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气象信息系统概述资料

合集下载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需求分析及资料处理子系统设计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需求分析及资料处理子系统设计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需求分析及资料处理子系统设计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需求分析及资料处理子系统设计摘要: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在现代航空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航空公司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以确保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本文以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设计了资料处理子系统,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第1章:引言在航空运输中,气象条件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航空器需要根据当前气象情况作出合理的飞行决策,以确保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存在变得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结构。

第2章: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需求分析本章将对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

梳理航空公司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包括当前气象条件、气象预报等。

分析系统的使用者,包括航空公司的调度员、飞行员等人员。

通过相关统计数据,确定系统需求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第3章: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资料处理子系统设计本章将设计和实现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资料处理子系统。

对气象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包括气象站点的选择和数据的获取。

设计数据存储和管理模块,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存取效率。

设计数据展示和分析模块,为航空公司提供直观的气象信息展示和决策支持。

第4章:系统实现与测试本章将进行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实现和测试。

选择适合的开发工具和技术,进行系统的编码和实现。

进行系统的功能测试,确保系统的各个模块正常运行。

进行性能测试,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第5章:系统评价与展望本章将对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评价,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对系统功能、性能和用户满意度的评估,确定系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发展趋势。

结论: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资料处理子系统的设计对于航空运输的安全和效率至关重要。

系统的实现和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资料处理子系统能够满足航空公司的需求,并提供可靠、高效的气象信息服务。

气象信息服务 第1章

气象信息服务 第1章

解决实际应用技术问题有时也不得不去研究这些
问题,但是研究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的根本目的是 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
3、气象服务技术研究方法问题
● 气象服务技术具体方法的研究要突出其
实用性
● 气象服务在技术方法上要不断创新
独立开发; 在移植基础上进行改进; 在综合各家所长的基础上组装集成。
二是加强气象服务软科学研究的手段现代化
建设,尽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便进行快速、
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尽量客观定量的数学分析。
四、发展气象服务技术方法体系的方法
随着生产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随 之而来的问题是对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首先 根据各行各业的特定需求,找出特定的气象服务 指标,然后根据气象服务指标的要求具体制作专 业化的服务产品。不仅经济部门各行各业的专业 气象用户有各不相同的特定气象服务需求,公众 对公众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专业化,更加定 量化、定点化等等。高质量的产品要靠高水平的 方法来制作,这就要求形成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 气象服务技术方法体系。发展气象服务技术方法 体系的总体思路和方法如下:
1、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的选题方法
— “逆向思维方法” 要实现气象服务专业化,首先要走出专业服 务思想方法上的一个误区,即:“我有什么产品 就为用户提供什么产品”,“我只有大路货产 品— 常规天气要素预报的初级产品,反正独家经营,
用户爱要不要”;代之以“逆向思维方法”,即:
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气象服务,就千方百计地去开
一、气象服务学方法论的基本框架
气象服务学的方法论问题应该包括以下两个 层次的问题(图1.2)。
二、气象服务学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气象服务涉及面很广,涉及的学科很多,可 能用到的思路和方法非常广泛。马鹤年提出的总 体思路和方法如下。 1、以促进气象服务业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 解决气象服务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 作为应用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选 题要针对服务实践提出的问题,突出重点。应当 特别重视对服务实践的调查研究,从调查研究中 发现需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气 象服务研究成果要以能指导气象服务提高科技水 平和服务效益为最终检验指标。

气象学 第一章__ 大气概述

气象学  第一章__ 大气概述

到3日下午,新奥尔良 新奥尔良大街上几乎已经没有行人,仅剩 新奥尔良 下一些医务人员开始用手推车推走遇难者的尸体。曾经是非 常繁荣的这座城市在4天之内就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人间地 狱,到处是抢劫和强奸等不堪不目的景象,如今它已成为一 座空城和一个巨大的坟墓。 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部门负责灾后重建的总监丹·克莱 格说,将新奥尔良市淤积的洪水排出可能需要6个月,然后 整座城市要“晾干”,这还需要3个月的时间。
发现过程
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 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 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 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 震惊了科学界。
形成机理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其中最为 令人信服的当是污染物质学说。此外还有:美国宇航 局汉普顿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 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麻省理工学院的Tung等人认为 是南极存在独特的大气环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 根据大气动力学说,指出大量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 以及南极初春没有足够阳光产生大量氧原子,并因此 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环机理。
冰点 摄氏温标 华氏温标 绝对温标 0 32 273 沸点 100 212 373 基点间隔 100 180 100 换算 C=5/9(F-32) F=9/5C+32 K=C+273
0摄氏度:1013.3Hpa时纯水的冰点 100摄氏度:1013.3Hpa时纯水的沸点
二.气压:
1.概念: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 2.气压单位:(标准大气压、帕斯卡、百帕、 mmHg) 标准大气压:0摄氏度、45度纬度、海平面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3Hpa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03_第一章-基本统计量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03_第一章-基本统计量

