含量0.40%~3.5%。

油气地质与勘探_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油气地质与勘探_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油气地质与勘探_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岩石热解参数不仅可以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还可以划分干酪根类型。

答案:正确2.有效渗透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性质,与流体饱和度关系不大。

答案:错误3.现代油气勘探证实石油的无机成因说是错误的。

答案:错误4.我国的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主体都属于克拉通盆地。

答案:正确5.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存在较为严格的函数关系。

答案:错误6.含油气系统强调以生烃灶为核心,即一套有效的烃源岩层系就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答案:正确7.一个盆地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盆地内烃源岩的体积大小。

答案:错误8.沉积剖面中,干酪根数量的减少和沥青数量的增加具有互补性和成因上的联系性。

答案:正确9.排替压力越小,说明岩样中最大连通孔喉越大,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

答案:正确10.石油荧光性强度与石油类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答案:错误11.石油的正构烷烃分布曲线与()关系不大。

答案:地层压力12.有机质演化生烃的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答案:温度13.下列岩石中,最可能成为烃源岩的是()。

答案:灰黑色泥岩14.当沿着油气运移方向地质色层效应起主导作用时,石油的相对密度会逐渐()。

答案:变小15.有利于改善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成岩作用是()。

答案:溶解作用16.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答案:低温高压17.不能作为油气二次运移主要通道的是()。

答案:干酪根网络18.我国中部的主要含油气盆地是()。

答案: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19.下面关于正构烷烃分布曲线的描述,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答案:相对陆相有机质,海相(浮游生物菌藻类)有机质形成的石油,低碳数(≤C21)正构烷烃多。

受微生物强烈降解的原油中,正构烷烃常被选择性降解,一般含量较低。

20.油气初次运移动力中,通过产生异常压力促使油气发生运移的是()。

答案:黏土矿物脱水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有机质生烃作用21.断层的封闭机理主要包括()等。

溶蚀的作用及原理化学

溶蚀的作用及原理化学

溶蚀的作用及原理化学溶蚀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溶解或溶解过程中表面的物质被液体侵蚀、侵蚀等的过程。

溶蚀作用是地壳中非常重要的地质作用之一,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溶蚀还可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化学反应。

溶蚀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岩溶作用:岩溶是指岩石或矿石在地质作用下溶解溶蚀的过程。

在地质作用下,地下水中的溶质(如二氧化碳、硫酸等)与岩石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中的溶质溶解并脱离矿物结构,形成地下水溶解洞、地下河流、地下溶洞、落水洞等岩溶地形。

岩溶地形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如溶洞、地下河、地下溶洞等。

2. 地下水溶蚀:地下水中的各种物质可与地下岩层发生化学反应,使其溶解并形成溶质,进而溶蚀岩石。

特别是地下水中含有溶解性较强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硫酸和硫酸盐等,会加速岩石的溶解。

在溶蚀作用下,地下水穿过岩层并在洞穴中流动,形成地下河流、地下溶洞和落水洞等地下地形。

3. 海洋溶蚀: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溶解性盐类和碳酸盐,这些溶质能够通过海浪或海洋流动在海滩和海岸线的岩石表面产生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在珊瑚礁的形成和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会在岩石岸线上形成景观,如海蚀悬崖、洞穴和拱门。

而溶蚀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溶剂化作用: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溶蚀的基本原理之一。

当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力大于其与固体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力时,溶剂分子将替代固体表面上的固体分子,并使其溶解。

2. 表面反应作用: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表面反应也是溶蚀的重要原理之一。

溶质分子在溶解过程中与溶剂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离子化合物,进而溶解在溶液中。

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表面反应作用是溶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3. 化学反应作用:溶蚀还涉及到一些化学反应。

例如,在地下岩石中,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碳酸盐岩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盐,实现溶蚀过程。

类似地,地下水中的硫酸与含有金属离子的岩石反应,也会导致溶蚀作用。

为中国油气铸就底气——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胡素云

为中国油气铸就底气——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胡素云

封面人物Cover Characters为中国油气铸就底气——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胡素云 户 万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纷纷赶来中国“找石油”。