s 2
1 n
n
( xi
i 1
x )2
▪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方差的平方根
s
1
n
n
(xi x)2
i1
变化幅度统计量— 方差和标准差
由于均方差反映样本资料偏离平均值的整体平均 状况,故对逐月样本资料而言,要分别计算其每个 月的均方差场,共得到12个。 这12个月的均方差场可以反映要素的年际异常的 季节变化情况.
▪ 例如,1月和7月某日温度相对本月长期平均温度 的距平相同,但1月和7月数据离散程度,即标准 差不同,而距平标准化值能体现出这两月中这种 温度变化是否是属于异常事件。
稳健估计量
▪ 离散程度统计量 IQR (interquartile range) : 四分位距,又称 为四分位差
IQR q0.75 q0.25
▪ 四分位距通常是用来构建箱形图,以及对概率分布 的简要图表概述。对一个对称性分布数据(其中位 数必然等于第三四分位数与第一四分位数的算术平 均数)。
数据的距平标准化
▪ 原因及优点---不同单位、不同量级数据之间
便与比较

计算公式---
xz
xx sx
sxx, s x
为标准差
▪ 特点1---通常标准化后的数据为无量纲的数据
中心趋势统计量-平均值
平均值的应用:
平均值的概念很简单,但在气象科学应用中应视具体问题而慎 重考虑,一般而言,平均值的概念有下列两个方面的应用:
(1)日平均值转变为月平均值
若要将要素的日平均值转变为月平均值,只要直接利用上式 进行计算,其中的n为某个月的天数。类似地,可利用月平 均值求年平均值,此时 n = 12,为一年中的月数。

《气象信息系统》课件

《气象信息系统》课件

《气象信息系统》PPT课 件
气象信息系统是指用于获取、处理、分析、呈现和发布气象数据和信息的系 统。它在气象预报和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言
气象信息系统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气象信息系统?本节将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介绍。
气象信息系统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卫星气象信息系统
利用卫星技术收集和传输气象数据,支持气象预 报和监测。
2 处理气象数据
3 分析气象数据
对获取的气象数据进行质 量控制、校正和处理,确 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利用统计、模型等方法对 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索 气象现象和规律。
4 呈现气象数据
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将气象数据呈现给用 户,方便理解和应用。
5 发布气象信息
将处理和分析后的气象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 信息,发布给用户和决策者。
气象信息系统的应用
农业
利用气象信息系统进行农作物产量估测和灾害预 警。
交通运输
通过气象信息系统进行交通管制和航海导航。
航空航天
气象信息系统为航班运营和火箭发射提供气象支 持。
能源
利用气象信息系统进行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 规划和管理。
气象信息系统的趋势
1
智能化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
市政气象信息系统
针对城市气象需要开发的信息系统,用于城市防 灾减灾和气象服务。
地面气象信息系统
通过地面观测设备和仪器收集和处理气象数据, 用于气象预报和研究。
航海气象信息系统
提供海洋气象数据,支持航海活动和海上安全。
气象信息系统的功能
1 获取气象数据
从不同来源获取各类气象 数据,包括观测数据、卫 星数据等。

气象学.pptx

气象学.pptx

《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合作框架为 应对全球变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合作 机制,各国需共同努力实现减排目标 。
适应策略
针对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采取适应 策略来降低其影响,如建立气候适应 型城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水 资源管理等。
06
气象观测与预报技术
Chapter
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建设
站点布局与选址
农业生产指导
气象学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天 气信息和气候预测,指导农民合理安 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02
大气圈层与结构
Chapter
大气圈层划分
01
对流层
地球表面最接近的大 气层,天气主要发生 在这里,包括云、雨 、雪等。
02
平流层
位于对流层之上,其 中包括臭氧层,对地 球生命起到重要保护 作用。
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季节变化 ,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植被茂盛。
全年气温较高,有明显的干湿季 之分,湿季时草木茂盛,干季时 草原枯黄,动物有大规模迁徙现 象。
温带气候类型及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
01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植被以温带落叶阔
叶林为主。
温带大陆性气候
02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季,植被由森林到草原、
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气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天气预报
气象学为天气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 技术支持,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未来天
气情况,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气候预测
通过对历史气候资料的分析和研究, 气象学可以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灾害防御
气象学在防御台风、暴雨、洪涝、干 旱等气象灾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减少灾害损失提供了有力支持。

气象统计方法 第一章 气象资料及其表示方法_PPT课件

气象统计方法 第一章 气象资料及其表示方法_PPT课件

累积频率:变量小于某上限的次数与 总次数之比。(样本特征—直方图)
三、总体和样本
• 总体(母体):统计分析对象的全体。 • 样本:总体中的一部分。
理解与应用: 总体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 样本的特征随样本而变,与其有关 的变量均称为随机变量,如平 均值、均方差等 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很重要 样本量n>=30,根据数理统计中的大数定理推断 得到。 气象上的总体指无限总体,一组气象资料就是无 限总体的样本。总体与样本关系的相对性。
x ( xx x ) 1 2 m
1 n xi xit n t 1
(2.3)
i 1 , 2 , ,m
m维空间中的n个点的重心(各部分受到的 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是重心 )。
多年平均7月气温 (1971~2010年)
多年平均1月气温 (1971~2010年)
多年平均7月降水量 (1971~2010年)
中心化的必要性: 因为气象要素的年变化周期影响很大,各月 的平均值不一样,为了使之能在同一水平下比较, 常使用距平值(比如之前的举例)。
特性:距平值的平均值为0,使用方便; 直接作为预报值,比较直观(偏高/偏 低)。
举例:
某地气温的变化情况?
(气温偏高、偏低是相对于它的平均值而言)
江苏省冬季气温的异常(1958-2007)
日降水和少雨地区月降水通常偏态。旬\候 降水不一定!
2、资料正态化处理方法
1.立方根或四次方根; 2.双曲正切转换(纠正课本公式)--旬降水; 3.化为有序数后的正态化转换(标准化和正态 化)。
江苏省全年月降水数据分布图
第二节 多要素的气象资料
*也可以理解为同一要素多个格点 (站点)的资料,下面慢慢体会。

气象第一章 第八节云和降水

气象第一章 第八节云和降水
波 状 云的形成
按云底高度分类
云型
低云
中云
高云 大气稳 定度
层状云 雨层云(Ns) 高层云 层云(St) (As)
波状云 层积云(Sc) 高积云 (Ac)
卷层云 (Cs)
卷积云 (Cc)
稳定
Υ<Υm< Υd
积状云 淡积云(Cu (对流 hum)浓积云
云) (Cu cong) 积雨云(Cb)
卷云(Ci) 不稳定
2、积状云降水 淡积云一般不降水的,浓积云是否降水则随地区而
异。 积雨云能降大的阵雨、阵雪,有时还伴有冰雹。 波状云降水 全球降水分布特点 1.在赤道有一个降水最大值,其位置和热赤道一致, 偏在北半球
2.高纬度的降水总量很小 3.在副热带是一个次低值 降水的分布与大气的运动、气团和锋带的活动以及
Υm<Υd <Υ
2、按云底高度和云形特征分类
云底 云族 高度
高云 >5000m
2500m 中云 ~
5000m
低云 <2500m