数年过去,他们在中国复杂的地质环境面前一无所获,并反手给中国扣上了一个“贫油国”的帽子。

直到1956年,李四光等人以地质认识为指导,在松辽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其规模之大震惊世界。

其后,经历一代代地质人不懈努力,中国从松辽、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等盆地以及南海海域等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贫油国”的帽子摘下来了,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油气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增加,最大限度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是一大难题。

近年来,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表达了对“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的忧虑。

油气勘探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一口井打下去之前,很难说一定就能成功找到油气。

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30多年的总地质师胡素云,对油气勘探已经比较熟悉。

在他看来,要在一个地区进行油气勘探,必须解决三大科学问题:有没有油气?有多少油气?到哪里去找?这也是胡素云经年累月力求通过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去客观回答的科学问题。

他们的工作,更像油气勘探的先头军。

按胡素云的说法:“油气资源评价其实质是对评价对象含油气性的预测,是将已获得的各种地质信息联系起来,经过加工处理,最终转化为评价地区油气资源在空间的位置和数量的分布。

因此,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结果能够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成功率,这样我们的价值就发挥出来了。

”从定性到定量,做好油气勘探先头军胡素云介绍说,我国的油气资源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肤浅到深入的认识过程。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性油气资源评价研究,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遗憾的是,我国早期的油气资源评价,关注的是有没有油气、有多少油气,且评价方法以成因法为主。

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现状及问题

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现状及问题

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现状及问题刘顺宇;赵荣【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发育了石炭系海陆过渡相、侏罗系湖相—湖沼相、古近系咸化湖相和第四系盐湖相4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层系.盆地的油气资源种类多样,柴西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致密油、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下侏罗统页岩气、三湖坳陷第四系生物气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的研究现状及问题,柴西地区一直是勘探的重点,常规的基岩油气藏和非常规的致密油共同开发,基岩油气藏存在埋藏深,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致密油具有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偏低,生烃转化率高的特点,因此难以应用常用的致密油评价方法对\"甜点\"进行预测;柴北缘地区页岩气发展迅速,但有机质丰度变化大、有机孔少,以次生孔隙为主,因此\"甜点\"预测难度较大;三湖地区生物气勘探时间长、分布广、资源量大,但鉴于特殊的地质背景,储层预测难度大.【期刊名称】《中州煤炭》【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7页(P92-97,101)【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致密油;页岩气;生物气【作者】刘顺宇;赵荣【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8;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220 引言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存在许多勘探的不利因素,如在青藏高原隆升的作用下,受到喜山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油气保存条件差,柴西地区古今系—新近系所发育的咸化湖相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成熟度整体偏低(TOC多小于1.0%,Ro普遍低于1.0%)的特点[1],基于传统的认识,柴西地区生烃潜力小,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油气田,柴北缘中下侏罗统在燕山晚期的构造作用下,遭受强烈的褶皱、抬升和剥蚀,优质烃源岩分布受限,给油气成藏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论文与学位论文写作题目:中国含油气盆地溶蚀作用综述指导老师:杨申谷学生姓名:张鹏所属院系:地球科学学院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学号:201371037完成日期:2014年5月20日摘要溶蚀作用是沉积岩的一种成岩作用,按照发生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表生岩溶与埋藏溶蚀作用。

由于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是沉积岩比较重要的一种成岩作用类型。

虽然两者受岩石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基本相同,但所受的外部主控因素差异显著。

表生岩溶受构造不整合面、古构造等影响较大;埋藏溶蚀主要受断裂与深部流体控制。

由于沉积岩储层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成岩作用过程的叠加和改造,因此,根据沉积岩成岩作用的特征有时难以区分究竟哪一种作用为主,然而这种区分对岩溶储层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将有助于对沉积岩储层发育地质模型的识别与建立,从而指导储层预测。