中文名
国际名
卷云
Cirrus
卷层云 Cirro-Stratus
卷积云 Cirro-Cumulus
高层云 Alto-Stratus
高积云 Alto-Cumulus
层积云
层云 雨层云 碎雨云
时间不超
过5小时,
降雪量不 ≥5.0 超过3 mm
各类云的降水 1、层状云降水 卷层云一般不降水的,除了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的卷
层云可以降雨雪外。 一般雨层云比高层云的降水强得多,云愈厚、愈低,
降水就愈强。 层状云云体比较均匀,云中气流也比较稳定,所以
层状云的降水是连续性的,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 变化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网络通信 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入网络 技术应用阶段。1993年4月计算机广域网传输技术 在全国推广,该技术使通过网络传输的资料种类有 了明显增加,日传输信息量增加了20倍,国内外地 面报的传输时效提高了1-1.5小时,高空观测报提前 了1小时,大大提高了气象资料传输效率。 1991年在中国气象局大院建成我国第一个高性 能的高速局域网CDCnet。 2001年11月中国气象局大院正式建成骨干网络 系统,形成以光纤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的国家一级信 息“高速公路”。
2.2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1)早期的国产计算机应用 1967年,中央气象局批准气象科学研究院购置 国产DJS-6计算机(108计算机),从此我国气象部 门有了第一台每秒运算5-7万次浮点运算的电子计算 机。 1970年10月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安装了2 台DJS-C2晶体管计算机(111计算机)。 1978年,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JS-11 计算机(150-3计算机)在国家气象中心安装落户。
(2)微型计算机应用 微机转报系统:用于省一级的自动气象转报系 统和自动填图系统,取代了省级的人工通信和手工 填图。 气候资料加工:1985年开始使用微机编制地面、 高空、日辐射等观测记录月报表的应用软件,改变 了气候资料处理“一把算盘一支笔”的落后面貌。 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 1995年开发,提供了较全面的分析工具和较强的交 互功能,可以显示各种气象数据和图形并供预报员 完成天气预报图的生成和修改。
1.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用 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常常 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从学科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体系包括管理和技 术两部分。
气象探测系统的微机应用:1980年天气雷达数 字传输和彩色显示系统,1983年探空数据自动处理 系统,1984年地面观测编报处理系统。 办公自动化:1994年10月国家气象局第一代办 公自动化系统建成,1998年1月第二代办公自动化 系统(Notes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信息管理、会 议管理、业务信息、公文处理等功能。 全国微机应用成果:气象部门是我国微机应用 较早、使用效益较好的部门。1985年12月“全国气 象系统微机开发应用展览会”上,国务院电子振兴 办公室把全国气象部门列为11大计算机应用部门之 一。
气象业务系统的基本要求 气象业务系统应具备气象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双 重标准: (1)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技术架构。 (2)具备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 (3)具备气象业务系统的基本特性。
良性气象业务系统的判定标准 判定一个气象业务系统是否是良性的。除验证 其是否实现系统的设计目标外,还须考察其是否具 备可行的保障措施。 (1)具备针对全系统运行状态的监视及预警功能。 (2)配备有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运行维护规范。 (3)已经在真实环境下连续正常运行3个月以上。 (4)配备有一套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 案。
(3)通用计算机应用 通信和填图自动化:BQS系统建成后,我国的 气象通信和填图实现了自动化。1980年5月6台大幅 面X-Y平面绘图机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业务运行, 实现了填图业务的自动化。 资料处理自动化:1985年,中国气象局引进了 M-360计算机,专门用于气候资料自动化加工处理。 气象卫星资料处理自动化:1987年,3台 IBM4381为核心的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 该系统利用通信线路把3个卫星地面站和资料处理中 心连为了一个整体,实现一体化自动运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第一章 气象信息系统概述
主讲人:樊仲欣
本章从我国气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 程、地位作用、组织机构、气象部门各级信息系统 业务布局等方面入手,对气象信息系统进行了概括 性介绍。

1、气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2、气象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3、气象信息系统现状概述