关键词表生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影响溶蚀作用的因素;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AbstractDissolution is a kind of diagenesis of sedimentary rock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upergene karst and burial dissolution.Because of its big influence o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therefore it’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agenesis types.Although both influenced by same internal factors,the external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significant is different.Supergene karst affected by tectonic unconformity surface,palaeostructures,etc;Burial dissolution mainly controlled by fracture and deep fluid.Due to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rock reservoirs is often a variety of super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agenesis process, therefore,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sedimentary rock diagenesis are sometime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which a diagenesis is given priority to,but this distinction of karst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can help the recognition of sedimentary rock geological model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so as to guide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Key words:Epigenic karstification;Buried dissolution;The factors affectingDissolution;The influence of dissolution on reservoir1引言广义上讲,溶蚀作用是指所有的成岩作用特征,它包括宏观与微观、地表与地下的主要与碳酸盐岩层系中化学溶解有关的变化过程。

习惯上,它是指在大气水作用下的表生岩溶作用。

而在深部一热水条件下发生的埋藏溶蚀作用,是指在远离不整合面以下深处或没有不整合面的地下深处所发生的溶蚀作用。

由于沉积岩储层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成岩作用过程的叠加和改造,因此,根据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特征有时难以区分究竟哪一种作用为主,然而这种区分对岩溶储层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从参与岩溶作用的流体性质,一般划分出三种基本岩溶类型:一是发生于台(陆)地上富含CO2大气水的渗滤一淋滤表生岩溶;二是发生于滨岸带附近的大气水与海水混合的混合水溶蚀作用;三是在埋藏还原环境下与富含有机酸(与烃源岩排烃有关)或含H2S、CO2、F-、C1-、B一等侵蚀性流体及高矿化度油田水有关的深埋藏溶蚀作用。

沉积岩岩溶的影响因素较多,但主要可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前者如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古地形(貌)、古气候、海平面升降旋回等;后者为层厚、倾向(角)、岩性(矿物组成、碳酸盐岩中酸不溶物)、原生孔隙大小等。

大气环境(或裸露地表条件)和埋藏条件下的溶蚀和成岩过程与油气的重要储集空间——次生孔缝洞的发育机理密切相关,是当今储层沉积学和储层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前缘领域,也是国内外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解决碳酸盐岩储层异常复杂的非均质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碳酸盐岩储层岩溶作用和控制因素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集中体现在不同温压和介质条件下的岩溶作用模拟、岩溶作用的地球化学、古岩溶期次划分、岩溶储层特征、岩溶作用机理和模式、岩溶作用控制因素等。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埋藏溶蚀与表生岩溶的主控因素及地质表征,而关于混合水溶蚀作用则尚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地质模型的识别与建立,并能指导储层预测。

2表生溶蚀作用——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表生岩溶作用是碳酸盐岩在大气淡水条件下,遭受化学溶蚀作用和机械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特有的岩溶现象。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旋回构造作用下的叠合盆地,以早古生代台盆区海相巨厚沉积、晚古生代的海陆过渡相及中一新生代的陆相沉积为主要特征。

自显生宙以来,发育了加里东早期、中一晚期,海西早、末期,印支一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晚期等七个较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不整合面,形成了包括沙雅、卡塔克、巴楚和古城墟等古隆起(或凸起)。

这为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各类岩溶(蚀)作用的产生与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塔北地区(轮南一塔河油田所在位置)一般指雅克拉一阿克库勒地区,位于沙雅隆起的主体部位。

著名的塔河油田就位于沙雅隆起的次级单元阿克库勒凸起上,该凸起在加里东中一晚期形成雏形,海西早期受区域性挤压抬升而形成向西南倾伏、呈北东向展布的大型鼻凸。

多期次的构造抬升一剥蚀过程,使阿克库勒凸起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一泥盆系及中一上奥陶统,因而具备了发生大规模表生岩溶的地质条件。

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古地貌以北部(艾北)高地、东西两侧的谷地以及中部的丘丛与洼地相间为特征(图1)。

根据水动力特征,岩溶自上而下可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岩溶带及水平潜流岩溶带。

不同时期形成的岩溶带可交替出现,出现部位与古地貌及海平面多期升降过程及保存条件有关。

图1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图表生大气水裸露风化壳型岩溶作用在阿克库勒凸起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尖灭线以北中下奥陶统最为发育,是该区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的主控岩溶作用。