1、气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3、气象信息系统现状概述
3.1气象信息系统的组成 目前气象部门内的气象信息系统主要由通信系 统、网络系统、计算环境、数据管理与服务几个部 分组成。 (1)通信系统 气象通信系统主要承担着各类观测资料、预报 预测和服务产品等的收集与分发,对世界气象组织 亚洲区域气象通信枢纽相关业务进行实时监控等功 能。
(3)无线传真 20世纪60年代,北京通信台首先使用传真接收 机接收国外的传真。1974年10月我国第一组气象传 真广播开播,台名为北京气象传真广播,同时各级 气象台站装备了国产单边带接收机、气象传真接收 机等设备,接收中央气象台播发的各种天气图,使 基层台站实时气象资料大大增加。 (4)计算机通信 1973年,WMO将北京列为全球电信系统 (GTS)主干网及其支线上的区域通信枢纽,我国 气象通信系统开始正式进入全球气象通信网。1977 年12月北京-东京气象电路,1980年8月北京-奥芬巴 赫气象电路开通。
气象科研的平台:1985年引进DPS7/717计算 机用于中尺度数值模拟,云物理分析,中美气候考 察资料分析等科研课题。
(4)高性能计算机应用 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应用: 1978年11月——日立M-170(每秒百万次) 1989年——CYBER962(每秒1480万次) 1991年——CYBER992(每秒3460万次) 1993年8月——银河II(每秒4亿次) 1994年10月——CRAY C92(每秒20亿次) 1996年-2000年——曙光1000A(每秒32亿 次),银河III(每秒180亿次),IBM SP(每 秒720亿次) 2004年9月——IBM Cluster1600(每秒21.5万 亿次)
(3)气象资料和气象信息的服务 气象资料服务: 20世纪50年代——资料借阅和资料出版物 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化资料,计算机 统计服务 2001年——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中国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
气象信息服务: 20世纪50-70年代——人工处理与广播发布 20世纪80-90年代——网络化与自动化,媒体发 布 20世纪90年代-至今——精细化和个性化,媒体 发布和信息定制与推送
(6)卫星广播 享有“金气工程”之誉的气象卫星综合业务系 统(9210工程)从1992年开始筹建,1999年正式 投入业务运行。它是新一代气象通信系统工程,采 用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格、分布式数据库、数字 程控交换等先进技术,建设了一个以卫星通信为主, 地面通信为辅,以专网为主、公网为辅的集中控制、 分级管理的现代化综合气象信息网络系统。9210系 统的突出特点是传输信息量大、时效快、覆盖面广, 大大改善了国内气象通信能力。 目前正在建设的通信网络项目有:全国气象宽 带网络系统,新一代气象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等。
信息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感觉器 官功能 (2)信息传递技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 传输。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的编码、压缩、加 密、计算,挖掘。 (4)信息施用技术:根据“挖掘”信息来确定系统 行为活动的相关技术。
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利用等有关的系 统。 现代信息系统的特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 息系统: (1)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2)是基于微处理技术
2、气象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2.1通信网络的发展 气象通信网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莫尔斯通信、 电传通信、无线传真、计算机通信、网络通信、卫 星通信和宽带地面通信相结合的几个阶段。
(1)莫尔斯通信 20世纪50年代,资料收集依靠人工手抄气象莫 尔斯电报完成,资料分发使用莫尔斯广播,由于莫 尔斯电报通信和莫尔斯广播均使用无线电短波传输, 信号受环境影响大,通信质量无法保证。 (2)电传通信 1956年我国开始建设气象干线电传网,将无线 广播传输改为了有线电传电路(电传打字机 )。 1970年第一组气象移频电传广播投入业务使用,结 束了我国手抄莫尔斯广播的历史。
气象业务系统的四要素 (1)业务目标:系统建设和运行所需完成的既定气 象业务工作。 (2)业务规则:实现业务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路径。 (3)技术手段:业务规则得以实现的具体方法,它 和业务规则互为因果关系。 (4)保障措施:既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逻辑及信 息环境,其和业务系统没有必然联系。
气象业务系统的主要特征 (1)科学性:气象工作要求业务系统所产生的结果 是唯一的。 (2)及时性:气象工作要求业务系统必须满足时效 性要求。 (3)稳定性:气象工作要求业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是相当稳定可靠的。 (4)可维护性:根据系统日常运行所出现的问题反 馈,形成解决方案,促进系统不断更新和优化, 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新需求。
2.3资料管理及服务业务的发展 (1)气象资料整编和处理 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较大的阶段性整编,分别 在1952年、1961年、1971年、1981年、1991年和 2003年进行,对10年、20年或30年为周期积累的资 料进行整编,建立了地面、高空、辐射等资料的数 据集或数据库。 (2)气象资料管理 1984年开始了实时数据库的研制开发工作,20 世纪90年代建立了索引文件管理系统和9210数据库。 2003年“国家级气象信息存储管理系统”(MDSS) 开始建设,2007年投入业务运行。
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OA)是 由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通信网络等设备组成, 帮助办公过程实现一定程度自动化的系统。
1.3气象信息系统 气象信息系统就是气象业务系统中的信息系统, 或者说是具备信息系统属性的气象业务系统。 在气象部门中,与气象工作相关的所有事务性 工作都属于“气象业务”范畴。和天气、气候等基 本气象业务一样,通信、场地环境、资料处理及管 理服务、影视服务产品制作等工作也属于气象业务。 而财务、人事、科技管理、文秘等由于其服务与气 象部门,也是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业务 系统,就是完成上述气象业务工作的业务系统的总 称。
1980年1月我国的“北京气象通信枢纽工程” (BQS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结束了长达30年 的高度依赖于人工的低速气象通信状态, BQS系统 采用M-150和M-160计算机系统进行自动化处理, 首次实现了我国气象信息收集、传输和交换的自动 化。 1991年6月国家气象中心建成了第二代国际气 象通信系统(第二代BQS)。 2005年5月第三代BQS投入实时业务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