是指碳酸盐沉积成岩后,在海西早期原岩被抬升并暴露到地表发育的岩溶作用(图2)。

具有发育不规则裂缝系统、缝合线、溶蚀孔洞和洞穴坍塌等特征。

表生大气水覆盖承压型岩溶作用在塔河油田南部上奥陶统桑塔木组覆盖区典型发育,是指碳酸盐沉积成岩后,在加里东中晚期构造抬升背景下,原岩抬升到区域型潜水面附近但未暴露到地表,其上还覆盖有厚度较大的非可溶性地层条件下发育的岩溶作用,顺着断裂带溶蚀作用相对发育(图3)。

与表生期裸露型风化壳岩溶作用的主要区别是水体的循环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的(承压)岩溶水循环环境。

图2表生大气水裸露风化壳型岩溶作用模式1.溶蚀缝洞;2.断裂;3.裂缝;4.地下水流方向;5.海平面;6.降水图3表生大气水覆盖承压型岩溶作用模式1.溶蚀缝洞;2.断裂;3.裂缝;4.地下水流方向;5.海平面;6.降水综上所述,塔北地区与多期不整合面及构造抬升暴露有关的表生岩溶现象十分丰富,总体反映了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岩溶特征。

从影响岩溶的主要因素及成岩相特征分析,可初步划分出以下亚类:(1)受北东向展布的阿克库勒凸起大型鼻凸构造脊轴部及断裂控制、发育岩溶角砾岩的大型构造断裂一溶洞带;(2)以北部潜山(艾北或轮南)渗流带附近的大型洞穴(古落水洞、古土壤)、塌陷构造、地下暗河及其机械性充填物所组成的岩溶高地带;(3)以阿克库勒凸起东西两侧斜坡为代表,渗潜流带附近孔洞缝均较发育的区域性网络型岩溶斜坡带;(4)受小型断裂或裂隙影响,大气水下渗并沿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层序界面发生岩溶作用的局部岩溶(类似于落水洞或串殊状的地震反射),它往往孤立分布且有独立的流体特征;(5)深部早期(加里东中一晚期)渗流一潜水带附近发育的洞穴充填特征明显的深部岩溶带。

3埋藏溶蚀作用深部及热水埋藏溶蚀作用是指岩溶形成于在远离构造不整合面以下深处或没有不整合面的地下深处所发生的岩溶作用,是富含有机质(与烃类排出有关)及还原环境下的含H2S、F-、C1-、B-、C032-;侵蚀性流体或具有高矿化度卤水(地层水)溶蚀有关的深埋藏岩溶。

在深埋藏条件下,岩溶作用受侵蚀性流体沿断裂、裂隙或烃源区(微裂隙)上升的水岩反应的影响;其次生孔隙主要受裂缝机械一破裂作用及晚期白云岩化、萤石化等水岩反应溶蚀作用的影响较大,胶结作用使其横向和垂向变化大,常发育地层圈闭和成岩圈闭。

20世纪70年代之前,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地表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次生孔隙发育的决定因素,碳酸盐岩油藏的分布受不整合面控制。

但此后,随着对碳酸盐岩埋藏环境认识的逐渐深人,地质学家们不但发现了埋藏溶蚀孔隙的存在,而且还意识到了埋藏溶蚀作用在储层发育中的重要意义。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在碎屑岩中发现了大量形成于深部埋藏环境中的次生孔隙(Sehmidt等,1979)。

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促进了对碳酸盐岩深部溶蚀作用的研究。

八十年代国外陆续有许多关于在埋藏环境中碳酸盐岩溶蚀形成次生孔隙的报道(Moore et al,1981;Mazzullo,1981;Elliott,1982);国内亦有报道〔周自立,1985;叶德胜等,1989)。

这一重要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它提供了在深部进行油气勘探的依据,冲破了深部储层差、不宜勘探的传统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